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知青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一个人一条路唯美图片 2025-07-12 22:54:38
胆汁在哪个位置图片 2025-07-12 22:51:11

知青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3-08-09 20:50:28

⑴ 炎陵湘山公园知青阁三副对联的图片或文字

醴陵知青卢力题写的“知青阁”匾额和“有缘此山曾添绿,留意斯水再涌泉”楹联

炎陵“知青阁”记事
2014-09-28 09:42:25 来源: 作者:黄春平

(当年在炎陵县“插队落户”的知青)
落成于1996年9月的“知青阁”,耸立在炎陵县城西湘山之巅,这是全国第一座知青纪念建筑。
作为一名在农村插队落户三年并参与知青阁筹建、知青故乡行筹备工作的老知青,刘时雨对这座凝结7000多名来炎知青蹉跎岁月的建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七千知青入炎陵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毛泽东主席1968年底所作的“最高指示”。因此,很多人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68年,而“炎陵县在1963年就开始接受城里知青“插队落户”,从炎陵知青阁就可以知道这个情况。”刘时雨说。

1963年9月,炎陵县委设立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当年接收来自长沙、湘潭、醴陵的408名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在4个国营农林场和龙溪、十都、东风等公社插队落户。此后,这批知青大多“回城闹革命”。

炎陵有资料记载:“到1978年,有7198名湘潭、长沙、醴陵等地知识青年来到了酃县(今炎陵)这个当时只有14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开始了他们‘大有作为’的难忘生活”。

“1974年春11名知青迁到海拔1200多米的古塘大队松山生产队。”刘时雨还清楚地记得,知青们带领农民学文化、学科学,推广新品种,改良冷浸田,并从湘钢引来资金和设备,办起了小水电,安装了碾米机、粉碎机、锯木机,办起了猪场、香菇场,两年时间就打了个翻身仗,把一个昔日“吃饭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的穷山窝变成了一个“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的富裕村,受到了全队农民的拥护。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知青当中有的已成为市、区、县级的党政领导,有的已成为大企业、大工厂的厂长、经理,有的已成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而更多的则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刘时雨能历数值得他们骄傲的“才俊”:1976年9月下放到炎陵县沔渡公社长江大队当知青,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公社团委副书记的胡伯俊,现在是湖南省人社厅厅长;1971年从湘潭赴炎陵县插队,历任大队党支部、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的莫臻,曾任上海宝钢集团党委书记助理、宣传部长……

铭刻知青岁月的丰碑

为纪念知青那段难忘的日子,1996年炎陵县决定在湘山公园内修建“知青阁”,以鉴历史。消息传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7000多名当年赴炎陵的知青激动万分,“知青阁”建设工程共收到知青捐资17万多元,以及一批机械和物资。

站在位于炎陵县城西的湘山之巅,炎陵县城全景尽收眼底。知青阁就坐落在这座四季常青的省级森林公园内,它的左山峰是“酃县(炎陵)革命烈士纪念碑”,公园内矗立着千年古塔----湘山寺塔。

知青阁高19.68米,占地2100平方米,为六角三层仿古楼阁,阁正门之上悬挂着醴陵知青卢力题写的“知青阁”匾额和“有缘此山曾添绿,留意斯水再涌泉”楹联。据现有资料显示,炎陵县知青阁是全国第一座知青纪念建筑。

阁内一、二层楼墙壁的石碑上雕刻着1963年至1978年在炎陵县上山下乡的7000多名知青名单。名单之前有中共炎陵县委、炎陵县人民政府刻立的“前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自一九六三年始至一九七八年止,长沙市、湘潭市、醴陵市、炎陵县、湘潭钢铁厂、江麓机械厂、江南机器厂、湘潭电机厂、湘潭锰矿等地,有七千知青上山下乡到炎陵县(酃县)17个乡镇场,现镌石记名于后。一九九六年九月三十日”。

三楼悬挂着知青们当年的生活、劳动、学习照片,真实地反映了知青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情景。

难忘第二故乡行

1996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借知青阁的落成,炎陵县委、县政府举办了盛大的“96金秋知青炎陵第二故乡行活动”。来自深圳、广州、长潭株等地的1800多名知青,代表着当年7000多名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激情满怀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炎陵,参加祭祀炎帝陵、知青阁落成典礼、重踏青春足迹等活动。

“当年无悔献热血丹心,恰意气驰骋,易褴褛山颜创青春伟业;今载有约温乡情旧谊,值金风送爽,祭巍峨圣陵染故土宏图”,这是知青炎陵第二故乡行庆祝活动上的一副对联。

时任县委书记林良材在致词中说:“炎陵的父老乡亲,至今还难忘那与知青抵足而眠的日日夜夜,难忘那与知青荷锄而归的年年岁岁!在那特殊的年代里,知青们以自己的知识和似火的青春,拨动着大山里沉睡的灵魂。”

