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麻烦问下日本的现役军用的枪械是什么枪阿,还有二战时的枪械。。。
http://hi..com/jewell/blog/item/84f943084bffd5900b7b8293.html
现役军用的枪械
二战时的枪械
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三八式歩兵铳 Sanpati-shiki hoheijyuu)是一种手动枪机步枪。在中国俗称三八大盖,是因其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有如盖子般而得名。防尘盖在开栓抛壳和推弹关栓时,能随枪机一起后退或前进,起到防尘作用。
规格参数
类别:旋转后拉式枪机,弹仓供弹
口径:6.5 毫米
弹药:6.5×50 mm 步枪弹
弹仓容量:5 发
全长:1,280 毫米
枪管长度:797 毫米
重量:3.95 公斤
初速:765 米/秒
有效射程:460 米
百式冲锋枪
1935年,日本陆军在实战中领教中国军队冲锋枪的威力后,方才开始式制冲锋枪。当时是由中央工业公司的南部枪械厂具体负责这一工作,试制人员将其称为南部式冲锋枪,其弹夹可放置50发子弹。弹夹呈弧线形,插在枪的下面,其形状类似香蕉。随着试制工作的进展,弹匣逐渐被移至左侧面并呈水平状,这与后来的英国司登冲锋枪很象,这是为了卧射时更方便,这一设计方法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最后该枪于1940年定型,正值日本神武纪年1000年,所以起了“百式冲锋枪”的名称,于1941年2月起装备部队。
全长:900毫米;
枪管长:280毫米;
枪重:4.2公斤;
装弹量:30发;
射速:700发/分。
大正十四年式手枪
种手枪使用南部式8mm子弹,指向射击精度极高,子弹伤害力极大基本与达姆弹相同,无防护人员被击中,通常非死即残。但这种子弹穿透力很弱,用5层棉被就能挡住,此外该枪采用的设计结构,必需严格保养才能保证可靠性,否则击发后容易出现第2发子弹上膛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射击停顿
服役年代:1925-1945
口径:8mm
枪管长:117mm
全枪长:230mm
重量:900 g
装弹数:8发
有效射程:60m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一一年式軽机関铳)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一种6.5毫米口径轻机枪,因于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1922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因其枪托为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故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
操作:自动
弹药:6.5×58毫米步枪弹
容量:5发/弹夹、30发/弹斗
重量:10.2公斤
全长:1100毫米
枪管长:485毫米
初速:736米/秒
理论射速:600发/分
有效射程:600米
口径:6.5毫米
九六式轻机枪
从外形上看,该枪应该是十一年式的改进型,但是由于使用了和ZB26相同的供弹方式,我一直认为这是日军根据ZB26修改的枪型,后查阅资料可知,日军确实有根据ZB26设计的轻机枪,但是不是这种。这个后面会有介绍。大家注意红字的部分,这些地方是该枪和ZB26相似的地方。
这种机枪是我军缴获较多的一种,全名日本6.5毫米九六年式轻机枪,它是神武纪元2596年(1936)定型装备的。它比十一年式结构简单,坚固耐用,不易发生故障。口径仍为6.5毫米,导汽式,气冷,导气孔可调,采用弧形弹夹并装于机匣上方,鼓形标尺,分划2-15,瞄准孔可以左右调整,准星偏于枪的左侧,而且有护翼,此枪的一大特点是可以在活塞筒前面加装刺刀(想想现代机枪中还有那种可以装刺刀),机匣上方可以加装瞄准镜。枪管末端有提把,枪托为鱼尾状,拉机柄位于左侧,其上方有突出的退壳挺并加铁罩保护,该枪没有单发装置,只能连发,由于口径小,杀伤力和侵彻力均感不足(这就是后来99年式出现的原因)。九六式使用6.5毫米步枪弹,弹头初速730米/秒,标尺射程1500,最大射程3000米,30发弧形弹匣供弹,理论射速530发/分,膛线右旋四条,缠距200毫米,枪全长1067毫米,枪管长550毫米,枪管重1.96公斤,全枪重8.85公斤。
