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油田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旗袍女人情圖片 2024-05-16 11:24:46

油田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1-05 19:34:26

『壹』 遙感圖像在東濮凹陷油氣勘探中的應用

東濮凹陷是中、新生代的構造盆地,面積約5300km2。主體位於冀、豫、魯接壤區的河南省境內。為黃河中、下游洪積—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地勢平坦、水系發育,黃河自西向東、經蘭考北轉向東北注入渤海。

本區自1975年在文留構造上獲得工業油流以來,已成為中國東部石油勘探的重要基地之一。為了擴大油田面積和尋找新的有利含油構造帶,我們力圖應用遙感圖像提供的地質信息,從構造的宏觀特徵入手,研究東濮凹陷形成的區域地質背景,並將圖像信息與各種已知資料進行相關分析,探索控制油田分布的區域構造規律,從而為快速、高效地預測含油氣區提供遙感地質依據。應指出,該區被厚達131~300m的第四系和新第三系覆蓋,下第三系及其下伏的油氣勘探目的層埋深3000~9000m。因此,圖像信息的地質解譯,主要是通過地表的間接標志進行的。為了提取隱伏地質信息,改善圖像質量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經過摸索,總結了一套圖像組合處理方法,獲得了能反映深部地質信息的新圖像(圖版Ⅰ-1)。而通過對新圖像的解譯和分析,掌握了本區中、新生代沉積盆地基底構造的輪廓和受基底構造控制的蓋層構造特點,從而將遙感圖像在第四系覆蓋區的石油地質勘探應用向前推進了一步。

一、區域地質

東濮凹陷位於太行隆起、豫西隆起與魯西隆起之間的華北沉降帶中段,系臨清坳陷最南端的一個次級構造單元。凹陷東側受蘭聊斷裂的嚴格控制,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魯西隆起西斜坡的組成部分。凹陷的西北部,逐漸向內黃隆起的東南斜坡過渡。南端是以直交形式上疊於中牟凹陷之上,並以太康隆起北側封丘—蘭考斷裂與周口中、新生代坳陷相毗鄰。

從布格重力圖上看,重力等值線均呈北東走向。工區西北的內黃,為由-30毫伽構成的重力高,向東南其值逐漸下降,至東明一帶,為-47.5~-50毫伽。越過東明,則以密集的梯度,由-50毫伽急劇上升到-25~20毫伽,構成鄄城—菏澤重力高。從磁場特徵上看,也有極為類似的表現,雖然兩者有著不同的物理意義,但對盆地基底起伏狀態的反映卻是一致的。在內黃重力高南側,有由200伽瑪圈閉的正磁場,向南逐漸降低,至前犁園成為由-200伽瑪圈閉的負磁場區;向東以與重力類似的特徵急劇回升,鄄城為50伽瑪,菏澤為300伽瑪。據豫魯兩省的岩石密度和磁性資料分析,重力場反映了中生界底面的起伏變化,而平緩的磁場特徵則是前寒武紀變質岩基底的反映。地震與區域鑽井資料證實:東濮凹陷的基底是由古生界及部分太古宇構成的。這個基底正如重、磁力資料所反映的那樣,是由內黃隆起向東南呈急傾狀潛入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積物之下,並為後期斷裂復雜化了的、走向北東的單斜構造(圖1)。湯3井在井深284m以下便見新第三系直接不整合在太古宙片麻岩之上,而文留構造上的文6井深3500m以下仍未及古生界。據地震推測,凹陷東部基底最大埋深可達9000m,其東延被蘭聊斷裂切割,斷裂東盤逐漸抬升而成為魯西隆起西緣的組成部分。因此,東濮凹陷與華北其它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一樣,是燕山運動中、後期受斷裂作用形成的北北東走向斷陷盆地。

圖1東濮凹陷東西向剖面圖

二、遙圖圖像的基本特徵及其地質應用

從覆蓋區常規處理圖像的總體看,由於喪失了包含在顯著地貌變化因素中的大量地質信息,一般說,其解譯效果都不夠理想。尤其是第四紀沉積物比較厚的地區,一些特徵性的地質信息顯示更為微弱,肉眼很難分辨和提取。通過本試驗,對數字圖像進行分段線性拉伸—局部增強一假彩色組合處理,則可獲得能反映深部地質信息的嶄新圖像,並能取得較為明顯的解譯效果。如果將新的圖像與各種常規圖像組合使用,則信息更為豐富(見圖版Ⅰ-2)。

(一)數字圖像處理的主要方法

1.分段線性拉伸(APLIM)

把原始圖像信息擴展,並使色調單一的圖像變得層次分明。其變換公式如下:

Xi=(a′-b′)/(a-b)×Xo÷6-(a′-b′)/(a-b)×b

其中:Xi——拉伸後的灰度值;

Xo——原始灰度值;

a、b,a′、b′——拉伸斷點。

2.局部線性增強(LOCA)

將圖像劃分成若干個小塊,即局部區,分別統計其方差aij和均值Dij,然後以各自的均值為背景,調整灰度值,使新灰度值服從正態分布,並充分地擴展0~255灰度級,使圖像各部分的細節得到增強。

3.假彩色編碼(PSEU)

這是一種非常簡單靈活的處理方法,它將圖像的0~255灰度值分成若干個等級,並分別賦予不同的色彩(包括亮度,飽和度和色調)。

4.K—L變換

通過K—L變換得到的新圖像是對地物光譜特徵的新數字性描述,並使新變數間互相獨立,85%以上的信息集中在第一主分量。

葉和飛油氣地質遙感論文集

其中:M′——變換後的灰度值;

M——原始灰度值。

葉和飛油氣地質遙感論文集

(二)圖像的宏觀特徵及地質分析

東濮及鄰區,在標准假彩色合成或單波段圖像上(圖2),均以淺色調為背景,表現頗為單一的塊狀影紋結構,其總體呈北北東走向,其中被北東和北西向數條反差很小的線性影像所分割,從小比例尺的黑白圖像上看,顯示兩個近南北向排列的明顯的淺色圓形影像。南部的影像呈圓形被黃河河道所包絡;北部圓形影像不規則,其東被黃河斜切。兩者面積均約萬余平方公里。分析表明,它們恰為對應近代的兩個大型沖積扇平原,其間雜有若干小面積的決口扇,構成坡度在1:2000~1:6000之間的微傾平原。這些地貌單元是黃河近代活動的結果,沉積物疏鬆、含沙量高,具有較大的反射能量。因此,淺色環形影像正是地表沉積物的直觀反映。值得指出的是,這種地表地質結構與布格重力異常有密切關系,而這種重力場又與中、新生代沉積凹陷相聯系。換句話說,就本地區而言,圖像中的巨型淺色環形(或其它形狀)影像,所反映的地表地質與地下負向構造有垂向上一致的相關特徵。

圖2MSS7波段鑲嵌圖

另外反差較小,但規模很大的帶狀影像,也有與上述相似的規律。如縱貫工區東部,由面狀色調差異構成的巨大線性影像,北自聊城西向南於鄄城以西的董口附近斜切黃河,並經蘭考東一直隱約伸向商水,全長大於500km。董口以北,線性影像以東為深色調,以西為淺色調。從對應的地表分析,淺色影像區系沖積扇平原,沉積物含砂量較高,且有粒級的變化,呈微傾地貌,坡度變化在1:2000~1:6000之間;深色影像區為淤積平原,沉積物較細,以淤泥為主,地勢平坦,坡度小於1:6000,其間發育眾多的槽形窪地。兩者之間被北北東向斜列的古河床高地所分隔。

從地球物理場看,線性影像本身恰與前述東明東側急劇變化的重磁場梯度變化帶相一致,而該帶又為鑽井證實的蘭聊隱伏斷裂帶。深色區為被厚度不大的新第三系、第四系覆蓋的前中生界基底之上升盤;淺色區則為巨厚的中、新生界分布區,前中生界基底埋深達7000~9000m。也就是說蘭聊斷裂帶及其兩盤的升降狀態,通過不同地貌單元及其組合所反映的光譜特徵與上述線性影像構成了明顯的對應關系,而這種關系正是從圖像解譯中獲得深部地質信息的重要基礎。區別只在於宏觀影像特徵所反映的是區域地質概貌,而微觀影像是反映局部地區的地質結構特點。

(三)環形、線性影像描述及其地質分析

環形、線性影像是宏觀影像特徵的組成部分,盡管覆蓋區信息微弱,但它仍然是各種地質體地表因素的波譜垂向分量的綜合反映。不同性質的地質體與不同地表因素的組合,自然顯示不同的波譜特性。不同的圖像處理方法固然能獲得重要的隱伏地質信息,而正確運用地質理論,根據目前資料建立起來的地質發展模式去分析、判譯信息的地質屬性及其從屬的整體結構的關系,以便探索真正的地質規律,就顯得更具重要的現實意義。

1.環形影像

環形或圓形影像是指圖像上那些具圓形或環形特徵的異常區。具體表現為色調異常,影紋結構異常及水系分布異常等等。這些異常是地物特徵在圖像上的反映。如不同類型的土壤或植被單元,水系的放射狀或環狀分布等。由於它們的物質組成和形態上的差異,而顯示了不同的波譜特徵。就東濮地區而言,從宏觀上說,大型凹陷以淺色為特徵。如東濮次凹、成武凹陷等都為淺色影像。從局部地區分析,深色環形影像往往是近代的分洪區,含水量高、水系發育的窪地。淺色環形影像多數是古河床、高地、現代沖積扇、決口扇及含沙量較高的乾燥古河床等等。

本區環形影像眾多(圖2、圖3),據物探、鑽井資料分析,它們大多數是地下地質塊體,通過微地貌特徵在圖像上的反映。歸納起來有三類地質信息,即基底的隆起、凹陷,不同深度的玄武岩體及含油(氣)或可能含油(氣)構造帶。

