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最悠久的牌楼是什么
据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期就已出现。衡门是什么呢?当时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在组合的建筑群落中,牌楼虽属于起点缀作用的装饰品,但也相当于“门面”;书要封面人要脸,牌楼就是街道或建筑群的身份证。牌楼是中国建筑的文化符号,清末访问过北京的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其《变化中的中国人》一书中写道:“只要有石头的地方,沿途你就会看到一些横跨主路的纪念性拱门。这些建筑就是经过官方许可后建立的名闻遐迩的‘牌楼’。”
广西已发现的最古老木质牌楼——燕窝楼,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整座牌楼不用一根钉,由324根榫木卯装而成。
燕窝楼又称燕子门楼,位于距桂北重镇全州县城以北约16公里远的永岁乡石头岗村,原是永岁乡石岗村的蒋氏宗祠。牌楼始建于明代弘治乙卯年(公元1496年)。现存门楼由石岗村明代工部侍郎蒋淦亲自主持设计,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动工,总建筑面积446平方米,主建筑有牌楼、门楼、祠堂(分上、下殿),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建成,全是木质结构。
其中牌楼高12米,宽8米,上4层,下3层。整座牌楼不用一根钉,由324根榫木卯装而成。因牌楼上的如意斗拱形似“燕窝”而得名。牌楼上的梁枋、雕刻、彩绘,工艺非常精致,是广西区内发现最早的带有如意斗拱的木质牌楼,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3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门楼的两边有一副由明东阁大学士叶向高书写的槛联:“累朝荣荫家声远;历代科名世泽长。”
奇特的是,这门楼上,还常有燕子来这里安家,在这里飞进飞出,让这“燕子门楼”更加名副其实。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㈡ 谁能帮我介绍一下古代的宅宇是怎么样的
具体介绍,请参看下文:
中国古代房建的发展情况
(一) 原始及上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约1000-4000年前)
原始社会的房屋是由经地穴、半地穴发展成为木骨抹泥和草顶抹泥的地上建筑,虽然很是简陋,但也标志这人类从穴居移至地面,就房屋建筑发展史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夏、商、周三代的中心基本上均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该地区属湿陷性黄土地带,为防止地基湿陷,古人发明了夯土技术。由于该工艺施工技术简单,且极易取材,故得以传承发展并延用至今。另外,夯土技术也可夯筑台基和高大的墙壁,建造高大建筑,商朝最后一任帝王受辛(纣王)所造之“鹿台”,也许就是夯土技术的产物。此外,经考古发现,陕西西周周原出土的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柱间用阑额、柱上用斗的形象,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房建的主要城中体系斗栱已出见端倪。
春秋、战国时期,经犬戎之乱、平王东迁后,周室王权衰微,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诸侯国均打破礼仪制度修建了大量的宫殿。由于当时的建造技术不具备建造巨大的多层楼阁,从而使“台榭”应运而生。所谓“台榭”,是以阶梯形夯土为基础,逐层建造房屋,依靠土台的逐步升高,营造出多层楼阁的大建筑观感效果。此外,各层土台的边缘、隔墙底部用横枋加以固定,从而起到预防崩塌的作用。
此外,战国时期的宫室在瓦当及地砖的使用上已日渐成熟,并制作出相应纹饰的工具。至于宫室内的装饰,主要是以朱红地面配及墙面壁画,个别壁柱、壁带也以青铜装饰,并镶嵌玉饰,其景豪华万分。
(二) 秦、两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王赢政横扫六合、并吞八荒,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继而,徙天下富商于咸阳,仿照六国宫殿,在渭水以南之上林苑建造阿房宫,依据现存的阿房前殿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500米。《史记》称:“上可作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后项羽入关中将其付之一炬,相传大火连烧三个月不灭。
两汉时期,虽然与北方匈奴战争连绵不断,又有王莽篡汉的内部纷争,但作为中国第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建筑水平和发展史达到了一个高峰期。最富盛名的宫殿是西汉前期建造的长乐、未央、建章三宫,长乐宫为故秦之兴乐宫;未央宫为汉朝所建第一宫殿;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其内设有暖房、凉室,并附有湖泊、园林,由于三宫殿规模宏大,故史籍记载较为详细,受篇幅所限故不再此一一赘述。汉朝宫殿建筑虽然仍以台榭为主,但较之以往,其规模和构造形式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在宫门外建造巨阙,“阙”是建立在宫殿、庙宇或陵墓甬道、神道两旁的一种表示官爵、功绩的象征性装饰建筑,其式样和牌坊相似,有石制、木制两种。此外,城内还建有官署府库。
两汉时期木制结构现已无存,但从石阙及壁画上看,中国古代房建的三种主要形式:柱梁式、穿逗式及密梁平顶式已经全部出现。特别是在石阙上,工匠仿造木结构雕出柱、阑额、斗栱、缘飞及屋顶,由此可看出汉代木建筑工艺之精良。此外,中国古建屋顶极具代表性的五种样式,即: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在两汉时期,已经基本形成。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9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期间战祸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在这段时期,少数民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鲜卑氏统一北方并建立了北魏政权。由于该段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群众信佛祈福者非常之多,故南北方均建造了大量的佛寺、佛塔。史载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永宁塔,为北魏时期建造,木制结构,高四十余丈,为我国乃至世界木塔之最。由于佛教盛行,故此阶段的建筑风格较之前期也有所变化,外观由庄重式变为流线型,该时期的飞掾(屋檐由直线变为向上翘的曲线)、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及梭柱等对后世建筑均有较大之影响。此外,期间西方文化经大石由河西走廊传至中原,对该时期的建筑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建筑装饰弃用汉代的云雷纹而该用植物纹样等。
