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玉玺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战疫搞笑图片 2025-09-24 11:30:49
水中落樱图片唯美 2025-09-24 11:30:01
胡歌最新时尚杂高清图片 2025-09-24 11:11:13

玉玺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10-09 08:55:55

❶ 传国玉玺上有哪八个字

玉玺上面铭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

玺。为印章最早的名称,不过因材质不同而写作“壐”,秦朝时作为皇帝专用,改为玉质,称“玺”,臣民的为铜质,称“印”,从此玺也就成为印章的一种。

最早出土的古玺为战国时代制作,印文有晋、齐、楚等国的古文,印体大小、方圆各有不同,也有一、二、三、四层的区分。秦统一六国以后,对名称也做了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信专门用玉做成,称为“玺”,臣民的只能称为“印”而且不能用玉质。

秦国玉玺世间盛传为和氏璧所制,而史书上记载为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玉玺上面铭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还确立了制作玺印的标准书体及形状、大小,在少府中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制度的“符节令丞”,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官印制度。

正如卫宏《汉旧议》中记载“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从此之后,玺便作为皇权的象征、为历代帝王所重视。

(1)玉玺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在弥留之际“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刘邦军迫咸阳之时,“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秦朝也就在此画上了句号。

这块“始皇玺”后来被汉高祖得到后,即定为传国玺,新天子在继位之后,必须首先接受此玺印,皇位才能得到广大臣民们的承认。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就把夺取这方玉玺作为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当时的皇帝只有两岁,传国玺由王莽的姑母汉孝太后代为保管。

王莽在他的篡权计划基本完成之时,立刻派其弟王舜前往长乐宫,逼迫太后交出玉玺,太后大怒、将其“投于地”,传国玺被摔碎一角。王莽后来又命人用黄金将其补全。汉光武中兴后,传国玺便归了刘秀。

东汉末年,玉玺在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王圭携帝出逃时失踪。汉献帝时,董卓作乱,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在城南甄宫中井内捞出一投井自尽的宫女尸体,其颈下系着一朱红色小匣、里面装的正是传国玺。

从此之后,传国玺为各路诸侯争夺的对象。三国归晋后,传国玺传给了晋。西晋末年,玉玺随各国的相互残杀不断易主,最终归东晋所有。

后来,传国玺经过了宋、齐、梁、陈、隋的更迭,落人唐。在唐朝武则天执政时认为"玺"字音同“死”,所以将其改称为“宝”,并世代相传。唐末,天下大乱,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上玄武楼自焚,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传国玺从此便失踪了。

后周太祖郭威在位时、遍寻传国玺而不得,只好篆刻了两方“皇帝神宝”等玺印以传给后世。之后的封建朝代中不断又出现传国玺,扑朔迷离,真假难辨。直到1924年11月,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鹿钟麟等人仍在寻找传国玺。

❷ 故宫清代皇家玉玺我只见过二十五宝,清代皇家玉玺何止这些!请问故宫博物院还有哪些清宫皇家玉玺

二十五宝相当于公章,其余的每个皇帝有自己的专用公章和鉴赏印、书画印、闲章之类。故宫没有专门的玺印展厅。有出版物多种,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明清帝后玺印》等等。可上网查。

❸ 干隆玉玺在巴黎展出拍卖,最后以怎样的价格被竞得

2022年4月15日,干隆玉玺在巴黎展出拍卖,这枚玉玺的起拍价格在30万至40万欧元之间,最后被一名中国收藏家以70万欧元竞得。干隆玉玺保存的十分完整,在玉玺的上方有只狮子,雕工十分精美,狮子的左爪正放在了绣球之上,下方的印章刻了有干隆的铭文。巴黎这次拍卖会的过程中,起拍的还有一系列中国清代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实际上都是中国的瑰宝。

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不少中国藏品流落国外,对中国来说是一件非常大的损失,也是中国人民悲惨的一段时期。国家蒙难,文明蒙尘,那是一段令人无法回忆的悲惨历史,值得人民永远铭记。许多外国的拍卖会上都能看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都是中国人民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希望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枚拍品被中国收藏家收藏也是另一种意义的回归。

❹ 这个是玉玺么

元之前各朝用的是秦始皇用举世无双的和氏璧刻得,之后失传,真迹当今已无人见过。传国玉玺上有八个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为李斯亲刻。这个如果是的话,可能是某个不知名人用过的

❺ 飞轮少年玉玺是什么样子的最好有图片!