(1)與基底隆起有關的影像異常:以淺色為特徵。如爪營環形影像(L01);為色調不甚均勻的淺色圓形影像。面積約320km2,它的北界可見古黃河繞流形跡。其對應為重力正異常,系古生界隆起。根據水系變遷可判斷,它是現代仍處於上升的隆起構造。由於它的隆起,迫使黃河於1855年從蘭考以北呈北北東向改道(圖4)。

圖3東濮凹陷衛星影像地質解譯圖

(1)環形構造;(2)次要斷裂;(3)主要斷裂;(4)已知油田;(5)遠景區;L—與基底隆起有關環形構造;A—與凹陷有關環形構造;R—與玄武岩體有關環形構造;O—與已知油田有關環形構造;Y—預測含油環形構造;N—與近代沉積有關的環形構造

圖4蘭考地區環形影像特徵(a)及環狀構造解譯圖(b)

(a)MSS7波段影像特徵圖;(b)影像特徵環狀構造解譯略圖

(1)塊狀構造;(2)次級塊狀構造;(3)水系

(2)與凹陷有關的影像異常:從小范圍看,凹陷往往與地表的負地形有關。

由於負地形常成地表水匯集的場所,土壤濕度較大,親水植被發育,所以在圖像上構成以深色為主的斑狀影紋結構。如:胡狀集環狀影像(A1);為顯著的暗色圓形影像,略呈橢圓形,長、短軸分別為17km和13km,長軸呈北北東向,對應航磁圖上為弱磁異常區,地震及鑽井均證實為凹陷。

(3)與玄武岩體有關的影像異常:解譯分析表明,一些與明顯的線性影像有關的淺色環、圓形影像異常與玄武岩體有密切的對應關系。如:高平集環形影像(R3);位於高平集東側,呈橢圓形,在特殊方法處理的圖像上,環形影像呈黃色,且嵌有藍色邊環。長軸走向北北東,長、短軸分別為20km和6km。影像異常東部被北北東向線形影像切割,而該線性影像正是長垣斷裂的南段。環狀體對應為重力負異常,鑽井證實為玄武岩體。

類似的影像特徵還有東明集(R4)、曹崗(R5)等,它們均與玄武岩體有十分密切的對應關系,而且都與已被證實的斷裂構造共相依存。只是由於玄武岩體的不同產出特徵。其影像異常的形狀、大小及色調深淺有所不同。一般說,埋深較淺、規模較大、仍有活力的則影像特徵明顯,反之則影像微弱。

(4)與已知油田有關的環形影像:這種影像在標准假彩色合成片上,幾乎都是淺色異常。其邊界不清或呈渲暈狀,且規模往往較小,呈帶狀分布。如:文留環形影像(O4),為隱晦的淺色異常,呈橢圓形,長軸近南北向,長、短軸分別為10km和8km,它所對應的重力場為重力低部位。在特殊處理的圖像上,表現為藍色背景上的淺紫色斑點狀圓形異常,這是已知文留油田的位置。又如衛城環形影像(O3),是隱晦的淺色異常,其間布有灰色斑點,呈圓形,直徑約6km。在特殊方法處理的圖像上,表現以淡綠色為背景的紫色斑點狀異常,這是已知的衛城油田。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與油田相對應的特徵性圓形影像,均出現在近南北向展布的寬頻狀淺色異常區中。該淺色異常區,寬25~35km,長大於200km。南起杞縣北,向北包括蘭考、東明等地,並從南樂、范縣之間一直伸向臨清坳陷(見圖2),這在7波段黑白像片上,影像顯示明顯。該帶在重力圖的對應部位恰為重力低,對應的磁力圖上也為-50~-200伽瑪構成的窄長弱磁場區。看來,三者之間存在的良好對應關系,是有其內在聯系的。

2.線性影像

線性影像是指圖片上直線狀伸展的色調異常、色調邊界、影紋結構異常、不同影紋結構的邊界及上述特徵的組合異常。本區主要反映地面直線延伸的水系、大型自然水體的直線狀邊界,湖泊的直線狀排列,大型地貌單元的邊界及不同地貌單元之間的交線,或上述特徵的組合反映等。

經初步分析,本區解譯出來的線性影像,多數為地下線性地質體和不同時代、不同規模及不同方位的斷裂構造或大型結構面,通過地貌、水系等因素的反映。這可從線性影像出現的方位及其頻率與地震資料確定的斷裂組系有較為相似的特徵上得到佐證(圖5)。

圖5線性影像玫瑰圖和Tg斷裂玫瑰圖

就線性影像出現的方位來說,本區大致可歸納為:北北東、北東、近東西、北西、北北西和近南北向六大組系。

北北東向:見於本區的東部,如聊城—陽谷—蘭考直到漯河,有一呈14°方位的線性影像,該線性影像在黃河北呈深、淺色調相間的寬頻,黃河以南呈隱約的深色帶。北段對應的重磁場均是一條「高密度」的異常梯度帶;在地震剖面上,北段表現為一組西傾的高能波組,南段波組較弱。地質資料證明它是蘭聊斷裂的反映。另外,貫穿凹陷的黃河,即為一北北東向的線性影像,黃河河道的曲折變化,實質上是北東向追蹤斷裂控制的結果(圖6)。除上述之外,還有一系列顯示程度不同的北北東向線性影像,它們大多數由色調界面或線性色調異常組成,往往是控制和影響沙河街組沉積及其後期改造的一些較年輕斷裂。如黃河斷裂、衛東斷裂等。

北東向:本組線性影像在標准假彩色合成片及1:200萬5、7波段黑白片上均有表現,並以隱伏帶狀為特徵,而且規模較大,如菏澤北東向線性影像,表現為南深北淺的面狀色調,長150km以上。在1:337鑲嵌圖上顯示尤為明顯,西南端經蘭考南側直達通許一常。在布格重力圖的對應部位,為局部重力高和局部重力低的轉折帶。而在磁力圖上,為平靜磁場背景中出現的跳躍式、帶狀局部磁異常。顯然,這是基底斷裂帶的反映,具有明顯的地質意義。

圖6河道變化特徵圖

類似的線性影像在前犁園、東明與菏澤之間也有表現,而且其分布有一定的間距性。

近東西向:在標准假彩色合成圖片上,有三條較明顯的東西向線性影像。這些影像規模較大,都呈深色帶狀,帶的邊界比較模糊。滑縣—濮陽—左營線性影像,延伸幾百公里,並有若干條大致平行的線性影像伴生,在濮陽附近顯示以極明顯的深色異常帶。地球物理場和地質資料證明,這條線性影像正是滑縣—濮陽東西向斷裂的反映。

北西向:在凹陷及其鄰區,北西向線性影像非常明顯,這些影像主要為平直的色調界面、線狀色調異常、帶狀色調異常和水系的北西向分布等。在凹陷中,這些影像與北北東向的線性影像相互交切。在凹陷外圍,細長的色調異常體延伸極長,最長達幾百公里,並明顯與水系的流向相吻合。地震地質資料證明,這些影像主要反映了北西向的淺層構造,如延津—蘭考斷裂,汲縣—爪營斷裂、柳屯—安興集斷裂等。

北北西向:本區北北西向線性影像主要見於濮陽—東明以西地區,數量較多,但延伸不長,多數在50km以內,惟菏澤—清豐線性影像延伸長達90km,並與對應的磁力等值線走向一致。

近南北向:本區南北向線性影像比較隱晦,主要為被分割的色調界面。如莘縣—菏澤南線性影像,在四個波段的K—L變換的第一主分量上,寬頻的邊界極為清楚。在分析航磁和重力資料時,發現其為一深部南北向異常帶。

此外,還必須指出,前面曾提到的,與油田有關的淺色影像區,主要受近南北向斷裂控制。

以上六組線性影像所反映的六組線性構造,彼此疊加,互為切割。概括起來看,六組線性構造中,以北北東、北西向兩組最為清晰,而東西向及南北向的線性構造常被切割而錯動。北西向線性構造在凹陷中也常被北北東向切割而顯得斷斷續續。線性影像的這種現象,結合其它資料綜合分析表明:北東向、南北向及東西向線性構造多數為深部斷裂的反映,對凹陷基底構造起著控製作用。北西及北北西向構造屬於淺層構造,反映了斷塊運動的升降差異,它們中,有些對油田起到很好的封閉作用。北西向構造明顯受蘭聊等北北東向斷裂的切割。北北東向構造除蘭聊斷裂和長垣斷裂在地球物理場中有反映外,其餘僅在地震資料上有反映,說明它們是規模不大的淺層構造。

3.環形影像和線性影像的關系

環形影像與線性影像有多種組合關系,本區主要表現為環形影像伴隨線性影像而出現;環形影像長軸同鄰近線性影像延伸方向近似一致;且呈帶狀排列。如沿蘭聊和黃河東西向大斷裂帶,環形影像均呈橢圓形定向排列,長軸走向均和與之相伴的線性影像走向一致。一些環形影像出現在北北東和北西兩組線性影像的交匯處。

從凹陷的已知地質構造特點來看,上述線性與環形影像的組合特徵,就地殼淺層而論是斷裂與斷塊組合關系的反映。眾所周知,斷塊構造是不同組系,不同規模斷裂作用的結果,而不同規模、不同形態的斷塊,由於其稜角逐漸消失在上覆沉積物厚度的影響之中,地表顯示的只是其形態的綜合信息,因此常常呈圓形或橢圓影像異常。

