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看肺部ct片
你好,胸部CT扫描技术有以下特点:1.双窗图像:肺窗图像主要显示肺内细微病变和含气量的多少,纵隔窗图像用于显示纵隔和胸壁的软组织结构。2.常规扫描和薄层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为10 mm;薄层扫描层厚为1 mm,又称为高分辨率CT(HRCT),可清晰显示肺内细微结构,被认为是目前诊断肺弥漫性病变的首选方法。3.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显示病变的血供以及明确有无淋巴结肿大等。仅供参考。
⑵ 薄层image161什么意思
薄层image161指结节出现在161层。ct报告上img是图像的英文缩写。通常出现胸部ct的报告上,主要用于描写肺部的结节出现在哪个层面,尤其是肺部低剂量薄层扫描,因为低剂量薄层扫描出现的层数可能会达到300层,为便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找出肺部结节,所以用img来表示。比如img50,说明肺部结节出现在图像上的第50层。在ct胶片上右上角一般会这样表示50/300,就是所有的图像是300层,结节出现在50层。
⑶ 1.什么是薄层CT距离是多少毫米一层
病情分析:1,薄层CT是把扫面的层厚、层间距减小,根据部位不同,要求不同也层厚就不同,按照要求包含所有的扫描视野,没有最大、最小距离的说法;2,16排螺旋CT指的是探测器,可以做薄层,CT报告单上一般是些薄层扫描,如果是平扫写平扫也无错;3,.薄层CT扫描后是一般是将每一层扫描的影像都打印在片子上;4,CT片扫描距离为10mm,肯定不是薄层啊指导意见:CT示左上肺阴影,这个要定什么病的话,要结合你的临床表现、CT的影像表现才可能做出定量、定性诊断,必要时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⑷ CT薄层IM91.,135,151,179是什么意思
薄层ct检查是在正常ct扫描层的厚度上降低。目前已知最薄层的ct扫描为64_,即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此检查设备采用大功率管球,64个感受探头,在指定时间段内对病变部位进行ct扫描。其优点在于检查速度快,显示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于病变的诊断和鉴别明显好于普通ct。
如果选择重建层数比较厚,比如7.5mm,这个时候有可能会遗漏病变,肺内有些微小结节就不容易被发现。所以扫描的时候还是要选择薄层CT扫描,能够清晰、完整的显示肺内病变,不容易遗漏病变。
(4)肺薄层ct多少层图片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CT检查前用户禁食即可。
2、怀孕期间,做腹部CT检查要慎重,做其他部位检查时,也应对腹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免X线对胎儿造成影响。
3、腹部检查之前不能做其它造影检查,尤其不能用钡剂行消化道造影,以免肠内残留的造影剂形成伪影,影响CT图像质量,从而导致误诊。
4、肝、胆、胰检查前,要先做各项化验检查,照腹部平片,胆道造影和超声检查。
5、肾脏检查前,应做肾盂造影和B超检查。
⑸ 东芝16层螺旋胸部CT拍出来共几张片子
一次出了七张片子
一般螺旋CT即通常医用CT的剂量是1200~3300μSv,但是经过医学试验,偶尔做几次,对人体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假如你用的是额面专用CT即通常的口腔CT的话,剂量一般是8~200μSv,影响就更大
16层螺旋ct能查出早期肺癌。
在早期肺癌的筛查过程中经常需要薄层CT,所谓薄层是指CT扫描的厚度。如果拿一个薯仔来比作肺,肺部CT扫描就像是把薯仔切成片,层厚就是薯仔片的厚度。肺结节越小,肺结节厚度越薄。
普通胸部CT的层厚为5~7mm,而薄胸部CT的层厚要求为1mm。为了减少CT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早期筛查的良好选择。
肺癌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戒烟戒酒。
⑹ 请问正常的胸部ct片有多少张
