❶ 去北京旅遊,清華和北大兩所學校只選一所參觀,哪個較好
北大!一個西洋味十足,一個是中國古典園林,但這一中一洋的設計競都出自一位美國建築師
墨菲之手。為清華園、燕園定下首期校園風格的,是美國建築師墨菲(Henry K.Murphy)。
清華園因為他而西洋味十足,燕園則因他而透著中國古典文人園的詩情與畫意。
1914年,大概是初到中國罷,墨菲在規劃清華校園時,將保存完好的中式園林「清華園
」(工字廳)輕輕地避開了,作現狀保存。而在它的東邊和北邊,操起了他所熟悉的西方園
林的手法:大大的草坪、長長的軸線、西式的建築。於是,1911- 1920年間,由大禮堂、科
學館、同方部、清華學堂、體育館及圖書館等西式院落組成的早期建築先後落成。這批建築
大都採用紅磚砌築,為校園中心區定下了一個明顯的基調,清華師生喜歡形象地稱之為「紅
區」。
到 1920年,已在中國「摸爬滾打」數載的墨菲大概已經對中國的古典園林建築有所了
解,且為其所吸引。在為燕京大學校園作規劃時,他熟練地運用起了中國的古典造園手法:
因地制宜、多軸線穿插、散點地布置建築院落。他將校園主入口(西門)及主教學樓群(貝
公樓一帶)朝西布置,借景西山圍繞著未名湖,北部安排男生宿舍(現德、才、均、備等齋
),東部安排體育活動場地與公共設備用房,南部廣闊地帶布置公共活動房(現南、北閣)
、教學用房(現俄文樓)、女生宿舍(現一至六院)及教工宿舍(燕南園);建築採用中國
傳統風格,亭、台、樓、閣兼有,甚至將校園的制高點水塔也設計成通州一座密檐磚塔的樣
式,放在未名湖東南角。這樣,到1929年,一座有山有湖,有塔有亭,粉牆紅柱、古色古香
的中國園林式校園便基本落成。
墨菲最初規劃的部分,可謂一錘定有,如今已分別成為兩校最具特色的環境景觀。這種
特色也分別得到兩校新規劃者的繼承和發揚,從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校園環境。
清華的科學館和北大的紅樓是最值得瞻仰和留戀的所在,是中國科學文化史上的重鎮清
華園內,橫貫東西的主校道旁,有一座白色三拱的「牌坊」,大拱兩側各嵌兩根陶立克西式
立柱,上有清末要臣那桐書寫的「清華園」三個大字,它便是清華建校之初的主校門——二
校門。這座建築造型奇特,線條流暢精細,外形挺拔清麗,在背後兩棵古柏的呵護下顯得美
麗而有內涵。錢鍾書被破格錄取從這里走過;受清華理學院院長葉企孫特許,由雜貨店小伙
計身份直接進入數學系當文書的華羅庚也曾從這里走過……。文革期間,這座具有象徵意義
的建築物曾經被巨大的毛主席雕像所取代;改革開放後,毛澤東走下神壇,二校門得以重立。
二校門往裡,穿過林陰道,前面豁然便是一方綠色的大草坪。草坪那端,穩穩當當端端
正正坐落著的是巍峨的大禮堂泛著銅綠的圓頂、紅色敦實的牆身,四根漢白玉大石柱撐起的
白色門廊以及泛著金光的大銅門。在藍天綠草之間,大禮堂給人一種不屈不撓、雄渾踏實的
感覺。它是清華園的標志,也是長期以來清華師生認為是清華人性格的象徵。而位於大草坪
正南端, 1920級校友贈送的日咎上刻著的「行勝於言」,也將清華師生這種朴實進取的性
格特徵表露無遺。
大草坪東側,有「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同方部,及清華學堂。清華學堂是二層
的德國古典風格式建築,青磚紅瓦,坡頂陡起,細部精美。入口設在轉角處,上有那桐書寫
的「清華學堂」四字,春天有校花——紫荊花迎風搖曳。1925年起,學校在這里增設「國學
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格、趙元任,以及著名考古學家
李濟、文學家吳宓等人在這里舉聚,培養了整整一代「國學」研究家。建國初期,梁思成為
主任的清華建築系遷入此樓,曾成為建築系專用系館。那時,一走進大樓的門廳及長廊,一
