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野草的寫作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清廉剪貼畫圖片素材 2025-09-20 19:34:36
歡迎來借圖片素材 2025-09-20 19:18:06

野草的寫作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12 23:17:40

① 《野草》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寫作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滿著象徵主義的散文詩集,象徵主義作為一個自覺的文藝流派運動是從19世紀80年代法國作家讓·莫瑞阿斯在《費加羅報》發表《象徵主義宣言》時開始發展起來的,到20世紀20年代形成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世界范圍的現代派文藝運動。

散文詩在新詩革命初期就開始有人創作,1918年到1923年,初期白話詩人劉半農,在創作新詩的同時,寫了《曉》《餓》《雨》《靜》《墨蘭的海洋深處》等散文詩篇。

他把自己描寫成在舊戰場上徘徊的餘零兵卒,找不到目標和意義。而與周作人的失和以至決裂,使魯迅極力維持的完整的家的概念不復存在,魯迅精神家園最後的整合的依託四分五裂,再者,女師大事件也給魯迅情緒帶來很大的影響,作者魯迅為了記述這一過程,創作了一系列反映軍閥混戰及內心苦悶的散文詩。

作品的品讀:

《野草》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詩集,《野草.題辭》是《野草》這本散文詩集的序。《野草》這本散文詩集寫了近三年,《題辭》是最後一篇。既是序言,又是總結。

《野草.題辭》寫於1927年4月26日,魯迅世界觀發生偉大質變的關鍵時刻。魯迅先生從進化論轉向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從苦悶、彷徨中走了出來,決心去迎接新的戰斗。

在寫《題辭》的二十天之後,北京的友人約稿,魯迅先生說:「你要我的稿子,實在是一個問題,因為我現在無話可說。」在完成《題辭》寫作後一個多月,魯迅對他的朋友說:「這里言論界之暗,實在過於北京……因為那時難於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

因此,《題辭》是全集中最晦澀難懂的。這正是不能說、不敢說的困境,導致本文文字表面意思模糊不清,歧義叢生,極度依賴內在語,讓讀者自行體會。

② 〈野草〉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摘要: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野草》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之作。魯迅先生以其深邃的、如手術刀一般的銳利的目光,解剖了對人的肉體和靈魂的探索的艱難歷程,而這艱難、漫長的歷程在《野草》這本小小的結集里生動地展現出來。魯迅先生以其詩化的語言和凝重的筆觸,使我們深刻地領悟這小小的集子背後所蘊藏著的巨大的深層內含。
關鍵詞:肉體、靈魂(精神)、魯迅、復仇

引言

魯迅先生說:「我自己,是什麼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峽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①因為生命是自己的,又全由自己負責,所以不惜以自己為實驗,解剖自己,連同肉體和靈魂,一並展示給人看——無論是高尚的、還是已經被扭曲了的。這解剖的刀就是他自己手中那枝犀利、冷峻的筆。他用這枝筆描繪出了那些在殘酷的壓榨下變了形的肉體和靈魂,並且想藉助它為彷徨中的靈魂指出一條生的道路,他將自己的這種願望賦予在《野草》中。「蓋世界大文,無不能言人生之悶機┅┅所謂悶機,即人生之誠理是已。」②

1. 肉體的拯救

在《墓碣文》中,肉體已經呈現出對自身存在的迷茫:既然人活著時,只能利用肉體,享受肉體,從肉體的反應中得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利的應該佔有,無利的便摒棄。但是當肉體死了以後,它不再對萬物表現出喜或悲,痛或快,此時肉體的價值存在何處?在《墓碣文》中,死屍顯然不甘心自身肉體的消滅,它也想知道肉體——這個至今未嘗品味過的事物的味道,於是「抉心自食,欲知本味」,但是,肉體已死,它不同於存活時,所以當死屍詢問和威脅時,同時感到自身的無奈,只能離開,但也留下話:「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肉體已歸於腐朽,不可再次起生,自食就是無所希望,而要得救,需要對自身的無限珍愛,要拯救肉體,只能珍惜它——這是中國幾千年喪葬史的精髓;但是這樣,肉體的本味又不可知:這是肉體存在的矛盾與疑惑。

