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人知道古代国画中染人物面部的十八骨法吗有十八骨图吗
◆国画的造型技巧——“骨法用笔”
大自然并不存在线条,线条是人对物象的一种审美性的抽象。
中国古代画家最大的创造性和水平就体现在“骨法用笔”之中。
在应用线来造型上,我国历代画家有着很高的成就。
“骨法”通过“用笔”得到 十分真实的表现。
《芥子园画谱》把不同风格的线描,归结为十八描,并注明代表画家。
《芥子园画谱》很值得参考。
◆骨法用笔指国画钩线、点戳,用笔应有动物的“骨力”,以比拟用笔的功力。
《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渭之墨;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骨法用笔是中国古代品评人物画的标准之一。
◆在应用线来造型
线条作为绘画造型的符号,是意识感知外物,把握对象的一种能动的视觉作用。
早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谢赫就在他的 《古画品录》 中第一次对中国画提出了系统的艺术标准: “六法”。
六法按顺序排列如下: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气韵生动,是对绘画总的要求,是说画作不仅要完整,而且要生动感人。
此外五条都是围绕气韵生动展开的,是为其服务的。
而骨法用笔,就是专门指线条的,为了线条能更加生动自然的表现对象。
古人作画发明了兰叶描,游丝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多种线描方,线条的生动有力直接反映了作品的“气韵生动”。
画家最大的创造性和水平在当时就体现在“骨法用笔”之中。
在应用线来造型上,我国历代画家有着很高的成就。
◆骨法与用笔
“骨法”通过“用笔”得到 十分真实的表现。
为什么说艺术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骨法用笔?结合六朝时期以前的历史背景来看;
绘画是作为礼教的一种仪式而存在的,绘画的题材内容,包括造型 都是规定好的,不需要画家去创作;
唯一能体现画家创造性和水准的就是怎样去描绘这些内容,通过什么手段体现自己的创造性,线条无疑是最重要的形式。
色彩虽然也很重要,但色彩的运用是平涂,画家水平的高低无所谓;
笔线的顿挫转 折,飞扬沉潜,配合了形象的塑造,不仅轮廓准确,而且神采飞扬,就依赖于高 水平的画家。
所以,当时的集体创作中,低水平的画家负责平涂色彩,高水平的 画家才有资格承担勾线工作。
从六朝画学文献可以看到,当时对画家最高的要求,最欣赏其创造性的地方就是骨法用笔,也就是线条。
千百年来,以线条造型在得 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对“骨法”的表现,中西画有着很大的不同,西画没有“骨法”一说,造型 是通过光线投射到对象上所产生的明暗变化体现出来的。
因此,最主要的造型手 法是由明暗调子所构成的各个面的描写。西画虽然也有线,但那只是面与面的相 交,或者明暗交界面的显现。
由于西画注重以明暗面的描写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所以,歌德认为,画家在“造型美术”上的“真正的才能”特别地表现在“对物体形态要特别敏感”;
并且“能通过光照把物体形状画得仿佛伸手可触那样活灵活现。”
与之不同,中国画中物象的明暗调子几乎不被关注,画家不取明暗的描写方 法,在绘画上追求的是线的效能的充分发挥。
在表现对象的面的起伏,转折,相 交的地方,着重刻画结构,借助线的应用取得造型效果。用线造型,一点不比用 明暗造型更为容易。
下笔之前,画家必须对物象的形体构成有充分,准确,透彻 的分析,下笔之后,又要适应对象掌握笔的轻重缓急的微妙变化。
这种把“线” 作为表现造型的一种手段,与歌德把能“用光表现”物的形体为标志,正好体现 了中西画在造型观点上的不同。
线的应用,实际是笔的运用,这一点很多画家是理解的,而且多认为,雄 强苍劲是“用笔”高境界。
正如谢赫在评论画家用笔时,就赞赏“纵横逸笔,力 遒韵雅,超迈绝伦” ,批评“笔迹轻赢,困弱” 。
因为中国画具有下笔难改的特点, 所以要做到下笔“意在笔先” ,运笔 “一气呵成” ,笔迹有力准确。
明代的唐 志契在《绘事微言》里指出一些画家在用笔上“故为苍老” ,其实“极嫩” ,是脱离对象玩弄笔,“难逃识者一看”。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代的原因,谢赫说的 “骨 法用笔”主要是针对人物画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宋代山水画发展,使谢赫的 “骨法用笔”的含义有了重大变化。
