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人怼人特别犀利,文化人在怼人时有哪些特色
文化人怼人一般人听不懂
说到怼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怼人”这个词是这几年才流行的,怼人的意思其实与骂人很相似两个词都有对他人恶言相对的意思但是骂人要严重一点,但是我们会发现怼人比骂人更加文明,听起来也更加好听。康辉也在一节目中纠正过撒贝宁的“怼”字的读音,还调侃到撒贝宁又要扣除200元了,康辉等主持人给大家的印象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严肃的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这些主持人非常幽默。怼人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语言文化特别是对于文化人来讲。
总的来讲就是学识很重要,怼人的背后隐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要跟上时代的脚步那么学习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在书的世界里面畅享也是一件好事不但能够让大家静下心来也能让大家避免被怼。
❷ 吐槽大会:来自文化人的调侃,许知远的吐槽字字诛心,对此你有何看法
《吐槽大会》第二赛段邀请了一些新的嘉宾。有大家颇为熟悉的金星,也有不为人知的许知远。由于对许知远的不熟悉,所以很多人下意识认为其是吐槽能力最弱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弹幕上好评之声不绝,网罩唤橘友们大赞许知远的梗有深度。
很奇怪,许知远明明在嘲讽饭圈文化,但很多饭圈之内的人依然觉着许知远很牛。这大概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了,文化人独有的气质,或许很多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被许知远给“戏弄”了。
❸ 恶搞文化的来源
“恶搞”文化体现了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具有强烈的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恶搞”作品具有以下四大特点。一是富有个性,它以解构传统、突出个性、追求自由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幽默风趣,它同肥皂剧一样,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三是讥讽反叛,它通过夸张、讽刺、搞笑的风格反映现实问题,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如《春运帝国》将春运困难、“黄牛党”猖獗等社会现象解析得淋漓尽致,一部荒诞可笑的“恶搞”作品却暗含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四是富有创意,它以标新立异、突破传统的方式呈现出来,具有者信神很强的“眼球”吸引力。
最初由日本游戏界传入台湾,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成为一种经典的网络次文化。这种借助于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首亏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
Kuso 这词语常使人摸不清楚其意思,主要的争议点在于最早使用这个口头禅的年轻玩家们,本身不熟悉这个源自日本词汇的详细意义,且也无太大企图心,因此对这词的详细用法并无去严格定义规范,纯粹只是当做一种心情感叹上的口头禅,早期的意思与原本 kuso game 的用法比较相似,及指 很烂,烂到让人发笑 的意思。 但是不同在华人文化圈中的用法,日本人使用上贬低意味较浓, 因此 kuso = 恶搞 的用法在日本并不适用。甚至误用的话还可能造成误会。 另外一个解释也就是空想。这个说法在文意上较说得通。
但是,恶搞的这种行为方式,早在“Kuso”出现之前在世界各国就已存在,恶搞和无厘头就难以区分,可以认为,恶搞只是对古已有之的某种滑稽幽默的行为的另一种说法。下面例子中很多被认为是恶搞的行为,也并不能证明和日本的“Kuso”有什么关系。
在英文中,与恶搞意思相近的词语是parody.在西方流行文化中,恶搞同样常见。只是parody这个词本身就是正式用语,可被视为艺术手段的一种,并非像“恶搞”的说法,是民间流传形成的非正式语言。
恶搞文化的流行显示着现代社会中人们广泛的娱乐需求。人们抱着娱乐、消遣的心态,选择网络这个既方便快捷又能迅速传播的平台来抒发情感,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陶醉其中。 “恶搞”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现代青年人的特征,成为文化消费的新宠。第一,现代青年人更强调个性。他们比父辈更排斥顺从、更强调个性。我国主流文化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很大的雷同性,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恶搞”颠覆经典、张扬个性,成为青年文化的一个亮点。第二,现代青年人承受更大的压力。教育高收费、“毕业即失业”……使现代青年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恶搞”以较强的娱乐功能,较好地释放人们生活中的紧张与疲惫。第三,现代青年人面对更多的无奈。在市场竞争和利益导向的作用下,人们的关系渐趋淡漠,人们既希望保持个性,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另外,很多青年人很清楚改革所带来的很多问题、但无力解决,抱负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反差。当“恶搞”浪潮来临时,他们好像找到了“用武之地”——以“天之骄子”的济世热情、智慧和技术表现出强大的俗文化建构能力,实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实现自我”的需要。
电脑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硬件环境。Photoshop 、Premiere 以及数码相机自带软件等使图像、音频、视频处理都变得非常简单、廉价,很容易重新编辑并赋予新的表达主题,这为“恶搞”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如果说《分家在十月》是出自电视台专业人员之手,《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则表现了“恶搞”的民间性和大众性。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具有更强的传播功能优势,为“恶搞”作品的流行提供了条件。由于互动性,网民接到“恶搞”作品后很容易进行再“创造”,并以回帖的方式不断添加自己的新作,使“恶搞”作品越来越搞笑、越来越夸张、越来越反叛。由于虚拟性,现实生活中不愿意说的话或做的事都可以在网络上“疯狂”地展现出来,也使“恶搞”越来越“恶”。
