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湖南洞口窯地址在哪裡真品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肚兜圖片大全 2025-09-22 05:53:37
柴米長什麼樣圖片 2025-09-22 05:48:31

湖南洞口窯地址在哪裡真品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18 09:24:25

Ⅰ 青瓷在哪個地方有

我國古代的著名瓷器。亦稱「綠瓷」。在坯體上施以以鐵元素為呈色劑的釉,經高溫燒制後呈青綠色或青黃色的瓷器,稱為青瓷。我國的青瓷經歷了原始青瓷、早期青瓷之後,一般認為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東漢時期進入了成熟階段。所以這里所稱的青瓷,一般是指成熟的青瓷。浙江是我國青瓷的發源地,浙江的上虞、德清、餘姚、寧波、紹興、蕭山和永嘉等地都已發現東漢時燒造成熟青瓷的瓷窯。上虞縣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代表了這一時期的燒造水平,小仙壇出土的青瓷胎質緻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燒制溫度已達1260℃—1310℃;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牢固,釉層透明,光澤瑩潤,淡雅秀美。三國吳和西晉時,青瓷燒制水平迅速提高,浙江上虞、紹興、餘姚、寧波、蕭山地區的越窯,溫州地區的甌窯以及金華地區的婺州窯,成為青瓷的主要產地。江蘇宜興均山窯和湖北、湖南、江西的一些地區也有生產。東晉、南北朝時,青瓷生產已遍布浙江、江蘇、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山東等地,在浙江曹娥江兩岸山坡就發現窯址二百七十餘處。隋代瓷器仍以青瓷為主,重要的窯址有河南的安陽窯、鞏縣窯;河北磁縣的賈壁村窯;安微淮南窯;湖南湘陰窯和四川省的邛崍窯。唐代時青瓷仍具有重要地位。浙江的越窯、甌窯、婺州窯;湖南的岳州窯、長沙窯;江西的洪州窯,九江蔡家壠窯;臨川白滸窯;福建安南窯、將樂窯;廣東潮安窯、三水洞口窯、新會崖門官沖窯,四川成都青羊宮窯和邛崍窯等是當時的主要產地。聞名於世的越窯青瓷盛於唐代中晚期,其產品胎質細潔,釉色「類冰」、「類玉」、器形豐富,紋飾高雅,與北方邢窯的白瓷並稱,是謂「南青北白」。北宋中期以後,越窯漸衰,龍泉青瓷崛起。同時,北方的耀州窯、汝窯、臨汝窯和北宋末汴京官窯的青瓷異軍突起,達到了很高的燒制水平。南宋中晚期龍泉粉青釉、梅子青達到了青釉燒造的最高水平。到了明代,由於青花瓷的出現和彩瓷的興起,青瓷漸趨衰微。

