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博山宝石瓷器茶具有金边是什么年代生产的
也是现代的,80/90年代的东西
❷ 想问一下山东淄博的结婚风俗都有哪些我是徐州人,老公是淄博人,他们家那边好多风俗与我们不一样
旧时男婚女嫁皆由家长包办,通媒结亲,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些穷苦人家因生活所迫,有的将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亦有的实行换亲,即互易其女为儿媳。婚龄一般男大女小,男的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有父母央人求亲,更有甚者“指腹为婚”,订“娃娃亲”。也有女方托媒说婆家的,叫“倒提媒”。媒人受托后,往返男女两家串通撮合,双方家庭为慎重起见,暗中打听情况,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无相克和不中意处,即可订亲。也有通过串门子、走亲戚等方式相亲的。淄川的情况稍有不同,待媒人把亲事说定后,须再请一媒成为双数后,才送柬订婚。
建国后,男女结婚多为自由恋爱,亦有靠人从中牵线的,叫“介绍人”或“红娘”,双方经过了解后商定婚事。�
订 亲
旧时又称“送柬”或“换帖”,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一种书面形式。男家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封面再写上吉祥的祝词,以及“敬求金诺”、“恭侯金诺”之类表示求亲的字样,由媒人连同男家准备的衣料、首饰、化妆品、聘金等“彩礼”,用一对大红包袱包裹,送往女家。女家收到柬帖后即回帖,加“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并附回礼,由媒人带回男家。多以鞋帽、文房四宝等作回礼,淄川则回以香、艾(意为相爱)、盐(意为有缘)、麦(意有福),每样用红纸包成两包。临淄则以糕若干(按新娘年龄,每岁1对)、茶碗1对、10双高粱莛、9双筷子作回礼,取意“十停九稳”。然后男家备席答谢媒人。
订亲这一习俗至今仍然沿用,一般男女双方同意后,再由双方家长出面走动,以示承认,并向女方赠送聘礼,即算订婚。近年来,在部分人中要彩礼之风大盛。
择 吉
即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一般男家须托媒人到女家“要媳妇”,女方将嫁女的生辰八字用大红纸写好(博山叫“年命帖”)交媒人带回男家,男方据此请卜人选定“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向,叫“查日子”。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用大红纸一式两份写好,叫“年命帖”,由媒人送往女家,叫“送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博山多习惯送钱一宗,叫“盒子钞”,女家用其中一部分置办嫁妆,留一部分给嫁女压柜子,叫“子孙钱”。桓台县则惯以鸡、鱼、肉、菜、面、枣、栗子等,随“年命帖”用食盒抬送女家,上贴“禧”字,俗称送“上头盒”。“送日子”之后男女双方即准备婚嫁物品,男家所缝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许棉籽,取“辈辈有子”之意;女家亦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助“棉被子”,多在四角放些红枣、花生、制钱、栗子等物,取意“早生贵子”。
如今,在一些比较封建保守的家庭里,尤其是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儿孙结婚仍沿用“查日子”、“送日子”这一习俗,许多禁忌也沿袭至今。部分青年人多选在“五一”、“十一”、元旦等节假日结婚。
送严房
