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红山玉器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搜索湛庐的图片 2025-09-21 23:39:58
ps图片怎么是黑色 2025-09-21 23:38:06

红山玉器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9-28 23:22:49

⑴ 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器有哪些种类

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分为:兽类,神类,装饰类,三个主要种类。

1,兽类:多以鸟兽形为主体,有鸟、燕、鹰、蝉、鱼等。

2,神类:模拟幻想中的神灵,如勾龙、猪龙、兽面形丫形器等。

3,装饰类:有勾云形器、马蹄形器、二联璧、三联璧、双兽首(或人首)三孔玉饰等。

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求神似和对称,以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将动物形象表现得生灵活现、栩栩如生,极具古朴遒劲的神韵。

⑵ 我有一个红山文化玉器不知道是什么,请大家帮我看看这是什么,值钱吗

从这块玉石的包浆上来看,确实是一块古玉,但是这是一块玉珏。属于后红山文化时期的一块玉石。距今大概5000年左右。这种古玉有专门有古玉爱好者收藏这种玉器,价格一般在1万以上。

⑶ 从牛梁河遗址:看神秘的红山文化玉器!

牛梁河遗址群发掘之处,工作重点一直在第二地点的积石冢群,玉器大多出在该冢群一号冢的中小型墓。

红山文化至今仍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探索的课题,在牛梁河遗址第五地点有一座全部以玉器随葬的中心大墓,墓主是何身份?随葬的七件玉器又有何涵义?

1987年曾一度将发掘重点转向附近的架子山,编为第五地点的积石冢墓地。经过多方勘探,果然在最高顶巅发掘出一座保存相当完整,全部以玉器随葬的中心大墓。

架子山积石冢墓地有东西排列的两个大冢,一方一圆。所掘中心大墓属东部的一号圆冢。

该冢上部积石虽遭较大扰动,仍可看出为三层圆形阶石结构,总范围直径逾20公尺,最内一层积石且有层层迭起的迹象可寻。墓的下部有土坑竖穴,墓圹口长、宽各在4公尺左右,圹穴作台阶式,深约3公尺。穴底砌大型石棺,东西向,内葬一男性,五十余岁,骨骼甚为粗壮,仰面伸展,头向东。

玉器随葬情况

头两侧各置玉璧1件

胸部置勾云形玉佩和鼓形玉箍各1件

右腕戴玉镯1件

双手各握一玉龟

随葬共7件玉器,皆一色淡青色软玉制成,相当精致。

这座大墓的玉器之葬,至少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 凡葬入大型墓者,特别是冢的中心大墓并随葬众多玉器的,皆为男性墓主,其身份相当高,应是当时权势显赫的首领和显贵人物,反映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制度正在形成。

2. 墓内只葬玉器,不葬陶器及其他器物,是典型的玉殓葬,说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象征的玉,在当时红山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超乎寻常。

3. 这座墓的规模在同时期诸考古文化中,应归于最大之列,且有更大范围的积石建筑。相比较之下,随葬玉器数量不多,但件件形体硕大,部分选料特精,如鼓形玉箍和玉镯,造型规范,尤其是有组合规律,壁、龟都是成双配对。说明这些玉的随葬,不仅是财富、地位、身份的标志,更有“礼”的涵义,即最初的礼制。

4. 随葬的一对手握玉龟在这组玉器中尤为突出,在此处不是作为饰品,而是以双手握之,明显具有史书所谓“龟策”的性质,实在是一种礼仪的体现。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四灵之一,“灵龟者……上隆法天,下平法地”,凡有祭祀即奉龟前往,以示隆重。如今从考古发现看,早在红山文化时期,龟已是富有尊贵、长寿的神灵象征了。

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的标志,在商周时代已经相当成熟。《周礼》、《仪礼》、《礼记》便是其集大成者,然沿流上溯,则其起源应更早。红山文化时期以玉为佩、以玉为祭和以玉为葬的发现,表明最早的礼制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且以玉制礼器为先。可见“重德轻符”,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