三、解譯成果的綜合地質分析

(一)對已有地質資料的補充、修改與地質信息的拓展

當影像異常與已知地質、地球物理資料對比分析賦予一定的地質含義之後,便成了可供使用的地質信息。從本區圖像解譯結果看,它們對補充、修改原有地質資料起著重要作用。對比東濮凹陷Tg反射層構造圖與1:50萬標准假彩色合成解譯圖可以看出,雖然兩者的構造總貌相似,但解譯圖突出了北北東、北東東和北北西三組構造線(圖3)。原被忽視的北北西向斷裂構造,不僅數量多,而且規模也很大,從整個河南地區分析,它與現代湖泊的分布密切相關,是一組發育較晚、影響較大的斷裂構造,這不能說同油田的勘探與開發沒有影響。又如,根據1:600萬鑲嵌圖及地震資料,蘭聊斷裂的南延至少切過太康隆起到達西華以南或甚至伸向駐馬店以西地區;北延通過黃驊坳陷達天津以北。另外,從線性影像交切關繫上分析,還能獲得斷裂發生順序的重要資料。前面已指出,區內的東西向和南北向線性影像隱晦,而且斷續出現,常常見到被北北東和北西向線性構造切割的現象,這表明前者形成較早,而後者發育較晚。這對討論凹陷的地質規律和建立構造發展模式有重要意義。如果從整個凹陷來看,北端由於基底(前中生界)隆起控制而變淺或消失,而南端由於橫跨中牟凹陷使凹陷的結構發生突變而終止等等,這都是影像資料的重要補充。

(二)地質發展模式簡述

東濮凹陷是華北沉降帶的組成部分,它的地史特點與整個沉降帶的發生和演化是分不開的,但是由於它所處的位置和特定的邊界條件,自然應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至於華北沉降帶地史演化的背景及特點筆者等在1985年「盆地形成的區域構造特徵」一文中已做了討論,並曾指出東西向構造帶雖然在呂梁期已形成,但印支期仍有強烈的表現。從魯西南地區的重力資料看也有明顯的反映,即前中生界基底起伏狀況的重力正負異常帶,呈近東西走向的相間排列。而重力低值帶為中、新生代的沉積凹陷。作為中、新生代沉積時的構造背景,則還有北東和北西兩組斷裂構造,這在衛片上都有隱晦的顯示。東濮凹陷就是在這基礎上,於燕山期在中國東部與太平洋基底近南北向逆時針力偶作用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從鄰區看,燕山構造旋迴的中後期,華北沉降帶南部曾受到過東西向擠壓應力的強烈干擾,但對本區來說,除形成北東、北西向兩組斷裂,增加了凹陷的構造復雜因素之外,對前述的基本構造格局並無明顯的改變。喜馬拉雅期、華北沉降帶的構造應力狀態發生了變化,又受到來自北東—西南向的擠壓應力的影響,在凹陷中主要是形成北北東(15°)和北東東(75°)兩組共軛剪切斷裂和北東向追蹤斷裂。目前的黃河河道就是該追蹤斷裂控制的結果。而從宏觀上看,北北東向一組斷裂還有控制油氣和油田分布趨勢的作用,這是油氣勘探中值得重視的問題。

四、凹陷有利含油氣區的預測

從現在的圖像資料分析,已知油田與淺色或灰色環狀、塊狀影像有較密切的聯系,這些環狀或塊狀淺色影像的長軸皆呈北東或近南北向,且與線性影像相伴生。這說明,油田與北北東向(15°)一組斷裂有密切關系。另一方面,從塊狀構造控制的特點來看,上述影像特徵系屬不同形態的斷塊構造。而在對比本區各種環狀或塊狀影像特徵時發現,已知油田和與已知油田相類似的影像異常,均出現在近南北向展布的淺色寬頻狀影像特徵中。該帶寬約25km,西界起自清豐、爪營一線,東界止於范縣、桃園一線,北端延入臨清坳陷,南及民權凹陷,面積3000多km2。在7波段黑白片上,除南段(東明集以南)呈灰色外,均表現為明顯的淺色調。這說明,該區在0.8~1.1μm波譜范圍內,具有反射能量大、含水性差、濕度較低的特點。這種特點與地下隆起構造帶有一定關系。因此,推測該影像異常帶為油氣勘探的遠景區。

Y1、Y2、Y3、Y4和Y5與O7或O2、O3、O4具有極為相似的影紋結構和色調異常,Y與O共處於濮城含油氣構造區;Y3、Y4與O4共處於文留油氣構造區;Y1和Y5均處於胡狀集構造的南坡,推測這些影像都與油氣有關。此外,A1胡狀集影像與胡狀集構造相吻合,位於這個構造中的開37井深1700~2100m(沙三段)發現油層,並獲得工業油流,說明這是一個有利含油氣區。黃河以東,東明地區Y6和L1影像特徵與文留油田和衛城油田一帶的影像特徵很相似,而且在這些地方已見油氣流和油氣顯示。所以推測Y6和L1影像也為含油有利區。

五、小結

上述是從遙感資料處理、分析及應用中提供的一些基本地質信息,得出的一些初步看法,是深入研究本區石油地質基本規律的一種新資料。由於遙感技術是一種新方法,目前也尚未成為一種完備的手段,所以其可信程度有待勘探實踐的檢驗。但通過上述各種資料的綜合分析,獲得了以下幾點認識:

(1)使用適當的圖像處理方法,能大大改善原始圖像的質量,能獲得通過微地貌變化、水系特徵、濕度及植被等因素反映出來的各種隱伏地質信息。

(2)充分利用鑽井地質、地球化學和地震等物探資料,對各種隱伏地質信息進行對比分析,使隱伏地質信息成為可用的資料。

(3)通過與已知油田圖像特徵的類比分析,預測東濮凹陷區局部性的淺色影像異常是找油較為有利的地區;寬頻狀的淺色影像區(亮區)為推測的油氣儲集帶。

(4)如前所述,遙感圖像的地質含義是多解性的,解譯結果受解譯者對該區地質情況了解程度的影響,因此,對遙感圖像的規范描述(計算機圖像描述)是深化遙感技術在石油地質應用中的重要環節之一。

參考文獻

河南省地質礦產局.河南省構造體系與地震圖說明書.北京:地質出版社,1980.

河南省地質礦產局.河南省前晚第三紀基岩地質圖說明書.北京:地質出版社,1980.

山東省地質礦產局.山東省前晚第三紀基岩地質圖說明書.北京:地質出版社,1980.

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東濮凹陷形成演化與油氣.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黃淮海平原地貌圖說明書.北京:地圖出版社,1985.

Ye Hefei et al.,The Initial Application of the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Gas-Oil Bearing Field of Mesozoic and Cenozoic of Henan.Proceeclings of the Beijing Internatioal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1986.

『貳』 瘋狂的伊萬 看蘇聯人是如何使用核彈撲滅油田

在人們的印象中,核彈是毀滅世界的終極兵器,但對於戰斗民族俄羅斯來說,手上有這么多核彈,是不是用來做點別的也可以啊!

一段歷史錄像就記載著1966年9月,蘇聯人在烏茲別克的一個天然氣田中引爆了一枚核彈,以撲滅一場大火。這種做法粗暴簡單,但卻絕對有效,充滿了戰斗民族的暴力美學!沒毛病!老鐵!

圖片:核彈爆炸的威力非常巨大,長久不熄的大火瞬間被撲滅。

和平的核爆炸(PNEs),是指非軍事用途的核彈頭,這在冷戰中被美國和蘇聯多次嘗試和測試。

『叄』 一張照片的故事

曾經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給一代中國人以強大精神力量的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的故事。
照片最初刊載於1964年的《中國畫報》封面。照片的作者以及畫報社當然也是為了宣揚鐵人精神,但是,這張照片卻引起了日本有關方面的關注,他們經過對照片上的人物以及背景等諸多方面的細節進行認真分析研究之後大驚:中國將要建一個很大的油田!繼而便採取了進一步的措施。
日本情報專家是怎樣根據這張照片解開大慶油田之謎的呢?
王進喜的著裝吧:從其帽子、衣服的特點,日本人判斷,只有在北緯46度至48度的區域內,冬季才有可能穿這樣的衣服,於是,他們在地圖上很快就找到了這個位置,並推斷大慶油田位於齊齊哈爾與哈爾濱之間。日本情報專家還通過照片中王進喜所握手柄的架式,就推斷出油井的直徑;從王進喜所站的鑽井與背後油田間的距離和井架密度,推斷出油田的大致儲量和產量!
知道了這一切之後,日本人想干什麼了?值得慶幸的是他們並不是用於軍事目的,而是從經濟的角度來利用他們所獲得的這些信息。於是,他們立即組織人員設計出了適合大慶油田開採用的石油設備。那時候,中國對石油開采以及冶煉設備的設計能力還不是很高,因此,後來就向世界各國徵求開采大慶油田的設計方案。由於日本人事先就掌握了有關的信息,提前就做好了相關准備,因此,當中國的招標意向發出之後,日本人便以其交貨時間快等優勢一舉中標了。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有幾個思考:情報工作是多麼的重要!保密工作更是多麼的重要!在信息化程度極高的今天,千萬不要在無意中泄露了個人、單位以及國家的秘密。

『肆』 全球走滑盆地及其大油氣田分布圖

全球古板塊再造、岩相古地理及古環境圖集

據IHS資料庫,2009

傳統的沉積盆地主要包括大陸架、陸上盆地(克拉通盆地、前陸盆地、裂谷盆地等)。北美西部、歐亞北部、非洲北部均發育大型沉積盆地。北極地區沉積盆地也很發育(全球不同類型盆地的分布及超長剖面位置圖)。全球板塊構造格局控制了中、新生代以來盆地的構造演化:泛大陸中生代以來解體形成大西洋兩岸、澳大利亞西北緣、印度大陸兩側等被動陸緣盆地。新特提斯洋盆晚中生代以來陸續關閉形成扎格羅斯、恆河、高加索等前陸盆地以及印-澳板塊俯沖形成東南亞弧後盆地,東太平洋板塊中生代以來俯沖形成北美和南美西岸的科迪勒拉弧後前陸盆地。含油氣盆地可以形成於超大陸聚合-裂解構造演化的各個階段。