Ⅱ 五寨鄉的古窯簡介

(部分舊瓷窯現位於寨河村岩內水庫下)
公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捕獲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號」,船上裝有大量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產地,歐洲人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舉行題為「晚到了400年的中國瓷器來了」的大型拍賣會,拍賣品均是從16世紀至17世紀沉船中打撈出來的中國瓷器,其中不乏被稱為「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近年來沉沒於1600年的菲律賓「聖迭戈號」,1613年葬身於非洲西部聖赫勒拿島海域的「白獅號」,埃及的福斯塔遺址、日本的關西地區等均相繼發現大量的「克拉克瓷」。令人費解的是,這種盛產於中國的瓷器在國內卻罕見收藏。考古界根據其工藝、風格、紋飾特點,曾經推測它是明清景德鎮或武昌所產的青花瓷。
自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禎六年(1633年),共有13位江西籍人士主政平和。時值月港海上貿易十分繁榮,瓷器又是對外出口的大宗商品,為造福百姓,獲取厚利,這些到任的知縣賦予瓷業優惠的稅收政策,加以扶持,組織民間生產燒制參與市場競爭。從平和採集到的瓷器標本看,盡管其胎釉有別於其它窯口,但其模印或刻劃技法、構圖與景德鎮窯產品如出一轍,這也是其有時被混淆為景德鎮瓷的原因。
當時西歐資本主義發展處於原始資本積累階段,西方對中國瓷器的需求日益增加。據史料記載,僅荷蘭東印度公司就在17世紀的80年間從中國運出1600萬件。這樣大量的瓷器,等級不一,而且僅靠處於困境中的景德鎮窯是難以承受的。西方東印度公司的經營者們一方面寄希望於具有一定實力的地方民窯,當然更希望在口岸附近開辟窯場就地生產,以減少運輸之苦和搬運過程中的大量損壞。也就在此時,明萬曆(1573—1620)年中,景德鎮制瓷業出現原料危機。窯工反對陶監的斗爭發展為火燒御窯廠的暴力斗爭,加之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中出現的政治動亂,造成景德鎮外銷瓷生產的減產甚至停歇。東印度公司的經營者們手持景德鎮瓷器樣品和西方人喜愛的圖樣四處尋找供貨方。於是,福建沿海民窯就成為大量製作景德鎮瓷器替代品的生產基地,平和南勝、五寨等地的民窯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發展壯大。據文獻記載:1621至1632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曾三次在漳州收購瓷器,數量動輒上萬,同時,日本人也從漳州購買瓷器,其中不乏數目可觀的的南勝、五寨窯產品,考古資料已經證明。
到了清初,清政府實行「海禁」,月港衰落了,平和制瓷業也因銷路受阻而頹廢,「克拉克瓷」隨之在海內外基本銷聲匿跡,帶給後人一連串遙遠而美麗的遐想。
克拉克瓷的特點是寬邊,青花瓷為多,在盤、碗的口沿
繪分格及圓形開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實等。克拉克瓷的生產可分萬曆至清初和康熙兩個時期,前者為開光的青花瓷,後者則胎薄。 萬曆克拉克青花盤使用浙料繪畫,有翠藍、灰藍、淡藍幾種色調,運用分水技法,形成三至四個色階,為康熙青花的成熟奠定了基礎。畫師們熟練地運筆,無論勾、點、染皆隨心所欲,自然灑脫。凡是勾勒圓圈,皆是用兩筆拼湊而成,這也是明末清初瓷畫的一個特點。這種花卉圖案具有典型的歐洲風格的青花瓷器,也是中國青花瓷器在歐洲的叫法,專指這種深得歐洲王公貴族喜愛的外銷瓷。 1986年,在五寨、南勝、文峰、九峰等鄉鎮普查文物時,發現古瓷窯、古陶窯址近百處,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以下13處。
洞口瓷窯遺址在五寨鄉寨河村西2公里處,面積約2000平方米。在堆積層採集到大量青花瓷,器物多為碗、盤、小瓶、小酒杯、醬色釉小盞,屬元、明代產品,窯址保存良好。
內窯仔窯遺址在五寨鄉新美村通坑仔、下營山。窯址群分為通坑、下營兩個山壟,採集到的標本有碗、盤,釉色多為青花及影青瓷,屬元、明、清3代產品。窯址保存良好。
二壟瓷窯遺址在五寨鄉新美村東,面積56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4米以上。以燒制盤、碗、碟為主,釉色均屬青花。圈沿畫有江南山水人物圖案,底盤畫有「奔鹿圖」,屬明代中期以前產品。窯址保存良好。
狗頭山瓷窯遺址在五寨鄉新美村狗頭山,面積近3萬平方米。窯址堆滿燒制碗、盤窯具,殘瓷、器物多為青花紋飾,繪有水草魚藻之類圖案,部分繪有飛禽走獸。屬明代中期窯址遺存,保存良好。
大壟瓷窯遺址在五寨鄉新美村大壟山,面積4000平方米。在窯址上發現大量窯具堆積物、瓷器殘片。採集到盤、碗、碟、高頸小酒杯,釉色為青花彩繪,有明顯釉下彩特徵。器物繪有花草圖案,部分有「吉祥如意」字樣,屬明代中期窯址遺存,保存良好。
窯仔山瓷窯遺址在五寨鄉新美村窯仔山,面積近5萬平方米,堆積層厚2米以上。器物以盤為主,雜有少量碟、杯,釉色為青花釉下彩,繪有水草、蓮花、水禽等圖案。碗為直口深腹,腹部豐滿。繪有「永」、「福」、「祿」字樣。屬明代中期以前窯址遺存,保存完好。
泥鰍空瓷窯遺址在五寨鄉新美村上厝田,面積2萬平方米。採集到盤、碗、香爐、小罐殘片。盤碗釉色以青花為主,屬釉下彩工藝,香爐為醬色釉,屬明代中期以前窯址遺存,保存良好。
田中央瓷窯遺址在五寨鄉新美村後巷山,面積約6600平方米。堆積層覆蓋於雜草之下,臨山澗處有堆積層暴露,厚2至3米。器物殘片以盤、爐為主。胎施以青花釉下彩,部分影青。圖案紋飾為飛禽走獸,呈灰藍暗色,光澤較差。香爐為青瓷,仿龍泉剔花。釉呈豆青色,透明度強,有明顯凹凸觸感,屬明代中期窯址遺存,保存完好。
掃帚金瓷窯遺址在五寨鄉新美村棕仔厝山,面積3000平方米。堆積層厚2米,採集到盤、碗、香爐、小缸殘片。盤碗多為釉下彩,也有青白釉。屬明代窯址遺存,保存完好。
螺仔山瓷窯遺址在五寨鄉優美村螺仔山,面積2500平方米。堆積層厚2米,部分暴露。採集到碗、盤,以中小器型為主,均青花釉。屬明代窯址遺存,保存完好。
窯仔山瓷窯遺址在南勝鄉龍心村,面積3240平方米。堆積層厚2米,採集到盤、碗、缸、壺等器物,以青花器為主。屬明代中期以前窯址遺存,保存良好。
山兜瓷窯遺址在文峰鄉南霞山兜村後,面積2400平方米。窯址並列,沿山壟而建,兩窯間距2.7米。窯頭基本完好,寬1.3米、高1米,呈拱圓形,上部倒塌,窯具層疊明顯。於窯內採集到青花盤、碗,圖案有水草、花卉、飛禽走獸等,屬明代中期以前窯址遺存,保存完好。
赤草埔陶窯遺址在九峰鎮下坪村,面積210平方米。窯已倒塌,為雜草覆蓋,四周散存各類陶器殘片。器物有釜、砂鍋、缸、煙筒、燈盞、酒漏等,陶質鬆散。屬明代陶窯遺存。

