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沖穴的定位
在頭部,耳根後緣直上,入發際2寸。
2. 人體穴位及功能
穴名:瞳子髎
取法:在目外眥外0.5寸,當眶骨外側緣凹陷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明目退翳
主治:頭痛、目疼、目赤、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內障、目翳
備註:手足少陽之會
穴名:聽會
取法:在耳屏間切跡前,下頷股骨果狀突後緣,張口有空處取穴
功能:開竅聰耳、舒筋活絡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流膿、齒疼、頭面痛、下頷脫臼、口眼歪斜
穴名:上關
取法:在顴骨弓上緣,當下關直上凹陷處取穴
功能:聰耳鎮痙、舒筋活絡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口眼歪斜、齒痛、面痛、驚癇、瘈瘲、青盲
備註: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穴名:頷厭
取法:在鬢發中,當頭維穴與曲鬢穴聯機之上1/4與下3/4的交點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鎮痙止痛
主治: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瘈瘲
備註: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穴名:懸顱
取法:在頭維與曲鬢穴之間,沿鬢發弧形聯機之中點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消腫止痛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鼻流濁涕
備註: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穴名:懸厘
取法:在鬢角之上際,當懸厘穴與曲鬢穴之中點取穴
功能:清熱解表、消腫止痛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熱病汗不出
備註: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穴名:曲鬢
取法:在耳前上方入鬢內,當角孫穴前1橫指處取穴
功能:散風止痛、開關利竅
主治:頭痛連齒、頰頷腫、口禁
備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穴名:率谷
取法:在廓尖上方、角孫穴之上,入發際1.5寸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寧神止吐
主治:頭痛、眩暈、嘔吐、小兒驚風
備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穴名:天沖
取法:在耳廓根後上方,入發際2寸,率谷穴後約0.5寸處取穴
功能:寧心安神、消腫止痛
主治:頭痛、齒齦腫痛、癲證、癇證、驚恐、癭氣
穴名:浮白
取法:在耳後乳突後上方,當天沖穴與頭竅陰穴的弧形聯機之中點取穴
功能:祛風止痛、理氣消痰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齒痛、瘰藶、癭氣、頸項強痛
備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穴名:頭竅陰
取法:在乳突後上緣,當浮白穴與完骨穴的聯機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開竅聰耳
主治:頭痛、頭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四肢轉筋
備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穴名:完骨
取法:在顳骨乳突後下緣凹陷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寧神鎮癇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頰腫、喉痹、齲齒、口眼歪斜、癲、癇、瘧疾
備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穴名:本神
取法:在前發際上0.5寸,督脈(神庭)旁開3寸取穴
功能:安心寧神、熄風鎮驚
主治:癲疾、癇證、小兒驚風、頭痛、目眩、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脅痛
備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陽白
取法: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取穴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雀目、外眥疼痛、眼瞼潤動
備註:手足少陽、陽明、陽維五脈之會
穴名:頭臨泣
取法:陽白穴直上,入發際0.5寸處取穴
功能:散風清熱、明目聰耳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備註:足少陽、太陽、陽維之會
穴名:目窗
取法:在臨泣後1寸,當頭臨泣與風池之聯機上取穴
功能:開竅明目、熄風鎮驚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小兒驚風、上齒齲腫
備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正營
取法:在目窗後1寸,當頭臨泣與風池之聯機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舒筋活絡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備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承靈
取法:在正營後1.5寸,當頭臨泣與風池之聯機上取穴
功能:宣肺利鼻、清熱祛風
主治:頭痛、眩暈、目痛、鼻淵、鼻衄、鼻窒、多涕、喘息
備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腦空
取法:在風池直上,督脈腦戶穴相平處取穴
功能:清熱止痛、寧神鎮驚
主治:熱病、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驚悸