種濃厚的文化氣息便隨著滿目的名畫奇雕撲面而來,令人心怡。
大草坪西側,大禮堂的西南,有一座外觀普通的三層建築暗紅的磚牆,灰色的坡頂,除
大門上方刻有金字:「SCIENCEBUILDING」及「科學」以外,裝飾極少。它卻是20世紀中國
科學史上不能忽略的建築物——清華科學館。葉企孫、吳有訓、薩本棟、趙忠堯、周培源、
錢三強、王塗昌、王竹溪、錢偉長、林家翹、朱光亞、周光召、李政道、楊振寧、趙九章、
陳省身、華羅庚……單從這些在中國乃至世界燦若群星的科學家名單上,我們也會不由自主
地對這棟建築產生敬意。站在這座建築前,很容易使人想到著名的北大紅樓,北京沙灘那邊
連系著蔡元培、胡適、李大利、魯迅、陳獨秀、毛澤東、錢玄同、辜鴻銘等名家的紅樓。確
實,從某種意義上講,清華科學館與北大紅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份量是一樣的。
楊廷寶和關肇鄴主持的清華圖書館擴建,是新建築與老建築對話的典範。
大禮堂後面的圖書館散發著濃郁的書香。師生們匆匆走過的背影,閃爍著學術的薪火傳
遞。清華圖書館的首期工程始建於1916年,後經1930年及1989年兩次擴建。兩次擴建都表現
出了設計者對老建築的高度尊重,同時又不無創新,在中國現代建築史上享有盛譽。第一次
擴建的設計師是清華校友楊延寶,他與梁思成並稱「南楊北梁」,是我國傑出的建築學家。
第二次擴建則由清華建築學院教授關肇鄴院士主筆設計。雖然經過了兩次擴建,但設計者在
體量及材料細部上充分注意了與老建築的協調,如採用溫暖的紅磚牆,磚迭的拱形門窗符號
等,整座建築給人渾然一體的感覺。楊延寶通過高起的入口門廳實體與舊建築連接,而關肇
鄴則通過新老建築圍合而成的院落,即虛體避讓的入口空間與老建築形成對話,兩者都非常
巧妙,令人嘆絕。楊廷寶設計的入口空間(門廳)通過門前台階拾級而上直到二層,門廳不
大,卻有古色古香的拱券及地板細部及優美的弧形樓梯,讓人感覺一種溫馨的文化氛圍。而
關肇鄴設計的入口院落風格突出的是寧靜,特別是早晨,排隊入館的學生以及清澈見底的大
噴水池更顯得這院落有股醇香的人文氣息,令人陶醉。
7O年前,朱自清在清華近春園遺址,面對月色下的滿塘荷花,寫下了文學史中的散文名
篇《荷塘月色》
大禮堂往西,有一處幽靜的池塘,人稱「水木清華」。晉人謝琨詩雲「惠風盪繁囿,白
雲屯曾阿,寒裳順蘭止,水木湛清華。」「清華」一詞即來源於此。工字廳的後廈至此一變
為「水木清華」一區的正廊,上懸一聯日:「濫外風光歷著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
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瞻盪洵是仙居。」不大的池塘因此而讓人感到空間開闊不小。潔白的朱
自清坐像端坐池塘北邊,靜觀一池靜水裡春夏秋冬的萬千變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提起朱自清,不禁讓人想起《荷塘月色
》里寫的情景。1927年的一個夏夜,朱自清先生站在清華園的近春園遺址(荒島)旁邊,面
對月色下的滿塘荷花,心有所觸,回去寫就了《荷塘月色》這篇清麗脫俗的美文。如今的荒
島,四面環水部分依然滿種蓮藕,夏天六月荷花開時,全島飄香。島上有高大的柏、楊,掩
映著「荷塘月色亭」、「晗亭」等建築物,樹叢竹影下,還有孔子、吳晗等雕像以及埋頭看
書的老師學生。在月朗星稀的夏夜,晗亭旁臨塘的露天舞場荷香裊裊,舞曲悠悠,是清華人
最愛去的地方之一。
當下北大清華的學生出國留學幾乎成了風尚。我曾經戲言這跟美國人MurPhy當年設計的
兩校「風水」有關。你看:清華園的建築幾乎都是西方的式樣,在如此環境下成長,心能不
「洋」么?而北大的燕園,雖然建築全是中國傳統式樣的,而主校門偏偏朝向西邊,朝西者,
西遊去也!
