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塔里木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人都發霉了的搞笑圖片 2024-05-09 03:32:22
toms圖片素材 2024-05-09 03:27:18

塔里木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02 22:31:25

❶ 沙漠中防止土壤流失的圖片

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富含水汽的夏季風到達河西走廊後已屬強弩之末,難以再向西北前行.廣大的西北屬於典型的非季風區,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在塔里木盆地綠洲上發展農業,要特別注重發展節水農業,以防止土地荒漠面積廣大.
故選:C.

❷ 中國有哪四大盆地 中國四大盆地圖片欣賞

中中國四大盆地指位於中國地勢第二階梯的四個內陸盆地。分別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爾盆地,青海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以及四川盆地。(只選取一張,不代表全部)

❸ 塔里木盆地基底特徵

(一)塔里木盆地基底岩相構造特徵

1.基底的形成與演化過程

塔里木盆地基底的形成和演化大體可劃分為太古宙古陸核形成階段、古—中元古代原始克拉通板塊形成階段和新元古代洋盆閉合、塊體拼合、泛古陸形成階段。因此,塔里木盆地的基底是由太古宙相對穩定的結晶基底和元古宙的褶皺基底構成的雙重基底。

(1)太古宙古陸核形成階段

太古宙變質岩系主要分布在庫魯克塔格的辛格爾及庫爾勒以東、阿爾金山前因格布拉克和大黑山、南天山奧圖拉托格拉克及中天山尾亞等地區(車自成等, 1996;董富榮等,2001)(圖2-1-1)。鐵克里克可能有新太古代變質岩系分布。

庫魯克塔格地區太古宙變質岩系出露面積較大,古—中太古代變質岩均有出露,新太古代阜平期和五台期變質岩發育。包括托格拉克布拉克片麻雜岩、驅狼溝片麻岩、紅衛庄片麻雜岩等,為克拉通內區域中高級變質作用,具多期變質特徵, 殘留有麻粒岩相(紫蘇輝石、紅色黑雲母)、高角閃岩相 (矽線石-鉀長石), 表現為中壓相系低角閃岩相(藍晶石)變質, 為一退變質系列。其變形特徵具深部構造相特點, 構造面理為片理、板狀片麻理、條帶狀構造,褶皺以流褶皺為主的塑性流動變形,形成穹盆構造,後被近EW向的線性構造疊加(董富榮等,2001)。 目前對辛格爾一帶太古宙變質岩系同位素年齡已做了詳細研究, 托格拉克布拉克片麻雜岩曾獲得了Rb-Sr等時線年齡 (1778.18±145.37)Ma (高振家等, 1993)、Sm-Nd等時線年齡(3362±691)Ma,片麻雜岩中的角閃石Sm-Nd等時線年齡(3263±129)Ma、Rb-Sr年齡2778Ma(胡藹琴等,1993),董富榮等(2001)認為3362Ma、3263Ma為其形成年齡,而2778Ma、1778Ma為其變質年齡。紅衛庄片麻雜岩所獲得的Sm-Nd全岩等時線年齡為(2854±594)Ma,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1350.93±14.12)Ma(胡藹琴等,1993),前者為其形成時限,後者則為Sr均一化最晚一次熱事件年齡。在塔里木盆地東緣敦煌岩群斜長角閃岩中,獲得Sm-Nd等時線同位素年齡值為3487Ma和3237Ma(李志琛, 1994)。

圖2-1-1 新疆太古宙變質岩分布示意圖(據董富榮等,2001)

阿爾金山山前僅出露新太古代阜平期變質岩(車自成等,1996)。因格布拉克、大黑山一帶分布一套由表殼岩和變質深成岩組成的變質雜岩,其中以變質深成岩為主。表殼岩呈包體形式賦存於片麻雜岩之中,斜長角閃岩、角閃斜長片麻岩、基性麻粒岩、透閃角閃黑雲變粒岩、角閃鉀長變粒岩為主。原岩為基性火山岩及碎屑岩(王廣耀等, 1987),斜長角閃岩由普通角閃石、斜長石及石英組成。根據紫蘇輝石的出現和變質礦物組合,將岩系劃分為麻粒岩相和高角閃岩相兩類(王廣耀等, 1987): 中壓高角閃岩相為單斜輝石-普通角閃石帶; 中壓麻粒岩相為二輝石帶,具遞增變質特徵,為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該變質岩系屬深部構造相變形, 構造面理為片麻理、片理和條帶狀構造, 廣泛發育無根褶皺,流褶皺常見,以塑性流動及化學分異變形作用為主。青海省地質礦產局區調隊曾在拉配泉北東獲得該岩系斜長角閃岩鋯石U-Pb年齡2462.5Ma(王雲山, 1987),其平均年齡為2587.37Ma(車自成等,1996);後又獲得角閃麻粒岩、麻粒岩全岩Sm-Nd等時線年齡(2787±151)Ma(車自成等,1996),基性岩Sm-Nd等時線年齡為(2792±208)Ma,為新太古代阜平期產物。

南天山新太古代變質岩出露於辛格爾斷裂以北奧圖拉托格拉克一帶, 為阜平期和五台期變質岩。主要由表殼岩及變質深成岩組成, 其中變質深成岩約佔80%。阜平期表殼岩為沙窩大溝岩組, 變質深成岩巴什托格拉克片麻雜岩; 五台期表殼岩及變質深成岩均為沙窩布拉克片麻岩套。特徵變質礦物為鐵鋁榴石、藍晶石、透輝石和普通角閃石等, 屬中壓低角閃岩相藍晶石帶, 為區域中高溫變質作用。 巴什托格拉克片麻雜岩的片麻岩Sm-Nd全岩等時線年齡值為 (2655.6±203.9)Ma(馮新昌等, 1998), 它代表片麻雜岩形成時間,為阜平末期的岩漿侵入事件。沙窩布拉克片麻岩套最大特色是石英為藍色,與庫魯克塔格地區的藍石英片麻狀花崗岩可以對比,二者為同期的侵入產物,藍石英片麻狀花崗岩的鋯石Pb-Pb蒸發年齡為2582Ma、2478Ma(董富榮等, 1998), 因此沙窩布拉克片麻岩套亦為五台期末期的岩漿侵入產物。