99式轻机枪
备注:确切的说,99式轻机枪的外观更像ZB-26.它在96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口径提升到7点7毫米,枪口上安装了喇叭形状的消焰器,其他方面与96式基本一样.这种1939年研制的轻机枪在太平洋战争与美军的作战中大量使用.由于日军基本没有冲锋枪,更没有类似M-1半自动步枪这样的近战利器,所以日本人的轻机枪经常起着冲锋枪的作用,提把向前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口径:7点7毫米
射程:3600米
射速:800发每分
弹匣容量:30发
日本92式7.7mm重机枪
陆军认识到八九式回旋重机枪的地面使用化改装不太容易,于是在昭和 7 年利用的三年型重机枪试验开发度使用 7.7 mm子弹,因为口径增大的原因,加强加大了枪体使其更加坚固也导到全枪重量增加,之后从昭和 7 年到 8 年对样枪进行了射击试验,昭和 14 年,正式以九二式重机枪的名称定型。其基本构造沿继了三年式重机枪的构造,不同的地方口径不同,光学瞄准镜不同,握把不同等。其瞄准装置采用了光学瞄准镜,远距离的命中精度相当高。子弹涂油装置以及供弹机构与三年型机关枪相同 ,增加了下八字型握把.以及枪口消焰器。供应弹方式没有采取弹链供弹而是采取了弹板式,发射方法也不是手指的扳机式 ,而是变为对推的压铁式。因其特有的发射声音,盟国的士兵们称为“啄木鸟”。
九二式重机枪的优点及缺点
优点
采用光学瞄准,命中率高
握把折叠,容易机动
使用枪口消焰器(不影响射手的观察)但说达到了“对方很难被发现”的程度还是有疑问的 )
缺点
比改装前的三年型机关枪更重了
发射速度和当时的其他机枪相比慢(这也是其最大的缺点,重机枪是可日军的火力支柱)
战时更换枪管困难
性能数据:
皇记2592年定型,导气自动原理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径:7.7mm
枪管长:721 mm
全枪长:1156 mm
重量:55.3 kg
装弹数:30发保弹板
发射速度:450发/ 分(最大)实际200发/ 分
子弹初速:800 m/sec
表尺射程:2400m
最大射程:4500m
生产商 日立
总产量45000挺
93式手榴弹
93式手榴弹是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研制并装备的一种轻型手榴弹,也是同时期日本手榴弹的代表作,其最大特点是结构简单、小巧轻便,全弹长83mm,直径50mm,全弹质量370g,装有39.5gTNT炸药。
93式手榴弹外形为圆柱形,弹体上刻有5条横向槽,用于防滑和控制破片数量及大小,弹体上下各设计有一个带孔的突耳并穿有铁环,方便携行。使用时,先取下保险帽,拧下铅帽,露出拉火绳后,用力将其抽出,即实现发火,然后将手榴弹用力掷出,经过5秒左右的延时,就会引爆雷管与主装药。
93式手榴弹的缺点是弹体爆炸后产生的破片不均匀,有时过大的弹片会飞出很远,甚至伤害到使用者,另外拉火装置的防潮性能不甚理想,因此最终被使用撞击发火引信的97式手榴弹所取代。
97式手榴弹
97式手榴弹是日本在二战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知名度最高的一种手榴弹,代表着当时日本手榴弹的最高发展水平。该弹从1937年起开始装备日军,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97式手榴弹是在91式手榴弹基础之上改进而来的,使用改进后的10年式引信,因此从外观上看,其除了不带发射药筒、弹体底部没有螺孔外,其余部分与91式手榴弹几乎一模一样,并且两者的结构和使用步骤也基本相同,仅在某些细节之处有所差异。
97式手榴弹弹体直径为49.5mm,全弹长95mm,全弹质量445g,装有56gTNT炸药。与91式手榴弹不同的是,97式手榴弹引信的延期时间改为4-5秒,这个时间一般会在引信体延期药管表面标刻出来。97式手榴弹弹体与91式手榴弹一样刻有破片槽,大小和数量也相同,不同之处在于97式手榴弹弹体上下的定心环部分是直接铸出来的,这主要是因为其不能用掷弹筒发射,不需要对弹体圆柱部分进行精加工。另外如前所述,97式手榴弹底部没有螺纹孔,不能连接发射药筒。