2.肉體拯救後的矛盾、疑惑

一旦肉體得救,其本身存在的矛盾便更明顯地突現出來。《頹敗線的顫動》將這種矛盾的突現深刻地表現出來。青年男女無計於生活的苦難,飢餓、羞恥、痛苦一並集中、爆發起來。垂老的母親曾經歷盡千辛,才將女兒撫養成人,而待女兒成人後卻向她抱怨「使我委屈一世的就是你!」女婿也說:「你還以為養大了她,其實正是害了她,倒不如小時候餓死的好!」連女兒中最小的一個也玩著一片干蘆葉,彷彿一柄鋼刀,大聲說:「殺!」於是垂老的母親開始顫抖、痙攣。自然,握筆的魯迅也顫抖了,痙攣了,他開始懷疑先前的對肉體拯救的必要。他發覺拯救後的肉體——或許肉體本身都充滿了無止盡的慾望,攫取的慾望和拋棄的慾望——已經非他所先前認識的那般模樣。肉體是貪婪的,在它自己死去後,它依舊吞吃自己的身體,但不能知它的本味;現在,肉體得救,可以吃別的人,以達到知本味的目的,於是演繹出一代代吃人的劇目來:易牙蒸了自己的兒子給齊桓公吃;清兵挖了徐錫麟的心肝來,炒了分吃。魯迅在《狂人日記》末段向社會呼籲: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然而從這《頹敗線的顫動》中可以看出為繼續吃人而做出的准備。魯迅開始懷疑肉體。垂老的母親,這個肉體拯救者的形象,最後只能在孤獨無助的深夜中走出去,從無盡的黑暗中去尋找光明。她赤身露體,像石像一樣矗立在荒野,舉兩手盡量向天,向上天詢問,以無詞的言語詢問——這是人類心靈世界中的最高層的向自然這個創造出他們的偉大存在物提出的最高深的問題。然而魯迅意識到了這種詢問的結果:它只能是湮沒在荒海的波濤中,在波浪的再次起伏中隱滅。或許果真如尼采所說的:「當德行睡眠後,它將更加精神煥發地起床。」③當肉體垂涎於自己的本味而久久不得時,一旦使它獲救,無疑會向全人類伸開其貪婪的魔爪,而從不顧及這人是誰。這個肉體拯救者的形象是集困惑於一身的,她是魯迅那時的思想寫照。

3、靈魂拯救的彷徨

當肉體的拯救陷於不可解答的困惑的時候,魯迅開始嘗試探索另一種形式的拯救:靈魂的拯救。然而他對這種更加縹緲、形而上的拯救方式表現出了一種無奈的徘徊和彷徨。他說:「稱為神的和稱為魔的戰鬥了,並非爭奪天國,而在要得地獄的統治權。所以無論誰勝,地獄至今也還是照樣的地獄。」④《失掉的好地獄》,題目便隱含了深厚的諷刺意味。地獄原是魔鬼對靈魂的審訊之所,魔鬼為此准備了刀山、劍樹、油鍋,想要拷問出靈魂的罪惡來。但是魔鬼說:「一切都已完結,一切都已完結!可憐的鬼魂們將那好的地獄失掉了!」於是,地獄不再是地獄,地獄的一切均廢馳了。那些鬼魂受到蠱惑,便縱聲向人類發出反叛地獄的絕叫。他們渴求人類對他們的拯救。但是當人類的使者得到地獄的統治權之後,鬼魂仍舊如原先一樣,要經受拷問,這是靈魂向肉體發出求救的最終失敗。魯迅在其中暗含了兩種形式的拷問,一種是人類所存在的肉體形式對靈魂的拷問;另一種是魔鬼的靈魂對人的拷問。然而魯迅馬上察覺出這兩種拷問的可笑:地獄至今也還是照樣的地獄,一方是垂死掙扎,一方是鐵腕鎮壓,絲毫沒有變,以致魯迅後來說:「我常覺得『黑暗和虛無』乃是『實有』。」⑤而當「黑暗和虛無」成為「實有」時,人作為生命存在的肉體已經不再對靈魂具有某種意義上的吸引力。所以,在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影,這個靈魂的另一種反應形式就會來向肉體告別,但是,影同時又是彷徨的,影說:「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願去。」⑥「我不如在黑暗裡沉沒。」⑦魯迅此時深刻地體會出靈魂的無措,卻又只能彷徨於明和暗之間(影的形象),任它向自己告別,留下僅有的黑暗和虛空。

