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頸部又分為哪兩個部位
頸前區、胸鎖乳突肌區、頸外側區
(一)頸部邊界
頸部上部以下頜下緣、乳突至枕外粗隆的連線與頭面部分界,下部以胸骨頸靜脈切跡、胸鎖關節、鎖骨與肩峰的連線與胸部、上肢、背部分界。
(二)頸部分區:頸部以胸鎖乳突肌前後緣為標志可分為頸前區、胸鎖乳突肌區、頸外側區。
1、頸前區:以舌骨為界分舌骨上區、舌骨下區。外界為胸鎖乳突肌前緣,內界為頸正中線,上界為下頜骨下緣。舌骨上區包括單一的頦下三角和兩側的下頜下三角。舌骨下區包括頸動脈三角和肌三角。
2、胸鎖乳突肌區:胸鎖乳突肌起於胸骨柄前面、鎖骨上緣內1/3向後止於乳突外側面,此區所佔據部位的淺、深面的結構均屬胸鎖乳突肌區。
淺層為皮膚、頸闊肌、頸筋膜淺層、頸外靜脈、頸前靜脈等。在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有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鎖骨上神經,依次由深筋膜伸出,向肌的前上或前下行,分布於相應的淺層結構。深層有頸動脈鞘、膈神經、頸袢、頸叢及交感神經。頸動脈鞘內有頸總動脈,頸內、外動脈,頸內靜脈及迷走神經。在鞘的下段頸總動脈位於後內側,頸內靜脈位於前外側,迷走神經位於兩者之間的後方;鞘的上段頸內動脈位於前內,頸內靜脈位於後外,迷走神經位於兩者之間的後內方。膈神經由第三至第五頸神經前支組成,為椎前筋膜所覆蓋,向下內行,經鎖骨下動、靜脈之間入縱隔。找膈神經時,於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部,前斜角肌前面,可見其斜向下內行。
3、頸外側區:前界為胸鎖乳突肌後緣,後界為斜方肌前緣,下為鎖骨中1/3的上緣。此區包括枕三角和鎖骨上三角。
(三)頸筋膜及其間隙
位於淺筋膜及頸闊肌的深面,各部分厚薄不一,圍繞頸項部諸肌肉及器官的結構,並在血管、神經周圍形成筋膜鞘及筋膜間隙。
(四)頸部淋巴結
頸部淋巴結數日較多,由淋巴管連成網鏈。一般分淺及深淋巴結,淺結沿淺靜脈排列,深結沿深血管及神經排列。為適宜臨床應用按部位將分為頸上部、頸前區及頸外側區淋巴結三部分。
頸部的作用就是把頭部和軀幹部聯系起來。
頸部的作用就是把頭部和軀幹部聯系起來。而所謂砍頭就是在頸部將頭部和軀幹部分開。
由於頸部的聯系作用,腦發出的各種指令得以傳輸到軀乾和四肢,身體感受到的各種刺激以神經沖動的方式也可以傳送到腦。在頸部,神經活動的傳輸通道是脊髓。
頸部對於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也起著通道作用。其通道分別為食道、氣管和血管。
❷ 面部結構圖
臉部,位於人體頸部以上,頭部正前方。臉部有五官中的眼、耳、鼻、口以及腮等組成,是人體最重要的形象體現。臉部是有肌肉骨骼和各種組織組成的。
❸ 面部分為哪三個部分
眼、鼻、口,腮(還有下巴和額頭,個人猜測)
位置:
臉部位於人體頸部以上,頭部正前方。
組成:
臉部有五官中的眼、鼻、口以及腮等組成,是人體最重要的形象體現。
結構:
臉部是有肌肉骨骼和各種組織組成的。
組織:
臉部的皮膚分成好幾種,有油性膚質、中性膚質、乾性膚質以及過敏性膚質等。
臉型是指面部的輪廓。 臉的上半部是由上頜骨、顴骨、顳骨、額骨和頂骨構成的圓弧形結構,下半部取決於下頜骨的形態。這些都是影響臉型的重要因素,頜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決定了臉型的基礎結構。
