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9年军官穿的四口袋衣服是什么样的跟士兵有什么区别图片
此时政治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军装面料为涤卡,除了前线的外其他甚至没有专门的训练服装,基本上常服和训练服是同一种 这是干部装,四个口袋,没有军衔高低区别,给前线官兵的指挥协同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这是汽车团的战士们临上前线的时候合影,全部的光头,只有上面2个口袋,只允许装士兵证和香烟等少许物品。 红领章曾经在小 平访美后成为西方收藏者的热门军装, 但是谁人知道情何以堪?红领章为越军之时了准确的射击目标?
2. 对越自卫反击战图片中那张蒙住眼睛的人是谁
是这张吗?史光柱,男,汉族,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人,1963年出生,1981年入伍,1984年1月入党,2005年10月从77283部袜前御队副政治委员职位退休。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1984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悔清“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90年被总政治部、国家组织部、人事部、宣传部、中国残联联合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2006年被中国文联,中华基金会联合评选为“全国十佳卓越告岩人物”。现任中国残联作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老山对越自卫反击战战斗英雄史光柱,从1985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唱着自己作词的《小草》后,走进了千家万户。次年,他进入深圳大学就读。
3. 为什么中越边境战争会被国人忘却
什么叫怕见真相?当时那场战争就是为拖住越南,拖垮他们.如今不提那场战争的原因是中越关系发展的大环境所致,并非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在这种前提下,政府的宣传机关尽量回避.当时那场战争,我们是绝对的赢家,为了不刺激越南,所以政府的目的就是要让民众逐渐淡忘.
但是那些付出牺牲的老兵们没忘,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也没忘,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没忘.
当年的战争,培养了一大批有实战经验的军官.现任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沈阳军区司令张又侠中将等等,都是当年从战火中走过来的.
http://burningblood.eicp.net/index800.htm
这是燃烧的血论坛,是当年的参战老兵所建,有当年各部队的参战资料,图片,视频,关心那场战争的人们,可以去看看.
战场篇
--------------------------------------------------------------------------------
中越边界战争
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时期
79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东线部队简介
79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西线部队简介
共和国之魂-79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共和国之魂-79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II(图片)
步兵战例:步兵119团6连6班A村搜索战斗
步兵战例:步兵120团5连7班班拔以北1公里夜间遭遇战斗
步兵战例:步兵109团6连3排141高地进攻战斗
步兵战例:步兵第116团7连1排龙金西北遭遇战斗
步兵战例:步兵第120团7连1排268高地进攻战斗
自卫反击通报—我军沉重打击越军主力316A师
自卫反击通报—打破越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中越双方交换战俘照核链戚片
81-84年对越拔点作战时期
法卡山收复战
广西龙州科甲之战(12.28战斗)
昆明军区
昆明军区轮战简介
14工程计划
17工程计划
4.28收复战(收复老山主峰)
4.30者阴山收复战
柴山堡地区穿插战
