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吹唢呐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电脑桌面图片大全大图 2025-08-24 18:30:04
理科没头发搞笑图片 2025-08-24 18:21:39

吹唢呐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3-02-10 15:58:52

Ⅰ 唢呐都是在什么场合使用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学

一说起乐器的种类,很多人应该都能想到钢琴,吉他,手风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唢呐,这种乐器在之前是很常见的,但是随着人对音乐欣赏的改变,唢呐也慢慢的淡出了我们的视野。现在,也可能就在农村的红白事上能够看到,在城里面办酒席是很少见的。现在学唢呐的人也比较少,为什么会很少人学呢?下面让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传统文化不能丢,我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那你们觉得唢呐一般在什么场合使用呢?为什么现在学唢呐的人很少呢?快来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Ⅱ 唢呐指法表图

唢呐指法表图

唢呐指法表图,唢呐,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以下分享唢呐指法表图,一起来看看。

唢呐指法表图1

图示是全调唢呐, 黑圆是影响音准的严格按孔,黑圈是影响音准的严格开孔 米字圆是夹持唢呐不影响音准的按孔。 上箭头圆是高控制偏移吹奏,下箭头圆是低控制偏移吹奏。 高控制,吹奏时特意提升这个位置的音。 比如把哨片夹紧些气息大些,就使这个孔发出的音的频率增高了。

一二,二三,五六,六七,这两孔之间是3/4个全音150音分 所以,一三,五七,这两孔之间是1又1/2全音300音分 就是,二,六,这两孔处于相邻两孔的中间音位 这样方便转调更换筒音唱名低音搜5,中音来2等等 实际吹奏,偏移1/4全音50音分即可 图示圆心到圆周是1/4全音50音分 圆周到框边也是1/4全音50音分。

唢呐指法表图2

首先有的人对正确口形于唢呐吹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正确口形又缺 乏理解不掌握,因而在吹奏过程中难免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接着唢呐吹奏使用气牌,与民间艺人的吹奏有关。以前的唢呐艺人(俗 称吹鼓手) ,为了谋生,长期走付串乡,生活无定,或为婚丧嫁娶红 白喜事吹吹打打,或赶上集市庙会欢庆节日出力卖艺,酷暑烈日,严 冬冰雪,风吹雨打,饥寒交迫,不敢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而且要吹奏 得好,才不致失去谋生的来源。

然后鼓腮换气法(这里指大鼓肥) ,必然导致唇肌松动, 口角力减退,这时气牌就能起到弥补缺陷减轻唇肌疲劳的作用。民间 艺人在很多场合要边走边吹,有时一走就是几里、几十里,遇到高低 不平上坡下坡时,远要抬头弯腰,扭头转身,遇到人多拥挤远会发生 碰撞,在此种情况下,要保持稳定的吹奏,除需要良好的吹功训练外 ,气牌起着相当重要的弥补作用。

唢呐吹奏使用气牌是过去民间艺人吹奏的特定环境和 条件形成的。现在,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及吹奏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唢呐吹奏的方法和技巧也在变革和提高。

采用去掉气牌吹奏的方法训练学生,使他们较快地掌握了正确的口形,增大了口劲,较快地提高了吹奏技巧。

最后在吹奏一些特定的乐曲,或舞台演出,或在特殊情况下较长时间用小鼓腮换气的方法连续吹奏时,气牌还是需要的,因此,学生同样需要掌握戴气牌的吹奏方法。

唢呐指法表图3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学习。

1、学习唢呐手型,右手放在唢呐下把,左手放在唢呐上把,双手自然按住八孔,以不漏气为原则,手指不能太僵硬;

2、学习口型,将哨片放在双唇中间,下唇含哨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约哨片的四分之一处,学习胸腹式呼吸法;

3、吹唢呐需要很大肺活量,呼吸很关键,平常需要常练习吸气与吐气。

吹奏唢呐技巧

吹奏唢呐,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倘若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唢呐的演奏技巧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两者结合运用。

其中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萧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还可以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

演要提示:

在练习该曲时,要注意气息合理运用,发音要平稳,每小节4拍一定妻欢展。这首乐曲三小节为一乐句,也就是3小节换一口气。在一开始演泰的时候可能气息不够长、可以每小节换一次气。乐曲中的每个音态要周吐音,吐音用符号T表示, 学唢呐基本功很重要 不能急于求成,先练音节 喜欢唢呐的朋友来一起学唢呐吧

唢呐指法表图4

唢呐,英文名称sou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

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历史起源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另一说,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

“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 各民族,各地区的双簧类乐器的形体大小不一,名称也各异。形体相对较小的称“海笛”。 自缅甸传入的较大的称“聂兜姜”。西藏佛教所用唢呐,也称“得梨”。唢呐音量较大,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

适于表现热烈欢快的音乐风格,但不少民间艺人也能用双唇压紧哨片,控制气息,吹出柔润的弱音(也称“箫音”)来表现抒情或悲哀的情绪。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

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Ⅲ 吹奏乐器都有什么(详细点)要图片和名称,

吹奏乐器是乐器的一类。一般吹奏乐器由带孔的管子组成。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吹奏乐器一般是竹制的,包括笛、箫、笙等。

