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商代提梁卣图片象尊尺寸是多少
扩展阅读
一千米等于多少平方图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图片上写上字的软件 2025-05-18 04:10:35

商代提梁卣图片象尊尺寸是多少

发布时间: 2022-03-12 11:00:01

① 故宫太和殿铜狮子尺寸

1.《故宫珍宝》全册13枚。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1985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文物出版社,印 张1• 787乘1092。书号:8314•013。内容:(1)古稀天子之宝.八徵耄念之宝、(2)金立佛、(3)金嵌珠宝饰件青金石象、(4)青玉盆染牙山水仙盆景、(5)杂宝双凤金盆、(6)水晶双鱼花插、(7)翡翠白菜花插、(8)天球仪、(9)翠太平有象磬、(10)金胎烧兰嵌钻石匕首、(11)玛瑙荷叶洗、(12)红宝石梅花盆景、(13)象牙雕刻群仙祝寿龙船(与封皮同图)。〔注:彩色摄影册式片。〕

2.《故宫珍宝》全套20枚。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文化教育出版社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10元。书号:故宫isbn7—80047—184—5/j•82内容:明•掐丝珐琅缠枝莲象耳炉、清•玉翠竹盆景、清•金天球仪、清•金錾花如意、清•白玉瓜棱形提梁壶、清•各色釉瓷瓶、明•皇后凤冠、明•德化窑达摩立像、清•崇庆皇太后金发塔、清•黄杨木雕活环链葫芦、清•翠太平有象磬、清•铜镀金盆红宝石梅花盆景、清•金嵌珠“金欧永固”杯、清•画珐琅山水人物提梁卣、明•红雕漆穿花龙双耳瓶、明•犀角雕仙人槎盂、清•彩云蝠金龙朝袍(女礼服)、商•青铜酗亚方尊、清•青玉.象牙水仙花盆景、清•象牙雕〈月曼清游〉册。(注:彩色摄影豪华片,尺寸规格150×100mm。)

3.《故宫》全册10+2枚。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北京东长安街6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201厂制版印刷。1982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1—100000。统一书号:(汉英)8179•305。定价:2.50元。内容:1.养心殿藻井(注:封面)、2.太和殿宝座、3. 养心殿、4.储秀宫东房、5. 太极殿内景、6. 养心殿寝宫、7. 储秀宫西间、8.天球仪干隆年间、9.喜字宫灯、10.高宗纯皇帝、11.孝恭仁皇后、12. 干隆的甲胄、13.乾清宫、14.光绪大婚图(注:封底)。(注:彩色摄影册式片,全片尺寸规格252×100mm,可拆切线尺寸规格150×100mm。)

4.《故宫》全套25枚。文物出版社编辑 出版 发行(北京五四大街29号。百花印刷厂制版 印刷。1986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统一书号:8068•1490。封底有目录。内容:1太和门前金水桥、2太和门前铜狮、3太和殿前铜龟、4太和殿远景、5太和殿近景、6太和殿内景、7中和殿、8中和殿内景、9保和殿、10保和殿后石陛、11乾清门、12乾清宫前江山社稷、13乾清宫、14乾清宫内景、15天一门前铜麒麟、16御花园内万春亭、17御花园内浮碧亭、18御花园内承光门、19漱芳斋院内小戏台、20养心殿内景、21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22储秀宫前麒麟、23储秀宫前铜鹿、23斋宫、25角楼。(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49×97mm。)[注:第一版无格式,1988年10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编号:ISBN-7-5010-0259-2/j•116有格式]

5.《故宫》全套10枚。1988年紫禁城出版社。书号: ISBN 7-800047-012一1/j•5。内容:太和殿内宝座、中和殿内景、乾清宫内宝座、储秀西次间、交泰殿内宝座、养心殿后皇帝寝宫、倦勤斋内小戏台、养心殿内三希堂、坤宁宫内洞房、储秀宫内景。

6. 《故宫祥瑞动物》全套10枚。书号:ISBN7-80047-039-3。1987年紫禁城出版社。内容:御花园承光门内鎏金铜象、体和殿前铜凤、储秀宫前铜鹿、太和殿丹陛上的铜龟、慈宁门前鎏金麒麟、乾清门前鎏金铜狮、太和门前铜狮(可制极限片)、太和殿丹陛上的铜鹤、储秀宫前铜龙、雨花阁屋脊镀金铜龙。

7.《故宫》全套20枚。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星达印刷有限公司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一九九三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书号:故宫ISBN 7—80047—151—9/j•77。定价:10元。内容:宁寿宫花园内祈赏亭、养心殿内三希堂、乾清门广场、透过皇极门看九龙壁、宁寿宫花园内祈赏亭内流杯渠、御花园内万春亭、珍妃井、御花园内堆秀山、保和殿后大石雕、乾清宫内宝座、坤宁宫内洞房、养心殿正间宝座、铜鹤、宫殿之海、大石雕细部(二龙戏珠)、太和殿、太和殿内藻井、交泰殿内大自鸣钟、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太和殿内景。(注:彩色摄影豪华片,尺寸规格150×100mm。)

8.《故宫》全套20枚。摄影:胡锤。题字:董正贺。编辑设计:郑志标。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星达印刷有限公司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93.6.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内容:宁寿宫花园内祈赏亭、养心殿内三希堂、乾清门广场、透过皇极门看九龙壁、宁寿宫花园内祈赏亭内流杯渠、御花园内万春亭、珍妃井、御花园内堆秀山、保和殿后大石雕、乾清宫内宝座、坤宁宫内洞房、养心殿正间宝座、铜鹤、宫殿之海、大石雕细部(二龙戏珠)、太和殿、太和殿内藻井、交泰殿内大自鸣钟、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太和殿内景。(大封套)

9.《故宫》全套20枚。摄影:胡锤。题字:董正贺。编辑设计:郑志标。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星达印刷有限公司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93.6.第1版第3次印刷。内容:宁寿宫花园内祈赏亭、养心殿内三希堂、乾清门广场、透过皇极门看九龙壁、宁寿宫花园内祈赏亭内流杯渠、御花园内万春亭、珍妃井、御花园内堆秀山、保和殿后大石雕、乾清宫内宝座、坤宁宫内洞房、养心殿正间宝座、铜鹤、宫殿之海、大石雕细部(二龙戏珠)、太和殿、太和殿内藻井、交泰殿内大自鸣钟、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太和殿内景。(大封套)

10.《紫禁城》[大封套图:坤宁宫东暖阁内景]全套10枚。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圳现代彩印有限公司印刷。ISBN 7-80005-221-4/j•052。1993年第一版。1993年第一次印刷。内容:养心殿前殿/故宫、养心殿后殿/故宫、养心殿东暖阁/故宫、太和殿/故宫、皇后座席/故宫、长春宫/故宫、储秀宫/故宫、天井/故宫、坤宁宫/故宫、交泰殿/故宫。

11.《故宫藏画》全套10枚。ISBN 7-80005-222-2/j•053。1993年第一版。1993年第一次印刷。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圳现代彩印有限公司印刷。内容:对弈、浴马图、浴马图、宫妓图、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康熙御赏万寿图、观赏名画、步辇图。

12.《故宫》全套10枚。北京市邮政局印制。内容:故宫太和殿、故宫太和门、故宫乾清门、故宫交泰殿、故宫一角、故宫御花园、故宫神武门、故宫养心门、故宫乾清宫、故宫角楼。(注:彩色摄影布纹版片,尺寸规格148×100mm。另一套是普通纸)

13.《故宫 第2辑》故宫博物院编。中国科学院印刷厂印刷。文物出版社出版。各地新华书店经销。1973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统一书号:7068•293(50开,12张)。定价:0.65元。内容:承光门铜像、太和门铜狮、乾清门铜缸、太和殿日晷、乾清宫嘉量、太和殿铜龟、太和殿铜炉、皇极门九龙壁、太和殿铜鹤、保和殿后云龙阶石、御花园铜炉、御花园铜麒麟。(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50×100mm,片名只用汉字书写。)

14.《故宫博物院藏工艺品选(一)》(玉器、料器)全套10枚。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国际书店发行。1978年2月 中国 北京。书号:87-CE-263。封面:清干隆 嵌宝石鱼式翠玉盒 长24.8厘米。内容:明 弦纹玛瑙炉、 明 陆子冈款梅花纹茶品花插、 清干隆 嵌宝石白玉碗、清中期 鹅式青玉水丞、清干隆 婴戏纹碧玉山子、清干隆 双耳黄玉盖瓶、清中期 白菜式翡翠花插、清干隆 活环水晶瓶、清干隆 荷花纹陶红料缸、清干隆 花卉纹套天蓝料瓶。

15.《故宫博物院藏工艺品选(二)》(漆器、珐琅)全套10枚。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国际书店发行。1978年2月 中国 北京。书号:87-CE-264。封面:清干隆 嵌螺甸朱漆攒盒 高10.5厘米。内容:明永乐 牡丹纹剔红盖碗、明宣德 林檎鹂鸟纹剔彩盒、明宣德 牧牛图剔红盘、明宣德 花鸟纹剔红提盒、清中期 金漆三层套盒、明宣德 掐丝珐琅花觚、明景泰 掐丝珐琅龙耳瓶、清康熙 画珐琅小瓶、清雍正 画珐琅三足炉、清干隆 掐丝珐琅多穆壶。

16.《故宫博物院藏工艺品选(三)》(雕刻、镶嵌、编织)全套10枚。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国际书店发行。1978年2月中国 北京。书号:87-CE-265。封面:明 尤通款犀角槎杯 高11.7厘米。内容:明 濮仲谦款松树纹竹雕壶、明嘉靖 马纹犀角杯、 清干隆 人物纹竹雕笔筒、清干隆 嵌玉棕竹盒、清中期 黄杨木雕葫芦 、清干隆 牙雕挂灯、清中期 牙雕花篮纹插屏、清干隆 花果纹紫檀镶嵌盒、清中期 丝竹编织提篮、清中期 牙丝编织纨扇。