(四) 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590年-公元1279年)
唐代为我国古代建筑第二个发展高峰,此期间最为着名的为大明宫、兴庆宫。此外,后周皇帝武则天于洛阳修建之“明堂”,其平面呈方形,高86米、长89米;相传仅用十月完工,可见在当时社会已存在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及施工组织。
唐代建筑保留至今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从用料尺度、结构构件以及设计方法上看,木制结构,特别是斗栱的使用至此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外装饰的处理上也达到了建筑艺术于技术之一统。中国古建的一大特征“翼角”,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北宋时期现存建筑较少,但张择端所绘之《清明上河图》为当时的建筑样式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北宋编撰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建筑规范—《营造法则》,全书三十四卷,书中共提及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瓦作制度及彩画作制度等,并附以图样说明。在门窗的选用上,此阶段出现了格栅,从而取代了唐以前的板门和直棂窗。
(五)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公元1912年)
元朝于公元1267年在金中都东北平野之上建造大都城(今北京),该城市的设计者为汉人郭守敬,元大都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按完善规划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惟一按巷制所创之都城。
明朝为中国古代建筑第三个发展高峰期,政府设工部,主要负责人称:尚书、侍郎。其职为总揽皇家及全国建筑。明朝建筑除单体建筑宏伟外,还将院落式布局发挥了最大效率,如北京城的建造是以中轴线为据,穿过皇城的正门、主殿,并出皇城北以钟鼓楼为结束。此外,衙署在皇城前、太庙分列其左右,天地二坛以“天南地北”之理论排列,其余各住宅、寺庙乃至仓库等无不规划完备,显示出博大气势。
明代宫殿均是以上等之楠木建造,采用以斗口为单体建筑设计模数,外观采用红墙、黄瓦、白基台,其风格较之前朝别具一格。
清朝的建筑成就主要之一为园林,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及避暑山庄就是极好的佐证。此外,民间造园在其当时也是较为盛行,南方大小商甲,特别是漕运、盐贩等均有其豪华园林。
清朝政治及社会制度延续明朝,清工部于公元1733颁布《工程做法则列》,该则列较之宋时《营造法则》而言,标准程度高,利于大量预制,保证建筑群的统一协调。特别是标准程度的提高,对加快工程进度起到重大的作用。但是,就单体建筑方面,清朝除对前明原有大型房屋建筑翻新及修缮外,并未有其独到的发展;1840年后,随着国门被西方侵略者洞开,期间也引入了西洋建筑,但就其整体而言,大多华而不实、夸浮之风盛行,未能得其要义,故最终也随着洋务运动的告终而一同被掩埋在历史的车轮中。
二、中国古代房建的基本特征
(一)以木构架为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木构架建造,木构架为房屋的骨架,承受屋顶的荷载。其主要形式有二种样式:
1、梁柱式:此种建筑在我国使用非常广泛,大多皇家、官署建筑均是按
此建造。其主要特点为:灰土夯实,在柱顶石上立柱,室内最高柱名为中柱,次为金柱、前后檐最短的叫蟾柱。柱顶横向间架设大梁,俗称“五架梁”。而后在其上依次重叠搭设小梁,形成三角屋架。梁间用“瓜柱”连接,局部梁下还配有随梁枋。柱纵间在梁上架设檩,一般自上而下顺序为:脊檩-上金檩-下金檩-檐檩;檩下有枋,并设挡板连接,再在檩上搭掾。该结构的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空间相对灵活;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其具体构造见图2-1:
2、穿逗式:该建筑形式主要在我国东南、华南及西南地区建造。其主要特征与柱梁的柱上架梁、梁上架檩的方式不同,而是将柱的高度不同等分,并在其上直接成檩;另用穿枋直接穿过各柱,使其成为一体;檩上搭掾与梁柱式相同。优点是用料较小,整体刚性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其具体构造见图2-2,此外,还有密梁平顶式构造,其主要特征是出现了承重墙,顶为平掾,内部也柱、梁、檩构造。该建筑主要出现在蒙古、新疆及西藏地区,由于上述地区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用平顶。
(二)外观分为三段
中国古代房屋建筑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台基、屋身、屋顶。
1、台基:是指建筑物下的基座部分。与商周时期的台榭类同,但材料不再以夯土为主,改为石砌。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显示出建筑物的宏伟高大;二是起到防潮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建筑物台基的高度代表着建筑物本身的等级及其主人的阶层、身份和社会地位。还有须弥座台基,它是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台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台明”,台明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结构、柱间结构和台边结构。柱下结构主要有:磉墩、地基;柱间结构为拦土;柱上结构为柱顶石。
2、屋身:该部分主要由柱、板墙及门窗组成,并其上部设有雀替。雀替是至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3、屋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在极大地丰富建筑物的整体造型的同时,大体积的屋顶也可将雪雨水直接排放到基座以外,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建筑物的防潮措施。其结构形式为两坡顶和四坡顶,并辅以单檐双檐之分。中国古建屋顶主要有五种形式:即: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及攒尖。
(1)庑殿、歇山
庑殿属四坡屋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典,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是四坡与两坡重合屋顶,其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此外,天安门城楼屋顶即属于重檐歇山样式。
2)悬山、硬山
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山墙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墙。
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于山墙之外。山墙大多用砖石承重墙并高出屋面,墙头有各种形式。此种样式以中国南方居多。
(3)攒尖