備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風池
取法:在項後與風府相平,當胸索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清熱解表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衄、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熱病、感冒、癭氣
備註: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肩井
取法:在肩上,當大椎穴與索骨肩峰及索骨與肩胛岡兩者聯機的中點取穴
功能:祛風清熱、消腫止痛
主治:中風、乳癰、瘰歷、難產、諸虛百損、肩背痹痛、手臂不舉、頸項強痛。(孕婦禁針)
備註: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名:淵腋
取法:側卧,當腋中在線,於第四肋間隙,舉臂取穴
功能:寬胸止痛、消腫通經
主治:胸滿、脅痛、腋下腫、臂痛
穴名:輒筋
取法:在淵腋前1寸,當第四肋間隙,側卧取穴
功能:降逆平喘、理氣止痛
主治:胸脅痛、喘息、嘔吐、吞酸、腋腫、肩臂痛
備註:募穴;足太陽、少陽之會
穴名:日月
取法:在乳頭下方,當期門下1肋間隙取穴
功能:疏肝利膽、健脾降逆
主治:胸肋疼痛、脹滿、嘔吐、吞酸、呃逆、黃疸
備註:募穴;足太陰、少陽之會
穴名:京門
取法:側卧,於側腹部,當十二肋骨游離端下際取穴
功能:益腎健腰、健脾利水
主治:腸鳴、泄瀉、腹脹、腰肋痛、溢飲、脊強反折、水道不利
備註:募穴
穴名:帶脈
取法:側卧,第十一肋骨游離端直下與臍相平處取穴
功能:調理月經、健脾固帶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氣、腰腹無力、腰脅痛
備註:足少陽、帶脈之會
穴名:五樞
取法:腹側髂前上棘之前0.5寸,平臍下3寸處取穴
功能:調經固帶、理氣止痛
主治: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備註:足少陽、帶脈之會
穴名:維道
取法:在五樞穴前下0.5寸處取穴
功能:調經固帶、利水止痛
主治:少腹痛、陰挺、疝氣、帶下、月經不調、水腫、腰胯痛
備註:足少陽、帶脈之會
穴名:居髎
取法:在髂前上棘與股大轉子最高點聯機的中點處,側卧取之
功能:疏通經絡、行氣止痛
主治:腰腿痹痛、癱瘓、少腹痛
備註:陽維、足少陽之會
穴名:環跳
取法:側卧屈股,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骨裂孔的聯機上,外1/3的交點處取穴
功能:祛風化濕、疏通經絡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風疹、挫閃腰疼、膝踝腫痛不能轉側
備註:足少陽、太陽之會
穴名:風市
取法:1.大腿外側,腘橫紋上7寸,大腿外側中點
2.直立垂手時,中指端止點處取穴
功能:祛風化濕、疏通經絡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癢、腳氣
穴名:中瀆
取法:在大腿外側中點,腘橫紋上5寸處取穴
功能:祛風化濕、疏通經絡
主治:下肢麻痹、麻木、半身不遂
穴名:膝陽關
取法:在陽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骨果上方凹陷中取穴
功能:化濕散寒、疏通經絡
主治:膝臏腫痛、腘筋攣急,小腿麻木
穴名:陽陵泉
取法:在腓骨小頭前下緣,凹陷中取穴
功能:疏肝利膽、舒筋鎮痙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月經過多
備註:合穴
穴名:陽交
取法:外踝高點上7寸,當腓骨後緣取穴
功能:寧心安神、疏肝理氣
主治:驚狂、癲疾、瘈瘲、面腫、胸脅滿疼痛、膝股痛、下肢痿痹
備註:陽維、足少陽之會
穴名:外丘
取法:外踝高點上7寸,當腓骨前緣取穴
功能:安神鎮痙、疏肝寬胸
主治:癲疾、胸脅痛、膚痛痿痹、頸項痛
備註:隙穴
穴名:光明
取法:外踝高點上5寸,腓骨前緣處取穴
功能:清肝明目、消脹止痛
主治:目痛、夜盲、乳脹痛、下肢痿、脛熱膝痛
備註:絡穴
穴名:陽輔
取法:外踝高點上4寸,腓骨前緣處取穴
功能:祛風清熱、疏通經絡
主治:偏頭痛、目外眥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歷、胸、脅、下肢外側痛、瘧疾、半身不遂、喉痹、缺盆腫痛
備註:經穴
穴名:懸鍾
取法: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後緣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疏肝益腎
主治: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腋下腫、膝腿痛、腳氣、中風
備註:八會穴之一,髓會
穴名:丘墟
取法:在外踝前下緣與舟骨前上方凹陷處取穴
功能: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主治: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疝氣、瘧疾、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備註:原穴
穴名:足臨泣
取法:在第四、五跖趾關節後,當小趾伸肌腱的外側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化痰消腫
主治:中風偏癱、瘧疾、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歷、脅肋痛、痹痛、足跗腫痛
備註:輸穴
穴名:地五會
取法:第四、五跖趾關節後,當小趾伸肌腱的內緣取穴
功能:散風清熱、疏肝消腫
主治: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腋腫、脅痛、乳癰、跗腫、內傷吐血
穴名:俠溪
取法:第四、五跖趾關節後,當趾蹼緣的縱紋頭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疏肝寧心
主治:頭痛、頭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月行酸、足跗腫
備註:滎穴
穴名:足竅陰
取法:第四趾外側,距爪甲角約0.1寸之爪甲根部處取穴
功能:平肝熄風、聰耳明目
主治: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聾鳴、胸脅痛、多夢、熱病
備註:井穴
3. 人體穴位詳細圖紙.
