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黎族剪纸艺术的素材
奇特的丧葬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其寓意丰富,趣味无穷,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艺术在黎族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较有影响的黎族民间艺术活动。当然,剪纸不是黎族原有的民间艺术,是汉黎文化交融的产物。黎族科技发展史上没有造纸的历史和技术,纸是汉族制造并传播到黎区,黎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剪纸的过程中,逐渐融合黎族文化,成为黎族的文化习俗。
黎族剪纸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是传统文化积淀和现代文明交融后绽放出来的花朵。它们以其清新、质朴、醇厚的山野气息丰富了民间剪纸艺术内容。他们的作品不需要任何约定俗成的规范、定律、楷模和样版,而只是依据自己对各个物体的概念或物象相互关系的特定印象来创作。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理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以及表现事物的方法。成功地创造了前人未画未见的图式,充分自由地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不管是从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来看,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内容特色
剪纸内容大部分是反映黎村的现实生活以及与自己劳动、生活休戚与共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作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黎族农民,他们熟悉黎村,熟悉黎族群众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因此,他们创作起来得心应手,贴切生活。如羊永生的《出工》、《织筒裙》、《磨谷》、《牛踩田》;刘春兰的《烧陶》、《晚归》;王云英的《山栏丰收》;卢德雷的《回娘家》、《村口》、《山村夜色》;黄曹袁的《田头午餐》、《隆闺》;羊文详的《番薯园地》、《斗》;林文生的《请客酒》等都是作者非常熟悉的、黎族生活很有特色的题材。纺纱织布、犁田、收割、舂米、编织、牧牛、椰树、蕉林、木棉、茅屋、对歌、喝酒、婚嫁等场景,他们信手捡来,随意组合,把不同时间、空间组合成一幅具有浓郁黎族生活的画面。通过这些熟悉的场景来表达他们对生活所寄予的希望,对生命、大自然、对传统美德的歌咏。从而使他们作品中处处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着泥土的芬芳,构成了乐东县黎族农民剪纸浓浓的乡土味特色。
审美特点
大安乡农民剪纸是一种农民自己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他们采用比较简单的工具,一张纸、一把剪刀和刻刀,就剪裁出既真实又富有大胆夸张的作品。一切服从画面需要,形成一种装饰化的平面和具有写实化倾向的透视构成模式。树中有屋,屋中长树,人比树高等物象比例关系,可自由随意的组合布列成一体。它超越了焦点透视的表现限度,“不合理中求合理”。但他们也并非要改变客观物象的本来面貌,而只是追求一种“真”的感觉。不是物象外形视觉之间那种静止的表象“真”,而是合乎于生活之理,自然之理所传达的“真”。不是为了用技巧形式去炫人耳目,而是依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来创作。他们的剪纸创作过程,是用纯朴的心灵,追求理想的过程,随意组合,改造物象,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大胆地进行艺术的夸张,形成构思新颖,形象生动、质朴,构图充实的画面,带有浓厚的装饰趣味。装饰化的构成能产生平稳、宁静的视觉感受,而透视化的构成则给人以一种亲近感,更贴近生活。如羊永生作品中所表现的劳动者的身影、蕉树椰林,以及生息繁衍的环境画面,构图新颖,生动、贴近生活、耐人寻味;卢德雷的精工细雕,富有特色的黎寨风土人情图景,是有浓烈的装饰趣味;刘春兰的作品中充满浪漫而富有想象力,简练中显丰富,疏密有度,既夸张又传神。作者们都用自己的语言和造型方法抒发对生活的感受,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活力、热情、充实的审美境界,体现了民族精神,他们的作品是心灵深处迸发的感情火花。
黎族剪纸是黎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民间剪纸艺人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黎族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结合本民族传统文化,以纯朴的造型、简朴的线条、粗犷豪放的气质、喜闻乐见的内容反映他们朴素而美丽、平淡而热情的内心世界,弥漫着一股使人振作的元气,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和传统,成为独具特色的黎族民间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剪纸艺术不断创新、提高,成为黎族影响较大的文化艺术之一。
奇特的丧葬剪纸