❹ 法醫鑒定面部和頸部分界線標準是在哪
在《人體重傷鑒定標准》說明 可以看到明確的規定如下:
「面容的范圍是指前額發際下,兩耳根前與下頜下緣之間的區域,包括額部、眶部、鼻部、口唇部、頦部、顴部、頰部、腮腺咬肌部和耳廓。」
❺ 臉部各個部位名稱
臉部各個部位名稱
1、額:眉毛至發際線的位置。
2、眉棱:生長眉毛的鼓突部位。
3、眉毛:位於眶上緣的一束弧形的短毛。
4、眉心:兩眉之間的部位。
5、眼瞼:環繞眼睛周圍的皮膚組織,其邊緣長有睫毛,俗稱「眼皮」眼瞼分為上眼瞼和下眼瞼。
6、眼角:亦稱眼眥。眼角分為內眼角和外眼角。
7、眼眶:眼皮的外緣所構成的眶。
8、鼻樑:鼻子隆起的部位,最上部稱鼻根,最下部稱鼻尖。
9、鼻翼:鼻尖兩旁的部位。
10、鼻唇溝:鼻翼兩旁凹陷下去的部位。
11、鼻孔:鼻腔的通道。
12、面頰:位於臉的兩側,從眼到下頜的部位。
13、唇:口周圍的肌肉組織,通稱「嘴唇」。
14、頜:構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上部稱上頜,下部稱下頜。
(5)面部頸部是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面部五官比例
自古以來,橢圓臉形和比例勻稱的五官被公認為最理想「美人」的標准。臉形的長度和寬度是由五官的比例結構所決定的,五官比例的測量一般以面部的「三庭五眼」為依據。「三庭五眼」是對面部五官比例精闢的概括,對面部化妝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所謂「三庭」,是指臉的長度,即由前額發際線到下頦分為三等份,故稱「三庭」。「上庭」是指前額發際線至眉線;「中庭」是指眉線到鼻底線;「下庭」是指從鼻底線至頦底線,它們各占臉部長度的1/3.
所謂「五眼」是指在眼水平線上面部的寬度。以一眼睛長度為標准,把面部的寬度。以一眼睛長度為標准,把面部的寬度五等分,兩眼的外側至同側發際各為一隻眼的長度。事實證明,「三庭五眼」的比例關系完全適合我國人體面部五官外形的比例。
❻ 頸動脈的位置,附圖片,謝謝。
頸動脈是存在於脊椎動物頸部的動脈。
中文名
頸動脈
外文名
carotid artery
分類
頸外動脈、頸內動脈
存在部位
脊椎動物頸部
頸動脈 carotid artery[1]
存在於脊椎動物頸部的動脈。有頸外動脈(caro-tis externa,英externl carotid artery)和頸內動脈(carotis interna,英internal carotid art-ery)。前者分布至頭頂部和顏面部。後者進入顱內分布至腦和眼眶內。在發生時,鰓弓中不形成鰓的下頜弓,所以,從大動脈也不分入鰓動脈和出鰓動脈。
從腹大動脈的前方發出頸外動脈,頸內動脈是通向第三鰓弓的血管延伸而形成的,但在某些魚類、有尾兩棲類和爬行類中,這一血管也將一些血液送至大動脈根。其它的高等脊椎動物的大動脈根,在第三、第四大動脈弓之間消失,
所以,其第三大動脈弓形成純粹的頸動脈。在相當於第三、第四大動脈弓之間的腹行大動脈的部分稱為頸總動脈干(common co-rotid trunk);高等脊椎動物,是由頸總動脈干分為左、右頸總動脈,
然後再各分支為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
頸動脈發源於主動脈弓以上的血管,主動脈弓以上存在三根血管,