“知青阁……镌刻了曾下乡炎陵的7000多名知青的名字。它的建成,已远远超出了‘阁’本身的意义,它是炎陵人民与广大知青的情谊凝聚,是特殊历史年代痕迹的永久见证。它耸立在湘山之上,俯瞰着炎陵的山山水水,也目睹着炎陵今后的变化和发展,更作为一座知青与炎陵人民情感沟通的桥梁而存在。”

1996年9月30日上午,1800名知青代表聚集鹿原陂举行公祭炎帝陵典礼仪式。“昔为知青,扎根炎乡。神农故土,习农学桑……青春作歌,慨当以慷;七千英俊,一代风尚。”“殊途同聚,第二故乡;莘莘学子,共表衷肠……尽献绵薄,造福梓桑;同襄大计,兴邑振邦。”这篇特殊的《祭炎帝陵文》,字字句句表达了7000知青对故土的眷恋、对炎陵振兴发展的期待。随后,知青们返回炎陵湘山公园举行仪式,由36名知青代表为知青阁剪彩。

刘时雨登上知青阁的顶层极目眺望今非昔比的炎陵县城,不禁思绪万千:“知青阁将永远铭刻着整整一代城市青年的生命轨迹,永远铭记着我们与农民群众的血肉情谊!”

⑵ 南京知青纪念馆详细资料大全

南京知青纪念馆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侯冲社区,是南京首家知青类文化、生活、民俗展示馆,占地面积332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21平方米,共收藏有5000多件知青老物件。

南京知青纪念馆于2014年12月破土动工,2015年9月开馆。这里全面展示《知青之歌》作者任毅等知青在侯冲插队时的有关物件和其他地域知青活动的图片实物文史资料,《知青之歌》的创作缘由、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许世友的一些史料等。

南京知青纪念馆是一座以知青为主轴的体现知青文化主题的庭院式纪念馆,其中文博馆是由中国知青下放始末、永宁知青馆、江浦知青名人馆和知青民俗馆四部分组成,主要展现知青上山下乡时代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生活场景以及当地知青统计和特别任务等内容,对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劳动过的人、事、物进行还原和再现。

馆外还建有知青广场和知青纪念墙,知青纪念墙展示了当年在永宁插队的知青任毅创作的《知青之歌》,由知青博物馆、知青广场、知青纪念墙组成的知青故里景点是侯冲风景区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一个历史缩影。

馆内布展大约分为六大主题,整体设计风格是模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主要采用青砖黑瓦。侯冲社区还在知青纪念馆周边配套建设两平方公里的休闲区,将设有知青农场、知青植物园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 :南困链京知青纪念馆
  • 类别 :纪念馆
  • 地点 :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侯冲社区
  • 开放时间 :2015年9月20日
选址缘由,自然环境,项目规划,馆藏内容,姚徐老街,

选址缘由

南京知青纪念馆由众多知青倡议建设,谈到选址侯冲,《知青之歌》的作者任毅说,侯冲是南京知青的故里,《知青之歌》就是他1968年12月在南京市江浦县永宁公社插队时创作的,知识分子“上山下山”虽已过去几十年,任毅却常来侯冲回忆那段知青岁月。 此外,侯冲社区优美的环境也是这次选址的原因之一,侯冲社区坐落于老山与滁河之间,兼具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农俗文化,知弊罩青文化遗存较为丰厚,是南京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之一,也是浦口“八颗珍珠”之一。借助知青文化遗存,兼具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农俗文化,侯冲社区以此为基础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自然环境

侯冲北枕滁河,南邻老山,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社区以生态农业为示范,民俗体验为依托,以知青文化为主题努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乡村。随着紧邻的滁河风光带建设推进,侯冲将充分利用这一景观资源。 侯冲社区北面的河堤坡顶上6米宽的沥青慢车道沿滁河蜿蜒前行,与其并行的是一条位于背水坡平台用红色塑胶铺设的慢行走道。500亩的湿地被完整保留了下来,距离河堤不到50米。社区已与复旦大学合作,根据原生态资源制定湿地公园规划。

