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家经典禅语静心图片
佛家经典禅语静心图片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为至,福已远离。佛家经典禅语静心图片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喜欢。
佛家经典禅语静心精选1.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2.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3.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 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5. 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6. 刹那便是永恒。
7. 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8.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9. 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10.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 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11. 一僧得意的对独园和尚说:心. 佛. 众生皆空,无悟. 无施. 无受。独园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独园:一切皆空,哪来如此大火?
12.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家经典禅语静心欣赏1.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2. 禅师讲经:小鱼被熊捕到,求其放生,并称几年后自动送上门,熊说它不会为大而无望的机会抛掉既得利益。人真切地过着现在才是拥有人生
3.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4.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5.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6.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7.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8.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9.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10.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11. 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12. 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13.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14.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15. 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6.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7.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18. 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佛家经典禅语静心1.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2. 修行不仅要有诚心,更要有恒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时刻如是,平时不要讲那么多话,舌尖顶上颚,有口水时咽下,那是甘露水。
3. 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4.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5. 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幸福。
6. 禅有四行: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打破执着,是“无所求行”,让自己从苦海解脱出来,用法净之理作指导,是“称法行”.
7.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8.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9.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之中。
10.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11. 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12. 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 洒水. 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13. 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 忧虑. 分别和执着心通通放下。
14. 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15. 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6. 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17. 问:心是什么?答:心是无形无相的我,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可以周遍宇宙。
18. 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19.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0. 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着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贰’ 谁有恶佛的图片(超大或高清)
个人同意 小谢5715 的观点
不是恶佛,是佛的愤怒像
或可以教化部分慈悲驯服不了的众生等()
殊途同归
不要执着
你想看图片,可以网络图片看看,
但是一定要明白,这是佛菩萨显的方便,不要以不好的心来看
世人就是执着于相,表面,所以佛菩萨幻化出来,方便教化众生的,
表面做着和众生一样的事,心里却没有众生的欲望,烦恼,执着。。。
希望你在佛学的路上前进哦,不要走歪了
个人观点,请批评指正
‘叁’ 财神爷手机壁纸高清竖屏,用财神图做手机屏保好吗
提起财神爷手机壁纸竖屏,大家都知道,有人问用财神图做手机屏保好吗,另外,还有人想问能用财神老爷做手机壁纸吗,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可以把财神爷手机壁纸带着去上厕所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用财神图做手机屏保好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财神爷手机壁纸竖屏
1、财神爷手机壁纸竖屏:用财神图做手机屏保好吗
喜欢就好
喜欢就好很好
2、财神爷手机壁纸竖屏:能用财神老爷做手机壁纸吗
当然可以,图个吉利呀,每天看到财神爷,心情也好了不少,对吧
3、财神爷手机壁纸竖屏:可以把财神爷手机壁纸带着去上厕所吗?
你可以把财神爷手机壁纸带着去上厕所。手机上的财神爷壁纸只是一张壁纸而己,不代表什么,手机上贴财神爷也不会真的让你发财,你喜欢带去哪里就去哪里。财神一说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搞的一套的说法,不会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的。
可以把财神爷手机壁纸带着去上厕所吗?
4、肖战意外曝光手机壁纸还是财神爷,你平时喜欢用什么类型的壁纸?
肖战意外曝光手机壁纸还是财神爷,我平常是喜欢一些风景,或者插画之类的,这样的手机壁纸。现在每个大学生几乎都是人人一部手机,而且我们可以在平常的聊天和中都可以看到手机上的壁纸,各式各样的,有风景的,也有人物插画,也有类似之类的赛车游戏之类的漫画人物都有相似的壁纸,供我们去选择,然而如果说是可以把财神爷放到壁纸上,这个创意是非常好的,因为我觉得凡是这类的人都是比较可爱的,每天都在想着如何去挣大钱,然后发大财,虽然说是年龄尚小,但是有着一个这样好的积极,的心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还有就是也手机壁纸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鼓励,或者是一种题型,假如一个人的手机壁纸设置的是,学习之类的壁纸,所以他们都会时刻提醒着我们自己学习,然后是我们的学习,自己成绩提高,第二个就是如果是风景之类的壁纸的话,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去远处走一走,或者是个小目标,出去看一看,然后拍一些好看的风景,遗落新在路上就好了,再就是财神到手机壁纸,我觉得这个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学习,和如何赚钱?这两个作为基础所以,这样是很好的。这个如果说是对我来说,手机壁纸就是风景之类的,因为我觉得大自然的分别是最重要的是最美丽的,所以有时间可以去大自然去亲身的去感受一下,因为巧夺天工,所以啊,买上一个刚入门级别的相机,然后带着自己心爱的人可以去各个地方旅游,然后拍下许多好看的照片,这就是我想做的,这样的生活相信大家是很乐意去看的,所以时刻提醒我们自己。
5、财神爷手机壁纸竖屏:财神爷图片
财神爷:
6、财神爷手机壁纸竖屏:财神锁屏壁纸可以自定义?