一共有两张大片子。分别是纵隔窗和肺窗。两张片子上的图像是对应的,只是呈象的条件不同。所以两张片子上同位置的图显示的是同一层面。至于每张片子上有几张图数量不是固定的,一般是每隔8MM或10MM照一张相片。因为每个人肺的长度是不同的,所以照出的照片数量也是不同的。范围是从肺尖(肺的最项端)一直扫描到肺野结束(看不到肺组织)。 一般人会有30张左右的小图片
⑺ 高分辨率CT和薄层CT区别,层距和层厚是什么意思
薄层CT是高密度或1MM断层的计算机扫描,主要观察微小病灶。高分辨率CT是薄层CT及高分辨率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高分辨率CT和薄层CT区别:
1、高分辨率CT使用时,相较于薄层CT需要适当提高电压和电流,使用的是传统的CT扫描仪。
2、成像时高分辨率CT会精确一些参数以最大化空间分辨率,具有极好的空间分辨率,能清晰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几乎达到能显示与大体标本相似的形态学改变,比薄层CT成像更为清晰。
CT层厚指扫描层的厚度。
CT层间距指指两个扫描层面中心之间的距离。
(7)肺薄层ct多少层图片扩展阅读:
高分辨率CT应用:
1、病人有明显呼吸道症状而胸片、常规CT正常,包括不能解释的急性或慢性呼吸困难、咯血等,特别是肺功能检查异常的病人。
2、弥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癌性淋巴管炎,特发性间质纤维化、肺气肿、支扩等。如乳腺癌转移发生癌性淋巴管炎概率较多见,而行胸片和常规CT往往正常,此时进行HRCT检查非常有必要。当出现典型HRCT表现时,HRCT几乎可以代替进一步的病理学检查而作出明确诊断。
3、估计肺部弥漫性病变的活动性,有助于选择活检部位、治疗后疗效观察。
4、对小结节性病变能更好地显示肿块结节的形态学特征,如发现钙化、脂肪成分、边缘形态估计等有助于早期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⑻ 肺CT显示(薄层76)怎么回事
1971年英国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CT机,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极为满意的效果。从此CT技术不断地发展。1998年世界上第一台4层螺旋CT机问世后,多层CT技术得到迅猛发展,2001年研制出16层,到2003年64层CT开始进入临床实际应用。随着扫描层数的增加,同步扫描的能力越来越强,扫描速度越来越快(0.5s--0.42s--0.37s--0.33s),图像分辨率越来越高(以Z轴分辨率为例:1mm--0.75mm--0.6mm--0.33mm)。时至今日,CT扫描的速度和分辨率均以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极大程度上已满足各临床专业的各种需要,近年来多层螺旋CT还继续向128层,256层发展。2005年北美放射学会(RSNA)年会上正式推出双源CT技术,被称为是CT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创新,超越了扫描层数(或探测器排数)的简单累加(这是过去数年内CT技术的主要竞争点),重新定义和诠释了CT的概念,全面拓展了CT的临床应用,将影像诊断领域推向了一个令人惊喜的高度!
随着单源/双源多层CT的投入运行,以往临床医师所期望的超薄层扫描得以实现,目前临床上可轻易获得层厚为0.6mm的高分辨率CT图像,大覆盖范围下快速扫描的亚毫米级扫描,即缩短了扫描时间,准确率也更高,受检者接受辐射剂量也更低。对呼吸系统疾病而言,可清晰显示外周支气管、肺血管、肺内病灶及相关毗邻关系等,对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部感染、肺癌的诊断等都有独特的价值。
以往常规X线摄片很难发现的肺部孤立性小结节(SPN)随着CT薄层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得以早期发现,直径≤1.0cm甚至<0.5cm的小结节现在也很容易被观察到。肺部结节的大小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极其密切,直径>3cm者恶性肿瘤概率为93%~97%,>2cm为64%~82%;0.5~1.0cm为6%~28%;<0.5cm为0~1%。直径≤1.0cm的肺部小结节又被称为亚厘米结节,其中80%为无钙化的结节,最具有临床价值,其诊断也最具挑战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是目前最先进的一种医学影像技术,PET技术是目前唯一的用解剖形态方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具有无创伤性的特点。是目前临床上用以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最佳手段之一。但PET-CT检查对于诊断≤1.0cm的微小肺癌、或支气管肺泡癌以及腺癌内合并肺泡癌成分时,存在着明显的假阴性,因此被认为对≤1.0cm的亚厘米结节作用有限。