17.《故宫建筑》(第一集)全套10枚。1958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63年1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故宫博物院。内容:太和殿、乾清门、承光门、弘义阁、斋宫、承乾宫、太极殿、慈宁宫、紫禁城角楼、太和门铜狮。(注:彩色摄影无格片,尺寸规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边框,边框下写有片名。)

18.《故宫建筑》(第二集)全套10枚。1958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63年1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故宫博物院。内容:天安门、午门、太和门、中和殿丹陛栏板、乾清宫、文渊阁、九龙壁、宁寿门、养心门、雨花阁。(注:彩色摄影无格片,尺寸规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边框,边框下写有片名。)

19.《故宫建筑》(第三集)全套10枚。1957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963年2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故宫博物院。内容:太和殿前铜鹤、铜龟、嘉量、铜鼎、慈宁门前铜麒麟、乾清宫前江山社稷、日晷、承光门内铜像、钦安殿前神亭、天一门前铜炉。(注:彩色摄影无格片,尺寸规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边框。)

20.《故宫建筑图片(第一集)》全套10枚。一九五四年故宫博物院编。内容:1.太和门铜狮、2.太和殿侧面、3.弘义阁、4.乾清门、5.承光门、6.斋宫、7.承乾宫、8.太极殿、9.慈宁宫、10.紫禁城角楼。(注:彩色摄影无格片,尺寸规格140×90mm,四周有白色边框,边框下写有序号和片名。)

21.《故宫建筑图片(第二集)》全套10枚。一九五六年故宫博物院编印。内容:天安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文渊阁、九龙壁、宁寿门、养心门、雨花阁、中和殿丹陛栏板。

22.《故宫建筑图片(2)》全套10枚。 56年故宫博物院版。内容:天安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承光门、文渊阁、九龙壁、宁寿门、养心门、雨花阁。(注:与上一套同名同图,编号形式不同。)

23.《故宫珍品包装艺术》全套12枚。中国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监制。内容:《威弧获鹿图》画套、竹根雕芒果形御制诗文盒、黑漆木匣“大清帝国之玺”、红雕漆五屉“御制诗花卉紫毫笔”匣、红雕漆文房用具套装、蓝地錾金云龙纹印匣、识文描金银花卉纹方套盒、铜镀金佛窝、楠木盒套装檀香佛龛及银镀金组供、花梨木蟠螭纹镂空提梁食挑盒、香水瓶铜架装、干隆大阅胄盒。〔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65×104mm。〕

24.《紫禁城》全套10枚。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北京建国门内大街甲九号)。1998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20,000-40,000。统一书号:125032•1139。售价000001000(即10元)。内容:鸟瞰神武门、太和门和金水桥、御花园内长春亭、紫禁城角楼、故宫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养心门、干隆画像、乾清门前鎏金铜狮、太和殿内景。

25.《紫禁城》[封面:太和殿]。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北京建国门内大街甲九号)。全套10枚。1996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20,000-40,000。统一书号:125032•1140。售价00000600(即10元)。内容:鸟瞰神武门、太和门和金水桥、御花园内长春亭、紫禁城角楼、故宫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养心门、干隆画像、乾清门前鎏金铜狮、太和殿内景。[注:此套可能是盗版]

26.《故宫珍宝馆藏品选》[封面:一条龙]故宫博物院编。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印刷。全套10枚。内容:明 万历 凤冠、清 康熙 金编钟之一——黄钟、清 干隆 金塔、清 干隆 稠龙袍、清 干隆 金玺“天子之宝”、清 干隆 珍珠梅花金瓶、清 干隆 翡翠“太平有象”磐、清 干隆 请玉水仙盆景、清 干隆 金佛像、清 嘉庆 “金瓯水固”金杯。

27.《故宫》[封面:太和殿]全套10枚。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北京博诚印刷厂。北京市邮政管理局监制9857。1997年(50开)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01000。统一书号:825052.245。编辑:望天星。摄影:高明义、罗文发、胡锤、牛蒿林、望天星、李玉维。内容:乾清宫、太和殿内景、畅音阁-戏楼、保和殿、角楼、午门-故宫正门、太和门、御花园、故宫鸟瞰、太和殿。[注:1997年(50开)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片后的邮政编码框是黑色; 1998年(50开)第二次印刷,片后的邮政编码框是红色。]

28.《故宫》[封面:太和殿内景]全套10枚。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外文印刷厂印刷。1994年(50开)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编号:85052•222。定价:003700。编辑:姜尚礼、王一川。摄影:陈志安、任诗吟、林京。翻译:邵海明、郝宝禄、王郁。设计:姜尚礼、甘星华。内容:角楼、交泰殿内景、储秀宫寝宫、慈禧着色照、鎏金狮子、畅音阁大戏台、西二长街夜景、神武门、翊坤宫、皇极殿。

29.《故宫(内景)》[封面:太和殿内藻井]全套10枚。文物出版社出版。精美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发行。统一书号:8086•1435。定价:1.00元。内容:太和殿内景、中和殿内景、乾清宫内景、交泰殿内景、坤宁宫东暖阁内景、养心殿内景、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养心殿后皇帝卧室东里间、养心殿西间—闻名书苑的三希堂、长春宫正间内景。

30.《故宫》[封面:太和门和金水桥] 全套10枚。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总发行。北京利丰雅高长城印刷有限公司印刷。1996年3月第1版第3次印刷。编号:ISBN7-80501-185-0/j•180。定价:000320。条形编码:9 787805 0111851。内容:故宫角楼、慈禧太后油画像、故宫交泰殿、太和殿金銮宝座、故宫御花园、乾清宫内景、故宫养心门、故宫雨花阁、坤宁宫内景、太和殿。

31.《故宫》[大封套图:太和殿] 全套10枚。china today press。东城、崇文新华书店发行。编号:(京)新登字132号 85072•2。内容:紫禁城角楼、储秀宫东间内景、御花园内长春亭、太和殿前的铜龟、养心殿正殿、太和殿宝座、养心殿东暖阁、三大殿、从景山远眺神武门、少一枚

32.《故宫钟表》[封图:故宫钟表]全套10枚。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建内大街甲九号)。责任编辑:杨茜。美术编辑:夏至。译文:孟宪玉。书号:85032•1381。定价:3元。内容: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故宫藏钟表。

33.《故宫》[大封套图:故宫角楼] 全套10枚。海南出版社出版。统一书号:880590•019。内容:乾清宫内景、太和殿、故宫铜狮、故宫角楼、故宫鸟瞰、乾清宫、御花园雪景、太和殿宝座、太和殿内景、云龙阶石。

34.《紫禁城》[封图:角楼]全套10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北京胶印二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一九八六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书号:8314•022。定价:一元。摄影:胡锤、宗同昌。内容: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处、养心殿正殿、御花园养性斋、太和殿、太和殿宝座、角楼、畅音阁、坤宁宫喜房、雨花阁、养心殿后寝宫。

35.《中国古皇宫》[大封套图:故宫鸟瞰]全套15枚。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精美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制版印刷。1997年1月第1版。1997年1月第1次印刷。编号:ISBN-962-8065-45-9•dj / 。定价:000550。编着:胡维标, 责编:沈平。内容:乾清宫正殿、世宗宪皇帝朝服像、雨花阁内景、坤宁宫洞房喜床外侧挂的“五彩百子帐”、储秀宫东阁内景、钦安殿内景殿内供奉道教真武大帝、故宫俯瞰全貌、午门和金水河、钟表内陈列的钟表、慈禧像、天安门广场面积4.4万平方米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城楼一角、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太和殿。

36.《故宫》(3)全套10枚。1977年6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内容:养性斋、绛雪轩、万春亭、千秋亭、钦安殿、堆秀山、天一门铜炉、浮碧亭一角、漱芳斋、浮碧亭。

37.《故宫》全册12枚。故宫博物院编。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东长安街六号。1979年第一版。,印数:100000。书号:(汉、英)8179 . 039。定价:00200。内容:太和殿、太和殿内景、太和殿宝座、太和门前铜狮、保和殿后的云龙阶石、乾清宫、养心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长春宫、储秀宫、坤宁门、御花园千秋亭、角楼。〔注:彩色摄影册式片,尺寸规格147×99mm。〕

38.《故宫》[封图:神武门]全套30枚。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北京五四大街29号)。文物出版社印刷厂印刷。1982年5月。编号:806 8 .907。内容:午门(俗名五凤楼)——紫禁城的正门、太和门和金水桥、太和门铜狮、太和门近景、太和殿近景、太和殿内景——明、清皇帝登极坐天下的宝座、太和殿内巧夺天工的藻井、中和殿近景、中和殿内景、乾清门、乾清宫近景、乾清宫内景——清代皇帝召见臣工举行内廷受贺 赐宴礼仪活动的地方、交泰殿内景——陈列干隆十三年选定分别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外交等方面的廿五颗宝玺、坤宁宫东暖阁——清代皇帝结婚时的洞房、养心殿正间内景——清雍正以后,皇帝居住和处理军政大事的地方、养心殿东暖阁——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养心殿后皇帝卧室东里间——皇帝寝室中的龙床、养心殿西间——闻名书苑的三希堂、长春宫近景、长春宫西间——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储秀宫正间的内景、体和殿近景、斋宫、漱芳斋院内小戏台、雨花阁、御花园绛雪轩琉璃花坛、御花园千秋亭、御花园浮碧亭、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御花园承光门。〔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49×99mm。〕

39.《御花园》全套11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北京胶印二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一九八六年三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书号:8314 . 042。定价:1.20元。内容:园东之浮碧亭(封图)、园东之万春亭、园西之井亭、钦安殿、天一门雪景、承光门西侧镀金铜像、延晖阁花坛上的石荀 翠竹与墨牡丹、通向后三宫的坤宁门、养性斋前叠山雪景、绛雪轩琉璃花坛、园西之澄瑞亭(应该是:园东之浮碧亭)。〔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47×99mm。〕

40.《御花园》[封图:万春和浮碧亭]全套5枚。故宫博物院编。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东长安街六号。1979年第一版。印数:50000。书号:(汉、英)8179•040。内容:银装素裹的千秋亭、翠峦叠嶂的堆秀山、山石嶙峋中的养性斋、雄踞天一门前的鎏金铜麒麟、四神祠外古柏森森。〔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45×99mm。〕

