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狗獾子图片
獾是分布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别称狗獾、欧亚獾等,共有5个亚种,毛色为通常灰色,下腹部为黑色,脸部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耳端为白色,主要吃蚯蚓,但也吃昆虫、甲虫和小型哺乳动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獾的种类图片大全吧!
狗獾
狗獾
狗獾别称獾、獾八狗子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头扁、鼻尖、耳短,颈短粗,尾巴较短,四肢短而粗壮,爪有力适于掘土,经常在洞里生活,背毛硬而密,基部为白色,近末端的一段为黑褐色,毛尖白色,体侧白色毛较多。下颌、喉部和腹部以及四肢都呈棕黑色。多栖息在丛林、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丛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杂。
⑵ 请问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獾,名称: 獾(拼音:huān 英文:Meles meles)
獾的图片集萃(18张)
英文名: Badger(其来源于獾头部的毛十分像徽章,尤其像警徽,由于徽章的英文单词为Badge,故獾称之为Badger),Brock;
又名: 狗獾、猪獾、獾子、芝麻獾、獾八狗子、獾猪、拱猪、沙獾、貒。
分类: 哺乳纲、食肉目、鼬科、獾属
体长: 500至700毫米尾长:150至200毫米。
毛色:獾的脊背从头到尾长有长而粗的针毛,颜色是黑棕色与白色混杂,呈现棕灰色。
寿命: 10~25年
地理种群差异: 獾是食肉目鼬科兽类的通称。约6属共9种。中国有3种:狗獾、猪獾和鼬獾。
分布情况: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獾(5张)
物种状况:狗獾、猪獾地方常见,袋獾、狼獾已受到相关法律保护。
生活习性:嗅觉灵敏,善掘土,穴居。昼伏夜出。大多数种类独居生活。
食性:獾的食性很杂,喜食植物的根茎、玉米、花生、菜类、瓜类、豆类、昆虫、蚯蚓、青蛙、鼠类和其他小哺乳类、小爬行类等。
生活环境: 山地、森林、草原、丘陵、盆地、溪流湖泊均有分布,适应能力较强。
2形态特征
獾的图片欣赏(16张)
体形粗实肥大,四肢短,耳壳短圆,眼小鼻尖,颈部粗短,前后足的趾均具强有力的黑棕色爪,前爪比后爪长。脊背从头到尾长有长而粗的针毛,颜色是黑棕色与白色混杂,呈现棕灰色。鼻端具有发达的软骨质鼻垫,类似猪鼻;四肢较粗而强,趾端均生有强而粗的长爪,爪长近似趾长。獾依靠灵敏的嗅觉,拱食各种植物的根茎,也吃蚯蚓和地下的昆虫幼虫,或者在溪边捕食青蛙和螃蟹,或者在灌木丛中捉老鼠,甚至吃动物腐烂的尸体。它的爪子细长而且弯曲,尤其是前肢爪,是掘土的有力工具。獾的毛色为黑褐色与白色相杂,头部中央及两侧有三条白色条纹。獾是群居动物,一个洞穴内居住十只左右。獾是夜行性动物,有冬眠习性,在秋季积累大量脂肪,11月入洞冬眠,第二年3月出洞。
3生活习性
獾(19张)
1~2岁性成熟,妊娠期230天左右,每胎产仔3~4只。幼獾35日龄左右睁开眼睛。经过5~6个月的生长发育,秋末冬初时幼獾基本长大。
4种群分布
狗獾
獾又名獾、獾八狗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是一种皮、毛、肉、药兼具的野生动物。狗獾体重约10-12公斤,体长45—55厘米。头扁、鼻尖、耳短,颈短粗,尾巴较短,四肢短而粗壮,爪有力适于掘土,经常在洞里生活,背毛硬 而密,基部为白色,近末端的一段为黑褐色,毛尖白色,体侧白色毛较多。头部有白色纵毛三条;面颊两侧各一条,中央一条由鼻尖到头顶。下颌、喉部和腹部以及四肢都呈棕黑色。狗獾多栖息在丛林、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