Ⅲ 南山寺在哪裡

海南省三亞市南山寺,位於海南省三亞市以西40公里南山文化旅遊區內的「佛教文化公園」中。整個建築氣勢恢宏,為中國近五十年來新建的最大佛教道場,也是中國南部最大的寺院。

南山寺是一座仿盛唐風格、居山面海的大型寺院。南山寺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臨選址,經國家宗教局批准,於1995年11月11日奠基,1998年4月12日建成。現有仿唐建築仁王殿、天王殿、鍾樓、轉輪藏、東西爬山廊、東西配殿、金堂等建築群,總建築面積5500㎡。

南山寺第二期工程已啟動。按照規劃設計,第二期工程遵循古代大型佛教寺院方正劃一、主次分明的特點,將主要建築集在中軸線上,在兩側設置12個不同功能的四合院。二期工程完成後,整個南山寺東西寬188米,南北長416米,共8個台階總高差49米,總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

(3)湖南洞口窯地址在哪裡真品圖片擴展閱讀:

南山寺佔地四百畝,仿唐風格,建有仁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鍾鼓樓、轉輪藏、法堂、禪堂、齋堂、觀音院、方丈院、悲田院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庄嚴肅穆,清凈幽雅。入其境也,正如《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說:「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

此真觀音菩薩說法之大道場也。南山寺於佛歷2539年(1995年)十一月十一日奠基動工,建設者真心誠意,費盡周祥,為時兩年半,大雄寶殿、兜率內院、仁王殿大功初成,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親筆題寫「南山寺」和「海天叢林」。恰逢佛歷2542年(公元1998年),乃佛教傳入中國2000年紀念年,觀音南巡,法雲南被,於4月12日,隆重舉行盛大祝聖祈福觀音大法會。