4、靈魂對肉體的復仇

在《題辭》、《復仇》、《復仇(其二)》、《希望》、《雪》、《死火》中都揭示出對肉體復仇的渴望。
魯迅始終將野草視為一種精神象徵,「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蹋,將遭刪刈,直到於死亡而朽腐。」⑧當野草這種象徵精神的存在物與水、露、先驅者的血和肉融合在一起時,肉體與靈魂將達到最極致、最完美的統一。然而魯迅明白這和諧的統一的短暫,它將死亡、朽腐,地火、熔岩將之頃刻消滅得完全:「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⑨但是「我」認為它是死於火熱的激情,於是「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⑩當一種精神支柱毀滅於一種火熱的激情時,魯迅首先對此作出一名偉大的思想家應有的態度:「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⑾有誰這樣渴求一種歷史性、傳統性的精神支柱的坍塌、毀滅?我想,古今中外唯有兩人:一個是尼采;另一個是被喻為中國的尼采(見魯迅《無花的薔薇二》)的——魯迅。他渴望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包括靈魂存在的價值,而對那有如僵屍一樣死然而又彷彿仍然存活的地面報之所譏諷和憎惡:「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⑿他認為這地面是假借了精神來充作自己肉身的裝飾,但當地火退卻之後便冷卻、僵硬。而他又渴望在火熱的激情之後,能夠從這僵硬的地面上成長出另一批新的野草來,它們會擁有更頑強的生命力,因為它們戰勝了作為肉身的地面,而成長為一種精神。
《復仇(其二)》中,魯迅認為對於基督來說,上帝便是他自己的靈魂,上帝和靈魂是統一存在著的(三位一體說)。所以當上帝(靈魂)要求他的肉體去覆滅時,也就是靈魂發威的時刻,復仇的時刻。靈魂讓肉體嘗盡無止盡的輕蔑與侮辱,讓兵丁們拿一根葦子打他們的頭,吐他、辱罵他、戲弄他,並且讓他和兩個強盜一同去釘十字架,讓肉體去承受無邊的苦楚與侮辱。這是一顆崇高的靈魂對肉體的復仇。

在《復仇》中,一男一女兩人赤身佇立荒野,手執復仇的工具,雙自對立。當一種復仇的烈焰燃燒到只有爆炸才能打破沉默時,他們也絕不旁顧,他們對殺戮和鮮血報之以崇拜,他們甚至已經預先感覺到了事後自己舌頭了舔著的血的鮮味——這是肉體的貪婪,然而他們似乎決意要戰勝這種貪婪:讓身體裸露著,是為了能更好地見證肉體貪婪的丑態,因為可以清楚地看見那垂涎的口水在吞噬下去之後引起腹部怎樣的波動與滿足。當他們的肉體的貪婪被戕殺之後,他們將以死人的眼光來賞鑒最後的復仇的勝利,「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死火,是被冰漆著的沉寂的激情,即使被無止盡的冰冷所牢籠時,它依舊呈現出自身無窮的美,「像珊瑚枝……映在冰的四壁,而且相互反映,化為無量數影,使這冰谷成紅珊瑚色,」⒀用自身的溫熱,這肉體的溫熱來促使死火的燃燒、爆發,然而只是憑借。與其永久地囚籠於這冰冷的世界,不如轟轟烈烈地燒完。而與此相對的,是雪,是一種雨的精魂。江南的雪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美艷至極,是可以炫耀的肉體,這種只適於塑羅漢的柔和的雪永遠只能在冷風的吹刮中消失掉它的「胭脂」。北方的雪,如粉,如沙似地飄灑,和飄飛著的靈魂一樣,徜徉在空中,飛舞、蓬勃、奮發,閃爍永久的光輝。魯迅期待著這種靈魂的誕生。

