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多少往事 仍在心头”求歌名
《弥敦道》
洪卓立
街边太多人与车 繁华闹市人醉夜
害怕下班等很久的车 排队兼带雨遮
一经信和暴雨泻 沿着长龙又不想贴近些
擦过的肩 发现看见 那熟悉嘴脸
沉默对望在这几秒 亦有简单问好不过少
然后再次说告别像重遇那天 多少往事甜在心头
夜雨触发这景致令我忧愁 望见她的身影已无法占有
我未有想过绝望看她走 分手两字情绝不留
为爱伤心的声线 变了怀旧 爱不轰动了 什么都嫌少
最终这片段完了 专心看车外远景
嘈杂人群极之多 惹尘埃
我却走失 遍寻脚印 欠命中指引
如若结局是可改变 愿我好好爱她逼切点
重遇再散也够绝 但嫌路太短
多少往事甜在心头 夜雨触发这景致令我忧愁
望见她的身影已无法占有 我未有想过绝望看她走
分手两字情绝不留 为爱伤心的声线 变了怀旧
爱不轰动了 什么都嫌少 心酸往事停在心头
夜雨触发这景致令我忧愁 望见她的身影已无法占有
我是再不要绝望看她走 即使告别 仍旧守候
但我伤心的声线 已变怀旧 爱不轰动了 什么都嫌少
最终这片段完了 街边太多人与车
繁华闹市人醉夜 害怕下班等很久
怀念很久也不够
(1)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图片扩展阅读
歌曲《弥敦道》,歌手洪卓立。该歌曲收录在专辑《Taste Of Love 新曲+精选》。2008年,洪卓立凭借单曲《弥敦道》登电台及劲歌金曲榜首。
洪卓立分享拍摄《弥敦道》MV时令他印象深刻,他甜笑说:“那晚book了架巴士,在这里逗留了很长时间,加上是跟现在的女朋友汤怡拍的,与她第一次合作,《弥敦道》对我而言充满了爱情。
套在他的人生,《弥敦道》一曲也令他能够在高低起跌中继续坚持,入行八年,经历了大病,那段时间正正是最一帆风顺,被迫暂定休养,胡思乱想,有点想放弃,因感到自己团火熄灭了。
他在家休养,心静下来,某次重听《弥敦道》,却有所发现,歌曲增添了些他之前不知道的配乐:做艺人的工作,别人都会以为是靠艺人的努力才有成就,但其实幕后有很大的团队一起用心制作,录《弥敦道》时花了两星期,比其他歌长时间,没想到监制舒文录完音后一直默默改良,试着加进鼓声、结他声去丰富首歌。
他不希望辜负同事及身边的人的努力,决定把握机会,重新出发。洪卓立很感激自己有这样一首作品:如果无《弥敦道》,我或者不能够坚持,大家也不会认识我,我未必会继续追寻我的梦想。
⑵ 往事涌心头猜一数字
《多少往事涌上心头》选自《井冈山的道路》具有很强的歌剧性、情节性,唱出了抗战时期的人民的生活写实。
(女声合唱)
紧紧拉着亲人的手,亲人的手,多少往事涌上心头。
(女声独唱)
受苦人,世世代代当马牛,
一年年一月月,仇和恨压心头、压心头、压心头。
两年前,湘江风雷吼,
毛委员发动群众闹革命,一轮红日照九州,
照亮了井冈山,人民翻身抬起了头,
成立农会掌大权,紧紧跟着毛委员走,紧紧跟着毛委员走,
紧紧跟着毛委员走。
可恨那陈独秀,可恨那陈独秀,叫咱解散农会把枪丢、把枪丢。
(合唱)缺一段歌词
白狗子似豺狼,
家家户户没有了亲骨肉,家家户户没有了亲骨肉。
(女声独唱)我那四五岁的孩子也遭毒手,血染南山口。
(合唱)难忍受,最难忍、最难忍革命的大好形势付东流。
(女声独唱)难忍受,最难忍、最难忍革命的大好形势付东流,
(合唱)付东流啊
(女声独唱)千年苦水吐不尽,满腔怒火满腔恨,血债要用血来还,受苦人今天要翻身!
(在合唱伴唱下的女声独唱)
千年苦水吐不尽,满腔怒火满腔恨,
血债要用血来还,受苦人今天要翻身!
⑶ 当回忆起往事 涌上心头 应该用什么样的古文形容
可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全文如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话译文:
已是秋天了,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仍散发着残留的幽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一些凉意。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那精致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长空,白云悠悠,谁会将书信寄来?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来时,清亮的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我们两个人呀,患着一样的相思,却两地分离,牵动着各自的忧愁。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刚离开了微蹙的眉梢,却又隐隐地涌上了心头。
(3)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而现代词学家王仲闻编着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见:“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而李清照之父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