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铁锅台为什么不好烧
由于烟道比较长。
经常出现不好烧而倒烟的现象,而倒烟时往往与风向有很大关系,所以老百姓称为犯风。其实,犯风倒烟的锅台,往往和锅台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是火炕中的烟道设计不合理。特别是回龙火炕,由于锅底的烟火通往火炕后要七拐八拐,有时候受到釜台倒下来的风或者潮湿空气影响,就会出现倒烟的现象。
小时候在农村,孩子们由于身体灵巧,经常被大人派到房子上通烟筒。这主要烟筒内因为长期冒烟造成烟灰沉积,使烟道变细,影响烟道向外抽烟火的抽劲。最简单的通烟道方式是用一根长长兆举谨的树棍子,答消从釜台上部往下透,族基来回抽动,使沉积在烟道上的灰沉到炕洞里,让烟道更加顺畅。还有一种通常用的透烟道方式,是找一根长绳子,拴上农村常用的那种木杆秤的秤砣,用手提着绳子在烟道来来回拉动,以便把烟道上的来拉下来沉到炕动里。有时候,我们也会把一个炮竹点燃,从烟道里丢下去,利用炮竹爆炸产生的震力震掉烟道上的灰。
❷ 什么是铁锅台
铁锅台可以说成是用铁做成的锅台,或者也可以说是用铁锅做饭的锅台。
❸ 东北铁锅炖宣传稿怎么写和图片
东北铁锅炖宣传稿如下:
东北铁锅炖,一道别致的鱼香美味。简单、实在又实惠,是我一生难舍的美味。铁锅炖,也有叫灶台鱼的。都以灶台为餐台,铁锅是炊具,也是餐具。朋友相会、家人小聚,都爱找家卜败铁锅炖,大伙围灶而坐,眼看着生火爆锅,添汤下鱼。片刻守候,铁锅里便炖出特别鲜美的鱼香。
人们顾不得灶膛里火焰的灼烤,铁锅里热气的熏蒸,当腾腾气浪翻滚起满锅鱼香之时,人们于亲情与热情之中投箸举杯,大吃大嚼那铁锅里的鱼,品着杯中的酒。各自惬意,似乎不单单是吃鱼,仿佛也品味着生活的香滋辣味……
我的第一次铁锅炖,大约是在四十年前在老家月亮泡(吉林大安)西北,一处被叫做小黄山的地方。灶台在院子东南角一棵老榆树下,是就着地势挖出来的。灶台几乎与地面平齐,除有烟囱那面外,其它的三面都向下挖出了小腿一样深浅。
修出可蹲又可坐的地沟和小土台,只有向下俯视时才能感到那灶台是立体的。老师傅姓咸,也算个干净人,特意给灶台三面镶了约一尺左右宽的榆木板,看上去干净利索。他好像事先知道我们要去,便早早地做好了饭菜静候着。
我们的马车一停下来,他赶忙掀起了笨重的木锅盖,操起了锅铲子将一锅圈的苞米面大饼子铲了下来,鳞次地摆在灰色的瓦盆里。掀开锅盖时,那股特别的鱼香团腊让人口水顿生。带队的生产组长门老叔谙熟这里的规矩,示意我们四五个小伙子围锅而坐。
随手摸起那苞米面大饼子,筷头便齐刷刷从锅里夹鱼。一口大饼子两口鱼,吃法新鲜,吃得也过瘾。咸师傅乐呵呵地为我们盛了三碗鱼汤,一边盛一边说:“碗筷少,哥几个轮流着喝。在这吃饭都是‘将就着吃’。”“哦,这么好吃的东西还叫‘将就着吃’?”