仰仗菩薩加持,普門供養,謀者建者,施者受者,無不解脫,悉入大悲性海,功德無量,普皆迴向。謹志緣起,泐碑頌告:南山建寺,弘揚大悲。生生不息,胎藏仁胚,同等同體,人本所歸,自在無礙,舒人心蕾,行深般若,靡不加被,正法長住,佛日常輝。世界祥和,中國騰飛,供養受益,切行慈悲。

位於南山中樞的三十三觀音堂是一座展示觀音文化、龍五爺財神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的佛教文化場所,佔地3300平方米,投資六千多萬元興建,由130餘名工藝師,歷時四載精心打造而成。

院內主要供奉的有觀世音菩薩三十三種應化法身群像、觀世音菩薩三災八難浮雕全圖、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轉經柱、人間第一財神龍五爺、天下第一聚寶盆、南海第一祈福龍門等等。院內文化項目富有深刻哲理寓意,信眾在參與的同時,能夠啟迪心智、教化人生。使人思想升華,心靈凈化,心情愉悅!

Ⅳ 湖南省有什麼旅遊地點

湖南北有洞庭,南有衡山,東接井崗,西容武陵、吉首、鳳凰、猛洞河,居其中者,便是古城長沙。依託主要公路及京廣線、枝柳線,根據自然與人文的分類,及行政地區的分隔,我們把湖南旅遊資源分為十五大旅遊區:

長沙旅遊區:

長沙作為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旅遊接待設施比較齊全,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比較周密。主要的景點大都與人文古跡有關。主要的景點有省博物館(參觀馬王堆文物展),市博物館(走馬樓三國吳簡),嶽麓書院(千年學府),古麓山寺(湖湘第一道場),愛晚亭(停車坐愛楓林晚),橘子洲頭(沁園春.長沙),第一師范(毛蔡風神),開福寺(離我們最近的寺園),銅官窯(唐代的天下第一窯)......此外,在長沙市市區外的寧鄉花明樓鎮,還有劉少奇故居,劉少奇紀念館。菊花石雕是比較高檔的旅遊紀念品。瀏陽新開設的大圍山旅遊區,還不算一個真正開發好的旅遊區。據說它的投資者是想要以狩獵為龍頭,帶動旅遊業。因此它對外賓和高消費者,特別是狩獵愛好者的吸引力較大。我個人認為,比不上其它的景點。

湘潭韶山旅遊區:

湘潭,古稱潭州,有1400多年的歷史。景點有昭山、雲門寺、岱子山遺址。昭山,位於長沙、湘潭、株州的交界處。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到此,十分傾倒,即興繪成《山市晴嵐》,並配詩:「亂峰空翠晴猶濕,山市嵐昏近覺遙。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從此不須招」。山頂還有一座始建於唐的千年古剎----昭山禪寺。看昭山,最好在太陽初升時,青山抹金鎦彩,雲蒸霞蔚,不愧為湘東名山!雲門寺和岱子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湘鄉市。雲門寺建於宋代,其中的觀音閣中奉有千手觀音象,造型優美。漢白玉雕十八羅漢象,栩栩如生,是我國古代石雕藝術精品。岱子山遺址為龍山文化遺址,共有八十多座墓葬,出土了石鏟、石錛及壺、盆、碗、杯等陶質生活用品,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韶山,是毛澤東同志的故鄉。有故居、紀念館、銅像廣場及韶峰景區、滴水洞景區可供游覽。參觀韶山,要結合對當時的歷史背景來進行。毛澤東故居很不錯,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滴水洞是神秘的「西方山洞」,據說《我的一張大字報》就是從這里寫出的(此消息未經證實),至今仍是軍事禁區,駐扎有部隊。湘潭烏石寨有彭德懷故居,修得不是很好,但還是可以一游。

岳陽洞庭湖旅遊區:

岳陽,古稱巴陵,又名岳州。岳陽樓最早是三國魯肅為操練水兵而建的閱軍樓,東倚巴陵,西臨洞庭,氣勢磅礴,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岳陽天下樓」!岳陽樓的結構非常有特色,特別是樓頂的「盔頂」式構造,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罕有的樣式。君山中蘊藏了一個神奇的傳說----二妃尋夫。因此而有了二妃墓、湘妃祠等古跡,並有宋代楊幺起義的遺址及柳毅井、傳書亭等景點。君山被李白譽為「白銀盤里一青螺」!南湖是國際龍舟節的會場,也是國家水上運動基地。湖光山色,有「一龍趕九龜,九龜趕一癩(獺?)」的景觀。岳陽南方70公里的汨羅江,據說就是楚國大夫屈原投江的所在,有屈原墓、屈子祠等古跡。

衡陽南嶽旅遊區:

衡山天下秀!衡山七十二峰,由於雲霧的襯托,有「萬丈祝融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里」的形容。以祝融峰之高、水濂洞之奇、方廣寺之深、藏經殿之秀,被稱為「四絕」!南嶽大廟是全國唯一的佛道合一的寺廟,為仿故宮九進式建築。南台寺是佛教禪宗七祖懷讓傳法的所在,也是日本曹洞宗朝聖的地方。祝聖寺、南台寺、福嚴寺、上封寺、清涼寺同列為南嶽六大佛教叢林。衡陽市中有船山故居、石鼓書院、禹王古碑等古跡及雁峰煙雨、石鼓江山、花芍春溪等勝景。

株洲炎帝陵桃源洞景區:

株洲是我國重要的鐵路交通要塞。據《史記》記載:炎帝神農氏葬於茶鄉之尾。晉代《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葬於長沙」。宋《路史》載:「葬於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在哪?在現茶陵附近的炎陵縣。陵殿庄嚴肅穆,古樸凝重,令人肅然起敬。有鹿原洞、霞橋、天池等名勝。桃源洞景區是國家森林公園,有2000餘種植物,200多種脊椎動物。風景區內,分布了桃源洞瀑布、黑龍潭、石板灘、獅子岩等40多處景點,是集觀賞旅遊與考察旅遊於一體的好去處。

郴州旅遊區:

郴州因宋代詩人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而得以名揚天下。作為古城,它有2000多年的歷史。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以「蘇仙公」為題,將蘇仙傳說記錄下來。於是,蘇仙嶺聞名天下。並有宋秦觀作詞、蘇軾作跋、米芾書寫的摩崖石碑,史稱「三絕」!萬華岩是郴州僅次於蘇仙嶺的景點,是一個巨大的溶洞,長2110米,總面積27000平方米。洞口處岩壁陡峭,一道瀑布從50米高的岩頂飛落,十分壯觀!此外,還有一座頗具神秘感的處所----國家體育訓練基地。在這里,我們可以一探女排「五連冠」的秘密!郴州的山水風光還有多處勝景。有被稱為「天然樹木園」的莽山,有風光旖旎的兜率岩等等。

永州浯溪旅遊區: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柳宗元佔有重要的地位。坐落在永州的柳子廟,就是人們紀念他的所在。廟中大殿的四壁上,鑲嵌著四塊由韓愈作文、蘇軾書寫的《荔子碑》及宋代的《捕蛇歌》、《訪愚溪偈柳子廟》,清代的《愚溪懷古》等文。於永州城郊可觀賞永州八景:朝陽旭日、蘋洲春漲、愚溪眺雪、山寺晚鍾等。其中,蘋溪春漲即是「瀟湘八景」中的「瀟湘夜雨」!浯溪自古號稱「浯溪勝慨、雄冠三湘」。它是發源於陽明山的一條小溪,溪旁怪石古木,勘稱勝景。有唐梓、宋柏和元明清的松樹、檀樹。怪石如雄獅,似猛虎,更有的如同老牛小猴一般,景觀十分奇特。最為出名的是唐代顏真卿書寫的《大唐中興頌》!碑縱3米,橫3.2米,332字,字徑15公分。文奇、字奇、石奇,是為「三絕」,後人譽為「百拜不能休」,其拓本「家家傳寶逾琳琅」,從此為浯溪留下紀念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現存有380多方石刻,浯溪形成了「無崖不刻文,有石就題詩」的獨特露天碑林!