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和在顶部,最后再加顶。
(三)斗栱为重要建筑构造
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的昂组成,下部还有坐斗及翘(图2-8)。其作用为:
1、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2、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3、作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四)以间为单位,模数制的设计方法。
中国古代建筑的两道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之为一间,它也是房屋的基本计算单位。建屋时,只要确定了性质、间数,按所规定的材的等级和“分”,即可建成比例适当、构件尺寸基本合理的房屋,从而也就达到了模数制,从而即便是没有图纸也能组织施工,并能保持建筑群的整体性。
(五)院落式布局,注重建筑群的整体性。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常为南北向,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四进院落的平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三、中国古代房建的主要类型
(一)宫殿
中国自古以来均建造了大量的宫殿建筑,现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明清皇城—紫禁城,此建筑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之典范。前有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后有乾清、坤宁、交泰三宫,这种布局为传统的“前朝后寝”式布局。紫禁城内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建筑都有主有从,以配殿衬托主殿。整座宫城正是以建筑形象体现了皇家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
(二)民宅
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民宅大多无台榭,屋顶也仅有悬山及硬山两种。但也是以院落式布置,北房明间为堂,东西间及耳房为居室,以东间为上;多院落住宅中,中轴线上院为上;也是按传统礼制安排居住。
(三)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以佛教为主要,仅洛阳一带就曾建寺院1200多座,我国着名的佛像石窟多数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建造的。其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中心为三层台基上的九层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环绕围墙形成矩形院落。院落的东、南、西三面中央开门,门上都建有门楼。院北是较简单的乌头门。僧舍等附属建筑在主体建筑的后面和西侧。寺墙四角建角楼,墙上有短椽并盖瓦,墙外挖壕沟环绕,栽种槐树。此外,道家建筑的白云观及青羊宫,也是非常有名的建筑。
(四)陵墓
因为中国古代砖石结构建筑主要就是体现在陵墓建设之上,故对其加以叙述。依据中国传统思想,木属阳、故造阳宅,石属阴、继而造阴宅。中国古代帝王有这“视死如视生”的理念,其生前所住所用,在其死后均移至地下。据考证,墓室最早为楚国所用,西汉时期得以发展,但仍以木制为主,其名为“黄肠题凑”。东汉时期出现了石砌墓室,墓顶发展经平梁顶、拱门顶至东汉末期已发展为苍穹顶。在明清帝陵的方程明楼及墓室内的门梁柱,也是以砖石建造的,但由于木材的主导地位,在门梁柱及屋顶均雕刻出斗栱及翼角等。由此可见,我国工匠对砖石的使用也是具有较高水平的。
四、中国古代房建发展的几点弊端
行文至此,已接近尾声,凡事有利则有弊,中国古建虽历经千年传承但也存在多数弊端,在此姑且妄加剖析一二:
1、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观念及皇权的高度集中制,对中国古代的房建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百姓建房的高度及规格形制不能超越副署,而副署又不得超越皇城,从而使诸工匠即便有了新建造理念,也不敢妄加建造。
2、明清两朝虽设立工部总管国内建造,但始终未能将其形成一门学科,建造之事仅局限在工匠之间,且好的建筑技术不是禁存于大内,就是藏匿在私人的囊狭之中,从而对古代房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3、受封建观念及其他因素影响导致砖石一直未能起到建筑主导作用,从而使中国古代房建失去了质变的契机。
4、中国二千年文明史,朝代更替频繁,且又经南北朝及五代十国的两次大分裂,对古代建筑造成了极大的损坏。而战争的胜利者往往对前朝遗物进行大肆焚毁,
这是中国古建多数不能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远古到汉代的木结构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从半坡遗址到商代盘龙城遗址、西周周原建筑遗址、汉代礼制建筑、石阙等,虽已有复原研究,但还都未能得出系统的结论,只能看出一些脉络: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结构,后代虽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结构发展史中却有重要作用。②自商代至战国宫殿遗址中已发掘的平面柱网布置,均纵向成行列而横向常不成行列。据此可推断屋架构造,系以纵架为主,直至汉代仍有应用,故纵架应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构造形式。后来,辽金时期偶然也有使用纵架承托横架的构造,那是经过改进提高的纵架。③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栌斗上用拱、昂等组合成铺作的复杂构造形式。
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根据现存实例,可以推断这三种结构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应用。它们的特点如下所述。
殿堂结构: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如造楼房,只须增加柱额和铺作层(平坐)即可。应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平面均为长方形。有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斗底槽。
厅堂结构:用横向的垂直屋架。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每两个屋架间用椽、襻间等连接成间。每座房屋的间数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数、相应步架的椽平长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数量、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规定平面形式。厅堂结构施工较殿堂结构简便,但不宜建造多层房屋。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称为"柱梁作",应用普遍。现存实例中,还有一种综合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形式,如奉国寺大殿,用纵、横、竖三个方向的柱、梁、铺作等构件,互相交错,组成一个整体,施工繁难,辽金以后未见再用。
