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皮影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ps画笔工具怎么画图片 2025-08-17 17:46:44
民族图片素材手绘 2025-08-17 17:36:34

皮影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3-04-05 21:44:05

⑴ 哪的皮影最好.....

甘肃庆阳环县有“中国皮影之乡”之称,在道情皮影传承保护与开发中,大胆探索,创新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树立了典范,上演了一个又一个“皮影传奇”

诞生演进: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环县地处陇东(甘肃庆阳)黄土高原,自然条件艰苦,地广人稀,偏远落后。而就在这贫瘠的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朵瑰丽的民间艺术奇葩——“环县道情皮影”。

作为电影鼻祖的皮影戏本身,全国并非环县独有,世界也并非中国独有。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环县道情皮影戏深受道教的影响,吸收了渔鼓道情的说唱艺术。宋末元初,一些道人为了宣扬道教教义和募捐化缘,手拿渔鼓和简板唱“道歌”,鼓励人们反对外族入侵,忠君爱国,后经艺人的艺术实践,融入民间故事的情节,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剧。在长期的宣教活动中,为了使说教故事化和形象化,引入了皮影,采用戏曲表演的形式,使道情与皮影结合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道情皮影。

在过去封闭落后的环县,当地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逢年过节或农闲看皮影戏,当地传唱的道情皮影剧目有百余种,多为传统戏曲,它不仅贯穿了道教、佛教因果报应、惩恶扬善、教化民众的教派思想,更宣扬了精忠报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道情皮影成了宣扬道德的舞台和教化从善的载体。如今一些村社仍要通过组织庙会等民俗活动,用道情皮影戏酬神还愿、祈求四季平安。

与全国其他地方的皮影戏相比,环县道情皮影有两个显着的特点:一是环县独特的皮影戏剧音乐,全国独一无二。有伤音、花音两大板式和伤音慢板、伤音飞板、花音慢板、花音飞板四大调式,主唱句尾一字绝腔,众人帮腔和声。由本地民歌、小曲移植的曲牌,在戏后半场改笛子为笛呐,演唱改C调为D调,极易掀起剧情高潮;二是戏班规模之大、从艺人员之多,全国罕见。目前,全县有50家道情皮影戏班,280多名表演艺人和200多名皮影雕刻者。

在清朝后期,环县道情皮影戏得到空前繁荣,产生了着名艺人解长春。解长春对道情皮影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一生不但传承演唱道情皮影戏,而且对道情皮影的剧本、乐器、唱腔等进行了大胆改革。一是根据历史故事和一些传统戏剧,移植和改编了许多道情皮影剧目,如《忠孝图》《征北塔》《善恶图》《蛟龙驹》《忠义图》《神牛卷沙蓬》等,大多剧本至今仍在陇东大地广为传唱;二是对道情乐器进行了改革创新,环县道情最初的乐器只有二胡、笛子、唢呐、渔鼓、简板,解长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四弦、笛呐(小唢呐)和甩梆(棒加碰铃)等,并吸纳当地的民间小曲,改进了道情曲牌曲调,整合和统一较零散道情音乐;三是培养了一批声名远扬的弟子。敬乃梁、杜民华、韩得芳、魏国诚四大弟子学成出师,另组班子传唱,形成了当时的“东、西、南、北”四路流派,从而使得道情皮影这种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2006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场会暨第二届中国环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在环县举办。这次现场会,对庆阳环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环县道情皮影在更大范围得到宣传。2008年皮影走出大山: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

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戏班曾3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随后,在道情皮影戏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剧种——“陇剧”。

199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在环县拍摄了反映环县道情皮影艺人生涯的电影《何班主和他的情人》,敬家班全体艺人和史呈林参与了该片的前期录音和分镜头拍摄,使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再展新姿。

环县道情皮影这个小小的窑洞文化,不但走出了大山,还走进了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大城市,去年上海世博会,客商组织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商演了1个多月。

1987年,应意大利意中友好协会的邀请,由着名皮影艺人史呈林等6人组成的“中国甘肃民间皮影艺术团”首次出国前往意大利,先后在罗马、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等13个城市演出24场,被意大利人称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时隔20年后,环县皮影再次走出国门,一发不可收拾,截至2011年先后9次出访法国、荷兰、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家,引起巨大轰动。今年10月6日至10月13日,环县皮影将再次出访澳大利亚,参加“中澳文化交流年暨多彩甘肃文化周”活动,期间在悉尼、堪培拉、墨尔本三个城市交流演出,特别是将要首次登上悉尼歌剧院的舞台,这对环县道情皮影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荣耀。

