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21--1927年時代背景
1、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黨的一大最後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大會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提出黨的綱領是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
1922年7月,黨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指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黨在現階段的綱領即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2、1923年1月16日孫中山奪回廣州,發表和平統一宣言。
1923年1月16日,孫中山的軍隊重新殺回廣州,陳炯明落荒而逃。去年8月,改組國民黨的孫中山即開始准備重建廣州大本營。在孫中山的策動下,聯絡了駐留廣西的滇軍朱培德部和楊希閔部,封楊為討賊軍滇軍總司令,並聯絡了桂軍劉震寰部,封劉為討賊桂軍總司令。
定於去年12月10日向廣東發動進攻。討賊軍進展非常順利,先佔梧州。今年1月初佔領封川、德慶、悅城等縣,並於16日佔領廣州,陳炯明等殘部逃往惠州。孫中山決定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
3、1924年9月25日杭州雷峰塔倒坍。
雷峰塔,975年(宋開寶八年)為吳越王錢倜所建,位於浙江杭州西湖凈慈寺前。初名西關磚塔,後定名王妃塔;又因建在名為雷峰的小山上,故稱。1924年9月25日倒坍。倒坍原因是「因為鄉下人迷信那塔磚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於是這個也挖,那個也挖。
挖之久久,便倒了。」魯迅曾發表題為《論雷峰塔的倒掉》、《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兩篇雜文,其中說道:「雷峰塔磚的挖去,不過是極近的一條小小的例。龍門的石佛,大半肢體不全,圖書館中的書籍,插圖須謹防撕去,凡公物或無主的東西,倘難於移動,能夠完全的即很不多。
4、1925年5月30日五卅運動。
五卅運動是一次偉大的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它大大提高了全國人民的覺悟程度和組織力量,在全國范圍內為北伐戰爭准備了群眾基礎,並將國民革命推向高潮。
從而揭開了1925-1927年中國大革命的序幕。正如著名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所說:"五卅運動以後,革命高潮,一瀉汪洋,於是構成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國大革命"。
5、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2. 中國共產黨成立時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1)經濟因素: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使得中國的經濟得以開始發展。
(2)政治因素:
①中華民國的成立為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壯大提供了有利條件。
②工人運動高潮的失敗 激化了階級矛盾,使得工人階級意識到,要取得斗爭的勝利必須要有一個科學的,正確的理論武器,和一個團結的政黨的必要性。
(3)思想文化因素: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4)階級因素:
①經濟的發展誕生了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②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5)世界背景:
①20世紀是人類歷史大變革的世紀。資本主義由自由發展階段進入到壟斷,世界經濟政治開始了全球化的進程;作為近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產物,在這段發展時期中,某些政黨成為世界性政黨;無產階級政黨產生與發展也隨之成為國際政治中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
②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
③20世紀初開始的世界經濟政治全球化使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成為世界政治全球化的一部分,中國的無產階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及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就發生在這樣的國際政治經濟的大背景下,這一中國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20世紀世界經濟政治全球化的必然產物。
(2)1921年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開幕的時間應該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間。過去,人們曾經以為一大是7月1日開幕的,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歷史資料和一大代表回憶中所說的時間有:7月1日、7月10日左右、7月20日和7月底。
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出現和活動,推進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傳播,開始了構建黨的組織形式的探索,開展了初步的群眾動員工作,對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國共產黨偉大歷史起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第一個綱領規定: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等等。這些內容明顯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寫的,所以,雖然綱領並沒有直接使用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但實際上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
3. 中國共產黨1921年建黨時全國有多少名共產黨員(精確到個位^^)
建黨時有53名黨員
中國共產黨成立背景
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
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
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
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
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3)1921年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條件
一、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1840年鴉片戰 爭以後,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
四、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五、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
4. 《建黨偉業》的歷史背景簡述
《建黨偉業》歷史背景:1920年初,李大釗和陳獨秀等人開始醞釀建黨的問題。在法國留學的蔡和森則明確提出應該建立「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代表的幫助下,上海、北京、武漢、廣州、長沙、濟南等地的先進知識分子,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在法國和日本留學的青年學生,也成立了黨的早期組織。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參加會議的各地代表有: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陳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陳公博,包惠僧受陳獨秀派遣參加了會議。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
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列席了會議。在會議進行過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闖進了會場,會議被迫中斷。