中天山僅見新太古代五台期變質岩, 出露於新疆哈密尾亞一帶。表殼岩為冬瓜嶺岩組,變質深成岩為亞西嶺片麻岩套,兩者的比例各佔一半,屬花崗-綠岩區。為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類型, 低壓變質相系, 為多相變質的遞增變質相帶。麻粒岩中曾獲得Sm-Nd全岩等時線年齡2373Ma(董富榮等, 1998), 因受到尾亞超單元熱變質作用的影響,致使年齡偏低,但變質已達麻粒岩相,深成岩已變成灰色片麻岩,無疑是太古宙變質岩。

由上所述, 太古宙變質岩系的特徵, 基本反映了大陸基古陸核的形成。庫魯克塔格辛格爾南的古—中太古代變質岩(托格拉克布拉克片麻雜岩),代表了塔里木北部的陸核;阿爾金構造帶北側因格布拉克一帶分布的阿爾金雜岩(車自成等, 1996),代表了塔里木南部的陸核。其時代北早南晚, 表明塔里木南、北基底「生來」 就有較大差異, 這種差異影響著後來的構造發展歷程。

(2)古—中元古代陸塊發育階段

北塔里木塊體克拉通化發生在中元古代。庫魯克塔格地區太古宙主體岩石組合是托格灰色片麻岩系,其上被原興地塔格群不整合覆蓋。在辛格爾以南可見原興地塔格群與下伏岩系的不整合面: 原興地塔格群底部礫岩分別覆蓋於托格灰色片麻岩和紅衛庄花崗片麻岩之上,底礫岩的礫石主要為花崗片麻岩類,大者達30~100cm,分選較差, 向上過渡為含磁鐵礦的石英岩。雖然不同地段興地塔格群遭受不同程度變質作用改造,但從宏觀上看仍是一套以碎屑岩-碳酸鹽岩為主的建造,代表了塔里木克拉通的第一套沉積蓋層。不整合於其下的花崗片麻岩鋯石的U-Pb年齡(1940±14)Ma表明, 北塔里木塊體克拉通化發生在中元古代, 與華北克拉通相當。北塔里木地塊廣闊平緩負磁異常特徵, 可能是古、中太古界之上巨厚的新太古界—元古宇沉積蓋層層系的反映。南塔里木塊體的克拉通化發生在中—新元古代。阿爾金地區中元古界巴什考供群下部為酸性凝灰岩夾片理化砂岩與炭質粉砂岩, 中上部為綠片岩、灰岩與粉砂岩互層; 塔昔達坂群下部為砂岩、粉砂岩夾硅質岩、灰岩與安山玄武岩, 中部為砂岩、絹雲片岩、千枚岩夾凝灰熔岩和灰岩,上部為中厚層灰岩、白雲質灰岩、白雲岩夾綠片岩。索爾庫里群為淺海相礫岩、石英砂岩、鮞狀及竹葉狀灰岩,發育底礫岩。沉積組合也表明該區中、新元古代構造環境由活動趨於穩定。南、北塔里木塊體之間及周緣發育元古宙洋盆。

(3)新元古代洋盆閉合、陸塊拼合與大型克拉通形成

1)阿爾金北緣新元古代縫合帶。沿阿爾金山北緣自西向東從新疆的紅柳溝、拉配泉,到甘肅的阿克塞、肅北一線,發育一條蛇綠岩帶。在紅柳溝-拉配泉一帶,蛇綠岩帶出露於阿爾金麻粒岩帶的南側, 主要由枕狀玄武岩、細碧岩、硅質岩以及大量超鎂鐵-鎂鐵質岩塊組成。主要岩石為變質橄欖岩相的斜輝輝橄岩及少量純橄岩;部分岩塊以堆晶岩為主, 由堆晶純橄岩、異剝橄欖岩、輝石岩、堆晶輝長岩組成; 岩帶中還有較多的輝綠岩塊。

賈承造等(2004)得到了玄武岩和輝長岩的Sm-Nd同位素等時線年齡為(949±62)Ma(2σ),其εNd(t)=+5.9, MSWD=3.55。輝長岩等時線年齡為(829±60)Ma(2σ),εNd(t)=+6.5, MSWD=0.93。前者可能代表了蛇綠岩的形成年齡 (即蛇綠岩套從地幔分異年齡),後者(829±60)Ma應是岩漿房最後固結年齡(即輝長岩結晶年齡),以輝長岩的等時線年齡代表蛇綠岩的成岩年齡應是合適的。

阿爾金山北緣以蛇綠岩帶為標志的縫合帶,代表了該區新元古代的大陸拼合。此外,郭進京等(1999)認為中祁連地塊曾經歷了900Ma左右的拼合作用。雖然阿爾金山北緣蛇綠岩帶為代表的構造帶,是否與中祁連新元古代構造帶相連, 目前還不清楚,但新元古代中國主要陸塊均經歷了多塊體的拼合,該次陸塊的拼貼是全球中、新元古代格林威爾造山作用和Rodinia超大陸的一個組成部分。