塘莫地区战斗
4.28当天的战斗实录
6.11战斗(越军团规模反扑)
7.12松毛岭大战(越军师规模反扑)
142高地(李海欣高地)防御战
84-90年对越坚守防御作战时期
南京军区
南京军区轮战简介
威震南疆-陆军第一集团军-猛士篇
威震南疆-陆军第一集团军-睿智篇
威震南疆-陆军第一集团军-合力篇
威震南疆—陆军第一集团军—苦乐篇
威震南疆—陆军第一集团军—手足篇
威震南疆—陆军第一集团军-赤子篇
威震南疆—陆军第一集团军—共建篇
威震南疆—陆军第一集团军—关怀篇
12.21抗敌团规模进攻
12.24出击战斗失利
1.15战斗(攻占116阵地的2号、3号无名高地、出击968高地、142反冲击战斗)
851行动计划(2.11战斗)
852行动计划(3.8战斗)
5.4战斗(166阵地的4号洞的控制权)
济南军区
济南军区轮战简介
5.21战斗(抗敌连规模反扑)
5.31战斗(抗敌团规模反扑)
悲壮的211(6.11战斗,与敌反复争夺211高地1、2号哨位))
7.19战斗(抗敌团规模反扑,粉碎敌“M2”计划)
9.8战斗(恢复211高地1.2号哨位)
851工程计划(12.2,收复405高地战斗)
我在405高地的十天十夜
山虎-8号计划(配合851工程计划,出击968)
1.12战斗(抗敌营规模反扑)
双盾工程一号计划(出击167高地)
C-3工程计划(出击307高地)
出击395(9.23战斗)
7.29战斗(侦察连出击拔点)
1.28战斗(出击黄泥坝)
兰州军区
兰州军区轮战简介
蓝剑——B计划(出击968高地,10.14战斗)
34-1工程计划( 出击55高地,10.19战斗)
北虎行动(出击310高地,1.5战斗)
“LJ—B计唤余划”通信对抗战例
北京军区
北京军区轮战简介
4.22战斗(408高地反偷袭战斗)
4.22战斗(上甘岭反偷袭战斗)
4.24战斗(662.6反偷袭战斗)
4.27战斗(18号阵地反偷袭战斗改陵)
4.28战斗(1072高地反偷袭战斗)
5.3战斗(54号阵地反偷袭战斗)
6.13反偷袭战斗(雨季作战阶段)
6.17反偷袭战斗(雨季作战阶段)
7.21反偷袭战斗(雨季作战阶段)
8.13反偷袭战斗(雨季作战阶段)
8.17反偷袭战斗(雨季作战阶段)
9.17反偷袭战斗(雨季作战阶段)
10.29伏击战(雨季作战阶段)
11.22战斗(旱季作战阶段)
1.31战斗(旱季作战阶段)
3.9战斗(旱季作战阶段——秦可军等生俘一名越军)
3.12战斗(旱季作战阶段)
5.12行动(第一次炮击作战)
6.04行动(第二次炮击作战)
7.14行动(第三次炮击作战)
8.13行动(第四次炮击作战)
第五次炮击作战
第六次炮击作战
第七次炮击作战
第八次炮击作战
成都军区
成都军区轮战简介
红虎系列行动
黑豹系列行动
云南军区
云南军区参战简介
边防15团对越作战简史(1979-1992)
边防十五团打响收复老山第一枪
1990最后一战
楠木坪战斗(布防坚守阶段1979年4月至1981年4月)
团侦察队袭击高棚后山之敌战斗(布防坚守阶段1979年4月至1981年4月)
袭击3段2号界敌哨所战斗(布防坚守阶段1979年4月至1981年4月)
小分队袭击黄树坪之敌战斗(布防坚守阶段1979年4月至1981年4月)
卡房脚围歼敌特工战斗(布防坚守阶段1979年4月至1981年4月)
反击那蕊越炮兵战斗(布防坚守阶段1979年4月至1981年4月)
团炮营配属步兵126团攻占扣林山作战(布防坚守阶段1979年4月至1981年4月)
老邓弄遭遇战(布防坚守阶段1979年4月至1981年4月)
香草坪后山 俘敌特工战斗(布防坚守阶段1979年4月至1981年4月)
坚守1019高地战斗(拨点作战阶段(1981年5月至1984年11月)
团步兵8、9连火力排支援步兵7连坚守1019高地防御(拨点作战阶段(1981年5月至1984年11月)
攻占1426高地战斗(拨点作战阶段(1981年5月至1984年11月)
攻占13号界碑战斗(拨点作战阶段(1981年5月至1984年11月)
坚守30、31高地战斗(拨点作战阶段(1981年5月至1984年11月)
1442高地侦察战斗(拨点作战阶段(1981年5月至1984年11月)
炮击龙井地区战斗(配合野战军轮战阶段1984年12月至于989年10月)
152榴弹炮连炮击戈摆大桥战斗(配合野战军轮战阶段1984年12月至于989年10月)
炮击达莫扣战斗(配合野战军轮战阶段1984年12月至于989年10月)
15连袭击扫果屏战斗(配合野战军轮战阶段1984年12月至于989年10月)
12号界碑反偷袭战斗(配合野战军轮战阶段1984年12月至于989年10月)
89年11.?战斗(全面接管老山主战场阶段1989年10月至1993年4月)
1990年2.13战斗(全面接管老山主战场阶段1989年10月至1993年4月)
1990.9.?战斗(全面接管老山主战场阶段1989年10月至1993年4月)
1992.3.?战斗(全面接管老山主战场阶段1989年10月至1993年4月)
4. 图片上的都是哪些人物(按顺序来)
上一排
1、新添加
2、看不清
3、苏联在德国国会大厦上插旗
4、甘地
5、 ??