5、靈魂的塑造

在肉體所橫陳著的現實世界裡,魯迅准備用他那枝筆來塑造成一個他心目中理想的靈魂,他的這種激情隱匿在過客的陰沉的眼光中。

復仇的苦難已使這位過客困惑。過客,其實是魯迅藝術化了的一個不懈追求者的形象,他說:「(翁:我可以問你到那裡去么?)自然可以。但是,我不知道。從我能記得的時候起,我就在這么走,要走到一個地方去,這地方就在前面。我單記得走了許多路,現在來到這里了,我接著就要走向那邊去,前面!」⒁而與這過客相對應的是老翁的形象,老翁似乎洞察一切,明白世間一切真理,他清楚地知道前面是墳,倘走下去,會遇見心底的眼淚,所以他對那曾經叫過他的聲音並不加以理睬,而是固定地生活在遠離著墳的小土屋裡,對著西邊荒漆破敗的叢葬崗。魯迅似乎無意將這老翁塑造成一個與過客形成對照的反面人物,他更可能是述說了在追求的艱難途路中那些殘缺的勇士的不幸命運,而過客永遠只是藝術的形象。可以說,過客的形象是魯迅對先前探索的一個總結,他處處體現了魯迅的心路歷程。因為苦惱、疑惑對肉體的拯救的必要,所以過客已經不會再去盲目地珍惜肉體,他的腳走破了,女孩子給他布包紮,但是他已經學會忍耐肉體的苦痛,倘帶在身上,即便是這樣輕薄的一片,他也會覺得太重,甚至怕這極小的一點恩惠也會斷送先前的一切努力。因為不盲目地珍惜肉體,就少了對肉體拯救後的苦悶和彷徨,可以在腳已走破時繼續不停地走,「向野地里踉蹌地闖進去」⒂。他太清楚肉體對外界的需求是無止盡的,所以必須完成對肉體的復仇,於是先前見過的野百合、野薔薇在腦中皆化為了墳的形象——這肉體死卻後的歸宿。在過客的身上,魯迅還賦予了他突破的精神。老翁知道前面是墳,但墳的後面是什麼?他不知道,連見過墳地,並在墳里欣賞過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女孩子也不知道,並且他們不會走過去,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了,而過客,雖然也不知道,但是他依然要走,他想知道墳的後面是什麼。然而,至於那後面到底存在些什麼,實際上卻並不重要的,魯迅的意願在於走過這一片墳地!從死卻的肉體上踐踏過去的路才是真正的靈魂之路。

③ 魯迅先生散文詩集《野草》的寫作背景

《野草》寫於「五四」後期,是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其中之一。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辭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徵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覺》等篇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懣;《影的告別》、《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繪了對自我深刻解剖之後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後》等篇寫出了對未來的疑懼,深刻地表現出作者的人生哲學。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選自《辭海》)
魯迅寫作《野草》時,適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選集〉自序》〔《南腔北調集》〕中所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編成本書的時候,如《題辭》篇末所記,正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清黨的稍後。
關於本書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為本書的英譯本寫過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說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蕭軍信中,魯迅談到《野草》時說:「我的那本《野草》,技術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在《華蓋集續編·海上通信》中說:「至於《野草》,此後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托知己,舐皮論骨,什麼是『入於心』的。」

寫作背景:
《雪》寫於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然而,北方還處於一片寒冬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冷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姿態,去尋求「革命的破壞者」,去戰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說,雜文進行斗爭。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野草》共收集散文詩二十三篇,也是魯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與進行敵對斗爭的記錄。本文也是魯迅當時內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現。

《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最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寫細致生動,用詞准確。文章描寫了江南與北方的雪景,並在對比中體現出作者的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溫潤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稱贊的還是在孤單的境遇下獨自抗爭的北方的雪。這一情感取向,閱讀時需要仔細辨析。魯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例如,在描寫完江南的雪之後,用了一個峻急的「但是」,轉入對「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並不需要轉折,可加上這個「但是」之後,情感的傾向性更加明顯了。這一點需細細體會。

研究與練習 :
1、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通過對朔方雪的贊頌表現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像江南雪那種平和恬靜,固然讓人歡喜,但更高尚的美應該像朔方雪那樣敢於直面慘淡的生活,在悲壯的戰斗中得到靈魂的升華。
2、理解句意: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
「冰冷的」「堅硬的」強調了雪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最值得贊賞的。
(2)「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
「青春」「處子」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之江南雪孕育著生命,是與輕柔和緩的境界相聯系的。
(3)「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朔方雪的特質之一是孤獨,它還被表現成「死掉的雨」,朔方雪的升華是與死亡聯系在一起的,也正抒發了魯迅向死而生的志向,讓它成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堅強內核的「民族魂」。
3、朔方雪與江南雪的特點。
答:江南雪的特點是生機盎然,孕育著生命,富有情趣,是「滋潤美艷之至」。朔方雪的特點是孤獨不妥協,張揚,灑脫,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是一個鬥士,一個奔放的挑戰者。

