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贡桌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在哪里下载早晨好图片 2025-08-10 18:32:24
什么软件可以简单看图片 2025-08-10 18:32:12

贡桌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3-04-22 10:31:20

❶ 求佛友谁有阿弥陀佛做图片

佛化家庭如何设置佛堂2013-11-16 慧律法师佛学平台

身为佛弟子,平时除了常到寺院 礼佛、听经闻法及参与法会共修以外,如果因缘具足,亦可在家中设置佛堂。
(一)家庭佛堂的重要与功用设置家庭佛堂不但方便自课修持,而 且具有如下几点殊胜的意义与功用:
1.具有安定人心之效:在家中设置佛 堂,不但表明自己是佛弟子,有了信仰的皈依处,也说明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与尊 重。而且家中有佛堂,正如同佛菩萨常随我们左右,给予加被,给予我们依怙,能 产生安定力和安全感。
2.具有弘法度众之用:家中有了佛 堂,这是非常荣耀的事,若遇到亲朋好友来访时,可以引领参观佛堂。若有信仰 者,可以请他们上香礼拜,彼此在佛法上有思想的交流;若是尚未起信者,可借此 机缘详细解说佛前的庄严及法物的名称和用途,并称赞诸佛菩萨的功德、佛陀的伟 大及信佛的好处等,使其对佛教有初步的认识,留下美好印象,待因缘成熟时,自 能得度。
3.提供课诵自修之所:佛堂可以提供 我们早晚课诵、礼拜、禅修、研读经书等 修持的功能,借由在佛堂的修持,可以去除烦恼,改变气质,增长福慧,净化身 心。
4.令不忘失修行之心:佛弟子若因忙 于事业或因住家远离寺院等因素,无法常 到寺院共修,则可能会渐渐与三宝疏远而忘失菩提心,正如人言:“学佛一年,佛 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如果家中有了佛堂,则时时刻刻与佛同住,提醒 我们不忘初心,精进不懈。
(二)如何布置家庭佛堂家庭佛堂的布置以简单、庄严为原 则。如何布置?提出以下方法,以供参考:
1.佛像:供奉于佛堂的中央,大小应 与佛堂配合。如:
*1释迦牟尼佛
*2三宝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 药师佛)
*3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 萨、大势至菩萨)
*4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文殊菩 萨、普贤菩萨)
*5观世音菩萨
*6地藏王菩萨
*7阿弥陀佛 供奉佛菩萨圣像宜简单庄严,不论是坐像、立像、卧像,皆可择一供奉,切忌 纷然杂供,有失庄严。
2.供器:供桌上可摆设花瓶、烛台、 灯台,宜左右对称;香炉放中间,早晚上 香;净水杯一个或三个,早晨供奉茶水。
3.法器:可准备木鱼、大磬(或引 磬),敲打时切莫扰乱他人。
4.经书:课诵本可整齐放置佛前,保 持佛堂的洁净庄严,亦可收藏,课诵时再 请出。假若佛堂有空间,最好能设一个经橱,凡佛经、佛书、佛教杂志等,都可陈 设其中,供人阅读。
此外,供桌前面围上桌围,挂上庄严 布,供桌两旁亦可挂幢幡,佛前可置拜垫,以利礼拜或课诵用。
5.佛堂对联(参考用) (1)横批:万德庄严 (2)横 批:莲池海会 右:行持要向岁寒操 右:人 天缺陷不念弥陀更念谁 左:修养须从尘事炼 左:吾 佛慈悲广度众生当度我 (3)横批:智能如海 (4)横 批:佛光普照 右:莲花座下礼能仁 右:天 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左:贝叶行间修福慧 左:世 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5)横批:佛光普照 右:净土莲花已待君左:家庭亲属皆归佛
(三)设置佛堂注意事项家中欲设置佛堂或已经设立佛堂,应 注意下列事项:
1.设立佛堂时,只要选择一间清洁干 净、光线充足、安静不吵闹之处即可,不一定讲求富丽堂皇,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 虔诚、恭敬的心。
2.如与家人或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处 时,应征得大家同意,始可设置佛堂;若他人不同意时,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 替,于课诵时请出,课诵后再收藏,不宜勉强设立佛堂,以免引起他人的困扰。
3.设立佛堂不须特别选择吉日吉时, 也不必看地理方位,只要心存诚敬,则“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4.供奉佛菩萨圣像可用纸绘、木刻、 铜铸等,只要大小式样庄严,令人心生恭敬即可。
5.有佛桌者,可摆设法器、花瓶、烛 台(或电灯灯台)、香炉、净水杯、供果盘 等,物品可增可减,只要对称、庄严即 可。
6.佛像左边或右边均可供奉祖先牌 位。
7.家中有人往生,佛像无须遮蔽。
8.佛堂不可借作扶乩问卜之用。
(四)家庭佛堂的礼仪家中既已设立佛堂,应视同在寺院的 殿堂,应遵守佛堂的礼仪:
1.佛堂中的一切物品,包括佛像、法 物、拜椅、经书、花香烛果等供品,皆应 整齐有序。
2.供花不一定要日日更换。凡遇佛菩 萨的纪念日时,得准备供饭素菜供养。
3.最好每天有定时的早晚课诵,至少 早晚也须烧香(早上可上供水),日日不 辍,持之以恒。
4.佛堂、供桌、香炉、烛台,应常常 清理打扫,以保持佛堂的清净庄严。
5.清理佛堂、佛桌时,应有专用的 布、水桶等,不可与他处共享清扫用具。
6.佛堂乃清净庄严之处,为礼拜、课 诵、禅修、研读经书之修持用,不宜于中 嬉闹谈笑、宴客饮食等,以免有失对佛菩萨的恭敬。
7.外出前、回家时,应到佛前礼拜, 如同向家中父母长辈禀告、请安,以示对 佛菩萨的感谢、恭敬、系念之心。
8.佛堂内应保持光线明亮。外出前, 应将油灯、香烛之火熄灭,以保安全。
9.法器乃龙天耳目,课诵时欲司犍 槌,亦当如法,声音宜小,以免干扰左邻 右舍或家人,引起他人反感。