於是,最後一天的會議,便轉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舉行。經過討論,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並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建黨偉業的劇情簡介· · · · · ·
本片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建黨偉業》 圍繞1921年前後展開。該片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開始一直敘述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止共10年間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大體上由民初動亂、五四運動及中共建黨三部分劇情組成。
鏈接: https://pan..com/s/1hTvCegganmJH7GUj0rFq3w
5.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幾年幾月幾日
中國共產黨成立時間是1921年7月23日。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把7月1日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是毛澤東於1938年5月提出來的。當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十七周年紀念日。」這是中央領導同志第一次明確提出「七一」是黨的誕生紀念日。
在當時的延安,只有毛澤東和董必武是一個大黨的創始人。他們的回憶之一是在7月,但他們不記得會議的確切日期。由於缺乏檔案資料,無法核實,故將7月1日確定為黨的周年誕辰。
(5)1921年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941年6月,7月1日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首次出現在中央文件中。當時,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周年和抗日戰爭四周年之際,發布了《關於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周年和抗日戰爭四周年的指示》。
指令說,今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20周年,7月7日是中國抗日戰爭四周年。在各抗日根據地召開會議,採取各種紀念措施,在各種刊物上出版特刊或特刊。這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以「7月1日」的名義制定的作為黨的生日紀念的第一份文件。
黨的第一次開黨日期為20世紀70年代末,經黨史工作者考證清楚,根據新發現的史料和考證結果,確定的日期為1921年7月23日。
雖然黨的誕生紀念日並不是黨的重大會議的具體日期,但「七一」這個光榮的節日已深深地銘刻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為人們每年紀念的一個重要節日。
6. 中共一大歷史意義及背景
一、中共一大歷史意義:
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此,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完全嶄新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其行動指南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的無產階級因此有了戰斗的司令部,中國的勞苦大眾從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國的革命從此煥然一新。
二、中共一大的背景:
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中國的先進分子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把它與中國正在發展的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他們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講解革命道理,組織工人進行斗爭。
在這個基礎上,各地先後成立了一些黨的早期組織,這些地方分別是上海、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國的中國共產主義者也成立了這樣的組織。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後,積極開展工作,推動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成熟。
1921年6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通知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派代表到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
(6)1921年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3人,他們是:
上海小組的李達、李漢俊,武漢小組的董必武、陳潭秋,長沙小組的毛澤東、何叔衡,濟南小組的王盡美、鄧恩銘,北京小組的張國燾、劉仁靜,廣州小組的陳公博,旅日小組的周佛海。參加會議的還有武漢小組的包惠僧(他是在廣州與陳獨秀商談工作期間,受陳個人委派參加會議的)。
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當時,對黨的創立作出了重要貢獻的李大釗、陳獨秀因各在北京和廣州,工作脫不開身,而沒有出席大會。共產國際派馬林(荷蘭人)和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克爾斯基(俄國人)出席了會議。
7. 1921年到1941年中國的歷史背景
1、1927年3月24日南京發生「三二四」慘案(南京慘案)
1927年3月24日, 英美軍艦炮轟南京,這是北伐戰爭時期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的罪行之一。1927年北伐軍向長江下游進軍時,美、英、法、意、日等國增兵上海並調集軍艦去南京江面進行威脅,企圖阻止革命的發展。
月24 日,程潛指揮的有共產黨人參加領導和作戰的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和第二軍在擊潰敵軍幾十萬之後,進佔南京。當晚,英美帝國主義借口僑民和領事館受到「暴民侵害」,下令炮轟南京,打死打傷中國軍民2000餘入,房屋財產損毀無數,釀成大規模血案。事件發生後。
英美等國繼續向中國增兵的同時反向中國提出懲凶、通緝、賠償等無理要求。而蔣介石則派特使到南京和各國領事疏通,並下令通緝第六、第二軍政治部主任共產黨人李富春和林伯渠。這一事件是帝國主義武裝干涉中國革命的信號,也是蔣介石加速同帝國主義勾結、背叛革命的重要步驟。
2、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等發動平江起義
1927年7月22日,駐湖南平江等地的國民黨一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起義,即平江起義。1928年春,我黨在國民黨湖南獨立第五師中秘密建立了自己的組織,該師第一團團長彭德懷也在這時參加了共產黨。不久,獨立第五師調到平江地區擔負「清剿」任務。
平江處於湘鄂贛三省交界地,具有革命斗爭的傳統。早在大革命時期,平江的工農運動就風起雲涌,是全省有名的革命地區之一。大革命失敗後,這里的斗爭仍然沒有停止,群眾在縣委的領導下,組織了臨時政府和義勇軍,與反動派進行堅決的斗爭。
7月上旬,中共湖南省委派滕代遠到湘鄂贛邊界地區恢復湘鄂贛邊特委,並同獨立第五師的黨組織取得聯系,准備必要時舉行起義。7月中旬,敵人發現獨立第五師第三團營長黃公略是共產黨員,下令立即逮捕。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彭德懷、滕代遠等領導第一團,於22日在平江起義。
這天上午,彭德懷召集全團軍官會議,進行起義的總動員。部隊隨即按照部署,趁敵人午睡時,一舉搗毀了平江縣城的反動軍政機關,消滅了反抗的敵人,救出關在獄中的500多名工農群眾。前後不到一個半小時,起義部隊就佔領了整個縣城。
後來,賀國中率領隨校100多名學員從岳陽趕到平江,與一團勝利會合。黃公略帶著於前一天就先行起義的三團三營,從嘉義趕到平江城五里處的地方。起義部隊改編為紅軍第五軍第十三師,共2000餘人,彭德懷任軍長兼師長,滕代遠任軍黨代表兼師黨代表。
3、1923年2月1日二七慘案
二七慘案指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直系軍閥吳佩孚鎮壓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流血事件。 "二七"大罷工是在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殘酷統治,中國工人運動從要求改良生活的經濟斗爭轉向爭取自由的政治斗爭的情況下發生的。