當然這只是戲言。
不過,由西校門等組成的燕園東西主軸線,可以說是墨菲的神來之筆。這條主軸線由當
時的主樓貝公樓定位,跨石橋,穿西門,直指京西玉泉山頂,從而使未名湖畔的博雅水塔與
玉泉山上的玉泉塔遙遙相望,形成巧妙的借景關系。看來,墨菲當初不僅因地制宜地解決了
校園的功能關系,而且,他竟深諳了明朝米萬鍾在經營勺園「更喜高樓明月夜,悠然把酒對
西山」的浪漫,從而一反北京坐北朝南的傳統,將燕園的主校門定向西邊。頂好!
貝公樓為主的院落前,修剪整齊的松柏圍出綠綠的草地,石雕的華表麒麟在陽光下透出
些許威嚴與古樸。貝公樓前兩側的二層教學樓均為廡殿頂建築,往北是同樣屋頂的考古博物
館,貝公樓是歇山加廡殿頂式樣,顯得與眾不同,當年燕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司徒雷登就在這
里辦公,至今這里仍然是北京大學領導的辦公樓。
貝公樓東北角,是兩組「品」字形的原燕大男生宿舍樓(現為德、才、均、備等齋),
與南邊湖山背後原燕大女生宿舍樓群(現一至六院)遙相呼應。男生宿舍品字形院落中間部
分是食堂與公共用房,其庭院與建築有女生宿舍小院的兩倍大,氣勢開敞、豪放,建築體型
雄渾有力,這很像男生的性格特點。而面向未名湖園林空間的南山牆則設計成透空的柱廓形
式,為課余休息的男生們提供了一個敞胸舒懷的觀景交往空間,湖面也因這些透空的柱廓,
飛出的翼角增添了美麗。
女生宿舍則不同,6個小院落對稱朝內地布置在第二體育館為主軸的長方形草地兩側,
小巧而寧靜。每一小院都是由二層小樓圍成的三合院,向草地一邊由小巧的門樓及短牆相隔,
建築精緻親切,院落安全而溫馨,這又很適合女生的喜好。朝向草地的硬山牆上開兩扇六方
形的窗,仿若女生明亮淘氣的大眼睛;而屋下輕輕開了扇圓形的小窗,則像是為女生的眉宇
間點了一粒美麗的硃砂,嫵媚之極。好的建築跟人一樣,是有性格的。能讓人看起來興致勃
勃,甚至浮想聯翩。
走過開敞豪放的男生宿舍,彷彿能聽見費孝通先生從這里開始走向中國鄉土的重重足音
;站在精巧溫馨的女生宿舍前,恍若可見冰心女士曾在這里留下的清麗夢影,不禁想自己也
作它一個……
未名湖是燕園風景最美的地方。這里湖光瀲灧,塔影婆娑;亭立湖心,石船橫卧;石魚
翻尾,欲含塔影;垂柳環湖,崗巒起伏;小橋流水,松柏疊翠。未名湖周圍路面高低不平,
曲折回環,很符合崇尚自然的中國古典造園精神。這曲折幽深的線條吸引了北大學子對新思
想新知識的探求;路面的高低左右則振盪出他們活躍的思想火花及對自由的深刻理解那湖光
塔影、鍾亭落霞,則讓他們生出詩情與畫意……
古板」的清華人生活在中式、美式、德式、希臘、羅馬式、蘇聯式的「多元自由」的建
築環境里,而「自由」的北大人卻生活在『千篇一律」的中國式大屋頂之下。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從此以理工科專業為主,而北京大學則偏重文理科。
因為專業的差別,清華師生給人的感覺是「工程師」、「科學家」型的,踏踏實實,行勝於
言;而北大人給人更多的感覺是「文人騷客」,崇尚思想自由,富有反叛精神。雖然這幾年
兩校已經大力營造多種學科,往綜合性大學發展,但傳統形成的這些「性格特點」依然存在。
這些「性格特點」與他們各自所生活的環境有如下有趣的對比:「古板」的清華人生活在由
中式、美式、德式、希臘羅馬式、蘇聯式等各類建築構成的「生動」的建築環境中;而「活
躍自由」的北大人卻活動在「千篇一律」的中國式大屋頂之下。
現代科學發源於西方國家,而「科學家」清華人就在西式的清華園里工作學習;中國古
