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唐朝的軍隊在洛陽打勝戰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搞笑動態圖片笑死人qq 2025-09-20 10:58:32
lol鑽石圖片素材 2025-09-20 10:58:24

唐朝的軍隊在洛陽打勝戰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11 19:54:16

⑴ 洛陽為啥能戰勝國都長安在唐詩中一舉奪魁呢

洛陽的地理位置圖

這里的不安全成就了它極度的熱鬧,也讓它在長安仍舊歌舞昇平的時候先一步陷入戰火,''鼓吹威夷狄,旌軒溢洛陽'',這是玄宗李隆基的親筆,也是洛陽的真實寫照,詩人們將''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的洛陽和''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馬翻銜洛陽草''的洛陽當做時局的映射,在長安仍安然無恙的時候,用洛陽的興衰展現了真正的大唐。

小結:

千百年來洛陽更像是帝王的後花園,一旦有更好的地方這里馬上就會被拋棄,可它也重要的讓人捨不得完全拋棄,這才有了後來百花齊放的洛陽,有了千姿百態的洛陽詩。也許詩詞是洛陽在多年陪讀生涯里最大的驕傲,也是我們了解洛陽最好的途徑。洛陽就像是唐詩構建的詩意空間似的,幾經戰火,幾經起落,卻仍然靜立那裡,等待後人讀懂它身後的錦綉文章。

⑵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

杜甫年少時家境很好,祖父是初唐著名的詩人杜審言,他的整個青少年時代過得其實都挺幸福的。但是,杜甫生活的時代恰好是盛唐轉衰的時期,隨著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加之杜甫本身的仕途不順,他的日子過得越來越落魄,長期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詩作中少有的充滿快樂氣息的作品,作者心中的激動從詩文的每一句都能散發出來。多年顛沛流離的日子讓杜甫充滿了抑鬱和憂慮,終於盼到了能回到故鄉的好消息,他實在是太激動了。

這一年的杜甫已經52歲了,半生顛沛在異鄉,終於有了能回到故鄉的消息,他心中的激動簡直就無以言表。

可惜,這種殷切的回歸故鄉的期望最終也沒有實現,之後幾年杜甫繼續顛沛在「回家」的路上,最終在公元770年冬天,在由潭州去往岳陽的一條小船杜甫去世了,時年五十九歲。他想回到的故鄉成了他一輩子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⑶ 唐朝在安史之亂中,是怎麼贏的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長達七年多的內戰導致整個帝國生靈塗炭,百業凋零,邊疆不穩,藩鎮割據。“安史之亂”的開始時間毫無爭議,那就是755年12月16日(農歷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可是關於“安史之亂”的結束時間卻各有各的說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安史之亂”結束後,有人曾提出想讓國家恢復到755年前的狀況,然而現實卻證明恢復舊制度已經成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幾年戰亂將整個唐朝的國家秩序打得支離破碎,朝廷權威銳減,地方行政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此後的一百多年時間里,掌握軍權的節度使成為國家的主要力量,並在不同程度上與中央朝廷爭奪權力,後來導致唐朝滅亡的藩鎮割據也正是從這里開始。因此,“安史之亂”的結束並沒有給唐朝帶來中興,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再也不復存在。

907年,唐朝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篡位稱帝。在“安史之亂”後又苦苦掙扎了一百多年的大唐王朝終於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⑷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的寫作背景

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結束。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聽聞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後,欣喜若狂,遂走筆寫下這首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

原文如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如下:

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

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

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註解如下:

⑴聞:聽見。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收:收復。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亂時,叛軍的根據地。公元763年被官軍收復。指當時黃河以南和及黃河以北地區。

⑵「劍外」句:這幾個字裡面便包含著眼淚。人是遠在劍南,消息是來得這樣出人意外,而這消息又正是有關整個國家的大喜事,哪能不驚喜掉淚?稱劍南為劍外,猶稱湖南為湖外,嶺南為嶺外,乃唐人習慣語。劍外:劍門關以外,這里指四川。當時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劍南。薊北:河北北部地區。