九嶷山旅遊區: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位於湖南南部,寧遠縣境內。「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羅岩九峰,各導一溪,柚壑負擔,異嶺同勢,游者疑焉,故曰:九嶷」。相傳舜帝葬於九嶷。九嶷山對於尋根祭祖的華夏子孫來說,遊玩的處所主要是舜源峰、舜帝廟、三分石、寧遠文廟等。舜源峰為主峰,周圍鋪以峨皇、女英等八峰,拔地而起,共同構成九嶷山。舜帝廟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祭祀廟宇,其中藏有明萬曆年間的「撫瑤頌碑」,清代的「九嶷山圖」石刻。九嶷山的天然溶洞叢生密布,比較著名的有紫霞岩、玉倌岩、飛龍岩等。植物品種繁多,並可體會瑤族風情。

武陵源旅遊區:

武陵源是國家一級保護區,進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名錄,是罕見的砂爍岩風林地貌,有「大自然的迷宮」、「天下第一奇山」的美稱。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森林公園,有3000多座奇峰,岩峰四壁如同刀削斧劈,整齊而又奇異。主要游覽點有黃獅寨、腰子寨、金鞭溪等。「山奇水秀」是它的特點,著名攝影家陳復禮曾說它:「一生好入名山游,青岩奇觀入鏡頭;三山五嶽勘比美,華夏風光第一流」。索溪峪處在砂岩與石灰岩的交界處,它沒有張家界的峻峭,但又以「十里畫廊」,「西海」著稱。景點有十里畫廊、西海、寶峰湖、黃龍洞等。此處天生橋頗為險峻。子山有「雲霧、月夜、霞日、冬雪」四大奇觀,各具魅力。這三個景區合而為一,就構成了武陵源景區的獨特景觀。

猛洞河旅遊區:

猛洞河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旅遊區內是明代徐霞客定名的「岩溶」地貌,即「卡斯特」地貌。遊人形容它:「原始古樸、險峻威猛、清秀神奇」。有仙人洞、洗心泉、觀音岩等自然景觀和距今800年的司城、玉皇閣、德政石碑等人文古跡。它既有岩溶深谷、懸崖峭壁,又有石林鍾乳、陰河暗瀑。明代才子唐伯虎遊了猛洞河後寫到:「天外浮雲總渺茫,山間流水玉輝光。千尋萬壑懸崖落,一道銀光到海長。和月掬來還有影,帶花汲取豈無香。隨流好入華陰道,莫向天台問沅郎」。

吉首鳳凰旅遊區:

吉首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江河縱橫交錯,山川壯麗,錦綉如畫。它又是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一棟棟的吊腳樓,一排排的楊柳,加上動人的苗歌、苗舞,民族風情頗為誘人。在這里,按地域分為吉首、乾州和德夯矮寨三個小景區。吉首市以反映苗族歷史文化為特點,有民族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桐木潭古兵營、沅溪書院等游覽點。乾州和德夯矮寨的景點,主要分布在峒河和萬源江沿岸,以古老的苗寨、奇特的峽谷、溶洞、瀑布為主。苗寨的建築風格,多是以城外一道古城牆,城內青石古街,旁邊的街坊多用石砌,且多有石獅,如乾州。這些建築多為古物,組成了一副民族風格的水墨畫。吉首還有我國最高的瀑布----流沙瀑布,高216米,從月亮岩飛泄而下,在峽谷山風的吹拂下,漂移不定。德夯燕子溪瀑布群由7道飛瀑組成,值得一游。此外,吉首地區也有數量不少的溶洞。

桃花源旅遊區: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陶淵明怎麼也想不到,他的一篇《桃花源記》令桃花源名聲鵲起,成為「把古今遊人忙煞」的游覽勝地。桃花源位於桃源縣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前面是滔滔的沅江,後面是綿延的武陵群峰,悠悠千載歲月將那莽莽叢山妝點漂亮,曲徑石階亭台樓閣又為它添上點睛一筆。桃花源分為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嶺、秦人村四個景區,以桃花山、秦人村為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林、菊圃、方竹亭、遇仙橋、秦人古洞、桃花觀、集賢祠等70餘處景點。桃花源風景極佳,歷代文人到此必有名作,現存詠詩900餘首,聯匾及石刻100餘處。