頭部穴點陣圖(正面)
頭維穴 發際穴 陽白穴 印堂穴 攢竹穴 魚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絲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後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倉穴 承漿穴
補充:前頂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當陽 五處 曲差 眉沖 素髎 兌端 齦交 上迎香
頭部背面穴點陣圖
百會穴 後頂穴 風府穴 風池穴 天柱穴 啞門穴 太陽穴 下關穴 客主人 耳門穴 聽宮穴 翳風穴 頰車穴 大迎穴 人迎穴
補充:四神聰 強間 腦戶 目窗 正營 率谷 承靈 腦空 頭竅陰 完骨 天沖 頷厭 頭臨泣 懸顱 懸厘 聽會 和髎 角孫 顱熄 玉枕
胸部腹部穴點陣圖
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 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元 中極 曲骨 會陰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腹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氣戶 庫房 屋翳 贗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 足五里 陰廉 急脈 沖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日月 期門 天池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中府 雲門人體背部穴點陣圖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靈台 至陽 中樞 脊中 懸樞 命門 腰陽關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風 天宗 臑俞 肩貞 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氣海俞 大腸俞 關元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會陽 長強 魄戶 膏肓 神堂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白環俞
上肢內側穴點陣圖
天泉穴 天府穴 俠白穴 青靈穴 曲澤穴 尺澤穴 少海穴 孔最穴 郄門穴 間使穴 內關穴 列缺穴 經渠穴 太淵穴 大陵穴 靈道穴 通里穴 陰郄穴 神門穴 魚際穴 少商穴 勞宮穴 少府穴 中沖穴 少沖穴
上肢外側穴點陣圖
曲垣 秉風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貞 臑會 臂臑 消濼 手五里 清冷淵 肘髎 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 上廉 下廉 四瀆 支正 溫溜 三陽絡 支溝 會宗 偏歷 外關 養老 陽谷 陽池 陽溪 腕骨 後溪 中渚 前谷 液門 少澤 關沖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下肢內側穴點陣圖
箕門穴 血海穴 陰包穴 曲泉穴 陰谷穴 陰陵泉 膝關穴 地機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築賓穴 蠡溝穴 三陰交穴 交信穴 復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 太溪穴 大鍾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孫穴 太白穴 大都穴 隱白穴
下肢外側穴點陣圖
居髎 環跳 髀關 風市 中瀆 伏兔 陰市 梁丘 膝陽關 犢鼻 陽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虛 條口 豐隆 外丘 陽交 飛揚 光明 陽輔 懸鍾 跗陽 解溪 沖陽 丘墟 太沖 陷谷 足臨泣 第五地 內庭 行間 大敦 厲兌 足竅陰 至陰 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門 申脈 仆參 昆侖
4. 怎樣通過穴道療法治療腎虛頭痛
治療腎虛頭痛的穴位如下:
刺骨
經穴名(ShùgǔBL65)。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束骨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輸穴,五行屬木。束骨為第五跖骨小頭之古稱,此穴在其處,故名束骨。束骨穴主治頭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熱,頭痛,目赤,耳聾,眩暈,項強,腰痛,髀樞痛,腳如結,腨如裂,癲狂,驚癇,泄痢,瘧疾,癰疽,疔瘡,目眩,腰背痛,下肢後側痛,腰腿疼痛,癲癇,癇,現代又多用束骨穴治療神經性頭痛,落枕,腓腸肌痙攣,頭暈,精神...
內昆侖
5~10分鍾。太溪穴的配伍:太溪穴配少澤,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太溪穴配飛揚,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太溪穴配腎俞、志室,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太溪配關元、中極、腎俞、膀胱俞,治小便頻數。太溪配大陵、神門、三陰交,治失眠。太溪配腎俞、命門、志室、腰陽關、委中,治腎虛腰痛。太溪配太沖、風池,治頭痛、眩暈。太溪配三陰交、聽官、聽會,治耳鳴...
