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坦克图片鉴定,图中左边那个坦克歼击车型号
【注意不要粘贴党捡便宜】 保时捷E-25驱逐战车的主炮是新型的75毫米Pak44/2 L/70炮(还可装配“食雀鹰”FG1250型红外夜视瞄准具),其威力和黑豹F型坦克上的KwK44/1相同,有消息说其可在1600米外就可以正面击毁苏军的IS-2坦克。由于没有战例,这一点不好完全证实,黑豹上的KwK42 L/70炮在使用钨芯弹的情况下可在1200米外击穿IS-2中期型(1944年型,这也是IS-2的标准量产型)的炮塔正面(有过实战战例),而KwK44在KwK42的基础上改进了后座装置,后座力由12吨加大到了18吨,火炮威力增幅不详。 E-25的辅助武器是一门可以360度悬转的20毫米机关炮,火力比E-10上的遥控机枪要强多了。E-25的正面装甲与E-10相同,也是80毫米,不过为了加大车内空间而使车体正面倾角由E-10的30度增为45度,E-25的车体高度也比E-10略高,和追猎者相当(追猎者的车高为2.17米)。 E-25的车重为27吨,发动机为梅巴赫HL100型(400马力)。量产型号的E-25将换装功率更大的600马力发动机。这样E-25整车的单位功率为20hp/t以上,机动性能肯定超过苏军的驱逐战车Su-85/Su-100。E-25还拥有先进的液力变速箱,在战车的操作性上它也超越了俄国对手。
㈡ 这是什么装甲车
俄罗斯BMPT“坦克支援车”是一种专为乘车战斗设计的车辆。该车采用加装了爆炸反应装甲的T-72坦克底盘,因此其战斗全重达47吨。该车拆除了T-72坦克上的125毫米主炮炮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双人扁平型小巧炮塔,首批“坦克支援车”还装有一门外置式30毫米自动机关炮。在此基础上,第二版“坦克支援战斗车”不仅安装了两门30毫米机关炮,而且加装了一挺7.26毫米并列机枪、4具AT-9反坦克导弹发射器以及2具由位于驾驶员两旁的两位炮手操作的前射型3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其中,2门30毫米机关炮的上射角达45度,可以有效打击楼上和建筑物顶层的目标,从而克服了坦克炮仰射角不足的缺陷。在格罗兹尼战斗中,俄军曾使用ZSU-23-4型23毫米四管自行防空炮作为弥补坦克炮上射角不足的一种手段。
㈢ 坦克型号有哪些
美国的M1A2、德国的“豹2”、法国的“勒克莱尔”、英国的“挑战者”、中国的99式。
1、M1A2
M1A2主战坦克(英文:M1A2 Abrams Main Battle Tank ),是美国陆军装备的主要的主战坦克。该坦克车辆配备了先进的车际信息系统和战场管理系统,装有全新的防护装甲和电子设备。
M1A2坦克是M1A1主战坦克的第二阶段改进产品,首辆于1992年出厂,1993年开始装备部队。配备车长独立热像仪与车辆资讯系统,还有其他高科技电子设备。
1996年5月,第三代坦克改进型原型车移交给军方进行试验,并将该坦克命名为ZTZ-99式主战坦克。
从此,99式主战坦克正式定型并投入生产。
㈣ 坦克300银色车身亮相!非承载车身,还配三把锁!气场直逼牧马人
前有哈弗大狗,后有坦克300,长城在下半年可谓是火力全开。值得一提的是,点开WEY坦克300的官方页面,有一段关于新车命名的动画,画面包括高山、城市等背景,表明坦克300在表诉其强大的越野性能,同时又不缺少城市SUV属性。
编辑总结:近几年来,国内消费者对硬派越野SUV的需求量在迅速增加,像市场上有代表性的车型主要为国内品牌。坦克300的到来,可以很好丰富消费者可选空间,同时也标志着长城汽车将继续朝越野车这一细分领域进军。目前官方还未透露售价信息,后续消息我们将持续跟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㈤ tank是什么牌子的车
Tank是长城汽车旗下高端越野品牌坦克。长城汽车是我国知名的SUV、皮卡制造商。其品牌主要包括,旗下拥有哈弗、WEY、欧拉、坦克、长城皮卡五大整车品牌。该品牌发布了两款新车,Tank300和Tank500。以英文名“TANK”中的首字母“T”为主体部分,以其强烈的金属感和立体感突出坦克品牌的硬派越野风格。
TANK坦克外观
坦克车系新商标为银色,顶端为“T”字形的设计,底端标着“TANK”字眼,商标总体呈浮雕图案造型设计,设计的十分精致。车体侧边选用梯状轮眉设计方案,而且大幅度向外突显,既能容下大规格的越野轮胎,又能提高外表的硬派气场,给以后的越野车改装留足了室内空间。
整车尺寸分别为4760mm、1930mm、1927mm,轮距为2750mm。重型坦克300的接近角为33°,离去角34°,根据角23.1°,而最少离地空隙为224mm。那样的数据信息授予了重型坦克300很强的利用性和很高的爬坡能力,造就了买车人“进山下湖”的硬派理想。
㈥ 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呢
犹如一个坚不可摧的移动堡垒,钢铁之躯凝固着精兵悍将之内核,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火炮万步穿杨,机枪喷射出致命箭雨,激光致盲瞬间打击,干扰弹发射犹如天魔乱舞!