④ 魯迅先生的《野草》創作背景是什麼

時代背景

20世紀初期,中國政治時局動盪不安,軍閥混戰,段祺瑞政府把持了北京政權後,中國陷入了五四運動之後最黑暗的時期。軍閥政府「既摧殘全國學生工人爭取自由運動,慘殺無辜。又主使川湘桂粵東南東北數次戰爭,擾害閭閻。

五四新文化運動出現了逆轉和挫折,《新青年》團體散掉後,魯迅有種在沙漠中孤軍奮戰的感覺。他把自己描寫成在舊戰場上徘徊的餘零兵卒,找不到目標和意義。

而與周作人的失和以至決裂,使魯迅極力維持的完整的家的概念不復存在,魯迅精神家園最後的整合的依託四分五裂,再者,女師大事件也給魯迅情緒帶來很大的影響,作者魯迅為了記述這一過程,創作了一系列反映軍閥混戰及內心苦悶的散文詩。

作品影響

中國現代散文詩從1918年產生,到《野草》完成的1926年,共經歷八年的時間。經過魯迅的努力開拓,新生的現代散文詩走過了由幼稚到成熟的一段路程。《野草》是中國現代散文詩走向成熟的第一個里程碑,是在中國現代散文詩的發展中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

《野草》將詩意和哲理相結合,為新的文學形式帶來特有的藝術光彩;不再藉助於詩的韻腳,使散文詩從新詩中完全獨立出來,成為中國現代哲理散文詩的良好開端。

《野草》以不虛誇、不粉飾的嚴峻自我解剖開闊了現代散文詩抒情藝術的道路。《野草》啟示人們要把個人的詩情與整個時代的斗爭緊密聯系起來。《野草》開創了現代文學中象徵主義道路。

⑤ 夏衍《野草》的寫作背景

夏衍,原名沈乃熙,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中國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家;現代作家、革命戲劇和電影運動組織者和領導者。

《野草》是夏衍很早的一篇很有名的雜文,寫於抗戰時期,正是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的相持階段,由於國民黨反動派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國土淪陷。在短暫的困難面前,部分人想投降,出賣國家利益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國」的悲觀情緒。夏衍,當時在桂林主持《救亡日報》編輯工作,看到這種情況於是寫下了極富號召力的雜文《野草》倡導大家同心協力抗日。

文中夏衍先生通過對種子、野草和生命力的肯定和歌頌,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重壓的蔑視,對民眾力量的信賴。

⑥ 古詩《野草》的作者是誰

白居易

《野草》【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話釋義: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6)野草的寫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並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傳誦千古。

作於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三年(787年)間,是白居易少年時准備應試的試帖詩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⑦ 有關《野草》的寫作背景

a《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現代劇作家、革命戲劇和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野草》中,作者通過對種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頌和肯定,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重壓的蔑視,對民眾力量的信賴。
b《野草》是魯迅的一部散文詩集,共收入作品24篇。《野草》是魯迅所有作品中最難懂的一部。之所以難懂,主要是因為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獨特的藝術手法。《野草》題目的含義,野草的花、葉不美,但很頑強生長的野草,來比喻自己寫的這23篇作品,也可以說把自己的作品比喻為野草,也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含義。《野草》是《彷徨》的姊妹篇,前者是散文詩,後者是小說a《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現代劇作家、革命戲劇和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野草》中,作者通過對種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頌和肯定,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重壓的蔑視,對民眾力量的信賴。
b《野草》是魯迅的一部散文詩集,共收入作品24篇。《野草》是魯迅所有作品中最難懂的一部。之所以難懂,主要是因為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獨特的藝術手法。《野草》題目的含義,野草的花、葉不美,但很頑強生長的野草,來比喻自己寫的這23篇作品,也可以說把自己的作品比喻為野草,也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含義。《野草》是《彷徨》的姊妹篇,前者是散文詩,後者是小說

⑧ 請問《野草》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野草》有時代背景:魯迅寫作《野草》時適值「五四」退潮,全書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詩,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在《〈自選集〉自序》〔《南腔北調集》〕中魯迅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在1934年10月9日致蕭軍信中,魯迅談到《野草》時說:「我的那本《野草》,技術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