Ⅳ 怎样练习吹唢呐的基本功

唢呐入门指法如下图所示:

图一

唢呐演奏手指技巧

在唢呐的演奏中手指技巧有许多,用10个字将其综合为:抹、压、揉、颤、颠、打、扣、垫、滚、倚。这10种手指上的技巧辨别是指抹音(上滑音)、压滑音(下滑音)、揉滑音、指颤音(指花)、颠指音、打音、扣音(亦称单揪指法)、垫音、滚指音、倚音(装潢音)。

唢呐一共有八个音孔(前七后一),两只手辨别负责四个音孔。左手在上按住四个音孔,即大拇指(后面的音孔)、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极轻靠在唢呐杆侧方。右手鄙人按住四个音孔,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大拇指不按音孔,按在唢呐杆反面用以支持唢呐。

其次,在按住这八个唢呐孔的根底上,要科学地用手指部位来按住唢呐孔,即手指自然放平。

再次,初学者练习时,可采取“三点一线”式的办法持唢呐,即唢呐杆与两个肘枢纽基本在一条直线上。既保证了手型的牢固,又可使初学者养成一个好的吹奏姿态和舞台形象。

Ⅳ 怎样自学唢呐

吹唢呐,这个大多数是在农村见过,就是一些喜事,才会请一些吹唢呐的,一般都会和敲锣打鼓一起,吹唢呐一般都是两个人,那么如何吹唢呐呢?或者就是节日文艺演出等工具/原料唢呐人方法/步骤1首先自己的选择一把好的唢呐,唢呐的基本结构需要知道,哨片、气盘、芯子、木杆、唢呐碗。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2手指练习,左手上把,右手下把,自然按住八孔,手指不能太僵硬,不漏气为原则。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3练习气,由于吹唢呐需要很多气,呼吸是关键,吹奏唢呐是用胸腹式呼吸法,所以需要练习吸气与吐气,吸气则是鼻与口吸气,直到气到丹田,力量十足。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4练习口型,我们把哨片放到双唇中间,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约哨片的四分之一处,下唇含哨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三分之二处多为弱奏),吹奏过程中,口型的控制力度要随着吹气强弱、音量、音色、技巧的变化而变化。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5自己先需要做的就是吹响,后面再找老师或者网络教程一步一步学习,切记不要盲目,需要阶段性学习。

Ⅵ 唢呐是哪个地方的乐器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Ⅶ 唢呐入门指法

手拿方式一般为三跟手指在上、四跟手指在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具体演奏方法为:

1、右手食指按住孔,左手手指全按住孔,吹1。

2、右手全放开,左手手指全按住孔,吹2。

3、右手全放开,左手食指、中指、拇指按住孔,吹3。

4、右手全放开,左手食指、拇指按住孔,吹4。

5、右手手指全按住孔,左手手指全按住孔,吹5。

6、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住孔,左手手指全按住孔,吹6。

7、右手食指、中指按住孔,左手手指全按住孔,吹7。

演奏技法

1、 循环换气法

循环换气一般不常用,只是在吹奏某些持续的长音时才使用。它的方法是:用小腹的力量控制呼吸,吸气用鼻,呼气用口。鼻子吸气时两肋鼓起,小腹往里收缩,使气息向上运行,也就是用小腹的压力把气息送到口腔内。

然后根据需要量把两腮里的气息逐渐往外排出,随着吐气,小腹肌肉也逐渐放松。吸进第二口气时再重复上述同样的过程。要注意在第一个过程最后,要不等控制在口腔里的气呼完之前就要用鼻子吸进第二口气,这样才使两个过程之间衔接得非常连贯,听不出换气的痕迹,很好地保持长音的持续。

在初练这种呼吸法的时候,可先准备一根芦苇和一碗水,然后将芦苇管插在碗里,并按照上述循环换气的方法往芦苇里吹气,直练到水里能连续不断地冒泡,方法基本上就对了。这样练好之后再唢呐上进行练习,练时先吹第八孔音,然后再练习其他音。

2、 气颤音

气颤音是一种吟音,在音符上加“——”表示。它的演奏法是:吸足一口气,小腹用力支持气息并作有弹性的收缩,使出的音产生微微的波动,其效果如弦乐上的揉弦。这种颤音可以根据乐曲的要求有快慢和强弱区别。一般常用于长音,有时它的波动能表现不同民族或地方的风格。

3、齿颤音

齿颤音也是一种吟音,在音符号“——”上加“齿”字来表示。它的奏法是用下边牙齿轻轻地颤动哨根,使之发出颤动的音。这种齿颤多用于吹奏戏曲、曲艺和民间风 格浓厚的乐曲中。它可以分为硬颤和软颤两种:硬颤是用牙齿直接接触哨根,软颤则把嘴唇垫在牙齿和哨根之间。齿颤音常用在一个音上,这时要注意颤动轻重的均 匀。

4、指颤音

指颤音在民间也叫“指花”,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技巧。这种技巧经常用来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而在抒情一些的曲子里用来装饰某些音所表现的感情时,更是多种 多样。在演奏上,它的特点是能够明显地听出两个邻近的音迅速交替出现。交替动作虽然很迅速,但棱角却要非常清楚,否则就会变成吟音的效果,而失去颤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