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针灸这样取穴,效果“立竿见影”
我导读
针灸是中医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具有“简、便、效、廉”的优势,而取穴方法则是影响针灸是否能够快速起效的重要因素。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一种不在病变部位取穴却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特殊方法。
针灸治病的方法丰富多彩,缪刺法和巨刺法是根据经络左右贯通的理论,选取病痛对侧的穴位进行针刺,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选穴针刺方法。缪刺法刺其络脉,巨刺法刺其经脉。这两种方法应用得当,确能起到“病立已”“如食倾已”也就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现代解剖学来看,人体的运动、感觉神经及听神经纤维都是对侧交叉支配的,也证实了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的正确性。
缪刺法 适用于病变部位在四肢络脉,邪气有闭塞不通、上下左右传注的特点,无内向传注的趋势,脉象无显着异常变化,多在患肢对侧井穴或病变对应部位刺络放血; 巨刺法 适用于病痛部位在身体任意部位,邪气位于经脉,病侧脉象无显着变化而健侧脉象异常或病侧还没复原、健侧脉象已出现异常者,多选健侧对应部位的经穴进行针刺。
1.巨刺法治疗肩周炎
赵某患肩周炎多年,左侧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但仍能坚持劳动。1998年4月份因劳累过度,肩关节疼痛加重,不能活动,不得已到卫生院找我治疗。我见其左侧肩关节疼痛拒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即在其右侧风池、肩井、肩髃、臂臑各扎了一针,得气后留针15分钟,15分钟后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反复捻转针柄1分钟,然后再留针15分钟,捻转针柄5分钟后起针,患者当下就说左侧肩关节疼痛减轻,活动了活动肩关节,左手居然能摸着右侧耳朵了。在场的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都感到惊讶。
【按】 这种针刺方法也叫缪刺法或巨刺法,是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一种古老的针灸方法,是“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具体运用。据《黄帝内经》记载,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针灸方法。认为十二经络在身体上交汇的腧穴,经脉气血都是相互流通的,如果你的左膝出现疼痛,时间一长,右膝也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而且相对应的左膝关节、右肘关节也可能会出现不适,因此可以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人体的许多疾病尤其是风湿痹痛一类的病症都可以上下左右互相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能够起到针到病除之效。
2.缪刺法治疗腰扭伤
陈某在搬运石头时不慎扭伤了腰,当时疼痛并不怎么严重,坚持到了收工。第二天早晨疼得起不了床,1990年4月11日家属邀我出诊。检查患者腰部无明显红肿,但左侧疼痛拒按,舌淡苔薄白,左手寸、关、尺无特异发现,右关脉弦紧。我就采取缪刺方法针患者右侧养老(手太阳小肠经之郄穴,善治急性腰疼)、委中(四总穴之一,腰背委中求,善治腰疼),得气后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反复捻转针柄各5分钟,边捻转边让患者活动腰部,起针后患者就能下床活动了。
3.缪刺法治疗偏头痛
顾某患有偏头痛,痛起来难以忍受,自觉脑血管有搏动感,1999年3月31日求我治疗。当时患者偏头痛并未发作,舌脉也无特异发现,患者说疼痛部位在右侧,我就用三棱针在患者左侧的关冲(手少阳三焦经之井穴,善治头疼)、足窍阴(足少阳胆经之井穴,主治偏头痛)点刺出血,擦干净后再挤出一滴血液擦干,一直到挤不出血液为止,隔日针刺一次。治疗后第三天偏头痛发作过一次,但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可以忍受,治疗7次后偏头痛未再发作。
针灸临证经验
《四十年基层针灸得失录》作者杨承岐是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的基层医生,曾任职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作者十二岁学医,十六岁悬壶乡里。虽然因小儿麻痹症夺去了左腿的 健康 ,但为了诊治患者,靠一根拐杖,一架破旧自行车的帮助,走遍了方圆百余里大小村庄的千家万户。作者将其三十多年临证得失倾囊写出,毫无保留。所有的观点和方法都源于临床又验之临床,是他后半生攻病克难的“百宝囊”。本书既有理论探讨,又有临床研究;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既有中医临证发微,对针灸方法和穴位功效进行新探讨。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四十年基层针灸得失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杨承岐口述,杨丽平整理),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 悦读中医 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B. 刘亦菲旧伤复发,趴在仪器上接受针灸治疗,针灸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4月22日,演员刘亦菲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一组做颈部针灸治疗的图片,并配文“谢谢冯主任 希望尽快做回一条好汉”。
针灸的好处有什么?