◆继承传统当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中国画历来特别强调继承传统,用线如何继承传统,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 好的解决。
说到以线造型,资深画家经常要后辈临习古画,强调要能做到“惟妙惟肖” ,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但是,如何使传统勾线与时代结合,办法就不多了。
《芥子园画谱》把不同风格的线描,归结为十八描,并注明代表画家。
其实从线的形态上看,大体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粗细变化的线,一类是有 粗细变化的线。
线条书法化,是历来画家所提倡的。唐代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 中具体提出“书画同源”的观点。
虽然有人认为其观点有多重含义,但指书法与 绘画的用笔在技法上是相同的意思是很明显的。
张彦远说的“技法相同” ,应该是抽象的理法相同,而非指具体的笔法相同。
因为绘画与书法在实际用笔中并不完全相同,而且从古到今,绘画者大多不专门写字,工书者亦多不善画,这是可以查证的。
线描是造型的一种手段,勾线的目的在于塑造结构形体。
说到与时具进,做到线描具有现代感,关键不在如何勾线 而是要解决造型问题。
所谓时代感,指的也应该是造型的方面。
古人看世界,看物体受到诸多局限,因此表现在绘画 造型艺术上显得造型囫囵。
随着科学发展,人们对客观的认识不断趋向合理,知道物体是具有内部构造的,有细胞,分子,量子,核子等等。
表现在造型艺术上,最明显的就是懂得了外部形态是由内部结构决定的。
塑造物体要从物体结构的内部来分析,才能生动表现其外部特征。
而对结构的把握,可以是多层面的。
如何使之发展与时代同步,应该结合造型来体现审美价值。
中国画作为古老的艺术,以线造型的特点,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所具有的表现主义色彩的传统造型观念。
要求一下笔,就要考虑艺术处理,因此讲究 “胸 有成竹” 。
这个成竹不是眼前之竹,而是心中之竹。
面对实物,我们不是要模仿,而是要创造。
造型,就是创造形象,艺术家唯一的任务就是创造有审美价值的形象。
都知道西画讲焦点透视,中国画是散点透视;
但随着时间推移,西方现代艺术家很多把散点透视运用在自己的现代作品里面。
他们把对象的形分成若干视点,并置于画面,或打破正常视角,重新组织结构,使作品具有新的艺术生命。
现代艺术早已进入构成时代,形形色色的流派尽管观念不同,但都十分 注意画面的构成美。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包豪斯始创以来,“三大构成”风靡世界。
对平面,立体,色彩的认识,也成为视觉造型艺术所必须。
其实,细心观 察中国传统艺术,会发现中国画向来都很注重构成的。
中国画不求形似,强调聊 写胸中逸气的特点与西方现代艺术构成的在造型观念上是相通的。
从石涛,八大,陈老莲到黄宾虹,齐白石等国画大师笔下的不少物象造型,线条十分讲究;
不仅生动,同时与现代构成艺术造型相吻合;
所以,让人总觉得不落俗套。
线描技巧不 外乎两点,一是勾线,二是造型。
有不少人勾线有力,线条流畅,但不注意造型的时代感,其作品就显得陈旧与老套。
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纵向的继承要,横向的移植也要,只要是有用 的都可以收下。
在运用线条造型时,可以加入构成的观念,加入变形的手法,加入夸张的技巧;
把新的观念与传统结合起来,创作出新的中国画。
◆笔”与“墨”须以塑造形象而为之。
所谓“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
画面点画笔触的姿态、气 势及笔画之间的相互关系,“笔法讲究笔势” 。
东汉蔡邕曾有运笔“九势”之说 , 东晋王羲之又有《笔势论十二章》以诲后辈。
清代康南海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
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 , 羲之曰笔势 , 概书形学也。
有形则有势 ,兵家重形势 , 拳法亦重扑势 , 义固相同 , 得势便则已操胜算。
右军笔势论曰:一正脚手 , 二得形势 , 三加遒润 , 四兼拗拔。
张环瓘曰:作书必先积势, 则务迟涩, 迟涩分矣, 求无拘系, 拘系亡矣, 求诸变态, 变态之旨, 在乎奋斫, 奋斫之理, 资于异状, 异状之变, 无溺荒僻, 荒僻去矣,务于神采。
善乎论扁之言曰 , 得于心而应于手。庖丁之言曰, 以神遇不以目视 , 虽止而神自行。新理异态 , 变出无穷。
如是则血浓骨老 , 筋藏肉莹。譬道士股 炼既成, 神采王长, 迥绝常人也。”
由此可见前人对把握“笔势”是极为重视的。