的确可以自定义了,我最近玩的超开心我从给你复制一段吧:
财神锁屏APP,集美图、聚财、创意、娱乐为一体的锁屏应用,将在聚宝盆功能区开拓本地上传专区(用户自定义功能),用户可在锁屏界面实现美图、脸萌等同等炫耀功能,财神锁屏聚宝盆“本地上传”壁纸区将把的位置的自我展示给自己,自我定义,满足90后对炫耀性人格对自我展示的刚性需求!
(1)聚宝盆主界面之“更多”功能进入“我的壁纸”和“本地上传”模块,“我的壁纸”版块设计批量预览应用和删除、单张预览应用和删除功能;并且在批量处理时,用户最多只能选择和设置10张;
(2)“本地上传”功能,可以调用相机和本地相册,可以实现“裁剪”“优化”“增强”“”“时钟位置”等图片二次处理DIY功能;给你一个展示完美自我的。
(3)用户分享,自我定义的壁纸可以分享至“图片审核”空间,审核后发布。也可以向好友分享,调用“APP分享页面”让大家都看到你的最美动态;
以上就是与用财神图做手机屏保好吗相关内容,是关于用财神图做手机屏保好分享。看完财神爷手机壁纸竖屏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肆’ 抖音上一笔画佛图片是什么
抖音上一笔含吵雹画佛图片通常指的是“一笔画佛祖”,碰氏它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图案,用一笔画出佛祖的形谈帆象,表达对佛祖的尊敬之情。一笔画佛祖图案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把佛祖用一笔画出来,另一种是把佛祖用一笔连线绘制出来。
‘伍’ 禅意茶道人物意境图片欣赏(2)
禅意茶道的理念 1.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2.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
3.尊人贵生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 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贵生是指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4.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
5.无几
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
禅与茶道的历史
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 种植 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 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4]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着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着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着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 收藏 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日本禅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筑雅致,环境清幽,是我国禅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品茶之风始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之后,品茶之风更盛。然后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宫贵族,直至广泛的社会大众。
禅与茶道的关系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 文化 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 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 传说 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着《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着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于是而有伦敦“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茶禅文化影响世界文明,实深广远。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可见各国不同文化之内涵与时代精神。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艺术家以茶书画诗文;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茶使人类精湛思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诚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所当务。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乐道,观世界文明发展之趣势,感祖国茶禅文化之渐替,念我祖本师之慈怀,阐茶禅一味之真谛,爰倡茶禅学会,以期联络同道,致力于新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茶禅文化于新时期,启迪理想,护持道德,开发文化,纲维纪律,盖亦为经济建设中心添砖增瓦、搭桥铺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赵朴老希望广大“茶人”与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将已濒湮没的中国茶道,发掘整理,恢复继承,发扬光大。中国茶禅学会遵循赵朴老的遗愿,也正为此而努力。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它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贯之。
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之需要(儒家谓为食息眠,道家谓为精气神,佛家谓为色息心,藏密谓为脉气明点,实质一也),法门即有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大体系之类别。禅定有种种分类,此种分类,是从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修持有所侧重。如来禅着重息法,断惑证真,转识成智;秘密禅着重色法,入我我入,即身成佛;祖师禅着重心法,明心见性,即心成佛。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开。茶与佛家这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茶禅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中国佛教最先推行的禅定大都是四禅八定的如来禅,如来禅是坐禅,讲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与后来祖师禅的参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是不同的。坐禅需要静虑专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等药性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茶与禅修结合,乃极自然而必然之事。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坐禅,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僧人坐禅修定,须持“过午不食”之斋戒,盖由戒生定,由定证慧也。故丛林不作夕食,但许饮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为“吃茶饭”。唐用茶饼,故需煮饮,如煮饭然。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为小药,故茶又谓为茶汤,如药汤然。所以赵州公案说“吃茶去”。