典園林從某種意義講就是「文人園」,而作為「文人」的北大人恰好就生活在按中國古典園
林手法規范的燕園里。
有建築系的清華園建國後發展脈絡清楚,有條不紊,由西往東可明顯地分為:「灰區」
(中國古典園林區)、「紅區」(西方古典建築區)、「黃區」(仿蘇建築區)、「白區」
(新科技教學區)。基於西方古典式的建築環境,有西式建築作參考,清華園內建築的發展
可以說相對容易協調。
❷ 問一下 北京玉泉山上的2座塔的名字
北京玉泉山上的2座塔的名字的名字分別為妙高塔、玉峰塔,其中建於清代的妙高塔位於海淀區玉泉山道東坡上,為圓形覆體式石塔形式;建於清代的玉峰塔位於北京西北的玉泉山主峰上香積寺內,為八角七層密檐式石塔形式。
玉峰塔在民國二十七年經過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1949年後,靜明園為國家機關使用,作為國家領導人修養辦公的地方,這一地區有軍警站崗,不對普通遊人開放。
(2)玉泉塔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妙高塔的由來:
乾隆皇帝在一次巡遊西郊靜明園時,發現這里的山勢高俊,景色宜人。玉泉山南北兩座山峰上,南面已建有玉峰塔(也稱玉峰塔,建於乾隆二十四年),而北面的山峰卻什麼都沒有。顯得很不協調。於是乾隆皇帝要求在北側主峰建妙高寺,寺內建一座金剛寶座式佛塔,以表示對佛祖釋迦摩尼的崇敬之情。
在妙高寺建設期間,乾隆皇帝甚至親臨現場視察,對每一個建設緩解都要求很高,並委派一位親信大臣在現場「監工」。造型精巧民間俗稱「錐子塔」。妙高寺坐北朝南,由山門、前殿、後殿、寶座塔及亭、台等組成,整個寺院為典型的中式建築,高脊飛檐朱牆青瓦。
❸ 呼和浩特市著名景點介紹
作為土生土長的呼市人,給你簡單推薦幾個吧
在城市裡有:
1、大昭、小昭、席里圖昭、觀音廟 在大南街那邊
2、公主府 和 公主府公園
3、將軍衙署
4、內蒙古博物館 有很多展品,還有巨大的猛獁象骨化石,很值得一去
5、如意廣場、如意河 夜景不錯 夏天還有音樂噴泉 非常漂亮
周邊的有:
1、烏素圖森林公園
2、昭君墳 王昭君的墓地 也是旅遊景點
3、哈素海度假村
4、和林 有生態園 還有 蒙牛的的工業園
再往遠了有:
袋海 昭和 斗金山
❹ 北京玉泉山塔融入了哪座皇家園林的整體景觀
北京玉泉山是清年的皇家園林(靜明園),山上有座塔叫玉峰塔,建於乾隆年間。
玉峰塔是乾隆下江南在鎮江金山寺看見的慈壽塔回去復制的。
玉峰塔供奉定光燃燈佛像,因此也叫定光塔。
定光塔是靜明園的一部分。
❺ 誰知道這是哪裡,這個塔叫什麼
玉泉山塔,叫玉峰塔,也被稱為定光塔,與頤和園佛香閣相呼應,是乾隆皇帝修頤和園的時候決定的。
佛法學習
人生還是需要些智慧的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鏈接,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❻ 在整個頤和園的南部都可以看到的是玉泉塔還是佛香閣
在頤和園南部都可以看到的是佛香閣。佛香閣是北京市頤和園的主體建築,建築在萬壽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對昆明湖,背靠智慧海。
玉泉山位於頤和園西面約2公里處,頤和園南部不是所有角度都能夠看到它的。
❼ 清華大學的建築風格和北大有什麼區別
1、風格不同
北大的建築比較單一,基本都是中式建築。清華被譽為建築博物館,既有中式園林,又有許多西洋風格的建築,還有一些現代化的建築。