6、美国民兵
7、??
8、卡斯特罗
下一排
9、马丁路德金
10、切·格瓦拉
11、克拉拉·莱辛
12、??
13、自由女神(原型就是克拉拉·莱辛)
14、美国飞虎队的微笑鲨鱼
15、中国士兵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着名的照片
16、??
5.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图片
国旗的神圣,以及它象征的意义,不用言语每个人都懂得。每一次五星红旗的升起都标示着,国人的骄傲,祖国的风采。
天安门广场每天早上的升旗仪式,每天都在重复,但是每一次驻足观看的国人都肃穆庄严。每一次中国选手赢得国际性的比赛,也会唱起中国歌,升起五星红旗,场面激动感人。五星红旗包含了我们中国人太多的情感了。
它象征着我们国人的团结,包含着无数革命志士的鲜血,包含着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待。让中国的国旗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之上,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自豪与骄傲。
在战争时期,我军胜利后,也总会把红旗插在我们征服与解放的土地之上。它展示着我们祖国将士的威武与胜利。
其中有一张流传度特别高,饱含革命情绪的插旗照片,也就是《无名烈士老山插旗》照。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它被很多人应用到描写战争胜利的场景中去。可是,这张照片因为动作张弛幅度过大,却被怀疑作假。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绝皮件事情。
老山顶峰上的红旗是谁插上去的,是真的吗?
这张照片,不光是被一个人质疑,质疑的人很多。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电影里的画面,是一种艺术效果,不是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插旗不可能是这个样子的。第二个就是拍摄的照片清晰度极高,不像是那个年代的水平。
经过调查,这张照片的确是真实的。这张照片是老山战役中,前线摄影宣传者拍摄的。拍的是一个无名红军战士,把红旗插到老山主峰的宝贵照片。
这张照片引起轰动以后,大家都在寻找这位无名战士。后来记者询问采访了许多当年老山战役的幸存者,根据他们的当时作战的方位,还有他们的战地回忆,来排除、寻找这位无名插旗手。
最后经过多方努力,记者找到了当年负责主攻这个阵地的,2排5班的班长罗仕忠。他看照片后对记者说:照片中的人不是他。但是跟他一起爬上主峰的还有一个人,这人便是和他一起获得集体二等功的何天华。
记者打听到何天华在一家地方法院做保安工作,经过仔细查找,终于见到了何天华。记者拿出了照片,何天华看到照片就很坚定地说:照片上的旗手就是我。何天华还拿出了当年的红色的"立功受奖证书"给记者看。
至于为什么是这样的动作,这样的角度,何天华说:经过战斗,他们班只有他,跟另外一位战士罗仕忠率先登上主峰阵地。在战斗途中,他的手臂跟耳朵都被炸伤,手臂里面还有弹片,登顶之时已经精疲力竭,他想要把旗子插到主峰之上,要面临很大的挑战。
一个是自身力气太小,一个是目标太过显眼,很容易成为敌人的活靶子。他把身子倾斜用最大角度,用身体自身的力量用手臂把旗子插了下去。他说他不觉得自己是英雄,为这次战斗牺牲的战士有很多,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老山战役发生的背景,何天华他们经历了什么
今天说的老山战役,它是1884年中国对老山的收复之战,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其中的一场战役。老山战役的胜利,对十年之久的中越战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据记载,老山战役原定的开战时间,因为外交原因推迟了很多,这导致越军的防御准备更加的充分。越军似乎是集结准备了所有的火炮兵力并困差,来轰炸我军。我军为了应战,只能跟越军拼火药炮弹。战场变成了火炮的轰炸场,场面异常惨烈。
据炮手回忆说:他们的炮管已经通红,炮手也倒下好几拨人。他们只能用凉水把炮管浇凉,然后接着开炮。一场战役下来,他们炮弹的消耗量是炮弹运输队伍,一个月的炮弹运输量,简直是吓死人。