多元化的文化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软件环境。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强调精英文化的绝对地位,不登大雅之堂的草坦老根文化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样板戏曾经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出现了“八亿人民八部戏”的局面。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对于非主流文化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赞成也不干预,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空间。 “恶搞”具有很强的娱乐功效,能很好地释放人们的压力、使体力和精力得到快速恢复,再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从这点来说,“恶搞”如同看电影、旅游一样,具有人力资本投资的性质。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浩如烟海,稀缺的只是人的注意力。1996年英特尔前总裁葛鲁夫指出:“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下个世纪的主宰。”“恶搞”具有吸引人们“眼球”的功能,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恶搞”的创作者也会伴随着“恶搞”作品的流行而走红,而名人效应本身包含有经济收益。2006年9月芙蓉姐姐出席珠海圆明新园新闻发布会,获得了10万元的出场费。
❹ 文化水平高的人透露出的气质会有不同吗
腹有者源诗书气自华可不是空话。当你熟读历史,看惯了生灵涂炭,你还会对现在的小得失那么执着吗?当你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你还会想着去贪小便宜吗?文化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相由心生,文化自然也会改变你的气质。
气质,在组成的很大一个部分就是因为文化,有的人说,气质就是涵养,就是教养。一个有文化的人懂得如何尊重人,知识面首友态广,谈话风趣幽默,不管是从外表还是从交流都能够给你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❺ 为什么人们会使用搞笑的表情包
一、表情包内涵丰富,表现自我,还能化解尴尬
一张简单的表情包往往有比一句话更为丰富的内涵。有的时候不同的人会偏好收藏不同风格的表情图,或搞笑,或卖萌,或很污。如今越来越丰富的表情包给人们丰富的选择去表达自己,对不同的表情包的选择代表着人们的某种情绪或某种性格特征。
有些句子写出来比较生硬,很多人会在可能引起不悦或者歧义的句子后面加一个表情,这样一下子就增加了趣味性。
此外,在群里一起发表情包斗图上几个回合,也是化解尴尬气氛的好方法。
二、搞笑的表情包宣泄了被压抑的情绪诉求
与网络聊天中丰富、夸张的表情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在日常聊天中严肃的表情,一直以来的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里都推崇沉着稳重,“喜形于色”在中国是一个贬义词,甚至在整个大中华文化区,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比起西方人都不善于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东方人羞涩内敛,崇尚所谓“哀而不淫”、“乐而不伤”,“会心一笑”、 “笑不露齿”等都是夸人的话。
但是现代社会里,生活节奏很快,喜怒哀乐来得都比较容易。被压抑的内心情绪总得有个表达空间——在网络聊天中,丰富的内心戏终于找到了舞台。
三、表情包本质上属于一种流行文化
依托于社交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交流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由最早的文字沟通到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情包,逐步演变为日益多元化的表情文化,使用一些自制的、流行元素图片来进行沟通。这类图片以搞笑居多,且构图夸张,通过收藏和分享此类图片,人们可以获得趣味,同时展现自己的藏图,可以得到人们认可,实现心理上的满足。
❻ 你认为满口网络语言,这是幽默风趣吗
我认为满口的网络语言并不是风趣幽默,反而是没有文化底蕴。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快餐文化,更新速度快,受众群具有明显的特征化:
年轻、信息的接收能力强。
聊天中经常会收到一些暴漫表情还有网络用语。
仅从我个人来看,这算不上幽默。我理解的幽默是带有智慧的笑。如钱钟书老先生之流。很大程度上,经常发一些网络用语、各种表情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表此饥现的很普通。没有妙语生花,也没有发现趣味从而制造幽默的能力。
但从大的角度上来看,网络文化这种现象其实也是属于幽默的范畴。因为幽默的共鸣需要等同的条件,这里可以说是世界观或者是大家具备一定理解和常识的公共领域。
举个例子:
程序猿要了3个孩子,分别取名叫Ctrl、Alt和Delete,如果他们不听话,程序猿就只要同时敲他们一下就会好的。
这个就是典型的程序员的幽默,然而,如果你对于这些不了解,或者连一定的电脑常识都没有。你是很难找到其中的笑点的。
屠夫不懂文人的幽默,却爱听满口黄段子的俗人。在屠夫眼里,这样的俗人才是幽默有趣的表现。握团
同理,并不热衷于网络文化的我,很多时候也无法get到其中的笑点。或许,我很明白笑点在哪里,甚至当对方给我讲了一些网络流行语的时候,森皮返我都能感觉到对方在提示我“此处应有笑声”。然而,我依旧是笑不出来,相反,这样聊久了,倒有种穿着有碎石的鞋逃脱追杀的窘迫感,前行或者后退,都是令人不舒服的。
有时候,幽默更像是对接的暗号,用以在茫茫人群中甄别出和自身拥有相同频率的同类。这点,与你能否接受无关。正如,我觉得人渣不是人,但从生物学上来说,人渣是具备人类这种生物的相关特性的。幽默也是一样。
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网络文化的便捷性让看似有趣的东西更容易传播,然后在特定的群体里流行开来。而参与这个所谓有趣事物的传播过程,会让人一定的错位感。这种错位感大概就是“233~这个是最近最火最有趣的东西。你看,我也会用诶。我也是最紧贴流行最有趣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