针灸能使我们体内阻塞的经络变得通畅,而经络在我们中医理论中,认为它主要作用是运行人的血气,如果经络不通的话,那么体内的血气运行便会受到阻碍。外在表现为,人经常会有关节疼痛,四肢麻木等等症状。在进行相应的针灸治疗后,便可以让体内的经络变得通畅,血气开始正常流转,人体逐渐向健康恢复。
C. 杨甲三针灸取穴图解的介绍
《杨甲三针灸取穴图解(彩图版)》将着名针灸专家杨甲三教授的取穴方法做了整理,用400余幅清晰的图片将取穴方法准确地呈现给读者,使读者能直观形象地学习杨教授的取穴经验并运用于临床。全书分为16章,主要介绍了全身十四经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近400个穴位的取穴方法。《杨甲三针灸取穴图解(彩图版)》内容翔实,直观易学,特别适合于中医院校学生和针灸爱好者学习使用,也可供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学习参考。
D. 针灸都有哪些功效
现在有很多人不管是看病还是养生,都爱采取中医方法,因为中医疗法的副作用是比较小的,而且能功效相当不错。中医针灸就是很常见的中医疗法,也就是通过用针法来刺激人体的穴位,就可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作用。我对针灸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那么针灸的作用与功效?我们一起来看看!
针灸是用来治疗经络不通造成的身体的疼痛的理疗的方法,它可以帮助调理经理不通和血液流通不畅的情况,通过刺激穴位以后可以帮助活血和通络。其次针灸还可以用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疾病、肩周炎、劳损、落枕、扭伤等等疾病,以及一些运动损失,包括崴脚等都是可以治疗的。而且通过刺激穴位还可以达到减肥和治疗痘痘的作用,也可以帮助调理内分泌的情况,起到调理阴阳平衡的作用。
针灸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达,在生活当中针灸既能治病,而且发展成日常保健手段了,所以要想保持身体健康,不妨尝试一下针灸保健方法,大家可以试一下。
(图片来自网络。)
E. 董氏奇针上三皇下三皇,上三皇下三皇针灸图片(第1页)
1.由《元始上真众仙记》知:上三皇:天皇,即玉清圣境元始天尊盘古氏是也。
2.历尊号曰大罗元始尊,无为自然妙无上帝。
3.地皇,即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地皇是也。
4.历尊号日玉宸大道君妙空上帝。
5.人皇,即太清仙境道德天尊人皇是也。
6.历尊号曰五灵元老君,混元太上道君,万教之祖,妙有上帝。
7.中三皇:天皇,即天宝君也,以元始之玄炁,化生中三皇之天皇氏也。
8.地皇,即灵宝君也,得元始之元炁,化生中三皇之地皇氏也。
9.人皇,即神宝君也,受元始之始炁,化生中三皇之人皇氏也。
10.下三皇:天皇,即大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也,以元始之玄炁化生者也。
11.纪号日东华至真苍天上帝。
12.地皇,即神农炎帝氏,以火德王也,得元始之元炁化生者也。
13.纪号日南极朱陵丹天上帝。
14.人皇,即黄帝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也,受元始之始炁化生者也。
15.纪号曰太乙黄天上帝。
F. “中医干货”针灸疗法大全
《世医得效方》中,灸法治疗占了针灸部分的十分之九。他受《肘后》、《千金》的影响较大,对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多采用灸法。灸治常根据病证和部位而用艾炷灸,艾炷有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等,并指出“大小以意斟量”。
所灸壮数并不多,多数为7 21壮,仅在俞、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者。同一穴位灸的壮数也因病而异,例如诸气灸膏肓百壮,而痨瘵灸膏肓仅9壮;又如反胃灸足三里7~9壮;而胃中积热灸足三里30壮。灸法除艾炷灸外,还有隔盐灸、隔蒜灸、隔物灸等。灸治有“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也有灸后“以温汤浸手帕拭之”等。
危氏施针刺,大多用于实热证。如喉病,“治颊肿及缠喉风等,又气急者,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又如治疟疾、腰痛、脚气等实邪为患,多用针刺或刺络泻血法。
他取穴少而精。在56个病症中,用穴计194个,其中经外奇穴(尺、臣觉、天凭、手疰注、疰市、气端、外陵、神光、天仓、交仪)9个。每个病症仅用1 2个穴。
他取穴按脏腑而分经取之。例如诸气:凡上气冷发、脐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仓;脐下搅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膏肓;短气不语,灸大椎、肺俞、脐中;乏气,灸神道。
另有“针灸伤”一节,用内托黄芪丸治针灸伤经络脓流不止。由黄芪、当归、肉桂、木香、乳香、沉香组成,研末糊丸内服。
临证经验
危氏对56个病症都载有针灸疗法,选录于下:
(一)头面疾患
头痛 :灸囟会。
鼻病 :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㖞斜 :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风失音 :灸天仓(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百会。
目痛 :灸上星、风池。
目不明 :针承泣。
喉病 :针风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颊肿及缠喉风等症,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如根脚咽喉常发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疬 :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贴疬上灸之。
项瘿 :灸大空穴、肩髃;或灸两耳后发际。
(二)胸腹疾患
奔豚 :灸气海、关元、期门;或灸章门;或灸中极。
症瘕 :灸太溪、气海;或灸天枢;或灸中脘。
心痛 :灸上脘;或灸中脘;或灸阴都。
呕吐 :灸尺(在肘约上动脉)、乳根;或灸神光(在两肋旁二寸),或灸石关。
霍乱 :隔盐灸神阙和灸气海。
咳逆 :灸乳根,男左女右。
反胃 :灸乳根、水分、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
咳嗽 :灸肺俞或乳根;或灸天突、膏肓俞。
喘急 :灸肺俞、天突。
下痢 :灸脾俞;或灸阴交、神阙、关元;或灸肓俞。
胀满 :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气海;或灸大肠俞;或灸承满;或灸三焦俞。
吐血 :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节横理三毛。
肠风下血 :灸二十椎;或灸命门、肾俞。
乳痈 :以灸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7 1壮;或隔蒜灸其中心。
肺痈 :灸肺俞。
(三)腰背四肢疾患
腰痛 :针委中出血;或灸命门、肾俞。
臂痛 :针肩髃。
脚气 :灸风市;或灸三里;或灸绝骨、犊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气湍(足十趾端)。
(四)其他疾患
尸厥 :灸百会、气海、石门。
疝气 :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或量口角为一边成等边三角形,上角于脐中,两边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风市、气海、外陵(脐旁一寸半)。
脱肛 :灸脐中;或灸横骨和长强。
诸痔:灸命门;或灸脊中;或灸长强。
痼冷肾虚 :灸肾俞;梦遗灸三阴交;虚极灸膏肓、气海。
心恙(神志病) :灸百会;或灸天凭(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或灸天枢;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后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间使;或灸臣觉(在背上夹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或灸上星;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或灸人中、少商、隐白;或针足大指爪甲下。
痨瘵 :灸腰眼;或灸四花;或灸膏肓。
阴脱 :灸关元、大敦。
肿满 :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两手大指缝头;或灸太冲、肾俞。
小儿龟背 :灸肺俞、膈俞。
横生逆产 :灸至阴。
产后小便不通 :于神阙穴隔盐和葱白,用艾炷灸。
崩漏 :灸小腹横纹当脐空直下和三阴交;或灸交仪(在内踝上五寸)。
疔疮 :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
针灸单穴治病36绝招
1、穴 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 治:发烧。