2)塔里木盆地中央新元古代岩漿弧。位於中央隆起帶的塔參1井, 鑽穿沉積蓋層後鑽遇前寒武紀基底。塔參1井基底岩石的主元素分析表明(賈承造等,2004), 岩石應屬閃長岩,其SiO2含量為54.7%-55.2%。Na2O含量(5.63%~5.76%)比K2O含量高(2.39%~2.67%)。稀土元素配分型式顯示LREE弱富集, 沒有明顯的Eu異常。痕量元素原始地幔標准化曲線(Sun和McDonough,1989),與Nb和Ta強虧損的與俯沖相關的岩漿岩類似(Briqeu等,1984)。在Rb-Y和Nb/Rb-Yb/Ta相關圖解中,樣品均落入火山弧區(Pearce等, 1984)。Sr-Nd同位素組成也與岩漿弧花崗岩類相當 (Barbarin,1999),其初始εNd介於-4.4與-9.5之間,初始87Sr/86Sr在0.705756~0.706666之間。

塔參1井寒武系不整合覆蓋在花崗岩類之上,從采自基底的岩心得到三件角閃石樣品的40Ar/39Ar重量平均坪年齡,分別為(790.0±22.1)Ma, (754.4±22.6)Ma,和(744.0±9.3)Ma,這些冷卻年齡可能提供了一個岩體侵位的上限,上述年齡可能接近於岩漿的侵位時間。

發育在南塔里木地塊中央隆起帶基底上的這一新元古代岩漿帶,其活動應不晚於730~810Ma,最晚在寒武紀前停止。新元古代的花崗岩在阿爾金地區也有發現,如沿茫崖-若羌公路變形花崗岩的U-Pb年齡為(969±6)Ma(Cowgill, 2001)。阿爾金地區新元古代花崗岩可能是塔中地區岩漿帶的延伸,它們構成一條新元古代的岩漿弧。

3)阿克蘇藍片岩。這一時期的構造和岩漿活動在塔里木西北緣也有證據。新元古代阿克蘇藍片岩不整合於震旦系之下(Liou等, 1989;Nakajima等, 1990)。藍片岩為高壓變質岩,是碰撞縫合帶的產物。

塔里木中央岩漿弧、阿爾金北緣新元古代蛇綠岩帶和阿克蘇新元古代藍片岩的發育,為南北塔里木地塊曾被一個新元古代洋盆分割的觀點提供了佐證(何登發等, 1996; Guo等, 1999), 阿爾金山北緣蛇綠岩帶是該洋盆閉合的殘留, 阿克蘇藍片岩應該是該期縫合的標志。該洋盆至少應該在寒武紀前,可能在震旦紀前閉合, 因為塔中地區寒武系不整合於岩漿弧之上, 而震旦系不整合於阿克蘇藍片岩之上。沿塔里木中央展布的高航磁異常帶,應是南、北塔里木塊體的縫合帶(何登發等, 1996)。

在新元古代拼合完成後,形成了新疆的統一克拉通 (肖序常等, 1992)。塔里木、准噶爾、華南和哈薩克地塊均來自於一個新元古代的聯合超大陸——Rodinia古陸, 它們均發育有相似的震旦系冰磧岩(Xiao等, 1992)。周緣露頭地質資料表明,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與基底岩系之間存在區域不整合關系, 在盆地覆蓋區的沙3井、牙哈6井均鑽遇前震旦變質岩系。

塔里木盆地基底同位素年代學新資料和基底岩石組合特徵表明, 南、北塔里木地塊前寒武紀基底演化歷史明顯不同。張光亞 (2000)認為, 塔里木盆地前南華紀結晶基底表現出很強的非均一性,是由南、北兩個塊體沿中央緯向構造帶在前震旦紀焊接而成的,航磁異常對基底岩相構造的反映較為清楚。

2.航磁資料揭示的基底岩相構造

喬日新等(2002)認為塔里木盆地基底具雙層結構特徵, 即由上、下兩套不同磁性的變質岩組成。在航磁△T圖上,塔里木盆地顯示為大范圍寬緩升高的正磁異常區,磁場強度為100~450nT。在400km高度的衛星磁場圖上也顯示為NEE向的正磁力高, 幅值達0.8nT。產生塔里木正磁異常區的磁源體具有很強的磁性, 並具有巨大的范圍與較大的厚度。經反演計算,該磁源體上界埋藏深度為10~20km, 下界深度大於40km, 視磁化強度為(200~1500)×10-3A/m,推測盆地基底的主體是由中基性岩漿雜岩到超鐵鎂岩組成。這代表下層磁性基岩的航磁異常反映,其時代為太古宙; 上層基底介於磁性基岩面與元古宇頂界面(相當於地震T100(Tg9)界面)之間,其時代為元古宙,磁性不強或微弱,磁化率一般均小於20×10-5SI,厚度變化在1~8km之間。

塔里木盆地航磁△T異常值主要分布在約-150~350nT,具有以下幾個特徵(圖2-1-2):①在盆地北部為變化平緩的負異常區;②在盆地中央存在近東西向的正異常帶;③塔里木盆地南部以北東東向正異常為主, 並伴有基本同方向延伸的負異常帶;④塔里木盆地東南緣分布特徵以北東向串珠狀的正負異常成對出現為主; ⑤盆地西部 (主要在巴楚地區)在較寬緩的正異常背景之上, 存在強烈的磁異常變化帶或強異常變化區;⑥庫魯克塔格一帶存在強局部異常。

許炳如(1997)認為塔里木盆地基底岩相分布呈現幾組不同方向的磁異常帶相互交匯現象。第一組是塔中近東西向正磁異常帶; 第二組由4條北東向正負相間的磁異常組成; 第三組顯示為北西向的磁異常, 主要出現在巴楚與麥蓋提之間的地區, 分布較局限。從它們相互交叉關系推測塔西南北東向帶形成時間較早。