不同時代克拉通盆地處於遠離板塊邊界的大陸克拉通內部,廣泛分布在北美、南美、非洲、歐洲、亞洲北部、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各個大陸板塊內部,它們的形成時代主要為古生代,也有部分為中生代(全球克拉通盆地及其大油氣田分布圖)。具有大油氣田的克拉通盆地主要分布於北非、北高加索-濱裏海地區、南裏海-卡拉庫姆盆地、西西伯利亞盆地和東西伯利亞地台等。其中,最典型、最富油氣的是西西伯利亞盆地,也是世界上保留下來的最大規模的沉積盆地,面積可達350×104km2,構造穩定,至今持續沉降。

裂谷盆地的分布主要與板塊構造的分離或俯沖(弧後伸展)有密切關系,總體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主要形成於泛大陸裂解時期的裂谷盆地,在南、北美東部分布一系列中生代裂谷盆地,同時在非洲板塊內部由於遠源應力場作用,形成西非中生代裂谷系、中非中生代裂谷系和東非古近-新近紀裂谷系。第二類是西太平洋型裂谷系,其形成與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之下高傾角俯沖弧後背景伸展有關,如中國東部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群(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等)。另外,造山後伸展作用也可以形成裂谷盆地,如准噶爾盆地、海拉爾盆地等。北海油氣區是歐洲最富油氣的中生代裂谷型盆地群(全球裂谷盆地及其大油氣田的分布圖)。

被動陸緣盆地主要分布於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沿岸以及南極洲周圍,形成目前長度60%的大陸邊界。南大西洋東、西兩岸含油氣被動陸緣盆地具有明顯的親緣關系,與岡瓦納大陸的中生代裂解和大西洋洋盆的中、新生代張開相關。墨西哥灣深水區及其相鄰地區、西非尼日三角洲等均是最著名的被動陸緣盆地油氣區(全球被動陸緣盆地及其大油氣田的分布),形成於泛大陸中生代裂解-漂移階段。

前陸盆地近平行於造山帶分布,如北美的落基山脈和阿巴拉契亞山脈,南美的安第斯山脈,歐亞大陸的特提斯造山帶和烏拉爾造山帶。中、新生代以來全球最長的兩條巨型造山鏈,即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科迪勒拉造山帶,控制了全球兩類前陸盆地鏈的發育。前者長13000km,從西班牙到越南、澳大利亞北緣;後者長16000km,從阿拉斯加向南一直延伸到阿根廷南部。增生型造山帶和碰撞型造山帶兩類中、新生代造山帶類型,分別對應兩類前陸盆地的發育(弧後前陸盆地和周緣前陸盆地)。扎格羅斯、烏拉爾、東委內瑞拉、西加拿大前陸盆地是世界上典型的油氣富集前陸盆地區(全球前陸盆地及其大油氣田分布圖)。

弧後盆地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沿岸,該類盆地的油氣富集區也主要位於東南亞地區(全球弧前盆地及其大油氣田分布圖)。弧前盆地環太平洋分布,為大洋板塊俯沖形成的典型盆地類型,如東南亞的汶萊-沙巴盆地、蘇門答臘盆地等(全球弧後盆地及其大油氣田分布圖)。以往的油氣勘探表明,該類盆地在所有類型盆地中油氣前景不被看好,目前發現的油氣儲量主要在東南亞,有重要的油氣分布。

走滑盆地最典型的是拉分盆地,如北美西海岸加州灣盆地群、南美東北部特立尼達盆地群、大西洋兩岸部分區域以及南北極一些洋盆(全球走滑盆地及其大油氣田分布圖)。這類盆地規模和壽命均較小,但可以形成一些小而富集的油氣盆地,如洛杉磯走滑盆地、遼河盆地、維也納盆地等。

『伍』  地質環境評價信息系統的數字圖集

根據項目設計的總體目標,地質環境評價信息系統按地質背景、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海岸帶變遷、遙感影像、地質環境評價等六大模塊設計,共完成了80餘張數字圖件,還可以按要求任意生成所需單要素或多要素圖件。並做成了ArcView GIS系統下使用的中文版。圖集內包含的主要圖件如下:

(1)工作區位置圖

(2)行政區劃圖

(3)油氣田分布圖

(4)鑽孔柱狀圖

(5)鑽孔分布圖

(6)地勢圖

(7)地貌圖

(8)遙感影像三維視圖

(9)區域地質構造圖

(10)水文地質圖

(11)水文地質剖面圖

(12)地下水系統劃分示意剖面圖

(13)地下水開采潛力圖

(14)工程地質圖

(15)地表土體類型圖

(16)砂土液化分布圖;

(17)地基承載力分布圖;

(18)工程建築適宜性評價分區圖

(19)軟土分布圖

(20)鹽漬土分布圖

(21)環境地質圖;

(22)地質環境質量分區評價圖

(23)石油污染源分布圖

(24)地表水系污染程度圖

(25)油田淺海海水水質分區圖

(26)交通、油氣管線及電力系統圖;

(27)土地利用圖

(28)淺層地下水質量分區圖

(29)淄河沿岸地下水污染評價分區圖

(30)鹹淡水界面遷移趨勢預測圖

(31)東營地面沉降高程變化縱向剖面圖

(32)黃河三角洲海岸線演變圖

(33)東營市可持續發展地學對策圖

『陸』 藏北倫坡拉盆地星載圖像的地質應用

倫坡拉盆地位於西藏高原的核部,唐古拉山南麓安多縣西南境內,海拔4800m以上,是中、新生代陸相沉積盆地,呈東西狹長狀展布於黑(河)—阿(里)公路沿線,面積約3500km2。西藏地質局自1967年以來,在盆地中、東部進行了十餘年的石油地質勘探,鑽井近50口,並獲得工業油流,為該盆地圖像地質解譯、驗證提供了良好條件。

一、倫坡拉盆地的區域地質背景與地質條件

(一)盆地的區域地質背景

盆地位於羌塘與昂拉仁錯—念青唐古拉兩大斷塊之間的班公湖—東巧斷裂帶上。羌塘、昂拉仁錯—念青唐古拉斷塊分別形成於燕山早期與晚期。由於燕山期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使藏北地區的古生界發生了區域變質,斷裂帶及大型侵入體附近的部分中生界也經受了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此時班公湖—東巧斷裂也有明顯活動,並控制了白堊紀的沉積。有人認為該斷裂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間的第二大縫合線,因為已在該帶發現了超基性岩體和一些深海溝型的沉積物,但沒有得到重、磁資料的支持。不管說法如何,該帶在地史上是個比較活動的構造單元,燕山晚期及喜馬拉雅期尤其強烈。倫坡拉盆地就是在這樣背景上形成的中、新生代並以新生代沉積為主的斷陷盆地。其中充填了近4000m的陸相沉積物,從而奠定了盆地找油的物質基礎。由於斷裂帶是羌塘斷塊長期向南推擠的結果,因此使倫坡拉成為北斷南超的箕形盆地。盆地南部於井下850m便見老第三系不整合於志留系之上,而盆地北部該組又被侏羅系、白堊系所推覆、掩蓋。

(二)盆地的石油地質條件

盆地外圍主要是一部分中生界和古生界。古生界見於盆地南緣,已受區域變質。中生界在盆地兩側均有分布,但出露不全。此外,盆地的南北緣尚有花崗岩、基性及超基性岩分布。

盆地內出露新、老第三系的零星露頭,老第三系見於盆地北部,新第三系見於盆地中部的東西向斷裂帶附近。據地面及鑽井資料,老第三系(牛堡組)厚450~2700m,可分上、中、下三段。下段為紫紅色砂礫岩;中段為灰綠色、灰色泥岩,是主要生油岩之一,厚逾千米;上段為棕紅色砂泥岩夾薄層泥灰岩,厚100~300m。

新第三系(丁青組)也分三個岩性段。下段為灰色泥頁岩、粉細砂岩,見油苗顯示,厚176~356m;中段為灰色泥頁岩夾油頁岩及薄層粉砂岩、厚層細砂岩,局部夾凝灰岩,本段見豐富油苗,為主要產油層位,厚120~280m;上段為灰色泥岩夾頁岩、泥灰岩、粉細砂岩及凝灰岩,厚220~520m。

上述岩層在橫向上變化頗大,加之斷裂發育,對比較為困難。

盆地構造,最引人注目的是東西向褶皺與斷裂。它們不僅是盆地形成的基礎,也是控制盆地內二級構造帶的主要因素,因此構造圈閉也是該盆地的主要油藏類型,如盆地北部的牛堡構造帶等。次為北東、北西向兩組斷裂也是盆地構造復雜化的原因之一。地震資料表明,北東向斷裂橫切東西構造帶使之成為高低起伏的斷塊,並使部分構造圈閉油藏受到破壞或改造成為斷塊性質的圈閉類型,如盆地中部的紅星梁構造帶等,而且部分北西向斷裂成了基性岩漿的侵入通道。倫坡拉盆地面積不大,但構造較為復雜,加之在較為活躍的區域構造背景下形成的,雖有厚度較大的生油層,油氣顯示也極為豐富,但油層薄、縱向上又分散、岩性緻密、物性差,而且主要油層埋藏淺,故油質稠,粘度大(230.5厘泊),因此尋找低產小型油田尚有希望。

