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艾略特·厄维特摄影谈(上)
即便你对艾略特·厄维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有意无意间你肯定见过他的作品。作为马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和前主席),这位老艺术家在其超过50年的摄影生涯中为世界奉献了无数的经典作品。
厄维特作品中最引人注意的特点是略带尖刻和挖苦的幽默感。这种无处不在的风趣连同他单刀直入的摄影语言和其略带时代特色的荒谬哲学,汇成了其独一无二的作品风味。下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浅析这位艺术家的摄影作品。
街头摄影是一种“简单”摄影,但不少摄影者却尝尝陷入思虑过度的困境。好的摄影作品需要完美的构图和精心的设计,而街拍却又要求对千钧一发的“决定性瞬间”的迅速捕捉。看似两难困境。艾略特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厄维特的照片之所以那么吸引人,是因为作者始终秉承着乐趣和随意的原则在拍摄。这种轻松愉快的态度自然在其作品中传达出来。
准备精当的计划性拍摄自然有其存在理由,不过往往随意一点能拍出可遇不可求的好照片。初入摄影者不妨两种方法都尝试一下,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两种风格之间并无优劣扬弃,摆脱门派主义之争,灵活运用才是上策。
悠闲产生艺术。在街上一边愉快地散步一边拍到精彩的照片是每个街头摄影师都渴望的工作状态。这种“无心胜有心”的作派深得诸多街拍大师的演绎传承。厄维特也一样精于此道:
穿梭于不同城市间进行拍摄是令人向往的事,不过街头摄影师要谨防自己变成单纯的观光客。后郑滑者最典型的行为便是直趋地标景点,而忽视了寻常市井的美。艺术总要脱俗一点,浏览摄影名作你也会发现,很少有摄影师去拍那些宫殿和纪念碑。
所以,下次早放一个新城市时,不妨放弃周密的观光计划,让好奇和随性带你领略街头巷尾的风土人情。在街头小店和转角处取景拍摄,会有不一样的美出现。
街头摄影基穗作品给人的印象常常是人物和肖像照比较多。其实人物只是拍摄的千万主题中的一个,没有人物出现在镜头内的照片也可以成为好照片。
厄维特不少很棒的照片就并不包含人物在画面内。厄维特认为人本主义即使不用人物也能表现。比如厄维特有一张照片拍的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旁边颇有喧宾夺主意味的是一幅巨大的百事可乐广告牌。虽然画面中没有一个人物在场,不过其古老悲悯宗教与现代商业享乐主义之间的张力对比显露无疑。
作为街拍者不应只把注意力放在人物上。风花雪月皆可入画,纯粹的物体风景有时也能传达出不一样的社会玄机。
马格南图片社以纪实摄影起家,当人们评论其作品时,总是能听到“坚毅”、“粗犷”这些词。罗伯特·卡帕冒着枪林弹雨拍摄的战争照片确实是马格南精神的绝佳体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马格南摄影师都是战场上的铁血硬汉。特别是当后来战争结束,和平时期到来,更丰富多样的摄影风格被马格南接纳。卡帕是粗犷和生猛,布列松是沉静和优雅,与这些大师同时代的厄维特的风格则更偏向幽默和风趣。
厄维特有意让自己成为不那么严肃的摄影师:“我无意成为严肃的摄影师。我认真地让自己‘不那么认真’。”
天才可羡而不可模仿。不要以为可以通过效仿布鲁斯·吉尔登或威廉·科莱恩就可以成为摄影名家。别人的轨迹终究不能成为自己的路子。如果自己天性风趣就不要顾忌大众压抑的眼光。就算全世界都觉得拍照应该拍人,而你独喜欢拍摄物体——你也要有孤军对抗全世界的勇气。成功有两种,一种是对大众绝佳的迎合,一种是对自我的坚持。后一种更可贵。
“胶片摄影还是数码摄影”——很少有其他领域技术的更新换代会像在摄影领域一样引起如此长久的争论。一方以便捷为圭臬,一方以传统为正道,往往争得面红耳赤,势分两派。
人们往往注重差别而非共性。其实无论是胶片还是数码,都只是进行摄影创作的手段。有更多创作手段可供选择应是令人欣喜之事,而不应造成纷争。实在不必担心有“站错边”之虞。厄维特不是那种一宗至上的人,而是根据不同场合搏丛卜使用不同的设备。比如他用数码相机拍摄商业照,而私下自己的创作则还是用胶卷。