我不由地一怔!那次是生产队派我们几个去开荒种麻的,一连住了五六天,一日三餐都是围着灶台不换样地吃着那铁锅炖鱼和苞米面大饼子,可谁也没吃厌。这儿的鱼香是怎样炖出来的?我对它的做法产生了好奇。每天咸师傅生火做饭之时,我便台前灶后地留意观察。
后来我发现,咸师傅炖鱼跟母亲做法没有多大区别。那同样的鱼,一样的食材佐料为啥炖不出这儿的鱼香呢?进一步认真观察,我才发现这儿还真有咱家里比不了的,也绝对做不到的。先说,那爆锅使用的油都是鱼油,是平日咸师傅的积攒;下锅鱼汤,一半是熬了多年的老汤。
再就是那一盆清凉的月亮泡水。奇妙!无怪那鱼锅两个滚开后,房前屋后就能弥漫出如此鲜美的鱼香来。铁锅炖正式走进县城,应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县城只有“老得铁锅炖”和“老哥一锅出”两家。也就是三五年光景,各类“灶台鱼、铁锅炖”便冒出二三十家。
不曾想,他年没名没分的铁锅炖鱼,一番打造后却成为老家美食文化的一个品牌。铁锅炖刚落户城市时,还遵循原来的做法。后来随着环境改善,做法也改进了许多。依旧不变的是铸铁锅、木锅盖和柈子火,变了的是各家皆有“秘制”。
都以事先熬制的“老汤”取代了爆锅炝汤那一环节。客人一落座,生火师傅点燃木柈子,铁锅迅速升温,服务员便拎着汤壶斯文地将汤倒进锅里,一个滚开将鱼下锅,随手盖好锅盖,一旁掌控着火候。待那锅盖的四周冒出滚滚的鱼香,服务员说一声“可以型或颤吃了”。
随手将锅盖掀开,旋即一团白色热气裹挟着鱼香喷涌而出。这时棚顶的抽油烟机瞬间一扫灶台上弥漫的热气,没等灶台面上风平浪静,客人们便对这鲜美的鱼香迫不及待了!服务员给每位客人夹上一块鱼,再盛上一碗热腾腾的鱼汤,之后客人便可尽情地品尝了。
席间,温文尔雅的服务员不时过来,或为灶添柴,或为锅加汤,把握着火候,还提醒你是否趁着锅热汤足之时再加点什么菜烩一烩。顾客根据自己喜好,点上些手撕茄子、卤水豆腐、粉条之类。待到菜品上齐,服务员随手再向灶膛添几根木柈子调调火。
一会儿铁锅便再度滚开,于是又幻化出一道“鱼汤烩”的美味来,或鱼汤烩茄子,或鱼汤炖粉条。“鱼汤烩”的特别味道,再度诱发食客的兴致,咀嚼中回味铁锅再造的鲜美。说到这儿,真让我敬佩老家人的用心。当年因条件所限的“将就吃”,几番历练便转身为一道独家美味。
美味中蕴含着老家人与事与物的态度,更是浸润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智慧!
❹ 农村做饭的铁锅台为什么往门口冒烟怎么解决
首先可能是锅和灶台不是严实合缝,你门口的灶台更松,所以烟都往这边冒,也有可能是你的烟囱堵着了,烟出不去所以都往门口孝贺冒,还有可能是你放的柴火太多巧渗派了喊庆,至于是哪个原因,需要你自己看下,一般来说不会总往门口冒,希望能帮上你。
❺ 农村土灶用的大铁锅,有六印八印的,多大为一印这个印是啥意思
现在家庭由于人口少,饭量也少了,所以一般年轻人家里很少有用八印锅的。过去没有计划生育的时候,家里孩子多,谁家都是大家大口,那时候的人又特别能吃饭,使用小锅的话,根本不够吃的,所以基本上都是用八印的大锅。俺家老爹当年在村里翻砂厂干过,他说过去铸造一口八印的成品锅,锅口直径是二尺二,净重是22斤,现在去土产公司买一口八印的铁锅,不再有那么厚的了。市场上卖的铁锅更薄,二十斤都不到,不过锅口的直径还是二尺二,所以现在的铁锅很不耐用,因为铁皮太薄。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奶奶围着八印的锅圈糊玉米面饼子,奶奶做的饼子要比一般人做的好吃,她做的饼子里面,都多多多少少掺杂一点豆面,所以做出来的玉米面饼子特别好吃。或许是使用习惯了的缘故,也或许是家里的灶口已经定了那么大的尺寸,现在的农村老人敬拦,还是喜欢使用八印锅。就拿我们家老爹来说吧,现在家里只有他一个人,我一直劝说他换上一口小锅,可是他不听,多少年来一直用着一口八印的大锅。