邵陽崀山旅遊區:

春秋時期,邵陽就已經正式建成,當時名叫「昭陵」,晉代避皇帝名諱,改名「邵陽」,現在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它的歷史、宗教、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水府廟、北塔、昭陽侯城遺址、法相岩石刻、魏源故居等。崀山在邵陽新寧,是典型的丹霞峰林地貌。離縣城22公里的窯市鎮黃背村,有湯家壩天生橋,跨度64米,拱高20米,橋面寬14米,厚5米,為一巨大的丹霞巨石坍塌而成,橋體呈赤紅色,氣勢非凡!在景區內,還有仙人橋,筆架山天橋兩座自生橋,以及10處一線天景觀。牛鼻寨一線天位於縣城西南9公里,兩座石峰的崖面對立而成,高150米,寬1000米,全長238米。最大的溶洞為飛濂洞,長1000米,洞內有3處瀑布,13個支洞。邵陽的浙水飄流,也頗有魅力。香港的中國旅行社的老總漂了以後,說:「這是亞太(亞洲太平洋地區)第一漂」!

益陽沅江桃江旅遊區:

益陽為「魚米之鄉」,盛產松花皮蛋、竹器等,有「銀益陽」的美稱。景區有棲霞寺、裴公亭、白鹿寺及關羽磨刀的「磨刀亭」、魯肅抗蜀的「魯肅堤」、蜀吳談判的臨江亭等等。沅江以「流水歸宿之地」而得名,有凌雲塔、魁星樓、洞庭湖博物館及「遠挹七十二峰之岳色,近臨八百餘里湖波」的鎮江樓。桃江在30年代就名揚天下,原因就是著名兒童歌舞音樂家黎錦琿先生的一首《桃花江是美人窩》的歌。傳說三閭大夫屈原被流放到桃江鳳凰山,寫下了千古名作----《天問》,現在還有屈子釣台等遺跡。桃江的浮邱山被稱為「小南嶽」,和桃花湖、羅溪瀑布等共同構成桃江風景區。

婁底湄江旅遊區:

婁底是湖南著名的礦區,有「世界銻都」之稱。婁底波月洞曾用作《西遊記》的外景拍攝。著名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的故居,就在新化縣。湄江旅遊區總面積108平方公里,為中低山岩溶地貌,現建有八個觀景區:觀音岩景區(峭壁峽谷)、塞海景區(峽谷天然湖)、神仙橋景區(仙人洞、天生橋)、黃羅灣景區(峭壁、自然壁畫)、龍泉峽景區(瀑布峽谷)、清流潭景區(地下陰河溶洞、千丘田)、湄峰湖景區(水庫),仙女峰景區(山峰)。

Ⅳ 克拉克瓷的古窯地址

五寨是名蜚中外的明代「青花瓷」(克拉克瓷)的故鄉,現還較完好地保存洞口窯、陂溝窯等古窯址,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縣文物工作者在南勝、五寨等地發現大規模明代古窯址群,古窯址遺存十分豐富,現古窯址已被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開發這一深厚的文化底蘊,接納八方來客參觀古窯址,五寨著手進行規劃:當前古窯址原貌基本仍在,當地的高山嶺土十分適合煅制青花瓷,具備重新開發生產條件,充分利用「克拉克」名揚中外的優勢,實行走出去引進來的方針,以許可使用「克拉克」商標、提供場地資源、原料入股等方式大力引進有資金、有實力的企業到五寨開發力廠,生產「克拉克」陶瓷等相關產品,請專家,配合縣、鄉文化部門,深入開展「克拉克」考古文化研究,形成產業。
公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捕獲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號」,船上裝有大量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產地,歐洲人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舉行題為「晚到了400年的中國瓷器來了」的大型拍賣會,拍賣品均是從16世紀至17世紀沉船中打撈出來的中國瓷器,其中不乏被稱為「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