1.牙之玉玺

触发条件:奔跑以及刹车。

开启后:轮子有原来比较圆滑变为带倒刺,外形有类似于锋利的“牙齿“,整体感觉像是剑齿虎或者鲨鱼一样凶猛的轮鞋。

发动技能前提:通过快速加速—刹车—放出“牙“。

技能简要:“牙“ 类似于一股高速移动的,带有较锋利的刃面的空气刃,攻击力强。

个人推断:牙之玉玺其实也就只有刹车系统,在0-100-0的这个动作中慢慢说明一下:

0-100:为了让刹车碟过热的前提。

100-0:在刹车碟过热的同时,轮子内有个像是回力轴承的机构把轮子的回转力吸收,并通过回转对外释放能量。

“牙”的形状:由于踢腿动作的缘故,“牙“的一般形状为月牙形。

弊端:释放“牙”之后硬直时间比较长,对大腿肌肉负荷很大。

2.炎之玉玺

触发条件:通过如轮子不断摩擦地面,打到一定温度均可开启。

开启后:由原本普通的轮子变为带有悬浮装置的轮子,轮子的外壳分开2侧成为悬浮装置,轮子的核心类似于碟子一样薄薄(接触面积小,耐高温,高转速,灵活度超高,很危险)

发动技能前提:通过摩擦地面。

技能简要:不断使用“技”使轮子达到高温,然后通过高度的攻击打到敌人,也可以说是移动速度快吧。

“炎”的形状:在炎之玉玺走过的地面会有热气放出,产生让别人以为真的着火的错觉

弊端:拥有高技术的人才能驾驭。

3.雷之玉玺

触发条件:通过鵺背后的发电机发电,或者接驳变电站(这是偷电的行为)。

开启后:周围会形成电磁场,由于紫电玉玺不只是轮鞋而已,而是一套类似于铠甲的样子,铠甲上面某些部位有轮子负责把放出去钢丝收回来。

技能简要:通过在场地布下钢丝网使敌人无法动弹,还可以放电呢。最终形态适合小朋友们合体变成一只雪人。

4.荆棘玉玺

触发条件:使用荆棘之道的“技”

开启后:后轮会有原来的普通轮子,展开之后是一条带电,带荆棘的鞭子,很长。平时是卷成一个轮子的模样。

技能简要:展开后的鞭子配合上荆棘之道的“技“,以尾部的尖尖攻击的人,角速度可达到超音速而产生音爆,不过着重于的是”技”而不是玉玺。

弊端:对使用者的关节负荷较大。

5.轰之玉玺

触发条件:人以高速移动时,自然吸气。

开启后:靴子头部会把空气吸入压缩系统进行压缩,然后在尾部把压缩后的气体释放出来,类似于喷气式战斗机的涡轮引擎的工作原理。

技能简要:以尾部喷出的压缩气体,加速或者攻击。

弊端:要承受喷射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对身体负担较大,可吸收别人使用的无限之空。