由前所述,塔西南地區的航磁異常是古元古代構造活動帶穿插新太古代陸的反映,塔里木北部的負磁異常是古元古代基底的反映, 而中部高磁異常帶是新元古代南、北塔里木地塊拼合帶的反映。許炳如 (1997)等認為經由殼底幔頂的融熔岩漿沿邊緣深斷裂上涌形成的鎂鐵、超鎂鐵岩牆將二者牢固地結合成一體。

謝方克(2003)通過對世界主要克拉通盆地基底結構特徵的研究認為: 塔里木盆地前震旦紀基底是由幾個不同的塊體拼接而成的, 在花崗岩、片麻岩中, 有基性火成岩侵入體或者由強磁性和密度大的岩體發生垂向運動, 從而出現巨大隆起帶。地幔高密度物質,可能有許多已進入岩石圈上部, 冷卻並充填於地殼不同構造層中。 以塔里木重力、磁力異常帶為界可將塔里木分為南北兩塊: 南塔里木基底主要由石英片岩和斜長片麻岩組成, 出露最老地層是古元古界;而北塔里木地塊以中、新元古界的淺變質岩為基底,南老北新。

圖2-1-2 塔里木盆地及周邊地區航磁特徵

震旦紀,結晶褶皺基底經塔里木運動才形成統一基底的盆地。利用天然地震轉換波資料發現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地殼結構可分為3層,上地殼「花崗質」層P波速5.6~6.0km/s,中地殼波速6.2~6.7km/s,並存在高速薄層(可能是因為熱物質上涌冷卻變質結晶),下地殼波速6.5~6.9km/s,整個地殼厚度變化幅度在38~52km。根據寬角反射資料發現,塔里木盆地地殼有南厚北薄的特點,而南、北存在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基底,是造成塔里木板塊蓋層構造-地層組合差異的根本原因。

(二)塔里木盆地深部構造特徵與地球動力學背景

1.地殼結構的分層性與同步撓曲特徵

「八五」 期間完成的3條轉換波測深剖面, 即盆地東部的庫爾勒-若羌剖面, 盆地西部的阿克蘇-葉城剖面和中部的庫車-塔中-塔南剖面(邵學鍾等, 1996; 張家茹等,1998), 清楚地揭示了自新生代以來在印度-歐亞板塊強大擠壓力作用下, 近SN向擠壓應力場背景下的深部構造和變形特點。

新疆泉水溝-獨山子地學斷面(李秋生等,2001)研究成果表明 (圖2-1-3), 塔里木盆地主體的地殼厚度為38~46km, 盆地中部為幔隆, 地殼平均速度為6.36km/s,莫霍面深度為(40±2)km。塔里木南緣的莫霍界面南傾, 與結晶基底南傾的角度大體一致。從中央隆起帶至西昆侖山前, 莫霍面深度從(40±2)km加深到57km, 傾角5°~7°, 但繼續向南深入到西昆侖北坡之下, 莫霍面產狀變平, 深度減小到54km。 以西昆侖北坡基底抬升、下地殼增厚和山前凹陷內存在巨厚沉積的觀測事實為依據,推斷塔里木盆地南緣地殼向西昆侖山下俯沖, 但俯沖的距離和深度可能有限。天山地區觀測到了清楚的Pn震相, 速度為8.15km/s。整個天山地區莫霍面北傾4°~5°, 平均深度為52km, 地殼結構復雜,其中地殼為3~7km厚, 為速度值5.6km/s的低速層。 中天山之下的莫霍面略顯隆起, 中、北天山交界處莫霍面明顯錯斷。兩側山區地殼厚度平均比盆地內大5~10km, 山區一側的下地殼明顯增厚, 顯示出塔里木盆地 (地塊)邊緣向兩側山區下插的趨勢, 但向南插入的距離和深度可能不是很大(Layon-Caen等, 1984;李秋生等,2000), 而北側的俯沖前緣可能達到中天山之下(盧德源等,2000)。地殼內部各層厚度橫向變化較大, 具有受雙向擠壓而縮短的地殼構造特徵。

2. 地殼結構的橫向不均一性

樓海等(2000)利用衛星重力資料根據最新的地球重力場模型, 計算得到了塔里木盆地及鄰近地區的自由空氣重力異常、大地水準面擾動異常、地殼和上地幔平均密度異常以及地幔對流引起的岩石層底界面粘滯應力場分布。據此認為天山處於地幔對流形成的擠壓沉降環境中, 在南北不對稱的擠壓應力作用下快速隆升, 擠壓應力場中心在天山以南,這種應力場特徵支持塔里木板塊向天山之下俯沖的觀點。 天山南北兩側的准噶爾盆地南緣和塔里木盆地北緣, 是地殼內質量缺失區, 是由於南北兩側地殼向天山下擠壓而彎曲造成的。

重力異常與地形相關。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等都是正異常區, 異常走向與山脈走向一致。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柴達木盆地等都是負異常區。重力異常與地形密切相關, 說明大地水準面以上地形質量的重力效應顯著, 未被深部質量虧損完全補償。沿天山南北兩側, 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側, 有明顯的負異常帶。

圖2-1-3 新疆泉水溝-奎屯地學斷面爆炸地震剖面最終地殼結構模型圖(據李秋生等,2001)

地殼平均密度異常(圖2-1-4)顯示出與衛星重力異常相似的特點, 山區內密度異常為正,盆地內密度異常為負。山區的正異常是地表以上多餘質量引起的。沿造山帶的邊緣, 如天山南北兩側准噶爾盆地南緣和塔里木盆地北緣、西昆侖山及阿爾金山北側的塔里木盆地南緣, 都有比較明顯的負異常帶,這種山前負密度異常帶可能是新生造山帶固有的地球物理特徵。在擠壓作用下,兩側地殼向造山帶下俯沖,造山帶快速隆升, 山前形成坳陷,接受鬆散堆積,造成造山帶山前質量虧損。當前, 天山仍然處於快速隆升階段, 山前形成逆斷裂-褶皺帶,逆斷裂上下盤發生差異升降運動,運動速率達到0.8~1.35mm/a(徐錫偉等, 1992; 鄧起東等, 2001)。 同時, 逆斷裂-褶皺帶在縮短, 縮短速率約為2mm/a(楊曉平等,1996)。這表明擠壓作用很強烈, 使造山帶山前繼續保持質量虧損和不均衡狀態。