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各站工會代表在鄭州召開總工會成立大會。吳佩孚丟棄"保護勞工"的假面具,命令軍警用武力加以阻撓和破壞,並封閉總工會會所。總工會當即組織全站2萬工人舉行總同盟罷工,並將總工會移至武漢江岸辦公。2月4日總罷工開始,各站工人一致行動。
全線所有客貨車一律停開,長達千餘公里的京漢線立即陷於癱瘓。京漢鐵路總工會江岸分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糾察隊長、共產黨員曾玉良,領導工人粉碎了軍閥企圖破壞罷工的陰謀。2月6日,湖北工團聯合會和京漢鐵路總工會法律顧問、共產黨員施洋。
發動武漢各工團代表2000餘人赴江岸慰問 ,並和鐵路工人萬餘人舉行集會和遊行示威。2月7日,曹錕、吳佩孚等派大批軍警分別在長辛店、鄭州和武漢江岸等處進行血腥鎮壓,工人被殺40多人,傷200多人,被捕60多人 ,遭開除1000多人。
林祥謙、施洋及京漢鐵路總工會委員長、共產黨員史文彬均被逮捕。林祥謙被捕後,拒絕下令復工 ,慷慨就義。施洋也在武昌被殺害。這次慘案暴露了軍閥的殘暴,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革命堅定性和組織紀律性。
4、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5、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長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8. 1921年是什麼社會背景
一九二一年四十一歲
魯迅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9. 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到1949年發展過程及意義
1921.7.23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此,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完全嶄新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其行動指南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的無產階級因此有了戰斗的司令部,中國的勞苦大眾從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國的革命從此煥然一新。
1922.7.16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確立了黨的最高和最低革命綱領。
1924.1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 進入國民大革命時期,實行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統治。
1927.7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標志著人民軍隊的建立。
1927.8.7 八七會議。 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定了黨在農村領導武裝暴動、開展土地革命的斗爭方針。這次會議對於挽救大革命失敗所造成的危局,實現黨的戰略轉變起了重要作用。
1927.9 秋收起義。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
1934-1936年 戰略大轉移 --長征。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是中共歷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5.1.15 遵義會議。結束了博古等人左傾錯誤指導,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中心的黨中心領導。
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確立抗戰最終勝利的保證。
1937-1945年 開辟敵後抗日戰場(總後方 延安),配合國民黨正面戰場。
1945.4 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1945-1949 解放戰爭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統一了中國大陸。
1949.7 七屆二中全會 黨的工作中心由農村轉移城市。
1949.9 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 為新中國成立做准備。
1949.10.1 新中國成立
(9)1921年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歷經多年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取得全面勝利,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中華民國國軍,迫使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澎金馬,並在1949年於北京建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共產黨
10. 1921年中國共產黨是在什麼背景下建黨的如何建立的有什麼成員
一、歷史背景:
1、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做了榜樣,隨後馬克思主義為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並傳播,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 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
4、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5、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
二、建立過程
1、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2、1920年10月,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負責人。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等先後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幹。
3、1920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推選包惠僧為書記。
4、1920年秋,施存統、周佛海等在日本東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施存統為負責人。
5、1920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
6、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7、1921年春,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的「共產黨」分道揚鑣後,陳獨秀等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有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陳獨秀、譚平山先後任書記。
8、1921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中先進分子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張申府為負責人。
三、成員
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惲代英、翟秋白、周恩來、趙世炎、陳潭秋、向警予、高君宇、何孟雄、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等。
(圖為共產黨誕生的小漁船)
(10)1921年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最後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
參加會議的各地代表是:李達、李漢俊(上海),張國燾、劉仁靜(北京),毛澤東、何叔衡(長沙),董必武、陳潭秋(武漢),王盡美、鄧恩銘(濟南),陳公博(廣州),周佛海(旅日)。包惠僧受在廣州的陳獨秀派遣,也參加了會議。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列席會議。
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是「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消滅資本家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大會討論了實際工作計劃,決定集中精力領導工人運動,組織工會和教育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