41.《故宫藏清代帝后服饰》全套15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编 出版。ISBN7-80047-418-6 J.204。定价:15:00元。撰文、翻译:罗文华。摄影:刘志岗、马晓旋。责任编辑:万均。北京瑞宝画中画印刷有限公司印制。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开本 787×1092 1/45。2003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1-5000册。内容:石青色纱绣四团金龙衮服(皇帝祭祀用)、明黄色纳纱彩云金龙单朝袍(皇帝朝会用)、大红色缎绣彩云金龙袷(jiá)朝袍(皇帝祭祀用)、蓝色缂丝彩云金龙袷朝袍(皇帝祭祀用)、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皮龙袍(皇帝吉庆用)、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袷朝袍(皇后朝会用)、石青色缎绣彩云金龙袷朝褂(皇后朝会用)、石青色缂丝彩云金龙袷朝褂(皇后朝会用)、明黄色缂丝八团彩云金龙夹龙袍(皇后吉庆用)、石青色缂丝八团龙褂(皇后吉庆用)、雪灰色缎绣四季花卉绵袍(后妃日常用)、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绵袍(后妃日常用)、明黄色缎绣葡萄蝶袷衬衣(皇后日常用)、藕荷色缎绣折枝藤萝袷衬衣(后妃日常用)、红色绸绣蝶金双喜单氅衣(后妃日常用)。〔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55×99mm。〕

42.《故宫藏传佛教造像》全套15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编 出版。ISBN 7-80047-418-6 J.204。定价:15:00元。撰文、翻译:罗文华。摄影:刘志岗、马晓旋。责任编辑:万均。北京瑞宝画中画印刷有限公司印制。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开本 787×1092 1/45。2003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 1-5000册。内容:大持金刚、坐像触地印释迦牟尼佛、双身大威德金刚、双身十二臂上乐金刚、持噶布拉喜金刚、无量寿佛、阿閦佛、立像无量寿佛、转轮王坐莲花手观音菩萨、转轮王坐莲花手观音菩萨、立像弥勒菩萨、白度母、立像度母、智行佛母、六臂大黑天。〔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55×99mm。〕

43.《故宫》(建筑)全套10枚。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精美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发行。统一书号:8068.1434。定价:1.00元。内容:太和门和金水桥、太和殿近景、太和殿远景、乾清门、乾清宫、御花园养性斋前山石、御花园内万春亭、御花园内浮碧亭、承光门、角楼。〔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49×100mm。〕

44.《故宫》全套10枚。韩若峰 编,○c外文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出版(中国北京百万庄路24号)邮政编码 100037,天时印刷(深圳)有限公司印刷995年(32开)第一版(汉、英、日)ISBN 7-119-01748-9/J•1283(外)定价:01800。内容:天安门、神武门、角楼、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内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御花园万春亭、太和殿内景、深宫长街。〔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50×100mm。〕

45.《故宫》全套10枚。[封图:午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版权所有。翻版必究。1998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统一书号:880105•12。内容:鸟瞰神武门、紫禁城、大浮雕、御花园内长春亭、铜亭、香炉、紫禁城角楼、保和殿内景、太和殿、保和殿内景。〔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50×99mm。〕

46.《御花园》全套12枚。[封图:千秋亭]紫禁城出版社编。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北京京华彩色包装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98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10000册。ISBN7-80047-285-X/J.141。责任编辑:陈坡。摄影:林京。封面设计:郑志标。内容:干隆花园碧螺亭、干隆花园一角、干隆花园景祺阁、干隆花园古华轩、干隆花园禊赏亭、御花园天一门、御花园堆秀山、御花园内花池、御花园内石子路、御花园一角、御花园内鎏金铜亭、御花园千秋亭。〔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50×101mm。〕

47.《故宫》全套10枚。[封图:神武门]。 Hong Kong Inspiration Art Press。书号:ISBN-962-8065-45-9/J06.0010。内容:养心门、故宫角楼、故宫鸟瞰、钦安殿、养心殿、储秀宫、天球仪、故宫全景、故宫太和殿、午门鸟瞰。规格:151×101mm。

48.《故宫》全套10枚。 [封图:金水桥和太和门]。海洋出版社 出版。(10008)北京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北京新华彩印厂印刷。1999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1 – 2000。统一书号:5027-1422。责任编辑:王兆辉。装帧设计:王兆辉。封面题字:张崇范。摄影:赵军、张大明。文字:张大明。内容:乾清宫、故宫雪景、午门、御路石雕、镏金狮子(铜狮)、乾清宫内景、角楼、宫廷内设计精巧的通道、太和殿、三大殿四周的护栏 望柱。〔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48×98mm。〕

49.《故宫风景油画》全套8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一 九九O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ISBN 7-80047-099-7/J•51。定价:2.00元。绘画:李剀。摄影:林京。黄昏、螭首、雄狮、紫禁城、逆光、宫门、晨光、夕阳。〔注:彩色绘画片,尺寸规格148×98mm。〕

50.《故宫博物院藏陶瓷选(2)》全套10枚。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国际书店发行。1978年2月 中国 北京。书号:87-CE-247。封面:宋 黑釉剔花瓷瓶 高24、口4.3厘米。封套上有目录。内容:宋 定窑孩儿瓷枕、宋 汝窑瓷樽、宋 官窑弦纹瓷瓶、宋 钧窑瓷花盆、宋 龙泉窑双耳瓷瓶、宋 青白瓷刻花瓶、宋 登封窑双虎纹瓷瓶、宋 龙泉窑瓷壶、宋 青花釉花卉纹瓷盖罐、宋 兰釉白龙纹瓷盘。〔注:彩色摄影片,尺寸规格149×99mm。〕

② 中和殿《故宫博物院》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故宫最大的殿堂——中和殿,也就是俗

摘要 .《故宫珍宝》全册13枚。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1985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文物出版社,印 张1• 787乘1092。书号:8314•013。内容:(1)古稀天子之宝.八徵耄念之宝、(2)金立佛、(3)金嵌珠宝饰件青金石象、(4)青玉盆染牙山水仙盆景、(5)杂宝双凤金盆、(6)水晶双鱼花插、(7)翡翠白菜花插、(8)天球仪、(9)翠太平有象磬、(10)金胎烧兰嵌钻石匕首、(11)玛瑙荷叶洗、(12)红宝石梅花盆景、(13)象牙雕刻群仙祝寿龙船(与封皮同图)。〔注:彩色摄影册式片。〕

③ 商代青铜器纹饰有哪些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两件兵器,一件戈的内部饰有仿玉器牙形式,另一戈饰简单的变形动物纹。因为夏代晚期的青铜容器至今还发现的很少,纹饰的资料丰富,但从夏代晚期的陶器和玉器装饰情形来看,是以动物组合为主的,与青铜兵器同墓出土的玉柄形器上已有多叠层的兽面纹装饰。而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已有动物的头部和龙浮雕。夏代晚期的青铜戈上,已有变形动物纹出现,一开始就是以动物纹为主要内容的,而在中原地区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动物都是以图案变形的形式来表现的。
从形式而言,兽面纹代表哪一些物象,反映了当时人们何种崇拜的内容,当然已经无法准确推知,但有些纹饰从形式而言,在各种考古学文化中都有反映,与古代历史文化的融合和延续有一定联系的。例如以龙为题材的商代青铜器的纹饰,是很主要的纹饰,它的图像在商代以前的古文化中曾多次出现,如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都有。1971年春内蒙翁牛特旗出土的玉龙,卷体,吻部前伸,口紧闭,形象生动,属红山文化,距今约六千至五千年。辽宁省朝阳县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卷体的大玉龙,作曾头有髭。另一种没有髭的卷体玉龙和玦状玉龙在红山文化中有更多的发现。这种体形肥圆的玦状玉龙,它的目框也是呈蚌壳形多圈的,和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出土的玉斧、玉琮上的兽面目纹有相似之处。山西省陶寺遗址中出土的龙山文化的陶盘,盘内有一周龙纹,龙的体躯上有鳞节,龙口吐出多刺状的舌条或信子。这类文物说明,至少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以前,龙这类神话已经广为流传了。
商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或者爬行龙纹的形象,渊源可追溯到荒古的时代,并且不只一种文化留有它的迹象,商代的这些纹饰是对它的之前许多文化中这一模式的选择、融合、继承和发展而体现出的新面貌。从考古实例看,它的主脉络的联系是存在的。早期青铜器的纹饰虽然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及其重要的表现,但它不是悄然而起的,而是吸收远古时代各种新石器文化,经过长期融合、选择而产生的。
商周时代青铜器纹饰,大致可分为八类,它们是兽面纹、龙纹、凤纹、各种动物纹、火纹、各种兽体变形纹、几何纹和人物画像等。
▲觚 ▲已鼎 ▲乍父辛卣
第二章 龙纹
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着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按孔丘的解释是得夔一已足,而非为夔是一足的动物,实际上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象形。青铜器盉等熏上的立体龙的形象,从来就有两足,有的在尊或簋的耳部以整体龙作为装饰的,则就有两足或四足,从无立体一足的龙,所以这里不采用夔纹这个传统名词。
商代早期纹饰抽象,龙纹的形象不大具体,但是商代中期的龙虎尊,肩上的龙已很形象,有实吻和长颈鹿角,体躯蜿曲如蟒蛇曲尾。四半方尊肩部的龙为尖吻,有长颈鹿角状,鳞瓣更加形象,而且有兽爪。
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龙在商代人的心目中,大概是多种多样的。古籍中对龙的记载也是形象很不相同。侯家庄西北岗殷陵出土的中柱孟,能转动的中柱上有四条龙,分为两种角型:一是长颈鹿角型的龙,一是尖状的有螺旋转纹的龙,后者龙角的简形可以成O状,所以有这种角形和长躯的动物也是一种龙。今方彝器颈上有鳞节,非常生动,但这条龙却有一个虎头,是虎头型的龙。此外,还有曲折角状的龙。以上是商和西周早期青铜器上龙的种类。按照图案的结构,龙纹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等,简述如下。
爬行龙纹是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通常龙头张口向下,上唇向上卷起,下唇向下卷或卷向口里,额顶有各种不同的角型,中间为躯干,下有一足或作爪形,也有无足的,尾部常弯曲上卷。爬行龙纹在青铜器上大都作对称式排列,它是由各种不同角型的兽头和蛇类的体躯组合成的形象。爬行龙纹中大部分的角型都与兽面纹相同,如内卷角龙纹、外卷角龙纹、曲折角龙纹、长颈鹿角龙纹、螺旋角龙纹和虑头龙纹等等,在先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此外爬行龙纹中还出现一种新的形式,就是长冠龙纹,这是取消龙纹头上的角而代之以凤的长冠,但它的头部还是兽头,还不是禽鸟的头,这种龙纹体躯较长,中间有一足或作鳍形,尾部分开向上下卷曲。长冠龙纹初见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中期。这种兽类的体躯也有类似鸟形的,大约是图案变形。
卷体龙纹是龙体躯蜷曲的形象。卷体龙在前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蟠龙,龙头居中,体躯作圆形盘转,这种龙纹大多施于盘的中心,这是单个卷龙纹,也称蟠龙纹,盛行于商末周初;另一种龙的形象上部作直立形,下半部卷曲似蟠坐状,例如火龙纹的龙大多是这样的形状,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以后钟的鼓部,也有类似龙的形状。
交体龙纹是龙体部交缠的形象,这个名词见于《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据此,交龙的形象是一上一下,下者升,上者旋,两体交缠,称为交龙。有两龙相交,也有群龙交缠,发展成为极其繁复的形式。在青铜器上,交体龙纹的体躯比较粗壮的,旧称蟠螭纹;经过变形缩小的交体龙纹,旧称蟠蛇纹。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双体龙纹。以龙首为中心,体躯向两侧展开,旧称双尾龙纹。其实它的基本模式和兽面纹的体躯向两侧展开的规律相同,因为这种图案常饰在器颈部的狭长范围内而呈带状,使龙的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即所谓双体龙纹,实际上是龙的正视展形图。这种纹饰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
两头龙纹是一条兽体的端各有一个龙头,旧称两头兽纹。在青铜器上,这种纹饰的体躯大多成为一条斜线或曲折形线条。在实际的主体物象遗存中,从未有过一身而前后两头的龙形,可能是两条斜角龙纹连为一体而成了两头龙,这主要是图案的变形现象。两头龙纹的两个头不相同听,或是一个是正面一个是侧面。简单的独体两头龙纹,大多见于西周中、晚期。缠绕式的两头龙纹则盛行于春秋中、晚期。