❷ 农村堂屋供桌图片能拍照吗

不能,
中国人讲究敬神敬鬼,你这拍照不合理法,况且,拍照会不吉利。

❸ 上供最好的五种水果,给财神爷上供用什么样的水果好

提起上供最好的五种水果,大家都知道,有人问给财神爷上供用什么样的水果好,另外,还有人想问财神爷应该什么水果?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财神上供水果放几个,下笑绝袭面就一起来看看给财神爷上供用什么样的水果好,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供最好的五种水果

1、上供的五种水果:给财神爷上供用什么样的水果好

2、上供的五种水果:财神爷应该什么水果?

种是苹果:苹果应该是最常见的水果之一,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并且苹果的营养价值很高,味道也很可口,深受大多人的喜爱。苹果的谐音是平,代表了平平安安,所以在供财神的时候用苹果比较好。

第二种是橙子:橙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橙子很耐存放,所以在一年四季都有橙子的身影。橙子的营养价值特别高,含有丰富的C,有着美容养颜的作用。橙子的谐音是成,代表着心想事成,所以也是很适合财神的水果。供月亮都供什么水果。

第三种是火龙果:火龙果虽然生长在南方,但是随着现在运输工具的发达,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火龙果的身影,如今也是比较常见的水果之一。火龙果含有丰富的,并且有便秘的作用。火龙果的含糖量不是很高,所以深受一些人士的追捧和喜欢。火龙果代表着红红火火,寓意很好,是供财神的不错选择。

第四种是菠萝:菠萝也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水果,菠萝的外皮是一节一节的,有着节节升高的寓意,并且菠萝的口感非常好,很多人都喜欢吃菠萝,所以菠萝也是很适合财神的水果。

财神上供水果放几个

第五种是香蕉:香蕉和苹果是一年四季都有的水果,也是大多人都很喜欢的水果之一。香蕉的颜色是金的,象征的黄金满钵,是非常好的象征。因此香蕉是财神的选择八月十五供的五样水果。