2、樣式不同
北京大學更加偏向自然化,裡面的園林、山、河均是中國傳統建築的手法,它更像是一個園林,具有濃厚的中國風。清華大學的建築風格主要是蘇式風格,大多採用現代化的建築,充滿了西方特徵。
(7)玉泉塔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清華學堂第一階段的建築沿用了清代的工字廳、怡春院和古月堂三組傳統四合院建築,另外修建的清華學堂、二院、三院、校醫院等。清華學堂採用德國古典建築風格,為二層磚木結構樓房。二院為行列式平房,三院為折中式平房。
第二階段的建築從1914年開始,美國設計師墨菲參與了校園的設計,擴建了清華學堂,另外修建了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和大禮堂,這四座建築被稱為「清華學校之四大建築」。四大建築均採用當時美國流行的大學建築風格,科學館為紅色磚牆,屋頂鋪設石板瓦,大禮堂也是紅磚外牆,入口處有大理石柱廊,圖書館室內採用磨光花崗石裝飾。
1928年清華學堂改為國立清華大學,學校又聘請設計師重新規劃了校園,並設計建設了一批新的建築,例如西校門、氣象台以及學生宿舍,另外還擴建了體育館、圖書館等建築。1936年這些建築建成使用,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群也建設完成。清華大學早期建築整體保存較好,使校園仍保留近代校園的典雅風格,至今仍為教學和科研服務。
所存清華大學早期建築主要有三部分:宣統三年(1911)至1912年建造的清華學堂、同方等;1919~1925年建造的大禮堂、科學館、體育館、圖書館(局部)等;1931~1933年建造的生物館、化學館、圖書館(擴建部分)、氣象台、校門、機械館、電機館以及明、善、靜、平、新「五齋」學生宿舍。
1992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系東為北段至現狀宿舍四層樓西牆及其延長線,中段至萬泉河西岸(萬泉河應予保護),南段至現狀階梯教室二層樓西牆及其延長線;南至清華東路規劃紅線;西至氣象台、生物館西現狀道路西沿;北為西段距平齋、新齋北牆以北10米的平行線,東段至宿舍四層樓南牆及其延長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華大學早期建築
❽ 呼和浩特景點有哪些
1、呼和浩特大召寺
蒙語稱「依克召」,意為大廟。漢名原為弘慈寺,後改名無量寺,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區。明隆慶年間(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譯作「俺菩」)受封為順義王後,與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歸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萬曆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銀佛像,俗稱銀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稱「阿勒坦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