獾
木丛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杂。
猪獾
猪獾遍布于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华北及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区。国外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等地也有分布。体形大小似狗獾,二者区别主要在于猪獾的鼻垫与上唇间裸露,吻鼻部狭长而圆,酷似猪鼻。体重10千克以上,体长650-700毫米。全身浅棕色或黑棕色,另杂以白色;喉及尾白色;鼻尖至颈背有一白色纵纹,从嘴角到头后各有一道短白纹。从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都有栖居,生活习性与狗獾相似穴居,住岩洞或掘洞而居,性凶猛,叫声似猪。视觉差,嗅觉发达。夜行性。食性杂,尤喜食动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蜥蜴、泥鳅、黄鳝、蝼蛄、天牛和鼠类等,也食植物性食物,有时盗食农作物玉米、小麦、白薯和花生等。有冬眠习性。立春前后发情,怀孕期3个月左右,于4-5月产仔,每胎2-4仔。獾油治烫伤,对痔和胃溃疡有一定疗效。针毛可制毛刷和笔。
狼獾
狼獾主要生活在北极边缘及亚北极地区的丛林之中,中国的东北有时也能看到它们的足迹。大概是因为它们既有狼一样的残忍,又有獾一样的体形,因此而得名。实际上,狼獾属于鼬鼠家族,而且是该家族中最大的动物,身长可达1米,重达25公斤,以棕色为主,远远望去,很像一头小小的棕熊。
狼獾是一种喜欢独来独往的动物,只有到发情期才肯聚在一起。它们活动的范围很大,母獾的领地可达50~300平方公里,公獾更大,甚至可达1000平方公里以上,往往覆盖了好几个母獾的领地。母獾对自己的领地防守得很严,特别是在发情期及喂养幼仔的时候就更是如此,对于任何胆敢来犯的母獾都会给以坚决的回击,严防第三者插足。但对于前来求婚的公獾又另当别论,因为这正是它求之不得的。狼獾的妊娠期很长,约120天左右,然后产下一窝幼仔,一般为1~3只,有时多达4只,两年后成熟,开始繁殖。
狼獾食性很杂,鸟蛋、小鸟、旅鼠甚至秋天的浆果都吃,但其主要食物是驯鹿,特别是在冬天,当驯鹿群从北极草原回到边缘丛林的时候,它们就会大开杀戒,跟在猎物后面穷追不舍。由于它的腿短,脚大,所以在厚厚的积雪上奔跑起来比腿长而蹄小的驯鹿容易得多。据计算,它们踩在雪上的压强只有驯鹿的1/10,所以得心应手,很容易捕到猎物。一旦捕到驯鹿,便会
獾
很快将它肢解,一部分当场吃掉,其余则分几个地方埋藏起来,以备在漫长的冬季找不到食物时再扒出来享用。有时当寻找食物特别困难时,它们也会饥不择食,靠狗熊或狼群的剩汤残羹甚至腐尸充饥,因而得一别名即“贪吃的家伙”。实际上它们只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必须吃饱肚皮而已。
爱斯基摩人视狼獾的毛皮为宝物,因为这种毛皮即使在气温非常低的情况下,遇到嘴里哈出来的蒸气也不会结冰,仍能保持柔软干燥。这对在户外活动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脸周围的皮毛结起冰来,就会很容易把脸部冻伤。狼獾在中国仅见于大兴安岭森林,是一种不知疲倦地到处游荡的食肉兽,昼夜能跑三、四十公里,更以贪食知名。虽然经常吃其他野兽吃剩的尸体,但也会袭击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
⑶ 狗獾是什么动物图片
狗獾(学名:Meles meles)是鼬科、狗獾属的动物。狗獾在鼬科中体形较大,肥壮,颈部粗短,四肢短健,尾短,体背褐色与白色或乳黄色混杂,四肢内侧黑棕色或淡棕色。