3、上供的五种水果:财神上供水果放几个

应上三至五盘、每盘三至五个水果。

4、上供的五种水果:给关公上供摆几种水果

一般水果供1~3样水果,根据供桌或几案的长度来摆放。中秋节上几样贡品。

5、上供的五种水果:上供的水果有哪些

凡是平时我们吃的水果,都可以。八月十五摆供图片大全

的水果没有品种的要求,但要注意选择成熟、新鲜、干净的水果。

前供果并没有特别的要求,苹果、橘子、西瓜等常见的水果都可以。但是像榴莲这类有着特殊气味的水果不要拿来上供。另外,由于梨和“离”谐音,所以也不适合作为供果。

从外面买回来的水果一定要洗干净再放到供桌上,如果是需要剥皮的水果,也要将皮剥开才可以上供。中秋节摆供摆几样东西。

供果,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在中果代表结果、,十分重视,万事万宏桐法不离。其中,供鲜花代表善因,供水果则代表善果。八月十五晚上摆几盘东西。

的境界也用果位来表示的境界就是成就果,也即是能够“自觉、觉他、觉满”

,为了提醒自己达到这个的果,常把鲜果供在前碰兄,在前供果是表法的,启发时刻要懂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以上就是与给财神爷上供用什么样的水果好相关内容,是关于给财神爷上供用什么样的水果好的分享。看完上供最好的五种水果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❹ 供桌摆放布置图

佛教供桌怎样摆放 1 通常在供桌上最中央位置是最殊胜的,摆放佛像,佛像两侧摆菩萨像,菩萨没有高低之分,只能左右摆,不能前后摆。如果你修哪位菩萨的法,或者对哪位菩萨有特殊的感情,可以把这位菩萨像往中间摆,靠在佛像边上,这是摆放佛菩萨像的一般常识。2 汉地,藏地修行的法门有别,但佛菩萨没有区别,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汉地佛,藏地佛这种说法,不同的菩萨造像在某种层度上也代表了不同的修行法门,比如四臂观音像是代表六字大明咒的修行法门,千手千眼观音像代表是大悲咒的修行法门等等。3 供水,供果没有什么要求,基于个人实际情况和条件,凭着恭敬心做就好了,如果说有什么要注意的话,佛菩萨是过午不食的,跟饮食相关的供品最好在中午前供上。

供桌摆放有究竟吗? 家中安置供桌的住家,要特别注意供桌的摆放位置,以及神明、祖先、灵兽的相互关系,否则将对家运影响甚远,所以要特别注意。那么,供桌方位摆放有哪些禁忌?
1、供桌神桌不可冲门:供桌两旁不宜被门或路所冲,不管是房门、厕所门、或是厨房门都不宜;其中以厕所门和厨房门的影响最大,会有家运不稳,易犯小人的现象。
化解方法:加一个屏风遮挡化解。
2、供桌神桌不可靠厕所墙面:供桌背后如紧靠厕所墙面,这样极为不敬。并且易导致家人健康问题。
化解方法:(1)建议重新安置供桌,如果无法重新安置,建议再隔出一道空间来做化解。(2)在供桌背后的墙上,安放六串六帝钱,来做化解,数量必须是六串,必须是六帝钱(六枚)。
3、供桌神桌不可邻厨房:供桌背后如果为厨房,火煞过重,有家运不稳、渐退之象。
化解方法:(1)建议重新安置供桌,如果无法重新安置,建议再隔出一道空间来做化解。(2)在供桌背后的墙上,安放六串六帝钱,来做化解,数量必须是六串,必须是六帝钱(六枚)。

供品数量摆放图片 按照传统规矩,大体应该这样摆放:

第一,供桌上摆放的包括两类,一类是香烛,一类是供品

位置是,供品在内,香烛在外。这主要为了方便亲友上香。

第二,供品数量要求

摆放供品是有要求的,对数的要求有规定,即应该是三或三的倍数。但不能是双数。

比如,如果摆放的供品可以是一盘,但如果比一盘多时,必须是三盘,六盘,九盘。摆放的供品盘子的数量不能是双数,老辈子相信,如果是双数的话,还得死一个。

同理,盘子里的供品,比如点心、水果等,也是三或九个。不能是双数。

第三,点的香要连续燃,丧事期间不要灭掉。供品则一直摆放至丧事结束,只能增加,不可更换。

礼佛供桌上物品如何摆放? 敝人有密宗的传承。 敝人的传承根本上师教导我们如何布置密宗之坛城,他说: “密坛最好在清净的小房间之中,寻找‘藏风聚气’的地方安坛最好,所谓‘藏风聚气’的地方,就是有双墙当‘砂手’,坛的一面壁,不能有窗与有门,安置的一面墙要坚实,上面没有洞,下方也没有洞,如此气就不漏。 密坛的佛像,当然以自己的本尊为主,例如你修观音法,就以观世音菩萨当密坛的主尊,你修莲华生大士法,就可以供莲华生大士为主尊,佛像以木、土、金、铜雕刻者均可,如果用纸相的,亦可以,用佛菩萨的海会图亦是很好的。有一些密坛的供奉略有不同: 有的人供奉咒语(咒轮),此称为‘法曼荼罗’。 有的供奉手印与法宝,此称为‘三昧耶曼荼罗’。 有人供奉乙尊佛像本尊或金刚本尊,此称为‘羯摩曼荼罗’。 有的人供奉较多,佛菩萨,一切金刚的海会图,这称为‘大曼荼罗’。 我个人认为,供奉方面,以自己的修法本尊为主尊,在右方则可供奉自己传承上师的瓷相,在左方,可供奉金刚护法乙尊,如此刚好三尊,供奉佛菩萨的数目,用阳数较好,一、三、五、七尊脊氏。 密坛的右方可放置经典,而左方可放置塔。 供品方面,分为五供及八供,五供就是‘花’、‘香’、‘灯’、‘茶’、‘果’。八供就是用八只碗或杯,陈列佛像之前方,由右至左,第一只碗放一海螺,第二只扒野判碗放一水果,第三只碗放香末,第四只碗放一‘烛’,第五只碗立檀香三支不烧,第六只碗,若依红教,放白花五朵,若依白教,放红花五朵(用真花或塑胶花均可),第七只碗用滑水(沐浴水,即清水加肥皂粉),第八只碗,用清水或开水。 八供用一排或二排均可,用二排,前一排是供佛菩萨用,后一排是自己春改观想变化之用。花、坛香、海螺放不正,在碗的下方,可置米,每天一定要换的供品是水果、滑水、清水或开水。其他的供品,可以想换的时候再换之可也,在八供的前方,再安置香炉及焚檀香的炉,两旁再置灯。 一般的密坛其安置的情形,大致上就是如此了。 密宗上师解释这八供的意义,二水是代表着功德水,花是代表布施,香是代表持戒,灯是代表忍辱,香末是代表精进,果是代表禅定,海螺是代表如意,立香是代表智慧的。 献供养时,最重要亦是观想,把一排的供品,变化成一面,再变化成一山,充满了宇宙上下十方。其供养赞即是: 须弥四洲并日月,化诸珍宝供养佛,种种庄严及功德,愿共众生证菩提。 供养观想完毕,念咒加持: 嗡。……。(敝人将供养咒隐去) 据我所知,一个人要求来世富贵,只要会安上密坛,知道如何观想供养,念上‘供养咒’,其人来世一定大富贵,这是八供具足的因果,因为只要有了供养,一定得富贵的。 又有人问我,除了这八供之外,还须要供养什么?这是因地域而有所不同的,以前的密教还供奉乳、酪、生酥、熟酥、醍醐、蜜等等。而我们若要表示特别的敬意,可供上蜂蜜、牛乳、饼、糖果等等。有时候可以献上自己满意的珍品供养,不只是‘食’,甚至自己满意的珠宝均可供养。密宗上师最重视的供养是心供养与生命供养,把自己的心及一生的生命时光全供养了佛菩萨,这是最珍贵的供养了。 密宗的上师,是将自己的生命全献供了出去,为了度众生,舍出自己的享乐,忍受诸苦,令诸有情,得到身心的安乐大定,除去众生的苦恼,除众生业障,普令天下有情共得解脱,速证佛菩萨之果位,这是最殊胜的生命供养,最伟大的心供。 修持供养法的,就有如此大的成就,这是密宗最殊胜的大法了。” “藏式风格的释迦牟尼佛像不能说是密宗的释迦牟尼佛”这种说法是何无根据的,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视之密法,都是佛法之一,假如认为佛门密宗非佛教之佛法,那么此人根本不懂藏传佛教......>>