6.水之玉玺

触发条件:下雨或者有水的地方。

开启后:开启前后没什么变化,或者说是没有开启与关闭之分。

技能简要:轮子在有水的地面上原地空转,让水通过轮子的特殊设计变成具有高回转速度的泡泡,泡泡杀伤力强。玉玺也能踩在泡泡上面当落脚点。

弊端:只能攻击后方敌人。

7.石之玉玺

触发条件:无发动条件。

开启后:开启前后没什么变化,或者说是没有开启与关闭之分。

技能简要:类似于声呐一样,通过发射得知敌人的方位。在使用者周围形成空气震动屏障,防御用。也可以通过震动把自身血管、皮肤进行强化,防御用。

弊端:不能攻击远距离目标,加上空的技巧后可以攻击远距离目标。

8.契之玉玺

触发条件:咏唱。

开启后:可以使普通人拥有契之王同等的力量。

技能简要:一边咏唱,一边修理AT,其修理速度极快。

弊端:不能用于战斗。

9.空之玉玺&岚之玉玺

触发条件:使用者向玉玺注入无限之空,或者周围的人使用无限之空

开启后:轮子变为类似翅膀一样张开,可悬浮在空中

技能简要:没有特定技能

弊端:暂时想不出

❻ 既然传国玉玺已失,传国玉玺图片又从何而来

是伪造出来的。

传国玉玺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6)玉玺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

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❼ 康熙玉玺

1.信报讯 康熙皇帝的玉玺大全、估价超1000万元的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还有干隆年间的白玉茶壶和大批黄宾虹画作,苏富比拍卖公司将于31日在香港拍卖价值2亿港币的200多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中的精品,将于本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国航万丽酒店展览。
香港苏富比公司的汪洁小姐介绍,将于10月31日举行的香港苏富比2004年秋季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汇集了200多件中国皇家御瓷及工艺品。这次拍卖中还有近年市场出现的最重要的宫廷印刷品——一册《康熙御玺宝薮》,该册共有21页,收录了康熙皇帝119枚图玺印的钤印,悉数以朱泥盖印上,堪称康熙玉玺大全。有关史料记载,康熙宝薮只印造过三册,一册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册现存于台湾中国历史文库中心,即将拍卖的这套《康熙御玺宝薮》,是现今市场上惟一可供收藏的康熙御玺宝薮,估价400万至600万港币。
2.“康熙御笔之宝”,“戒之在得”,“七旬清健”

❽ 历史上有几个传国玉玺上面刻着什么字

所谓的“传国玉玺”是一个专用名词,专指秦始皇嬴政称帝时用和氏璧雕刻的传国玉玺,所以只有一个,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环刻“双龙戏珠图案”,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8)玉玺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是:(既然)(我)顺受天命,当(了)皇帝;(就)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

