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观音木雕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情侣黑色背影图片高清 2025-09-11 09:19:33
看病排队图片卡通 2025-09-11 09:12:32
结婚图片播放用什么软件 2025-09-11 08:50:02

观音木雕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3-01-01 15:35:10

❶ 观音一共有几种,他们分别代表着什么

1、杨柳观音(佛身):右手持杨柳,踞坐岩上,手持净瓶。

2、龙头观音(辟支佛身):以不同姿态乘龙显圣于祥云中,是化身天龙之身

3、持经观音(声闻身):箕坐岩上右手持经卷若读书,也有一说释持经为声闻身。

4、圆光观音(梵王身):身后有火焰圆光,大放光明。或释圆光为普门品中"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相应。

5、游戏观音(帝释身):五色祥云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

6、白衣观音(自在天身):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莲花,右手结与愿印,身着白衣,处白莲花之中,或结定印以为是比丘与比丘尼的化身。

7、莲卧观音(天大将军身):双手合掌,在莲叶上作半卧姿,表卅三观音之小王身。

8、泷见观音(大自在天身):在高山倚岩而坐,坐眺望流泉飞瀑,表普门品中"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之意

9、施药观音(毗沙门身):常为右手拄颊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莲花,表示观音无时不在惦念世间疾苦,考虑拯救众生。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10、鱼篮观音(小王身):脚踏鳌鱼背上,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西游记》中对此形象有发挥,因而在民间影响很大。

11、德王观音(长者身):趺坐岩畔,右手持杨枝,左手置于脐前,表卅三身之梵王,梵王乃之主,其德殊胜,故称德王。

12、水月观音(居士身):作观水中月形状,以喻诸法如水中月而无实体,或释为表卅三身之辟支佛 。

13、一叶观音(宰官身),又作莲叶观音、南溟观音。乘一片莲叶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传日僧道元自中国返日时,遇暴风于南溟时即默祷观音,忽见大悲尊乘一莲叶浮于海上,风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观音像奉于南溟观音寺,故有此称。或释为表卅三身中宰官。

14、青颈观音(婆罗门身):青颈观音,其像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为杖、莲花轮、螺四种,身色为红白,颈为青色。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颈呈现青色。或释为表卅三身中佛身

15、威德观音(比丘身):箕坐岩畔,左手持莲花,或释为表卅三身中天大将军身

16、延命观音(比丘尼身):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颐,头戴宝冠设阿弥陀佛之圣像。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17、众宝观音(优婆塞身):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弯膝上。或释为表卅身中之长者。

18、岩户观音(优婆姨身):端坐于岩洞中,静思入定。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元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19、能静观音(长者妇女身):伫立岩畔,两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或释为表《普门品》中"为求金银琉璃……等宝物,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20、阿耨观音(居士妇女身):佛教传说阿耨达池位于瞻部州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记》亦有提及。阿耨观音名即由此而来。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21、阿摩提观音(宰官妇女身):常乘白狮子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表无畏之义。或释为表卅身中之毗沙门身

22、叶衣观音(婆罗门妇女身):敷草坐岩上,身穿千叶衣。或释为表卅三身之帝释。古印度东南部就有一个夏帕拉族,以树叶为衣。婆罗门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23、琉璃观音(童男身):又称:"香王观音"、"高王观音"、形象为两手捧一琉璃壶,乘一莲瓣浮于水上。或释为表卅三身中自在天身。

24、多罗尊观音(童女身):多罗意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莲花。或释为《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各值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25、蛤蜊观音(天身):居于两扇蛤蜊壳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

26、六时观音(龙身):作居士装束,表卅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奉供不断,故名。法隆寺中似有六时观音。

27、普悲观音(夜叉身):衣端受风立像,表大自在天身

28、马郎妇观音(乾闼婆身):妇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妇女身。

29、合掌观音(阿修罗身):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罗门身。

30、一如观音(迦楼罗身):形象为乘云飞行空中,右手持说法印,能制伏雷电等魔扰。

31、不二观音(紧那罗身):双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于莲叶之上,身着天衣,飘然自得地浮于水面。表执金刚身。

32、持莲观音(摩睺罗迦身):手持一莲花,站或坐在莲叶上,多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童男童女身。

33、沥水观音(执金刚神身):又称"滴水观音",一手持瓶作泻水状,一手作法印,或持杨枝。表《普门品》中"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1)观音木雕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观音菩萨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观音菩萨是随着魏晋时期净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净土宗的信仰是称名念佛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是造成这种信仰盛行的社会现实根源。哀鸿遍野、苦难深重的动乱社会,更促使人们信崇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印度佛教庞大的佛菩萨王国里,中国民众很快选择了观音菩萨,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广大民众祈望有一位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救世主。