簇角梁结构:用于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的建筑,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称"大木大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称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则称为"攒尖",多用于小型亭榭。
此外,在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地区,习惯用穿斗式构架。它与厅堂结构同属横向垂直的屋架,但厅堂结构由逐层抬高而减短的梁承受檩和屋顶的重量,故称抬梁式构架。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檩,不用梁,柱间穿枋仅是连系构件。
构件种类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宋代抬梁式构架
根据《营造法式》作如下介绍:
①形制。殿堂型构架内、外柱同高,柱头以上为一水平铺作层,再上即为贯通整个房屋进深方向,随屋面坡度叠架的梁。厅堂型构架内柱升高,没有贯穿整幢房屋进深方向的大梁,在柱间使用较短的梁叠架起来。
②柱。大多加工成梭形,外檐四周的柱子带有生起和侧脚。
③梁。露明的梁称为明伏,被天花遮住的梁称为草伏,明伏有的加工成月梁形式。按每根梁长度和位置的不同称谓,如檐伏、乳伏、平梁、搭牵等。梁的长度以椽架来衡量,一椽架即指一条架在两伏之上的椽子的水平长度,一般梁的长度为几个椽架的长度即称几椽檐伏,但两椽架长的梁在构架最上一层的称为平梁,在内外柱之间的称为乳伏,处于乳伏之上一椽架长的梁称为搭牵。
④铺作。在梁柱交点的斗拱形成铺作层,它既能加强构架的整体性,又能巧妙地吸收、传递来自不同方向的荷载,是抬梁式构架中起结构作用的重要部分。
清代抬梁式构架
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作如下介绍:
清七檩硬山大木小式构架。
①形制。清官式建筑构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筑等级较高,多用斗拱。有的檐柱、内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斗拱层,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构架,多数则近似宋式厅堂构架。大式也有不用斗拱的,用材较为粗壮。小式建筑规模小,不用斗拱,用料也较节省。但无论大式或小式建筑均无明伏、草伏的区别。
②柱。抬梁式构架中的柱子按位置定名。位于前、后檐最外一列柱子称为檐柱,位于山墙正中的柱子称为山柱,在建筑的纵中线上的内柱称为中柱,除中柱以外的内柱,均称金柱。从故宫现存建筑看,明代建筑柱子尚保留了侧脚、生起的作法,清代则很不明显。
③梁。每榀梁架中主要的梁,按本身所承托的檩数定称谓,例如上承九檩者称为九架梁,依次有八架梁、七架梁,直至三架梁。梁的长度以步架(即檩间水平距离)来计,九架梁者长八步架,七架梁者长六步架,六架梁者长五步架等。此外,还有几种次要的短梁,如檐柱与金柱间的梁,长仅一步架,在大式建筑中称桃尖梁,在小式建筑中称抱头梁。如果廊宽两步架,桃尖梁加长一倍,称双步梁;这时往往上面还有一道一步架长的短梁,称单步梁。各种类型的梁,截面高宽比,多近于6:5,或5:4,截面近于方形。
④斗拱。元代以后,梁、柱节点上的斗拱逐渐变小,与唐宋建筑中的斗拱相比,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性加强。到清代斗拱几乎蜕化为装饰性构件。
⑤其他。梁架中的叉手、托脚被取消,纵向的联系构件减少,襻间、串等被统一成檩、垫、枋三位一体的标准作法,称"一檩三件"。
抬梁式构架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
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柱之间。斗枋、纤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
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此法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后,鉴于柱子过密影响房屋使用,有时将穿斗架由原来的每根柱落地改为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而这些承柱穿枋的层数也相应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托挑檐。这时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屋顶,一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有时以垫瓦或加大瓦的叠压长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穿斗式构架是一种轻型构架,柱径一般为20~30厘米;穿枋断面不过6×12至10×20平方厘米;檩距一般在100厘米以内;椽的用料也较细。椽上直接铺瓦,不加望板、望砖。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
井干式结构
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献都属汉代。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器中就有双坡顶的井干式房屋。《淮南子》中有"延楼栈道,鸡栖井干"的记载。
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是井干式结构房屋的实例。它有平房和二层楼,平面都是长方形,面阔两间,上覆悬山屋顶。屋顶做法是左右侧壁顶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檩,椽子搭在脊檩和前后檐墙顶的井干木上,房屋进深只有二椽。
同时,个人建议你看看梁思成先生的《拙匠随笔》和庄裕光先生的《古建春秋》,里面分章节介绍了中国古建筑。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㈢ 广亮门的与如意门
在丰富悠久的北京历史文化中,胡同建筑文化占有重要地位;而城区里为数众多的胡同中,四合院的门楼是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今天,胡同里存在的四合院门楼多为清代所建,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在一些老胡同里也还保存着极少数的明代建筑。这些年代悠久、造型精美、不同风格的门楼,包括其门头、戗檐、门簪、门墩、门钹……的装饰艺术,有着极高的研究、考证、欣赏价值。京城的宅门可分为三类:屋宇门、墙垣门、西洋门。这里只介绍为数较多的广亮大门和如意门。官宦之家的门楼是广亮大门。如四合院在胡同北边,门楼要建在院落的东南角,所谓坐北朝南。大门的进深一分为二,门里门外各形成半间房的开间,从外面看有宽阔的门洞。门洞的前檐下左右对称装饰木制雀替与三幅云,这是官品的象征。里边的木制大门,门框上配木制门簪二个或四个,左右槛框下配石制抱鼓石一对,其石质好,造型高大、雕工精细。为什么叫广亮大门呢;《说文解字》中解释“广”字为“殿之大屋也。”“亮”字为“亮,同谅、同信也。”
