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代定窑白瓷瓷器花纹有什么特点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② 去伪存真,宋代定窑瓷器鉴定要点你掌握了吗
去伪存真,宋代定窑瓷器鉴定要点你掌握了吗?
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发明之一,是古代劳动人 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一张最能代表中国的名片,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在国外一提到瓷器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无与伦比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瓷器中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闻名遐迩于众多瓷器种类,以其精湛的工艺,别致的造型,精美绝伦的釉色,成为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继唐代邢窑白瓷而起以烧白瓷为主的定窑瓷器鉴定要点。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野北村及东西燕村,在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宋代定窑瓷器的鉴定。定窑瓷器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从胎釉的角度,宋代定窑白瓷器鉴定可以从四个方面去鉴定: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宋代定窑瓷器鉴定时要注意的要点。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宋代定窑瓷器鉴定时必须特别留意。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定是否宋代定窑瓷器的一个基本特征。
中国人最懂瓷,也最会玩瓷,从各式各样的瓷器器型中,便可窥见这股十足的“玩劲儿”。瓷器一直都是收藏界的主打藏品,稳居国内古玩收藏市场前列。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闪烁过耀眼的光芒,在陶瓷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掌握宋代定窑瓷器鉴定的要点,认真观察和比较,不轻易下结论,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去伪存真,让我们更好的收藏宋代定窑瓷器。
③ 五代十国时期最出名的九大陶瓷窑地是哪九个
浙江越窑、河北曲阳窑、江西景德镇窑(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湖田)、巩县窑和密县窑
浙江越窑。五代越窑以黄鳝山、燕子冲、瓦牌山、南山脚等几个窑口为主,五代时的越窑青瓷称为“秘色瓷”,其质地细腻,胎呈浅灰色或灰色,器型规整、表面光润、口沿轻薄,均施满釉,釉薄而匀,在装饰上仍以光素为主,少数用细线刻花。
河北曲阳窑。曲阳唐宋时属定州管辖,故又称定窑。五代时期定窑瓷器式样繁多,有罐、碗、盘、灯、盒、枕等等,胎质有粗、细之分。粗者略为发灰发黄,常施化妆土;细者洁白,烧结度好。胎体总体上较之唐代轻薄,器型与唐代比多有变化,如碗、盘口沿外撇常作五花瓣口,外壁多呈瓜棱形,圈足渐窄。
江西景德镇窑。五代时期景德镇主要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湖田等四个窑口。其中胜梅亭窑规模较大,这些窑口的器物有盘、碗、壶、盒 、水盂等。既有青瓷,也有白瓷。青釉色调偏灰,白釉色调纯正,多用叠烧,器内外均留有支钉烧痕。
四、五代景德镇烧制的白瓷有较高成就。为宋代青白瓷(影青)的制作及元、明、清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上述窑址外,五代时期还有河南的巩县窑和密县窑。这两个窑口主要烧制白瓷,因胎土较粗,均使用化妆土,施釉较薄却莹润白亮,特别是密县窑,此时期开始在装饰上采用珍珠地划花手法,别具一格。
④ 请问这个是定窑的什么瓷器啊釉色为黑,且大半部分表面似有银色金属膜~求教大师~!谢谢!
宋代早、中期生产国白胎黑釉瓷器,称为黑定货墨定,他的胎质与同期白瓷一样,洁白细腻的胎体与漆黑的釉面形成极大的反差,定窑黑釉以碗、盘类瓷器为主。你的这件瓷器就差多了,无论胎体、釉色与真品有相当的差距。在定窑的瓷器款识中没有“易定”一说,“易定”是定窑宫廷“易定”瓷的题名是政治、祝福词语;“易定”瓷的时代确定上线为宋仁宗(1038年)下线为宋徽宗(1125年),87年内所产或上线是宋哲宗(1098年)下线是宋徽宗(1125年)27年内所产;定窑宫廷“易定”瓷胎质洁白细润,胎体轻薄,显然你的都不符合,是近代仿制瓷器。谢谢
⑤ 宋代定窑瓷怎么辨识
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
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
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⑥ 宋代定窑瓷的存世量到底有多少价值观有多高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无论种类、式样,还是烧造工艺,均处于巅峰地位。宋瓷形态优美、釉色沉静、花纹含蓄,呈现出一种沉静素雅、凝重高贵的品格。其瓷艺和美学境界不仅超越了前代,而且后代的仿制品也难与之匹敌。
定窑也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相比其他四大名窑,定窑瓷器存世量较多。定瓷虽有过给宫廷烧造瓷器的经历,但时间很短,因此精品不多。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泪痕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它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定窑瓷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或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在唐代,定窑就已经是着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白釉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黄釉器有碗、注壶等。),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红色者为红定珍稀传世极少。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汉族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宋代仿造,其风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时代的一些时代特征。近年按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工艺均难以到位,无论胎质、釉色、分量和工艺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相比拟。