何天华跟罗仕忠他们所在的,14军40师118团3营7连2排5班,配属119团的40师炮团。他们在炮火之下往老山顶上冲锋。子弹像雨点一样袭来,他们顾不了那么多,只是在炮火掩护下,拼命往上冲。最后我军的炮火支援来了,情况才好转起来,因为我军的炮弹更加的精准,密集。
相比之下,越军好久一发炮弹打来,我们这边的炮弹像密集的蝇虫一样,一波一波地打过去,最后我军终于取得胜利。
老山战役是旷日持久的,从84年打到93年,越军多次反扑。直到我军攻陷越南谅山这个主要战略位置之后,越南战线才算正式的被击溃。
后来经过国际方面的调节,加上我国开战目的,只是为了边境和平、发展国内建设。所以签订协议之后,我军于1993年3月,正式将边境防御机制,由战时防御调整为正常的守备。从此中越才渐渐地趋于平和。
插旗战士何天华,现况如何
经过这场战事,何天华跟罗仕忠都受了伤,部队给予他们集体二等功的表彰。何天华跟罗仕忠也在那之后选择退伍。
退伍之后,他们没有申请任何补贴来解尺拦决生活问题。他们说:当兵就应该为祖国做贡献,他们不愿为祖国添负担。
何天华退伍后,在贵州省乌罗镇的一个供销合作社工作,还算是稳定。但是到了94年国家经济改制。供销社裁员,他就下岗了。但是生活困难,对于他来说不是什么难题。最后他在铜仁市法院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一直做到现在。
6. 要不是这些战地照片,对印自卫反击战会被多少网友当成“神剧”
从被解放军俘虏印军坦克说起
前两天,听人讲笑话一样说起印度宝莱坞拍了一部电影,主角相貌狰狞,和解放军作战枪也打不死,炮也炸不死,战场上还能来一段大篷车式的抒情舞蹈,当时不禁感慨这 “抗日神剧” 开始走向出口了,看来将来世界影视艺术史上必会提到其重大贡献。
真实的情况是……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以后,据说印军的战斗力曾经让总参的王尚荣部长大吃一惊。印军放在第一线的旁遮普联队、廓尔喀联队、拉吉普特联队等都是曾经打过二战中激烈恶战的部队,凶名在外。所以战前我军计算其战斗力,是按照与国民党军精锐部队等同的公式来推算的。
谁知打起来竟然是摧枯拉朽,有一位参战的战士这样评价他们的战斗: 我们碰到的这伙印度兵奇怪咧,不但不投降,竟然还敢于抵抗!(“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反正,看来前面提到的这印度电影是不能让打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们看的,否则某位老爷子笑得发了胆结石可不是玩的。
“竟然还敢于抵抗……”这样奇葩的评价不是我军夸张,而是有真实图片为证的。
注意,两辆战车在涂装和自卫武器等方面存在微妙的差别,第一张照片的电台天线的位置也不一样。
在对印作战前线,蓝志贵拍摄了很多经典照片,有些要几十年后才被人们认识到其价值。比如下面这张拍摄的,便是战争史上着名的 “达旺沙盘” ,连西方的军校里都经常提起呢。
1962年10月26日,我军攻占达旺,并准备继续向前方德让宗方向突击前进。此时我军已经不能再借助最初的突袭效果,料想印军将在前方严密布防,作战可能面临重大牺牲。
然而,根据阴法唐政委回忆, 我军攻占达旺以北五公里处的邦岗共(原为印军指挥所),发现印军居然留下了一个完好的沙盘,上面清楚地标明了印军各部的位置。大家很快发现一条通往西山口的山谷印军完全没有设防。
当时侦察科长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曾认为是印军的诡计。然而综合俘虏口供,证明这上面的标志竟然全是真的!于是指挥战斗的张国华司令员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就指着这个沙盘制订作战方案,下达各部实施迂回、穿插、分割的任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过印军没有布防的山谷,绕到印军主力后面,切断德让宗与邦迪拉之间的公路,堵截敌南逃退路。
印军……根本没想到我军竟然弄出了这么一个南北纵深达150公里的口袋,连逃的力气都省了,除少数指挥官乘坐直升机逃走外,大多数在饥寒交迫之下当了俘虏。
这也使我军有了在第一次归还印军战俘时一下子就交给他们三千多人的底气。
当然,各国军校提到这个“达旺沙盘”目的只有一个—— 提醒学员们即便打了败仗,也不能把这么重要的东西原封不动留给对手啊。
不是每架直升机都能把长官接走,这一架 苏制米-4直升机 看来是因为地形复杂来了个“我自横刀向天笑”,动不了无法起飞被抓了俘虏,旁边坡地上可看到印军的对空联络用三角白色标志。
难道是印度陆军被打急了,仓皇中忘记了直升机的性能限制,竟然在陡坡上摆下让飞机降落的标志,结果坑了友军?
