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刮痧排毒刮哪裡怎麼刮
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簡、便、廉、效的特點,臨床應用廣泛,適合醫療及家庭保健。還可配合針灸、拔罐、刺絡放血等療法使用,加強活血化瘀、驅邪排毒的效果。
常用的刮痧用具包括刮痧板和刮痧油。
1.刮痧板
(1)牛角類①特點與功效牛角類刮痧板臨床上尤以使用水牛角為多。水牛角味辛、咸、寒,辛可發散行氣、活血消腫;咸能軟堅潤下;寒能清熱解毒、涼血定驚。且質地堅韌、光滑耐用、原料豐富、加工簡便;②注意事項忌熱水長時間浸泡、火烤或電烤;刮痧後需立即把刮板擦乾,塗上橄欖油,並存放於刮板套內。
(2)玉石類①特點與功效玉石具有潤膚生肌、清熱解毒、鎮靜安神、辟邪散濁等作用。其質地溫潤光滑,便於持握,因其觸感舒適,適宜面部刮痧;②注意事項用完後要注意清潔;避免碰撞;避免與化學試劑接觸。
(3)砭石類①特點與功效砭石採用的材質是泗濱浮石,這種石材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紅外輻射頻帶極寬,可以疏通經絡、清熱排毒、軟堅散結,並能使人體局部皮膚增溫,用於刮痧的貶石刮痧板邊厚小於3mm;②注意事項因砭石可能含有有害物質,購買時需認真辨別真偽,購買經國家權威部門檢測不含有害物質的砭石。
刮痧工具的材質不固定,形式多樣,許多日常用具均可以作為刮痧工具使用:如銅錢、銀元、瓷湯勺、嫩竹板、棉紗線、蚌殼等,現在還有了樹脂、硅膠等現代材料所製成的刮痧工具。
2.刮痧油
(1)液體類①特點與功效主要有涼開水、植物油(如芝麻油、茶籽油、菜籽油、豆油、花生油、橄欖油)、葯油(如紅花油、跌打損傷油、風濕油)等,不僅可防止刮痧板劃傷皮膚,還可起到滋潤皮膚、開泄毛孔,活血行氣的作用。另外,還可以選用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等作用的中草葯,煎成葯液,根據病情選用;②注意事項刮痧油宜避火使用和保存;皮膚過敏者禁用,外傷、潰瘍、瘢痕、惡性腫瘤局部禁用。
(2)乳膏類①特點與功效選用質地細膩的膏狀物質,如凡士林、潤膚霜、蛇油、扶他林乳膏等。亦可將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芳香開竅等作用的中葯提取物制備成乳膏劑使用;②注意事項避光,陰涼乾燥處保存;宜根據病情需要選擇適當的刮痧介質,如扶他林乳膏有鎮痛、抗炎作用,用於風濕性關節疾病療效較好。
1.操作要點
(1)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膚上均勻塗上刮痧油等介質;
(2)手握刮拭板,先以輕、慢手法為主,待患者適應後,手法逐漸加重、加快,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宜單向、循經絡刮拭,遇痛點、穴位時重點刮拭,以出痧為度。
(3)可先刮拭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循行路線,振奮一身之陽、調整臟腑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再根據病情刮拭局部阿是穴或經穴,可取得更好療效。
(4)刮痧後囑患者飲用溫開水,以助機體排毒驅邪。
2.用途
刮痧具有調氣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絡、驅邪排毒等功效,已廣泛應用於內、外、婦、兒科的多種病症及美容、保健領域。尤其適宜於疼痛性疾病、骨關節退行性疾病如頸椎病、肩周炎的康復;對於感冒發熱、咳嗽等呼吸系統病證臨床可配合拔罐應用;對於痤瘡、黃褐斑等損容性疾病可配合針灸、刺絡放血等療法;還適用於亞健康、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疾病的防治。
3.注意事項
(1)刮痧後1~2天局部出現輕微疼痛、癢感等屬正常現象;出痧後30分鍾忌洗涼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風扇或空調直吹;冬季應注意保暖。
(2)刮痧療法具有嚴格的方向、時間、手法、強度和適應證、禁忌證等要求,如操作不當易出現不適反應,甚至病情加重,故應嚴格遵循操作規范或遵醫囑,不應自行在家中隨意操作。
(3)有出血傾向、皮膚高度過敏、極度虛弱、嚴重心衰的患者均應禁刮或慎刮。
1.感冒刮痧療法
採用穴位(風池、太陽、大椎、風門、肺俞、夾脊等穴)刮痧法,將紅花油或萬花油塗擦於穴位局部皮膚上,操作者用手緊握刮痧板從上至下刮拭,用力宜均勻柔和,痛甚處應反復重刮,每次治療時間約15分鍾。刮拭出痧後再給飲溫開水或生薑汁糖水以發汗解表。隔日治療1次。
2.黃褐斑刮痧療法