我只知道“印”是一个数量单位,究竟多大为一印,我也说不好。因为我辩高老爹曾经在翻砂厂里干过,也铸造过铁锅,所以我以为他能明白一些。就问他多大为一印?老爹说他年龄大了,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八印的锅是二尺二,而且他们那时候,为了清楚的分辨锅的大小,铸造的时候,六印的锅就同时铸造六个印记,八印的锅就铸造上八个印记,以此类推。
锅,在农村人眼里有着另一层不同的含义,锅就是过日子的象征。家里乔迁新居以后,我们这里有一个习俗,就是亲戚朋友都要去稳锅。稳锅的意思就是,从今天起要在新房子里面开始生活过日子了。特别是刚成家的新婚夫妻,自己单独另起锅亮灶胡灶的时候,双方父母是一定要来稳锅的,一般由女方父母买一口新锅,再买几张大饼,寓意以后的日子兴旺发达。
农村人无论有多么大的仇恨,砸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给人家砸锅,砸了锅就是不让人家过了的意思。我们村有个老头很倔,对儿子媳妇也特别苛刻,就因为媳妇说的一句话不中听,去儿子家里给把锅砸了,媳妇大哭着说,这是不怕他们家过了。老头砸了锅以后,却扬长而去。
在农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这里还是保留了过去的传统,家家户户还是依然使用着大铁锅做饭菜的,我们这里还是用柴火烧菜,所以大铁锅是必不可少的。
用土灶烧柴火做菜特别香,我也很喜欢用用这种方式做菜,特别是春节的时候,家里来的客人比较多,用大铁锅炒菜最合适了,而且做出来的菜特别香,记得城里来大伯娘,他们都称赞我们农村土灶铁锅做菜真的很好吃,在我们这里,很多农家乐也是用大铁锅柴火炒菜的,很多城里人都喜欢吃我们这里的农家菜,所以我们村里农家乐生意也挺好的。
至于说农村大铁锅用印来计量的,我还第一回听说的,我也问过我奶奶,她说每个地方农村的叫法不一样,奶奶说过去去外地探访亲戚时,确实听说用印这回事,用印来计量铁锅的说法是个别地方的风俗习惯,而且各地不统一,有人说是一印是一周岁孩子的一个脚印,或者是一掌,或者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仞。因为把印说成仞了。
奶奶说听得最多的还是这个说法,就是一印是一人的意思,比如我们用的5印锅意思是说够5个人做饭的铁锅,则6印就是6人锅,8印就是8人的锅,以此类推。所以说一印为多少?这个印是什么意思?可以说各地的说法都不一样,也不好做过多的解释。还是遵从你们当地农村的风俗习惯比较好吧。
不过现在很多农村,铁锅没有用“印”的说法了,我们习惯用尺的的说法,我们买锅的时候,卖锅的老板就会问我们买几尺的铁锅,我记得当时我家买的是1.6尺和1.8尺的锅。一般铁锅的尺寸有1.6尺、1.8尺、2.2尺、2.6尺...等等。尺是长度计量单位,1尺是33.3厘米,1.6尺的铁锅就是1.6*33.3=53.28厘米。所以有人说一印大概是8-12厘米,其实也可以这样解释的,那么1.6尺的铁锅也就是人们所说的5印锅。对于铁锅用印的说法,你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在我们东北,现在绝大部分农村家庭仍然有使用大锅的习惯。大锅饭、铁锅炖大鹅、大铁锅炒菜都有与众不同的好味道。
铁锅的大小以“刃”区分。东北农家的铁锅一般分为6印、7刃、8刃、10刃和12刃。那么铁锅的一刃到底有多大?