在频生的天灾人祸面前,束手无策、陷于失望甚至绝望境地的平民百姓,需要这样的救世主。着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基辛说:“宗教强化了人类应付人生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即死亡、疾病、饥荒、洪水、失败等等。在遭逢悲剧、焦虑和危机之时,宗教可以抚慰人类的心理,给予安全感和生命意义,因为这个世界从自然主义的立场而言,充满了不可预料、反复无常和意外的悲剧。”中国民众信仰观音菩萨原因即在于此。但是,中国民众接受印度的佛菩萨却又并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为中国菩萨。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印度的观音形象逐渐发生重大变化。

这个变化就是,观音入主中国初期,观音还是以“伟丈夫”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中国早期观音造像,例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的木雕,观音都是以男子汉形象出现,嘴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后来,特别是唐宋以后,观音完全变为女菩萨,而且是非常秀美妩媚的女菩萨。

中国佛教对观音的改造,突出地表现在编造观音菩萨的新的身世,这就是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妙善公主说。印度的男观音变成了西域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这种女观音身世说,最早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着《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以此为蓝本,还陆续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这些观音故事的广泛流传,深入人心,致使中国化的女观音菩萨,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正宗”的男观音菩萨。

❷ 宋代的木雕佛、菩萨观音像有怎样的特点

关于宋代的木雕佛、菩萨观音像,由于便于移运,因而流失国外是很多的。又如另在西安古董铺见到的一件木雕观音像,坐式和上两像相同,造型风格则介于两者间。这说明宋代的观音造像在走向世俗化是一致的。

❸ 千手观音主要用什么木材做的

主要用松、柏、杉、榆、椴等五种木材。

中国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观音
承德普宁寺建于清干隆二十年(1755年),是清代干隆皇帝在承德修建的第一座寺庙,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普宁寺在清代实际是承德外八庙的宗教活动中心。寺庙的主体建筑及殿堂陈设均为清代原始结构。其中,主体建筑大乘之阁内主供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更是中国古代雕像艺术的瑰宝。这尊佛像高27.21米。其中须弥底座高为1.22米。须弥底座上莲花底座至无量光佛顶部高度为22.29米,底下3.7米。大佛腰围15米,重量为110吨,仅头部重就达5.4吨,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木雕佛像,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相传:大佛是一株大榆树雕刻而成。这种说法只是猜想而已。大佛的内部结构很复杂,大佛全部为木结构,腰部至莲花座用十五根木柱来支撑大佛上部。正中使用使用一根柏木中心柱,四根戗柱,十根边柱。中心柱直达大佛顶部。其它十四根戗、边柱直达大佛腰部隔板。中心柱位于大佛正中高22米。由两节柱墩连接而成,是整个大佛的骨架。骨架外围围以木板雕刻衣纹。整尊佛像是由松、柏、杉、榆、椴等五种木材125立方米拼制而成后,分三层雕刻成型的。佛像比例匀称,纹饰细腻,而且恰如其分地传出佛的表情神采,宝相庄严,这在我国大型的佛像雕塑艺术上是十分罕见的。