肺部小结节的位置也是判断肺恶性肿瘤的独立预测因素,右肺及上叶恶性可能性大。位于肺实质内的结节比位于胸膜、叶裂或血管旁的结节恶性可能性大。良性病变一般可分布于各个肺叶,与位置无明显相关。结节的数量(单发或多发)与其良、恶性无必然联系,任意一个结节都可能是恶性的。对于CT扫描尚不明确的肺部小结节,则可通过动态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来诊断。我们知道,恶性肿瘤是由正常细胞恶变而来,医学上对肿瘤细胞的繁殖速度用倍增时间来表示,即1个变2个,2个变4个,4个变8个的时间。临床上观察倍增一般用肿块直径来计算,直径增长1/3,表示体积增大1倍。恶性病变的倍增时间一般在20~400天,倍增时间<20天多为感染性疾病,>400天则一般为良性肿瘤。肺部小结节在CT影像学表现为边缘的毛刺、分叶及其内部的厚壁空洞或磨玻璃样改变时都是恶性病变的特征,但在分析≤1.0cm的结节的内部特征、边缘特征、CT增强等影像学特点有时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需要临床医师仔细观察结节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等指标。
目前对于肺部亚厘米结节的诊断和治疗困难原因有以下几点:(1)一般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多由体检时发现,故常常得不到患者和家属的足够重视;(2)患者恐惧胸腔镜或开胸手术,担心过高的手术费用等;(3)各种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胸片、CT、PET-CT等较难确定结节的良、恶性质;(4)纤维支气管镜、TBNA及经皮肺穿刺等有创手段检查对于体积过小的结节,较难获取足够的病灶部位组织以供病理确诊;(5)临床医师对肺部亚厘米结节的认识偏差。因此临床医师应转变以往过多关注CT检查时的放射剂量大小,而忽视CT扫描层厚的观点,积极开展低剂量毫米/亚毫米级CT扫描,不仅有利于早期鉴别肺部亚厘米结节的良恶性,通过采取合理和规范的临床诊疗策略,还可避免不必要的创伤和并发症,尽早解除患者的心理、理负担。肺部薄层CT指的是薄层厚度和间隔小于5毫米,比常规CT扫描的更薄,更仔细的,更容易发现小病灶。薄膜层CT不能直接告诉你是否诊断出肺癌。大多数医生不能用CT对这个小损伤做出最后的结论。对于医生来说,只有病理细胞学诊断才是肺癌诊断的金标准。
⑼ 1.什么是薄层CT距离是多少毫米一层
薄层扫描(1~5mm的层厚与层隔)相对CT常规扫描(10mm的层厚与层隔)层厚更薄,平扫薄层CT能提高病灶检出率,避免遗漏微小病变。
⑽ 增强薄层ct,薄层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薄层CT扫描是指扫描厚度小于5mm。普通螺旋CT扫描一般在5mm-10mm。也就是说每隔5mm或者10mm等扫描一层。层的厚度越小越容易发现病灶,扫描的越清。
比方来说,体内有肿瘤了,当时肿瘤大小为3mm×4mm那么大,用小于5mm的薄层扫描就可能查出来了。而普通CT假如隔5mm扫一层的话就扫描不到,漏掉了。
根据比移值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的比移值(Rf)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薄层色谱法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也用于跟踪反应进程。
(10)肺薄层ct多少层图片扩展阅读:
原点位置对样品容积的负荷量有限,体积不宜太大,一般为 0.5~10μl,样品的浓度通常为0.5~2mg,太浓时展开剂从原点外围绕行而不是通过整个原点把它带动向前,使斑点脱尾或重叠,降低分离效率。
点样量太小,不能检出清晰的斑点影响判断。点样量太多,展开剂不能全部负载,容易产生脱尾现象。当点样量适合时,可采用点状点样;当点样量过大,原点无法负荷时,可采用条带状点样,得到更好的分离效果,提高分辨率。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