▲X壶 ▲爱鼎 ▲蟠龙方壶 ▲寝鱼爵 ▲双羊 ▲酗亚方尊
第三章 几何纹
几何纹是由几何形的图案组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这种纹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早已出现。青铜器上属于几何纹的形式比较多,但在早期作为主要纹饰的机会非常少。在兽面纹、龙纹盛行的时代里,它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只有在这些纹饰衰退的时代,才能大量起用几何纹,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不断出现。春秋战国之际几何纹作为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几何纹大致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斜条纹、云雷纹、百乳雷纹、曲折雷纹、钩连雷纹、三角雷纹、网纹等。
连珠纹。是小圆圈的横式排列。这是青铜器中出现最早的纹饰之一。在夏代晚期爵的腹部,已有实体的连珠纹,作单行或双行排列,周围以弦纹作界栏。商代早期的连珠纹,已是空心的小圆圈,它已作为主纹。但这一纹饰大多在兽面纹、龙纹、雷纹的一下栏作为次要的纹饰,以连珠纹作为界栏性的纹饰一般在商代早、中期,以后很少出现。有的连珠纹在空心小圆圈内还有一个点,是商代中期的。连珠纹是用一个管状器在陶范上印制的,因此,圈与圈间距的疏密,横行排列的齐整,都不很严格,但却很自然。
弦纹。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为一根凸起的直或横的线条。有的青铜器上仅有弦纹,没有其他纹饰,简洁朴素,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直条纹。是连续的直线条组成的纹饰,除条纹粗细外,没有多大变化。也有的将粗线条凸起或凹陷,旧称沟纹。商代晚期到西周时代簋、尊卣、觯的腹部有直条纹,方座簋的方座中间也往往饰有直条纹,春秋时代已不多见。
横条纹。旧称平行线纹、沟纹、瓦纹。是宽阔的横条作突起或凹陷的槽,初见于西周中期,有通体饰横条纹的,如师虎簋;也有的腹上部间以其他纹。盛行于西周晚期,春秋时代还继续使用,到战国时代,敦上还有通体饰横条纹的。
斜条纹。就是弦纹作^字形,大多饰于分裆鼎及鬲的下腹部,初见于商代中期,西周时代还有使用。
云雷纹。用柔和的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也有人以为云雷的图案起源于手指的螺纹,实际上是单线或双线往复自中心向外环绕的构图。其表现形式有单个同一方向的旋转和两个B形及S形旋转等多种。商代早期已有用连续带状云雷纹作为主纹的青铜器。商代中期兽面纹的主体,有用大量的云雷纹构成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兽面纹、龙纹、鸟纹的空隙处,常填以云雷纹,而且云雷纹低于主纹,起了陪衬作用。春秋战国之际粗犷的兽面纹、龙纹的体躯上,也有各种云雷纹变形图案。战国开始,云雷纹发展成为线条活泼的流云纹。河南洛阳金村出土战国云纹壶用金银片镶嵌,非常华贵。
百乳雷纹。也称斜方格雷乳纹,鼎、簋的腹部常常以之作为主要纹饰。图案呈斜方格形,每一格边缘是云雷纹,中间有一乳突。百乳雷纹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商代的乳突比较平坦,西周时代则既长又尖锐。
曲折雷纹。旧称波形雷纹。雷纹的主体作上下曲折状。粗线条的雷纹与细线条的雷纹一一相间。在青铜器上,曲折雷纹较为少见,为西周早期的纹饰.
钩连雷纹。作斜的山字形线条,用斜线相钩连,一般山字形作粗线条,所填雷纹为细线条,也有山字形作虚线、雷纹作阴纹的。最早见于商代中期,盛行于商末周初。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很富丽的钩连雷纹,粗细线条有用金、银和绿松石镶嵌的。
三角雷纹。外围是三角形,内填以雷纹,三角形的一角作向上或向下连成横列,形成大的锯齿带状,角向上饰在簋腹上部,角向下则饰在腹的下端。这类纹饰盛行于商末周初。晚期的三角雷纹作倒顺三角形交错排列,金银片或金银丝的镶嵌一一相间。
菱形雷纹、方块雷纹、长方形雷纹是在菱形、方形、长方形内填以雷纹,作连续式排列,并用金银丝和金银片镶嵌,盛行于战国时代。
网纹。是斜线交错如网形,商代早期青铜爵上见有,以后很少发现。
▲龙形灯 ▲双龙耳簋灯 ▲双龙耳盘口壶 ▲四龙海水纹三足炉 ▲镶嵌几何纹鸟壶 ▲印文墨盒
第四章 兽面纹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之名本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向,以言报更也。“宋代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高产田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像头部正视的图案。后来不少着作中称它为兽面纹。兽面纹这个名词比饕餮纹为胜,因为它指出了这种纹饰的构图形式,而饕餮纹一词却只限于“有首无身”这样的定义,绝大多数纹饰并非如此。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所有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艺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商代早期兽面纹,最简单的仅有一对兽目,而将其他各部分都省略了。一般的都用横条或者直条的复线或单线为主体的末端呈勾曲形的条纹结构成,并岐生出简单的雷纹。小器的纹饰很单调,大器的纹饰显得复杂一些。角不发达,也不大具体,较大的纹饰才可能看到角型的状态。大体上商代中期的图像比商代早期的图像线条和结构更为复杂。象征性的体躯,尾端上下弯曲分开,如果兽面两侧配置有鸟纹,则兽的两尾是上卷的。纹饰线条有粗犷的和纤细的两类,有时一件器上两个图案各用不同贩线条构成。
商代中期的变化是突出了目纹,有的比例相当大,炯炯有神。纹饰很少用粗条纹构成,而是用大量回曲形的雷纹和并列的羽状纹构成纹饰的其余部分。整个兽面纹比早期精细,神秘的气氛强烈,但图案仍然是抽象的。兽面的主干和地纹区别仍不明显。
商代晚期的兽面纹有三种形式,形象具体的、肢体省略的和变形的。形象具体的兽面纹的特点是扩大了角的部位,兽目相对地缩小,兽的脸颊和两腮额顶、兽腿、爪、体躯和其余的地纹能够用平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类兽面纹。肢体省略的兽面纹是只有平雕或浮雕的兽面,没有兽体的其余部分,也仍然是图案结合的象征性省略,与所谓“有首无身,食人未咽”的形象无甚关系。变形的兽面纹分三种,一种是只保留一些角、目鼻、耳、爪等彼此各不相连的线条,多数是素面的,没有地纹,然而有的也有地纹,但是仍然没有纹饰实象的整体感。第二种是只表现一对兽目,其余部分皆以细密而规则的雷纹组成,是构图的退化现象。第三种虽然只剩下了象征性性的大兽目,但其余的条纹仍然做得相当精丽,不以其变形而简陋粗率。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兽面纹最为发达,种类也很多,虽然它们的形象结构是公式化的,但是突出的角型却很不相同,这是区别各类兽面纹的主要标志。角型有一些常见的,如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出土的大方鼎,铭文为牛的方鼎花纹就是牛头纹,铭文为鹿的方鼎,其花纹即是鹿头纹,角型秀清楚。有的是弯曲,从根外卷如羊角,有的是从角根展开角尖向内卷,如牛角之类。有的是这类角的变形,即不像牛角,也不像羊角,可分别称之为上卷角或卷角。还有种种变化的角型,简述如下:
火纹除单个作为图案外,还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与之配合的纹饰有龙纹、四瓣目纹、雷纹等。火纹与龙纹配合使用有三种形式:一、火纹与龙纹一一相间排列,多作带状,龙纹多作卷
体或短体。二、火纹与双体龙纹配合,龙头居中,体躯向两侧波曲形展开,在体躯的上下饰以火纹。以上两种火龙纹属于商末周初。三、以火纹为中心,两旁配置龙纹,作为一组火龙纹。