亦有叫送圆房、送缘方的。一般是在结婚前一日,女家派人把嫁妆送至男家,叫送严房,桓台俗称“下妆奁”。临淄多是在吉日前最后一个双日送嫁妆。博山居民多是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搬取嫁妆,叫“搬严房”。淄川居民在此之前还有“催妆”的习惯,即在结婚前两三日内男方送食盆一架给女家,内装酒、肉、栗、枣等物,皆为双数,此后女家才派人“送严房”。从前的嫁妆,一般人家多是两铺两盖、桌椅、箱柜、座钟、脸盆等,贫穷者从简,只送茶具等桌上用品。无论贫富,“长命灯”一对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现在有了电灯,也作为摆设照送不误。嫁女妆奁内多贮枣、栗,谓之“早立子”(亦说取“夙兴”、“慎栗”之义)。送取严房所用的工具皆饰以浓厚的吉庆色彩,所用的绳子要染一段红色,用的车辆、扁担、盒、柜等要贴上写有“喜”字的红纸帖,底面用红纸铺垫,桌、椅、床、柜等陪嫁木器上要挂以角形红布等。这一日亲朋邻里多持礼品往贺,称“贺喜”(旧时称“添饭”),向待嫁的女子家里送喜礼叫“ 填箱”。礼品过去多以馒头等食品相送,现多送现金、喜幛等。喜礼要一笔不漏地记入帐簿,俗称“喜簿”,以备将来还礼。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吉利,不送谐音不雅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男家要备宴酬谢宾客(多在宴前先下请帖,后再派专人敬请),博山叫作“待行人”。这天一般都要请亲朋邻居共同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叫“大总”,由他按照主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大总”一般由懂这套礼仪的长者担任。
搬送嫁妆、贺喜、宴请宾客这些习俗相沿至今。
娶 亲
旧时娶亲一般有“大娶”、“小娶”之分,但其含义各地又稍有不同。“大娶”,男家备官轿、花轿两乘,吹鼓手、彩旗前引迎娶。新郎换上新装,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大礼帽,胸佩大红花,乘官轿在先。另一乘花轿为新娘备用,去时由幼童或新郎之弟或妹乘坐,名曰“压轿”,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大娶”一般白天进行,只有少数阔少结婚采用。“小娶”,男家只发花轿一乘和灯笼火把到女家迎亲,多为平民百姓结婚采用。淄川的“小娶”多在夜间进行,博山则均在夜间进行。关于夜间娶亲,有这样一个传说:旧时,博山有一个恶霸翟三胡,是一个色魔,不论谁家娶亲,他都享受初夜权,百姓为逃脱这一厄运,便在夜间偷偷将新娘娶回家。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不论大娶、小娶,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皮袄、红毡,否则女家不发人。至女家,行“求婚礼”,新娘头蒙红纱,由父辈或兄长抱入轿内,亦有用椅抬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并有兄弟或近亲的两人相送,名曰“送客”。临淄还有“押轿”的习惯,有小辈二人提水壶扶轿杆跟在两旁。旧时,博山一带新娘上轿有被“抢 ”上轿的传说。结婚那天,新郎带车或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地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上轿前,新娘手中多要拿些东西,桓台多是手抱书和如意钩(用红纸包装),博山的新娘多要带些手帕,以备应付闹房的人。起轿后,一路不能落轿,路遇坟墓、庙宇、奇石、怪树等,均以红毡遮蔽。桓台县居民还有沿途送“过街面”的习俗,进村燃火把迎之。轿至男家门前,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有的地方这时故意将大门关闭,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顿性子”,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家的管教。