家庭供桌的摆放 有的家庭会为了供奉神明、祖先或者灵兽而在家里安置供桌,不过我们要特别注意供桌的摆放位置,不然会对家中的运势造成不好的影响。
首先、供桌的摆放位置:
1、供桌不可冲门:供桌两旁不宜被门或路所冲,不管是房门、厕所门、或是厨房门都不宜;其中以厕所门和厨房门的影响最大,会有家运不稳,易犯小人的现象。
2、供桌不可靠厕所墙面:供桌背后如紧靠厕所墙面,这样极为不敬。并且易导致家人健康问题。
3、供桌不可邻厨房:供桌背后如果为厨房,火煞过重,有家运不稳、渐退之象。
4、供桌座向不可与宅向相反:供桌和阳宅本身之座向相反就是俗称之“倒头厅”,有严重影响家运之效应,且家人不睦,严重时会有无男丁的现象。
5、横梁不可压供桌:供桌上方如有横梁压过,会产生压力之煞气,家人会有脑疾、精神衰弱、长幼无序不分,严重时家运一直不好,所以一定要化解。
6、供桌背后不可为楼梯:供桌背后为楼梯,很常见会导致家里运势越来越弱,有严重漏财的现象。
其次、供桌摆放的物品:
1、供桌不可摆放劣质香、化学香供奉;会损害身心和折损福报;这你最好是可以专门定制一款好点的天然香,更有保障,得福得佑;建议无相铜炉官网一对一定一款适合你的吉祥香。
2、供桌可以摆放吉祥物化风水煞气,但是不能随意摆放,根据你的运势情况定的,才能为你加持,这个可以同时在无相铜炉定的。

供桌上需要摆放什么 供桌上需要摆放的供品种类有:
1、食物:第一种供品是食子,或者是饼干、水果之类的食物。
2、香:天然香为好,切勿摆放劣质香或者化学香;这样只会徒增违缘,触犯神明;这个你最好是可以定制一款好点的天然香更好些,而且福报更佳;这建议你可以到无相铜炉官网定制的。
3、花:第二种供品是花,应当供养漂亮的鲜花,而不应以塑料、绢丝等为原料做成的人工花代替。
4、吉祥物:一些神佛法器或者吉祥物,可以适当摆放些来加持;这个你需要的话也可以同时在无相铜炉官网定制的,个人摆放的就是这个,感觉非常的还可以。
5、水:除了供水以外,其他的供品只供一份就可以了,但供水却要供七杯。
6、灯:莲花灯或者油灯即可。

客厅摆供桌什么方位好 佛像尽量不要去摆卧室,房子座西向东,被称为“兑宅”,财位在正南方、西北方、东南方。 佛像摆放在这个财位上最好,如果需要供桌或者佛龛放置佛像也可以来看看。

给菩萨上供的供品怎么摆放图 请菩萨来家里面向南贡品怎么摆放

关于家中供奉神像的摆放 在日常中的仪轨,我是这样告诉询问者的:1 首先要以静室为主,不得在饭卧室或是面冲卫生间、厨房或是背冲,这样位子不清净
2 高度以人的腰部为界限,以高于人的腰部,表示尊敬,如果家中有小孩的则要更高一些,防止小孩去触摸
3 供桌以恭敬为主,不得随意摆放于杂货着之上,最好有神龛
4 供品以素食、水果、水为主,最好不要供带有荤腥的物品,包含葱蒜韭菜等类似物
5 水宜每天一换,换下的水要倒入自己的水杯,可以喝掉的
5 在重要节日要有大供养为宜
6 位置宜在房间的坐北朝南,次之为坐东朝西,正中为宜,次之为偏东或偏北
7 注意:已入立夏,不得讲神像挪至东南方向,否则大凶
建议:找个风水先生回来看看为佳