棱角分明的外表,高大威猛的外形,健壮霸气的体型,冷峻坚毅的面孔,粗大的火炮黑洞般的炮口,坚如磐石的装甲,它是暴力铁血之美集于一身的典范,它的名字叫,坦克!或者,
过去,火炮被称为“战争之神”,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到了现在,火炮“战争之神”的地位已经被导弹替代了,但坦克依旧是“陆战之王”只不过也多了很多坦克杀手,比如武装直升机。
宽大的履带仿佛在告诉人们:不要站在我面前,否则会把你碾碎!
㈦ 二战中美国都有哪几种重型坦克
一、T1重型坦克
T1重型坦克是美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的一种重型坦克,最终因机动性不足而放弃使用。二战爆发后德国坦克部队一时所向披靡。美军开始考虑研制新一代的重型坦克,1939年9月开始了新一代重型坦克的初步研究。次年5月20日美陆军高层责成相关单位立即研制一种总重量在50~80吨的重型坦克。
当时美军决定研制一种多炮塔坦克,有两个主炮塔,每个炮塔回旋角度为250度,装备低初速75毫米T6坦克炮。另外还有两个小型炮塔,其中一个炮塔装37毫米炮和7.62毫米机枪,另一个装20毫米机关炮和7.62毫米机枪。车上还有4挺机枪安装在球形枪架上。1940年7月11日该方案获得批准,给予编号T1重型坦克。
三、美国M6重型坦克
首辆M6坦克于1942年12月下线,共生产40辆,包括8辆M6、12辆M6A1、20辆M6A2,最后1辆于1944年2月交付,加上生产型样车,M6系列共制造了43辆。首辆M6于1943年1月16日抵达诺克斯堡的试验场。
M6系列使用相同的大型炮塔。炮塔直径有1.75米,为安装大口径火炮留出了充足的空间。主炮采用从M1921式76.2毫米高射炮发展来的M7式76.2毫米坦克炮。它也是不久后服役的M10驱逐战车的主炮。当时尚在开发中的T35(M26重型坦克)也计划使用该型火炮。
与M7炮同轴搭载的是M3轻型坦克上所用的M6式37毫米炮。37毫米炮下有一挺同轴机枪。车长指挥塔则是使用与M3中型坦克一样的车长机枪塔,上装一挺7.62毫米机枪。M6的原型车有个非常特殊的设计。在炮塔6点钟方向,即炮塔的正后方装有一挺12.7毫米对空机枪,最大的仰角可达80度。但是它不能独立旋转,必须要求炮塔同时转动,所以没有实际用途。正式的生产型中,这挺机枪被去掉了。
(7)坦克车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重型坦克介绍:
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分为轻、中、重型。通常重型坦克重42~8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52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
其特点是火炮口径大,炮管长,攻击力大。因为坦克火炮口径大,意味着攻击力大。重型坦克火炮口径有88毫米、90毫米、100毫米、105毫米、120毫米、122毫米、128毫米、130毫米、150毫米甚至152毫米。
同时,重型坦克车体装甲厚,抵御炮击的能力强,但是体重大导致速度较慢。重型坦克外形庞大重量惊人,是装甲部队的中坚力量。重型装甲和强力火炮,使每一辆重型坦克都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
㈧ 二战日本的四式战车和德国的四号坦克哪个更厉害
首先声明我是哈德派,不过我会在尽量客观的角度说。
先罗列一下数据,日本四式中战车我并不了解,资料是我从其他地方摘录的,如下
四式中型坦克
战斗全重为30.8吨,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吨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四式坦克车全长6.343米,车全宽2.865米,车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来要大一圈。乘员为5人: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副驾驶员。其整车的内部布置如图所示。车体前部为驾驶室和传动装置,中部为战斗室,后部为动力舱。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一根很长的传动轴传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这种总体布置方式,在二战中的坦克上相当普遍。其主要优点是坦克的纵向布置较合理,纵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点是使整车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来是准备用于五式中型坦克的,并准备采用自动装弹机。由于研制时间紧急,被迫去掉了自动装弹机装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说明,在二战期间日本已经开始研制了用于坦克上的自动装弹机。