本神
》:主驚癇,吐涎沫,頸項強急,頭痛,目眩,胸脅相引不得轉側,癲疾嘔吐涎沫,偏風。本神穴研究進展:治療頑固性失眠:神庭、本神向頭頂方向斜刺為主,四神聰向百會方向斜刺為主,神門直刺,用平補平瀉手法;兼見腎虛者,加太溪(雙側),針用補法;心脾虧虛者,加三陰交(雙側),針用補法;心虛膽怯者,加丘墟(雙側),針用平補平瀉法;肝膽火旺者,加太沖(雙側),針用瀉法。隔日針治1次,留針30min,每10min行針...
風府
京))。屬督脈。風府是陽維脈、督脈的交會穴。風即風邪,府即聚集處,此穴在枕下,可治風邪之為病,常是風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風府。風府穴主要用於治療外感,神志以及頭項、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經性頭痛,頸項強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腫痛,暴瘖,中風舌急難言,精神分裂症,腦萎縮,延髓麻痹,高血壓,頭痛,項強,眩暈,失音,癲狂,中風,癇證,癔症,中風不語,舌緩不收,目痛,聾啞,背痛,嘔吐,黃疸,下...
足太陽膀胱經
經對外界赤刺激反應也較頻繁,與各臟腑大都有腧穴關系與腎經相表裡。足太陽膀胱經病發病,主要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神志病、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等。如:小腹偏腫而痛、癃閉或遺尿、癲狂、寒熱、頭痛、目痛、鼻塞、鼻血、項強、腰脊疼痛、髖部不能屈、腘部掣強、小腿肚及腳痛、痔、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五行:水表裡經脈: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相表裡足太陽膀胱經屬絡的臟腑:足太陽膀胱經屬膀胱,絡...
天沖
《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作天衢。屬足少陽膽經。天沖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天即天空,指頭部,沖即沖要,此穴在頭部兩側,為本經循行的沖要處,故名天沖。天沖穴主治頭面,神志等疾患:如頭痛,耳鳴,齦腫,項強,癲疾,驚悸,善驚,頭痛,牙齦腫痛,耳聾,癲癇,齒齦腫,癭氣,現代又多用天沖穴治療血管性頭痛,神經性耳聾,牙齦炎,甲狀腺腫等。天沖穴的別名:天衢(《備急千金要方》)。出處:《針灸甲...
強間
述:強間為經穴名(QiángjiānGV18,DU18)。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大羽。屬督脈。強即強硬,間為中間,此穴當頂骨與枕骨結合之中間,主治項部強硬等,故名強間。強間穴主治頭目、神志疾患等:如頭痛,目眩,耳源性眩暈,口歪,頸項強痛,枕神經痛,失眠,神經衰弱,精神病,煩心,失眠,癲狂,癇證,瘛瘲,眩暈,項強,嘔吐涎沫,心煩,腦膜炎,神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癔病等。強間穴的別名:大羽(《針灸甲乙...