狗獾一般在春、秋两季活动,性情凶猛,冬眠,挖洞而居,杂食性,每年繁殖一次,每胎2-5仔,栖息环境比较广泛,如森林、灌丛、田野、湖泊等各种生境,分布于亚欧大陆大多数地区。
狗獾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形态特征
狗獾
狗獾
狗獾在鼬科中是体形较大的种类,体重约5-10kg,大者达15kg,体长在500-700mm之间,体形肥壮,吻鼻长,鼻端粗钝,具软骨质的鼻垫,鼻垫与上唇之间被毛,耳壳短圆,眼小。颈部粗短,四肢短健,前后足的趾均具粗而长的黑棕色爪,前足的爪比后足的爪长,尾短。肛门附近具腺囊,能分泌臭液。
狗獾体背褐色与白色或乳黄色混杂,从头顶至尾部遍被以粗硬的针毛,背部针毛基部3/4为灰白色或白色,中段为黑褐色或淡黑褐色,毛尖白色或乳黄色。体侧针毛黑褐色部分显然减少,而白色或乳黄色毛尖逐渐增多,有的个体针毛黑褐色逐渐消失,几乎呈现乳白色。 绒毛白色或灰白色。头部针毛较短,约为体背针毛长度的1/4。在颜面两侧从口角经耳基到头后各有一条白色或乳黄色纵纹,中间一条从吻部到额部,在3条纵纹中有2条黑褐色纵纹相间,从吻部两侧向后延伸,穿过眼部到头后与颈背部深色区相连。耳背及后缘黑褐色,耳上缘白色或乳黄色,耳内缘乳黄色。从下颌直至尾基及四肢内侧黑棕色或淡棕色。尾背与体背同色,但白色或乳黄色毛尖略有增加。
狗獾头骨颅形窄长而高。矢状嵴发达,前端在额骨接缝处分叉向两侧延伸。人字嵴显着,与矢状嵴的汇合处超出枕大孔的位置。眶后突与上颌臼齿的后缘在同一水平,颧弓粗壮,腭骨向后延伸到关节窝水平之前,翼骨钩状突呈一细棒状超过关节窝几乎与听泡相连。听泡扁平呈三角形,听道短。 下颔骨底缘较平直,关节窝与齿列几乎在同一直线。
狗獾的齿式=34。上门齿略呈弧状排列,犬齿圆锥状,前臼齿3枚,裂齿呈三角形,后内缘中央有一个低的齿尖,内侧顶端有2个小齿尖。第一臼齿宽大呈矩形,外缘短于内缘,外侧有发达的前尖和后尖,内侧有一个后小突,组成齿的后外角,中央由3个小齿尖构成一纵走的低嵴,内缘与低嵴间为一深槽。下颌犬齿长而向外斜,齿冠向后弯曲,裂齿长度超过宽度的三倍,有发达的下原尖、下前尖和下后尖,但其中下后尖不与下原尖在同一线上,而位于后内侧,后缘凹陷如盆状,边缘由2个外尖和3个内尖构成,第二臼齿较小,圆形。
⑷ 这是什么动物(有图)
中文名:猪獾
猪獾
物种分类:兽类→食肉目→鼬科→猪獾
拉丁名:Arctonyxcollaris
英文名:HogBadger
属中文名:猪獾属
中国分布:分布于西北、西南、华中、华南等地。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是
经济用途:獾油对烫伤有特效治疗作用,对痔和胃溃疡亦有疗效。其皮毛可利用。
Iucn2003:VUC1;A2c.IUCN2003:Notlisted
生境:栖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和山区。
体型:体长600-750mm;体重6.5-7.5kg。
食性:食性庞杂,杂食性。
习性:主要习性与狗灌类同。杂食,居住于岩洞或地穴,亦侵占其他兽穴。夜行性,有冬眠习性。
繁殖:孕期120天左右。春末产仔,每胎产2-4只。
⑸ 猪獾与狗獾区别图片
一、外形不同
1、猪獾:猪獾体型粗壮,吻鼻部裸露突出似猪拱嘴,四肢粗短,头大颈粗,耳小眼也小,尾短,其整个身体呈现黑白两色混杂,背毛黑褐色,胸、腹部两侧颜色同背色,中间为黑褐色。四肢色同腹色。尾毛长,白色。
二、科目不同
1、猪獾:裂脚亚目
2、狗獾:犬形亚目
三、分布地区不同
1、猪獾:分布于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阿萨姆邦)、印度尼西亚(来华朝贡)、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缅甸、泰国、越南。
在中国遍布各省、区,尤其以南方更多。
2、狗獾: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摩尔多瓦。