黎族的剪纸相对于它的织锦与编织而言,稍逊一些,但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作品,在黎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是民间艺术用品,在丧葬上大量使用,这是剪纸存在于黎族地区和得以世代传承的群众基础。其次是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有突出特点的一种当代民间艺术。乐东县大安乡黎族农民剪纸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民族民间剪纸大赛和展览,为海南民族文化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丧葬剪纸即在丧葬仪式过程中,把纸剪裁制作冥衣、马、羊、房子、伞、灯笼、棺材罩等,丧葬剪纸在黎族各方言中普遍存在,代代相传,至今不绝。据光绪《崖州志·黎防一·黎情》卷十三载丧葬之制:“……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戚必以牛羊纸灯鼓吹来奠,虽当身鬻子,不悔”。丧葬剪纸习俗有悠久的历史,在哈方言中尤为发达。
黎族社会中,最隆重的礼仪之一是葬礼。出殡前一晚上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俗称“做八”。出嫁女及其各路奔丧亲戚把所杀的牛或猪摆在灵柩前祭祀亡灵,并在灵堂中挂上带来的冥衣、灯笼、纸屋,纸马(出嫁女俗定做白马,其他亲戚则用其他颜色纸制作纸马、纸灯笼)在灵柩旁或者灵堂屋前或屋顶上摆,纸马、纸灯笼越多,死者越荣耀。
出殡前,举行烧纸马、纸屋、纸衣、纸灯笼仪式。即在村口摆上祭品,把所有的纸马、纸屋、纸衣等堆放在一起,经道公祭祀完之后焚烧,意思是亡灵在阴间也有房住,有衣服穿,有马骑,有灯笼照明……。烧完后举行出殡仪式,出殡路上,死者的女儿及死者血亲兄弟的女儿每人都撑一把纸伞,纸伞是出殡时最壮丽的仪仗,纸伞越多,死者越荣耀,这说明黎族对妇女地位的重视。
黎族在丧葬仪式中使用剪纸制品的习俗,是受汉族文化习俗影响,并通过本民族吸收,成为自己的文化习俗。其中有特点且又能体现黎族民间剪纸技艺的是灯笼、棺材罩、马、伞等。
灯笼
哈方言的人普遍制作,用竹篾编成,直径40~80厘米;高60~150厘米,有圆筒形、六棱形、八棱形,开多个窗口。外面糊色纸和各种剪纸图案,中间有放置油灯和不放置油灯。置油灯的中间放置转轮,轮下放油灯一盏(是用小碗或小碟装植物油,在器皿边置几根灯芯)。类似于广东民间的走马灯,即利用油灯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引起灯笼内的空气对流,推动轮转动。轮上是圆筒,圆筒上贴有各式剪纸图案或者把单个动植物和劳动生活场面的剪纸用人的头发与曲轴连系起来。随着油灯燃烧产生的热气流,推动轮转动,轮上的剪纸也随之动起来,似万花筒的图景在转动。常见的图案有斗牛图、斗鸡图、鸡啄食图、砍柴图、纺织图、蝴蝶展翅图、舂米图等。在灯光的映照下,透过窗口一幕幕生动有趣的图景,实现着静与动、情与景的统一。“做八”时送灯笼的很多,都挂在灵堂,参加丧礼的人在观看之余,互相品评哪个灯笼的作工精巧、剪纸形象生动等。因此各村寨的剪纸艺人每次都尽量做又好看又别致的灯笼。由于有市场需求,在三亚等地区逐渐产生制作灯笼等剪纸制品的“专业户”。只要有丧事任务,需要制作灯笼等丧葬用品时,一般都请“专业户”制作。
棺材罩
哈方言人死入殓后,在停棺期间,用来盖棺材的有“龙被(崖州被)”、毯子和纸罩(即用竹条篾扎一个比棺材略大的罩,糊上纸,把棺材罩住)。他们认为棺材犹如死者到阴间的“窝”,是埋在地下的居室,为了亡灵在阴间的“居室”舒适、美观,需要美化、装饰;表示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和思念;表示亲人祈祷亡灵在通往天国的路上走好,早日与祖先团聚;同时展示死者的亲人和家族的势力和团结。另外把棺材美化,使之变成一件艺术品,可以减轻丧家的痛苦,以及减少参加葬礼的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为了把棺材罩装饰漂亮,艺人把黎村生产生活图景、动植物、人物故事、天国的美好生活等剪纸图案,贴在棺材罩的五个面,作为装饰。棺材罩逐渐演变为民间艺人展示剪纸技艺的展台。
黎族剪纸艺人由于较少受到构图、透视、比例、前后的约束,他们自由构图,随意发挥想象力,大胆进行艺术夸张。他们的作品以平面构图为主,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神秘感。它的出现是黎汉文化交融的产物,它可能受到汉族丧葬中的套棺(大棺材中有小棺材即棺椁)影响。棺椁形制是古代汉族对有钱有势的人死后为体现身份而采用的葬具。古代汉族人民认为棺材是埋在地下的“居室”,为了给死人留下大的活动空间,才在棺材外面加套“椁”。黎族丧葬受其影响,也想模仿汉族棺椁形式,但传统上所用的棺材是独木棺,很难在独木棺外再套一个更大的独木棺作为“椁”。因此,黎族人民仅吸收它的外形,追求形似汉族的棺椁形制,逐渐发展成为本民族独特的习俗。另外哈方言的人在出殡时,棺材上坐着死者的女儿和死者族内兄弟的女儿习俗,表示舍不得离开亲人。多人坐在上面,增加棺材的重量,加大抬棺者的负荷。如果罩上棺材罩,既美观又无法坐人,一举两得。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 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 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生活用具、几何图案等纹样,而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织造黎锦的机杼主要有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踞腰织机是极为古老的织机,黎族妇女可用它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黎族刺绣有平面刺绣和双面绣两种,其中以白沙地区润方言黎族的双面绣最为着名,构图和图案都非常精美。 黎族的印染以扎染为主,古代称为绞缬。织物经过结扎、入染、晒干、折线等步骤,最后形成色彩斑斓的花布。印染所用的染料以植物的叶、花卉、树皮、树根等为主,天然矿物颜料为辅。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