“数码相机的便捷和可靠性适合用来进行商业作品的生产。而当我为兴趣而拍摄时,老式胶卷相机带给我的温情无可取代。”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厄维特一生中拍摄了很多标志性的照片。他总是恰当地出现在很多事件的现场,得以用照片记录下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比如上面这幅尼克松“指责”赫鲁晓夫,两大国际集团的针锋相对和矛盾似乎体现在两个个人的交锋上。引人遐想与玩味。
关于如何拍出这样的杰作,厄维特坦言勤奋和幸运都是造就经典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同的是一个是可控因素,一个是不可控。一个人尽管可以确保自己行程满满地周游世界见证历史,而能否拍到好瞬间以及拍出的好照片能否成名都是自己控制范围之外的事。人们只能期待天道酬勤,或者另一个说法是“幸运眷顾有准备者”。
不论什么行业,长远来看,脚踏实地地践行的效果都要好过费尽心机沽名钓誉。当你真正能够享受当下,未来反而会向你敞开。
好的作品总是形神兼优,不过当你的能力还达不到那般浑然天成的巧妙,专注于内容会更可取。在一次采访中,厄维特也建议摄影师多在内容上下功夫:
街头摄影最难指之处便在于形神兼优。一设计就做作,而完全去抓拍,“决定性瞬间”又像水中鲶鱼,可望而不可即。
当面对此类两难问题时,选择一方埋头深入下去,最后往往会以融会贯通而结束。蓦然回首时不无欣喜地发现,原来看似对立的两者实为一物。纠结于选择时,两者皆不得;若抓一个便认,从一而得二。不止摄影,很多事情都有如此之妙。
(未完待续)
Ⅱ 马格南图片社哪年成立的
玛格南图片社又名马格南摄影通讯社,成立于1947年4月27日。
为了忠实呈现二战后的影像纪实而成立昌宏脊,创办者都是当时知名的新闻摄影师,如:罗伯特.卡帕、布列松、乔治.罗杰、大卫.西蒙。耐渗
玛格南是一种大桶的香槟酒名,当绝弊时战地记者常在生还之后喝这种酒与朋友庆祝。由罗伯特·卡帕以此酒为摄影社命名。
Ⅲ 马格南的图片社
卡蒂埃-布勒松、罗伯特·卡帕,戴维·西摩、乔治·罗杰和比尔·范迪维尔(Bill Vandivert)。
马格南图片社的成立本身也具有传奇色彩。早在1936年春,在法国巴黎新闻社招聘考场外,经历落榜失败的三位年轻人,年轻的法国人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匈牙利人罗伯特·卡帕和波兰犹太人西摩,却在咖啡馆里找到了共同的语言,规划一个摄影师自己的联合经营体。十年后的1947年春天,卡帕主持在美国纽约西53街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餐厅里,成立了马格南图片社,并设立马格南纽约部和巴黎部。
卡蒂埃·布勒松是法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2004年去世。
他于1948年8月至1949年4月跨越中国长江南北,所拍摄的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政治交接的历史时刻。整个四五十年代,布勒松的足迹遍及世界,印度、日本、美国以及欧洲、东南亚等地。1952年,布勒松出版了代表作《决定性瞬间》,为影像的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念。
罗伯特·卡帕是着名战地摄影师,1913年生于布达佩斯,17岁时就立志要当摄影家。
乔治·罗杰是英国着名的摄影家之一,二战期间拍摄了中缅边境的公路建设,以及诺曼底登陆。
西摩是波兰犹太人,1956年在加沙地带拍摄,中弹而亡。 Magnum(马格南)本是法国一种大容量瓶装香槟酒的名字,常常在庆祝、狂欢时饮用。1947年,取其拉丁文原意“伟大、顽强”,以Magnum(马格南)为名,世界上第一个新闻摄影师的国际独立权益机构成立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图片合作社。它是迄今为止全球最重要的摄影图片社。第二年,在美国纽约开了一个分设机构。