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乌克兰、英国。
中国从内蒙、东北、华北直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北、陕西、贵州和甘肃等省均有分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猪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狗獾
⑹ 动物猪獾图片是什么样
猪獾是鼬科猪獾属的中型哺乳动物。体长可达70厘米,毛褐色,身体粗壮,喉部白色,面部有两条黑色的条纹。猪獾主要分布于南亚的热带雨林中,与獾相似,身体略小,前爪则更大,利于捕食。猪獾是杂食性动物,在夜间活动,主要以植株、水果、根和动物的肉为食。
⑺ 求“猯子”这种动物的照片。
“猯子”就是"獾子‘’,也叫狗獾、欧亚獾。是分布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属于食肉目鼬科。獾被单独列入獾属,共有5个亚种。通常獾的毛色为 灰色,下腹部为黑色,脸部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耳端为白色。
⑻ 动物獾的图片
獾(学名:Meles meles)也叫狗獾、欧亚獾,是分布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属于食肉目鼬科。獾被单独列入獾属。共有5个亚种。
通常獾的毛色为灰色,下腹部为黑色,脸部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耳端为白色。主要吃蚯蚓,但也吃昆虫、甲虫和小型哺乳动物。獾与美洲獾同属鼬科,但并非同一物种,无论是分布地、食性或习性,均有较大差别。
(8)獾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特征:
体形粗实肥大,四肢短,耳壳短圆,眼小鼻尖,颈部粗短,前后足的趾均具强有力的黑棕色爪,前爪比后爪长。脊背从头到尾长有长而粗的针毛,颜色是黑棕色与白色混杂,呈现棕灰色;鼻端具有发达的软骨质鼻垫,类似猪鼻;四肢较粗而强,趾端均生有强而粗的长爪,爪长近似趾长。
獾依靠灵敏的嗅觉,拱食各种植物的根茎,也吃蚯蚓和地下的昆虫幼虫,或者在溪边捕食青蛙和螃蟹,或者在灌木丛中捉老鼠,甚至吃动物腐烂的尸体。它的爪子细长而且弯曲,尤其是前肢爪,是掘土的有力工具。獾的毛色为黑褐色与白色相杂,头部中央及两侧有三条白色条纹。
⑼ 请问一下这是什么生物,好像死路上了
图片中的动物是狗獾。狗獾、猪獾都很常见,它两长得挺像,外形比较明显的区别是猪獾长猪鼻子,狗獾长狗鼻子。此外,狗獾下巴是黑色的,猪獾是白色的。狗獾的长相自带可爱气质,身体粗壮像个肉滚子、腿短还没脖子,灰白色的头上有两道黑色纵纹,从鼻子延伸到耳朵,小眼睛就藏在这块黑色的区域中。狗獾头小且脸小,并没有全方位的胖,自拍发朋友圈的话,那是妥妥的上镜“小脸”。狗獾有冬眠习性,挖洞而居,以春、秋两季活动最盛,一般在夜间8-9时开始活动,至拂晓4时左右回洞。它们是杂食性动物,小型的鼠类、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甚至搁浅的鱼类,都是它们的食物。除了肉,它们也吃素,不同季节的植物的浆果、坚果和植物的种子,也是它们食谱中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狗獾是机会主义者,遇到什么吃什么。
⑽ 獾有多少种
獾总共有5个亚种,它们分别是狗獾、猪獾、狼獾,蜜獾和鼬獾。
1、狗獾又名獾、獾八狗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是一种皮、毛、肉、药兼具的野生动物。狗獾多栖息在丛林、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丛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杂。