即右側頭臂干、左頸總動脈以及鎖骨下動脈,右側頭臂干又分出右頸總動脈和右鎖骨下動脈。
可於較為表淺的位置觸及雙側頸動脈的搏動,具體位於喉結兩側2cm左右,胸鎖乳突肌前緣內側。若觸及頸動脈搏動,輕輕觸摸即可。
在進行急救時患者常出現心源性休克、猝死,臨床在觸摸大動脈時,一般會選擇股動脈、頸動脈,而不會選擇橈動脈。頸動脈等大血管的直徑較粗,血流量較大,其直徑在8-10mm左右,明顯較手部血管粗。
因此,喉結兩側向後2cm左右即為頸動脈搏動的部位。
❼ 臉上有哪六個部分
臉上有五個部分。臉部由五官中的眼、耳、鼻、口以及腮等組成,是人體最重要的形象體現。臉部,位於人體頸部以上,頭部正前方。臉部是有肌肉骨骼和各種組織組成的。臉部的皮膚分成好幾種,有油性膚質、中性膚質、乾性膚質以及過敏性膚質等。
(7)面部頸部是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臉部的黃金比例表
西方女性:眼睛到嘴巴占臉長36%、雙眼距離占臉寬46%;東方女性:眼睛到嘴巴占臉長33%、雙眼距離占臉寬42%。美國和加拿大研究團隊計算出最新的黃金比例公式,發現眼睛到嘴巴占臉長36%、雙眼距離占臉寬度46%的新黃金比例,是大家公認最迷人的臉蛋。
而最符合的就是美國女星傑西卡·阿爾芭。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一向都是性感代表的安吉麗娜·朱莉和傑西卡·辛普森竟然都不符合黃金比例。另外,東方女性由於五官略為寬大,因此黃金比例應是眼睛到嘴巴長度比例占臉長的33%、雙眼距離則占臉寬的42%。
研究人員還建議,如果發現不符合黃金比例也不用太傷心,也許可換個新發型,就能輕松改變臉孔比例。
參考資料:網路-臉部
❽ 人臉上的T區在哪裡說詳細一點!(最好帶圖片)~
1、是的,T區指的是額頭和鼻子,那裡容易出油(特別是額頭和鼻子兩翼),而且形狀很像大寫的T,所以叫T區。
2、額頭這個區域愛長痘痘,多準是清潔不徹底和過度清潔面部皮膚造成的。
3、T區出油是可以預防的。
4、由於膚質原因,可以減輕出油情況,與毛孔本身多少與大小沒有關系。至於出油問題,一定要認真洗臉,加上平時的護膚品要注重清爽。
(8)面部頸部是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一、T區:
指的是額頭和鼻子,那裡容易出油(特別是額頭和鼻子兩翼),而且形狀很像大寫的T,所以叫T區。 T區,有多少人在為T區的清潔、控油、毛孔粗大而懊惱不已。T區,往往是最難打理的皮膚死角。
二、T區控油秘招:
(1)補水法:隨身攜帶噴霧,堅持大量喝水以補充水分。
(2)食療法:吃一段時間蘆薈,滿面油光和痘痘的問題都有所解決。
(3)用水融化:輕輕按摩面部,可改善面部出油,適合油性膚質。
(4)急救法:用涼水或冰箱里的冰可樂冰一下臉部,讓毛孔立即縮小,再使用控油品,效果加倍。
(5)睡眠法:充足的睡眠是緩解疲勞、熬夜、憂慮等狀況的「減壓油」。
(6)面膜法:控油的同時一定要補水,自製的黃瓜面膜補水效果就不錯。
(7)精油法:葡萄柚和鼠尾草有不錯的快速控油效果,可美白和收緊臉部肌膚。
(8)香水法:用半勺青檸檬和黃瓜的混合汁液敷臉。特別愛出油者,再加入幾滴純正的法國古龍水。
(9)日療方:洗臉時在水裡加一些日本清酒,可以收到控油效果。
(10)中國民間方:將雞蛋黃打勻敷面10分鍾,每晚堅持使用,可以有效控制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