有人说“刃”指的是铁锅上口的直径。成年人一手宽为一刃。也有人说以新生儿的脚长为一刃。一刃长约0.08~0.1米左右。这种说法显然不对。6刃铁锅上口直径近0.57米,8刃铁锅上口直径在0.65米左右,10刃铁锅上口直径在0.7米左右,70刃铁锅上口直径在1.2米左右,100刃铁锅上口直径在1.3米左右。以上数据根本没有规律所循。按以此种说法6刃~10刃铁锅还免强说得过去。按此种说法100刃铁锅上口直径岂不要达到10米?与实际1.3米左右差距太大。
还有人说铁锅的“刃”指的是锅的深浅,这种说法更不值得一驳。
所以我认为区别铁锅大小的“刃”不可能是长度单位。
还有人说铁锅的“刃”其实是“人”字读白了,6刃锅是六个人吃饭用的,8刃锅是8个人吃饭用的……依此类推。实际上8刃铁锅煮满饭足够30人吃一顿,这种说法也无规律所循,显然说不通。
也有人说,铁锅的“刃”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并无规律所循。我不认可这种说法。凡事皆有因。铁锅按“刃”区别大小一定有规律所循。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铁锅的“刃”是不是容积单位呢?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做了一个试验,分别将6刃、8刃、10刃铁锅加满水,称得三口锅中水的重量分别为21千克左右;28千克左右;35千克左右。从中找出规律,铁锅每“刃”可盛水约为3.5千克。按照这一规律可知100刃铁锅盛满水约为350千克。
虽然找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的约定是怎么来的?从何时开始?这些都无从考证。希望网友们指点迷津。
最常见的说法是“印”就英语“in”的谐音,一印就是一英寸,换成公式制是1英寸等于2.54厘米。 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小时候农村家里做饭的大铁锅是12印,还有一口大铁锅是18印,那个18印的铁锅比12印的大多了,经常用来煮猪草用的。一般做饭用不到。这些都是多大的锅都是妈妈告诉我的。
按照1英寸等于2.5厘米的说法,我计算了一下,我家12印的大铁锅应该是300厘米的直径,所以说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最正确的。这个尺寸和我家12印的大铁锅刚好吻合。
还有一种说法,“印”是农村约定成俗的说法。“印”是“仞”的谐音,东北人咬不清字,就说成了“印”。大概一印就是10到12厘米的样子。 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按这个说法我家12印的大铁锅就是120到140厘米,这显然和实际上差别太大,我记忆当中我家那口大铁锅直径一米左右,上下差不了几厘米。
现在的人们一般不用大铁锅做饭了,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早已抢占了做饭市场。只有很少的农村家里还保留着大铁锅。每逢有人多做饭时还是大铁锅最给力,农村的大铁锅是烧柴火的。一个简易的灶台上面放上一口大铁锅就可以生火做饭了。
大铁锅做出来的饭菜和电饭锅做出来的饭有不一样的味道。大铁锅炖出来的肉,格外香醇。没有吃过的自然体会不到,炖肉用啥锅肉里就有啥锅的味道。大铁锅煮出来的豆角,和高压锅煮出来的味道绝对不一样。大铁锅贴饽饽,这些饭菜的味道是电器饭具不能代替的。
每次回老家,我都会用家里的大铁锅做一次饭吃,看着大铁锅,好象又回到了小时候,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围在大铁锅周围,看着锅里的 美食 口水流下来都不知道。看到大铁锅,我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有父母兄弟姐妹围在一起的家。