▲兽面纹觚 ▲兽面纹鬲 ▲象首兽纹簠
第六章 凤鸟纹
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鸟纹的特征比较形象。最早的鸟纹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如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博物馆
凤纹除了华丽的冠外,它的体躯和尾部也有很多变化,凤的冠大致有多齿冠、长冠和花冠三种形式。多齿冠凤纹,冠作多齿形,宽尾下垂,装饰很华丽,多齿冠在凤纹中较为少见,盛行
于商末周初。长冠凤纹,在凤的头部有一条逶迤的长冠垂于颈后,长的可达背部,尖端作向上或向下卷曲。这类凤纹体躯很多是卷曲的,并有长尾或尾部下垂,盛行于殷墟中期到西周晚期。
花冠凤纹,花冠是凤头部长冠的修饰,表示凤冠华丽的绶带。花冠有作长羽飘举状,也垂于胸前的,有时花冠可垂至足部,然后再向上卷,尽量发挥它的装饰作用。花冠凤纹盛行于西周时期

鸟纹中绝大部分的鸟喙是闭合的弯钩形,和鸷鸟的喙相似,个别的鸟喙也有张开的,见于西周早期的式样。鸟纹都有角或毛无须,角的形式大致有弯角、长颈鹿角和尖角。弯角鸟纹,在
鸟的后脑有一弯角,角根较宽,向下弯曲,角尖向上。弯角鸟纹盛行于商末周初。长颈鹿角鸟纹,鸟头上有长颈鹿角,这与兽面纹所见长颈鹿角相同,但作横向安置,盛行于商末周初。尖角
鸟纹,鸟的角根粗大,上端尖锐如尖耳状,盛行于商末周初。鸟纹的体躯,大多只是一个禽体的外形,没有羽翅,有时因图案结构的需要,有作长条卷尾形的,类似鸟首龙体。
鸟的尾部变化较多,有长尾、垂尾和分尾几种形式。长尾鸟鸟纹,鸟的尾部是整个体躯的三倍,可谓极度的夸张,长尾的尾端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垂尾,因尾部较宽而作下垂状,这在
凤纹中比较多。分尾,是因构图变化,使尾部与体躯分离,分尾的尾端也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
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特长的喙,大多见于西周中期。
鸾鸟纹。鸾是鸣声优美的神鸟,形象如鸡,举首而立,多饰在乐器钟的鼓右打击处。鸾鸟鸣声如音乐,这是用途和纹饰相应的实例。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鸱枭纹。多为鸱枭的正面图形,特别强调鸱枭的大圆眼,头上有一对毛角,两翅较大,有的只表现鸱枭的头部和两翼。河南温县小南张出土的徙斝,腹部就是鸱枭纹。盛行于商代中、晚
期。
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这种纹饰仅见于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出土的鸟兽龙纹壶上,作曲颈伫立的群雁状,具有北方地区的风格,属春秋晚期。

▲兽面纹方卣 ▲兽面纹觥 ▲蟠龙纹 ▲鎏金花鸟纹八角铜镜 ▲兽面纹瓿 ▲兽面纹罍
第七章 各种动物纹
马、牛、羊、鸡、犬、豕六畜,象、鹿、犀、虎、免等野生动物和一些变形的动物如长鼻兽、蜗身兽,是青铜器动物纹的主体。此外还有一些小动物,如蛇、蝉、鱼、龟、蟾蜍等不能
虎纹。在青铜器上,虎纹常以活动形态出现。如安徽阜阳出土的龙虎尊,肩部有一虎,虎口咬一怪人。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上有虎食人头形的纹饰,为两虎共食一人头。在着名
的司母戊大鼎的耳部,是对称两虎,虎张口卷尾,虎口中间为一人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鸟兽龙纹壶,腹部有虎食人的浮雕。着名的虎食人卣,器物的整个形象作猛虎踞蹲形。
前爪攫一似人非人的怪物。这些虎所食之人形,都不是常人,而是作鬼怪之状。这类图像在当时相当流行。虎纹还有一种侧面的形象,如上村岭虢国墓地所出虎纹镜就是如此,两虎作圆
形,首尾相接。
牛纹。商周青铜器上,饰牛角的兽面纹较多。在尊的肩部常饰牛头,四年其卣提梁的两端也是用牛头作装饰,在鼎足上部用牛头纹作为装饰的更为多见。作为整体的牛纹在青铜器上却很
少见,仅在商代晚期出现过一尊。颈部饰牛纹,整体造型也为牛的尊在山西浑源、陕西兴平等地都出土过,形象逼真。
象纹。象的形象比较明显,头部且个向下或向上的长鼻,鼻下有咀。一般体躯巨大,并有四足。有青铜乐器钲、铙上,象纹一般作为边缘纹饰,体积很小。着名的九象尊在腹部用简单的
线条勾出九只象,首尾相接。河南洛阳出土西周成王时期的士上尊、士上卣,西周康王时期的邢侯簋,腹部均饰对称的象纹。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乙公簋,腹部是对称的象纹,足部亦是象的造
型,非常形象。象纹除作为纹饰外,还有象尊,是以象的整体造型作为青铜酒器,如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象纹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以前有些学者,将长卷鼻的动物都归入象纹,实
际上象还应有巨大的身躯和粗壮的足。如果缺少这一条件,应列入变形动物纹,而不应归入象纹。
鹿纹。河南安阳殷墟1004号墓出土的鹿方鼎,腹部饰鹿角兽面纹,分枝角很突出。整体的鹿纹商代未见。西周早期貉子卣饰有鹿纹,鹿头回顾作卧状,铭文中提到赠鹿之事,与鹿纹正相
应。春秋晚期和战国的青铜器上,也有少量的鹿纹出现,纹饰已用红铜镶嵌。
兔纹。免纹形象很写实,在青铜器纹饰中很少见,河南洛阳北瑶出土西周兔纹觯,颈部饰兔纹一周。
蜗身兽纹。形象是以蜗牛壳作为躯干的动物,头作龙形,头顶有一触角,唇上卷似象鼻,口内有上下交错的大獠牙,头下有一利爪,身负大蜗牛壳。这些都属蜗牛的真实形象,而是变化
了的形象。这些都属蜗牛的特点。当然,这并不是蜗牛的真实形象,而是变化了的形象。这类纹饰过去也称为夔纹。蜗身兽纹所见大都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西周成都市五时代的天亡簋和
陕西泾阳高家堡出土的方座簋、尊、卣,主纹都是蜗身兽纹。它流行时间很短,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上已不见这种纹饰。
蛇纹。蛇是一种软体动物,在青铜器上的蛇纹,头部比较宽大,还有一双突出的眼睛,曲折形的身体有鳞节的装饰,尾部上卷。这种纹饰旧称蚕纹,实际上蚕是没有眼睛的,而且头部与
体躯为等宽,尾部平直不能上卷。蛇与蚕在形象上是大不一致的。形象的蛇纹出现在商代中晚期,大多作对称式排列成带状纹饰,尚没有作主体纹饰使用。西周时代很少见有蛇纹
第八章 各种兽体变形纹
兽体变形纹的主体是不具备某一些动物的整体形状,只有象征性的兽体残余的变形,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动物。这类纹饰在青铜器上表现的形式有鸟兽合体纹、兽目连纹、兽体变
形纹、波曲纹、鳞纹、蕉叶纹、羽翅纹等。
鸟兽合体纹。有一段曲折形的体躯,一端是龙头,一端是鸟头,实际生活中没有这种形式的兽,应是图案结构变形,这种纹饰个别在出现在商末周初。
兽目冯连纹。为两兽的某一些部分相互连接,所接触之处有一目相连结,其表现形式有两兽的头部相接,连接处是目纹。还有两兽体躯相接,还有边上廉洁是两尾相结的兽目交连纹,与
交龙纹的区别是相连接而不是交缠,并在连续处有一目。这类纹饰称穷曲纹或窃曲纹,盛行于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时代。
兽体变形纹是动物体躯组成的各种图案,晕些动物头部都省略了,体躯也随着图案而变形,成为波曲纹、鳞纹,蕉叶纹,羽翅纹。
波曲纹。旧称环带纹,主体为宽阔的带状体躯上下大幅度的弯曲。在波曲的中腰常有一兽目或近似兽头形的突出物,波峰的中间填以两头龙纹、鸟纹、鳞片或其他简单的线条,为西周中
、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铜饪食器和酒器的主要纹饰之一。西周孝王时代的大克鼎,西周宣王时代的颂壶都在腹部及颈部饰波曲纹。春秋晚期齐国的洹子孟姜壶上仍然沿用这类波曲纹。
鳞纹。是以龙蛇体躯上的鳞片排列而组成的纹饰,排列的方式有连续式、重叠式、并列式三种。连续式是完全相同的鳞片,按纵向交错排列,可铺开一个很大的面。重叠式的鳞纹排列方
式如鱼鳞相叠,也是纵向形式。这两种鳞纹,都可作为主纹,一般在器物的腹部,上村岭虢国基地出土的鼎、壶上也饰鳞纹。并列式,有大小相同或大小相间的鳞片横置作带状,也有作二层
横列。这类鳞纹旧称重环纹,一般饰在鼎和簋的腹上部,西周地毯王师兑簋,就是这种纹饰。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蕉叶纹。是两兽的体躯作纵向对称式排列,一端较宽,一端尖锐,作蕉叶的形式。这类纹饰大多施于觚的颈部和鼎的腹部。盛行于商末周初。
羽翅纹。作微型的羽翅状。它的粗端作雷纹盘旋,细端作尖锐状,常用多叠的形式整齐排列,在一件青铜器上可有数千个之多。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
兽体卷曲纹。每个图案的个体是一根弯曲的线条,有呈C形和S形的图案,也有作横S形的,近乎卷曲回顾的龙,但它不辨首尾。过去也有称职为蟠虺纹的,实际上蟠虺纹是小蛇,头尾还
是可以分辨的。这种纹饰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洒金双夔凤耳尊 ▲金龙凤瓶 ▲蛙纹钺▲大克鼎 ▲羽翅纹壶 ▲方鼎
商周青铜器纹饰
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褥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④ 商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是什么