待男家大门顶压一对红砖、两双筷子,门框贴“青龙”、“赤虎”,红毡铺地后,时辰已到,鞭炮齐鸣,新娘由两“架女”相扶下轿,新郎在前引导,路过门坎时门坎放一红纸裱糊的马鞍子,新娘由嫁女搀扶迈过,叫“过门”,意在“前进平安”。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目的在于驱邪。院内摆放香案,夫妻拜天地,抛“长命火烧”。此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到洞房门口,新郎给新娘挑去“蒙头红”。桓台居民还惯以把蒙头红抛到房上去,然后才入洞房。新娘进入洞房后,朝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时辰”,同时吃随身饭——从娘家带来的面条——在开水锅里一烫即捞出,不能煮熟,此时有人会问“生不生?”,新娘只能说“生”字,取生养孩子之意。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合婚酒”,亲朋开始闹房。
与此同时,新郎家须设宴招待女方的送客,并约定新娘归家的日期,后返回(淄川境内送客返回时还要将新娘之套脚红袜带回)。有的地方是次日女家携礼来探望,议回门期,名曰“圆饭”。周村的居民女方来“圆饭”的人所带的礼物必须有一对鲜鱼,男家回礼亦必须有一条鲜鱼,叫“两头子有鱼”。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上坟祭祖,博山、桓台多在第三天祭祖,谓之“上喜坟”。三日这天,博山的新娘还要送婆婆一条新裤,有“待要富,三日给婆婆做条裤”的谚语。
建国后,迎亲习俗逐步有了一些改革。不再用轿迎娶。50年代境内农村多用马车,城区多用自行车,“送客”亦随车陪行,新娘亦不再蒙红头巾。还有以彩旗鼓乐为先导,秧歌队迎娶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实行“革命”结婚,农村多以锄、镰、锨、镢为嫁妆;城区则以赠“红宝书”为时髦,且多半步行至婆家。近年来用面包车、小轿车迎娶的渐多。但一些禁忌、讲究,如夜间娶亲、持红毡迎亲、“顿性子”、闹洞房、上喜坟等习俗仍沿袭至今。
夫妇“拜天地”之俗在农村一些地区仍保留。现在绝大多数地区结婚典礼多是向主婚人致敬、向父母致敬、互相敬礼,主婚人、来宾、新人讲话即大礼告成。进入80年代,又提倡举行集体婚礼,新郎新娘们欢聚一堂,由单位领导当主婚人表示祝贺,分发喜糖、喜烟,此外还有“旅行结婚”等形式。
住日子
一般是新婚第3天,新娘返回娘家,多由女家接送,男家须备席招待。当天返回的叫“回门”,亦有在娘家住6日或8日的,叫“住日子”。返回婆家时,女家备礼多在一早返回,意在吉利。至此,大礼告成。这种“回门”、“住日子”的习俗依旧流传。
❸ 明成化青花瓷碗价格多少民窑与官窑怎么区分
明成化青花瓷碗如果品相良好的话,价值一般不会低,下面的拍卖能说明:
2013年10月,香港苏富比举行了一场规模庞大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一件青花秋葵纹小碗,以清雅迷人的艺术芳华征服了所有在场的中外人士,最终以1.41亿港币成交,再一次为神话般的成化瓷器增添了一份令人目眩神迷的光环。
也许这样的价格在今天这个拍卖价格屡创新高的时代,你不会觉得惊奇,但是当年这个碗的估价是8000万,以6500万港元起拍,最终成交价加上佣金约是1.41亿港元。
区区一个口径仅为14.5厘米的青花小碗,仅用了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在当时就缔造出明代瓷器世界第二之高价,成为当时香港苏富比40周年庆典拍卖会上最耀眼的明珠。
民窑与官窑怎么区分?景德镇王掌柜认为主要体现在瓷器产品的制作目的、样式设计、制作场所、原材料选择、工艺标准、成品甄选、以及法规条例等诸多方面。下面,王掌柜简单说说官窑与民窑的区别。
1、制作目的
通常情况下,官窑制作主要有日常用瓷与祭祀瓷两大目的。
与官窑相比,民窑制品也以日常实用瓷为主,只是制作质量相对落后,造型不太讲究。明清时期民窑外销瓷制作空前壮大,并发展到外国商人设计纹样,再由各地窑场按图纸烧制、提供。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明清民窑发展超越官窑的最大亮点。