说实话,小焦还是第一次听说农村土灶大铁锅几印几印这样的叫法,因为在我们这里除了老人以外,我老爸老妈这辈的去买锅,一般都会说是买几尺的锅,很少会讲几印几印。那么,农村里铁锅按印算,到底是什么情况?这一印到底是啥意思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小焦问了问村里老人,又在上网查了查资料,发现这个“印”,其实并没有准确的说法,有的说印是度量单位,有的说是数量单位,反正国家并没有把这个“印”作为正规的单位进行说明,各大搜索引擎也没有对这个“印”作出一个具体的解释说明。
小焦查阅了《说文解字》等古籍,书中对“印”字的释义也没有度量、单位等的记载。所以,可以断定的是,这个表示几印几印锅的这种说法是民间的叫法。
第一,“印”是方言的谐音。 在山东、东北地区的方言中往往缺少卷舌音,尤其是山东地区,“油”和 “肉”发音接近,“人”和“银”发音接近。而以前的时候,做饭是按照家中人口做的,所以说锅基本上都是“一人锅”、“两人锅”、“三人锅”等等。如果方言不分的话,就有可能把“一人锅”说成“一银锅”,再经过方言的演变,就很可能变成“一印锅”这样的叫法。
所以,在这里这个“一印锅”中的“印”应该指的是“人”,即“一人锅”。
第二,“印”是民间度量单位。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长度单位叫“仞(读作rèn)”,而周制一仞为八尺,汉制一仞为七尺,这个仞,主要是测量高度和深度的。我么最熟悉的莫过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诗句:“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个仞其实就讲的的是山的高度。
那么,加上第一点的方言谐音,这个“仞”最容易谐音成“印”。但是让人不解的是,周尺一尺约合23厘米,也就是说按仞来算的话,这一仞锅难道是575px乘以8尺的深度吗?那可就得是184厘米深了,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
第三,“印”是指锅上的印记。 这种说法是,其实锅的大小是一定的,但是造锅的人一天得造很多锅,大大小小的都不一样,有些锅尺寸相差不大,分辨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就在锅上做下印记,比如说六个印的锅是1尺8,八印的锅是2尺2等等,这样要好分辨一些。
综上所述, “印”并不是国家统一的度量衡,民间对它的解释也不一致,所以这个“印”到底指的是啥,现在农村里也没有多少人清楚。不过,现在很多地方买锅基本上都是按“尺”算,比如说一尺八的锅等等,可以不用再纠结几印几印锅的这个概念了。
好了,今天就回答到这里,欢迎关注【村官小焦】!!
印是重量单位,也是容量单位,秦汉已有是做为图章大小的依据,1印=100两,有十斤大印之说,锅以印做为计量单位明代就有了也可能还要往前,学徒时老师傅说百印锅千斤水实容九百斤,印约=9斤,(南方可能少一些)12印锅装水约110斤,但实际做出的锅容量小于这个数,几天前看到一位大仙把锅装满水实地测量得出结论1印约=3.5千克,本人原来换算错了,明朝100两按16进制应是6.25斤,明朝每斤约=560克,明朝100两(印)换算成现代约=7斤,公制约=3.5千克,人们常说的十斤大印可能是误传,为此真要感谢那位大仙,有人说印与口经有关,是但不全是,同样的容量,炒锅的口经大于煮锅的口经,现代锅以公升(千克)和口经为型号,印已经淡出成为 历史 。
这个问题放在以前还真是不知道,但是自从我家出租锅台以后,才知道了这个印是什么意思,在我们这片吧,一般认为一印是十厘米,说的就是锅口的直径,每增大一印锅口直径就加十厘米,比如说六印锅,它的锅口直径就是六十厘米,而七印锅,锅口直径就是七十厘米,一般情况下锅的印数越大,锅越深,但现在也有一种布袋锅,锅口不是很大,但是锅挺深,底下还有三个小耳朵当做腿,这样就不会弄到地上黑,非常适合人口多的家庭在煤球炉子上使用。
我见过最大的锅是大舅家做豆腐用的大锅,我没量过,目测锅口直径怎么也有一米二左右,每年过庙会时去他家,就用做豆腐的大锅给我们做饭,十几口人,看着只有锅底不多的饭,往往还剩下不少。