清代文人程秉钊用“黎锦光辉艳若云”的诗句来赞美巧夺天工的黎锦。黎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做工精细,美观实用,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黎锦分为四大工艺:
纺
主要工具有手捻纺轮和脚踏纺车。手捻纺纱是人类最古老的纺纱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工具为纺轮。 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
染
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且来源极广。染色是黎族民间一项重要的经验知识。美孚方言区还有一种扎染的染色技术,古称绞缬染。先扎经后染线再织布,把扎、染、织的工艺巧妙地结合一起,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
织
织机主要分为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踞腰织机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织机,与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使用的织机十分相似,黎族妇女用踞腰织机可以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其提花工艺令现代大型提花设备望尘莫及。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绣
黎族刺绣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其中以白沙润方言区女子上衣的双面绣最为着名。我国着名的民族学家梁钊韬先生等编着的《中国民族学概论》这样描述双面绣:“黎族中的本地黎(即润方言黎族)妇女则长于双面绣,而以构图、造型精巧为特点,她们刺出的双面绣,工艺奇美,不逊于苏州地区的汉族双面绣”。
黎族的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富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爱,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如,除平面刺绣外,白沙县黎族人民创造出了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似苏州"双面绣"之美。刺绣工艺以双面绣最为出色,一般用于妇女服饰上。
总的来说,各地的黎锦风格多样,有的古朴淡雅,有的华贵富丽,有的潇洒轻盈,充分表现了黎族人民的才能和智慧。
“剪纸窝”里剪纸乐
位于豫西山区的陕县南沟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村——该村的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已有250多年历史,全村剪纸艺人达360多人。由于大家都是在居住的地坑院内或窑洞里创作剪纸作品,故被当地农民形象地誉为“剪纸窝”。农闲时节,村里的剪纸艺人们就会聚在一起,唱着自编的剪纸歌《十二月花》,纸随剪动,剪落曲终,让乡邻和游客深切感受到这里浓厚的民俗文化和艺术氛围。目前,南沟村已成立全省第一个村级剪纸协会,会员超过200人,全村一年剪纸收入可达二、三百万元。
黔东南苗族剪纸
黔东南是贵州省的一个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这里的苗族民间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由于主要用做绣花底样,而不是作为独立的装饰欣赏品,所以不像苗绣那样名气大,光彩夺目。黔东南苗族称剪纸为“剪花”、“苗花纸”。在长期的刺绣实践中,艺人们发现用剪纸图案来代替在绣面上描绘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制,既省工又省时,同时也能保持绣面的干净洁亮,从此,她们就把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艺术的“蓝本”。为了保证刺绣的质量,苗族妇女们把自己的聪明才华和喜怒哀乐等审美观融人到剪纸图案中,使之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黔东南苗族民间剪纸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它的题材上,有许多与创世纪和人类起源有关的神话传说。如人头蝶身的剪纸图案,就是苗族古歌中的“蝴蝶妈妈”。传说蝴蝶妈妈是由枫树变的,因和水上的泡沫“游方”(恋爱)怀孕后生下12个蛋。经鹤字鸟替她孵了12年,才生出第一个姜央和雷公,以及龙、虎、蛇、象、水牛、娱蚁等12个兄弟,从此天下便有了人和动物。苗族民间剪纸图案中还有“桑扎射日”的神话,说的是古时候有“日月十二双,日夜不停跑;晒得田水啊,好比开水冒;晒得石头啊,软得像粘糕;晒得坡上啊,草木齐枯焦。”为此,苗族先祖造了一把巨大的弓,请一位叫桑扎的英雄去射日月。当桑扎射掉11对日月以后,剩下的一对日月被吓得藏起来了,天地变得黑茫茫一片,人们无法外出做活路。后来,先祖们请来公鸡,“公鸡拍拍翅,抬头高声喊;早晨哩哩叫,太阳出东方,下午哩哩叫,月亮接着上”。此后,万物得到生长,人类才得到安宁。从蝴蝶妈妈生人类及一切动物到兄妹合磨成亲、桑扎射日月、女人驯龙牛、女人驯象等剪纸图案看,既是对母系社会遗风的追溯,又是反映远古时代人类常与各种野兽和严重旱灾进行生死斗争的形象记录。另外,原始的巫术礼仪作为苗族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剪纸中也有较多的反映。苗族是多神论者,崇拜自然物,崇拜祖先,崇拜生命。他们认为人的祸福是由神鬼掌握的,要得福免灾就必须求神的.护佑。巫师是沟通人与神的媒介,由他来祭神驱鬼。因此,苗族人对巫师非常虔诚尊重。剪纸中的巫师形象庄严肃穆,身佩执法的长剑,举着装有降伏恶鬼法力的葫芦,显得神秘莫测。这些古拙简朴、粗犷豪放、富有神话和宗教色彩的剪纸图案,充分展示了苗族的独特气质和久远的历史。