2、样式设计
明清官窑瓷的样式设计主要包括造型与纹饰两方面,都由内府设计完成。“内府”是皇宫内负责监管制造器具的部门,也称“内务府”。由于统治者对官窑器物样式涉及、过问,导致各自时期的官窑器制作风格也与统治者审美观密不可分。同时,设计者多是画院名手,令图案纹饰“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遗画也”,因此,官窑的设计质量都很高。民窑在样式设计方面相对简单,只要大众喜欢,商家满意,就有发展前途。另外,由于涉及人员少,样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随时变更调整。因此,与官窑相比,民窑在样式设计方面多了随意,少了拘谨。
3、制作场所
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记载:“洪武二年,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称官窑,以别民窑。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 洪武三十五年,改陶厂为御厂。
清代除了景德镇御厂制作官窑外,康雍乾三朝还在清宫造办处使用御厂烧制好的填白瓷胎制作珐琅彩,该类制品堪称官窑极品。由于制作时间短暂,制品数量有限,只能算在官窑制瓷历史上的特例。
民窑烧制场所非常复杂,明清疆土辽阔,百姓在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因地制宜,其中较有成就的民窑就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德化窑、博山窑等,数量之多,体系之广,令笔者无法深入探讨。相对而言,明清官窑制作单纯很多,只是景德镇窑系中的一个分支,涉及层面并不复杂。
4、原材料选择
制瓷原材料主要以胎土、釉料以及彩料等为主。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为了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优越性,经常利用手中权力限制民窑瓷器自由制作与发展。
1.胎土
史料证明元代已经出现被统治者垄断使用的“御土”。到了明代,该土又被称为“官土”、“麻仓官土”。由于统治阶层对这类优质陶瓷原料垄断、独享,使得官窑器的瓷胎质量出类拔萃,远优于同时期景德镇民窑制品。
2.釉料以及彩料
官瓷瓷器表面一般都涂有一层薄薄的釉,它是以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制成。制瓷者将其加水稀释,涂在瓷胎表面,烧制后形成一层玻璃釉。釉通常具有保护、装饰美化瓷器的功能。因为釉内通常会含有各类微量元素,它们在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釉色。于是,制瓷者经常利用这一特点,调整釉内元素成分,改变釉色,以致出现铜红、钴兰、铁黑、金红等釉色。
制作彩瓷时,还需要用到不少彩料。彩料有些被混合在釉内使用,有的则单独使用。彩瓷初创时期,因为制作尚不普及,显得技术先进、造价高昂,只有御厂才有相关技术与财力开发应用。更多情况下,统治者严禁民窑私自烧造色釉。
违反条例者,所受处罚极其残酷。因此,仅就彩料应用,民窑已经失去使用权,更谈不上与官窑竞争,瓷器色彩多样性方面自然无法与官窑器并驾齐驱了。
5、制作工艺
对国家最高统治者而言,不论宫内日常用瓷、赐予群臣及外来使者的赏赉制品,还是国家出面的祭祀用瓷、海外贸易瓷,都关系到国家荣誉、皇权尊严。为此,统治者不得不苛刻要求、不计工本、力求完美,这些因素促使景德镇御厂汇集天下英才。于是,技艺高超的制瓷工匠,使用本朝最优良原材料,以最严谨制作态度,在威严皇权下,必然能够制作出当时最高水准的瓷器。鉴于这些原因,中国瓷器制作史上,历代官窑瓷一直被看做为该时期瓷器制作最高峰,不仅质量凌驾于民窑,纹饰、造型也足以引导全国制瓷发展方向。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❹ 有一个大明时期的碗谁帮我看一下谢谢。
备孕大学
我的知乎 2019
大明美食志:明代的饮食有哪些经典?