岩石圈平均密度異常(圖2-1-5)在天山, 東、西昆侖山, 阿爾泰山, 祁連山都為正異常。平均密度異常為正, 可能意味著擠壓造山帶下岩石圈的加厚。天山東段的深部密度分布特徵與中段和西段不同, 這里沒有正異常與之對應, 表明東天山與其他造山帶在深部構造上有很大不同。山體隆升僅引起淺部質量重新分布, 而未擾動深部質量, 這可能與地幔對流應力的強度分布有關。在天山中段和西段,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地幔對流應力都明顯較強, 東段則較弱, 地幔對流分布的東西向差異造成天山東、中、西段的不同。張光亞(2000)認為, 塔里木盆地地殼較厚, 平均為37~44km, 向周圍造山帶急劇加厚。沉積層以下地殼厚度分布顯示出兩個減薄區, 分別與阿瓦提坳陷、滿加爾坳陷對應。 中地殼下部或下地殼存在軟弱層。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厚度為110km左右, 具低熱流值低地溫梯度特點, 以整體變形為特徵, 地殼及上地幔岩石圈各界面呈現整體同步撓曲。

圖2-1-4 地殼平均密度異常(>120階)(據樓海等,2000)

圖2-1-5 岩石圈平均密度異常(50~120階)(據樓海等,2000)

❹ 塔里木盆地

(一)勘探階段及勘探領域拓展

塔里木盆地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油氣勘探,1958年10月在依奇克里克構造侏羅系中發現小型油田,證實了塔里木盆地是一個含油氣盆地。1984年沙參2井在奧陶系鑽獲高產油氣流,使油氣勘探由山前走向台地。目前盆地的台盆區和前陸區油氣勘探均處於儲量、產量增長期,勘探開發形勢好。

「十五」期間,5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6.8×108t,年均探明1.36×108t。塔河油田探明儲量不斷增加。5年新增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2 304×108m3,年均探明460×108m3

在油氣田開發方面,海相碳酸鹽岩裂縫、溶洞性儲層開發技術不斷突破,盆地目前原油產量已經達到1 000×104t以上;天然氣產量已經達到100×108m3

結合塔里木盆地勘探歷程和油氣地質理論技術發展,可將盆地勘探階段劃分為2000年以前的構造、潛山圈閉為主勘探階段,2000年以來的構造、潛山、岩性地層圈閉勘探階段(表5-57),盆地處於構造圈閉勘探早中期,岩性地層圈閉勘探早期。

表5-57 塔里木盆地勘探階段劃分

1.構造圈閉勘探

20世紀80年代以前,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主要集中在天山和昆侖山前,主要勘探目標為中淺層陸相沉積,以背斜構造為勘探目標。1958年10月在依奇克里克構造侏羅系中發現小型油田,在吐格爾明西高點鑽獲工業油氣流。

20世紀80年代開始向台地海相沉積擴展,1984年在雅克拉構造上鑽探的沙參2井在井深5 391m奧陶系鑽獲高產油氣流,日噴油1 000餘立方米,天然氣200×104m3,實現了塔里木油氣勘探的重大突破。之後,勘探的圈閉類型多樣化,斷層、岩性、潛山地層圈閉等都成為勘探目標,但主體還是構造圈閉或潛山。

2.構造、岩性兼探

2000年以來,油氣勘探開始主動關注岩性地層圈閉,在塔中斜坡區、哈得遜地區、麥蓋提斜坡等岩性圈閉勘探中取得成效,打開了非構造圈閉勘探領域。通過多年的勘探,塔里木盆地已基本形成四大油氣區:庫車—塔北油氣區、滿加爾西部油氣區、巴楚—塔西南油氣區和塔東—英吉蘇油氣區。

3.勘探難點

(1)海相地層油氣成藏規律還有待進一步總結;目的層埋深大,勘探成本高;降低鑽井成本,是深部勘探開發的關鍵。

(2)台盆區受多期構造活動影響,圈閉復雜,構造、岩性、地層復合圈閉多;特別是海相碳酸鹽岩儲層復雜,碳酸鹽岩儲層成岩和後生改造強,岩溶發育,勘探開發難度大。深層低幅度構造、山前構造成像難度大;前陸區構造圈閉被膏鹽層復雜化,識別難度較大。

(3)膏鹽層下高壓鑽井難度大,油氣層識別與改造技術難度大,需要進一步突破。

(二)盆地特點及圈閉類型

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經歷了震旦紀—早奧陶世拉張背景下裂陷—克拉通坳陷盆地階段。中奧陶世—志留、泥盆紀擠壓背景下克拉通內擠壓撓曲坳陷盆地、前陸盆地階段。中晚志留世—泥盆紀,塔里木被前陸盆地環繞,西南緣形成規模很大的塔西南—通古孜巴斯前陸盆地。

石炭—二疊紀為拉張背景下克拉通內坳陷盆地。早二疊世末進入陸盆地演化階段;晚二疊世為山前坳陷發育階段;三疊紀塔里木盆地再次進入前陸盆地發展階段,塔西南、塔東南為弧後前陸盆地;北部庫車地區為周緣前陸盆地。