二、盆地的圖像特徵及其地質解譯

盆地處在149~38象幅的中上部。其太陽高度角30°,方位角135°,未見雲霧,質量尚佳。盆地內第三系零星露頭構成低丘狀山體,在黑白片或標准彩色合成片上,邊界輪廓清楚可辨。在彩色合成片上,盆地以淺黃綠色和較均一的平滑塊狀影紋,自像幅的西緣由寬變窄向東伸至滋格塘錯的南沿。盆地本身,從北到南由暗綠色逐漸變成淺黃色。這是因為具有較大反射率(或亮度)的第四紀鬆散沉積物,自北而南增多加厚之故,也反映了盆地地貌的南傾特點。盆地兩側,尤其北側分布著墨綠色、黃綠色的不同色調和復雜影紋,是前述復雜地質結構和多種岩類的反映。資料及實地驗證表明,東風礦西側,具棕黃色網狀影紋結構的塊狀影像,系燕山期花崗岩體的反映。岩體西鄰大片墨綠色粗枝狀或肋狀影紋,為三疊紀泥板岩及板狀千枚岩。岩體東鄰雖也屬三疊系,但因嚴重硅化使岩性堅硬而具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兩者在圖像中的色調雖然相近,但後者的影紋結構較前者細膩。在滋格塘錯的西南沿,有一醒目的東西走向的墨綠色細碎影紋結構之影像,是出露地表的超基性岩體。類似的影像在盆地北側之北西向斷裂中也存在,並呈長條狀夾持於兩線性體之間。與地質圖對比知其也為斷裂控制的脈狀基性岩體。至於晚白堊世—第三紀之未變質砂、泥岩,因岩性相對松軟而表現另一種起伏幅度很小的低丘狀地貌景觀,其相應的影紋結構顯得平滑均一,且因反射率高於上述各岩類,故色調較淺而易於區別(圖1,圖2)。

值得指出的,從上述色調及影紋結構的特點中,不僅可以解譯出東風礦西側燕山期花崗岩體,而且還可以從其影紋結構的組合上判別出該岩體是先後兩次侵入而成的復合體,也就是說,岩體東半部在形成時間上較西半部為晚,這可以從岩體中留有明顯的嵌接關繫上反映出來(圖1,圖2)。

關於通過圖像上線性構造反映出來的斷裂及斷裂帶,更具有明顯的解譯效果。

圖1倫坡拉盆地星載圖像

圖2倫坡拉盆地星載圖像解譯圖

圖像中的線性構造,通常是地貌的突變帶、山體走向、水體邊界、植被群落的邊界或直線型水系等要素的反映。而上述要素往往是構造形變直接控制或間接影響的結果。這種因果關系便成了構造解譯的重要依據之一。斜貫倫坡拉盆地東部的一組北西向明顯線性構造是地面的大斷裂帶(圖1)。就圖像看,線性體本身為較深的色帶,細判譯又為兩條以上以銳角相隨的線性影像的復合體。在盆地中,線性體北側色調較南側為深,其西北延伸部分為已知的地面斷裂,並沿斷裂有基性岩侵入。東南延伸,經盆地南側的桌佳山(達如錯東北沿)出本像幅,經桌佳山實地考察證實,該線性構造為地面規模較大的斷裂構造帶,志留系大理岩化灰岩逆於下二疊統結晶灰岩之上,下二疊統又逆於中生代侏羅—白堊系火山角礫岩之上,且沿帶有正長岩脈侵入(圖3)。至於該斷裂在盆地中有如此明顯的反映,是該斷裂的潛在影響或晚近地質時期的活動控制了地下水的潛水面直至地表植被分布之故。

圖3東巧桌佳山斷層示意圖

類似情況,盆地西北部也存在(圖4,圖5)。它們在扎曲藏布江兩岸的零星露頭中均有相應的破裂帶,只因第四系覆蓋而沒有連續反映在地表而已。江北的類保鄂木保東側為北東走向的斷裂帶,破碎甚劇,並有蝕變粗面岩產出。斷裂帶以壓性為主兼有扭性,見上白堊統紫紅色安山角礫岩、安山質凝灰岩逆於下第三系牛堡組紫紅色砂礫岩之上。前者產狀110°∠54°~175°∠56°,後者為175°∠26°。斷面傾向南東,但也見有北西傾者,傾角大於50°。

上述只是線性構造與地面斷裂關系的兩則實例,盡管盆地已勘探多年,但將上述兩條主要線性構造作為盆地中的斷裂,是此次星載圖像地質解譯與實地驗證後才確定下來的。對於覆蓋區在物探效果不佳的情況下,類似的潛伏斷裂是較難發現的,而遙感地質方法卻可以最大限度地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三、線性構造特徵及初步分析

線性構造是星載圖像地質解譯中最為常見的現象,倫坡拉盆地也不例外。

「線性構造」有的稱斷裂軌線、構造趨勢、線性軌跡等,本文暫稱線性構造。它是指星載或機載多光譜掃描圖像中,有一定延伸長度的直線或近於直線型的影像異常。這些線性影像或明或暗,隨圖像背景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一些線性影像需要仔細辨認後才能發現。筆者認為,只要整個成像過程是正常的,則其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實可靠的。至於其相應的地質含義則必須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地質背景進行分析與討論。

圖4倫坡拉盆地北部星載圖像(圖像作1、2分量拉伸,並與7波段進行標准彩色合成-丁樹柏處理)

圖5倫坡拉盆地北部星載圖像解譯圖(盆地西北部類保鄂木保的NE向斷裂帶)

(一)線性構造特徵

在倫坡拉盆地及周緣萬余平方公里的面積中,延伸長達20km以上,顯示清晰的線性構造約200餘條(圖6)。與相應地區1:5萬地質詳查填繪的地面斷裂比較,多出三倍多。如果將20km以下的次要線性構造解譯出來,則其數量還會大大增加。這些線性構造的特點,多數為細長而清晰,除極少數之外,筆直伸展,可說不受地貌變化的影響。另一特點,縱橫交切,幾乎各個方位均有發育(表1),但從出現的幾率來看,卻主要突出了北東和北西兩個方向(圖7)。這是否與某構造因素有關,將在線性構造地質含義一節中討論。但有一點必須指出,即那些與地面已知斷裂相吻合的線性構造,常有一些以很小夾角與之相伴或相交的另一些線性構造存在。這種現象在倫坡拉地區有,在進行滇黔桂地區圖像地質解譯時也經常遇到。看來這不是一種偶然現象。

圖6倫坡拉盆地星載圖像線性構造解譯圖

表1線性構造及地面斷裂數據簡表

註:表中括弧內為地面斷裂數,據倫坡拉中東部1:5萬地質圖統計。

(二)線性構造的地質含義

前面曾提及,線性構造通常是山體走向、地貌突變帶、水體邊界、直線型水系及不同濕度的土壤、植被與不同類型的岩石界線等的反映。但上述各種現象往往是地面線狀褶皺、斷裂構造直接或間接控制的結果。倫坡拉盆地80%的地面斷裂與該區的線性構造相吻合。那麼線性構造是不是地面斷層或尚未填繪的裂隙的反映呢?這在某種意義上講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大部分地區未進行過區域裂隙調查,目前還缺乏可以作出肯定結論的有關這方面的資料。但國外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線性構造進行分析研究後指出,線性體與斷層之間在規模上存在顯著差別,可是線性體不僅是地下水穩定的高滲透帶,各種金屬礦體賦存的場所,而且從構造上講,它與地殼深部斷裂一樣比地面斷裂、斷裂帶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圖7倫坡拉盆地線性構造玫瑰圖

事實上,在分析斜貫倫坡拉盆地東部的北西向大斷裂時,也發現該斷層只是漫長線性構造中的部分段落,也就是說線性構造的存在比起該地面斷裂來說有更深遠的地質意義。有名的微山湖、駱馬湖、洪澤湖、高郵湖及太湖均處在斜貫中國東部醒目的北北西向線性構造東南端,如說這是分布上的巧合,倒不如說是受地殼同一軟弱帶控制的結果。當然,還不能說線性構造就是地面的斷層,因為斷層是指某地質體的不連續界面,具有顯著錯位現象。但可以認為,線性構造是地殼在地史過程中,受一定方式的構造運動的影響而留在岩石中的裂隙或結構面的記錄。正是這種裂隙或結構面,在一定的應力條件下誘發和控制著斷層的發生和發展,但野外考察所見,不是所有裂隙或結構面都能發育成「斷層」,這也就是線性構造為什麼遠遠多於地面斷層的緣故。數量眾多的線性構造當然不是一次構造運動所能形成的,而是整個地史過程中疊次構造運動的產物。因此,線性構造的組合,同樣反映了鮮明的區域構造特點。倫坡拉盆地線性構造玫瑰圖(圖7),恰好反映了南北向擠壓應力的總體特徵,與地面分布的構造格局完全一致,這就更說明了一個地區圖像中的線性構造與該區地質構造之間的密切關系了。

四、結束語

倫坡拉盆地是以新生代為主的斷陷沉積盆地,在區域地質背景中具有特殊的結構特點,加之坡積、沖積物疏鬆對電磁波有較強的反射特徵,因而在圖像上有強烈的反映,為地質解譯提供了有利條件。不同時代的地層、岩性除有不同的波譜特徵外,還由於變質程度不一及產出的特點和結構上的差別而表現了不同的地貌類型,這都是盆地及周緣岩性、構造解譯效果較好的原因。尤其值得強調的,圖像中顯示為數甚多的線性構造與地面斷裂的重要關系及在方位上出現的幾率特點,同該區域構造格局的一致性,說明了線性構造在研究和確定斷裂構造中的重要作用,盡管不能把線性構造與地面斷裂等同起來,但卻是一定地應力條件下結構面的反映,也是地殼的軟弱帶,是誘發斷層的重要因素,而且具有普遍意義,是今後工作中值得進一步探索的內容。