由于稀有,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众多藏家追寻的目标。其中黑定、紫定也历来为收藏家推崇备至。在国际上,定瓷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亚洲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定瓷均被作为珍品收藏。在日本,一件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宋代定窑紫釉描金碗被视之为稀世珍宝。收藏本来就是从爱好出发的。一个木雕、一块石头,为什么会值钱?因为有人喜欢、有人觉得它们很有价值,这种喜欢可以是个人痴迷的、也可以是大家跟风的。现在甚至一个鸟笼钩子都会有人收藏,艺术品投资的领域首先就应该是由爱好者们组成的。哪怕说一些诸如名表、钻石之类的收藏品是为了炫富、显摆,那仍然是一种爱好和兴趣,会使人一门心思地钻进去。而当你做到了从喜好出发,有自己所钟爱的收藏品,进一步的就会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知晓这一类收藏品的方方面面,功利点来说的话,就是能有效地让自己学会投资这方面收藏品的必要知识——同时这个过程中可能还充满乐趣呢!这样,你就能明白哪些东西是有价值的、有潜力的,再进一步还能逐渐地分辨真伪。毕竟收藏市场的价格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硬要说的话,也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来源于收藏者各自对它们的“爱”。
⑦ 五代十国的瓷器有哪些形状
唐之后50年里,我国面临分裂的局面,北方由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5个朝代先后统治黄河流域。南方各地存在着前蜀、吴、吴越、楚、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等许多政权,历史上称为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期间陶瓷生产仍以越窑青瓷为主,越窑在南方浙江省余姚、慈溪一带,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越窑。
越窑始自东汉,至唐、五代时是其鼎盛时期,主要烧造青瓷,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南方着名的青瓷窑。
越窑所烧器物造型丰富,纹样端庄秀丽,胎质细腻,釉色青中微带黄色,釉质滋润肥厚,如冰似玉,但五代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而被称为“秘色瓷”。
这时的“秘色瓷”釉色青翠莹润,器壁薄,器形规整,口沿细薄,转折处棱角分明,给人轻巧之感。
越窑青瓷的器物主要有杯、碗、盘、茶托、执壶、罐等。如五代越窑鸟式杯,高5.8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4.9厘米。鸟式杯仿汉代铜器式样,敞口微敛,弧壁渐收,高圈足外撇。
杯外壁贴塑一飞鸟,头部高出杯口,伸展双翅,相对处饰鸟尾为柄。内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绿微闪黄色,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鸟身刻画线纹、圆点纹,鸟尾画直线纹。此杯造型新颖别致,所饰鸟儿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实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观赏的艺术品,其独到的审美意境耐人寻味。
再如五代十国精品青釉花口莲花碗,口径16.5厘米,高6厘米,器型端正工整,釉色微青,光亮滋润,造型精美,莲花形花口,为五代青釉精美瓷器。
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釉面光滑,釉层透明度好,造型趋于秀美,同时瓷器的装饰也集中了以前的各种方法并加以发展,刻花、印花、画花技术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
装饰题材也进一步拓宽,其人物、鸟兽、花草一应俱全,矫健的各式蟠龙,翱翔天空的鹤、凤、荷花、秋葵、牡丹花丛中比翼双飞的鹦鹉以及钱塘江汹涌的潮水等。
刻画人物的也很多,轮廓勾勒都很准确,线条流畅生动。莲花瓣装饰也异常丰富,有10多种不同形式与不同刻法。此外,五代瓷器还出现了装饰有风景的画面。这些装饰承袭了唐代金银器和铜镜、织绣的特点,花纹精美,构图严谨,表现了五代青瓷的高度水平。
如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通高4.8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5.4厘米。盒直口,外撇圈足。盒盖面坦平,直口。盖面刻花,中心为一莲蓬,外环莲瓣一周,盖边与盒底中腰各有弦纹一道,盒里外及足内满釉,釉呈青黄色。
这件越窑刻花盒为五代时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满釉,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其莲瓣纹是越窑瓷器装饰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莲瓣宽厚肥硕,有的花瓣中还有脉络,花瓣层次重叠者居多,单层者较少。
此盒所刻莲瓣线条圆润,刀工犀利,技艺娴熟,富有真实感,显示出越窑装饰的发展与成熟。
与唐代执壶相比,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合理,特别是壶流明显加长,便于实用,有一件五代越窑青釉执壶就是最好的例证,该壶高19.7厘米,口径9.7厘米,足径7.6厘米。
