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骨盆解剖大全:骶骨、尾骨、髂骨、坐骨、耻骨-值得收藏
骨盆解剖大全:骶骨、尾骨、髂骨、坐骨、耻骨,见下文:
骨盆带是由骶骨、尾骨、髂骨、坐骨和耻骨(后三者统称为“髋骨”)组成。
成人的髋部由4个关节构成:左骶髂关节、右骶髂关节(简称SIJ)、骶尾关节和耻骨联合关节(简称SPJ)。
B. 瑜伽解剖学:骨盆解剖与功能Ⅰ
探索骨盆:解构与功能的奥秘
骨盆,这座人体的基石,其拉丁名“盆”寓意深远,它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下肢和脊柱,承载着盆腔器官的安逸,同时也为筋膜与肌肉的繁茂生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锚点。身处三大杠杆——脊柱、双腿之间,它需承受着无可估量的重压,其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不容小觑。
骨盆的构造
骨盆由两部分构成,每部分包含三块主要骨骼:一侧的髂骨、耻骨和坐骨,共同塑造出一个独特的结构(图1)。坐骨,其德语名意为“可坐之骨”,仿佛隐喻了其实际功能:支撑我们坐立。这些骨骼在髋臼这个小而精致的骨杯中交汇,新生命之初,它们并非一体,直到青春期才逐渐融合。
触诊探索
要想深入了解骨盆的内在结构,触诊是一种直观的方法。如图2所示,通过触摸髂嵴、坐骨、尾骨、耻骨支和耻骨联合等关键点,我们可以构建起骨盆环的三维模型。特别是,通过屈曲髋部并旋转骨盆,我们可以触及到坐骨的微妙之处,如图3所示。
形态与运动
从不同角度观察,骨盆呈现出独特的几何形状。侧视时,它像一个顶部开扇的甜甜圈,或者一个倒置的数字8(图4),而俯瞰则显示出坐骨结节和髂骨的不同平面(图6)。髂骨和坐骨分别呈现出前后“八字”和倒“八字”的布局,如同螺旋般交错,形成两个紧密相连的“8”字结构(图7)。
骨盆的运动犹如一个复杂的舞蹈,髋关节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从上方看,骨盆的拱形结构清晰可见,髂骨和耻骨支向内弯曲,形成稳定的支撑(图5)。而骶骨则如同基座,支撑着骨盆的三维运动。
力学与平衡
骨盆的内部结构,如骨小梁,揭示了重力如何在其中流动,从骶骨经耻骨支和坐骨,直达髋臼中央(图8)。坐着时,骨盆的后倾可能会对脊椎产生压力,而通过耻骨支的重力转移,可以强化前足弓,髋臼的外旋则调整力量流向,保持骨盆的稳定平衡。
通过深入理解骨盆的解剖学,我们得以窥见身体动态的核心,认识到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支撑我们的动作,保护我们的内脏,以及协调全身的力量传递。在后续的内容中,我们将继续探讨骨盆的更多奥秘,以及它如何与我们日常运动和健康息息相关。
C. 骨盆组成,分布及性别差异
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接构成。界线: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线。骨盆pelvis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及其韧带连结而成。
骨盆被斜行的界线(后方起于骶骨岬,经髂骨弓状线,髂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到耻骨联合上缘连线)分为两部:界线以上叫大骨盆,又称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窝部;大骨盆参与腹腔的组成。界线以下叫小骨盆,又称真骨盆,其内腔即盆腔,前界为耻骨和耻骨联合,后界为骶、尾骨的前面,两侧为髋骨的内面、闭孔膜及韧带,侧壁上有坐骨大、小孔。盆部系指界线以下的小骨盆部分,它包括盆壁、盆膈和盆腔器官等,盆腔上口由界线围成,下口封以盆膈。盆膈以下的软组织称为会阴。
小骨盆有上、下两口,上口又称为入口,由界线围线;下口又称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后向前为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下支、耻骨下支、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耻骨下支在耻骨联合下缘所形成的夹角叫耻骨角,男性约为70~75°,女性角度较大,约为90~100°。假骨盆与产道、性功能无直接关系。真骨盆容纳子宫、卵巢、输卵管、阴道及邻近的输尿管、膀胱、尿道、直肠等器官。人体直立时,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倾斜,女性的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儿分娩出的产道,所以男女骨盆有着显着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