上述工作是初步的,認識是膚淺的,但作為能真實、宏觀地反映各種地質信息的星載圖像,盡管其解譯效果與特定的地理、地質環境有重要關系,而用於區域構造研究、石油地質普查是有廣闊前景的,特別是在人煙稀少、交通困難的西藏地區更是經濟的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本文是在我院西藏石油考察成果的基礎上作局部研究後撰寫而成的,藉此向有關人員致謝。

『柒』 英國油田,正在枯竭嗎

著名的歐洲北海油田是英國掌控全球原油期貨市場的基石,也是缺油的西歐國家發展經濟與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能源保障。通過對北海油田的開采,英國與挪威等國發展起的石油工業也曾走在世界前列。

海上油田開採的技術門檻線相當高

但這對於歐洲發達國家恰恰是強項

然而,在歷經多年的油氣開采後,北海油田這一昔日歐洲能源的心臟正面臨逐漸枯竭的命運。

地處設得蘭群島、大不列顛島、荷蘭低地、日的蘭半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端之間的北海,是總面積約57.5萬平方千米的超級油田所在地。如果不是1969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孤注一擲打完最後一口井,這一超級油田的命運也許永遠都只能埋藏在不為人知的深海之下。

周邊國家都是歐洲經濟標桿

在他們之間有個大油田,真是太合適了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貧油國”的帽子一直是困擾西歐國家最大的能源問題。雖然離西歐最近的蘇聯是產油大國,但在冷戰的背景下,意識形態對立與國家安全的擔憂使得歐洲無法從蘇聯進口石油。

蘇聯近在咫尺,中東也離得不遠

但在地緣政治上,始終有很大風險

工業社會的運轉離不開石油,命脈卻抓在別人手裡▼

才能在更長的時間內維持整體的穩定供給

以傳奇油田——布倫特油田來說,曾經產量高達40萬桶每天的布倫特油田,產量在90年代後就開始急劇下跌。到了2015年,布倫特油田3個在運行的平台中,就有兩個平台停產,唯一剩餘的一個平台日產量也不足1000桶每天。

不僅如此,英國油氣新發現的數量也在銳減。按照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部的標准,英國在2010年僅發現4個大型油氣田,不僅比2009年的13個大幅減少,同時也跌至多年來的谷底。

一座廢棄的天然氣平台

巨大的工業景觀

與鄰居英國的情況類似,挪威新探明的油氣資源也是連年走低,近十年幾乎沒有大型油氣田被發現。根據挪威石油理事會的統計,2010年挪威的石油新發現僅為16個,大大低於2009年的28個。

而且,海底油田的開發歷時漫長,從粗略的地震波物理勘探到細致的鑽井取岩芯樣本勘探,再到安裝設備、成本核算、申請開發許可等,往往耗時五至十年以上。

當然,正因為難度大,成本高

這種大型海工裝備本身也是個門檻很高的大市場

中國也正在這方面加速追趕

除了日漸枯寂的石油儲量,高稅收與高環保要求也是打擊北海油田的一大原因。

由於整體經濟不景氣,油氣行業向英國政府上繳的大量稅收愈發重要,為了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英國政府加大了對油氣行業的征稅力度。在越發嚴苛的環保條約規定下,北海的石油開發企業也不得不增加成本來滿足環保規定。

如果風電的成本能再降低再降低

歐洲可能進一步壓縮油氣的能源佔比

2011年,英國政府改變了英國大陸架石油生產活動的稅收結構和稅率,稅收新政大幅增加了英國油氣行業的稅率,因而導致英國北海地區的油氣產業越發缺乏競爭力。

再加上美國低成本頁岩油和國際低油價的沖擊,開采成本原本就高的北海油田更是陷入了開采一桶虧損一桶的無解境地。

作為同行的海灣國家有著更低的開采成本

但是油氣在歐洲只是一個產業,而在中東是國家支柱

他們的壓力更大,轉型也更難

若不能加大石油勘探力度並發現新油田,步入暮年的北海油田將難逃枯竭的命運。屆時,有著50年歷史的北海石油工業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退出歷史舞台,而西歐國家自身的能源保障,可能又要看俄羅斯和中東的臉色行事了。

『捌』 二元人民幣背面景色是哪

截至2018年我國發行了五套人民幣,其中第一套和第五套人民幣沒有二元,第二套人民幣二元的背面是國徽,正面是寶塔山(陝西延安)。第三套人民幣二元的背面是國徽、大慶油田(黑龍江大慶),正面是車床工人。第四套人民幣二元的背面是南天一柱(海南三亞),正面是維吾爾族、彝族人物頭像。

二元人民幣,為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面額為二元的人民幣紙幣,共計有三套。

1955年3月1日公布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共10種,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957年12月1日又發行10元1種。第二套二元人民幣正面圖案為寶塔山,主色為深藍、土黃、灰藍。

第三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於1962年4月15日開始發行的。2元券正面為車床工人圖,俗稱「車工」,象徵工業為主導;背面為國徽、石油礦井,象徵發展能源工業;主色深綠色。

第四套人民幣二元於1988年5月10日發行,古錢滿版水印,另外還發行有票面圖案相同,幣背主色稍淺的1990年版。正面是維族和彝族婦女頭像,左旁是「綬鳥翠竹」圖。幣背面是海南的「南天一柱」景觀

(8)油田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二元人民幣停止發行:

中央銀行在1999年7月發行第五套人民幣時,明確第五套人民幣共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和1角八個人民幣券種。每年銀行回收的殘缺、修補、污漬的錢幣,將是某個幣種使用頻率的最好明證,而兩元殘幣恰恰是最少的。

根據優化幣種的原則,停止發行了兩元和兩角這兩個券種。市場上存在的第四套人民幣兩元和兩角已越來越少。在這些年裡,兩元人民幣「只收不付」,所以就漸漸淡出了市場。

『玖』 「鐵人」王進喜照片暴露了啥

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老子

如果說什麼,是成功的關鍵,細節絕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相信經商的人都能有所共鳴,而在60年前的一個故事,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憑借一張「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日本人卻獲利千萬,期間到底暴露了什麼呢?不妨讓我們來好好看看。

石油,又被稱為工業血液,在當代人類社會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在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國對於石油的需求量更是日益高漲。

正是憑借這一點,三菱重工開始著手設計和打造適合大慶油田的採油煉油方案和設備,憑借提前做出的大量工作所提出的精確藍圖,成功於1966年中標,簽下了和大慶油田方面的巨額訂單。

日方憑借一張照片和一篇千字報道,發現了更多細節,因此獲利千萬,這也足以讓人吃驚。

『拾』 遼河盆地及其鄰區遙感圖像的石油地質分析

遼河盆地現代為第四系覆蓋的平原區。從遙感技術在河南、江蘇油氣勘探中的應用結果看,選擇適當的圖像處理方法,通過地質解譯、分析,是快速完成覆蓋區石油地質調查及研究任務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油氣勘探初期,它可以用較短的時間、有限的人力和經費,完成盆地(坳陷)邊界和二級構造帶的調查任務;而在勘探程度較高的探區,遙感可以補充很多新的地質信息,並對檢驗現有資料的可靠程度也有積極作用。同時,還可以通過與已知油田(或構造)圖像特徵的類比分析,為預測新油氣田提供重要依據。

一、區域地質背景概述

遼河盆地及其鄰區,是指遼河中部、西北部及內蒙東南部、吉林西部的部分地區,面積達20餘萬平方公里。從地貌上看,它是松遼平原的南延部分。東部和西部分別是千山山地和醫巫閭山山地,地勢起伏較大,一般海拔約500m左右。中部為沖積平原,即遼河盆地的主體,海拔在0~9m之間,北高南低,呈微傾狀伸向遼東灣海域。

從大地構造上看,本文所論及范圍處於中朝斷塊東北部與天山—大興安嶺斷褶帶東段的交接帶附近,而遼河盆地屬中朝斷塊區翼魯斷塊東北沿、郯廬斷裂帶北延的西側。盆地的西鄰除出露元古宙的遼河群之外,尚有大片太古宙的鞍山群深變質岩系分布。遼河盆地與渤海灣盆地一樣,均是燕山運動斷裂作用的產物。從石油地質特徵上分析,前者是後者在北東方向上狹長的延伸部分,其本身具有兩凹一隆的結構特點。根據盆地西部凹陷齊11井鑽遇的花崗片麻岩同位素年齡測定,其值為1787Ma,與盆地東部出露的元古宙花崗片麻岩(1768Ma)相當。因此認為,盆地的古老基底當屬元古宇。從盆地的主體部分看,在震旦系之上覆有少量古生界,主要是寒武系和奧陶系的碳酸鹽岩建造。據盆地東部凹陷三界泡構造上的界3井資料,古生界厚達730m。上古生界僅見於盆地外圍的露頭區。至於中生界,主要是上侏羅—下白堊統。該岩系除凹陷中有零星分布之外,主要分布在西部凹陷的兩側、東部凹陷的東側及盆地的北部。由於上述岩系在發育時間與空間上的差異,遼河地區的第三系直接與前震旦紀各種變質岩、震旦紀灰岩及古生界等不同層位接觸。這正為本區潛山式油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二、遙感資料的選擇、匹配及處理

(一)圖像資料的選擇與匹配

為研究某些影像異常在宏觀和微觀上的特徵及其在不同時相、不同波段上的變化規律,以便確定其地質含義,解譯工作除使用MSS標准假彩色合成片之外,還選用一些解析度較高的,不同時相、不同波段和不同比例尺的其它圖像資料。如1:10萬或1:20萬TM圖像的子區處理片,1:100萬、1:50萬、1:20萬MSS組合處理圖像(圖版Ⅲ-1)及TM標准假彩色合成圖像(圖版Ⅲ-1)等。