采用的弹种有:一式穿甲弹和试制四式榴弹。发射一式穿甲弹时,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击穿75毫米厚的钢装甲。为提高穿甲威力,在强化弹体材料的同时,还在弹头内加装65克高猛炸药。弹药基数为77发。
辅助武器为2挺7.7毫米机枪,1挺为并列机枪,1挺为前机枪,弹药基数5400发。
动力装置为V型12缸风冷柴油机,最大功率412马力(303千瓦)。采用风冷柴油机为动力装置,为二战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点。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外,还具有启动性好、保养容易等优点。行动装置采用混合平衡式悬挂装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负重轮两个为一组,第5负重轮为独立的。每侧有7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其实,区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单看负重轮数量即可,分别为6个、7个和8个。由于车重增加,履带板的宽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为43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300千米。
车体为焊接结构,炮塔为铸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结构,分三部分铸造,然后焊接起来,防盾部分又采用了螺接方式。这种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来的铆接方式是一大进步,但比起整体铸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术上要相对容易些。车体的装甲厚度为15~35毫米,炮塔的装甲厚度为50毫米。
插入了图片,从图片角度看,感觉其火炮身管长度和德国4号后期型的75mm/48L半斤八两,有区别也不算大。
下面是德国4号坦克。德系四号的数据满街都是,不多赘述,4号型号很多,早期型性能应该弱于日本四式战车,不过日本四式战车研发很晚,比4号最后期的H型和J型都玩,可对比的应该是4号最后期型号。(我个人感觉J其实性能跟H差不多,就说产量更大的H型了,有大大不同意可以告诉我)
火力来看4号用的75mm/L48(楼上有说75mm/L56的,根本没这个炮,只有88mm/L56,75mm只有L24,L43,L48,L70和L100),数字前面的L是身管长度与口径倍数,越大初速越快,对装甲目标威力就更大。威力500m时154mm,1000m时我记得是109mm,略胜四式战车。
机动性4号40千米/小时,四式战车43千米/小时,四式战车稍好。
装甲厚度四式战车车体的装甲厚度为15~35毫米,炮塔的装甲厚度为50毫米。4号坦克车体最厚为50mm,炮塔最厚处80mm,还有些安装附加装甲(当然这个日本也可以做)。同时考虑到德国对厚装甲的加工经验(相对日本多制造了多少坦克啊)以及精工传统,质量肯定胜于日本,日本坦克工业经验就少,还都是薄皮,30mm在二战日系里算很厚的主装甲了。其实日本船装甲水平很高,可是陆海工厂一通,关系也不是非常好,不好借鉴。
综上,火力4号稍胜,机动性四式战车略好,防护两者不是一个级别,4号完胜,不过二者单车对抗基本不是不可比,四式战车战术运用如果好运气也好可能击毁对手。但是再考虑到二战时双方的坦克兵经验四式战车就。。。。
不过从技术角度来说,四式战车是日系坦克的一个飞跃,五式战车性能更好一些(跟当时主流比也差得远了),但技术上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了。实战来说,不考虑就生产那么几辆,就算大规模生产,面对对手也没有优势,不过至少对4号后期,T34-76和M4前期型号是具备对抗能力的,不会像二战日本实际使用的哪些战车一样也就欺负欺负咱们中国和其他国家坦克更少的部队(比如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希望你能满意
㈨ 求99主战坦克三视图
99式主战坦克(英语:Type 99 Main Battle Tank),是ZTZ-99式主战坦克(《全军武器装备命名规定》汉语拼音:主战坦克装甲车——Zhǔ Tǎn Zhuāng的缩写)的简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新一代主战坦克。