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1、文物特征: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

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2、铸造工艺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

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

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

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

(4)商代提梁卣图片象尊尺寸是多少扩展阅读:

其他闻名铜器

1、人面纹铜鼎

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口宽23.7厘米。

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

鼎为炊器,上有两耳,便于提携,下有四足,便于加温。商代铜鼎很多,此鼎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腹部浮雕的四个人面,浓眉大眼,高鼻梁,凸颧骨,宽嘴紧闭,表情庄重。

在人面的额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两侧置兽爪。表明此人面并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内有“大禾”二字铭文。

中国历史上有关于夏禹铸九鼎的传说,夏王朝灭亡之后,九鼎归于商,商王朝灭亡后,九鼎归于周,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具体到个人来说,鼎又是身份地位的标志。

2、豕形铜尊

高40厘米,长72厘米。

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

尊为酒器,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口两侧有獠牙,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条孔武有力的野公猪。

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管,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猪身上装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

3、牛形铜觥

高14厘米,长19厘米。

1977年衡阳包家台子出土。

觥(gōng)为酒器,牛首及背为盖,腹内盛酒。颈部为流。此牛的头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实用的捉手,又是一种装饰。

牛身上还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此觥(gōng)的造型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

4、立象兽面纹铜铙

通高71厘米,铣(xiǎn)间宽46.5厘米。重67.25千克。

1959年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

铙(náo)为乐器,经过实测,敲击正鼓和侧鼓,可以发出不同的乐声。

铙的形制与稍后的钟相似,钟有钟架,属于悬挂敲击的乐器,从铙的结构看,有的可以悬挂,有的则甬部为直筒形,无法悬挂,因此,铙(náo)可能是一种甬部在下,口朝上的敲击乐器。

此铙的侧鼓有立象,钲(zhēng)部粗线条的兽面纹,钲周边有虎、鱼和乳钉相间排列的纹饰。目前为止,湖南地区发现的铜铙(náo)数量较多,重的达到221.5千克。

⑤ 哪位清楚古代青铜器礼器有哪些

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例如鼎原来是炊器,后来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按照礼制组合成的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象征。礼器的这种功能,在奴隶制繁盛时期最显着。随着奴隶制度的衰微,“礼崩乐坏”,青铜礼器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
种类
青铜礼器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青铜礼器可分为六大类:炊簋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

炊器
烹饪食物的用器。也有将炊器归入食器的。
鼎按功能,有镬鼎(煮肉食)、正鼎(又称“.列鼎”“牢鼎”,盛肉食,最重要的礼器)和羞鼎(又称“陪鼎”,盛调味品,正鼎的陪衬物)之分;按器型,有四足方鼎和三足圆鼎及有盖和无盖之分。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为四足方鼎,重达875千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纹饰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按奇数分组,毎组代表贵族的不同身份。据桓公二年何休注《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如:5鼎与4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其中“9鼎8簋”为最高规格,天子用。
鬲(lì)饪食器,礼器。有三只袋足。由新石器时期陶鬲演变而来。
甗(yǎn) 蒸食器,礼器。器型由甑和鬲上下叠摞而成。上部甑盛放食物,下部鬲用以煮水,中间设穿孔箅,以利于蒸汽通过。
盨(xǖ)饪食器或盛食器,礼器。以煮或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为主。椭圆口,两耳,四足或圈足。有盖,盖上有足,取下盖翻置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
食器盛装食物的器具。
簋(guǐ) 盛食器,礼器。流行于商代至到战国时期。形似大碗,圆口,双耳,圈足。《周礼·地官·舍人》载:“凡祭祀,共簠簋”。青铜簋造型多样,早期无耳,后来有双耳、三耳或四耳簋,也有三足、四足或圆身方座簋。重要礼器。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与奇数鼎同时出现。
簠(fǔ)盛食器,礼器。盛行于西周末至春秋初。长方形,有盖,盖与器身造型相同而略浅,也有四足,其盖功能类盨盖。
豆盛食器。流行春秋战国时期。用来盛放干食或汤、羹类。作为礼器,以偶数组合出现,豆是向神灵供献牺牲食品的最后一道器具。多无耳,春秋时豆盘两侧加耳,战国时豆盘上加盖。
敦(ì)食器,礼器。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物,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渐取代商周的簋,于盛肉的鼎配合使用。整器为球体或卵圆体,俗称“西瓜鼎”。
盂盛饮器,礼器。敞口,深腹,有耳或无耳,圈足。
俎(zǔ)割肉用的砧板;作为礼器,是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由木制砧板演变而来。方形,两端有足,似几,也称“俎几”。

酒器
盛酒或饮酒的器物。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爵饮酒器,重要的礼器。从商流行至春秋。圆腹,也有个别方腹,口部前端有流(出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近口两侧各有一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仪礼·特牲礼记》注:“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五升”,商、周时期,饮酒器越小,主人地位越显赫。《礼记·礼器》上说:“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
商朝时贵族随葬以青铜爵、觚为中心器具,小贵族随葬只能用爵、觚一对,随着贵族身份的提高,觚、爵数量也有所增加。商王后妇好墓内发现爵40只,觚54只。
觚(gū)饮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圆形,细长身,口沿和圈足外撇,状喇叭,侈口,细腰,腹部凸起。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较为粗矮;商晚期至西周早
期,觚身细长,中腰更细。随葬时与爵共为中心器具。
觯(zhì)饮酒器,礼器。形似尊而小。侈口,圆腹,圈足,多数有盖,西周
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状觚。
《礼记·礼器》道:“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斝(jiǎ) 盛酒器或温酒器,礼器,礼书上称为“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一鋬(pàn,耳),下有三足。地位较低的小贵族用器。
尊大中型盛酒器,礼器。亦作“罇”。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有圆尊和方尊之分。口部侈大,粗颈,深腹,丰肩,有的肩上饰三牺首,圜底,高圈足或方足。
代表性器物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
壶盛酒器和水器,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器型较多,有圆形、方形、
扁圆形、八角形、瓠形等。有圈顶壶盖,盖可倒置用作杯。
代表性器物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战国早期的宴乐狩猎水陆攻战纹壶。
罍(léi)大型盛酒器和水器,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器型有圆形、方形。
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有环形或兽首形两耳或四耳,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礼仪·少牢馈食礼》载:“司空设罍水于东”,可见罍又有盛水的用途。
卣(yǒu)盛香酒的礼器。盛行于商至西周。椭圆口,圆腹、椭圆腹或方腹,腹深,圈足,有盖和提梁;有也圆筒形卣、方形卣及鸟兽形卣。典型的鸟兽形卣有法国赛努奇博物馆收藏的虎食人提梁卣。
觥(gōng)盛酒或饮酒器,礼器,也称“兕(sì)觥”。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背为盖,流为颈,身为腹,四腿做足。。
方彝盛酒器,礼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长方形器身,直口,直腹,少数下腹外鼓成曲腹状,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口,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扉棱。
“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
瓿(bù)盛酒器,亦用于盛水或酱,礼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圆体,敛
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兽头耳或无耳。亦有方形瓿。
盉(hé)礼器。主要用于盛水以调酒味的浓淡,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圆
腹,带盖,前流后鋬。商周时期为袋足或柱形足。春秋战国时为鸟、
兽首流,蹄形足,有提梁。
盉也作注水器。
角(juē)饮酒器,礼器。状爵,但无流和柱,两翼若尾,有的有盖。
小贵族用。
瓒(zàn)挹(yì,舀)酒器,礼器。长柄,前端作杯状,是从储酒器内舀酒用的勺。
缶(fǒu)盛酒器,礼器。大腹小口,有盖。由陶缶演变而来。陶缶有盛酒器和乐器两种功能。

水器
沃盥时用的注水或承水器。
商周时期,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或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以表示虔敬。《礼记·内则》载:“进盥(洗手洗脸),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浇水)盥,盥卒授巾”。
盘承水器,礼器。商早期始用,战国后演变为洗。商代为圆形,敞口,平缘,腹较深;
西周多为圈足,有的有兽形耳或环耳,或前有宽流。
匜(yí)注水器,礼器。盛行于商周,汉代以后出现金银匜、漆匜。长椭圆形,前有流,后有鋬,多有四足,有的有盖。
鉴大型盛水器,礼器。《说文》金部:“鉴,大盆也。”初为陶质,春秋中期至战国流行
青铜鉴。由盛水引申为镜子之用。平底,窄口缘,有肩,双耳或四耳,有耳为兽首衔环。

乐器
西周时期,为维护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在祭祀、宴饮、婚嫁、葬丧举行礼仪时,敲击青铜器物,发出悦耳之声,这种器物即“乐器”,这种悦耳之声即“礼乐”。后乐器逐渐成为娱乐之器。
铙(náo)打击乐器,礼器。又称为“钲”或“执钟”。最早的青铜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圆形,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
铃摇击乐器,礼器。状钟而小,腔内有铜舌,摇之发声。
钲(zhēng)打击乐器,礼器。也称“丁宁”。盛行于春秋时期南方诸国。状如小型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槌击之而鸣,大小不同的钲组合称“编钲”。
殷周时代的铙也称“钲”,但与春秋时期的钲器型不一样。
钟打击乐器,礼器。盛行于西周和东周。上部为“钲”,钲部的纹饰称为“钟带”或“篆间”;下部为“鼓”,铸有精美的图饰;钟口两角为“铣”,钟唇为“于”,钟顶为“舞”,舞上有柄者为“甬钟”,带钮者为“钮钟”。钟两面有36个乳钉状突起。
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成一组称“编钟”。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多达65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乐器制造的高度水平。
镈(bó)大型单个打击乐器,礼器。又称“特钟”。始于西周。单独悬挂于一簨(Sǔn,钟架横梁),用木槌击奏。
鼓打击乐器,礼器。青铜鼓最早发现于商朝,鼎盛于汉代。

杂器
在出土的礼器中,有的作用不明,故归为“杂器”。其中有罐、方形器、箕形器等。

⑥ 卣, 鼎, 尊 ,!!!!!!!