唐代寺院饮茶助修,逐渐普及,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从此可见由僧人坐禅饮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而宗门亦将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规式,写入《百丈清规》。佛教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创定。《百丈清规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中明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其“请新住持”文中记有“鸣僧堂钟集众,三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讲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众僧饮茶。
又每坐禅一炷香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还专设“茶堂”,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参之用;有“茶头”执事,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专门有“施茶僧”,为行人惠施茶水;寺院所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持或施主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茶会成为佛事活动内容。凡此种种均来源于坐禅饮茶,目的还是为了帮助禅修,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成为佛教丛林的法门规式。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之语,刘珍亮谓饮茶具“十德”,《五灯会元》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可见茶在唐代,已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规。自宋至清,举办茶宴,已成寺院常规活动。如浙江径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传佛寺,一般都举行茶会。十九世纪中叶,大喇嘛寺曾举办过数千喇嘛参加的法会,有时持续数日之久。由此可见茶不但与显教,而且与密教;不但与汉传佛教,而且与藏传佛教都有密切关系。总之,上说这些都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如来禅的“坐禅”茶道。
就在坐禅饮茶的茶道盛行之时,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从印度来到中国首都长安传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刚智忌辰,举行千僧供,玄宗赐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饼茶,故可用线贯串),以供斋用。大兴善寺文殊阁上梁,代宗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二百串。
惠果大师于贞元六年(760)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归时,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贞元十四年,惠果入内道场,赐绢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帝即以供养茶赐茶为供佛施僧的高级礼遇。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贽黎者(僖宗排辈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书有“五”字略号,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现存法门寺博物馆)。日本文献记载,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国,带茶种植于比?山麓。永忠和尚献茶于嵯峨天皇,天皇称赞并命当地(宇治县等地)普遍种茶,是为日本最早传茶之记载。奈良宇治所产之宇治茶,至今还为日本茶道常用之茶。又广东江门传说密宗一行大阿贽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山茶,夜观天象(一行为中国大天文学家),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碑。凡此均可证明茶与密宗的法缘关系。
日本台密六祖智证大师圆珍《行历抄》记其初至长安面见法全(唐密祖师惠果和尚之法孙),引至“青龙寺西南角净土院上房,与茶饭吃。”后三日,圆珍“到青龙寺礼拜和尚,入道场,随喜礼后,便于院中吃茶饭”,由此可见茶与密寺及密宗行人之关系。法门寺地宫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其药师像与东密《觉禅钞》心觉的左手持钵右手持锡杖的唐本药师像完全一样,说明地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药师法为中国早期密法,唐代弘扬最盛。尽管显密详略不同,但传承迄今不绝。药师法是了生脱死,以药物为体、以性空为性来认识人生而改造人生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药师法的本质就是修药师定。修药师定,就是教人明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顶天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药师定者,秘密禅之禅定也。它融秘密禅修色之要,会如来禅修息之奥,通祖师禅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决食色问题;以安般法(循环生理)修息,解决呼吸问题;以入寤法(大脑生理)修心,解决睡眠精神问题,实为现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禅也。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之运用。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由于人身色息心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因此如来禅的坐禅、秘密禅的密禅与祖师禅的参禅是相互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而逐渐开显的。所以在坐禅饮茶、密禅供茶、参禅茶味三者既有彼此相联的共同点,又有先后不同的差别层。修祖师禅的“茶禅”(即茶禅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禅宗发展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也就是说,茶由禅兴,茶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乃至以茶作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斋僧。法门寺的茶供养、圆珍的“吃茶饭”,甚至赵州三呼的“吃茶去”,以茶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茶修禅修一体,茶味禅味一味,茶密禅密一体,这就完成了中国佛教三个层面,色息心三法相即、空假中三谛圆融的中国茶道。也就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茶禅一味的茶道。饮茶的茶道,主要是饮茶调息,摄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守意,进而止住自心流注,臻于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作观,作空性观,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际,乃至离边大中观,常乐我净。印心的茶道,主要是味茶净心,自心现量,远离四句,甚至念住无念,见本来面目。