99式主战坦克主要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一研究所研制,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生产,具备优异的防护外型,大量采用复合装甲,融合新时代信息化作战技术,是中国陆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
99式主战坦克出现在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是装甲方阵第一方队,体现了在解放军中的重要地位。
2014年10月23日,99式主战坦克总设计师,中国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得主祝榆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㈩ 介绍一下美军现役主战坦克和装甲侦察车,附图片
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 美国和联邦德国联合研制MBT-70主战坦克于1969年底搁浅。随后美国在MBT-70基础上开始研制新的XM803坦克,但仍因结构复杂,成本过高,又于1971年底被国会否决。 在两个计划被相继取消后,美国陆军随即于1971年展开研制XM1坦克的计划。1973年6月陆军分别与通用和克莱斯勒两大公司签订了研制样车合同。两公司均于1976年初推出一辆原型车,经测试与评估,克莱斯勒的设计中选。为纪念原陆军参谋长,二次大战中着名的装 甲部队司令格雷夫顿W·艾布拉姆斯(Greighton W.Abrams)将军,特把该坦克命名为"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克莱斯勒公司中标后,1978年制造第2批11辆原型车供测试,1979年生产110辆先期批量生产型。第2批原型车经过若干性能测试,改进了一系列问题。1981年2月,美国陆军正式采购7058辆M1,1884年订单追加至7457辆。首辆M1于1981年开始服役。 M1基本型生产了2374辆(894辆为强化装甲的M1-IP型,1984年底推出)。第二阶段批量生产型定名为M1A1,火力和防护大幅提升,产量为5415辆;1990年推出最新的M1A2型,国内生产订单不多,主要是将基本型和A1型改进升级到A2型。 由于M1坦克在海湾战争中表现优异,战后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分别采购了315辆和218辆M1A2型。此外,1988年4月美国国会同意埃及特许生产565辆M1A1坦克以装备埃及陆军。 坦克技术性能 M1基本型的战斗全重为54.5吨,A1型战斗全重增加至57吨,坦克乘员为4名。M1坦克具备优异的防弹外形,炮塔和车体多用钢板焊接而成,各部分的装甲厚度不等,最厚达125mm,最薄为12.5mm。 M1在正面部分装有先进的乔巴姆装甲。自1988年6月开始,新生产的M1A1在车体前部加装贫铀装甲。经过特殊处理的这种新型装甲,强度是原先的5倍。在海湾战争中,参战的M1A1坦克多数换装了贫铀装甲,实战证明效果非常成功。 M1坦克采用了隔仓措施,用装甲隔板将炮塔内尾仓和乘员舱分隔开,能有效避免二次效应对乘员的伤害。 M1基本型的主炮为1门北约制式105mm M68E1式线膛炮,与M60坦克的M68炮有所不同。该坦克105mm炮弹基数是55发,其中44发装在炮塔尾舱内。 M68E1火炮除了可发射M60坦克制式炮弹外,还可发射新研制的M735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M774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M883曳光尾翼稳定脱壳贫铀弹芯穿甲弹和M737TPDS教练弹。 辅助武器为1挺M240式7.62mm并列机枪,以及炮塔顶装填手舱口处1挺M240式7.62mm机枪和车长指挥塔上一挺M2式12.7mm机枪。炮塔前部两侧各装有6管M250烟幕弹发射器,车上还装有发动机热烟幕施放装置。 坦克内部安装了哈隆全自动灭火系统。动力舱和战斗舱中安装的红外传感器能在2ms内发现所有着火点并自动启动灭火系统,能在150ms内把火灭掉。 M1坦克采用了指挥仪式数字式坦克火控系统,主要特点是光学主瞄准镜与火炮/炮塔相互独立稳定,火炮/炮塔电液驱动,并随动于主瞄准镜。该火控系统使M1坦克具有在行进间射击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的能力。