广亮大门门楼两侧砌八字粉墙,临街地面设置上下马石一对,其倒座墙上配有石雕洞的拴马桩。目前,在东城区的黑芝麻胡同或西城区的正觉胡同里还能见到保留着上下马石或拴马桩的老门楼。
在众多的胡同中,保存完好,为数最多的是如意门门楼。其建筑造型独具特色。门楼阔为一大间,大门设在外檐柱间,门框两侧砌砖墙。门楣与两侧砖角交接处砌成如意状的砖饰,人们称其为“如意门”。门楼砌工考究,门头栏板和戗檐均有砖雕图案。门簪上配木雕花卉图案。门头上的砖雕图案有着浓郁的北京民俗文化特色。以蝙蝠、喜鹊、仙鹤、盘长、如意等分别组成画面,各有其寓意。还有雕刻多宝阁或“竹林七贤”故事的;是胡同文化史与民俗史的写照。木门上的门联,内容多为修、齐、治、平,或宅主人自撰,在书法上涉及行、楷、隶、篆,可谓丰富多彩
㈣ 天安门详细资料
天安门是明清皇城的正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以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最初的承天门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坊。天顺元年(1457年)间,牌楼毁于雷火,时至八年后的成化元年(1465年)才得以重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楼。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承天门再次为战火所毁。至清顺治八年(1651年),才依皇帝旨意在原址上进行大规模重建,并更名“天安门”(满语:abkai elhe obure ka),象征皇帝“受命于天,安邦治国”。此后的康熙年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宏伟外观。解放后,天安门在相关部门的关心下,于1952,1970年又进行了两次整修,基本保持顺治年间原貌,只是比原来高了83厘米。
天安门坐北朝南,原通高33.7米,1970年重修后增高至34.7米。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建筑的底部为汉白玉精雕的须弥座,高1.59米。城台建于底座之上,面积4800平米。城台的两侧有登城马道,台上建城楼。
天安门城楼布取“九五”之数,面阔九间(57.14米),进深五间(20.97米),谕示皇帝的“九五之尊”。城楼重檐歇山式顶。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螭吻、仙人、走兽。在两层正檐之间用滑轮固定着一枚国徽,直径1.7米,与北京中轴线严密重合。屋檐下悬挂17盏大红宫灯,其中主灯重达450公斤,辅灯也各重350公斤。整座屋顶由60根大红木柱支撑,每根柱的直径约2米。城楼的正背面均排列有36扇菱花门窗,天花、斗拱和梁枋上都绘制了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楼体的四周回廊环绕,廊深3米左右。城搂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红漆巨柱排列整齐。地面铺的全是金砖,面积约2000平方米。下层是高13米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明清两代,平时只有皇帝可以进出。城楼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宽阔的称“御路桥”,专为皇帝而设,而皇后大婚的时候,以及科举的前三甲也可以破例从这里通行一次,以示身份尊贵和皇恩浩荡。到如今,每日升降旗仪仗队由此桥进出,凸现出了国旗的庄重和人民当家作主;御路桥两旁有皇亲国戚过往的“王公桥”;王公桥左右的“品级桥”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员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员和兵弁、夫役只能走最边远的“公生桥”。公生桥架在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中山公园)门前。5座内金水桥除有类似严格的等级规定外,还表示“万方来朝”之意。
天安门城楼前后共有4只华表,建于永乐年间。华表的形状大家都相当的熟悉,现今的华表是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而在很久很久以前,据说,是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产生了木制华表,人们用它来标识道路。现在想来,在那个原始的时候,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建筑,可能大多数地区都是原始的状态,少有人居住,人们用华表来作为标志,避免迷路,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还有后来产生的邮亭,传舍也用这个标识。最初的时候,称之为“桓木”或者“表木”,后来渐渐地被大家读成了“华表”。人们在这根木柱上刻写意见,供氏族首领参考。而到近代以后,华表取之石材,雕刻精美已经不再允许人们随意写画,但是依旧有提醒君主勤政爱民的作用。
天安门城门上原本是挂着“天安门”牌匾,民国期间(1949年前)曾挂上蒋介石画像,1949年以后改挂巨大的毛泽东画像。画像绘制在一整块玻璃钢板上,每年国庆节前都要更换。画像的两侧镶嵌有巨型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自1987年11月开始,天安门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整座天安门城楼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历经百年浮浮沉沉,却依旧雄浑,仿佛历史的呐喊,那样的深邃,那样的震撼。这是中华精魂所在, 让我们永远为之自豪。
公交路线:公交车1、4、52路,天安门站或乘1线地铁到天安门东站下车
景点等级:5A
景点电话:010-63095745
具体位置: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市区中心
门票:成人:15元/人;学生:5元/人,70岁以上老年人:5元/人,现役军人免费。
开放时间:9:00-17:00 (16:30停止售票)
注意事项:等城楼参观时,不能带包、饮料和危险品,稍大的包需在存包处寄存,城楼大厅内禁止照相。
乐你游 出行旅游第一站为您提供帮助!
㈤ 平遥古城住宿有什么地方推荐
平遥古城住宿推荐平遥古城祁公馆、丽枫酒店(平遥古城店)、平遥古城居舍1370民俗客栈这几家。
1、平遥古城居舍1370民俗客栈
酒店房间宽敞明亮,薰衣草的芳香时刻伴随您左右,让住宿者时刻感受宁静悠闲的舒适体验;智能窗帘躺在床上就可以按动开关按钮,调节需要的光线;独有的音乐覆盖系统,让海浪、风声、虫鸣、溪流四种自然之音,进入恬静梦乡,除了自然之音,还可以选择蓝牙音响、洗澡音乐,想听就听,随心所欲。
㈥ 谁是真正的“前门楼子”
你知道真正的“前门楼子”吗?提出这个问题,我相信有不少人认为我可能疯了。
毕竟,提起前门,别说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就是没来过北京的外地人也从不陌生。几十年的“大前门”香烟风靡全国,烟盒与烟纸上都标画着前门的图案;而且作为北京皇城中轴线的最南端,前门的地标性意义影响深远,以至于在开国大典前夕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前门就曾出现在伍佰元币值的纸钞上,一直使用了6年,到1955年才正式停用。
然而,烟盒上的大前门和伍佰元纸币上的大前门,怎么会是两种图案呢?