(二)圖像資料處理及其效果分析

本區是水系發育、地表水充沛的平原區,不但湖泊星羅棋布,水生植被發育,而且有厚度很大的第四系覆蓋。要了解地下地質信息,必須盡可能排除地面信息的干擾,提取或大力增強地下信息。遼南及其它覆蓋區的圖像處理表明,圖像的局部增強處理及其配套的多功能組合處理方法是提供深部地質信息較為有效的幾種方法,尤其組合功能處理。

所謂組合圖像處理,就是把幾種單獨使用的圖像處理功能有機地組合起來使用,如:線性擴展—直方圖調整—局部增強—彩色級上色。

從初步地質解譯看,本區圖像的應用效果是好的,主要表現在了解前第三系基底起伏狀況、基底的地質構造和與已知油田影像特徵的類比上。基底起伏狀況及區域地質輪廓主要反映在組合處理圖像上,它以不同色調和多姿的紋理結構反映了遼河盆地中央隆起與兩側凹陷的基本形態,並以對電磁波反射強弱而顯示出隆起凹陷的幅度及其變化特徵(圖版Ⅲ-2)。如中央凸起帶不但大小形態及伸展方位與重力資料相吻合,而且多數線性影像所反映的斷裂構造已被鑽井資料所證實。值得指出的是,西部凹陷一些前古生界潛山頭在組合處理圖像上也有清楚的顯示,如齊曙與興隆台潛山帶(圖1R-17)。這是以綜合信息為特徵的標准假彩色合成圖像無法達到的效果。

關於在與已知油田影像特徵類比分析、預測新油氣田方面,子區拉伸圖像已顯示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從遼南目前已知油田的影像特徵來看,幾乎無一例外地皆以均勻淺色調為特徵。這種特徵在不了解某油田資料的情況下所作的預測中得到了初步驗證。因此認為,地下油氣的地面效應,在子區處理圖像上有明顯的反映。

三、影像特徵地質分析

(一)影像的色調特徵及宏觀地質分析

1.影像反映的基底構造

基底構造主要是指新生界沉積時盆地的結構及其組成。覆蓋區解譯表明,反映基底構造信息主要來自衛片組合處理圖像,而遼河地區效果尤佳。其特點是:在深綠色背景上顯示清晰的棕黃色紋理結構,而且總的色調特徵由北向南明顯變深。多數地質、物探資料表明,棕黃色紋理結構所反映的正是盆地基底的正向構造(隆起、凸起或潛山),其紋理結構的形態組合就是上述正向構造特徵的反映。深綠色調則主要反映第三系發育厚度較大的負向構造(凹陷)帶。影像特徵及解譯分析還表明,遼河盆地從整體上看,具有三分的特點,即中央隆起及其東西兩側的兩個凹陷帶。東西兩側的兩個凹陷帶有由南向北變窄的趨勢,而中央隆起帶則由北向南傾伏,於高升—沙嶺一線以南被北西向斷裂切割、下掉而逐漸消失,從而使上述三個縱向構造帶合並成為一個范圍較大的遼南凹陷。從影像特徵看,遼南凹陷這個負向構造單元與南半部已沒入遼東灣海水之下的巨型環形構造相一致,而這個巨型環形構造是由深藍色調反映出來的。就組合圖像的色調、紋理結構分析,它們的基底組成及其起伏變化並不完全相同(見表1)。

圖1遼河斷陷衛片組合處理圖像地質解譯圖

1—前白堊系連續露頭分布區;2—前震旦系為主的潛伏隆起區;3—古生界和部分中生界基底分布區;4—中生界為主的斜坡或基底;5—局部隆起;6—局部凹陷;7—明顯線性構造;8—較明顯線性構造;9—推測與油田有關的環狀構造;10—湖泊、水系

表1各構造單元影像及解譯特徵對比表

2.巨型環形影像包含的地質意義

巨型環形影像系指圖片上呈墨綠色的影像區,它與外圍相比,以深得多的色調為特徵,雖然也呈過渡關系,但輪廓分明。該影像范圍相當於沙嶺—高升—溝幫子弧線以南的整個遼南地區。環形影像的南半部因受海水影響顯示不清。據測算,長半徑達37.5km,環形影像的陸地部分約4000km2(圖版Ⅲ及解譯圖)。

圖2渤海地區莫霍面等深線圖

據與地質、物探資料對應分析,巨型環形影像與該區上地幔隆起相吻合。該上地幔隆起區由地殼31km圈閉的等厚圖上反映出來,其形狀橢圓,呈北東向延伸,東界約在營口—沈陽一線,西界約在錦州附近。橢圓形隆起區南半部已入海域,而北部的位置與深色半環形影像大體相當(圖2)。因此推測該深色影像的出現與上地幔隆起有關。其次,地史資料表明,下遼河地區第四紀早期曾一度遭受海侵,淪為海灣,因而留下一定厚度的海相沉積物。盡管厚度不大,但由於海相沉積物與陸相沉積物之間存在著成分、結構等方面的一定差異,而這種差異能從可見光波段的記錄上加以區別。另外,該區為遼河坳陷的主體部位,是第三系(S3+S4厚約2000~3500m、S1+S2厚約800~1500m)及第四系沉積物的主要堆積場所,而第三系與第四系沉積物在成岩過程中與盆地周圍已固化的岩石相比就有大得多的收縮率。因此,該地區在挽近時期,常常表現為負地形,成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滯留場所,從而構成地表MSS7波段電磁波的低反射區。

(二)影像反映的構造特點

1.線性構造解譯

線性影像是構成影像特徵的基本要素之一。遼河地區圖像資料的初步分析表明,不同長度、不同規模和不同表現程度的線性(包括帶狀)影像,大部分是地下不同深度、不同時代和不同規模斷裂的反映。如L4-6號線性影像,位於圖片東側,以醒目的線狀深色調反映在淺色多環狀紋理結構中。尤其在南端,東側的多環狀紋理結構突然中斷,顯示了影像的不連續特徵,與老第三系底界構造圖疊合對比,是通過龍1井與界6井的北北東向斷裂反映。又如位於上述影像西側的L4-4號線性影像,在圖片上也以深色線性特徵反映在具有定向組合形式的多環狀紋理結構中。中段多環狀紋理結構的延伸方向與線性影像一致;局部地方,多環狀紋理結構的外緣與線性影像重合。據現有資料分析,它恰好與通過茨10井與灣1井東側的北北東向斷裂構造吻合,如此等等。這說明遼南地區的線性影像與潛伏斷裂有著密切的成因聯系。

經對比,本區各種圖像上的線性影像其出現的方位頻率基本一致。據統計,本區共釐定出線性及帶狀影像近1000條,它們多數為斷裂反映。從展布的方位看,主要有北東向、北西向、南北向及近東西向四大組,尤以北東、北西兩組最為發育。與以往資料相比,其中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北西向斷裂構造大為增加(圖版Ⅲ-1、Ⅵ-2),而這組斷裂對油田的構造格局的控制是不可忽視的。

(1)北東(含北北東)向斷裂構造以寬頻狀和密集分布為特徵,且以深色為主,有時也由淺色多環狀紋理結構呈北東向的串珠狀組合反映出來,規模都比較大,主要是基底斷裂的反映。當然,基底斷裂能夠在地表通過各種渠道而留下痕跡,這說明它們對上覆層是有一定控製作用的。這種影響或控製作用可以使原始沉積物在厚度分布上造成差異,也可以反映在沉積物成岩過程或成岩以後的變位上。如沈陽—營口斷裂(L4-6)走向方位34°,延伸長大於350km,是郯廬斷裂帶北延的一部分(亦稱依蘭—伊通斷裂)。南段在衛片上呈淺色寬頻狀影像,控制渾河、遼河在該地區的總體流向;北段以醒目的淺色直線狀影像縱貫盆地東沿的基岩出露區。據大地垂直形變測量資料(應紹奮,1986),該斷裂帶目前處在負向變形中,這說明近代仍有一定的活動能量。

(2)北西(含北北西)向斷裂構造該組斷裂在衛片上表現為鮮明的線性特徵,但數量和規模不及北東向斷裂。如大土堡—黃沙坨線性構造(L14-01),長大於100km,呈隱顯狀斜切整個遼河坳陷,伸向西北醫巫閭山,並控制其地形和水系的分布;在高升的東南段落,西南側表現為深色,東北側為淺色。據第四系沉積物研究,線性影像西南側的深色調為海積物分布區,而其東北側的淺色調為河積物分布區。因此,該斷裂至少控制了第四紀的部分沉積。在西北部北鎮以北的花崗岩出露區內,實測該斷裂的產狀為SW312°∠74°~80°。從該區組合圖像上看,該斷裂斜切中央隆起南延的端部,並使南盤下掉而消失。由此看來,該組斷裂發育較北東向斷裂為晚。

(3)東西向斷裂構造在衛片上,斷裂影像呈寬頻狀,邊界模糊,且有斷續延伸的特點。如凌原—錦州西斷裂(圖版Ⅵ-2)在衛片上呈多條平行狀線性影像,時隱時現,中間穿過若干山體和山間盆地,並有向坳陷伸展的趨勢。另一特點是,常被北東或北西向線性構造分割。因此,這是一組較為古老的構造線或斷層或大型擠壓帶或古老褶皺帶的殘留段落。

