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十年前收麦子的图文为何会看哭了很多人
Ⅱ 场面壮观!连夜抢收小麦的画面好震撼,现在收小麦是怎么收的
“近日,陕西省气象台预测分析陕西蒲城县有阵雨及雷暴大风,为减少对小麦收种危害,在河南,几辆车联合收获机当晚深层次五百亩联片麦地,协助人民群众抢收小麦!点点灯光下,场景特别震撼人心。”
正如气象预报的那般,6月9日下午,陕西多地发生雷雨天气,渭南、延安和铜川出现分散性大暴雨,一部分地区伴随短时间大暴雨、雷暴大风及雹子等强降水,在其中宜川、志丹、耀州、白水等一部分城镇发生黑豆至青杏尺寸的雹子。
但是,受影响区域的小麦大多数已赶在雨前进行抢收,损害远远地少于预估,基本上保证“颗粒归仓”!
Ⅲ 没有机械的时候,北方的农村是如何收麦子的
快到了收麦子的季节了,在北方收麦子的时节也叫“忙五月”。
原来忙五月期间是很累的,因为短短的10天左右内要把麦子全部收完,而且要种上其他的庄家,时间非常的赶,不过现在都有是机械收割了,麦子收起来非常的快,忙五月的这段时间没有原来那么紧张了。
没有农业机械以前的人们是如何收小麦的呢?为什么“忙五月”会农民伯伯如此的紧张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以前的人们是如何收小麦的吧。
没有农业机械,只能用镰刀一把一把的把小麦连杆带穗一起割下来,绑成捆,这个时候全家老少齐上阵,都是带着干粮,从早上没有露水开始,一直割到太阳落山,天渐黑才结束。
成捆的麦子被装上平板车,要拉到开阔的晒场晒干,这个时候如果家里养牛养驴的话,就可以把牛驴套上,让牲口拉车,如果家里没有样家畜的话,只能人力拉车了。
麦子拉到晒场后,如果天气晴朗的话,半天就能晒彻底,晒好后,要用到石碾,把麦子碾上很多遍,让麦粒和麦壳秸秆脱离。
石碾压过的麦子变成了一整片,麦粒也夹杂其中,人们用叉子,把秸秆中的麦粒抖在地上,然后就把秸秆堆成了麦秸垛。原来的一个麦秸垛还可以卖几十块钱,有专人收购,据说是用来造纸的。
麦秸垛成了农村孩子的城堡,在这座若软的城堡里,孩子们可以打仗,可以挖地道,可以比赛,只是玩了一整天后,浑身上下成了灰色,身体表面被粘了一层尘土。
麦秸被叉子跳到一边后,地上就是麦壳和麦粒了,这个时候就要耐心的等待风的到来,又风后,用木锹将地上的混合物扬到空中,于是风就把较轻的麦壳吹到很远,而麦粒就留在旁边,这个过程被称为“扬场”,是个技术活。
边扬场变扫麦堆,留下的全是麦粒。
这个过程会持续多遍,干净的麦粒装袋,然后再把周围的重新扬场,这样一遍一遍,最后就收获了麦粒。
麦粒运回家后,要进行再次晾晒,把其中的水分充分晒干,因为只有充分晒干的麦粒才可以保存,否则的话很快麦粒就会发霉。
打麦子的过程会连续进行一周左右,如果时间长了麦子的工作做不完,就会耽搁平整土地,种植其他作物的时间,如果耽搁了,秋天的收成就成问题了。
Ⅳ 小麦收获有哪些步骤需要注意什么
这三个环节,都有它独特的环节特点,在进行的时候,必须依据气候变化和环境,抢抓机遇,争分夺秒地完成任务,否则将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产质。~~
第三,小麦的出售。小麦出售前,必须晾晒干燥,含水量保证在14%之内,才能卖出好价钱。晾晒干燥的小麦通过风扇或扬尘,清除杂质、秕粒、病粒,保证小麦的优良的品质,才能保证小麦能卖个好价钱。小麦出售,是要依据种植户的想法,市场行情,天气状况等等因素,力争择机出售,卖个好价钱,提高经济收益。在卖小麦时,不要偏听谣言,不要受粮贩的坑蒙拐骗,避免上当受骗,要自己考察市场行情,择机出售。
Ⅳ 小时候农村收麦子的场景,您还记得吗
大片的麦田全部要靠人工收割,从天刚开始亮一直干到晚上摸黑,为了抢时间,有时候会把饭送到地里面吃,辛苦可想而知。但是再累再苦大人们也不舍得歇一下,时间就是一粒粒的粮食,不能浪费一分一秒。麦收的季节天气是万变的,那时候天气预报还不太准,看着是艳阳高照的天气,有可能突然间阴云密布。农民最怕的就是在麦收期间下雨,粮食要是收不到仓囤里面,一年就算白忙活了。
有时候远处的田间会传来卖东西的吆喝声,我就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是不是吆喝卖冰棍的,如果是,大人们就会给我几毛钱,买上几根五分钱一根的冰棍,大人们也凑着稍微休息一下,吃着冰凉的冰棍,精神便清爽了很多。
Ⅵ 丰收的喜悦,热闹的集市!小麦夜收,你见过吗
丰收的喜悦,热闹的集市,小麦夜收的场景让我的记忆回到了小时候,我也见过如此的场景,我的家乡每当丰收的时候也是如此的热闹。