先清潔皮膚,再均勻塗抹潤膚乳,按照額頭、眼周、面頰、口周、鼻部、下頜的順序,用面部刮痧板依次從面部中間向兩側沿肌肉紋理走向或順應骨骼形態單方向刮拭,在色斑、痛點處採用壓力大速度慢的手法。然後按揉太陽、印堂、迎香、顴髎、承泣、四白、承漿、大迎、頰車及黃褐斑部位。刮拭速度宜緩慢柔和,力度均勻平穩,以皮膚潮紅為度,不要求出痧。每周2次,4周為一療程。
⑵ 刮痧可以刮哪些部位
刮痧的部位是根據疾病本身而定的,但常用的部位有大椎、肩頸、喉嚨兩側、脊椎、脊椎兩側的肌肉、肘窩、腘窩等部位。
眼睛、口唇、舌體、耳孔、鼻孔、乳頭、肚臍等部位禁止刮痧,因為刮痧會使這些黏膜部位充血,而且不能康復。
孕婦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否則會引起流產;體表有癤腫、破潰、瘡癰、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塊處禁止刮痧,否則會導致創口的感染和擴散。
擴展燃料
注意事項:
刮痧也要辨清體質,並非人人適合。刮痧是一種泄法,不能想刮就刮,泄得過度傷真氣。任何一種療法都不能包治百病,刮痧也有禁忌症。
對於正常的人來說,可能不怎麼了解經絡的作用,都是「哪兒痛,刮哪兒」,就好像拉肚子,就刮肚臍周圍的穴位。小孩子皮膚比較嫩,不建議上小學之前的孩子刮痧;過飢、過飽、過渴、過分疲勞、醉酒等情況下也不要刮痧,可在飯後1小時刮痧。
⑶ 肝膽濕熱刮痧治療刮那
可以刮痧刮肝經,膽經,順著大腿外側從上往下刮,或者順著上肢外側從上往下刮便可。
⑷ 肝火旺刮痧刮哪裡
可以用, 刮按太沖穴
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能感覺到動脈應手處,即是太沖穴。肝火旺時,點按此穴,可以平肝潛陽,行氣解郁,活血化淤,清肝利膽。
足夠的睡眠也很有幫助.另外,大椎是去火退熱的要穴,不管是身體哪個臟器的實火和實熱,在大椎穴拔罐都會有明顯的療效。
⑸ 肝火旺盛刮痧刮哪裡呢
肝火旺的話可以去太沖穴以及膀胱經的肝腧、膽腧進行治療的。
⑹ 怎麼刮痧去火
刮痧有很好的去火效果。火所處部位的不同、表現不同,要刮的穴位也不同。你必須清楚自己上火的部位。例如:胃火主要表現出口乾、口苦、口臭,肺火則浮現咽痛、咳嗽等咽喉不適,肝火表現為情緒煩躁、眼球充血,心火表現為五心煩熱、咽干、口燥、口舌生瘡等。
1、去肝火要點按太沖穴
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能感覺到動脈應手處,即是太沖穴。肝火旺時,點按此穴,可以平肝潛陽,行氣解郁,活血化淤,清肝利膽。
2、去肺火要用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關節外側出現的橫紋末端,手肘彎曲,前臂上臂呈直角,肘彎橫紋盡頭處按壓下去會有酸麻感。
3、去胃火要用內廷
內廷穴:位於腳趾頭第二趾和第三趾間的接縫凹陷處
4、去心火要用外關
外關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另外,大椎是去火退熱的要穴,不管是身體哪個臟器的實火和實熱,在大椎穴拔罐都會有明顯的療效。
⑺ 刮痧具體刮哪些部位
刮痧是流傳很久的一種民間治療方法,看病症選用應刮的部位和穴位,其實全身都可以刮的,不過我們常用的是後背,因為後背脊柱兩側是膀胱經,上面有背俞穴,膀胱經為太陽,主人體衛外功能,一旦受邪首先是膀胱經受邪,背俞穴為五臟六腑經氣輸注之所,刺激它可加強臟腑功能,起到強建身體的作用。
⑻ 肝火旺盛刮痧哪個部位
刮液下。如果真有這么旺。吃點板藍根就不。或者是三黃片。
⑼ 刮痧能去火嗎
刮痧去火關鍵要看是哪裡的「火」,部位不同,「火」的表現不同,要刮的穴位也不同,例如:
胃火主要表現出口乾、口苦、口臭,肺火則浮現咽痛、咳嗽等咽喉不適,肝火表現為情緒煩躁、眼球充血,心火表現為五心煩熱、咽干、口燥、口舌生瘡等。
1、去肝火要點按太沖穴
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能感覺到動脈應手處,即是太沖穴。肝火旺時,點按此穴,可以平肝潛陽,行氣解郁,活血化淤,清肝利膽。
2、去肺火要用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關節外側出現的橫紋末端,手肘彎曲,前臂上臂呈直角,肘彎橫紋盡頭處按壓下去會有酸麻感。
3、去胃火要用內廷
內廷穴:位於腳趾頭第二趾和第三趾間的接縫凹陷處
4、去心火要用外關
外關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另外,大椎是去火退熱的要穴,不管是身體哪個臟器的實火和實熱,在大椎穴拔罐都會有明顯的療效。
當然,如果能說明具體症狀,配上相應的穴位,會更加有的放矢。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⑽ 可以用刮痧嗎刮哪個地方可以降火
砭石刮痧確實可起到一定的去火作用。如肝火旺可刮拭點按太沖穴,達到平肝潛陽,行氣解郁,活血化瘀,清肝利膽的目的。而去肺火要刮拭曲池穴,去心火要用外關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