奇怪吧。这种混淆一直在困惑着我们,乃至我们的父辈。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前门呢?
其实,前门就是老北京内城城门中的正阳门,因地处内城最南端,而古代又将南北按传统风水认知分为“阳”和“阴”,所以这座北京内城正南端的城门,就被称为正阳门。又因其地位紫禁城的正前方,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给它起了个朗朗上口的俗称——前门,并一直沿用至今。
严格的说,真正的前门是伍佰元纸币上的正阳门。“大前门”烟标的图案仅是正阳门的瓮城箭楼而已。但是,普通百姓对俗称的耳口相传(最主要的因素)和“大前门”香烟的风靡全国,让真正的前门楼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瓮城箭楼成为人们心目中“前门”的真正形象。
不信吗?那你可以问问你身边的人,就拿着正阳门城楼和瓮城箭楼两张图片,十个人中有多一半会选择箭楼。
然而,从古代建筑规制的角度来看这两座建筑,很明显,无论从等级、规格和规模来说,正阳门城楼都远远高于箭楼。正阳门城楼通高40.36米,通宽41米,进深21米,面阔七间,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朱红梁柱上饰金花彩云,为三重檐垂楼阁建筑;箭楼通高38米,通宽62米,进深32米,西阔七间,东、南、西三面各辟四层箭窗共94孔,后出抱厦五间、设三门,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为重檐堡垒式建筑,城台设券门,与城门相对。
一个是三重檐的歇山顶的楼阁建筑,一个是重檐歇山顶的砖砌堡垒建筑,在以木结构为建筑核心的古老中国,单凭砖木的区分,就能看出两座建筑的等级差异。而且,一个是三檐,一个是重檐,箭楼就这样又被比下了一头。如果从功能上区分,砖砌的箭楼与曾经的瓮城连为一体,主要用于御敌;正阳门城楼,是内城南端主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直通太和殿。一“拒”一“迎”,更能看出两座建筑(其实准确的说是一个建筑体的两个部分)的规格大不相同。
前几年有部电视剧,片名叫《前门楼子九丈九》。剧情不错,但片名又是一个坑爹的误导。按照度量换算,九丈九相当于33米,这比箭楼高度少了5米,和箭楼进深长度相当。可见这个“前门”是指的箭楼。连“文化人”都混淆了,更何况普通百姓对“前门楼子”的认识呢。
这种混淆从明中期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从清中期开始,人们将大栅栏和珠市口一代通通划进了“前门”的范围。前门,从一个建筑称谓,外延成一个商业圈子。
人们都知道,在这个古今繁华了近三五百年的前门地区,成就了大批的“老字号”,从绸布、药品,到鞋帽、餐饮、戏楼,等等等等。以至于在今天,在前门地区,商铺仍旧鳞次栉比,每天迎接着南来北往数以万计的游人。
然而,真正的前门却不见了,瓮城城墙拆了,一个建筑体就这样在“时代的发展”中被活生生地一分为二。问题来了,到底谁才能代表前门呢?
㈦ 门楼放哪些东西旺财 门楼放什么旺财
1、葫芦。想要旺家,大门上非常适合挂葫芦,这样能够将财运全部都聚集起来。家庭成员可以不断增强赚钱的能力,学生党可以拿到丰厚的奖金,上班族能够获取可观的工资收入。葫芦从外形上来看的话,口小腹大,可以吞纳很多东西,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能够全部吸取到腹中。一些人家的大门,尤其是农村地区,大门肯定免不了要遭受风吹日晒。因此在购买葫芦的时候,务必要选择好的材质,至于木制类的就不太合适,时间长了之后,容易被侵袭腐烂。葫芦体积不能太大了,要以小巧为主,否则挂在大门上会显得特别不协调、不好看,看起来极为突兀,容易影响家居的整体美感。
2、貔貅。如果想要旺家的话,那么大门上非常适合挂貔貅,这样可以起到镇宅保平安的强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家里不会有邪祟之物进入,家里的气场和运势,会变得特别平衡与稳定。至于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自然也能够感受到很多幸福与美好的瞬间,日子会越过越红火。貔貅还有一个特别强大的功效,那就是催旺金钱运势。在其助力下,家里的经济状况会变得越来越好,全家人都能够享受到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除了挂貔貅,也可以挂五帝钱,后者由古代帝王发行制造,具有帝王的威严,邪祟之物压根就不敢靠近。而且这些货币在古代,都是正常流通的,所以它也代表着财富,寓意着全家人能够赚到更多的大钱,享受到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3、铃铛。铃铛是风水学中,非常重要的物品,它不但可以招揽到好的运势与气场,而且还能够招风。将其挂在大门上之后,家里的气流流通得会更加顺畅,家人可以拥有成功的事业、丰厚的钱财、甜蜜的感情,以及强健的体魄。铃铛能够发出声音,尤其在大风的吹动下,它们能够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也能够让家人感受到活力。除了大门上可以挂东西,大门口也可以放置一些摆件。麒麟摆件可以带来好运,还能够助力家族中出现大人物,它将一直守卫着全家人的安全、健康,以及幸福。石狮子摆件可以带来威严,基本上小偷,或者是其他心怀鬼胎的人,都会被震慑到,不敢轻易下手。水晶摆件能
㈧ 巴黎凯旋门简介!