为适合外国观众的审美要求,出国演出戏班不断调整剧目和演出形式。现场调整演出《三打白骨精》《王岐怕老婆》等外国观众感兴趣的剧目,演出取得巨大成功。2010年赴瑞士访问演出,德国、意大利、法国的专家和剧场负责人坐飞机前来观看演出。每场演出结束,观众鼓掌长达10多分钟,演职人员多次谢幕,观众也不愿离开。外国观众赞叹说:“就这么几个人,能唱出这么宏大的声音,演绎出这么动人的故事和美妙的音乐,太神奇了!”演出团队带去的皮影宣传样本也成了外国观众的抢手货,他们将这些神奇的“皮影娃娃”买回留作纪念。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道情皮影精美之处不仅表现在戏剧表演过程中,而且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件绝妙的艺术佳品。

皮影工艺品虽然没有生命,但却有灵魂,它不仅浸透了皮影制作艺人的汗水,也饱含着皮影制作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修养。

新世纪以来,许多演唱兼雕刻的艺人转向专业雕刻,从过去家庭作坊式转向集中、专业的雕刻团体。雕刻内容从戏剧人物转向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现代人物、吉祥物、风景名胜等方向发展,甚至出现皮影卡通人物、书签等。如今,在环县的皮影雕刻队伍中,涌现了高清旺、白学明、陈玉玲、高清峰、杨登仪、耿廷堂、赵德才等一批全国工艺美术大师。

⑵ 皮影戏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在中国,皮影戏是一种带有特殊早操的戏曲形式。当时的历史也特别长,因为他的出身在民间流传特别多。山西省晋中的皮影戏演员把真正的黄龙当作他们的祖父一样崇拜。据说,在商朝的石海波路上,黄龙和他的侄子在家里用剪刀剪下兽皮,把兽皮切成人形,放在窗边玩耍。人们就这样把它们切成窗户上的影子,逐渐发展成窗户上的影子戏。

在宋代,不仅有关于皮影的记录,更重要的是,有关于皮影表演者的名字和雕刻师的职业组织的记录。在宋代,皮影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喜剧形式,对早期戏剧的形成产生了特别重要的影响。元朝时,蒙古军队向西行进,中国的皮影戏逐渐传入许多地方,后来又传入一些东欧国家。在我看来,皮影戏发展得比较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介绍到很多地方。

⑶ 小学生皮影制作方法

小学生皮影制作方法如下:

1、在卡通图片的胳膊、腿的关节处用剪刀或者手动打孔器打好孔。

皮影的发展:

皮影戏发展至今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其中皮影的保存是最令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心所在。为了应对皮影褪色和变形的问题,现代人更倾向于通过装裱的方式延长皮影寿命,使得皮影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同时提高。

皮影戏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更是陆续获得国内外多项奖项,对于皮影戏的传承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皮影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皮影人的设计和制作不仅仅为美术设计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素材,并且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使得民间艺术和专业创作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皮影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也是世界上较早的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被公认是现代“电影始祖”。

⑷ 皮影制作过程八步图片

第一步选皮

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陇东皮影的制作一般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第六步敷彩

皮影雕完之后是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

第七步发汗熨平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

第八步缀结完成

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

⑸ 在晋南皮影戏里,各种传统的图案都是如何进行运用的

皮影艺术最先通过选材,如驴皮,牛皮,猪肉皮等。随后进行制做定形,画稿,过稿,镂刻,敷彩,整烫,联接等程序流程。最终在手工雕刻好后再通过铲平布光就可以着色。其色调关键应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单色全透明色浆,促使皮影变成五颜六色及透明化的皮革。色浆用牛皮胶通过升温开展调济,粘合力强,再依据皮影的图样开展弹涂和烘染,上色时色调不可互串维持界面整洁才行。色调便是敷彩这一部分,很有可能依据实际颜色染上多种多样色调。

戏曲表演及其有关的包含祭拜、节庆日、婚丧喜庆等民俗文化惠东巨大地充实了大家的精神生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财产。例如酬神求愿、避邪避疫、祈愿祭拜、岁时节庆日、堂会庙会图片、婚丧嫁娶等,经常出现戏曲演出。戏曲既是我们的一种娱乐方式,也是民俗宗教信仰主题活动的关键典礼,承重着一定的伦理道德忠恕之道与宗教信仰散播作用。戏曲做为一个单独出现的传统戏剧管理体系,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兼容“说、念、唱、打”的唱法方式,兼容并包,感情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在长久发展趋势的历程中产生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征。

⑹ 简单的皮影制作方法(一学就会)

准备材料:透明胶、塑料吸管若干、两脚钉若干、纸质人偶。

⑺ 最古老的偶戏,为什么被称为是当今电影艺术的鼻祖

为迎来文化艺术和世界自然遗产日,一家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区,一场皮影戏拉开序幕,吸引了本地诸多喜爱者观看。

此次演出,青少年儿童们变成主人公,小朋友们做主演,老师们帮小孩配声,最终演出圆满收官。

大家怎么才能解救这门璀璨的艺术,再次授予它新的活力呢?请大伙儿留言板留言探讨!

喜爱的朋友,请分享、关注点赞、评价、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