根据印军第四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少将的回忆,这架飞机是派去前线扯冬和龙布方向执行侦察任务的,并寻找失踪的达尔维准将,编号BZ-590。解放军390团人员回忆,该机飞到吉牙附近被我击伤过,后来在本穹东侧地区将其俘虏。
如果此说准确,那块白色三角标志可能是印军直升机负伤迫降后摆出请求救援的,但没有第二架飞机赶来,否则可能会被坑得也趴窝在这里—— 此前中国军队曾在一架击落的贝尔直升机旁设伏,结果钓来了第二架,连飞行员都给俘虏了。
在战斗中我军缴获了多架印军飞机,包括米-4直升机、贝尔直升机和“双水獭”飞机,大多数被俘原因是印军方面对飞机运用不当,不是被我们的轻武器弄下来,就是起落时出了事故被放弃……
不过,在不适于装甲车辆活动的山地作战中能抓到印军的坦克,还是令人有些惊讶。这是因为印军在当地并没有投入成建制的装甲部队,而我军也没有见到消灭印军坦克的记载。而照片证明,这样的事情,在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的确发生过。
那么,这些坦克是怎样落入中国方面手中的呢?寻找蛛丝马迹,战后中国方面从政治角度决定归还印度方面大多数被俘装备和全部人员,表达我方和平诚意, 在归还印军的装备清单中,的确有两辆M3A4坦克,但并没有提到怎样将它们俘获,只是说明着两辆坦克都有机件损坏。
考虑到印军并没有大规模出动装甲部队,考虑其作战特点,这几辆坦克应该是配属给印军前线指挥部门使用的警戒车辆——印军记录在东西两线都有少量坦克配合作战。
我军虽然携带简单的反坦克武器如57毫米无后座力炮,但主要用于打碉堡,未见与敌坦克战斗的记录,说明敌坦克可能根本没有来得及投入一线作战。而其机件损坏和其他若干我方获得的战利品是同样特征,通常是印军主动破坏的结果。
双方作战地域为喜马拉雅山南坡,这里要么地势陡峭,要么溪谷纵横,都不是使用坦克的良好战场(除非太二,谁会在这里用坦克?), 很大可能是印军坦克勉强进入战场,但或者由于后路被切断失去油料补给,或者由于道路原因发生故障,不得不将其破坏后放弃,结果成了我军的战利品。
当然,如果有熟悉那段战史的朋友能够找到我军和印度坦克有过作战,那会更有效地补充这段 历史 。
根据外电报道,我军在这次战争中俘虏的印度坦克并没有都交还回去,还是留了个纪念品,这就是在北京的中国坦克博物馆保存的6019号车,它们的型号都是美制M3A4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这型坦克在二战中也曾是中国远征军在印缅作战时的装备,中国装甲兵评价它虽然不如同时装备的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皮实,但底盘较高,机动能力好,适宜于复杂地形使用,而且,比日军一线所有战车更强大。
考虑到这种坦克是在二战中活跃的老式车辆,战后很快被废弃,印度方面能让它在1962年依然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出动,这份维护的本领也算了不起啦。
不过,想想还是有点啼笑皆非——在那场战争中,中国方面并没有出动装甲部队,却能把对手的坦克抓来,没有出动航空兵部队,却能把对手的飞机缴获,后人听说,会不会以为我们又在写神剧啊?
