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思维导图带你看节气之“处暑”
8月23日18时2分,迎来处暑节气。“处”者,去也,暑气至此而止,旷达的初秋华丽登场。处暑,这是隶属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天我就用 思维导图 带大家了解下“处暑”这个节气。
处暑思维导图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在公里8月23日,太迟或冲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中国古代计时方式中,将“五天”看作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处暑共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三候禾乃登码歼,“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老一辈很讲究节气养生,处暑养生的四大要点就是:捂秋冬、防燥、润肺、增酸。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气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建议根据个人不同体质,选用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等食品,以起到调养身心的作用。
处暑时节,也有很多民间习俗。例如出游迎秋、放河灯、开渔节。其中,开渔节对于沿海渔民来说,非常重要。处暑以后便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团樱地区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iMindMap思维导图使用相关的内容,欢迎进入 iMindMap教程 查看。
‘贰’ 谁有24节气图
节气表(按公元月日计算)
春季
立春
2月3--5日交节
雨水
2月18--20日交节
惊蛰
3月5--7日交节
春分
3月20--22日交节
清明
4月4--6日交节
谷雨
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
5月5--7交节
小满
5月20--22日交节
芒种
6月5--7日交节
夏至
6月21--22日交节
小暑
7月6--8日交节
大暑
7月22日--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
8月7--9日交节
处暑
8月22--24日交节
白露
9月7--9日交节
秋分
9月22--24日交节
寒露
10月8--9日交节
霜降
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
11月7--8日交节
小雪
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
12月6--8日交节
冬至
12月21--23交节
小寒
1月5--7日交节
大寒
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叁’ 处暑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图片大全
处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关于处暑节气的 手抄报 怎么画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处暑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图片大全,一起来欣赏吧!
更多处暑相关内容推荐↓↓↓
处暑节气传统习俗
描写处暑的优美句子
处暑发朋友圈的句子
处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今日处暑怎么发朋友圈说说
处暑 手抄报图片
处暑节气的习俗
出游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 大暑 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便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处暑时节养生注意事项
一、早睡早起身体好
处暑处于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人体也会变得容易疲乏,春困秋乏也就是这个道理,这段时间要早睡早起,多休息来调养身体。
宜调节起居作息,适当增加睡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秋乏过盛。夜晚睡觉不应晚于23点。夜晚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气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二、补充水分
处暑时节也是入秋的季节,秋季干燥这是人人皆知的,天气较为干燥、少雨,人体会因此不适,发生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所以要多补充水分,要多喝水,还可以隔两天敷一次面膜,经常保持皮肤湿润也是处暑养生的 方法 。
三、多吃豆类食物
豆类食物有健脾去湿的功效,处暑季节很多人的脾胃都比较虚弱,可以多吃一些豆类食物,如红豆、黑豆之类的,可以帮助除湿,少吃辛辣食物,也可以吃些茯苓帮助健胃去湿。
四、坚持午睡
处暑时节坚持中午睡一觉也很重要,因为经历了一个夏天,饮食和睡眠都会使身体的脾胃变弱,除了要在食物上加以调理,午睡也非常重要,午睡时间不要求太长,十到三十分钟就足够了。
五、保护脐部,预防疾病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身体不适。而寒气如果在小腹部位积聚太多,还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六、少吹空调、电扇,保健康
处暑时节早晚温差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发作,也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而经常吹空调、吹电扇,很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毛病;还可能导致腹泻、胃炎和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处暑过后如何防秋燥
衣:注意保暖
刚刚转凉时,适当“秋冻”可激发人体防御机能,为应对秋冬季寒冷做足准备。一般着装以感到凉爽、不觉寒冷为准。由于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着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出现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因此“秋冻”同时要注意脐部保暖。
食:每天一杯蜂蜜水
秋天气候干燥,少食辛辣、煎炒、烧烤类食品。秋季饮食一方面注意滋阴润肺,一方面注意健脾益气。防止秋燥,应及时补充水分。晚上喝一杯蜂蜜水,或吃一个梨或柿子,有助于缓解干燥。
由于处暑属于温燥,这时湿热之气仍存在,所以饮食上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特别不要吃烧烤类的食物,以免加重燥邪伤胃。多吃滋阴润燥食物,可避免燥邪伤害。“润”的食品有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蚕、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奶类等。
住:晚上10时前睡觉
处暑以后,夜间气温较低,甚至有凉意,应在晚上10时前入睡。“早卧”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睡觉应关好门窗,用薄被覆盖腹部,防止夜间凉气使脾胃受凉。
行:适度锻炼,微汗为宜
处暑以后,早晚可进行适当运动锻炼,中午气温偏高,仍要避免室外运动。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不宜晨练一直到太阳当空。锻炼的项目以慢跑、做操、打拳、散步为宜,避免锻炼强度过大,伤到阳气。
处暑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图片大全相关 文章 :