家庭土灶上使用的大铁锅,都是六、七印的锅,平时家庭聚会或者庙会上人多时就够用了,只有在过大事时才用租锅台。
现在的铁锅都是小作坊生产出来的,铁锅含杂质多,锅又薄,一口锅用不了几年就坏了,不像以前的铁锅,还记得小时候一口铁锅不知道能用多少年 ,好想从小到大就没换过几回,况且那时候做饭还经常使用大锅,那像现在一年也用不了几回,过几年也就坏了。
记得家中的老人说,还是以前的生铁锅好,耐用,就是不能激,也就是忘了放水,把锅烧红了,这时候千万不能往锅里放凉水,否则就把锅激裂纹了。
现在虽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使用大铁锅的人已经不多见,大部分人都使用上了电磁炉不锈钢锅,只有在人多的时候才使用大锅。
锅是家的象征,民以食为天,食以锅为主,新成家过日子也叫立灶炕门儿,搬家以安锅为准,锅动家搬,燎锅底儿就成了,新家建立,庆祝一下的代名词。
97年我在齐齐哈尔铸锅厂,干过一年,对锅了解一些,铸锅厂归市二轻局管,上归轻工业部领导,500多人国营企业,有高炉炼铁车间,铸锅车间,机加车间,硒铁车间,96解体,承包给个人。
民用普通铁锅分为3刃,5刃,8刃,10刃,12刃,16刃,18刃,24刃,36刃,50刃,80刃,100刃,120刃,150刃。共14个品种,特种锅有,朝鲜族加盖裙锅,一套5口,(朝鲜族人家在一个锅台上安3到5口锅,锅直径300到500毫米,锅深如罐,口沿起裙,100一150毫米,加盖,)。炸大果子锅,500直径,平底150毫米立帮,摊煎饼锅,中间稍鼓,平型,40o毫米经,炒锅,大马勺大中小号等品种。
由于民用锅全国以前没有统一规范,印,仞,刃写用不一,锅的仞是意识量,而非计量名称,不与锅径的大小而等量变化,所以仞没有具体数字量,不能说1仞等于多少毫米,厘米,是根椐实际应用需求尺寸而排列的,习惯称谓。
在东北100刃及以上大锅应用于,酒坊蒸酒,油坊蒸大豆 ,粉房漏粉条,豆腐坊煮浆子,大型食堂部队,厂矿,农场,林场,劳改队,大单位使用,如,拉哈劳改队一千四百人食堂,安5口100仞大锅,做满满5大锅菜,每人只分一碗。
黑龙江以前万人工厂,千人单位很多,小作坊,集体食堂包括大锅饭时代,国企多。生产队时期,队队作豆腐,煮大楂子粥必用100以上大铁锅。
84年轻工业部,出过铁锅标准,规范,和标准铸锅模具(工人叫锅轮子),共20套,铸模组5人加工压铸模具,就是以立轴为中心转一圈,底,邦,沿刮一周,锅形就出来了,二十个弯弯钢条价值五万多元,是厂子最值钱的标准化宝贝,由老板精心保管。我作为生产负责人代管过这东西,日产锅5一20吨,每仞锅标准为1000克,每吨锅批发价1900一一2400元(当时铸铁价在800元上下,)每产一刃合格锅工人得2角钱,检质员王梦茹手拿一个夹子和一个大钢锉,敲击,听声音,判断有没有砂孔,断裂,薄厚,火温,准确无误。合格的码一边,不合格的一锉打个大洞,拣回去重炼。
我也学了些选锅知识,说说。
拿过一口锅先看内外,要光滑明亮,证明模具完好,锅薄厚得当,在用指盖轻重弹击,听声音,有纹,有孔均可验出,冲太阳看也行,但小孔被商家涂迷,你看不出来,另外听声,如果清脆度对比其它锅更强,说明这锅铁水入模时温度过高,好处是用时热的快,百姓说它脸子急,坏处是热锅遇冷水好炸纹,不抗使。如果声音低罕沉重,说明这锅铸造时,铁水温度低,锅一定稍厚,好处耐久,坏处,不爱热,太皮,吃油,不亮光,发乌,所以选中间最好,有的锅一边爱热,一边不爱热,那是模具偏了,锅一边厚一边薄,用手弹听可鉴别。
铸模用料,黄粘土,红粘土,白粘士,一细子,二细子,三细子,大楂子(都是礁炭碾压筛分的),全是耐火材料,还有磷片子(就是石墨粉)。
厂里为了广告,铸过一口1000刃的大锅,三米直径做雕塑在厂门口,那是车间主任李经才,花一个礼拜搞出来的,这小子参加过轻工业部技能大赛,单人单勺一次浇铸百刃大锅获能手称号,百刃锅是双人台包(铁水1750℃,至少用220斤钢水,去脏后一次灌入模具,)。