当人类的历史经由影像来记载以后,我们追述二战以来60年当代世界的进程,大到民族国家独立、东西方冷战、天灾人祸,小到时尚的发展,日常生活的变迁,都有马格南摄影师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并以坚定的揭示真相的信念和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勇气与韧劲,为世界不同角落、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提供最动人、逼真的影像。这些摄影师,他们也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遵守着马格南的第一信条:“新闻摄影关心人类”。正是这“关心人类”的响亮而清晰的口号,明确了新闻摄影的职业道德,也奠定了新闻摄影的国际准则。
当代世界几乎所有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都没有躲过马格南图片社摄影师的眼睛。1960年代开始的南非种族隔离,日本水俣村的污染,巴西金矿开采,美国在越南的战争,法国的五月风暴,1980年代的阿富汗战争,1980年代的两伊战争,以及持续到今天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当代历史的脉络都清晰、敏锐而强有力地显影在马格南摄影师的底片中,触目惊心之余,更引起人们的反思。这也是马格南图片社的宗旨。
在20世纪50-60年代,正是美国《生活》、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德国《图片》等杂志媒体的黄金时期,也需要大量有延展、有深入的主题摄影作品。因而马格南图片社的最初10年,也是新闻、纪实摄影的繁盛时期。
马格南图片社经久不衰的传奇,是由摄影师用生命和对摄影的意志力创造出来的。无论是马格南的四位创办人的摄影生涯,还是迄今为止不超过80名的其他每一位摄影师的跌宕人生,都足以体现出其团体的力量。
马格南图片社被宣布为是一个摄影师的联合组织, 全体成员都是在职摄影家,他们自己选定编辑和工作人员,制订作品的交纳与推销政策。他们没有老板,每个摄影师也都是老板,即股份对等制。如摄片赢得的利润,依个人交来作品的多少分配。过去30年,很多卓越的新闻摄影记者都是“马格南”的成员。今天,这个组织结构已有所改变,一些作为“马格南”初级社员的年轻摄影家交来的作品,是按佣金方式计算的。为此,加入马格南要有一个较为复杂和长期的考核过程。首先要向全体马格南成员组成的评委会提交一份作品,如果半数投票通过,则可作为见习生开始工作。至少两年后,再提交一份作品,需三分之一投票通过,再经过一次作品提交和投票,才可成为马格南的正式成员,也就拥有了马格南的股份。所以,60年来,马格南的成员是被严格控制的,累计没超过80人。马格南图片社的结构,显然属于左派组织的理念。 罗伯特·卡帕
1936年西班牙内战,卡帕在西班牙战场捕捉了一个战士中弹将要倒下的一瞬,这幅《西班牙战士之死》的作品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死亡的震撼与虚无,立刻震动了当时的摄影界,成为战争摄影的不朽之作,也成为卡帕的传世之作。
卡帕的镜头一生指向战争,他说:“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
1938年卡帕作为抗日战争中惟一能在中国战区采访的盟军战地记者,拍摄了中国的台儿庄战役。
1944年,卡帕那张充满了颤抖影像的战场照片,成为诺曼底登陆的珍贵写照。卡帕被同行们称为“幸运儿”,他多次拍摄战争,总是勇猛地冲到最前沿获得最生动的影像。
1954年的越南战场上,卡帕却触雷而亡,年仅41岁。
1955年美国《生活》杂志和“海外记者俱乐部”设立了“罗伯特·卡帕金质奖”,用以鼓励在新闻摄影上有成就的摄影记者。
1966年,美国成立了“关心人的摄影基金会”,以纪念卡帕及其他马格南图片社牺牲了的摄影家们。
Ⅳ 马格南图片社 名词解释
玛格南图片社1946年成立于法国巴黎。发起人有卡蒂埃-布勒松、罗伯特·卡帕,戴维·西摩、乔治·罗结和比尔·范迪维尔(Bill Vandivert)。第二年,在美国纽约开了一个分设。由于它的成员作品质量无比之高,玛格南成了一个图片合作社。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图片合作社。全体成员都是在职摄影家,他们自己选定编辑和工作人员,制订作品的交纳与推销政策。如片摄赢得的利润,依个人交来作品的多少分配。过去30年终,很多卓越的新闻摄影记者都是“玛格南”的成员。今天,这个组织结构已有所改变,一些作为“玛格南”初级社员的年轻摄影家交来的作品,是按佣金方式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