17 人赞同了文章
为你朗读
4 分钟
大明美食志:Food
年终岁首,又到了各大公司一年一度喜气盈盈,欢饮达旦的年会时间。精彩的节目,吸晴的奖品为各个晚会创造了无数欢乐,当然也少不了满桌丰盛的美味佳肴。精彩的演出是晚会的精神食粮,宜人可口的菜品便是盛宴中压轴的口舌慰藉,是大家交杯换盏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美味佳肴作陪的局儿便不是一场真正的酒宴,这是从古至今都未变的道理。
说到佳肴酒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明代的饮食文化
。
有明一代创造了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市民经济和市民文化的繁荣,这种文化注重享乐,表现在美食上就是宫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双峰并峙。
宫廷菜自然以明朝皇帝们的饮食为主要代表,特别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江湖菜的代表则是小说《金瓶梅》中记载的那些菜品,也可以说《金瓶梅》中所记菜肴是当时流行的商务菜的代表。
先说宫廷菜。因为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其手下的开国将领也多为淮扬一带的人,所以,官场上流行的菜还是以淮扬风味为主,比如太祖烧香菇、长寿菜、徽州毛豆腐等,都带有浓郁的淮扬菜特色。
国宴常客:淮扬菜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烹饪技术的提高和原料的增多,菜式更加丰富,味道也在淮扬风味为主的基础上加以本地化。
在明代宫廷菜的发展中,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明大政纪》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工部在京城(今南京)建了十座大酒楼,具体经营权全部交给民间的商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官方的投资来拉动内需。这些酒楼陈设装修极尽豪华,里边还设有剧场、舞台等娱乐场地,有些酒楼里甚至还设有水上流动餐位。
这些酒楼的名字也很大气,富有想象力,比如“鹤鸣”、“醉仙”、“讴歌”、“鼓腹”、“来宾”、“重泽”等。后来,又加盖了五座酒楼,共十五座,于当年的八月二十三(农历)建成。为了拉动消费,朱元璋又赏给文武百官巨额官钞(相当于政府为了拉动内需而发放的消费券),让他们到这些酒楼中去消费。有了皇帝和百官的带领,这些酒楼自然生意兴隆,客流不断,以至于“日收十万钱”。
而在当时的江南地区,流行着另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船宴”,特别是在江苏扬州一带,并在清代进一步盛行。所谓船宴,就是以船舶作为宴饮场所,将美食、美景、美趣结合,别有一番情致。当时,杭州西湖、无锡太湖、扬州瘦西湖、南京秦淮河、苏州野芳浜以及南北大运河等水上风景区,都有专门供应船宴的“沙飞船”(又名“镫船”),其船舱中有炉灶,尾随在游船后供应酒食。清代沈朝初有一首《忆江南》词,栩栩如生地描写了船宴之乐:“苏州好,载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篆细,筵前水碗五侯鲜,稳坐到山前。”
因为社会物质的丰富以及文化的繁荣,到了明代,饮食在民间也逐渐走出了“吃”的局限,成为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这与宋代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水浒传》中经常记载的梁山好汉“上酒楼”的目的还是吃饭,填肚子,酒楼的主要功能还是“吃饭”,而明代人去酒楼则更多成了一种娱乐行为,这一点与现代酒桌文化在形式上不谋而合,也许后者的雏形就是从明代开始出现的。
明代饮食的另一大特点是:很多外来食材出现在寻常百姓家,这也大大丰富了中国原本的菜式谱系。
一些我们现在常见的食物,如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等,原来都是“舶来品”,都是随着“地理大发现”在明代传入中国的。特别是辣椒的传入,对于中国饮食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没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无法形成。有意思的是,现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番茄鸡蛋汤,在明代也已经出现了。
在明代的宫廷名菜菜谱中,由当时人创制的就有22道,它们分别是:烧香菇、蟠龙菜、炙蛤蜊、炒大虾、田鸡腿、笋鸡脯、三事、烹河豚、酒糟蚶、烧鹿肉、镶肚子、带冻姜醋鱼、生爨牛、花珍珠、烹虎肉、炙泥鳅、酢腐、水母烩、油煎鸡、炙鸭、一捻珍、水煠肉。