⑶「初聞」句:這是痛定思痛、喜極而悲的眼淚。

(4)唐朝的軍隊在洛陽打勝戰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杜甫在這首詩下自註:「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

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

⑸ 安祿山打進洛陽的時候,唐朝軍隊在幹啥

安祿山舉起造反大旗後,一個月的時間就攻入洛陽,並在那裡稱帝。半年就攻進長安,把唐玄宗攆得慌不擇路往四川跑。

說起來,地方上造反要攻入京城,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七國之亂”就沒有成功,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也打了長達四年的時間。可是為什麼,安祿山打起來卻那麼容易,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拿下了唐朝的陪都洛陽呢?

(楊國忠劇照)

其三,信息極不對稱。

之所以說信息極不對稱,是因為安祿山造反,他是打著誅殺奸臣楊國忠的旗號進行的。

楊國忠是一個奸臣,這樣一種判斷,早已深入人心。唐玄宗受到楊國忠兄妹的迷惑,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或者說楊國忠這個奸臣,已經把唐玄宗控制起來,讓唐玄宗得不到自由。這樣一種認識,也早已經深入人心。

現在聽安祿山宣稱,他舉兵的目的是為了“清君側”,他所有的這些行動,都是唐玄宗暗中授意他這樣做的。就相當於當年漢獻帝給劉備送衣帶詔,讓劉備舉兵殺掉曹操一樣。唐玄宗如果受到了楊國忠的控制,他讓安祿山舉兵進京“清君側”,也是很有可能的。

那個時代,一般的老百姓,是接受不到什麼信息的。他們對高層的政治斗爭,也完全不了解。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安祿山宣稱他是正義的,他是受皇帝委託的,他是在做一件“神聖而偉大”的事情,大家也都會相信他。因此,當安祿山打來的時候,經過安祿山一宣稱,老百姓當然就不會去抵抗,甚至還會投奔到安祿山的隊伍中去。

總之,安祿山之所以起兵之後,迅速就打到了洛陽、長安,也是各種機緣巧合的結果。不過後來,等地方上的節度使明白怎麼回事,郭子儀、李光弼等人舉起抗擊的大旗的時候,安祿山打起來,就不再那麼容易了。

⑹ 為何安祿山只用一個月就打進洛陽,唐朝軍隊都在干什麼

因為安祿山的人馬太多了,唐玄宗根本沒想到他會造反,沒有及時安排好人馬,所以安祿山只用一個月就打進了洛陽。唐朝軍隊當時還在往洛陽這邊趕,他們接到軍令的時間太晚了。

⑺ 大唐帝國最精銳的部隊安西軍是什麼樣的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盛世大唐緊急調遣西安軍回朝救援。大唐中原軍奢靡於享樂之中日久,戰鬥力早不如往昔。戰鬥力根本無法與安祿山抗衡,為了保證大唐政權,西安軍回援。安祿山叛亂被平反,但是抓住空擋的吐蕃趁機截斷大堂與西域的聯系,頹勢的大唐卻以無力回天。甘肅地區被攻佔,大唐實質上失去對西域的控制。但是大唐的戰旗並未因此拔除,郭昕為首的萬余名西安軍還在。

公元808年,戍守疆土的將士們迎來了他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吐蕃軍隊全力進攻龜茲,西域失守。守城安西軍全軍覆沒,沒有一人投降,殘敗的城牆成了他們的孤墳。沒有持續的兵力輸出,沒有糧草的後備供應,西安軍憑借對大唐的忠貞堅守半個世紀。歷史中並未記載這一日的悲壯,但是西安軍卻被永遠寫在大唐史冊。郭昕從壯年戍守至白發蒼蒼,雖九死尤未悔,雖千萬人吾往矣,“鐵血郡王”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