凯旋门(Triumphal Arch)是欧洲纪念战争胜利的一种建筑。始建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统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绩。后为欧洲其他国家所效仿。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广场上。用石块砌筑,形似门楼,有一个或三个拱券门洞,上刻宣扬统治者战绩的浮雕。法国巴黎的星形广场凯旋门,又称戴高乐广场凯旋门,始建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政权的鼎盛时期的1806年。这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为巴黎四大代表建筑之一,是法国政府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
凯旋门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戴高乐广场中央,是拿破仑为纪念他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大败奥俄联军的功绩,于1806年2月下令兴建的,1836年建成。它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高50米,宽45米。厚约22米。门墙上的石雕描绘的是拿破仑在1792-1815年的战争历史,拱门右边是路德所雕的《马赛曲》。每年7月14日法国国庆,都会在凯旋门举行盛大隆重的国庆献礼,引得成千上万的游客到此观赏。凯旋门内的无名战士墓,埋葬了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无名法国士兵。1921年至今,纪念火焰和鲜花从未中断过。巴黎凯旋门(The Arc de Triomphe),
位于巴黎戴高乐星形广场的中央,又称星形广场凯旋门,为巴黎四大代表建筑之一(埃菲尔铁塔,星形广场凯旋门,卢浮宫和卢浮宫博物馆,巴黎圣母院)。面对香榭丽舍大街,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为纪念奥斯特利茨战争的胜利而建立,1806年8月15日奠基,1836年7月29日落成。它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设计师是沙勒格兰CHALGRIN。星形广场凯旋门全部由石材建成,高48.8米,宽44.5米,厚22米,中心拱门宽14.6米。四面各有一门,门上有许多精美的雕像,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波拿巴远征的286名将军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外墙上刻有取材于1792~1815年间法国战史的巨幅雕像。所有雕像各具特色,同门楣上花饰浮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俨然是一件精美动人的艺术品。正面有四幅浮雕——《马赛曲》、《胜利》、《抵抗》、《和平》。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刻在右侧(面向田园大街)石柱上的“1792年志愿军出发远征”,即着名的《马赛曲》的浮雕,是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艺术杰作。凯旋门建成后,到19世纪中期,又在其周围修建了圆形广场以及12条放射状道路。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1920年11月,在凯旋门的下方建造了一座无名烈士墓。墓是平的,里面埋葬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在停战纪念日等重大节日,法国总统在此为阵亡的法国烈士敬献鲜花、默哀悼念。每年7月14日法国国庆节的阅兵队伍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凯旋门内设有电梯,可直达50米高的拱门。人们亦可沿着273级螺旋形石梯拾级而上。上去后可以看到一座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许多有关凯旋门建筑史的图片和历史文件,以及介绍法国历史上伟大人物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和558位随拿破仑征战的将军的名字。另外设有两间配有英法两种语言解说的电影放映室,专门放映一些反映巴黎历史变迁的资料片。广场的周围有12条放射形林荫大道,广场上几乎总是车水马龙,游人可以登上凯旋门欣赏巴黎的美丽景色。
巴黎12条大街都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气势磅礴,为欧洲大城市的设计典范。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门高36.6米,宽14.6米。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还高达[2]五六米。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凯旋门的拱门上可以乘电梯或登石梯上去,石梯共273级,上去后第一站有一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和法国的各种勋章、奖章。另外,还有两间配有法语解
说的电影放映室,专门放映一些反映巴黎历史变迁的资料片。再往上走,就到了凯旋门的顶部平台,从这里可以鸟瞰巴黎名胜。凯旋门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无名烈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着红色的墓志:“这里安息的是为国牺牲的法国军人。”据说,墓中长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墓前有一长明灯,每天晚上,这里都会点起不灭的火焰。每逢节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长的法国国旗从拱门顶端直垂下来,在无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飘扬。卡鲁塞尔凯旋门是为了庆祝1805年拿破仑·波拿巴的一系列战争胜利而在1806至1808年由皮埃尔·弗朗索瓦·封丹那和沙尔勒·拜尔西耶设计、建造的。可以说它是对罗马的塞蒂米奥·塞韦罗凯旋门的模仿,包括仿造了塞韦罗凯旋门的纪念性建筑结构及其上面的雕塑饰物。红色和白色的大理石圆柱之间是三个圆拱门。拱门的上方布满了纪念拿破仑皇帝战绩的浅浮雕。凯旋门顶端摆放了四匹镀金的奔马。这些马是根据拿破仑命令从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移来的,原物于1815年归还给了意大利,现在上面是换上去的复制品,同时还添了一辆马车和和平女神像。