苗族民间剪纸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构思的新颖奇妙上。如《姜央兄妹合磨成亲》图,艺人为了扩大意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事物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你看,作者大胆而巧妙地把画面分成天空、山顶和山脚三部分,来表现三个不同的情节。天上飞的是蝴蝶和山鸡,山顶上站着拍手叫好的姜央,山脚下站着姜央的妹妹以及已合上了的石磨,还有被从山顶上滚下来的石磨吓惊了的野兔。这幅画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洪水泛滥后,地上的人都被淹死了,姜央和妹妹藏在葫芦中幸免于难,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只好成亲等情节,非常巧妙地使这一远古传说得到精致的再现。又如三接式袖花剪纸图案,画面中间是双象斗兽,上方是人驯蚕身龙,下面是龙象相争,其余空处是鱼鸟虫蝶。这种奇特的构思,把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苗族妇女在构思时,把自己的观念意识、审美情趣注入其中,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生活现象。如袖花剪纸图案《狮子笛童》,描绘是一个笛童坐在已受过驯养的雄狮上,悠然吹笛,笛声阵阵,婉转动听,雄狮洗耳恭听,众雀乌、蝶群也纷纷飞来,整个画面体现了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态,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吉祥,使人仿佛处在神话般的境界中。
苗族民间剪纸形式也灵活多样,各具特色。如“中心构图式”,艺人主要在画面中心表现主题,四周讲究相应的对称协调,用不同的花木草虫来装饰搭配。这与“不完全对称”式那种以中轴为坐标,以量的平均分配来使画面产生稳定感、层次感和节奏感有所不同,突破了只讲求统一,不讲求变化的单调刻板的构图形式。又如“中心对称式”,这种形式使画面有一个中心磁场,强调一定程序的收敛,使画面的狮、象、虎、鹿及其他图案有个向心点。当然,也有一部分构图是“中心外射式”的,其画面显现着一种外射的动力,图案中的鸟兽有的面对外框直冲而来,有一种不受任何制约之感。显然,剪纸艺人在这种构图中要表现的是富有动态和生命力的物象。这种活生生的、蕴藏着生命暗示的形式,非常贴切地表现了苗族艺人那种大胆泼辣、自由无揭的性格。另外,苗族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还有整体式、米字式等多种形式。在有限的画面上变静为动,变实为虚,扩展空间,从而使剪纸作品浑厚而不凝滞,具有生命动态美的艺术效果。
黔东南苗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剪纸能手。有许多还是本寨和邻近村寨公认的行家里手。如张志花、潘巫套、张二洞、王安义、张俊贤等,都是当地着名的剪纸艺人。
贵州剑河苗族剪纸
苗族剪纸俗称“花纸”、“剪花”、“绣花纸”,苗语称“西给港”、“西给榜”,译成汉语,即分别为“动物剪纸”和“花卉剪纸”。剑河苗族剪纸不同于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窗花剪纸,其主要用途是作为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稿。类型可分为革东和新民、新合两种,手法主要采用剪、刻、扎等方式。题材范围涉及苗族神话传说和自然界中花、鸟、虫、鱼、动物形象等,内容反映了苗族对远古图腾和自然的崇拜,蕴涵着大量神秘的宗教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艺术特征。从其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成品价值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艺品。
苗族剪纸,历史久远,贵州省黔东南一带苗族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就有关于剪纸的描述。它是研究黔东南境内清水江上游苗族地区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的珍贵的形象资料,是一种既具有现实依据又有学理可循的真正的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丰富而深遂的历史研究价值。如剪纸中出现较多的双头龙、双头鸟、双头蛇、双身共头龙等共头共身的形象即是“交”的暗喻,实际上它是苗族“吃牯藏”仪式活动中,一种巫仪文化的延伸。
剑河苗族剪纸的功能在当地体现为苗族刺绣的底样、蓝本和第一道工序,经过二次加工后,剪纸纹样在刺绣中得到再现和丰富,是苗族刺绣和服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2008年,《苗族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❷ 关于剪纸的详细资料