炮长主瞄准镜为单向独立稳单目潜望式瞄准镜,它与激光测距仪和热像仪组合,构成测距、昼夜三合一的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原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目前已改用工作波长为10.6μm的CO2激光测距仪。 为降低成本,而又不太多地降低火控性能,M1基本型没有配备独立的车长瞄准镜,车长不能超越炮长独立地搜索、识别和瞄准目标;炮长主瞄准镜水平向未稳定,仅向低向独立稳定;减少了弹道数据的自动输入,仅用4种主要自动输入的弹道传感器,其他弹道数据参数需要手工输入。所有这些措施较有效地控制了火控系统的成本,实际成本仅为整车成本的20%。 M1坦克是世界首次采用燃气轮机作为主动力的制式坦克。发动机采用的是AGT-1500燃气轮机,输出功率是1103kW(1500马力。该机保养简单、冷却系统效率高,确定是燃油消耗率和成本较高。该坦克采用了X-1100-3B全自动传动装置和改进型扭杆悬挂。坦克每侧有7个铝制负重轮、1 个诱导轮,1个主动轮和2个无轮缘托带轮,采用T156型双销挂胶履带。 M1坦克的越野速度和加速性能非常优秀,最大时速达72km/h,从0至32km/h加速时间只需7秒。 坦克机动性能数据(M1基本型) 公路路最大速度 72.42km/h 平均越野速度 48.3km/h 燃料储备 1907.6L 公路最大行程 498km 涉水深度无准备 1.219m有准备 1.98m 爬坡度 60%攀垂直墙高 1.244m 越壕宽 2.743m 最小转向半径 原位 型号演变 一、M1A1主战坦克 该坦克于1984年8月28日定型,生产始于1985年8月,1986年7月正式装备。该坦克主要特征是装备由美国特许生产的德国莱茵公司的Rh120式120mm滑膛炮,美国编号为M256。由于口径增大,弹药基数减至40发。 1988年以后生产的M1A1型开始加装贫铀装甲,防护力大大加强。此外,M1A1还增装了集体三防装置,换装了新型车长显示器、新主动轮和T-158型履带。 为配合安装120mm火炮,美国研制生产了几种120mm炮弹,其中M827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于1983年完成研制工作,采用了贫铀穿甲弹芯。 二、M1A2主战坦克 M1A2型是M1系列的最新改进型,改进项目众多,主要包括改进火控系统、提高生存能力、大量采用车辆电子装置和提高机动性等4大项。 该坦克首次安装了车长独立热像仪,这是该坦克的主要特征之一。该独立稳定式热像仪是坦克具备了猎-歼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见度很低情况下与敌交战能力。该坦克还改进了车长和炮长的显控装置,提升资料处理及应战效率。此外,主炮和车长与炮长的瞄准仪上均安装了稳定器,进一步提高了行进间射击性能。M1A2坦克还采用了CO2激光测距仪,该测距仪工作波长与热像仪相同,测距范围加大,穿透烟幕和尘烟能力更强,对人眼也较安全。 该坦克配备了新近的战场管理系统(BMS),能自动地提供双方部队位置、后勤信息、目标数据和命令等。M1A2配备了自主导航系统,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能快速准确标定本身所在方位。 底盘也进行了若干改进,发动机加装了数字电子控制装置,提高了省油性和可靠性 三、海军陆战队型M1A1坦克 从1987年开始,美国海军陆战队将221辆改进型M1A1坦克换装部分M60A1坦克。基于陆战队的任务需要,这批坦克加装了涉水用的120mm炮炮口罩、塔式发动机排气管和进气管等涉水套件,以及用于装船的系缆硬点等。 M2/M3装甲车 “布莱德利”M2/M3履带式装甲战斗车由美国联合防务合伙公司生产,包括M2步战车型 和M3侦察战车型两种。M2步战车用于战场运输步兵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并压制敌方坦克和步战车。M2乘员3人,载员6人。M3用于侦察目的,乘员3人,载有两名侦察员。 基于海湾战争的经验,美国陆军制定了M2/M3的改进计划。第一批M2A3/M3A3改进型以于1998年11月交付,2001年5月服役。主要武器装备包括一门波音公司的25毫米 M242炮(标准射击速度为每分钟200发)、一挺M240C 7.62毫米同轴机枪、雷顿公司生产的“陶式”BGM-71反坦克系统(射程为3.75公里)、M257烟雾弹发射器2具。装VTA-903T型发动机,最高时速可达66公里。战车具备两栖作战能力,水中时速为7.2公里。 美国m3骑兵战车 战斗全重 22.59t 乘员3人 载员7人 车长6.453m 车宽3.2m 车高(至炮塔顶) 2.565m 主要武器 25mm机关炮 “陶”式导弹发射器 辅助武器 1挺7.62mm机枪 弹药基数 炮弹:900发 发动机功率 378kw 最大速度 66km/h 最大行程 483km 水上速度 7.2km/h 装甲防护 铝合金、间隔装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