侏羅紀進入陸內伸展階段,斷陷發育。早白堊世,庫車、塔東北、塔東南地區沉積已連為一體,成為統一的大型塔東北陸內坳陷盆地。古近紀,塔里木盆地內部擴張,伸展、沉降。新近紀—第四紀復合再生前陸盆地階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奧陶系海相烴源岩,包括分布於盆地中西部的中下寒武統台地相碳酸鹽岩烴源岩,分布於東部的中下寒武統泥岩、泥灰岩烴源岩;主要發育在滿加爾坳陷的上寒武統—下奧陶統烴源岩;中上奧陶統烴源岩分布於塔中低隆、塔北隆起中東段以及阿瓦提凹陷中西部。石炭系—二疊系烴源岩在巴楚西部和塔西南地區豐富。三疊系烴源岩主要分布在庫車坳陷,在塔西南和塔東南地區僅有零星出露。侏羅系烴源岩主要發育在庫車坳陷、塔北、滿加爾—阿瓦提、塔西南、塔東、塔東南和庫魯克塔格等地區。

盆地儲層從震旦繫到第三系中均有分布。儲層類型有碳酸鹽岩類和碎屑岩類,古生界以碳酸鹽岩儲層為主,上部發育有碎屑岩儲層,中新生界以碎屑岩儲層為主,古近系發育有碳酸鹽岩儲層。

盆地發育多套蓋層,其岩性主要為泥質岩和膏鹽岩,中上奧陶統泥岩、中下石炭統膏泥岩、三疊系和侏羅系泥岩和下白堊統、古近系、新近系膏泥岩和泥質岩等。下白堊統、古近系、新近系膏泥岩和泥質岩分布廣泛且穩定,是盆地的重要區域性蓋層。

盆地發育構造圈閉、構造地層—岩性圈閉和岩性地層圈閉,圈閉類型多,分布上有規律。庫車、塔西南等前陸盆地構造圈閉成排成帶分布,構成天然氣勘探的主要目標;台盆區古隆起和斜坡背景下的構造及構造地層—岩性圈閉發育,構成了石油勘探的主要目標。盆地廣大地區具備形成岩性、地層圈閉的條件,是今後接替勘探領域,但埋深較大,勘探開發成本高。構造圈閉、岩性地層圈閉都會成為不同階段、不同地區油氣勘探和儲量增長的主要目標。

(三)盆地資源總量、探明程度和資源特徵

1.油氣資源總量及探明程度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質資源量區間值64.13×108~113.55×108t,期望值80.62×108t;待探明地質資源量區間值57.53×108~106.94×108t,期望值74.01×108t。天然氣地質資源量區間值7.43×1012~11.34×1012m3,期望值8.86×1012m3;待探明地質資源量區間值6.69×1012~10.60×1012m3,期望值8.13×1012m3(表5-58)。

表5-58 塔里木盆地石油與天然氣資源評價結果

2.資源特徵

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台盆區,主要來自古生界海相生油岩,在塔北隆起和中央隆起及其斜坡帶最為豐富,其次為北部坳陷和西南坳陷;主要富集層位也主要為古生界海相剋拉通沉積地層,並且埋藏普遍較深,在3 500m以下。

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前陸區,庫車坳陷、西南坳陷豐富,富集層位主要位於中生界地層;台盆區深層烴源岩演化程度高,也具有天然氣資源潛力,台盆區的中央隆起、塔北隆起和北部坳陷是天然氣潛力區。

總體上,塔里木盆地石油和天然氣分布有區別、又有交叉,天然氣更多地與石油交叉,分布更廣、潛力更大。克拉通海相地層既成油又成氣,陸相沉積主要成氣。

(四)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

在各子項目預測結果、盆地資源潛力分析的基礎上,以盆地石油天然氣儲量、產量歷史數據為基礎,結合專家預測結果、石油公司「十一五」規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經綜合分析,確定了盆地石油天然氣儲量、產量增長高峰期和高峰值,以及2030年左右的儲量、產量可能情況,採用多旋迴哈伯特模型對盆地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進行了預測。

1.石油儲量、產量趨勢綜合預測

塔里木盆地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台盆區的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中,資源探明程度10%~18%(表5-58);構造圈閉、岩性地層圈閉均很發育,各類圈閉發育均衡;目前處於構造圈閉勘探早中期、岩性地層圈閉勘探早期。總體處於勘探早期,石油地質儲量、產量處於上升階段。

根據「十一五」規劃,塔里木盆地在今後5年,年均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0×108t以上,石油產量在1 000×104t水平上繼續上升,年增80×104~100×104t。

經綜合分析認為,塔里木盆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在2025年前一直保持增長趨勢,在「十一五」期間年均探明1.1×108t的基礎上逐步上升到2021~2025年間的年均近1.5×108t,之後有所下降,2026~2030年間下降到年均1.3×108t(表5-59,圖5-46)。到2030年,石油探明程度39%~68%。

表5-59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質儲量、產量增長趨勢綜合預測結果表

圖5-46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質儲量增長趨勢綜合預測結果

石油產量在未來25年內緩慢上升,從「十一五」期間年均1 269×104t左右,上升到2026~2030年間的年均2 515×104t左右(表5-59,圖5-47)。到2030年,儲采比保持在11.36。

圖5-47 塔里木盆地石油產量增長趨勢綜合預測結果

2.天然氣儲量、產量趨勢綜合預測

塔里木盆地天然氣資源在庫車和塔西南前陸盆地最為豐富,台盆區深層也有很大潛力;天然氣資源探明程度6%~10%(表5-58);前陸區構造圈閉、台盆區構造岩性圈閉是天然氣的主要聚集圈閉;目前處於構造圈閉勘探早中期、岩性地層圈閉勘探早期。總體處於勘探早期,天然氣地質儲量、產量處於上升階段。

根據「十一五」規劃,塔里木盆地在今後5年,年均探明天然氣700×108m3左右,天然氣產量在100×108m3水平上繼續上升,2010年左右達到200×108m3