剪纸也分地域的,不同的地域风格是不一样的,给人的感觉也不同。南方派代表为湖北沔阳剪纸、广东佛山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湖北沔阳剪纸沔阳剪纸沔阳(今仙桃)属荆楚地区,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是“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早在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即有记载,荆楚人于正月初七“人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或戴之头鬓。”唐李商隐《人日》诗也有“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之说。 无论,“ 镂金”、“剪彩”,皆 “剪纸”之工艺也,早就在民间流传,与荆风楚俗结下了不解之缘。 沔阳雕花剪纸与其它地方的剪纸相比较,主要在刀法上独具高超技艺,历代雕花艺人从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日臻完备的妙招,讲究的是“握刀要正,下刀要顺,开片要严,行刀要匀”。阳刻、阴刻、隐点隐线等技法的应用,也使雕刻出来的花草树木、人虫鸟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成为广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美术珍品。广东佛山剪纸广东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 佛山剪纸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等大类。其利用当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用剪、刻、凿等技法,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形成色彩强烈、金碧辉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纸。佛山剪纸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选材施艺。福建民间剪纸福建各地的剪纸都有不同的特点。山区的南平、华安等地以刻画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较多,表现较为粗壮有力、淳厚朴实;沿海的闽南、漳浦一些带则屡见水产动物入画,风格细致造型生动;莆田、仙游一带以礼品花为主,倾向于华丽纤巧的意味。江浙派代表为江苏扬州剪纸和浙江民间剪纸。江苏扬州剪纸江浙派剪纸——扬州剪纸《四季花》百般变化剪出来 扬州是我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扬州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隋炀帝三下扬州,广筑离宫别馆,恣意游乐。每到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隋炀帝游兴不减,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同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的艳丽景色,让人赏心悦目。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剪纸还有一些特别用途,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用来祭奠鬼神。大诗人杜甫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诗句,即谓此用途。浙江民间剪纸《武林梵志》载五代时“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描绘了吴越故地上曾出现的一个宏大剪纸景观。 民间剪纸传统在乡土之中延续传承经久不衰。至1953年以前,调查者曾记述:“浙江省的窗花剪纸各地都有,以金华地区永康、浦江、磐安,温州地区的乐清、平阳 平阳太平钿剪纸点染刻纸作品等地较多,风格各有不同,用途亦各异。”北方派代表为山西剪纸、蔚县剪纸、陕西民间剪纸、磁性剪纸和山东民间剪纸。山西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际,当你走进晋西北的村落院户,看到远处黄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窑洞,似乎觉得这里的颜色太单调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户上,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你定会由衷发出赞叹,仿佛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的,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而丰富的民俗事象,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农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再从红白喜事来看。结婚时,大门两边要贴上大红双喜字,晋南一带还要在陪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华贵辉煌,却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广灵剪纸“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着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晋城剪纸以磁性剪纸为代表,在全国独树一帜。磁性剪纸 (MAGNETIC PAPER-CUT) 磁性剪纸可以靠自身的磁性吸附到磁性相框、磁性画轴、磁性书写板上,也可吸附到冰箱、防盗门、汽车、文件柜、文具盒等铁制物体上。喷少许水或洗洁净也可贴附在玻璃或其它光滑表面上去。 磁性剪纸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剪纸的透雕特点和剪纸的透空效果。 