卣〈名〉

(象形。本义:古代一种酒器,椭圆形) 同本义

和西周初期

卣,中尊也。――《尔雅》

以秬鬯二卣。――《书·洛诰》

秬鬯一卣,圭瓒副焉。――《三国演义》

用赍尔秬鬯一卣。――《书·文侯之命》

卣yǒu〈古〉一种盛酒的器具。一般是椭圆形,口小肚大,有盖和提梁。

酒器和水器
酒器和水器均是古代青铜器中的主要种类。酒器主要可分为饮酒器和盛酒器两大类。水器多用于盥洗,所以亦称为盥器,又可分为注水器,承水器,盛水器三种,器型不多,主要有盘、鉴。

斝和卣
斝,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一般来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 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厚重,花纹繁缉, 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以云雷纹做地,其上饰有多层花纹。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卣,盛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作用是祭祖。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带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鸟兽形有提梁的盛酒器,习惯上称为鸟兽形卣。己发现的鸟兽形卣有双鸟、单鸟、虎等造型。

鼎是祭祀用具。后来像征国家。代表国家权力、权威、威严。
尊是酒具。喝酒用的。 鼎本来是煮饭,煮肉的器具.也用来做祭祀用具。后来像征国家。代表国家权力、权威、威严。
尊是酒具。喝酒用的。 当然祭祀时候也使用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着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⑦ 为什么青铜器古董基本上都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青铜器出土文物鉴定拍卖青铜器正规能上拍卖吗

第一步任务即是对瓷器发展化学赏析,采用的也是科学孝女。恰是科学办法骗了他们。“还有,日后创立仿品的化学因素;”比喻,周道祥说古董,听说前年河南安阳出土了2万多片甲骨文。

⑧ 青铜器的种类及纹样

1.商朝时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2.饕餮纹代表着鬼神
3.夔龙纹代表着祖先
4.凤鸟是他们的图腾
青铜器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有几何纹、动物纹等等,到商代中期和西周中晚期,这段时间的动物纹通过人们对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认识和主观的加工,产生的一种以幻想为主的动物纹饰。其中饕餮纹、龙纹、凤纹等占着主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这三种幻想动物纹的分析和介绍(当然也不乏介绍一下其他动物纹),来看商朝时期的受宗教礼治和原始图腾影响的幻想动物纹,及其美的独特之处。
动物纹主要是以动物为原形而进行的动物图案装饰。动物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写实动物型,以尊最多,像象尊、羊尊、牛尊等等。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生动;而另一类为想象动物型。多有鸟首兽尊、鸟兽纹四足光觥等等。这类动物多是人们把一些动物典型的特征加以组合创造出来的,多恐怖、怪诞、神秘为主。
1.兽面纹
兽面纹古称饕餮纹:(1)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吕氏春秋·先识》"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2)比喻贪婪凶恶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后亦专指贪于饮食。如饕餮之徒。
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头部的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兽面纹形状说法不一,有说是牛、羊、虎、鹿、山魈……。在这诸说中,饕餮为虎说声音最响。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
这说明兽面纹并不是代表一种动物,而是所有的常见的有代表意义的动物纹样。不过这些由各种猛兽综合形成的凶恶动物形象,衬托出一股狰狞、神秘、规正、威严的气氛。
兽面纹的特点:
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动物形有所不同。亦称"兽面纹"。也有用两个相对的夔纹组成。其最突出特点是它的双眼: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这是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对青铜饕餮的断语。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
几乎所有的青铜器都以兽面纹为主。鼎,最为突出。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
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例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用以衬托兽面纹,更加显示出其的神秘性。
商朝的统治者铸饕餮,号召节俭,劝贪婪。
这是一种政治的需要,而且和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的低下,物品供应严重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上古的人们从平均主义社会转向私有制社会应该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平均的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加上物质生产的匮乏,统治者占有了大量的食物,就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增加社会的不公平感,如果在饮食上节俭,就会得到人们的拥戴。大禹是那个时代的正面典范,而夏桀则是反面的典型。夏桀的贪婪、豪奢,引起了民众的愤怒和仇恨。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并灭了夏朝。从民众对夏桀贪吃好饮行为的仇恨中,可以知道民众对饥饿充满了恐惧,他们想不出还有什么比"多吃"、"多喝"还要严重的罪恶,于是对放纵饮食的声讨就成为全社会最普遍的呼声。这在几千年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之一。汤建商后,吸取夏朝教训,实行"以宽治民"的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商朝经济发达从商人员特别多。用饕餮来告戒大家不要贪婪过多。饕餮的历史传说告诫人们做事,索取应有节制。一个人把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视作是自己的筹码,然后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欢吃东西一样,他所追求的欲望广,标准高,所伤害的人也很多,是极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征意义是我们对后代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题材。
饕餮是天地的媒介、人神相通的使者,象征着权力。甚至可以说就是他们崇拜的鬼神。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便主要来自铸刻其上的动物纹饰,特别是那长睛大耳、大口獠牙的被称作饕餮纹的兽面纹。《左传》记载:"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好。"这说明青铜纹样的狞厉之美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宗教意义非常强烈,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饕餮纹在商朝时的神圣地位。
商朝青铜器主要是作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器。因为在商周两代,宗教活动特别盛行,一为占卜,二为祭祀。特别是在商代的时候宗教活动尤为多。商朝时对卜辞的迷信,已发展到了极至。并且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古代记载原有"商人尚鬼"的话,证以卜辞而知其确切。在商人看来,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样地实在,而且这两个世界关系极密切。鬼神充斥于他们的四周,他们自身及其环境的一切变动,操纵着他们的一切利害吉凶祸福,需要他们不断的馈飨和贿赂。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犹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问,照例要听命于龟壳和牛骨。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们的祖先。
王室对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众多,次数之频繁,供献之丰盛都非我们所能想象。用牲的数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当场生宰以供陈列外,有以火焚烧,或沉于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的时日,用牲的种类、数目、方法,有时连牝牡、毛色,都要凭卜人预先向所祀的祖先请示。商人心目中死鬼与现世的关系,从盘庚迁都前对臣民的第二次训词(即《盘庚》中篇所记)很可以看出。祖先而外,商人的神祗, 有主土壤的社神,有山川之神,有风雨之神,有蚕神,还有主宰百神的"帝",即上帝。风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凤鸟。卜辞中风与凤同字。这说明商朝时对鬼神的崇拜远远大于对其他的崇拜。而作为最主要装饰纹样的饕餮纹无疑便是鬼神的象征。当然有时商人把自己的祖先比作操纵一切祸福吉凶的鬼神(或者说祭祀鬼神的同时也经常祭祀祖先)。例如把两个夔龙纹组合成一个饕餮纹。
然而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2.夔纹、龙纹
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龙纹、夔纹的特点: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双体龙纹、两尾龙纹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爬行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
卷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
双体龙纹
亦称"双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两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头在中间,两尾在左右。
夔纹也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两头夔纹、三角夔纹等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两头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构成为一身两头。头一般作颠倒相向。有的两头相同,有的两头相异。通行于商代。三角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三角形中两夔纹相对,空间饰以雷纹主要装饰在鼎的腹部、爵尊的尾部。这体现了似形的艺术风格。商朝前期龙纹、夔纹和饕餮纹一样为单层装饰。商朝后期以回纹作底,更突出其庄重、肃穆之感。
夔纹龙纹装饰地位:
主要在饕餮纹两旁,或有时作为主要纹样。
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它的形象不是在青铜器上才出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龙的萌芽。在青铜时代,龙的真正形象出现了。早期的龙纹为:夔龙纹。它是多种动物形象的综合体,是一种经古代人民创造性想象而产生的怪异而神秘的动物形象。它最初的原形主要是以蛇为主,因为在中国古代有龙蛇互化之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等说法。而蛇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的图腾动物,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不少是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的形象,如:女娲、伏羲、黄帝(号有熊氏,以蛇和熊为图腾)等等都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都为人面蛇身或龙首蛇身的动物,都广受人尊敬和爱戴。龙之所以受到中华民族的尊奉,也就在于它是以蛇为主要原形的神异动物,还融合了马、牛、鹿、虎、象、驼、兔、鱼、鹰等多种动物的形象,形成对龙的一种强烈的图腾崇拜。而龙的形象在商朝青铜器中并不少见,它把表现的每一个部分都抽象化了,并且还有选择性的进行了强化。像钩嘴尖喙是对鹰的特征的一种强化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神秘、威严而庄重的氛围。如爬行龙,就强化了眼睛钩嘴、尾巴。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而商朝祖先冥被后代尊为水神3。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这说明夔纹龙纹代表着商朝时期的祖先。中华文化的显着特征--祖先崇拜在这个时代已经定型。但是又因为夔纹龙纹的地位远不及饕餮,因此祖先崇拜远不及鬼神崇拜。
3.凤鸟纹
青铜觥,此凤鸟纹大,而商朝凤鸟纹小,尾短。
凤鸟:凤凰始见于《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倾》是宋国颂扬其先代的诗,记载了商人的古代传说,玄鸟即燕子,可视为商的图腾。《吕览·音初》说:"有?氏有二佚(美)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隘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高注说:"天命燕降卵于有?氏,女吞之生契。"《史记·殷本纪》说商族的祖先为契,契母简狄是有?氏之女,帝喾次妃(按此为后来附会),"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楚辞·天问》也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可嘉?"可见简狄传说出自先秦旧籍。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商朝的图腾崇拜。
商青铜器上凤鸟纹。
凤最初的形象是玄鸟,和龙一样,它也是上古人民想象出来的一种动物,也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神鸟。它的羽毛是吸收了孔雀的形象特征,它尖锐的爪子是取自愈凶猛的鹰。另外,它也还吸收了另外的一些动物形象的成分,如兽、鱼、蛇等等。《韩诗外传》里就有关于凤的描述,"夫凤之象,鸿前而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颔而鸡啄。"它也是吸收和融合了别的氏族的文化。但是这里的凤纹变化极多,可与夔龙纹相媲美,也给人一种神秘感。上面所讲的龙纹、饕餮纹他们都融合了多种图腾的形象,这就必须要求对所有的图腾形象具有的典型特征,加以整理,简化和抽象化它们各自的图案造型,原始图腾的融入,使它产生了神圣和威严的宗教气氛,而同时人们想象的一种神物,也能增加人们对图腾的崇拜,也极好的保持了它的神秘感,作为变形和组合了的图案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凤鸟纹特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商代鸟纹多短尾。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鸟大多比较小,且很少处于主要地位。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
饕餮纹周围为商朝凤鸟纹凤鸟纹位置:多饰于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于商代中晚期不管是从商代的文化经济,还是祭祀来看凤鸟纹远不及龙纹夔纹。因此在当时祖先崇拜远大于图腾崇拜。并且凤鸟纹为其图腾纹样。
4.回纹(有的也叫云雷纹)
回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回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回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回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回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回纹也消失了。
5.涡纹(火纹)
商青铜鼎上的火纹涡纹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6.乳钉纹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7.蚕纹
蚕纹:又有叫之蛇纹。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两眼突出,体有鳞节,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8.蝉纹
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回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回纹。蝉纹有两种:一种以横向带状排列或以纵向连续排列,一般带蝉足,用主题纹饰;另一种多于三角形几何纹图案中出现蝉体,一般不带蝉足,大目,体近似长三角形,腹部有节状的条线,常以回纹衬地。此种多作为主纹的配饰。蝉纹盛行于商晚周初时期。
9.虎纹(食人纹)
虎口大张,并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高高在上和凶猛。一般为虎侧视爬或跑形状。虎大张口,背微凹,尾下垂而后上卷。多饰于鼎、尊等器物上和钺、戈等兵器上。虎纹流行时间长,一直延续到汉代,不过商朝时这种虎纹很少见,在司母戊大鼎的双耳上有其纹样。
10.牛纹
多于器物的颈,腰上作牛的全角。牛体圆肥、大首,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前足多作跪卧状,但全角的牛纹很少见。一般为牛头纹较多见,有的以牛形作成器物的,如犀牛尊,还有以牛头浮雕器物的盖或提梁的两端,如北京琉璃河出土的牛头鬲。