家庭佛堂如何布置 如何在家设置佛堂?如何供佛?是很多初学者都会遇到的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内心恭敬为上,其他的都可以慢慢学习。设置佛堂,要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家中有人不信佛,那么为了避免家庭中出现矛盾,佛堂就不宜放在走动频繁的起居室(客厅)正中间,可以选择房间的一个角落,或者阳台、书房以及独立的小房间内,以安静为主,因为你是要在那里做功课的。
当你选择好佛堂的位置,就可以根据这个位置的面积(大小)自己设计佛堂了。既然是佛堂,那么佛像是少不了的。藏传佛教有唐卡,汉传佛教有佛像绘画,这些都是可以挂在佛堂的墙上的。佛堂内通常要设一供桌,供桌可以根据佛堂的面积找人定做,也可以用家里闲置的桌子代替。
供桌上可以摆放佛像,有条件的可以为佛像制作一个佛龛。通常佛像是放在供桌的正中间靠墙位置,菩萨像分列两边,边上是护法像。佛像的旁边或者佛龛上要放置一本经书,这代表佛法。经书要用黄布或者哈达包起来,以保持干净。佛堂里最好能摆放一张皈依上师的照片。
佛教中比较重视对佛像的开光,关于开光的意义,以前的博文有详细阐述,这里不多赘言了。有些佛友家里的佛像,在请回来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开光,其实也不要紧,诚心诚意的供奉,佛力一样会加持的。
供桌上常见的供具有:供杯(藏传佛教是七供杯或者八供杯,代表:水水花香灯油果乐;汉传佛教是三供杯,代表:佛法僧)、香具(藏传佛教多用卧香盒,汉传佛教多用香炉)、供灯(藏传佛教多用酥油灯,汉传佛教多用香烛,现在也有莲花状的电台灯可以选用)。这些是常见的供具。
除此之外,藏传佛教的居士在佛堂里还可以供八吉祥、曼扎盘、朵玛(食子)、法器(金刚铃、金刚杵、法鼓、木鱼等)、净瓶、宝瓶、小佛塔、舍利、甘露丸等。这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不要攀缘就好。
佛堂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干净,供桌要经常清洁,以免有尘土或者香灰。供杯每日要换水,一般是早上起来供水,傍晚再把水撤掉,撤水的时候,要把供杯擦拭干净,以免遗留水渍。供香和供灯时要注意防火,最好有人在家的时候再供。
供水撤下来后,可以洒到屋外、花园、草地,可以灌溉树木、花草,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洒到厨房的水池里,并做这样的观想:希望这些被佛菩萨加持过的净水可以利益到广大无边众生,利益到下水道里的众生,希望众生借此能获得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解脱。
除了每日的供水、供灯、供香之外,我们还可以供花、供水果、供其它的一些食物(干果、糕点、香油等等),鲜花、水果、食物可视情况供一天、两天、三天乃至多天,如果出现发蔫则要撤换下来。撤换的时候,做如下观想:感谢佛菩萨的应供和加持,祈愿佛力加被,让我不离正法,直至涅。(类似这样的话,如果有自己熟悉的文字或者偈子,照念就可以。)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这一刻有这样的一个发心或者祈愿,最好不要不做任何观想就把供品撤掉。如果经济条件不宽裕,每天就供水好了。
无论是做功课还是每天的上供,不要把这些当做是一个压力来完成,而是要当做一个好的习惯来养成。至于其过程中,某些地方做的不如法,也不要担心佛菩萨会不高兴,会怪罪我们,没有那样的事情。佛菩萨是最平等、最慈悲的,他们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呵护我们,怎么可能因为我们在供佛过程中的一点过失责备我们呢?因此不要有那样的思想压力和负担,用我们的虔诚心去供就好了。

❺ 财神爷佛龛图片大全,财神爷用的佛龛上面有两个阁可以吗

提起财神爷龛图片大全,大家都知道,有人问财神爷用的龛上面有两个阁可以吗?另外,还有人想问财神爷龛坏了,让我扔了,这样不好吧,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财神爷不放在龛里财不稳是这样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财神爷用的龛上面有两个阁可以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财神爷龛图片大全

1、财神爷龛图片大全:财神爷用的龛上面有两个阁可以吗?

财神爷用的系上面有两个格子应该是不可以的我们说上供纸上供一个财神的,所以说可能比较犯忌讳

2、财神爷龛图片大全:财神爷龛坏了,让我扔了,这样不好吧

不要扔。财神爷爷聚财的哦

坏的就是不能用了可以处理的不要紧的反正有新的可以用没事的移动前说一下就行

3、财神爷龛图片大全:财神爷不放在龛里财不稳是这样么?

