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草药:下生地的功效
指导意见:
目前可以采取中药调理的,平时一定要多喝水,饮食要以清淡、营养为主,忌辛辣刺激性、油腻、上火的食物的慑入。
B. 请问中药生地,熟地的功效是什么
生地:
【性味】味甘;苦;微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凉血补血。主热病烦渴;内热消渴;骨蒸劳热;温病发斑;血热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血少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赤可熬膏或入丸、散;或浸润后捣绞汁饮。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熟地: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血滋润;益精填髓。主血虎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不止;肝肾阴亏;潮热盗汗;遗精阳痿;不育不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或熬膏,或浸酒。
【注意】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
资料来源:【摘录】《中华本草》
生地、熟地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根,为同一药物的不同加工品。生地为鲜品的干燥品;熟地为生地的蒸制品。二者均能滋阴生津,治阴虚津亏诸症。生地长于凉血,熟地长于补血。
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C. 中药“生地”是干嘛的
生地、熟地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根,为同一药物的不同加工品。生地为鲜品的干燥品;熟地为生地的蒸制品。二者均能滋阴生津,治阴虚津亏诸症。生地长于凉血,熟地长于补血。
生地黄苦寒清热,
甘寒质润养阴,为清凉滋润之品,擅长于滋阴清热凉血。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主要用于瘟病热入营血症;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诸出血症;还治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的阴虚症;对于阴虚肠躁便秘可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因本药寒滑腻滞,脾虚食少便溏及温滞中满者忌用。
D. 谁有中草药名称和图片大全
1、八角枫(白金条[侧根名]、白龙须[须状根名]、八角王、八角梧桐、八角将军、割舌罗、五角枫、七角枫、野罗桐、花冠木)
清热;祛湿;收涩;消瘀。主肝炎肠炎;淋浊;带下;脱肛;子宫下垂;肝脾肿大;跌打扭伤
拓展内容:
中药的优点和不足:
中药的优点大概有其神秘性,科学性,独特性,某些中药有稀有名贵性,可探索性,经济性,能标本兼治,对疑难杂证有独特的治疗理论和作用,发展空间很大.同时也是中国的国粹,国宝.对预防疾病有独到之处.且现剂型较多,好多中药也服用方便起来了.
不足大概有,口服对胃肠道大金有副作用(宜少量多次服用),注射剂副作用大多尚不明确,汤剂口感不是很好.煎熬较为复杂.
E. 中药材生地子的作用
生地:凉血滋阴功效多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茎,将其晒干人药称为生地。生地性凉,味甘,入心、肝、肾经,既能凉血,又能滋阴,具清热滋阴、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黄具有抗辐射、保肝、降低血糖、强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临床应用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充,现简述如下。高血压病:生地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月有显效。病毒性心肌炎:生地30克,麦冬15克,莲子心10克,蒲公英30克,黄精10克,白芍10克,水煎服,可起辅助治疗作用。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将生地90克切碎,加水600-800毫升,煮沸约1小时,滤出300毫升为1日量,1次或分2次服完;儿童酌情减量。一般疗程12~50天,疗效良好。湿疹、尊麻疹、神经性皮炎:生地90克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煮1小时,过滤得300毫升药液为1日量,1-2次服完。此法对湿疹疗效尤着。上消化道出血:以生地30份,大黄15份,黄连9份,黄芪15份,生甘草6份,研末,混合备用。用时取药粉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2分钟过滤,去渣凉服,每天2次,重症者每日4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便能止血。红斑肢痛症:生地120克,黄芩60克;苦参30克,水煎服,效果良好。滑精:生地250克,与150克饴糖拌匀,放入乌鸡的腹内,用线缝好,放人碗内置于蒸笼中,蒸熟透,吃鸡肉及生地,有补益精髓作用。疮疖:生地30克,新鲜瘦猪肉30克,加水适量同煮或蒸,待猪肉烂后,将药、肉及汤顿服,亦可分几次服完,每天1剂。对反复发作难愈的疮疖,疗效亦满意。腮腺炎:用生地15-30克,蚕豆7~14个(鲜干均可、去皮使用),食盐1-2克,共入臼内捣烂后,摊散在塑料膜或树叶上,贴于患处,外用纱布绷带包扎,6~12小时换药1次。特重症者配合服仙方活命饮,一般2~3天即可痊愈。
F. 中药里的“生地”“熟地”各有什么主要疗效
生地主要用于清热凉血和养阴生津。熟地主要用于补血养阴和填精益髓。
G. 中药土生地别名土生地和生地黄是一种吗
是应该是一样的,两个的名称叫法是一样的。同一种药物。