經綜合預測,塔里木盆地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在2020年前一直保持緩慢增長趨勢,「十一五」期間年均約750×108m3,2020年左右達到850×108m3左右;之後緩慢下降,2026~2030年間年均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約600×108m3左右。到2030年,天然氣探明程度23%~35%。

盆地天然氣產量在2030年前一直保持上升趨勢,從「十一五」期間的年均160×108m3,逐步上升,到2026~2030年間,年均天然氣產量達到500×108m3以上(表5-60,圖5-48,圖5-49)。到2030年,天然氣儲采比為16.3。

圖5-48 塔里木盆地天然氣地質儲量增長趨勢綜合預測結果

圖5-49 塔里木盆地天然氣產量增長趨勢綜合預測結果

表5-60 塔里木盆地天然氣地質儲量、產量增長趨勢綜合預測結果表

續表

3.預測結果分析

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塔里木盆地為油氣資源均很豐富的盆地,在2020年以前,石油和天然氣地質儲量均處於增長階段,2020年後,儲量增長趨勢減緩並有所下降。盆地油氣資源具有多層系和多區域分布的特點,如果在新領域或層系取得突破,油氣儲量還會出現新的峰值。

各領域資源潛力及勘探前景。克拉通區長期繼承性古隆起、古斜坡是目前石油勘探的主要領域。古隆起和古斜坡是油氣運移的主要指向區,已發現的油氣田(藏)主要分布在古隆起之上和斜坡區。隆起區及其斜坡部位發育的岩溶型儲層為油氣的聚集提供了有效的儲集空間。石油資源主要勘探目標為輪南低凸起、塔中低凸起、喀什—葉城評價單元和英吉蘇—滿加爾凹陷;巴楚凸起、庫車東部、沙西凸起、塔東低凸起、輪台凸起、麥蓋提斜坡和孔雀河斜坡等。

前陸區和台盆區深層天然氣資源豐富,庫車和塔西南前陸區是天然氣勘探的主要領域,台盆區深層是天然氣勘探的潛在領域。天然氣資源勘探的主要目標區為庫車東部、烏什凹陷、喀什—葉城評價單元、輪南低凸起;溫宿凸起、塔中低凸起、英吉蘇—滿加爾凹陷、巴楚凸起、沙西凸起、輪台凸起、麥蓋提斜坡等。

❺ 塔里木河的背景簡介

該作品被稱為新派傳奇小說的開山之作,把現實、歷史、玄幻和寫意四種元素融為一體。
玄幻素材主要取自《山海經》、《穆天子傳》和先秦典籍,所描寫的玄幻有根有據,不虛無縹緲,看上去就是」歷史的真實「,沒有一點做作;歷史素材幾乎就是一部西域史或新疆史,蒼涼古今,你會在這部歷史上走過絲綢之路,感受鳩摩羅什,思索精絕古城……;寫意上融入了多種藝術形式,如壁畫、雕刻、歌舞、詩歌、音樂等,可見作者多才多藝;現實表現上,不僅描述當今,甚至把文革年代也囊括其中,這裡面可能折射了作者難以名狀的」隱情「,當年」湘女上天山「的一段。架構較為宏大,情節較為離奇曲折,描述較為豐滿,且思想性較強較知性。【根據網友「胡楊美公主」、「wozichuanqi」提供的資料整理】

❻ 新疆塔里木和和田地區

新疆是我國發現金剛石比較早的區域,新疆和田地區第一顆寶石級金剛石於20世紀40年代被發現,發現處位於塔里木盆地西南緣的喀拉喀什河下游。1984~1989年又在該河谷禿斯阿克其一帶Ⅳ-Ⅵ級階地的含砂金層位中,陸續發現7顆重0.110~1.452ct的金剛石。而位於天山、准噶爾–北天山和昆侖褶皺帶之間的塔里木地台是一個經太古宙–古元古代時期的阜平、五台旋迴和中–新元古代時期的塔里木旋迴而形成的古老的地台。地台由一系列斷隆和坳陷組成,並具有三重結構,即前震旦紀結晶基底,震旦系和古生界蓋層及中新生界後地台蓋層(新疆地礦局,1993)。地台基底是深變質的太古宙和變質程度較淺的元古界。地台結晶基底表面起伏變化大,中–新元古代及其南北兩側為坳陷,內部隆起、坳陷的排列和展布受NW向和NE向斜交斷裂控制,新元古代末的「塔里木運動」使元古界地槽封閉,開始進入相對穩定的地台發展階段(徐向珍,2006)。顯然,新疆是我國重要的金剛石潛在成礦區域。

巴楚瓦基里塔格地區有30餘個似金伯利岩、碳酸岩體出露,尉犁有超基性煌斑岩分布(張安棣等,1991;孫燕等,2009)。1978年,新疆巴楚瓦基里塔格地區於發現了基性–超基性角礫岩筒6個(圖2.36),岩脈32條,岩性類似金伯利岩,但深源捕擄體罕見。人工重砂大樣中曾發現7顆微粒金剛石(池際尚等,1996)。

圖2.36 新疆塔里木巴楚瓦基里塔格似金伯利岩岩筒(左)及角礫狀似金伯利岩(隱爆角礫岩)

Figure 2.36 Kimberlite-like rock (left) and brecciated kimberlite (cryptoexplosive breccia) in Tage,Wajili,Bachu County,Tarim Basin,Xinjiang

新疆和田地區1945~1996年共發現8顆金剛石,其中在這些金剛石賦存的層位還發現有大量的金剛石指示礦物,且發現這些指示礦物的富集趨勢與現代河流的流向相反,即沿河向上,指示礦物的含量迅速減少,粒度也變小。1993年,新疆地礦局第二地質大隊在金剛石出土點以西約160km處的克里陽一帶發現了鉀鎂煌斑岩,1996年趙磊等在皮山縣境內發現鉀鎂煌斑岩岩脈。