“茶禅一味”是由宋朝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夹山寺编着的《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被韩国称为“天下第一奇书”。他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由日本 留学 生辗转传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代代相传的国宝。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遣宋留学回国后,将茶种植于禅寺,并着《吃茶养生记》。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院饮茶方式传至日本。大应之后继有几位禅僧至中国习茶道并成为茶师。后大德寺一休和尚将茶道之法传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创出富有东瀛风味的日本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千利休改良而普行于民间,称为千家流,倡导“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现在的里千家茶道。现在日本茶道已有数流矣。
山上宗二之茶书《山上宗二记》谓“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禅师说:“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一味清净(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国)太平。”传说珠光禅师捧茶拟饮,老师一休举铁如意一声断喝,将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问禅意若何,珠光答谓“柳绿花红”,一休印可。珠光专以茶道保任所得,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见地。千利休也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心的一片 白露 地。”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经明显表露出来的境界,也还只是浅层次的般若境界,还未臻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还只是“缘起性空”的中观见,还不是离边的大中观见。提高来说,这一片白露地,就是大圆满的如来藏,就是原始觉性、内在光明、本来面目,就是“如来藏中有如来”的“本始基”,就是法尔清净的“本不生际”,也就是脱离任何边执的“常乐我净”。这就不是世俗谛中“茶即禅,禅即茶”的“茶禅一味”,而是胜义谛中无修无证、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议的本际明相的“茶禅”了。入难入之楞伽,住无住之本际,达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五叶;祖师西来意,将心与汝安,欲了此中味,请你“吃茶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艺)。道无器不现,器无道不明,所以茶道也不完全离开茶艺。
‘陆’ 什么应用可以设置一禅小和尚做壁纸
您好,直接网络一禅小和尚图片然后手机,设置,桌面显示 或者直接在桌面长按选择壁纸,更换图片选择小和尚图片就可以了!
‘柒’ 求一禅小和尚这个高清原图,谢谢
一禅小和尚高清图如下:
主人公一禅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儿。聪明可爱,调皮机灵,和师父阿斗老和尚上演着有趣温情的故事。
一禅因为被阿斗老和尚捡起并收养,因此自小在庙里当小和尚。一禅喜欢问师父问题,每次师父都会讲出一些道理,帮助一禅成长。
慧远老和尚是一个阅历广泛,入佛门已久却又似乎未完全出世的人。表面上大大咧咧,爱面子甚至有点好色,内心却是一个非常温暖慈祥,大智若愚的人。曾救起被父母遗弃在深山的一禅,把一禅带大。
(7)禅佛图片手机壁纸竖屏扩展阅读:
《聪明的一休》也是与一禅相似的人物,《聪明的一休》以日本室町时代初期的特立独行的禅宗僧人一休童年为主角的日本动画,由东映动画出品,于1975年10月15日到1982年6月28日于日本NET电视台(1977年4月1日改名为朝日电视台)播出,共298集,播出时间长达8年之久。
中央电视台引进并配音成中文版,成为当时风靡全国家喻户晓的优秀动画片。动画描述的是在室町幕府时期,曾经是皇子的一休不得不与母亲分开到安国寺当小和尚的故事。
‘捌’ 佛家静心禅语唯美图片
佛家静心禅语唯美图片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欢迎欣赏佛家静心禅语唯美图片!
佛家静心禅语唯美图片
1. 智者不锐,慧者不傲,谋者不露,强者不暴。
2. 开卷将天晓,谁言不快哉!
3.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4. 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5.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6. 谁把谁的明媚尽收眼底、谁把谁的难过感同身受。
7. 如实知一切法,故名为佛。——源自:《摩诃般若经》
8. 必须重新站起来,告诉自己,继续走吧,路途尚未结束——即使重新捡起的东西已被别人踩得粉碎。包括你蹲下去的时候,散落一地的尊严。——七堇年
9.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10. 最是凝眸无限意,似曾相逢在前生。
11.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12. 禅院附近小水坑里的青蛙不愿搬到池塘去住,结果被过路的车轧死了。禅师、不图变迁,会为旧环境所困扰,修行亦如是。
13.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14.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15. 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16. 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7. 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佛说十善业道经》
18.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佛家静心禅语唯美图片
1.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2. 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于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3. 禅诗-《行看流水坐看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了庵清欲。
4.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完颜寿《朝中措》
5. 欲为第一火,痴为第一暗,瞋为第一怨,此三在世间。——《正法念处经》
6. 世人得罪,其行有三二口言伤人、身行暴害、心专嫉妒。——《中本起经》
7. 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8. 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9. 胸怀坦荡,处事坦然,心宽体健,益寿延年。
10. 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1. 愿佛光注照全家,祈如意伴您永远!新年快乐!