中药品种繁多,是由于中药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中药品种的发展,往往与祖国医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越是古代,发展越缓慢;而越是接近现代,其发展也就越快。在古代经典中,记载的药物较少,如《诗经》、《山海经》所载药名,多为百余种而已。到了汉代,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专着《神农本草经》,则载药已达365种;其后,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收载药物就增加到了730种;唐代《新修本草》发展为844种(或作850种);而后,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增至1744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集16世纪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收载药物达1892种(实为1897种);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又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大量的民间药物,使本草典籍所载药物达到2600余种。药物品种增加最快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以来,在50年代至80年代中,先后进行过三次全国性的中药大普查,基本上摸清了全国(除台湾省外)中草药资源的分布于品种,总计达12807种。
事实上,将中药的品种很难说到一个确数。首先,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使用的药物,所以,狭义上,中医师经过辨证施治给患者服用的药物都可以叫做中药。其次,在我国,中药标准除了《中国药典》以外,还有部颁标准和地方标准,因此,要想集合区分去重之后再筛选中药的种类实在太难。我国现行的2015版《中国药典》中收载中药材一共是625种。
H. 地黄长什么样图片
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鲜地黄是呈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7L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是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8)中药生地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地黄,中药名。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炮制后用。分为鲜地黄,干地黄和熟地黄。地黄产地主要分布于湖北、浙江、台湾、四川、西南及广西等省区。中国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
鲜地黄晒干后变成干地黄,此时取干地黄,除去杂质,用水稍泡后,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即为性寒,善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生地黄。到了生地黄之后还可以继续加工,取洗净后的生地,加黄酒拌匀,置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蒸至酒被吸尽后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
在临床应用上,生地黄与熟地黄也是各有千秋。就生地黄来说,血热出血、阴虚发热、津枯便秘、烦渴多饮、骨蒸内热、热毒斑疹可见生地黄的应用。比较有名的方子中的应用如在地骨皮散与地骨皮同用治疗鼻中衄血;在增液汤中与麦门冬同用,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治阴虚火旺。
I. 中药生地有何功效
生地黄味甘微苦,性寒。主要有凉血清热和滋阴补肾的作用。 1.凉血清热:生地黄甘苦而寒,能凉血而清热,并能凉血止血。最常用于湿热病,热邪侵入营分(高热、甚或神志恍惚,口反不渴、舌质红或绛、斑疹隐隐欲现、脉象数而略细)或血分(高热、谵语、舌质紫绛少津、斑疹透露、或吐血、衄血、昼静夜躁、脉象细数)时,常与元参、连翘、栀子、郁金、竹叶心、丹皮、赤芍、生石膏、犀角等同用,如清营汤、化斑汤、犀角地黄汤等。据近代研究报导,生地有止血作用,能促进血液凝固。 2.滋阴补肾:本品能滋阴补肾,可用于阴虚有热而产生的骨蒸痨热、干咳、咽喉燥痛、痰中带血、手足心热、盗汗等症。常与地骨皮、炙鳖甲、丹皮、秦艽、知母、白薇、元参、天冬等同用。 另外,温热病后期,因热邪伤耗津液而致的口渴、食欲不振、下午烦热、暮热早凉等症,也可用本品与麦冬、玉竹、沙参、梨汁、冰糖、藕汁、生麦芽、炒谷芽、香稻芽等同用,可以养阴生津,清热益胃(如益胃汤等)。 对于阴虚不能胜热,而致消渴(口渴思冷饮,饮不解渴,人渐瘦弱,小便频多,易饿等),常以生地黄与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五味子、天花粉等同用。我常重用生地黄、熟地黄、山药,配合山萸、茯苓、泽泻、丹皮、五味子、紫肉桂(不可太多,0.9~2.5克即可)等,随证加减,用于治疗糖尿病、尿崩症等,每获良效,请参考试用。据近代研究报导,本品有明显降低血糖作用。 生地黄简称生地,主用于凉血、清热、滋阴、生血;炒炭称生地炭,主用于止血(衄血、便血、尿血、吐血、咳血、崩漏等);用黄酒蒸制者,名熟地黄,主用于补肾滋阴、养血;地黄从土中挖出洗净即用者名鲜生地,性大寒,主用于温热时疫,血中火毒热炽而狂热谵语等症。 另有细生地或小生地,养阴而不腻,适用于温热病后期、阴津不足而食纳不好的情况。生地黄味厚滋腻,用大量或久服时,容易滞腻有碍胃口,此时宜用细生地;或配用一些砂仁,或用姜汁炒用。 配麦冬润肺清火;配天冬滋肾降火;配元参解毒清热凉血;配犀角凉血化斑。 用量一般9~15克;重症可用30克,或更多些。鲜生地常用30~60克。 脾胃虚寒、大便溏软者不能用;暑湿盛、胸闷不言者禁用。
J. 中药:生地的功能主治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
功能主治:
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养阴生津功效 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
10~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