❹ 一个木雕前面是佛,背面是观音,可以吗

自公元一世纪起,佛教传入中国,古代的佛造像就不断地融汇宗教与艺术精华,创造出无数时代鲜明且具有地区特色的古佛造像,成为国之瑰宝。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区三层的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厅,就展出了大量古代佛造像精品,做工华丽精美,让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常设展览, 在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的展厅里,有一大面墙摆放的都是各时期各地区有代表性的古代佛造像,十分庄严壮观。
各地区各时期的古代佛造像汇聚在一起
在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的展厅中,摆在展厅正中间的是一尊高大的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像,高达2米,体型之大、木雕工艺之精美,国内实属罕见,也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尊宋代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是由一千年前宋代的能工巧匠制作完成的。整体造像雕刻得极为流畅,造型飘逸脱俗,尽显宋代的美学精神。
精美绝伦的宋代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
你看她头上戴着高高的花冠,胸前配饰着精美的璎珞,身上彼着华丽的锦帛,下面长裙垂地,腰间装饰着各种宝石和珠花,左腿下垂,脚踏着山石,右腿微微盘起,整体坐像呈现出慈悲和平淡,让人驻足静观,内心也变得平静淡定。
因年代久远,木雕身上的彩绘部分有些颜色已经脱落,但仍然可以想象出来这尊坐像原本颜色鲜艳时的样子,精美绝伦,世间精品。
宋代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侧面图
再来看观音菩萨右手拿的这朵莲花,一般手持莲花的观音被称为“持莲观音”,观音菩萨怀着纯净之心期待着莲花盛开。
彩绘木雕中的这朵莲花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也体现出宋代高超清湛的木雕工艺。
观音菩萨手持的一朵莲花
另外,这尊宋代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的展出方式与以往不同,以前文物全部都会放置在一个大的玻璃柜里,大家隔着柜子欣赏。而这次却不一样,坐像就直接摆放在展厅的中间,让所有观众都可以更加近距离地欣赏它的美,感受它的宁静与慈悲。
这尊木雕观音菩萨像就摆在展厅中央
观音菩萨坐像
十世纪 北宋
彩绘木雕 像高138 cm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
这是一尊极其珍贵的宋代彩绘观音菩萨木雕坐像;观音菩萨头戴宝冠,发髻高隆,发绺垂肩。面相圆润,佩饰璎珞项圈,斜披圣带,上身袒露,披帛搭肩绕臂而下。下着长裙,左手撑地,右手搁置在弯曲支起的右膝上之,左腿自然垂下,呈游戏姿安住在法座之上。
宋代木雕佛像今大多流失海外,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珍品,主要分布于日本、欧美等国,为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宋代的木雕佛像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杰作,也是世界上的公认的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文章综合自:畅游畅听、旃檀精舍

❺ 宋代的银子观音佛像是啥样的

宋代的银子观音佛像是啥样的?两宋时期北方以陕北为代表、南方以四川为代表的中小型石窟兴起,除铜、石、瓷、木等雕塑作品外,还有两宋时代佛教题材的卷轴绘画。史料记载,尤其是传世实物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成为研究此期造像艺术不可或缺的珍贵遗存。造像题材上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为代表的单尊菩萨像,特别是深受禅宗影响的罗汉造像在这一时期极为流行。佛像发髻处的髻珠及袈裟处的纽、观音像头戴的观音兜、彩塑及木雕菩萨像的泼洒坐姿,个性鲜明的罗汉像及其十六尊的造像组合,都是宋代佛教造像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到了宋代已经走向了衰落阶段。宋代的佛教造像受当时理学的影响,宣传佛家的禅观思想,同时也宣扬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使造像成为儒佛糅合的产物。
   在造像技法上,匠师们能够运用最熟练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凸凹转折的衣纹,圆润细致,流畅逼真。在艺术造型上,佛像基本上承袭了唐末造像的风格,造像容貌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姿容凝重秀美,体态丰腴,比例匀称。但宋代的造像也有其发展的地方,就是造像减低了宗教的气氛,更善于表达亲切的人性审美雅趣。雕塑工匠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把宗教中的神,完全变成了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人,把神进行了世俗化。因此,宋代铜佛最具艺术性、最富现实生活趣味。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宋代出现了菩萨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犼背上。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体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宋代的佛像具体特征如下: 

   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3、罗汉造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形体刻画完美。
   4、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时代风格。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盛行开凿石窟,形体大的佛像多为石雕。到宋代,随着石窟的衰微,大型石雕佛像的数目大减,木雕佛像开始流行。宋代的大型木雕佛像,以观音像最为常见,此件木雕观音眉目疏朗,典雅古朴,刀纹线条劲健,衣纹具有立体感,此像加彩绘,由于年代久远,彩绘剥落,色彩斑驳,反而增添了一种古拙之美。

圣水寺12圆觉群雕 宋代

内江圣水寺弥勒佛像  宋代

内江资圣寺大佛像  宋代

❻ 唐代木雕有哪些精品

唐代《木雕彩绘观音立像》就是一件难得的精品。这件木雕观音像高0.96米,通体彩绘。菩萨头挽高髻,戴花形宝冠,面颊丰润,双眼下视,最为别致的地方是头部左右各有一绺头发垂肩而下,给人一种优美、娴静的感觉。她上身披天衣,帔帛于身前下垂至膝下部,颈饰璎珞,上身袒露,透出柔嫩的肌肤,下身着裙,赤足立于束腰仰覆莲座上。

此尊菩萨纤细的腰肢呈“S”形曲线,丰满的身体和纤细的腰肢构成了优美的曲线,显现出婀娜多姿的体态。她的左手自然下垂,右手向上弯曲,这又和优美的身姿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轮廓,很像宫廷舞女舞蹈动作中的瞬间定格。

唐代诗文中有“菩萨似宫娃”的记载,此尊雕像便是生动的实例。此件造像雕刻刀法自然简洁,充分体现了静态美中细微的神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