手 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 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 治:心动过速。
手 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3、穴 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 治:心动过缓。
手 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 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 治:失眠症。
手 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 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 治:多汗症。
手 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 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 治:足心热。
手 法:揉按36次。
7、穴 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 治:头痛。
手 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 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 治:头顶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 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 治:偏头痛。
手 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 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 治:哮喘。
手 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 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 治:腹泻。
手 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 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主 治:高血压。
手 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 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穴 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 治:白内障。
手 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 名:神庭(督脉)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 治:脑疲倦,(醒脑)
手 法:中指点按刺激。
16、穴 名:血海(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 治:眼皮浮肿。
手 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17、穴 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 治:肩周炎。
手 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穴 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 治:急性腰扭伤。
手 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穴 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 治:坐骨神经痛。
手 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穴 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 治:足跟痛。
手 法:按揉1-2分钟。
21、穴 名:承浆(任脉)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 治:小儿厌食症。
手 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穴 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 治:小儿遗尿(肾虚)
手 法:轻按揉1-3分钟。
23、穴 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 治:喉头肿痛。
手 法:轻揉按2-4分钟。
24、穴 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 治:鼻出血。
手 法:垂直用力点按。
25、穴 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 治:鼻窦炎。
手 法:按揉1-2分钟。
26、穴 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 治:急性结膜炎。
手 法:拇指重掐法。
27、穴 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 治:麦粒肿。
手 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穴 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 治:冠心痛,止痛。
手 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穴 名:元骏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 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 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穴 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 治:失眠。
手 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 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穴 名:四白(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 治:便秘。
手 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穴 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 治:失眠、偏头痛。
手 法:中度点按。
33、穴 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 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 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穴 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 治:失眠、足跟痛。
手 法:重度力点按。
35、穴 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 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 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穴 名:落枕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 治:落枕。
手 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G. 蔡少芬晒脸部针灸照惊吓众人,脸部针灸有何疗效
健形养神:神,又称神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特征。一个人的精神容貌则是人体精、气、神的充分体现,而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赖气血奉养而精明。根据中医形神合一及形与神俱的理论,针灸临床历来注重形与神而强调以神为主。
所以针灸美容就是极好的选择,针灸美容可以让脏腑和调,精气以及津血上荣,这样就能人那个黄褐斑自然消退。
针灸就其保健延年、美容美形方面可谓形神兼备,以神养形,以神治形,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积极因素,调理脏腑,运行气血,使肌肤得濡润,毛发获滋养。若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面容憔悴,皮肤苍老晦暗、弹性减弱,皱纹渐增,腹部脂肪堆积等,可以通过针灸调节使其精充气足,容光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