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回民葬礼
回族称死人为“无常”、“归真”或“殁了”,切忌说“死”。称尸体为“埋体”,称送葬为“送埋体”。对埋体主张速葬,不得超过三天。回族不信风水地脉,只要是平稳干燥的地方就可做墓地,实行土葬。人咽气后,守护者将遗体头北脚南放置,亲友吊唁,送以钱、物,以助葬费,但禁止送花圈、帐联。亡人的面容身体要美观清洁,埋体要经过修面、修胡须,理掉过长的头发,其他部位过长的毛发也要剪短或剃掉。还要修剪手指和脚趾甲,清除污垢。 葬前要给“埋体”清水净身(俗称“着水”),再穿上用新白布制成无袖无领的“开凡”。男人的“开凡”通常为三块,一块叫“皮拉汗”(波斯语坎肩之意)是覆盖前身的白布;一条叫“小卧单”,是垫在身下相当于褥子的白布;一块叫做“大卧单”,是在外层包裹整个“埋体”的白布。女人的“开凡”还要增加用做盖头和裹胸(也叫缠腰)的两块白布。举行转“费达”(赎罪)仪式。然后举行站“折纳孜”(殡礼)的仪式。殡礼主持人一般是有名望的阿訇。仪式开始时,将“埋体”置于“塔布提”匣子中(一种底层可以抽拉的无盖的大木匣子),抬到葬地,置于墓穴之上,头北面西,主持仪式的阿訇为亡人祈祷,并带领大家念“赞主词”三次。仪式后,即送“埋体”入坟,葬穴为长2米,宽1米深约2米的直坑,在直坑底部向西侧挖一洞(以平放遗体为限)。当埋体按照教规放入洞内后,再将洞门用土坯封住,并用黄土填满直坑,地面用砖、土筑成脊形坟墓。与此同时,在送“埋体”的沿途中,要为亡人散“乜贴”,数额大小不等,根据家庭条件而定。并将亡人衣物散给洗尸人员和亲友,有的还要给前来送“埋体”的众人散白帽戴孝。亡人葬后逢七 、二七、三七、四十天、百日、周年、三年、十年,都要请阿訇念经,表示纪念。
❷ 巴巴墓的简介
郑州“巴巴墓”是中国现存的回族古墓之一。它坐落在河南省会郑州市中心的解放路52号院内,与“二七”广场及火车站毗邻。墓内安葬着阿拉伯友人穆斯林先贤默穆都哈,由于他具有高深的宗教修养,被尊为“巴巴”,其坟墓敬称为“巴巴墓”。目前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❸ 回族的墓室有何特点
【特点】:
回族的墓穴一律南北向,先就地挖一个方形直坑,深约5至6尺,然后在坑底北侧凿一个偏窑,长约6尺,宽约3.5尺左右,足够一人仰卧,高度以一人跪起不碰头为限。下葬时,两个人先到坟坑里,其中一个到小园洞里也就是"偏堂"或"窜堂"里。然后打开木匣子,由四人将尸体缓缓放入坟坑,再慢慢送进小洞里偏堂"或"窜堂"里。使尸体头北脚南,仰卧,面向西方(因圣地麦加在中国的西方)。之后,先用士坯垒好小洞口,然后填土掩埋坟坑。。如果坟地是在土质松软的地带,就只挖一个长方形墓坑,长宽深度如前所述。然后用土坯、石块之类垒砌四周,上面用石或木板覆盖,墓内禁用经火烧之物,如砖、陶、石灰等,墓门以石板或土坯封堵,地面封土呈马脊形,略高于地面,可立一简易标志以资识别。伊斯兰教反对肆意营造、装饰坟墓。所以,我们平常所见到的绝大多数的回族坟墓都是一个个简简单单,比地面稍高的土堆,有的树立了一个简易标记,有的甚至连标记也没有。这一点同其他非穆斯林民族追求墓穴的高贵、华丽之风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在当前一些地方随意侵占耕地,大肆修坟造墓的风气日甚的情况下,回族穆斯林简葬、薄葬的良好风俗是很值得提倡的。 下葬时,两个人先到坟坑里,其中一个到小园洞里也就是"偏堂"或"窜堂"里。然后打开木匣子,由四人将尸体缓缓放入坟坑,再慢慢送进小洞里偏堂"或"窜堂"里。使尸体头北脚南,仰卧,面向西方(因圣地麦加在中国的西方)。之后,先用士坯垒好小洞口,然后填土掩埋坟坑。 回族的坟墓与汉族的不同,它不是圆坟,而是长方行坟。
【回族】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❹ 回族的坟上为什么有类似石官的石块
这是回族的一个地方风俗习惯要在坟墓上放有类似石棺的石块的
❺ 为什么回民去世了下葬的时候为什么脸是冲下的
没有脸向下的习俗。
回族下葬如下:
回族下葬时,两个人先到坟坑里,其中一个到小圆洞里。然后打开木匣子,由四人将尸体缓缓放人坟坑,再慢慢送进小洞里,使尸体头北脚南,仰面而卧,面向西方(因圣地麦加在中国的西方)。之后,先用土坯垒好小洞口(忌用火烧的砖),然后填土掩埋坟坑。
填土过程中,如果谁干累了把锹扔下,另一人拾起来再于,不能接着锹干。坟墓堆起来,外形犹如鱼脊形或凸形,有的在坟墓上压上些土坯,有的压一些石子,防止风雨侵蚀。广西等地的回民在墓穴上一般都盖五块青石板,大都是亡人生前自己准备的,其目的是使墓更加坚固。
(5)回族坟墓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回族的丧葬深受伊斯兰教影响。根据伊斯兰教教法,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真主降示的,人也不例外。
人降生后要按照真主颁示的经典处世做人,努力行善做好事。当人到老来,死期临近,唯祈求真主使其善终,再回到真主那里去,即“归真”。伊斯兰教教义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规律,并不令人畏惧。这是回族穆斯林对死亡的看法。
❻ 回族坟碑样式
中国回族的墓碑同汉族的大同小异,只不过通常以汉语和阿拉伯语两种语言来书写;绝对禁止在墓碑上面雕刻任何图案,仅以星、月形象做区别;而且墓碑的顶部多以拱形为主;并且大多简朴、不奢华。
❼ 回族的坟墓有什么讲究吗
在回族风俗中坟墓讲究不能在坟墓上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丧葬原则为速葬、简葬、深埋。
❽ 长春回族坟旧址具体位置在那。最好有地图图片
在和平大路火烧里附近。网络地图
❾ 穆斯林的墓地叫什么
穆斯林的墓地就叫“穆斯林墓地”
对于你说的老人家,或老太爷,他们是西北伊斯兰的门宦派别对阿訇的称呼,他们的坟墓被称为拱北,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本来意思是圆顶,,后来借来称呼坟墓的。
普通穆斯林的坟墓没有区别,其实不应该建立拱北,没有什么用处,人死亡之后都一样,修再大的坟墓对于他的教门和信仰不能增加什么,在真主看来只有最虔诚的人,真主才是最爱的。
❿ 回族的丧葬特点有哪些