磁性剪纸是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磁性剪纸对剪纸的贡献体现在:一、磁性剪纸扩大了剪纸的市场;二、磁性剪纸丰富了剪纸理论;三、磁性剪纸增强了剪纸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创作技法上有创新,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 磁性剪纸的发展历程: 磁性剪纸——虎2007年10月,磁性剪纸专利夺得了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大赛的新金点子奖。《我爱发明》大赛在央视的决赛项目来自于海内外报名的近3000项专利,经过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发明协会等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的严格评审,参加在央视决赛的有42个项目。磁性剪纸项目因为其市场大、社会效益好及其良好的不可替代性等方面的优势,最终夺得央视《我爱发明》大赛首个新金点子奖,新金点子奖也是本次大赛的最高奖。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磁性剪纸作为山西省文化厅选出的项目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国故事山西小屋展示,受到世界各地友人的喜爱,并获得了北京奥组委和文化部授予的荣誉证书。 2009年11月,磁性剪纸团队荣获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最高奖——“双十佳职业规划之星”。 据统计, 这次 以“励志、成才、就业、创业”为主题的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共有85所高校参赛,报名大学生近4.5万名,上传作品近2.5万份。经过层层选拔和严格筛选,全省85所高校共推选出300余件作品进入省级决赛。河北蔚县剪纸河北蔚县剪纸,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早期当地还盛行供花鞋、荷包、枕头上刺绣用的“花样”。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代表人物是王老赏(1890—1951)。蔚县剪纸的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基本制作工艺为:设计造型——薰样——雕刻——染色。 蔚县剪纸是全国唯一的一种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而驰名,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而成。蔚县剪纸当地俗称“窗花”,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种类有戏曲人物,鸟虫鱼兽,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这些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璀璨,浑厚中有细腻,纤巧里显纯朴,把它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分外玲珑剔透,五彩缤纷,显得特别的鲜灵活脱,别具着一种欢快,明朗,清新的情趣。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祁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设计、细致入 微的精湛刀工、绚丽鲜艳的独特点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动、有味、耐看。百幅戏剧脸谱,剪纸挂历,台历,金箔剪纸等多种产品,进一步提高了蔚县剪纸的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使蔚县剪纸这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更加灿烂,辉煌。产品畅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喜爱。 于2010年8月1日在蔚县举办中国第一届剪纸艺术节,取得巨大成就。陕西民间剪纸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陕西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就葬于陕西境内的共同陵桥山,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汉唐等13朝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 陕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剪纸艺术中,古老而纯朴的陕西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陕西剪纸主要形式有窗窑顶花、炕围花、门画、挂帘、枕花、桌裙花、鞋花、结婚双喜花、衣物佩饰花、神龛贴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窗花最为普遍。每逢春节,不论那里的农村,给窗子糊上洁白的纸,贴上红纸剪成的窗花,喜庆新年。陕西的窗花在表现内容上,一种是继承传统,一种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造型严谨,民间风味十足。陕西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炼、明朗为特点。她们创作的剪纸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具有古朴的民风。