⑨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一些主要类型

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⑩ 青铜礼器的分类介绍

烹饪食物的用器。也有将炊器归入食器的。
鼎按功能,有镬鼎(煮肉食)、正鼎(又称“.列鼎”“牢鼎”,盛肉食,最重要的礼器)和羞鼎(又称“陪鼎”,盛调味品,正鼎的陪衬物)之分;按器型,有四足方鼎和三足圆鼎及有盖和无盖之分。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为四足方鼎,重达875千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纹饰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按奇数分组,毎组代表贵族的不同身份。据桓公二年何休注《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如:5鼎与4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其中“9鼎8簋”为最高规格,天子用。
鬲(lì)饪食器,礼器。有三只袋足。由新石器时期陶鬲演变而来。
甗(yǎn) 蒸食器,礼器。器型由甑和鬲上下叠摞而成。上部甑盛放食物,下部鬲用以煮水,中间设穿孔箅,以利于蒸汽通过。
盨(xǖ)饪食器或盛食器,礼器。以煮或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为主。椭圆口,两耳,四足或圈足。有盖,盖上有足,取下盖翻置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食器盛装食物的器具。
簋(guǐ) 盛食器,礼器。流行于商代至到战国时期。形似大碗,圆口,双耳,圈足。《周礼·地官·舍人》载:“凡祭祀,共簠簋”。青铜簋造型多样,早期无耳,后来有双耳、三耳或四耳簋,也有三足、四足或圆身方座簋。重要礼器。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与奇数鼎同时出现。
簠(fǔ)盛食器,礼器。盛行于西周末至春秋初。长方形,有盖,盖与器身造型相同而略浅,也有四足,其盖功能类盨盖。
豆盛食器。流行春秋战国时期。用来盛放干食或汤、羹类。作为礼器,以偶数组合出现,豆是向神灵供献牺牲食品的最后一道器具。多无耳,春秋时豆盘两侧加耳,战国时豆盘上加盖。
敦(ì)食器,礼器。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物,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渐取代商周的簋,于盛肉的鼎配合使用。整器为球体或卵圆体,俗称“西瓜鼎”。
盂盛饮器,礼器。敞口,深腹,有耳或无耳,圈足。
俎(zǔ)割肉用的砧板;作为礼器,是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由木制砧板演变而来。方形,两端有足,似几,也称“俎几”。 盛酒或饮酒的器物。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爵饮酒器,重要的礼器。从商流行至春秋。圆腹,也有个别方腹,口部前端有流(出酒
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近口两侧各有一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仪礼·特牲礼记》注:“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五升”,商、周时期,饮酒器越小,主人地位越显赫。《礼记·礼器》上说:“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
商朝时贵族随葬以青铜爵、觚为中心器具,小贵族随葬只能用爵、觚一对,随着贵族身份的提高,觚、爵数量也有所增加。商王后妇好墓内发现爵40只,觚54只。
觚(gū)饮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圆形,细长身,口沿和圈足外撇,状喇叭,侈口,细腰,腹部凸起。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较为粗矮;商晚期至西周早
期,觚身细长,中腰更细。随葬时与爵共为中心器具。
觯(zhì)饮酒器,礼器。形似尊而小。侈口,圆腹,圈足,多数有盖,西周
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状觚。
《礼记·礼器》道:“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斝(jiǎ) 盛酒器或温酒器,礼器,礼书上称为“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一鋬(pàn,耳),下有三足。地位较低的小贵族用器。
尊大中型盛酒器,礼器。亦作“罇”。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
见。有圆尊和方尊之分。口部侈大,粗颈,深腹,丰肩,有的肩上饰三
牺首,圜底,高圈足或方足。
代表性器物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
壶盛酒器和水器,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器型较多,有圆形、方形、
扁圆形、八角形、瓠形等。有圈顶壶盖,盖可倒置用作杯。
代表性器物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战国早期的宴乐狩猎水陆攻战纹壶。
罍(léi)大型盛酒器和水器,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器型有圆形、方形。
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有环形或兽首形两耳或四耳,
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礼仪·少
牢馈食礼》载:“司空设罍水于东”,可见罍又有盛水的用途。
卣(yǒu)盛香酒的礼器。盛行于商至西周。椭圆口,圆腹、椭圆腹或方腹,腹深,圈足,有盖和提梁;有也圆筒形卣、方形卣及鸟兽形卣。典型的鸟兽形卣有法国赛努奇博物馆收藏的虎食人提梁卣。
觥(gōng)盛酒或饮酒器,礼器,也称“兕(sì)觥”。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
状,背为盖,流为颈,身为腹,四腿做足。。
方彝盛酒器,礼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长方形器身,直口,直
腹,少数下腹外鼓成曲腹状,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
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口,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扉棱。
“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
瓿(bù)盛酒器,亦用于盛水或酱,礼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圆体,敛
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兽头耳或无耳。亦有方形瓿。
盉(hé)礼器。主要用于盛水以调酒味的浓淡,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圆
腹,带盖,前流后鋬。商周时期为袋足或柱形足。春秋战国时为鸟、
兽首流,蹄形足,有提梁。
盉也作注水器。
角(juē)饮酒器,礼器。状爵,但无流和柱,两翼若尾,有的有盖。
小贵族用。
瓒(zàn)挹(yì,舀)酒器,礼器。长柄,前端作杯状,是从储酒器内舀酒用的勺。
缶(fǒu)盛酒器,礼器。大腹小口,有盖。由陶缶演变而来。陶缶有盛酒器和乐器两种功能。 沃盥时用的注水或承水器。
商周时期,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或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以表示虔敬。《礼记·内则》载:“进盥(洗手洗脸),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浇水)盥,盥卒授巾”。
盘承水器,礼器。商早期始用,战国后演变为洗。商代为圆形,敞口,平缘,腹较深;
西周多为圈足,有的有兽形耳或环耳,或前有宽流。
匜(yí)注水器,礼器。盛行于商周,汉代以后出现金银匜、漆匜。长椭圆形,前有流,后有鋬,多有四足,有的有盖。

鉴大型盛水器,礼器。《说文》金部:“鉴,大盆也。”初为陶质,春秋中期至战国流行
青铜鉴。由盛水引申为镜子之用。平底,窄口缘,有肩,双耳或四耳,有耳为兽首衔环。 西周时期,为维护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在祭祀、宴饮、婚嫁、葬丧举行礼仪时,敲击青铜器物,发出悦耳之声,这种器物即“乐器”,这种悦耳之声即“礼乐”。后乐器逐渐成为娱乐之器。
铙(náo)打击乐器,礼器。又称为“钲”或“执钟”。最早的青铜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圆形,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
铃摇击乐器,礼器。状钟而小,腔内有铜舌,摇之发声。
钲(zhēng)打击乐器,礼器。也称“丁宁”。盛行于春秋时期南方诸国。状如小型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槌击之而鸣,大小不同的钲组合称“编钲”。
殷周时代的铙也称“钲”,但与春秋时期的钲器型不一样。
钟打击乐器,礼器。盛行于西周和东周。上部为“钲”,钲部的纹饰称为“钟带”或“篆间”;下部为“鼓”,铸有精美的图饰;钟口两角为“铣”,钟唇为“于”,钟顶为“舞”,舞上有柄者为“甬钟”,带钮者为“钮钟”。钟两面有36个乳钉状突起。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成一组称“编钟”。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多达65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乐器制造的高度水平。
镈(bó)大型单个打击乐器,礼器。又称“特钟”。始于西周。单独悬挂于一簨(Sǔn,钟架横梁),用木槌击奏。
鼓打击乐器,礼器。青铜鼓最早发现于商朝,鼎盛于汉代。 在出土的礼器中,有的作用不明,故归为“杂器”。其中有罐、方形器、箕形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