由于延期时间较短,因此97式手榴弹在投掷时需比91式手榴弹更加小心。除手投外,也可以像91式手榴弹那样用枪挂掷弹筒抛掷,具体使用方法与91式手榴弹相同。
97式手榴弹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训练用型号,外形比真正的97式手榴弹大,为混凝土实心结构,表面没有凹槽,但头部也插有一个保险销。
97式手榴弹的主要缺点是:圆柱形弹体对于握持和投掷均不利,并且也不利于形成均匀的破片;引信结构比较复杂,且大量使用黄铜材料,不利于减轻质量和节约材料;引信的发火方式设计不合理,使用时需要在硬物上敲击一下,在某些特殊场合下使用不便,与西方手榴弹的翻板击针发火方式相比,其零件数量并没有减少,但效能却相差甚远。
98式木柄手榴弹
98式木柄手榴弹是为了解决97式手榴弹生产工艺复杂、投掷距离较近的问题而研制的。该手榴弹的外形、尺寸和结构均与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小号木柄手榴弹接近,只是木柄弧线略有区别。不过,此种手榴弹在日军中并未大量装备使用。
98式木柄手榴弹弹体为圆柱形,表面没有凹槽,直径为50mm左右,全弹长202mm,全弹质量560g,装有70gTNT炸药,采用摩擦发火引信,延期导火索,延期时间为4-5秒。发火延期组件与中国的67式手榴弹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拉火药是直接涂裹在拉火绳一头上,当拉火绳从拉火管中快速拉出时会与后者相互摩擦而点燃拉火药,继而点燃延期导火索。
98式木柄手榴弹的使用方法以及优缺点与大多数木柄手榴弹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德国M24手榴弹部分。
99式多用手榴弹
了取代较为笨重且枪发性能不好的91式手榴弹,日本于1939年研制出99式多用手榴弹和相配套的100式掷弹筒。美军首次接触到该手榴弹是在1942年阿留申群岛战役期间与驻守基斯卡(Kiska)岛日军的战斗中,因此给其起了“基斯卡岛手榴弹”的绰号。该手榴弹以枪发为主,必要时也可以用手投掷。日军对该手榴弹和发射器比较重视,但由于太平洋战争的形势逐渐向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实际产量并不大,美军缴获数量也不多,如今在国际武器收藏市场上也是价格较高的二战纪念品之一。
99式多用手榴弹外观也是简单的圆柱形,上端中间装有圆柱形引信,引信下方设有一个保护圈,弹体上下各有一圈与掷弹筒筒壁配合的定心环,弹体表面光滑没有凹槽。该弹最大直径为40mm,高度为75mm,全弹质量300g,装有58g以纸筒包裹的TNT炸药,有效杀伤半径为5m。
99式多用手榴弹在结构上基本继承了97式手榴弹的模式,但体积和质量都有所减小。其引信的主要结构与97式手榴弹类似,不同之处在于99式引信的保险盖上没有辊沟,引信体上也未设相应的沟槽;此外弹体内部没有铜管,雷管直接与引信体相连。
99式多用手榴弹使用方法与91式手榴弹相同,也同样存在由于引信延期时间较长,直接抛射后手榴弹落地不能及时爆炸,或者先发火后抛射存在的危险。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研制的这些多用手榴弹往往更侧重于手榴弹的使用性能,而未能很好地兼顾其他发射方式。
99式多用手榴弹除手投外,还可利用步枪发射,其发射的配套装置即是100式掷弹筒。该掷弹筒实际上只是一种附加在步枪枪口的手榴弹抛射筒,专门发射99式多用手榴弹,射程约110m。100式掷弹筒主要有两种型号:一种供6.5mm口径步枪使用,一种供7.7mm口径步枪使用。100式掷弹筒的主体部分是一节钢管,后部有连接装置,筒底有一条供瞄准使用的白色竖线。与其他手榴弹抛射筒不同的是,100式掷弹筒的发射筒与枪管不在同一条轴线上,筒身下方专门设计有让枪弹通过的细管,火药燃气通过一个曲折的孔道导入发射筒中。由于手榴弹与枪管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就排除了误装实弹的危险,但也因此带来了对火药燃气利用率不高、实际抛射距离非常有限等缺点。
链接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