项目规划

作为任毅的知青故里、歌曲《知青之歌》的发源地,侯冲社区也将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围绕“知青故里、田园人家”这一主题,将知青历史融入到旅游文化建设当中,把知青文化作为侯冲发展的有利切入点,凸显乡村旅游建设亮点,打造远近闻名的景观村。 知青之家 知青纪念馆建筑风格为中式四合院,融合了知青舞台、休闲栈道与生态停车场等展馆设施,还包括知青农场、知青礼堂、知青植物园、知青益寿休养基地、农趣馆、湿地公园、影视基地等。不久的将来,将出现一个占地2.4平方公里的旅游小镇。这里将有知青之歌纪念馆、知青文物陈列馆、知青公寓、知青养老院、知青书画院等等。 正对着纪念馆门口,一面刻着《知青之歌》歌词歌谱的纪念墙引人注目。这是最原版的《知青之歌》,跟任毅当时刚刚创作出来时一字不差。在知青纪念馆的知青之家,这跟当年插队时住的屋子一模一样,旧座椅、劳动工具、收音机和茶壶等生活用品处处都还是当年下放劳动时的样子。 知青故里景区内的素质拓展中心、水生博物馆以及以滁河湿地风光为特色的湿地公园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2016年5月对外开放运营。

馆藏内容

知青纪念馆里的红旗供销社内,铁皮水瓶、梅花牌蛤蜊油在货架上一字排开,南京人民印刷厂食堂餐票一下子把人带入了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按照原比例复建的供销社实景是纪念馆中布展难度最大的,门头是按当时老浦租尺闹口地区供销社的样子重建,照明的煤油灯也都是知青们用过的老物件。供销社里的搪瓷脸盆、铁皮水瓶也都是老知青们当年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几个漆面斑驳的南京饼干铁罐子是从老知青家里征集到的,当时这罐子家家户户都舍不得扔。 在知青纪念馆中,5000多件老物件从全国范围内征集而来。放在供销社货柜里当年在安徽芜湖生产的梅花牌蛤蜊油,在南京早就找不到了,这些都是现在生活在安徽农村的知青捐赠的。上山下乡时期的红袖章也是纪念馆展出的一大特色,红袖章超过1000件,除了南京本地之外覆盖了全国所有主要城市,数量也是国内最多的。

姚徐老街

距离知青纪念馆不远的姚徐老街是永宁知青故里的另一个核心景区,这里已引进包括古床馆、算盘馆、地契馆、婚庆馆、老匾联馆、老电影海报馆、木艺花雕馆、小人书馆、老将军书画馆等独具特色的展览馆,打造成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以及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群。 在珠算收藏馆里,镇馆之宝是一个人骨头做成的算盘。算盘类似一部智慧型手机的大小,算珠很袖珍,微微泛黄,上面雕刻着一些符号。这是用13岁少女的头骨和腿骨制作而成的,而这个算盘并不是用来计算,而是一件藏传佛教里的法器。 珠算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则是一个表面做成算盘的小盒子,而这件藏品来源是和珅曾经居住过恭王府。这并非一个算盘,而是一个用来装契约的盒子。在旁边的契约馆里,有三张恭王府的地契,当初正是装在这个盒子里的。 契约馆里一件有趣的藏品是民国时的卖身契,红色的纸上黑色的字,自述内容是一位44岁名叫刘王氏的妇人,因荒年饥月度日不过,将自己卖给一个名叫卞峯章的人做妻,而卖身费用是130块钱。《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渡江侦察记》、《雷锋的少年时代》、《乔老爷上轿》,在小人书馆的100度本藏品,可以让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边看书边喝茶,重温童年的快乐。

⑶ 电视剧知青中扮演方排长的人是谁

知青电视剧方排长扮演者是杨圣文饰演:方婉之

人物详细简介

杨圣文,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女演员。

1996年首次出演电视剧《红十字方队》,从而开始演艺事业。1998年主演刑侦剧《好汉的梦》。2001年领衔主演古装剧《衙门口》。2002年主演电影处女作《断钻》。2004年衔主演的以“监狱”为题材的20集电视连续剧《女子监狱》。2006年参演电视剧《采桑子》。2007年领衔主演电视剧《女工》。11月9日领衔主演的电影《天山雪》上映,影片参加第十七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新片展。2010年出演两部古装剧《美人天下》和《国色天香》。

2011年主演的抗战剧《虎头要塞电流》获得第11届百合奖二等奖,同年还参演了电视剧《知青》。2012年主演的电影《生死罗布泊》入围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013年主演新农村建设电影《雪落牤牛河》。

主要作品 《铿锵玫瑰》《女子监狱》《北京假日》《欢颜》


个人图片


杨圣文塑造的角色总是能够感染人,让观众相信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杨圣文的清新,脱俗,是影视圈不多见的,身处这样的一个名利场,她可以坚持下来而且还能不断的出那么多好作品,挺难得的,而且她对剧本和角色的选择非常有原则。

⑷ 48年前,张铁生高考交白卷轰动一时,这位“白卷英雄”如今还好吗

澄清历史事实:因为我是搞教育的,所以对这段历史非常的熟悉,并且了解得很是透彻。其实,我在这知返巧里澄清一下:当年的张铁生,并没有交白卷。

他的传奇:白卷英雄到亿万富翁。惹来很多的非议。张铁生说:我只想成为普通人,努力干事业,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积累成为普通人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