(4)南北向斷裂構造數量較少,在衛片上以面狀色差為特徵。如遼河口西斷裂(圖1L1-01),從假彩色圖像上看,線性影像的東側呈深灰色,而西側為淺灰色,兩色區的直線狀分界線就是該線性構造的反映。當然也有呈寬頻狀的,如雙遼—法庫南北向深色帶狀影像異常。該異常,在磁力圖上被解釋為海西期的裂谷帶,後被岩漿充填。

從上面描述的四組主要斷裂的特徵分析,北東向斷裂是本區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影響最深的斷裂構造,其次為北西向。上文曾提到,北西向斷裂雖然規模不大,但在後期對盆地有較大的改造作用,尤其對油氣的聚集和保存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這是值得重視的。如果從四組斷裂形成的新老關繫上分析,則東西向和南北向兩組斷裂形成最早,對蓋層(主要是第三系及第四系)影響最小,而發育最晚的是北西向斷裂組。

2.環形影像反映的地質特點

環形影像是指圖像上具有環形、圓形或塊狀幾何形態的影像異常。由不同色調的影紋或紋理結構組成,也可以通過水系的異常分布而反映出來。很多事實表明,它是地表的、地殼的或更深部的塊狀地質結構的反映,如隆起、坳陷或各種火山機制等。由於它們的形狀、結構和成分,與周圍介質相比存在著多種差別,這種差別就成了地質解譯時的判別標志。

所謂地質解譯的判別標志具有明顯的相對性,特別是色調的含義變化常取決於不同的地質、地理背景。如淺色影像特徵,從區域地質的大范圍來看,多數是負向構造單元,即中、新生代沉積坳陷的反映。但如果把對比的背景只限於盆地之內,則淺色影像特徵可能反映了局部的正向構造。上述變化的關鍵,一是對比空間發生了變化;二是突出了水介質及與水伴生的植被因素。

(1)淺色環形影像在下遼河地區,以反映正向(隆起、凸起、潛山等)構造為主。如在標准圖像上,台安東側呈北東向延伸的長圓形淺色影像異常,反映的正是中央隆起帶的主體,它的幾何形狀與布格重力異常圖的重力高十分相似。在組合圖像上以紋理結構形式出現的淺色影像異常,不但其北東向延伸的總體形態與重力高一致,而且其局部的起伏變化也與重力等值圖相吻合。此外,錦州北露頭區的圖像上還存在一個面積較大(384km2),由淺色葉片狀結構組成的橢圓環形影像,為大型花崗岩體的反映,等等。

(2)深色環形影像若沒有人工的干擾,則主要為負向(凹陷、地塹)構造的反映,如大民屯凹陷。大民屯凹陷,是長軸呈北東向展布的新生代凹陷,在重力上為低值區。它在圖像上表現為明顯的深色環形影像,而且其形態與凹陷基本吻合。

四、已知油田的影像特徵及有利含油氣區的初步預測

1.已知油田的影像特徵

下遼河(遼南)凹陷的西北部及東部的部分地區,是勘探程度較高的地區之一。目前,在西北部的已知油田有高升、曙光、歡喜嶺、興隆台及雙檯子油田,東部有熱河台、於樓及黃金帶油田。這些油田在標准假彩色圖像上有明顯和比較明顯的淺色圓形或塊狀影像特徵,與前述的淺色環形影像一樣,有反映正向地質結構的類似特徵。據分析,雖然油層深埋地腹,但在漫長的地史過程中,由於油層壓力很大,微量烴類能夠通過蓋層不斷向地表或空中滲漏、逸散。其中的一部分被地面土壤吸附而發生生物化學變化,以致漸漸改變了土壤原來的性質,使生長其上植物變態或構成某種特殊的植被群落,因而造成地面效應等等。此外,還可能有其它的成因聯系,例如遼南地區的主要油田——曙光油田、黃金帶油田及於樓油田等,均與熱紅外(波長0.4~12.5μm)圖像中的淺色或白色影像異常有較密切的關系。而這種淺色影像特徵均與地熱有關。因此可以說,上述列舉的主要油田都處在高於平均地溫值的異常區內(圖3R—10、R—12、R-13)。據研究,控制地溫的兩個主要因素,一是盆地基底結構的性質與起伏狀況,因為不同性質的基底表現了不同的熱傳導性能,而起伏狀況則反映了熱源與地表的距離的大小;二是水文地質條件,主要反映地表水與地下水的交換程度,如果交換程度高或瀉水區,則地溫易於散失而不利於保存。當然蓋層厚、薄也是地溫地面效應產生和變化的必要條件。從包含TM-6的遙感圖上表現出來環狀或塊狀影像在空間上的特徵看,確與已知油田有著密切的關系。據統計,遼南地區共解譯環狀或塊狀影像20個,其中14個與已知油田有關,吻合率達70%。東部凹陷的沙嶺巨型環形影像,由7個次級環狀影像構成,其中4個與熱河台田、黃金帶油田有關,如R—18、R-20、R-21及R-16(圖2)。在西部凹陷區,R—16與興隆台油田有關,R-15、R-23與歡喜嶺油田有關,而R—06、07及08與高升油田有關,等等。因此,就遼河地區來說,不管是那種類型或經過何種方法處理的圖像,與已知油田均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而這種關系正是用來預測油田的重要根據之一。不管是哪種原因,已知油田的上述影像特徵,在遼河地區是明顯的,也是可信的。

圖3TM6熱異常解譯圖

1—明顯熱異常區;2—較明顯熱異常區;3—負熱異常區;4—開放性斷裂;5—露頭區邊界線及西斜坡明顯界線;6—沼澤地

2.有利含油區的初步預測

根據已知油田圖像特徵,並從遙感信息的異常表現出發,結合該地區物探、鑽井所獲得的基本石油地質條件進行綜合類比分析,預測了下列有利和比較有利的含油區。

(1)有利含油氣區

①沙嶺地區,該地區在熱紅外圖上,自沙嶺至黃沙坨以東表現為一醒目的淺色異常區,呈北東向延伸,西南端寬、圓,東北端窄、長,且在淺色異常區中,出現兩個更為突出的白色異常點,一個在黃沙坨小4井附近,另一個在沙嶺東北的歐1井一帶。

該區在子區處理圖像上也表現為一橢圓形淺紅色異常區,其長、短軸分別為20km和12km,雖然該淺紅色異常區的影像中存在一些明暗不一的塊狀結構,但仍屬一個整體,其中的歐1井、小4井有良好的油顯示並在部分地區見工業油流。因此,把熱紅外和淺紅色影像異常作為一個有利油氣勘探的整體看待是有理由的。

②榮興水庫以西地區,本區,尤其在近雙檯子河口(海外河附近)地區,為受地面水網干擾的熱異常區。從地貌條件看,是灘塗中的相對高地。在子區處理圖上,本區存在兩個大小不一的環形或長圓形淺色影像異常,且有渲暈狀的特點。盡管圖像明顯反映了受地表因素干擾的特徵,但與已知油田的圖像有較為相似的特點,因此推測為一有利含油氣地區。

③南屁股崗地區,本區是大凌河與雙檯子河相距最近的河曲區,水網縱橫、植被發育,因此,熱紅外圖上未見異常,但在標准圖像上卻表現為一呈南北向展布的長圓形淺色影像異常,其長軸約16km,短軸約9km。該異常北部蘆葦叢生,已見工業油流,南部伸向灘塗。作為影像特徵的整體,既然北部已獲工業油流,則南部,也應屬有利含油氣區。

(2)較有利含油氣區

較有利含油氣區是指地表干擾大,地下地質信息反映微弱,圖像特徵不明顯,與已知油田圖像特徵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仍具有環狀或圓形影像特徵的地區。如:

①北小柳樹以南地區,該區為大凌河與小凌河入海口之間的灘塗,一部分為鹽田。在熱紅外圖上表現為近東西向延伸的異常區,特徵明顯。在TM子區處理圖上存在兩個環、圓形影像,北部植被(以蘆葦為主)發育,圖像呈斑點狀。從宏觀上看,位於遼南巨形環狀體的西側,屬較有利油氣勘探區。

②榮興水庫北,田莊台以西地區,該區在熱紅外圖上呈白色斑點狀,未見大面積熱異常,但在TM子區處理圖像上存在三個大小不一的環形影像,具渲暈狀特點。盡管圖像信息反映的地下結構較為復雜,但與已知油田的圖像特徵較為近似,因此推測為一較有利含油區。

此外,雙檯子河河口的中心灘(蓋州灘的北延部分),它的存在可能與地下正向構造有關,如果石油地質條件較好,則亦為較好的遠景區之一。

五、小結

從圖像處理、解譯和分析的初步結果看,遼河地區遙感信息的應用潛力是很大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通過遼河第四系覆蓋區工作表明,選擇與本區地表條件相適應的恰當的圖像處理方法,就能大大改善原始遙感圖像的質量,並能獲得通過微地貌變化、水系特徵、濕度及植被等因素反映出來的各種隱伏地質信息,從而為補充、修改原有各種地質資料起到積極的作用。

(2)通過地質解譯,對遼河盆地及外圍地區的北西向斷裂構造有了新的認識:主幹的北東向斷裂是盆地形成的主導因素,而北西向斷裂盡管在數量上、規模上都不及北東向斷裂,但它是油氣聚集、運移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3)在利用已知油田影像特徵進行類比、分析、預測新的油氣田方面,也存在著廣闊的前景。

(4)充分利用本區正在勘探的有利條件,使遙感信息所反映的各種石油地質資料能夠得到及時驗證,以便確切建立遙感的石油地質解譯標志,把遙感技術在覆蓋區油氣勘探中的應用推向深化。

參考文獻

李德生.渤海灣含油氣盆地的構造特徵.石油學報,1980.1卷1期.

滕吉文等.華北平原中部地區深部構造背景及邢台地震.地球物理學報,1975.18卷3期.

馬藹乃等.遙感概論.科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