绘画的用笔较之书法的用笔更为复杂多变, 其根本的一条是:用笔要为塑 造形象,也就是为造型服务。
用笔讲究笔形、笔态。
笔行纸上, 着迹见痕, 须依不同表现物象的要求, 显现点、线、面 ,方圆、曲直、斜欹等各种变化, 并将各种变化融合成有机的统一体。
运行之快慢 , 笔意之动静。行笔时须缓急合度,韵律和谐徐疾 , 急不可 有轻飘浮躁之弊;
缓不可有拘牵迟滞之病。
笔气贯畅 ,筋脉相连,笔气不断而精气聚, 点画有映带、有顾盼 , 线条如流水, 血脉相贯通, 才能显出机趣灵性, 否则就会失去笔的神采。
而这一切都要“取象不惑”,不可随意而发。
脱离造型 的运笔,再流畅也是没有意义的。
所谓“墨”,在技法上 “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
从理论上讲 , 中国画的发展,是从单线勾勒开始,到强调用笔勾勒为主导 ,墨色相辅的 。
张 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骨气形似本于立意 , 而归乎用笔。”
“运墨而五色 具 , 是为得意。”
表示造型立意和笔墨的主从关系 。
清代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 录》中对“笔墨”的见解是:
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 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
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
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
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
对笔墨的“灵”“神”与“蒙 养生活”给予极大关注。
黄宾虹《画语录》认为:“论用笔法 , 必兼用墨 , 墨法之 妙 , 全以笔出。”
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 , 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
前人所有关于“墨”的见解,体现了墨色在国画中的重要地位。
学习国画, 很多人往往陶醉于前人的“笔墨功夫”里面,为了掌握“水墨淋漓”的技法,不断实践着。
然而,“墨”不是在中国画里,不是被玩弄的技巧,而是用以显示结构造型的。
不能反映造型的墨色,只能是“脏”墨。
总之,中国画的造型手段要随时代而发展。
物象结构具有特殊线性结构因素的可变性,是研究国画的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和烘、染、破、泼、积等墨法的依据,线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体现物象的根本结构。
也就是说,中国画线性结构造型所表达的宏观结构,不会由于一个小小的概念的改变而发生波动。
它与外界的联系也会赋予他们新的系列或新的组合关系功能,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
所以说,用线的笔墨关系是研究中国画造型的核心,它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过程。
在这过程之中,我们可以探索和发现中国画走向现代和未来发展的脉络与趋势,为中国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中国画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世界美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表现物象的主要手段,在国画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中国画中物象的明暗调子几乎不被关注,画家不取明暗的描写方法,在绘画上追求的是线的效能的充分发挥。
线描是造型的一种手段,勾线的目的在于塑 造结构形体。
做到线描具有现代感,关键不在如何勾线 而是要解决造型问题。
“墨”不是在中国画里,不是被玩弄的技巧,而是用以显示结构造型的。
用线的 笔墨关系是研究中国画造型的核心。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超越形似而重在传神。
以钩皴点染、枯湿 浓淡、疏密繁简、计白当黑等表现手法描绘图像景物;
结构布局不拘于焦点透视,讲究色、墨、空与点、线、块的变化对比。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表现物象的主要 手段,在国画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