他们一方面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对生活进行仔细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凝聚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并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用剪纸来表达自己 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理解。 在陕西剪纸艺术中,首推陕北民间剪纸。这一地区由于近百年来交通闭塞,地处偏 僻,外来文化较难传入,古代的文化、艺术却被农家妇女承袭下来,代代相传。如一些剪纸继承汉代画像石风格,外轮廓极其简练、饱满。生动,想象力丰富。如农家春节门上贴的《瓜子娃娃》的四肢用纸剪出,头用瓜子代替。由于作者都是农民,面广人多,年龄相异,所以剪纸的题材丰富多彩。蔬菜花木、放牧纺织、婚丧嫁娶、民间传说等是老年作者表现的对象。关中剪纸以其造型优美,细致逼真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陕南剪纸人数较少,以其夸张中带精巧、细致中藏真情的特点。 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的本事。人们普遍认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聪明,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聪明的。而今陕北农村,谁会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腊月天婆姨女子们在一起相互学着剪花,有好样子出来,争相替样。正月妇女们相互串门看谁的窗花好,看谁手最巧。 陕西剪纸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纸,二是色纸拼贴剪纸,三是点彩剪纸,四是渗染剪纸,五是纸塑窗花,六是剪纸熏样。 陕北以单色剪纸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据说孔圣人教化天下,唯独遗漏了陕北,于是陕北人的性情不像关中人那么中庸,所以创造性极强,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痛快,所以个性极强。在陕北的靖边、安边、定边,人们称三边剪纸,剪纸变成了另一种风格,纤细入微,小巧玲珑,小中见大,刻画精到。打出的“乐乐”细如针尖,剪出的线细如发丝,既不同延安绥,剪纸粗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写实。据考证,三边原是边关重镇,朝廷常派南方将领在此地镇守,他们带着家眷在这里生活,也带来了水乡的民间文化,与当地古拙的民间艺术待以结合,产生了独特的三边剪纸。 差距地区因为经济基础较好,剪纸的形式变得多样起来,单色、点彩、拼贴、纸塑等多种形式相互运用,内容上以戏曲人物为主,花鸟动物中常常加进象征文化符号的琴棋书画,八宝等,有浓烈的中原文化特征。库淑兰是旬邑县民间拼贴剪纸的高手,今年八十多岁,陕西省文化厅命名的剪纸艺术大师。她把拼贴剪纸发展到极致,使专家学者惊叹不已,台湾汉声为库淑兰出版了大型专辑画册。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拍摄专题片进行报导。合阳县罗占花老人创作的纸塑剪纸,人物的造型采自于戏剧,把戏剧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画的栩栩如生。渭北的单色剪纸受其皮影造型的影响,而西府的单色剪纸受木板年画影响,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蕴。陕西图片(6张)山东民间剪纸北方派——山东剪纸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其中,山东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其中以被称为高密的剪纸“女状元”的齐秀花最为出名,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却用一把小小剪刀,在一张张红纸上剪裁出自己多彩的人生。潮阳剪纸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不仅有中原文化的古朴,也有南方海洋文化的秀丽灵动。其原生态的传统民间装饰图文、纯手工的制作使其深受赞誉,曾被西安美院教授程征称作在中国剪纸中艺术造诣到达“珠穆朗玛峰水平”。 一、 潮阳剪纸的起源 如果说,北方的剪纸起源是为避邪镇恶,那么潮阳剪纸的起源则是为祈福和美化。因而潮阳剪纸在潮阳民俗活动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潮阳因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过新年,闹元宵,清明节,端午节,七巧节,中秋节等,这些岁时节日或纪念,或祭祀,或企求,或祝福所形成的民俗蕴义,是潮汕民俗语的一大特色。潮阳位处海滨,这里的人们非常崇尚大自然,因而潮阳一年之中的时年节日,纪念祖先,游神赛会,都热烈而隆重,是一种凝聚民心力量又集中乡土民俗文化的活动,潮阳剪纸则是依附于各种民俗活动的艺术形式。 各种民俗活动中,通常都要用三牲、五畜、五果、斋菜等供品、粿品,而各种供品因其用途及意义,各种剪纸也因内容不同而相应产生。如荤类的有鸡花,鸭花、鸡蛋花、猪肉花、鱼花、猪肝花、猪头花、猪腿花、还有水族类的墨斗花、龙虾花、蜜花等,水族类剪纸是潮阳剪纸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之一;素类的有香蕉花、苹果花、梨花、凤梨花、姜暮花、豆心花等;各种斋菜如香菇、针菜、木耳、腐枝、花生仁等各自有相应内容的斋菜花。各式各样的粿品又各有不同形式的粿花,其它装饰供品上有各种饰花及各种戏剧人物、八仙、传奇性人物的人物剪纸。