12.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13. 是宿命的悲、还是轮回的'痛。
14. 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15.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6. 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17.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8. 看樱花满天,悲伤在流转,却掩不住斑驳的流年。
佛家静心禅语唯美图片
1. 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2.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3. 这个身体,只是借我们暂住而已,如房屋,无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执着。
4. 一切众川流,皆悉归大海,若饭佛及僧,福归已亦然。——源自:《大般涅盘经》
5. 有其因,必有其果。
6. 忍辱多福。
7. 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8. 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9. 知足者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10.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1. 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12.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王观《卜算子》
13.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沙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14. 宁静求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15.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佛说十善业道经》
16.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柳永《雨霖铃》
;‘玖’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
禅语主要指从佛门中传出的精华语句,话语平朴,含意深远,对人生思想等方面有着精神食粮的作用。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佛家静心禅语图片,欢迎大家分享。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1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2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3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11、好向枝头采春色,不知春色在篮中。《贞和集》释:喜好在枝头体味春光明媚,其实春光在篮里的茶树叶上。自心即佛无须外求。
2、一休禅师将老师的茶杯打破了。他问老师:人为什么一定要死?老师答:世间一切有生就有死。一休说: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3、禅院附近的鹿病了,众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后,因找不到草而饿死。禅师:过多结交酒肉朋友有害无益。
4、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5、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家有一片石,时坐,时卧,欲镌做佛,可否?禅师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6、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7、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8、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9、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10、一教授向禅师问禅,禅师将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后继续。教授:漫出来了。南隐: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禅?
11、石头:我该找个我爱的人还是爱我的人做妻子?佛:能让你感到生活充实,让你挺起胸往前走的,是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
12、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3、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禅师: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14、失去了鸭子,你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着急。
15、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16、所谓看开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
17、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18、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憨山大师醒世歌》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21、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2、狐狸藏在寺院里,被执役僧逮住,点着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经阁引燃了书籍。禅师:毫无理智地处理事情会招来大灾祸。
3、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4、敞蓬车飞驰,急拐弯处几乘客被抛出,躺在地上大骂。杨树:凡被抛下的,大都因自己没站稳脚跟。禅师:灾难多由自己造成
5、经常地不肯妥协,不满于现状,舍了这个,下一个可能更差,过多的欲求往往使你失去眼前的幸福,有时应学会迁就。
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拴小船的木桩对小船道:哈!怎么样?你失去了自由。小船:你也失去了自由。禅师:一心想拴住别人的人,自己也被拴住了。
8、哲学家:不用语言能告诉我真理吗?佛陀沉默。哲学家:你的慈悲使我进入了真理之道。佛陀:好马在鞭子的影子下也能跑。
9、日休禅师: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迷惑,活在明天的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实。今天便是每分钟,如全做好,人生就美妙。
10、佛问:生命在几间?僧:数日间。佛复问一僧,答:饭食间。佛又问一僧,此僧答:生命在呼吸间。佛:善哉,这才是生命。
11、白松:我质地优良可做屋顶可造船,你呢?荆棘:一想到劈你的斧头,恐怕你还是愿做荆棘吧。禅师评:平淡无奇的生活没痛苦。
12、问大珠禅师:多么大算大?答:无边际。又问:多么小算小,答:看不见。问:大无边际,小至不见,究竟何处是?禅师反问:何处不是呢?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14、僧人: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禅意?禅师: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15、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16、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17、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18、透视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挂碍任何事物。
19、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20、“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31、一碗浑浊的水,老摇它,水便总是浑浊,把它放到器皿里不动,沙尘便能沉底,可见清心是沉五欲之沙、驱烦恼的初步功夫。
2、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如果一个人想通了这一点,那么什么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为乌有。
3、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4、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5、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6、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
7、禅师把盐撒入水杯,水咸得发苦,更多的盐撒入湖,湖水仍纯净甜美。曰:痛苦是盐,容器决定咸淡,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8、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用爱化疑;心中有爱、就不会有疑。
9、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10、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11、禅师在白板上点个黑点,问徒弟:这是什么?徒弟们异口同声:一个黑点。禅师笑了:只一个黑点吗?这么大的白板没看到?