在莫斯科城西的繁忙大街中央,有一座造型和巴黎凯旋门几乎一模一样的凯旋门,只是形体略微小些。让人诧异的是,这两座凯旋门都是为了纪念同一次战争而建。是为纪念俄军打败拿破仑这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史例。 说起莫斯科的这座凯旋门,还有一段故事。1812年,拿破仑率领64万大军攻进了莫斯科,并放火烧毁城池,他认为他胜利了。而莫斯科军民在拿破伦抵达前实施了坚壁清野,让拿破仑大军欣欣而来,无功而退,并在拿破仑撤离途中频频予以狙击,加之天寒地冻,粮草不继,让拿破仑吃尽了苦头,导致伤亡惨重。莫斯科人当然也胜利了。这是当事人对历史常有的立场。 1814年,为庆祝战胜拿破仑和俄军将士从西欧远征归来,莫斯科人在特维尔关卡建立了一个木制凯旋门。不过在12年后的1826年,该凯旋门就因木头腐朽而倒塌。经过商议,决定用石头原料重新建一个新的凯旋门。几经周折,才于1829年8月17日正式动工,于1834年9月20日建成。1936年苏维埃政府决定规划白俄罗斯车站附近的广场,于是将凯旋门等其他建筑推到。大量的凯旋门雕刻装饰品被保存到了舒塞夫建筑博物馆中。1966年,莫斯科劳动代表大会决定在新的地址上重建凯旋门。1968年11月6日,新的凯旋门在新的地址上再次被建立起来。从1814年的木制凯旋门,到1968年新的莫斯科凯旋门在胜利广场东面落成,已经过去了整整154年。 [1]
[1]
这座凯旋门高28米,,是按照古罗马康斯坦丁凯旋门样式建造。门的基座上共竖立着6组12根圆柱。圆柱用生铁铸成,高12米、重16吨。圆柱之间站立着手持盾牌和长矛的勇士,勇士头顶的墙壁上是反映俄军同法军作战的浮雕。凯旋门顶部安放着6匹背生双翅马拉着的凯旋车,车里坐着胜利女神,她的右手高擎着月桂花环,面向城市入口处。其下武士,手执利剑,或月桂花环和橄榄枝,象征胜利和平。门柱之间,四尊俄军士兵,身披盔甲,手执盾枪,手指上刻着“驱逐法兰西,解放莫斯科”,门楣上饰有抗击拿破仑军队的44个俄罗斯城市的城标。整个凯旋门用白石贴面,在黑色圆柱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凯旋门巍峨壮观,记载着历史的辉煌。它耸立在马路中央,默默地守护着莫斯科的门户,目睹了一百七十多年的沧桑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高官大多居住在这条街上。离凯旋门几十米处,就是俯首山顶上的胜利广场,那是为纪念另一次抗击侵略的战争而建的。广场面积宏大,更有200来个水柱状喷泉冲天喷涌,蔚为壮观。1995年建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馆就坐落在广场的另一端。
凯旋门是罗马帝王为炫耀其侵略战争胜利而创造出的纪念性建筑物。罗马共和时期的凯旋门建立不多,到了帝国时期,几乎每一次重大战役的胜利都要建立凯旋门。后为欧洲其他国家所沿用。凯旋门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广场上。用石块砌筑,形似门楼,有一个或三个拱券门洞,上刻宣扬统治者战绩的浮雕。提图斯凯旋门是帝国前期提图斯皇帝为纪念他镇压犹太人的胜利而建立的。是现在罗马城中保留下来的最典型的三座凯旋门之一。
提图斯,教会中文作提多王,41年(一说为39年)12月30日—81年9月13日。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的第二
君士坦丁凯旋门
任皇帝,79年—81年在位。提图斯以主将的身份,在公元70年攻破耶路撒冷,大体上终结了犹太战役。在他短暂两年的执政期间,罗马却发生了三件严重灾害︰79年的维苏威火山爆发、80年的罗马大火与瘟疫。他是一个在当时普遍受到人民爱戴的皇帝。在玛利亚·特蕾西亚大街的南端,矗立着一座气势磅礴的罗马式凯旋门。这是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于
1765年为庆贺其儿子里奥波特和西班牙公主玛利亚·露朵维卡的婚礼而建造。这位王子后来加冕成为里奥波特二世皇帝。凯旋门上的两块大理石浮雕修筑于1774年,记述了哈布斯堡皇朝的婚丧大事。南端的浮雕记述的是王储里奥波特欢庆的婚礼,而北端浮雕上陈列的却是悲哀的葬礼,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的丈夫弗兰茨正是在这场婚礼上暴卒而死。塞维鲁凯旋门(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是古罗马广场上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之一,它位于古罗马广场西北端,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筑,建于公元203年。该凯旋门是为了纪念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皇帝(emperor Septimius Severus)和他的两个儿子卡拉卡拉(Caracalla)和塞普提米乌斯·盖塔(Geta)在194或195年和197-199年两次战胜波斯。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皇帝是古罗马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在考门达斯皇帝(emperor Commos)混乱的统治之后使得罗马帝国重新恢复了稳定局面。塞维鲁凯旋门高23米,宽25米,有3个拱道。最中间的拱道高12米,剩下两个都高7.8米。最初在两个楼梯平台之间的一段楼梯连接着中间的拱门。公元4世纪时被一条路所取代。靠近卡匹托尔山脚(Capitoline Hill)的塞维鲁凯旋门,两个楼梯平台之间的一段楼梯连接着中间的拱门当时只有位于安科纳(Ancona)的图拉真凯旋门(Arch of Trajan)拥有相同的结构。由于到公元4世纪时,自然腐蚀造成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将这里改成了一条道路。在中世纪时期,再三发生洪水将更多的沉积物冲刷到了这里,使得当时很多浮雕都被冲刷掉,直到1742年才再次补画上去,不过目前只有拱门的上半部门可以看得出来。这座凯旋门之所以能够保持的比较完好主要依赖于当时与一座基地教堂结构相组合。当教堂被重建于别处时,凯旋门仍然保留着教会的性质,所以它能够一直保留至今而没有被其他建筑所代替。罗马最为知名的修建于315年的康斯坦丁凯旋门(Arch of Constantine)就受了塞维鲁凯旋门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塞维鲁凯旋门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