壶撇口,短颈,溜肩,长圆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肩部置对称竖系。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壶流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
花口盘自唐代中晚期开始流行,其造型受同时期金银器影响,至五代时最为盛行。此时的瓷器受金银器造型的影响较大,不仅盘多做成花口,瓶也多做成瓜棱形。五代时期的花口盘与唐代相比,口沿变化更为丰富,有5瓣、6瓣甚至10瓣口的器物。
如越窑青釉菱花口盘,高2.1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5.3厘米。盘口呈菱花状,斜壁,平底。里外都施以青釉,釉色莹润纯正,盘的外底有支钉痕。
这件菱花口盘,口沿线条流畅,盘壁浅薄,给人以轻巧玲珑之感。
釉面有明显经使用而留下的磨痕,说明是一件令人喜爱的传世珍品。
五代时期,北方着名的瓷窑是河北省邢台的邢窑,邢窑仍是主要制造白瓷;同时河北省曲阳涧磁村一带的定窑,烧造于晚唐相近。
五代时期制瓷的风格还保留了部分邢窑白瓷的特征,精致白瓷有很大发展,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制作精工,造型优美,胎色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如定窑白釉双系罐,高13.5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11厘米。罐口外撇,短颈,溜肩,直腹,浅圈足。
器里外施白釉,圈足无釉。颈下凸起弦纹一道,肩部刻画弦纹二道,两侧各塑贴一兽面衔环耳。
此罐釉色洁白纯正,造型虽小,但端庄气派,双耳设计尤为精巧,犀利的刀工将青面獠牙的瑞兽刻画得极为生动,显示出皇家用瓷风度,是五代定窑白瓷中的精品。
晚唐至五代末期,定窑瓷器铭款中以刻画“官”和“新官”者居多,陕西省西安北郊发现晚唐定窑“官”字款白瓷就达33件之多;河北省定县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基和净众院舍利塔塔基也曾发现17件定窑刻画“官”和“新官”款的瓷器。
“官”字款白瓷均为定窑产品。当年定窑部分作坊被皇室或官府征用后,为防止与民用器物相混淆,特刻画“官”字,以示区别。
与同时期不署款定窑瓷器相比较,这些“官”字款器制作工艺都相当精细,属于精品,已达到宫廷用瓷的标准。
如五代定窑白釉“官”字款碗,高6.6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6厘米,碗敞口,斜壁,圈足。胎体比较轻薄。
此外,碗里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纯正,足中心刻画“官”字。此碗属同一时代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琉璃厂窑又称华阳窑,始于五代,是四川成都地区着名瓷窑,窑址在华阳县城以南胜利乡一村,因当地俗称“琉璃厂”,故名。该窑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如碗、杯、碟、壶、瓶、罐、炉、灯及小件玩具。琉璃厂窑的器物胎体较粗糙,胎中含铁量较高,所以胎色多为紫红、褐或土黄色。为了弥补原料的缺陷,大多在坯上敷以化妆土。如五代琉璃厂窑绿彩双系瓶,高29.9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9.2厘米。瓶盘口,细颈,溜肩,腹部修长,肩部两侧饰双系。外壁施半截黄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绿彩装饰,花纹简朴大方。此器胎体较粗,造型细长,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⑧ “易定”瓷器凭什么说它是五代之物北宋中晚期瓷
北宋定窑宫廷“易定”瓷的题名是政治、祝福词语,它是国宝级的瓷器,它的制作时间很短暂,仅有27年时间,真品的易定瓷器,价格是相当高的,是天价。
⑨ 宋瓷五大窑的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先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曲阳县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据《曲阳县志》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宫收瓷器税;但据调查,早在唐代这里已烧白瓷;至宋代有较大发展,除烧白釉瓷器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原为民窑,北宋后期专烧宫廷用瓷;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定窑也是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它也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个巨大瓷窑体系。
⑩ 如何辨别定窑白瓷
白瓷最早出现我国河南巩义的白河窑最早烧造了白瓷,相比青瓷和黑瓷,白瓷出现较晚。白瓷是用含铁量较低的矿土制成陶胚,再涂上一层透明的釉烧造而成。

一、观察瓷器泪痕。
所谓瓷器泪痕,是指瓷器在烧造过程中出现的流釉的现象,瓷器的流釉呈现为条状,就像流下的泪珠,所以称为泪痕。这种泪痕现象只有在北宋定窑白瓷上才能看到,其他唐朝至五代定窑瓷器均没有这种现象,故有无泪痕是判断该款定窑瓷器是否为北宋时期的一大依据。
二、观察瓷器外壁的竹丝刷痕。
瓷器坯体是通过旋转加工而成的,在加工过程中,坯体表面会留下很多细密的、犹如竹丝的刷痕。虽然其他瓷器也有存在这种划痕,但是定窑白瓷的划痕显得更加纤细密集,这是判断一款瓷器是否为定窑白瓷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观察瓷器底足。
定窑瓷器和其他窑址生产的瓷器有一大区别,就是瓷器底足,相比其他瓷器的圈足,定窑瓷器的底足有圈足和平底两类。定窑瓷器的圈足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大圈足和小圈足。观察大圈足瓷器的足底,会看到以同心圆形状的竹丝刷痕;小圈足则没有。圈足定窑瓷器的足底都很浅,足墙狭窄。这一特征主要出现在北宋中期以后的定窑瓷上。
四、检查瓷器变形与否。
北宋中期以后,人们发明了一种的新的烧造瓷器技术--覆烧,也称反烧,与正烧相对。就是将瓷器柸体反扣在窑具上进行烧造。定窑瓷器中,尤以碗类器物烧造完成后大多变形。将要鉴定的一款瓷器在桌面上倒扣摆放,就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