塔里木盆地西南緣和田–莎車坳陷東段南緣的禿斯阿克其金剛石出土點與南非穩定區金伯利岩產區及我國遼寧瓦房店金伯利岩產區大地構造背景相似。該區是莫霍面由緩變陡的轉折部位,在這樣的部位上地殼固結薄弱,水平引張作用強,易形成超殼深斷裂,為金剛石母岩漿的上升侵位創造有利條件。而研究表明,金剛石成礦母岩漿的上升侵位都與莫霍面轉折部位的超殼深斷裂有直接關系。另外,塔里木克盆地古生代以來經歷了造陸上升運動,形成大量深斷裂、磁性雜岩及火山岩。在和田–墨玉一帶有大片隱伏的磁性地質體分布,強磁異常周圍有深斷裂,異常南界受鐵克力克深斷裂控制,其東、西、北三面也分別由基底隱伏深斷裂控制。斷裂為金剛石母岩漿上升成礦提供必要通道和條件(袁英霞等,2003)。有人認為,綜合考慮該區的航磁異常情況與地質構造演化,金剛石產於古近紀—新近紀河流沉積階地內,其原生礦應位於金剛石出土點的北部地區,生成於古近紀—新近紀之前(徐向珍,2006)。

和田金剛石成礦區位於和田西部的鐵克力克深斷裂北側—皮牙曼背斜—墨玉縣北部這一帶狀磁異常分布區內。近年來,金剛石找礦工作的發現顯示出和田金剛石成礦區南段的皮牙曼背斜南翼一帶可能有金伯利岩體存在。而且很可能正在遭受河流的沖刷作用;對現代河床重砂中的金剛石找礦指示礦物表面特徵的研究說明其搬運距離為10~15km,與和田金剛石成礦區南段與禿斯阿克其現代河床的距離相吻合,可作為今後金剛石找礦首選區(袁英霞等,2003;徐向珍,2006)。

❼ 塔里木河胡楊林美如畫,如何描述這一美景

塔里木河胡楊林美如畫!

如果你不到南疆,你就不知道胡楊的美麗,不看胡楊,也不知道生活的榮耀!

十月底,南疆將在迎來!最美的季節,沿著塔里木湖河流域尋找最美的胡楊。

最佳觀看時間:10月10日-10月30日

塔里木胡楊國家森林公園佔地100平方公里,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北邊緣塔里木河中游,巴州輪台縣沙漠公路以南70公里處,是新疆,最大的胡楊原始森林公園,也是塔里木河流域胡楊原始森林的集中地區走進輪台看油,走進塔中看沙海,讓無數中外遊客和攝影師如約前來參觀撿貝殼。

❽ 塔里木歌曲寫作背景

他的寫作歌曲的背景都來源於他的生活,很多都是生活給他的靈感。

❾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 時間

大約在100多萬年前,塔里木盆地中並無沙漠,而是河湖眾多,植物繁盛,氣候濕潤的綠洲。在地質時期,形成沙漠化過程的地質背景是第四紀新構造運動。新構造運動使得青藏地塊大幅度隆起,由此大范圍地改變了青藏高原本身的氣候特點和塔里木盆地的大氣環流格局。一方面阻擋了印度洋濕潤氣流的北上,另一方面迫使乾冷的空氣在西伯利亞大陸上聚集加強,並與太平洋上暖濕氣流進行水熱交換,從而對東亞季風環流的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種大氣環流系統的逐步演變過程中,塔里木盆地的氣候漸趨乾燥,河湖乾涸,植被變稀,風沙漸多。大約在1萬年前,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就已基本上形成了今天這樣的規模和面貌。塔里木盆地的氣候變化直接影響沙漠化的進退過程。但由於人類活動的頻繁增加,參與到影響現代沙漠化的演變過程中來,並在沙漠化的發展和逆轉中起加速、加劇作用。在變乾的氣候條件下,加上人為因素的作用,使得塔里木盆地地區沙漠的發生與發展呈上升趨勢。一些綠洲縮小,即綠洲向沙漠化方向退化,如塔里木河的干支流中下游地區,胡楊林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540平方千米減小到1995年的73.33平方千米,沙漠化面積1996年比1959年增加了1.23平方千米,長達180千米的綠色走廊瀕臨毀滅。

❿ 塔里木沙漠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大約在100多萬年前,塔里木盆地中並無沙漠,而是河湖眾多,植物繁盛,氣候濕潤的綠洲。在地質時期,形成沙漠化過程的地質背景是第四紀新構造運動。新構造運動使得青藏地塊大幅度隆起,

由此大范圍地改變了青藏高原本身的氣候特點和塔里木盆地的大氣環流格局。一方面阻擋了印度洋濕潤氣流的北上,另一方面迫使乾冷的空氣在西伯利亞大陸上聚集加強,並與太平洋上暖濕氣流進行水熱交換,從而對東亞季風環流的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種大氣環流系統的逐步演變過程中,塔里木盆地的氣候漸趨乾燥,河湖乾涸,植被變稀,風沙漸多。大約在1萬年前,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就已基本上形成了今天這樣的規模和面貌。
塔里木盆地的氣候變化直接影響沙漠化的進退過程。但由於人類活動的頻繁增加,參與到影響現代沙漠化的演變過程中來,並在沙漠化的發展和逆轉中起加速、加劇作用。
在變乾的氣候條件下,加上人為因素的作用,使得塔里木盆地地區沙漠的發生與發展呈上升趨勢。一些綠洲縮小,即綠洲向沙漠化方向退化,如塔里木河的干支流中下游地區,胡楊林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540平方千米減小到1995年的73.33平方千米,沙漠化面積1996年比1959年增加了1.23平方千米,長達180千米的綠色走廊瀕臨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