【完】
7. 这个图片是出自哪里啊好感人,好伤心,不是第一次见了
图为对越反击战烈士赵占英的母亲在儿子牺牲后二十年第一次去祭奠儿子时的场景
这是一张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照片:20多年后,烈士赵占英的老母亲第一次来看儿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云南麻粟坡烈士陵园,埋葬着957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在老山前线的烈士,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的年纪只有20岁左右,牺牲时他们绝大多数还只是一群刚刚成人的孩子。可以想象,他们的父母,他们的亲人在失去他们后将是怎样的悲哀和痛苦啊!然而,在他们中间,却有300多位烈士的家属从未来过这里。原因是他们没有来这里的路费,有些家属来到陵园后竟然没有路费回家。
这其中,就有烈士赵占英的母亲。儿子牺牲20年后,母亲才第一次前往陵园祭奠。2002年清明节,她由侄儿、侄媳陪同着来到烈士陵园,看望牺牲了20年的儿子。这位母亲来自昆明附近的蒿明县。近年来,当地政府专门拨款给一些烈士家属一笔祭奠费用,这位母亲才得以前往边境为儿子上香。
有一位叫做“云淡水暖”的网友给这张照片配了一首诗,题目叫做《妈妈,我等了您20年》,更是催人泪下:
妈妈!
那一定是你,我听到了,
那手工的绣花布鞋,踏在地上的声音,
这是我从襁褓时开始就听着,
一直听到穿上了绿色的军装。
当我在军营的梦乡中醒来,
仿佛有你轻轻的脚步来到我床前,
为我盖上裸露的手臂,当我在猫耳洞里感到饥渴,
我就闭上眼睛,仿佛又听到你轻轻的脚步来到我跟前,
端给我一碗甜甜的汤圆。
妈妈,20年前,
当我被敌人罪恶的子弹击倒在前沿,
我多么想:是你亲手为我合上双眼,
用你温柔的手,再摸我的脸颊一遍,
让我在冥冥中,再次接触你手上那粗硬的老茧。
妈妈,我多想对你说,我倒下的时候,
我的枪刺,是指向敌人阵地的那边。
妈妈,我多想向你证明,我,作为一个军人,
没有给你丢脸。
妈妈,20年来,我和我忠实的弟兄们,
默默地站在这昔日的前线。
我昔日的兄弟姐妹们来过,
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欢笑,
他们向我们倾诉衷肠,
他们把泪水洒在这墓前,
鲜花、美酒、醇烟,
还有他们的后代那红红的嫩脸。
可是,妈妈,没有妈妈,没有妈妈这什么都替代不了的抚摸,
我心中的寂寞,永远无法排遣,永远无法排遣。
妈妈,20年,你走了好远,好远,
妈妈,20年,我知道你好难,好难,
我不怪你,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
妈妈,你空手来的,没有任何祭品,
我不怪你,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
妈妈,我知道:你还没有吃饭,
可是我,我却不能为你尽孝,只能望着你无言。我不能为你尽孝,只能望着你无言。
妈妈,你的哭声是那样辛酸,
我明白你嫌自己来得太晚。
妈妈,你在我头上的拍打是那样的无奈,
我明白你在追问为什么要20年,我的妈妈。
妈妈,为了千万个另外的妈妈,
我和你都作出了无悔的奉献。
在你的身后,是飞速发展的喧闹,
是灯红酒绿的金宵,是耸入云端的豪华,
但是,你感受到了什么,妈妈?
我不求再有什么额外的照料,
一声“烈士”已经足够,
我不求再有什么额外的照料,
一声“烈士”已经足够,
我只求下一个清明,只求下一个清明,我的妈妈,
能够再来抚摸我的墓碑,因为我的妈妈,
没有剩下多少个20年。
我不求再有什么额外的照料,
一声“烈士”已经足够,
我只求下一个清明,只求下一个清明,我的妈妈,
能够再来抚摸我的墓碑,因为我的妈妈,
没有剩下多少个20年。我的妈妈,没有剩下多少个20年。
8. 越南自卫战是怎么回事
网络
对越自卫反击战
更多图片(10张)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官方称为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或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在民间被习惯称作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称之为1979年北部边界战争或越中边界战争,国际上则又将其视为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一部分),是指于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以下简称越南)之间的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布源坦胜利,撤出了越南。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了战轮裂桐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到最低点。进入八十年代后两国继续对抗,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又相继爆发了边界冲突,时间持续达十年。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
名称:对越自卫反击战
地点:中国和越南边境
时间: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
参战方:中国,越南
结果:中越双方各自宣布胜利
参战方腊坦兵力:中方56万人,越方10万名陆军,15万民兵
主要指挥官:邓小平、黎笋、武元甲、许世友、杨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