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是猪肉花,鸡花,其次是鱼花、鸭花。潮阳剪纸中的鸡花、猪肉花及鱼花在不同的用途上所采用的装饰纹样也因为内容而各自不相同。如用于一般时节,则多用“寿”、“福”等字,如用于婚庆,则多用“喜”或“双喜”等字样,配以双飞蝴蝶,象征双喜双福,喜气祥瑞,或四朵莲花,寓意“喜事连连”,周边配饰各种回形纹、方胜纹、吉祥纹、欢庆纹等纹样。各乡各里、各家各户的图案各自不同,民谷活动中的剪纸又有竞赛方面的意义存在,剪纸质量的档次和精美的程度同时暗示或衡量着潮阳女子的才艺方面的层次及道德品位,这也就成了相互提高和代代相传的主要因素。也因为它们的各自不同,各成风格,又构成潮阳地区总体的一大剪纸风格。潮阳剪纸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团花、饰品四大类。 二、 潮阳剪纸的题材及内容 潮阳地处南隅一疆,山清水秀,人民淳朴善良却不泛心灵手巧。由于潮阳剪纸起源于祭祀、婚娶等民俗活动,因而人们在对生活所寄托的美化愿望也就借助剪纸的形式表达于其中。盼望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子孙连绵、延年益寿等。因而福、寿、喜就成了剪纸艺术经久不衰的主调。潮阳剪纸在题材的表现上比较广泛,表现天地恢宏,上至天上的神仙、瑞龙、祥云、飞鸟等,下至地面的人物、走兽、植物、日常物品等,凡能寄托人们美好愿望和体现人们追求的意象和物象,大多被摄入剪纸艺人的视野而成为“吉祥”化了的剪刀下的艺术品。历代剪纸艺人根据自己灵秀的悟性,用比喻、谐意、隐喻来寓意于剪纸的表达方法,含蓄而优美,可谓一种创造发明,既寄托人们心中来自生活的感受、热爱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欣赏的人们得到一定启示,让人们的理想开阔奔放、丰富、升华,它是一种既情趣又质朴,浪漫而高雅的创作方法。如发音相近。谐音的“福”与“蝠”,“鹿”与“禄”和“六”。“鹤”与“合”,“绶”与“寿”,“鸡”与“吉”,“鱼”与“余”,“蜂”与“封”,“猴”与“侯”,“羊”与“祥”,“蝴蝶”与“福叠”。这些运用谐音、寓意的象征手法使动物和花果组合成图案就有了吉祥的含义。在歌颂生命和繁衍方面,剪纸图案中经常运用石榴,莲花,香橼等图形,每一图案的剪纸作品都包含着深刻的内涵,每件人物作品在夸张变形、概括及提炼里面,都包含着一个优美的民间故事,可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三、 潮阳剪纸的风格和特点 潮阳剪纸的图纹,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及文化的积淀,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风格。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原文化流传到潮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潮阳剪纸图案中除保留着中原文化意义的装饰图纹外,还揉进本地具有的装饰图纹,一种潮阳本乡本土的地方特色的装饰图纹,一代代民间剪纸艺人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或感悟扩展延伸到创作设计中,形成特定的潮阳剪纸的艺术风格。 潮阳剪纸的构图以散点透视为基础,在特定的纹样轮廓内采用“花中套花”的手法,围绕主题,运用谐音寓意的字样作组合元素,周围布满祥花瑞草纹样,和谐地构成完整图案,虚实得体,疏密有致,严整中见灵巧,纤细柔媚却罗列有序,无论是方形、长形或不规则形体,其构图都饱满充实,严谨而舒朗的画面,让人感觉丰富且有变化。 潮阳剪纸是通过刀趣纸味的剪纸形式的造型特征和装饰效果,在采用“阴剪”和“阳剪”相结合的形式上,表现出不同造型在形体上的虚实和递转,“阴剪”刚强有力,线线相断,此面为主;“阳剪”纤细宛转,线线相连,以线为主。“锯齿形”和“月牙形”在剪纸的运用上更是尽显风采。潮阳剪纸通常以阳剪为主,阳剪则以线为主,线线相扣,细如发丝,在点、线、弧、圆的有机结合,使图案清新雅致,剔透玲珑,纤柔秀逸,精妙而纯真,配以少量的阴剪则使画面粗细相生,柔中带刚,增强表现力。潮阳剪纸之所以精细,是和剪纸特制的工具和精良的剪工技术分不开的,一张普通的纸,通过作者灵巧多变的剪刀工夫一丝不苟地“蚕食”,就变成一幅精美的艺术剪纸作品,正是“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 潮阳剪纸中的戏剧人物,造型简练夸张,神态生动有趣,轮廓分明,少有浮饰,线条纤细流畅,却带拙稚的野味,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在比指甲还小的面积上,五官俱全,表情生动,几乎称得上“微剪”的境界。因而潮阳剪纸在剪纸类中,无论从构图造型还是剪工技巧,都被赞为高水平。河北阜城剪纸河北省阜城剪纸源于崔庙镇陈集村,目前已辐射到周边码头镇、古城等几个城镇,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创新,阜城剪纸技术除了传统的手工剪纸加工制作之外,还形成了专业性机器规模化生产,极大的降低了剪纸的手工成本,提高了剪纸的生产效率;其代表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年俗剪喜字剪纸、福字剪纸等产品已风靡大江南北;阜城剪纸线条流畅、形象鲜明、艺术风格独特,保持了中国画的写意、工笔等诸多形式,剪纸的选料主要有丝绸、布匹、绢纸、宣纸等。即可手工剪,也可机器规模化生产,同时还可进行装裱设计,满足了从低到高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目前,剪纸已经成为阜城的一项独特的产业,从业人员近万人,年纯收入8000多万元,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韩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