★ 2021处暑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
★ 二十四节气处暑手抄报图片简单
★ 处暑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
★ 处暑节气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 关于处暑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 处暑节气手抄报简单又漂亮一等奖
★ 小学生处暑手抄报图片精选8张
★ 二十四节气处暑手抄报内容资料
★ 关于处暑的手抄报作品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肆’ 处暑节气手抄报简单又漂亮一等奖
在二十四节中 处暑 是第14个节气,并且处暑也是属于秋天季节里面的节气,而为了更好的让大家了解处暑,有些人会选择通过做 手抄报 的方式。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处暑节气手抄报 简笔画 ,希望大家喜欢。
目录
处暑节气手抄报简笔画
关于处暑节气的古诗
处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处暑节气手抄报简笔画
关于处暑节气的古诗
《闲适》
关于处暑节气的古诗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满庭芳·又黄邑于公乞修行》
元王哲
论修行,翁甚喜,津堪作琼浆。
清火赫,颠倒吉还昌。
显金乌甚朗。中现、玉兔精详。
谈正,处暑气变成霜。
当内宝,珍珠璧,一一 收藏 。
尤良善善,性烛施张。
现灵明愈耀,中土、本有真光。
冥点,烟散尽,堪庆满庭芳
《早秋曲江感怀》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菊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长江二首》
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宋·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
处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处暑节气气候特点:气温下降、雷雨天气、秋老虎。
处暑节气后在冷高压的控制下,会有下沉气流盘旋在中国北方,在冷空气的影响下,气温会逐步的下降,并且容易出现雷雨天气,开始进入”一场秋雨一场凉“的秋季天气;同时在遥远的南方,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副压控制南部上空,出现晴空万里的天气表现,日光炽烈,像一只秋天的老虎,来势汹汹,久则容易遭受伏旱天气。
<<<
处暑节气手抄报简单又漂亮一等奖相关 文章 :
★ 处暑节气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 小学生处暑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
★ 又好看又漂亮24节气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 二十四节气处暑手抄报图片简单
★ 2021处暑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
★ 处暑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2021
★ 三年级手抄报一等奖简单漂亮
★ 关于处暑的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 2021立夏手抄报图片大全一等奖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伍’ 美得令人窒息的二十四节气图
立春,红白两色梅花映着黑木屋;立夏,翠绿的竹叶上打着斑驳阳光;立秋,向日葵开得热烈……最近,一组《美得令人窒息的二十四节气图》在网络上疯传,囊括四时美景,每一幅都美不胜收,受到网友热评。这组照片的作者“青简”,是上海的80后女医生周洁(@青简jane),消化科医生,爱 旅游 ,爱摄影。她的二十四节气图里的取景地遍布了全国11个省份,北至黑龙江,南达福建,西及西藏。“春天的节气图中多以江南水乡景色为主,冬天的节气图则多数摄于北方。灵感来源于偶然看到日本有个做二十四节气照片的网站,从拍摄了两年多的照片中挑选、制作了这套图。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节候。如果只选江南地区的图片肯定是不够的”。为了尽自己所能,更准确地表现二十四节气,青简拍照的地方北至黑龙江,南达福建,西及西藏,涉及省份11个之多。“只有走遍全中国,才能完整感受二十四个节气。”青简说。其中,一幅“处暑”摄自江苏太仓。这张图拍摄的内容很简洁,画面中一根根低垂的柳条纹丝不动,深绿色的柳叶,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盛夏时节。
远处,虚化在画面背景中的白墙灰瓦,一眼便把人带到江南水乡那安静的夏日,使人不免沉醉在水畔树阴下的清凉。喜欢摄影和 旅游 ,青简去过国内很多地方,江苏是她经常到的地方。“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吸引我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这里。
去年处暑那天,我和朋友正巧到太仓的沙溪游玩。当天阳光热辣又无风,但柳树成荫的水岸边却是阵阵清凉,真的很神奇”。青简说,她拍照用的都是普通器材,因为拍摄的内容都是她带着真实的感受和 情感 拍出来的,“可能这也是引起这么多网友共鸣的原因吧”。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立春 ,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从 历史 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 历史 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 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必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 ,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 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清明 ,是中国的24节气第五个节气。
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 体育 活动。
谷雨 ,位于24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
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 时为谷雨。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立夏 ,位于24节气的第七个节气。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的开始。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小满 ,位于24节气的第八个节气。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 时为小满。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芒种 ,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