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❾ 谁有传国玉玺(和氏璧)的资料

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
说起传国玺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楚威王时,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于他。后昭阳出游赤山,赤山下有深泽,传姜太公曾钓于此,昭阳于水渊畔高楼宴客赏壁,是时有人云渊中有大鱼跃起,足有丈余,群鱼从之,众人离室至渊边,回席后发现和氏璧失踪,疑为门人张仪所窃,拘张仪遍审无果。张仪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15年,拜为秦相,游说诸国服从秦国,以使节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楚败,秦取楚汉中之地。
和氏璧实为他人所盗,昭阳悬千金之赏,购求此璧,盗者不敢出献,乃怀之入赵。后赵惠文王内侍缪贤以五百金货得,赵惠文王从缨贤处得和氏璧;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得知,“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其时秦强赵弱,惠文王恐给了壁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壁前往。至秦国,献壁后,见秦王无意偿城,当廷力争,设法取回原壁,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
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秦二十六年,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舟将覆,急投玉玺于湖而止,传国玺就此失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次年公元前210年七月,始皇帝出巡死于沙丘。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军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秦亡,刘邦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一记为“汉传国宝”。
西汉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未立,玺藏于长乐宫王莽的姑母孝元太后处。王莽派堂弟安阳候王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无奈,掷玺于地,崩其一角,莽令工匠以金镶之。
公元23年十月四日,王莽兵败,商人杜吴杀莽渐台之上取玺绶,校尉公宾就斩莽首,一并献给校尉王宪,宪自称汉大将军,城中兵数十万皆属焉,舍东宫,妻莽后宫,乘其车服。六日,李松、邓晔入长安,以王宪得天子玺绶不交,多挟宫女、建天子鼓旗,收斩之,李松持传国玺至宛,献给绿林军拥立的汉更始帝刘玄。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另立皇族后裔刘盆子为帝,改元建世;同月刘秀即位于高邑,国号汉,改元建武;九月,赤眉樊崇等众数十万人入关,更始帝裸袒逃亡。十月刘秀入洛阳,十二月赤眉追杀更始帝刘玄于道。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兵败宜阳,刘盆子和樊崇率众向刘秀投降,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北宫避难,玉玺失踪。
献帝时,董卓作乱。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长沙太守孙坚率军攻入洛阳,见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孙坚为黄祖军士所射杀,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220年,献帝延康元年冬十月乙卯,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公元265年十二月,司马炎同样篡权,逼迫魏帝曹奂退位,改魏为晋,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五月,前赵(匈奴汉国)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公元329年九月,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一月,冉闵(染闵)杀后赵皇帝石鉴,得传国玺,据邺城,自立为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公元352年,鲜卑慕容儁为得到传国玺,邀约南下攻魏,三月,冉闵兵败被擒,五月被杀。慕容评率精骑万人攻邺,魏大将军蒋干辅佐太子智闭城拒守,冉智尚幼。邺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蒋干奉表请降,且求救于东晋谢尚。初,谢尚使戴施据枋头,戴施闻蒋干求救,派使者求传国玺,干疑尚不能救,沈吟未决。六月,戴施亲率精兵百余人入邺助守,谲之曰:“天子闻玺已在吾处,信卿至诚,必遣军粮厚相救饷。”干以为然,乃出玺付之。戴施令何融送传国玺至枋头,谢尚遣胡彬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建康,献给晋穆帝,传国玺重入司马家,东晋的君主终于不是“白板天子”了。八月,慕容评攻陷邺城,冉魏灭亡,十一月,前燕慕容儁即皇帝位,自谓获传国玺,改元元玺;
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
公元479年四月,萧道成逼宋顺帝禅让,建南齐;
公元502年四月,萧衍篡南齐立梁;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侯景在寿阳起兵叛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侯景被杀,其侍中兼平原太守赵思贤持玺潜逃至广陵,郭元建获玺,献与北齐行台辛术,术转献北齐朝廷,传国玺遂为高氏所有。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正月,周武帝宇文邕平北齐,玺入周。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朝,传国玺入了隋宫,改传国玺曰受命玺。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一统中国。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杀于江都,萧后与炀帝幼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号为隋王。五月,恭帝杨侑禅位,李渊称帝,是为唐高祖,改国号唐,隋亡。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受命玄玺,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以及八方“神宝”“受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三月,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同年,萧后与杨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晃(朱温、朱全忠)废唐哀帝李祝,夺传国玺,建后梁。
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十月,后唐李存勗灭后梁,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后唐清泰三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废后汉建后周,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于广顺三年刻了“皇帝承天受命之宝”、“皇帝神宝”两方印玺,后,赵匡胤受禅,传此二宝,改朝为大宋,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真宗即位,作皇帝受命宝,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宝”。
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县民段义掘地得古玉印,自言于河南乡刘银村修舍,掘地得之,“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璃纽盘”,绍圣四年,上之,诏礼部、御史台以下参验;绍圣五年,经当朝十三名学士官员依据前朝的遗迹,多方考证,最终确认为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哲宗大喜,号为“天授传国受命宝”,改元元符。
公元1127年四月,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不知所踪。
公元1294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传国玺忽现于市。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建大明。元顺帝逃往蒙古草原。
明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以历代传国玺未得,遣徐达率精兵十五万分三路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最终还是空手而返。
至此,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另: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汉书”文曰“昊天之命 皇帝寿昌”抑或“受天之命 皇帝寿昌”。两者不同,一般指“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玉玺谱曰: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婴献之。至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不与,以威逼之,乃出玺投地。玺上螭一角缺。及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更始败,玺入赤眉;刘盆子既败,以奉光武。