丰收的喜悦
正值小麦丰收的季节,每家每户全部在田里收割自己的小麦,想要将几个月的勤劳作的成果收起来。这样的喜悦是其他的事情无法代替的,对于农民来说,庄稼的丰收就是对自己一年辛勤劳作成果的证明。看着金灿灿的麦子装在口袋里,我们脸上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因为每家每户全部种小麦,所以收割的季节家家户户都非常的忙碌,也非常的热闹。有的人家会轮到晚上,轰隆隆的小麦收割机声音响彻夜空,无不热闹。
Ⅶ 旧时关中农村印象之收麦子
过去北方农村收麦子是一年里最重大的事情,俗称“龙口夺食”。
男人们提前去集市上购买农用工具,木叉木锨扫把草帽等等。女人们会提前蒸上一大锅馒头,买一斤平日里不舍得买的白糖,收麦时一家人喝点白糖水补补身体。学校在收麦时也会放两周忙假,从高中到小学都放假,那时农村孩子可以帮大人干好多农活。
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那几年,农业机械化很差,基本都是手工劳作。到收麦季节,家家户户就象上了发条似的,不敢有半点松懈,担心一场风把麦子刮落了,担心一场雨把丰收的麦子泡出芽了。
每天天不亮,大的小的都会被从睡梦中叫醒,提着割麦的镰刀,拿上水壶和几个馒头,脖子上挂一条腻腻的已经有好多洞洞的毛巾,睡眼惺忪地往地里走去。
麦田地头,黄灿灿的麦穗惹人欢喜,男人们观望麦田整体色泽,用手搓搓麦穗,然后决定当日要收割的麦地。
成熟了的麦芒特别扎,割麦时要穿上长袖衫和长裤子,否则裸露的胳膊和腿被麦芒扎过,用水洗后那是热辣辣得疼,刻骨铭心。割麦姿势也是各异,有人蹲着割,有人弯着腰割。割麦好的人,姿势优美,速度快,左手扒着麦秆,右手镰刀同时割下一大把,一只脚顺势接住倒下来的麦子踢到一边,所有动作连贯一气呵成,而且不断重复,不停下来往前张望,基本上割到一拢地完了才略作休息。
太阳挂在高空时,速度快,人手多的已经割完一块地了。开始装麦车,装车讲究技术,一辆不大的架子车,怎么样能垒得宽垒得高,怎么样能绑结实了麦车不倒,农人们各有各的技巧,路上遇见了总会探讨一番。装好的麦车一个人在前面拉,后面要有一个人帮忙推,否则遇到大坡就上不去还会倒退下来。
前面装车,后面孩子们要捡漏掉的麦子,要颗粒归仓。装好车的麦子会被拉到专用的碾麦场里。
碾麦场都是在正式收麦前要做好。那块地一般都种大麦或着油菜,收割时要连根挖起,地里不能有根须杂物,把地耙得很平后,晚上几家人合力担水,那时没有水管,都是从有水泵的地方用扁担担水,然后再洒到地里,水要洒匀称了,不能太湿不能太干。第二天早上用碌碡一遍遍转圈圈碾,直到碾得又光又瓷实,一个碾麦场就做好了。
倒在麦场里的麦子,马上用麦叉扬开,让太阳能够充分晒到。地里割倒的麦子全部拉到麦场里摊开晒好后,一家人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吃早饭。
家里有老人或小孩在家做饭,进门就可以吃饭,没有人做饭,又饿又渴的女人们不得不忍着,赶紧去做饭,男人们大多数会坐下来喝茶抽烟休息一会。也许太累,农忙时节村子年轻点夫妻心烦气躁,动手打架的,开口对骂的比平时多起来。蓬头垢面,累得人走路打晃,乐观点的见面互相打趣,我们都成土人了,刚从地里钻出来的。
吃过早饭,赶紧就往麦场里赶。要翻一遍场,之后再晒晒就可以碾场了。四轮手扶车带着一个稍大点的碌碡,转着圈圈碾,三十分钟左右,第一遍就碾好了。车走了后开始翻场,用麦叉将碾平的麦杆翻起来,让太阳继续晒晒没有碾下来的麦子。
第二遍碾过之后就可以起场了。起场是比较复杂的活,人越多越好。大人小孩齐上阵,先将最上层的麦秆全部挑走,这个活最累人。挑完麦杆后,就能看见夹杂着麦壳的麦子了,用推板推在一起,几个人用扫把把没有推起来的麦子全部扫干净。起场就算全部结束了。
再剩下最后一道工序,扬场。扬场要等风,没有合适的风向和风力,是没有办法把麦子扬出来的。扬场时趁着风劲用木锨使劲把麦子往空中扬,风会把麦壳吹到一边,干净的麦粒垂直落下来。一个人扬,还得有一个人在下面扫,扫落在麦堆上个别麦壳,这个就是打略。所以扬场特别讲究技术,两个人的节奏要配合好。而且晚上后半夜风比较大,男人们都是晚上住在麦场,一是看麦场的麦子,二是半夜有风时起来扬场。
扬好的麦子就可以暂时装袋了,后面还要晾晒的。有时候东方露白时,麦子才扬出来,没怎么睡觉的男人们又要开始劳作了。不过看着那一袋袋麦子,心里踏实,再累也值了,可以大口吃馍不会饿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