广东福建有这种说法!这象征有靠山可依,保证后顾无忧,可以风聚气!很多地方请财神会龛,如果是像店的老板这样说芙蓉花,估计想让你多花钱买神龛,你可以让他送!财神爷图片像。

财神请到家后,先确定方位,如果是文财能面向大门,面向和北方!如果是武财神必须面向大门,面向南和北!祭拜时间呢.就是初一十五多烧香,金银财宝堆满缸,逢年过节多供礼,穿有绫罗吃有米!正月初开门,还有七月二十二寿辰!如果经常在外面跑,没有太多时间去叩拜的话,可以用手机下一个叫吉星许愿的手机软件,里面就恭请了财神爷的神位!这样你就带着手机多处走,财运滚滚向你流!

恭喜发财哦!

4、财神爷龛图片大全:多大的龛请多大的财神爷有没有讲究

那是自然,多大的龛请多大的财神。财神龛图片大全家用。

合适为宜。

太宽或者太窄不合适,也不好看。

太挤也不好。财神供桌图片大全。

一般都有寸数的,龛宽度有多少多少寸,财神高度也有多少多少寸。

配对。家里不要供财神。

5、财神爷龛图片大全:财神有什么讲究?

怎么样财神?

财神还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司崇文的人家文财神,尚武的人家武财神。文武之道虽不同,却都各有财可发。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的,没钱的人是不会的。流传有”财神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化子穷得无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进后,他什么都不拜,单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祷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里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财?天下有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悉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侧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将财神娘娘赶下了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财神爷不放在龛里财不稳是这样么?

3,要注意些什么?

a,文财神面向自己屋内,而武财神应面向屋外或者面向大门。

b,神的座向:神应向大门:大家请看。在心理上阻止入屋!

c,不向厕所、不向房门、不向饭桌

d,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才算心诚。

e,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

f,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

4,新年有什么讲究么?

a,抢路头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恭恭敬财神。正月初五日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b,喝路头酒

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喝路头酒,往往喝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为什么财神爷要配龛。

c,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穷神)。所谓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送穷时既要为”穷”准备一下象征性的车船(结柳作车,缚

草为船),还要给”穷”带上干粮。弃之通衢(既扔到大路上),以送穷。家庭用供财神的龛多少钱呀。

以上就是与财神爷用的龛上面有两个阁可以吗?相关内容,是关于财神爷用的龛上面有两个阁可以吗?的分享。看完财神爷龛图片大全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❻ 供桌上筷子的正确摆放图片

供桌上筷子的正确摆放图片如下:

祭祀祖先的时候,在祖先牌位前摆放祭品,而且还要放上碗筷,筷子的头都是朝外放的。因为祖先的牌位摆放时都是字朝外,寓意着祖先坐在那里,我们拜的时候也都是面对祖先,而筷头朝外,也是让祖先使用的,使用方式和活人是一样的。

在供奉的时候,大家会放上三个碗和三双筷子,这样的摆设是最简单的,有的时候就是做一下仪式,所谓心诚则灵,而筷子在中国传统中也会有家财的象征,所以一般旧的筷子不会随意扔掉。

祭祖的注意事项

1、上坟者不要随身携带桃木饰品、貔貅等。因为桃木在民间认为是阳气太重,阳刚之物,先祖为阴不能靠近。而貔貅,为五大神兽之一,非常凶猛,会冲撞先祖。

2、不要穿着过于鲜艳(扫墓应该庄重,着黑白灰为佳),在墓前做出不敬之事。祭梁亮镇祖应当心存敬意,不键昌要大声喧哗、嘻戏、打闹,做出惊扰先人不恭不敬之事。在路过别人墓地时,也橡粗要心存敬畏之心,不要随便评论。

3、携带供品水果等也是有讲究的,比较忌讳的是如李、梨(谐音离,不吉利),香瓜、包子(寓意空心,敬奉先祖不是实心实意)。

❼ 谁能帮我找一个能下载用WORD能打印出来的小学生春节带图片的手抄报谢谢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而之前则是年三十了。呵呵,大抵与平安夜是一个级别。

传统的春节应该怎样过?

腊月25: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今日焦点:

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29:小除夕过赶年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31除夕:贴门神贴春联放爆竹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正月初一:拜年占岁贴画鸡

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着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祭财神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禁食米饭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❽ 求一个关于春节习俗、来历等的网站以及一些图片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由来】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着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物,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过赶年,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叫“调年会”。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

【腊月三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又称“大年三十”。“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