芒种是24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 时为芒种。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夏至 ,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 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 游戏 ,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小暑 ,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 时为小暑。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大暑 ,是24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期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湘东南地区则流行一句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即“凉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烧仙草”在外观、口味、疗效上均与龟苓膏类似。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之俗,乃是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立秋 ,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处暑 ,是24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 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 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白露 ,是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 。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
秋分 ,24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很多地方在秋分时节要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与鱼片“滚汤”,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有顺口溜这样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 健康 。“
寒露, 在24节气中排列十七。
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霜降 , 24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 。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此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俗话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
立冬 , 24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 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吃饺子: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 社会 ,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小雪 , 24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
每年11月22日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 时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 美食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大雪 , 24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
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大雪时节,黄河流域一带已有积雪,天气寒冷。而江南才刚刚进入隆冬季节,气温将显着下降,天气寒冷,可能出现初雪和冰冻现象。各地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查苗补缺,中耕松土,早施苗肥,培育壮苗。
冬至, 24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
是中国农历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小寒 ,是第二十三个节气。
在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 。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广州传统:吃糯米饭,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大寒 ,是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
每年1月20日前 后太阳到达黄经300 时为大寒。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也为夏季的开始。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 2天。
‘陆’ 关于处暑简单又好看的手抄报 处暑节气手抄报图片漂亮
导读:处暑节气即将到来,很多人还不清楚处暑是怎样一个节气,含义是什么,天气有什么特点,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去了解处暑节气,我带来了关于处暑简单又好看的手抄报,接下来一起去瞧瞧处暑节气手抄报图片漂亮吧。
关于处暑节气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为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关于处暑含义
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
北京城区,正午太阳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
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
炎热的酷暑已过去,但此期间仍然会出现短期回热天气,而但并未真正进入凉爽天气,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的气候特点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着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天气转凉的鲜明写照。
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度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度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扰虚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度、华南东部高于35度的天气出现。
在中国来看,那么在处暑来到的时候,进入秋天的地区只有东北和西北的地区,而在南方的话,那么也是在中午的时候比较炎热的,而也是在对于此时,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里,也是有着很空气干燥的时候,而人们也是感受到了很明显的降温。
处暑节气小知识
1、处暑节气养生备猜以:滋阴润燥为主
处暑节气时,气象已经是秋季气候了,天气开始变得干燥起来,生活缓滚燃中要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日常也要多喝水,为身体补充水分,秋季皮肤也容易缺水,要经常给皮肤擦上具有滋润和补水的护肤品,呵护肌肤。
2、适当增添衣物
处暑后,昼夜温差大,而且天气变化快,“一场秋雨一场寒”,每每下雨,更是给人秋凉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要适时地增加衣物了,尤其是对老人和孩子更是如此,以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