又:魏文帝曹丕使人隶刻八字“辽史”记为“大魏受汉传国之宝”,我以为应该是“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唐武则天时改“玺”为“宝”,应该是那时代改的。“旧唐书”记:天后恶玺字,改为宝。

“宋史”记: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
天子六玺者,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
天子八宝,一曰神宝,二曰受命宝,三曰皇帝行宝,四曰皇帝之宝,五曰皇帝信宝,六曰天子行宝,七曰天子之宝,八曰天子信宝。

“魏本纪”录:太平真君七年三月,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戊子,毁邺城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辽史”记: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鱼鸟篆,子婴以上汉离祖。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 ”。唐更名“受命宝 ”。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

再另:后唐以后的传国玺都疑是赝品。即便契丹得自后晋的传国玺也是石敬塘按秦玺仿刻的,后被大元所获。

北宋哲宗时所得的传国玺当时便有人怀疑是章敦、蔡京造假的。
“宋史”记: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李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着‘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宋史”又记:元符元年三月,翰林学士承旨蔡京及讲议官十三员奏:按所献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背螭钮五盘,钮间有小窍,用以贯组。又得玉螭首一,白如膏,亦温润,其背亦螭钮五盘,钮间亦有贯组小窍,其面无文,与玺大小相合。篆文工作,皆非近世所为。臣等以历代正史考之,玺之文曰“皇帝寿昌”者,晋玺也;曰“受命于天”者,后魏玺也;“有德者昌”,唐玺也;“惟德允昌”,石晋玺也;则“既寿永昌”者,秦玺可知。今得玺于咸阳,其玉乃蓝田之色,其篆与李斯小篆体合。饰以龙凤鸟鱼,乃虫书鸟迹之法,于今所传古书,莫可比拟,非汉以后所作明矣。
宋史的几处记载中似乎都没有提及“大魏受汉传国玺”和“天命石氏”等刻字,更加令人疑心,再者李公麟与蔡京等人的考证方法更是想当然耳。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有得玉玺于木华黎曾孙硕德家者,监察御史杨桓辨识其文,曰“受天之命,既寿永昌”,乃顿首言曰:“此历代传国玺也,亡之久矣。”。杨桓的鉴定简单到如此地步,令人叹息。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陕西鄠县民毛志学于泥河滨得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色白微青,螭纽。陕西巡抚熊翀以为秦玺复出,遣人献之。礼部尚书傅瀚言:“自有秦玺以来,历代得丧真伪之迹具载史籍。今所进,篆文与《辍耕录》等书摹载鱼鸟篆文不同,其螭纽又与史传所纪文盘五龙、螭缺一角、旁刻魏录者不类。盖秦玺亡已久,今所进与宋、元所得,疑皆后世摹秦玺而刻之者。”明孝宗从其言,却而不用。

公元1632年,后金皇太极彻底击溃大元后裔林丹汗的漠南蒙古察哈尔部落,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闰八月,林丹汗患天花病死于甘肃大草滩,次年四月林丹汗长子额哲率部众归降,并献上元代传国玺;皇太极得传国玺后,改女真为满,改国号金为清,改元崇德。
清初,宫内交泰殿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玺,其中就有这方被认为是秦制传国玺的玉玺,干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经干隆皇帝“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钦定为赝品。
公元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博仪被逐出宫时,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壁还在向内务府大臣绍英追要着传国玺。

❿ 康熙玉玺上写的是什么字

传国玉玺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康熙囗翰”

  • “康熙御笔之宝”

  • “戒之在得”

  • “七旬清健”

  •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