12、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恬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13、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干坤最上文章。
14、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间有人骂,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却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15、禅师讲故事:马不肯分担驴子的负担,驴子累死后,马背负了驴子全部负担和一张驴皮。禅师:马因不肯分担,最后却负担很多。
16、生活在山坡上的石头,羡慕山下繁华大道,便自己滚下去,结果受尽践踏与玷污。禅师: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17、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18、禅诗—《行看流水坐看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了庵清欲。
19、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20、园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烧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里放在房间里,没想到,几天后,花死了。禅师:有些东西因为想得到才会失去。
佛家静心禅语图片41.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为。
2.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3.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4.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麻烦。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5.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未为珍贵,知安乐放值千斤。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为最高。切勿贪以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平安乐逍遥。
6.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7.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8.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9.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工夫深。
10.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11.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12.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为至,福已远离。
13.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15.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该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16.真正的布施,就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17.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18.学佛,就是在学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
19.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0.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21.知“因果”即知进退。知佛法,即得开心果。
22.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2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24.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2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6.印光大师法语: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27.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8.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
29.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30.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的犁头年年坏,未见田中换烂泥。
31.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32.凡夫迷失于当下,后悔于过去,圣人觉悟于当下,解脱于未来。
33.情生智隔。
34.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的如我凯撒者也,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35.人世间的艰难与困苦,就是一种考验。
36.人如果有正确的信仰,在人生的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会出差错了。
37.有智慧的人能够舍,能舍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38.同样是过一辈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满足需求;而欲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烦恼,也能够安稳地度过一生。
39.人如果不能知足就永远都在烦恼中。
40.生命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生活得平常。
41.你成功时最危险的敌人,是你自己的傲慢心。
42.不耗时间批评别人,多花时间改善自己。
43.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44.语言之间最可积德,如见人为善,以一言赞成;见人为恶,以一言谏之;人有争讼,以一言解劝;人有冤抑,以一言辩明;以至勿谈人隐私,勿论人是非,其功德皆是无量
45.培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修来的才是真的。
46.如果有人犯下错误,我们要学会去关怀他,宽恕他,以及以身作则地去感化他,而不是去发脾气,发怒讨厌和打击他。否则我们就与他一样,同样是无知的人,因为我们也犯下了无知的错误。
47.三餐常思农民苦,日用莫忘众生恩。
48.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好似一份虔诚的慈悲心。
49.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50.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51.只有经得起忍耐,才有办法在人世间生存的更自在。
52.真正用该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
53.忍辱治嗔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54.小事不做,难成大事。小气不忍,则坏大事。
55.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56.人之谤我者,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者,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57.要批评别人时,首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
58.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靠后。
59.为自己找借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60.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
61.不知足的人,即使再富有,也是有个穷人;因为他总有贪心,“贪”字无厌,就变成“贫”了。
62.有求皆苦,无欲则甜。
63.春天才见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百年浑是戏一场,死后空持手一双。
64.人的忧悲苦乐,皆建立在一个有“我”的观念之中。
;‘拾’ 求一禅小和尚高清壁纸
一禅小和尚高清壁纸如下:
简介:讲述了小和尚一禅和师父以及身边各种人和事,并从中领悟人生的道理,领会身处尘世的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怨憎会爱别离与求不得。用小和尚的视角看世界,用老和尚的话语去阐述人生的各种道理。
(10)禅佛图片手机壁纸竖屏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一禅小和尚
一禅小和尚是一个善良活泼,聪明可爱的小男孩儿,情窦未开却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幼时被父母抛弃,老和尚捡来,从此在庙里当和尚。
2、慧远老和尚
慧远老和尚是一个阅历广泛,入佛门已久却又似乎未完全出世的人。表面上大大咧咧,爱面子甚至有点好色,内心却是一个非常温暖慈祥,大智若愚的人。曾救起被父母遗弃在深山的一禅,把一禅带大。
相关作品
一禅小和尚 第1集 一禅有特别的解签技巧
一禅小和尚 第2集 和尚为什么过午不食呀
一禅小和尚 第3集 一切恩爱会 无常难得久
一禅小和尚 第4集 世事如棋局局新
一禅小和尚 第5集 因果循环 做人要常怀慈悲心
一禅小和尚 第6集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一禅小和尚 第7集 师父老往河边跑是为了啥
一禅小和尚 第8集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一禅小和尚 第9集 三个和尚没水喝 两个和尚呢
一禅小和尚 第10集 感情受挫也是一种修行呀
一禅小和尚 第11集 王公子的第十四次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