2、猪獾遍布于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华北及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区。性凶猛,叫声似猪。视觉差,嗅觉发达。夜行性。食性杂,尤喜食动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黄鳝、蝼蛄、天牛和鼠类等,也食植物性食物。
3、狼獾主要生活在北极边缘及亚北极地区的丛林之中,中国的东北有时也能看到它们的足迹。大概是因为它们既有狼一样的残忍,又有獾一样的体形,因此而得名。
4、蜜獾的分布范围很广,非洲、亚洲西南部、阿拉伯、直到苏联。体长60~77厘米,肩高一般25~30厘米。背部为灰色。它的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不怕蜂蜇蛇咬。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出来。
5、鼬獾又名猸子、山獾、白猸,属食肉目,鼬科头大,猪鼻,头顶同面部有明显大白点。背脊深棕色至灰棕色。脚短,有利爪,可以用嚟翻松泥土。肛门有腺体,受到威胁时就会释放臭气。狗獾
狗獾别称獾、獾八狗子等,重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头扁、鼻尖、耳短,颈短粗,尾巴较短,四肢短而粗壮,爪有力适于掘土,经常在洞里生活,背毛硬而密,基部为白色,近末端的一段为黑褐色,毛尖白色,体侧白色毛较多。下颌、喉部和腹部以及四肢都呈棕黑色。多栖息在丛林、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丛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杂。
蜜獾
蜜獾体长60-77厘米,肩高一般25-30厘米。背部为灰色。它的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不怕蜂蜇蛇咬。浅居在各种类型地带——雨林、开阔的草原以至于水边,要在黄昏和夜晚运动,常单独或成对出来。白天在地洞中休息。杂食性,各种食物都吃,包括小哺乳动物、鸟、爬虫、蚂蚁、腐肉、野果、浆果、坚果等,甚至连眼镜蛇和蒙巴蛇一类的毒蛇也吃,不过最喜欢吃的是蜂蜜。
猪獾
猪獾体形大小似狗獾,全身浅棕色或黑棕色,喉及尾白色,鼻尖至颈背有一白色纵纹,从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都有栖居,生活习性与狗獾相似穴居,住岩洞或掘洞而居,性凶狠,叫声似猪,视觉差,嗅觉发达,夜行性,食性杂,尤喜食动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蜥蜴、泥鳅、黄鳝、蝼蛄、天牛和鼠类等,也食植物性食物,有时盗食农作物玉米、小麦、白薯和花生等。
狼獾
狼獾别称熊、飞熊、熊貂等,大概是.因为它们既有狼一样的残忍,又有獾一样的体形,因此而得名。实际上狼獾属于鼬鼠家族,以棕色为主,远远望去,很像一头小小的棕熊。生性贪吃,食物很杂,喜食大型兽的尸肉或盗食猎人的猎物,包括驯鹿、马鹿等大型食草动物的雌兽和幼仔,还捕捉狐狸、野猫、狍子、水獭、松鸡、榛鸡、鼠类等,也吃蘑菇、松籽或各种浆果,尤其爱吃蜂蜜。
鼬獾
鼬獾别称猸子、山獾、白猸等,颈部粗短,耳壳短圆而直立,眼小,毛色变种较大,体背淡灰褐或黄灰褐色、暗紫灰色到棕褐色不等,腹部苍白色、黄白色、肉桂色到杏黄色不等。夜行性,穴居,行动较迟钝,杂食性,季节性运动变化较显着,每年繁育1次,每胎产2-4仔,栖于河谷、沟谷、丘陵及山地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