回族的丧葬特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是回民聚居区,还是回汉杂居区,总起来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行土葬,忌火葬。回民实行土葬,传说是根据伊斯兰教关于安拉造化人类始祖阿旦,是由泥土造成,死后仍归于土中而来的,有“入土为安”之说。回民有句俗语说:“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这就充分说明了回族实行土葬,并且亡在哪里就埋在哪里。
土葬是少数民族和一部分汉族当中普遍实行的一种葬法,它的类型有好几种。回族的土葬法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土葬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的土葬不用棺椁,由来已久,且至今还保持着。清咸丰时回族宗教学者蓝熙所着《天方正学》说:“清真殡葬,不需棺椁,以身归土,因其清净也。”《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感纪旧闻》记载,回民丧葬是“殡不以木”。现在回族人亡后,仍不用棺椁,只是用木板或木匣等来安放尸体,葬后再拿回木板或木匣。
回族忌火葬的习俗至今也未改变,包括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员在内,他们习惯土葬,忌火葬。回族为什么忌火葬呢?据了解,回族当中有这样的传说,说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这个权力,一般人不能用。还说,火刑是罪人无常后所受之刑。另外还说,伊斯兰教处理无常的人不用火刑。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忌火葬的习俗。
第二,主张速葬。回族的丧葬根据伊斯兰教“三日必葬”的规定,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在第四天埋的。清代初回族着名宗教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择要解•丧葬篇》说:“按圣教,翌日必葬。盖谓尸以入土为安,不得久停”。泉州回族《丁氏族谱祖教说》在反映明朝嘉靖年间丁家丧葬习俗时说,这里的回族习俗多年来一直是“葬不过三日”。后来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有的“葬逾时矣”。现在回族地区人亡后,仍在三天内归土安葬,即使是发生意外事故亡故的,查清原因后,先埋人后等待处理。不停丧权厝,避免停尸过长、腐烂发臭等不卫生的做法。
第三,从俭节约。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葬必从俭”影响,在处理丧事上,主张薄葬,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回族当中有着一句俗语:“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厚养孝顺。”讲究生前竭尽全力抚养行孝,反对死后大操大办。所以,现在回族人办丧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十六尺白布缠身。有的阿訇带头从俭办丧事。如甘肃省平凉县的马连云阿訇生前有遗嘱,无常后不请客,不收钱,他的克番(尸衣)都是用平时戴过的戴斯塔(缠头布)缝制而成的。回族这种从俭习俗,不仅现在这样,过去也是比较注意的。如泉州回民《丁氏家谱》说,回族亡者“殓不重衣”,这就明确肯定了回民无常后不穿戴各种衣服等。二是不设灵位,不搞繁文缛节,禁止送花圈幛联,待葬期间不宴请,出殡仪式简单、安静,一般不动用车辆,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讲究任何排场。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么纸车纸马、童男童女等纸火。送葬中禁止摆设任何祭品,不举行任何祭奠。据《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感纪旧闻》记载,回族葬俗“封若马鬣而浅裹以木棉,祀不设主,祭不列器”。由此可见,回族在处理丧事中早就注意节俭了,这种风气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在处理丧事上,无论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阿訇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一般教民、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长寿的百岁老人,还是十几岁的少儿,毫无贫富贵贱、大小之区分,一律平等。都是在阿訇的引导下,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公墓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场地。回族不管是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圈好的坟地。决不允许非穆斯林埋葬,也不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回族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凡是回族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
第六,其他。回族丧葬中的有些仪式和活动,是回族对亡人表示怀念或纪念的一种形式,并非伊斯兰教所规定,也不是必须遵守的圣行。如亡人入土前的焚香、传经、做都阿,念七窍米、写护心都阿,七日、月头、百日、周年等宗教活动,虽然都举行宗教仪式,也都有所托词,但主要表现了亡人亲属代亡人赎过,祈求安拉饶恕亡人生前过失的善良愿望,是回民在长期的纪念亡人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回民的葬礼,从以上情况看,虽然有其节约、俭朴的良好习俗,但仍有些不足。处理丧事还花不少钱,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处理丧事时卫生工作需要注意。回民抬尸用的担架或木匣子抬完尸以后,消毒跟不上,易传染病菌,是很不卫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