天衢
《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作天衢。屬足少陽膽經。天沖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天即天空,指頭部,沖即沖要,此穴在頭部兩側,為本經循行的沖要處,故名天沖。天沖穴主治頭面,神志等疾患:如頭痛,耳鳴,齦腫,項強,癲疾,驚悸,善驚,頭痛,牙齦腫痛,耳聾,癲癇,齒齦腫,癭氣,現代又多用天沖穴治療血管性頭痛,神經性耳聾,牙齦炎,甲狀腺腫等。天沖穴的別名:天衢(《備急千金要方》)
5. 醫學穴位角孫穴 率谷穴 天沖穴這三個穴位的位置如何確定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角孫穴位於人體的頭部,折耳廓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處。〖解剖〗有耳上肌;顳淺動、靜脈耳前支;布有耳顳神經分支。
〖主治疾病〗耳部腫痛,目赤腫痛,目翳,齒痛,唇燥,項強,頭痛。
〖人體穴位配伍〗率谷透角孫配足臨泣治眩暈。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角孫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穴義〗足少陽足太陽的天部冷縮水氣由此匯入手少陽經。
〖名解〗
1)角孫。角,耳也,腎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收引之氣。孫,火也,角為之水,則孫為之火也(腎之子為肝,肝之子為火),此指穴內物質為天之天部的氣態物。該穴名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氣由此匯入三焦經。本穴為三焦經經脈中的最高點,三焦經無氣血傳至本穴,本穴氣血為空虛之狀,足太陽膀胱經外散的寒濕水氣夾帶著足少陽膽經的外散水濕風氣因而匯入穴內,穴內氣血既處火所在的天之天部又表現出腎水的潤下特徵,故名。
2)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理同角孫名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後分傳於顱息穴和耳門穴。
〖功能作用〗吸濕降濁。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率谷穴【定位】
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主治】
①偏頭痛,眩暈。
②耳鳴,耳聾。
③小兒驚風。
【操作】
平刺0.5~1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神經性耳鳴(耳聾)、結膜炎等。配聽宮、翳風、中渚主治耳鳴,耳聾;配人中、曲池、太沖主治小兒驚風。
天沖穴
〖取穴方法〗該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耳根後緣直上入發際2寸,率谷穴後0.5寸。
〖解剖〗有耳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支。
〖主治疾病〗頭痛,齒齦腫痛,癲癇,驚恐,癭氣。
〖人體穴位配伍〗配目窗穴、風池穴治頭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別名〗天衢穴。
〖穴義〗膽經經氣在此吸熱後脹散並沖於經穴之外的頭之天部。
〖名解〗
1)天沖。天,天部氣血也。沖,氣血運行為沖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吸熱後脹散並由本穴沖射於天之各部。本穴物質為率谷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穴外傳入之熱,水濕之氣脹散並沖射於膽經之外的天部,故名。
2)天衢。天,天部氣血也。衢,指四通八達的道路或樹枝交錯而出之貌,此指穴內氣血向外的輸出狀態。天衢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向天之各部傳輸。理同天沖名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運行規律〗由穴內輸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益氣補陽。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6. 大腿外側的四個什麼膽經的穴位在哪最好有圖片
環跳、風市、中瀆、陽關
【循行】①起始於外眼角(瞳子髎),上行到額角(頷厭、懸顱、懸厘、曲鬢、會頭維、和髎、角孫),下耳後(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沿頸旁,行手少陽三焦經之前(經天容),②至肩上退後,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後(會大椎,經肩會,會秉風),③進入缺盆(鎖骨上窩)。耳後一支「④從耳後進入耳中(會翳風)走耳前(聽會、上關;會聽宮、下關),至外眼角後。面部一支:⑤從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會合手少陽三焦經至眼下;⑥下連蓋過頰車(下頜角),下行頸部,⑦會合於缺盆(銷骨上窩)。—由此下向胸中,通過膈肌,散絡於肝,屬於膽;沿脅里,出於氣街(腹股溝動脈處),繞陰部毛際,⑧橫向進入髖關節部。外行主幹;⑨從鎖骨上窩(缺盆)下向腋下(淵液、輒筋、會天池),⑩沿胸側,過季脅(日月、京門、會章門),向下會合於髖關節部(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⑾由此向下,沿大腿外側(風市、中瀆,出膝外側(膝陽關),下向腓骨頭前(陽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鍾),下出外踝出外踝之前(丘墟),⑿沿足背進入第四趾外側(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足背一支:⒀從足背分出(足臨泣),進入大趾趾縫間,沿第一、二跖骨間,出趾端,回轉來通過爪甲,出於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陰肝經)。
【本經穴】瞳子髎、聽會、上關、頷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竅陰、完骨、本神、陽白、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液、輒筋、日月(膽募)、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陽關、陽陵泉(合)、陽交、外丘(郄)、光明(絡)、陽輔(經)、懸鍾、丘墟(原)、臨泣(輸)、地五會、俠溪(滎)、竅陰(井)。
【交會穴】頭維(足陽明),下關(足陽明),翳風、角孫、和髎(手少陽),聽宮(手太陽),秉風(手太陽),大椎(督脈),章門(足厥陰),上髎、下髎(足太陽),天池(手厥陰)。
7. 關於人體穴位 。
天沖穴在頭部,當耳根後緣直上,入發際2寸,率谷後0.5寸。耳門穴位於面部,當耳屏上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張口有凹陷處。聽宮穴是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位於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聽會穴定位 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的後緣,張口有凹陷處。 足臨粒位於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頸百勞穴位於項部,當大椎穴直上2寸,後正中線旁開1寸 肩中俞該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肩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巨骨穴位於人體的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