好了介绍这些吧!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土灶上一直用的是大铁锅,只要不是人为的烧干锅,再倒入凉水,铁锅在极致的爆热之后被凉水一击,会炸裂成纹,就不能用了,长久使用十年八年的都没有问题。或者是买的时候,铁锅在铸压成型的时候,成分不纯有杂质,形成砂眼,而在购买的时候,砂眼被表层的薄铁水盖住了没发觉,这样的锅回来用个年把载的,就出现圆形的小窟窿眼,开始漏水。如果在边缘,还可以用煮熟的地瓜粘住小孔,将就用一段时间,如果是在锅底就实在不能用了,只能买新的,每当这时家里的大人懊恼的说,真是输了眼色,这么大的砂眼都没看出来。
要知道当时生产队,买个农村常用的大铁锅,需要六元钱左右,这可是相当于当时半年的家庭花费啊。
记得当时李婶家刚买了口新锅,用了半年赶上过春节。大年初二晚上,李叔为了让土炕整夜都暖和,用小块木头生着火后,用粉碎的花生皮整整填了满满一土灶,也没留个燃烧通道,结果半夜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在土炕上睡觉的两个孩子,只觉得土炕抖了起来,起身一看,裂了道大纹,以为是地震了。李叔惊醒后赶紧跑过来查看,原来是花生皮爆燃,形成的冲击波,把新锅炸成两半,连带着土炕秧及池鱼。这可是刚买半年的锅啊,全家勒紧腰带从牙缝里省下来的,把李婶心疼的睡不着觉,数落了李叔一大通。
当时农民去买锅的时候,用的计量单位是印,五印锅、六印锅、八印锅、十印锅,据老人说是指锅的直径,当时农村最常用的八印锅,用来贴玉米饼子最得劲,蒸馒头啥的可以上下两层,最大利用空间面积,那么“印”究竟是多大的计量单位,并没有明确标准,只是作为锅的计量单位保留下来,在买卖的过程中持续使用。
“印”是表示锅大小的,不过问那数字到底是表示锅的哪个参数?恐怕绝大部分人回答不上来。
老司机对这个问题也一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后来想,既然数字表示大小,其实锅的外形尺寸就那么几个,直径和深浅。一定是这两个参数的其中之一。
那么为什么不用我们熟悉的单位制毫米、厘米、分米、米来表示,或者用过去老百姓熟悉的丈、尺、寸来表示?而用一个莫名其妙的“印”来表示呢?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这里的“印”,实际是英寸(inch)的译音,读作“印尺”,它的长度是25.4毫米,我们以前用的锅,有十印或者十二印,对应的尺寸是254毫米或者305毫米。
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来分析这尺寸到底是指锅的哪个尺寸,直径肯定不对,因为我记得我家当时和叔叔家没分家,平常大人小孩十口人,过节爸爸和叔叔放假回来,十二口人,用的是十二人的锅,那直径最起码七八十公分,明显不是305毫米,所以锅的深度305毫米还是比较靠谱的,这样我认为“印”是锅的深度,用英寸表示。十二印即是说明锅的深度是十二英寸。
至于有人说按人口来区别,其实是不可能的,当时也有老两口五保户,他们不会有二印锅,我也没听说有二印锅,实际当时我们胶东地区一般农户,最小是用的八印锅,再小的没听说。
还有个证据说明锅的“印”不是表示直径的尺寸,以前“印”有大小之分,有八印还有大八印,它的直径是不一样的,但是,锅的深浅是一样的。当然无论几印,都有一个对应的直径,这是为了配合适的锅盖。过去家里没有尺,买锅盖时往往用一根绳量一下旧锅盖,打一个结,这避免了因搞不清大小“印”,造成回家锅盖不合适。
有人可能怀疑,不用常用长度单位,用老百姓不熟悉的英制,有点不合常理,其实,当年不少工业品的尺寸都用英制,比如我们熟悉的铁钉,铁丝,铁丝网,毛刷,直到今天,还是用英制来表示它的尺寸规格。
网友朋友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❻ 为什么冬天到了东北人就爱吃铁锅炖
第一,从自然气候环境来讲,东北的的冬天非常冷,人们对于热量的需求较大,所以无论饮食还是饮食的方式都会像这方面倾斜。咱们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你见撒哈拉沙漠的饮食文化中几乎没有火锅吧,即使有火锅,也绝对不是那种辣的。再看四川地区,由于气候整体是偏湿的,所以其川菜文化多以辣椒为主体。所以东北的饮食也受到这种影响,铁锅炖极大符合东北地区的环境,你再看海南,那种热带天气谁会喜欢围着炉子吃饭?