其中,蟠龙菜现在还是湖北钟祥县的名菜,这道菜与明朝的一位皇帝有关——明代以数十年不临朝闻名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朱厚熜本是明兴献王朱祐杬的长子,封地就在钟祥,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即位,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嫡亲堂弟,按“兄终弟及”的规矩,朱厚熜就进京做了皇帝。由一个地方诸侯王成为皇帝,自然是蟠龙升天了。在赴京登基前,朱厚熜的蒙师给他送行,其中就有一道蟠龙菜。这道菜以瘦猪肉、肥肉膘、鲜鱼片、鸡蛋清、绿豆干粉、葱白、胡椒、食盐等为原料,将鱼肉剁成肉馅,纱布过滤,作料拌和,蛋皮包裹,然后摆成蟠龙造型,入笼蒸制而成。由于这道菜是由厨师詹多创制的,因而,在当地又被称为“多菜”,谐音为“剁菜”,或称“詹剁”、“粘剁”,因为做法是由蛋皮包裹而切成片,又名“卷切”。
还有“三事”这道菜,也有必要特别说一下。它是由海味(海参、鲍鱼或鱼翅)加上肥母鸡、猪蹄筋三种食材混合,加入调料小火慢煨而成的。或者也可以说,这道菜是现在的福建名菜佛跳墙和湖南名菜祖庵鱼翅的鼻祖。
福建名菜:佛跳墙
繁荣的经济与开放的社会风气成就了明朝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菜品,这些菜品流传至今无论是对大众家常菜还是正规的饭店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到(明朝历史),以明朝文化为核心的项目“再现大明”(主题乐园+大型沉浸式剧场演出),即将在北京建成,届时“再现大明”将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努力打造一个正能量园区,文旅两开花,弘扬中华文化,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文章来源:闲话明朝宫廷菜
编辑于 2019-01-29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 · 申请转载
分享到
明朝历史
饮食文化
评论
添加评论...
推荐阅读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个更高明?
地图帝的文章 · 1,057 赞同
明朝世守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什么来头呢?
宋安之的文章 · 649 赞同
明朝两京制中,南京拥有完整的六部班子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宋安之的文章 · 586 赞同
他被评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为何被朱元璋腰斩,还亲自监斩?
看鉴的文章 · 213 赞同
【原创】明代的“乌斯藏”
乌斯藏是明清时期中原王朝对于西藏的称呼,没有贬义。在唐朝,西藏由一个大英雄松赞干布建立一个政权,叫吐蕃。吐蕃的势力很大,经常骚扰唐朝的边境,一度给唐朝带来很大的麻烦。 唐太宗李…
明史小虾...的文章 · 30 赞同
看了明朝皇帝吃的这些菜,估计慈禧太后也要哭晕了(第二集)
甜心爱吃...的文章 · 224 赞同
洪武十三年(1380)的明朝大事件究竟有多恐怖?
备孕大学的文章 · 40 赞同
“天下无敌”的明朝,坐拥两百多万军队,为何还会被打的那么惨?
大伊万的文章 · 25 赞同
为什么明朝初期大量江南士族不支持朱元璋,反而支持元朝
历史大学...的文章 · 19 赞同
❺ 请问各位古董专家这个碗是什么年代的有收藏价值吗能卖多少钱
这叫《套五盆》,每套大小五个,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产地:山东博山陶瓷。
套五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博山区山头镇的手工业者研制的一套比较精美的陶瓷家具,全套盆分为大中小五个,因此叫套五盆,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家具。
由于过去是手工业个体经济,以追逐利润为目的,所生产的套五盆规格不一,花色杂乱,质量较差,销量不大。1953年手工业工作组进驻了博山区山头镇陶瓷生产基地,对手工业者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组织他们由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发展,先后组建了大众、义众、新义、义盛、新新五个手工业合作社,对于陶瓷产品作了统一的质量标准,特别对大众喜欢的套五盆要求规格、花色统一。套五盆的帮花要用松竹兰梅,底花要用荷花或菊花,荷花象征高节,菊花象征吉庆,这样使套五盆色彩鲜艳,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受到了陶瓷商的普遍欢迎。那时,套五盆天天源源不断地外运,使手工业者经济收入大增,未加入和作社的手工业者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
那时家里能买上套五盆,就算是较讲究的家具了。有的人不仅自己买套五盆使用,还将套五盆作为馈赠礼品。这种套五盆二十余年经销不衰。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发展速度加快,各种铝制品和不绣钢家具如雨后春笋,套五盆逐渐退出了消费市场。
❻ 底款写着中国博山宝石英文的瓷碗是什么时侯的
不一定吧 地址是存在很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