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民英雄纪念碑简介
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建碑,毛泽东为纪念碑奠基。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1958年4月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底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米。上层座呈方形。
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8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禁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为主题。
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1)纪念英雄的图片有哪些扩展阅读: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大字统领了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可这八个大字要究竟是朝向南边的正阳门还是北边的天安门又是一道需要反复推敲的选择题。
按照中国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这八个大字应该朝向南方,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则是朝向北方。曾任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贾英廷介绍,纪念碑在建造时进行过一次朝向的调整。
贾英廷表示,平时的人流都是集中在广场北半部,说大家都建议毛主席的题词要向北。54年国庆以后,就把它改成了坐南朝北。
当时,这个纪念碑的碑心石60多吨,是按照设计方案是搁在了纪念碑的南侧。接到这个通知以后,就要赶紧的想办法,要把它调到北边来。
从1949年9月30号奠基,历时9年,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在1958年正式落成。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和浮雕,清晰展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折射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意志。
在过去的60年间,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承载着整个国家和民族对英雄先烈的纪念与缅怀。
B.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十幅大浮雕的内容按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分类
十幅浮雕按照历史顺序从碑身东面开始,依次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江,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总高37.94米。
(2)纪念英雄的图片有哪些扩展阅读
浮雕设计初衷和主题
浮雕创作在纪念碑设计中占据重要分量。因此,对浮雕内容的选择、表现形式、与建筑的结合、浮雕的位置等,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
周恩来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讨论设计方案时,他提出要在纪念碑底座四周设置浮雕的建议。他强调,浮雕在纪念碑的外面,是纪念碑最直观的画面,浮雕设计是体现人民英雄纪念碑政治内涵的关键,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必须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
浮雕的创作立意和原则是:既能体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又需要把中国一百年来的革命历程表现出来,既要有革命内容,又需要有很高的艺术品位。这段重要讲话为把握主题、选择题材、创作标准等作出了明确阐释。
在纪念碑浮雕设计和创作中,艺术家们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根据浮雕设计主题和题材特点,贯穿中国革命历史发展潮流与主脉,借助生动而具体的形象,表现出一种精神与情感,将思想内涵化为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使作品立意高远,寓意深刻,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