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色地标有哪些
红色地标有南京中山陵、延安革命纪念馆、井冈山、遵义会议会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宛平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李大钊烈士陵园、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盘山烈士陵园、海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龙华革命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地标是户外广告的特殊名词,是指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或地点,或者能够充分体现该城市(地区)风貌及发展建设的区域。地标是指某地方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者自然物,游客或其他一般人可以看图而认出自己身在何方,有北斗星的作用,例如摩天大楼、教堂、寺庙、雕像、灯塔、桥梁等。 我们看一个事物应该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所谓“地标,我认为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定义:建筑本身是物质层面,高度也好,规模也好,只是它的外表,要成为“地标,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所具有的“场。
2. 【合肥传统文化】合肥历史文化 合肥特色文化 合肥风土人情概述
合肥市历史文化深厚,被誉为“三国旧地,包公故里,淮军摇篮”。合肥文化融合了皖北中原文化的豪迈与皖南皖江文化的精明。千百年来,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巢湖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本文将从饮食文化、方言、传统节日、结婚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特色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带您了解合肥的独特民俗。
合肥方言,又称合肥话,是江淮官话的一个分支。方言最显着特点是“北腔南调”,音色和发音力度偏向北方,较为刚劲。语音上,“鸡”与“资”不分,连“地”和“自”、“题”和“瓷”、“洗”和“死”也读音相似。
合肥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包括元旦、二月二、春节、清明节(插柳)、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摸秋)、中国农民丰收节、国庆节、腊八节等。
合肥的大型节庆活动有“春色滨湖”旅游文化节(4月)、焰火文化节(5月)、合肥休闲娱乐文化节(6月)、龙虾节(7月)、庐剧文化节、徽菜美食文艺节(10月)和三国文化节(10月)。
合肥市着名的庙会包括合肥新春文化庙会、吴山庙会和紫蓬山庙会。
合肥结婚习俗基本与其他省份相似,主要习俗有:认门楼(双方父母见面)、定亲、长辈在被子里缝“枣生桂子”、男方祭祖、一点半或两点半出发接亲,寓意找个伴、抬春盛、奉甜茶、压茶杯、挂手指、吃早生贵子羹等。
合肥传统结婚流程包括认门楼、定亲、备嫁妆、迎亲、敬拜女方父母、找红鞋、新郎改口敬茶、过门敬茶、婚礼酒席敬客和回门。
合肥菜,又称庐州菜,是合肥市周边地区的农家土菜的统称。合肥菜口味多酱香型,以甜、辣为主,腊香、原汁原味都能突出风格。
合肥着名菜品包括李鸿章大杂烩、曹操鸡、包公鱼、吴山贡鹅、肥西老母鸡汤、庐州烤鸭等。
合肥人的丧葬习俗,除了生贺寿庆外,举办丧事也视为大事。人死后,家人要通知至亲好友报丧,接丧家报丧后,至亲好友纷往吊唁。尸体通常在家中停放三日即封棺出葬,棺材抬至坟地,落坑后堆土成坟,再烧纸放爆竹举祭。从死者亡后第一个七日起,至第七个七日,其亲属在每个七日为死者举行一次祭悼,直到“完七”后,方除孝恢复正常生活。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合肥市传统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已有200多年历史,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剧是在大别山的山歌、合肥的门歌、巢湖的民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马派皮影戏源于皖北老艺人马信昌承创,以家族传承方式继承,已有130年历史。2017年11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庐州大鼓起源于安徽泗县一带,是安徽大鼓的一部分,流派源于华山派张、柴二门之柴门。2011年12月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门歌源于凤阳花鼓,唱腔的基调是秧歌,表演和伴奏形式均为花鼓小锣,因“唱门子”而得名。门歌分为上、中、下三路,风格各异。2006年12月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巢湖民歌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秦汉时的楚歌。其旋律优美、辽阔、华丽、悦耳动听,代表曲目有《姑嫂对花》、《喊秧歌》、《刘姐姐》、《吓老鹰》等。2006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合肥纸笺加工技艺,是传统造纸工艺在技术上的延伸和发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工艺,将原手抄原纸(生纸)做成加工纸。
大邵洋蛇灯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火笔画又称烙画、烫画,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是江淮地区独具特色、流传甚广、极具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2006年12月,火笔画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葫芦烙画是烙画艺术殿堂里的一朵奇葩,既能陶冶情操,又具收藏价值。2015年“葫芦岛葫芦烙画”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山铁字以陶仁志、邓之远等一批民间艺人为代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工艺,熔铁之刚劲与书法艺术为一体。2011年12月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安王氏医学”源起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820年,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2017年11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庐阳梅花针灸又称“梅花派”、“周氏梅花针灸学派”,是全国着名的中医针灸流派,门人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具有近300年的历史。2017年11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合肥的文化地标建筑如合肥大剧院、安徽广电新中心、合肥市府广场、合肥美术馆、合肥南站、天鹅湖万达广场、合肥政务中心“双子座”等,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承担着传承合肥特有文化的使命。
江淮天井式民居是皖中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传统民居样式之一,建筑形式具有江淮地区典型的建筑特点,主要分布在肥东县、肥西县、巢湖市北部一带。
船民以船为家,构成水上聚落,主要依靠捕鱼采贝及水路运输为生。船只、江面、两岸风景构成他们独特的居住环境,形成独特的舟居文化。
合肥院落式民居融合了北方院落布局模式和皖南徽派建筑的部分元素,形制古朴,空间组织模式充分反映了家庭结构、家族关系和家族生活。
圩寨融合了北方合院式民居、南方天井式民居、山地堡寨及水网地区圩子民居的特点,是集生活、军事、防洪、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聚落。
巢湖文化在撞击中融合发展,在包容中吸取精华,形成了“家为源、水为魂、和为贵、农为本、言为根”的文化个性特征。
包公廉洁公正,铁面无私,以民为本,执政理念高尚。如今,合肥精心打造的“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及优秀节目展演、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地铁包公文化墙、“一路清廉”景区等,让包公文化得到大力弘扬。
淮军是晚清时期李鸿章创办的一支汉人军队,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国防力量。淮系集团奉行“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纲领,创办近代化军队和企业,并率先倡导修建铁路,派遣留学生。
合肥是一块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1926年吴山庙起义打响了安徽党史上武装斗争第一枪。合肥现有吴山庙武装起义旧址、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红色遗址。
合肥有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传统。肥西山南小井庄率先实行“大包干”,成为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的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创造了众多科技奇迹。
合肥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城区内较大宗教活动场所有明教寺、开福寺、合肥清真寺、合肥露德圣母天主教堂、合肥市基督教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