第二,东北的冬天,在过去受到交通等限制,其实绿叶菜类东西很少,而方便存储的大白菜,薯仔等蔬菜是主流,而这些菜品的做法多偏向于炖类的做法。而铁锅炖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这类源敏瞎做法。
第三,从人文角度来看,东北地区的人们普遍豪爽,爱唠嗑交友。而东北铁锅炖能极大适应东北朋友的性格,无论外面多冷,一群朋友围着炉子,暖暖和和的,锅上炖着肉和菜,朋友喝几杯唠会儿嗑,不用担心菜凉了,无论时候吃都是热热乎乎的,外面天寒地冻,冰天雪地,那感觉想想就舒服。这种吃法的这种拿兄感觉,就如同下雨天喜欢睡觉是一样的。
第四,铁锅炖是个包容性很强的饮食,几乎能满足所有人的喜好。你喜欢吃什么都可以往里炖,包容性很强。最后再贴上几个贴饼子,啧啧,连主食都雹空解决了,还是热乎的!
东北的冬天来的比南方早很多,而且也冷得多。那么吃一顿热乎乎的美食就成了首选。南方朋友的首选肯定是“火锅”了。毕竟火锅是非常美味的!冬天吃也能去除寒气。但是东北人的首选可就不是火锅了,东北人冬天最爱吃的就是“铁锅炖”结合了东北人喜欢吃炖菜和现吃现做的特点。
❼ 章丘铁锅多少钱
价格在50-100元左右。
购买时可将锅底朝天,用手指顶住锅凹面中心,用硬物敲击。锅声越响,手感振动越大者越好。另外,锅上有锈斑,不一定就是质量不好,有锈斑的锅说明存放时间长,而锅的存放时间越长越好,这样锅的内部组织更趋于稳定,初用时不易裂。
此外,好锅也需勤保养。普通铁锅容易生锈,如果人体吸收过多的氧化铁,即铁锈,会对肝脏产生危害,所以铁锅不宜盛食物过夜。
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完生铁锅后应马上用马刷蘸水清洗干净,置于炉火上烧干后涂油熄火,待凉后收纳,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生铁锅生锈了。
新锅要处理后再使用:新买的铁锅使用前,可以用茶叶加水过一下,去味及去除有害物质,然后将锅壁刷上猪油,开火加热,可以使铁锅内壁形成保护膜以防生锈。
❽ 农村柴火灶台设计图
你到下面这个地址去学习一下,按人家说的修改一下你柴火灶的做法,肯定会大有收获。“ http://wenku..com/view/61d1c52abd64783e09122b73.html?from=related&hasrec=1 ”。
拓展:
1、灶台,它自古开始出现,相传由燧人氏发明。1993年,普通灶台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进。截至2007年5月,我国大部分农村拥有灶台。
2、我们的祖先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发明的用来做饭的一个操作平台。用黄泥或者砖垒成几何形状,前边有口用来添柴火,上面留出大的圆形放上铁锅,而且可以在出口上方砌上烟囱用来出烟。这样,锅里煮饭,锅下添柴。古代有专门砌锅台的匠人,砌的好的锅台上火快,而且不容易让屋里烟雾弥漫,如果砌的不合理上火很慢不说还会让浓烟弥漫到屋里。
3、锅台者,中馈运做之轴心也。"民以食为天"中之天,由女娲亲手补成也。自老祖宗击石取火埋锅造饭,生食转换为熟食始,锅台,便渐渐归之于女娲们操持。彼时尚没有"吃"文化,边缘文化也没得女娲们吃。
❾ 材火灶台一个叫铁锅另一个叫什么
汤锅。
一般农村的灶培陪台有三个锅。两个在边上的叫铁锅。用来烧菜做饭。中配春蠢间一个小锅叫汤锅。可以在里面放水烧烫。所以就叫汤锅。汤锅里面森首你可以再放鸡蛋。可以把它煮熟。也是很好的一个锅。边上的两个锅,可以烧菜,烧饭。记得当中的叫汤锅。
❿ 我家的铁锅台转一转圈冒烟怎么办淹怎么办
1、立即关闭锅肆兆台电源。
2、把锅台搬开,让热气散裂链租开。
3、把烟雾净化。
4、检查加热线接头是否有过热,更换有问题的部件。
5、把锅台清洗干净,检查电线是唤掘不是接好了,再把锅台放回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