高古玉收藏:千万不要怕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高古玉中的大型器十分恐惧,一见个头大的古玉,便断定是假的、后仿的、臆造的。更有一些愚民砖家,说什么红山无大器,红山玉器只有不到三百件,纯粹的忽悠人。大家千万不要相信这些伪砖家、伪理论。需知,高古玉中一些大型的玉器,往往是规格很高的礼器,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

▲良渚文化玉琮,高49.2厘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新石器的中、晚期,体量较大的玉器开始出现,直径在20厘米左右的玉璧、玉璜、玉环,高度在30~40多厘米的玉琮、玉斧、玉戈等大型玉器在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陶寺文化、石峡文化等遗址都有发现。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多孔玉刀和玉璋令人印象深刻,其长度一般都在40厘米左右,50~60厘米以上的已不罕见。这些大型的玉器都不是实用器,而是用于祭祀、庆典、原始宗教活动中的礼仪器。

▲龙山文化玉璋,长49厘米、宽7.8厘米、厚1厘米,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

▲新石器晚期玉铲,长75厘米、宽25厘米、厚4厘米,广西大新现揽圩乡康合村出土,现藏于广西大新县博物馆藏

        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代出土玉器几乎全是大型的玉璋、玉戈、玉刀等玉兵礼器,小型的佩饰玉则极少见到。玉兵礼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持有玉兵礼器的人,才是掌握政权的人。在进入青铜器时代之前,大型的玉制兵礼器是“国之大事”必不可少的礼仪大器。

▲齐家文化玉刀,长54厘米、宽8.5~10.3厘米、厚0.8厘米,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出土

        “殷以夏礼”,商代的用玉制度主要承袭夏代。这一时期是青铜器大发展的繁荣期。随着体量巨大、质地厚重的青铜器不断涌现,几乎所有的器物,包括青铜器、陶器和玉器都呈大型化发展趋势。商代至西周中期礼仪玉器的大型化不仅在尺寸上有增加,在数量上也有成倍地增长。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出土的玉戈、玉璋,长度大于30厘米的就有7件之多。这些大型玉礼器与青铜器一样,成为礼器中不可或缺的重器。

▲二里头文化玉璋,长48.5厘米、宽8厘米,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三星堆文化玉璋,长46.3厘米、宽47厘米,四川厂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商早期玉戈,长94厘米、援宽13.5厘米、厚0.5厘米,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玉璋、玉钺、玉戈等大型玉兵礼器逐渐减少,到了春秋早期,就只剩下玉戈一种,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晚期,像玉戈、玉璋、玉钺、玉琮等已基本不见。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玉璋,残长67.8厘米、残宽6.5-10.4厘米、厚0.5-0.7厘米,四川成都市金沙江遗址出土,现藏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周中晚期之后大型的玉制“兵礼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的玉料越来越匮乏,从新石器时期中、晚期至商代晚期,其间历经了数千年,为制作大量的30厘米以上,乃至70—80厘米以上的大型礼仪玉器大量消耗体量硕大的玉料,而这些大型的礼仪玉器又多为薄型片状的“兵礼器”,不仅切割玉料的难度极大,并且玉料的的损耗也很大;二是新型的大型礼仪玉器的出现,逐步淡化了以玉兵礼器为主的仪礼器。西周的统治阶级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礼制与用玉制度,在玉器大型化时尚之风影响下,出现了组合玉器。

▲西周中期组合玉佩,山西运城绛县诩伯夫人毕姬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西周中期七璜连珠组合玉佩,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君主虢季墓出土,现藏于虢国墓博物馆

        组合玉佩是西周贵族间盛行的一种由许多玉件串联组成,挂在颈上、悬于胸前或佩戴在手腕上的佩饰。通常由玉璜或玉片串连玛瑙、绿松石及彩珠、贝壳而成,也有用数个玉璧、玉璜、玉管、玉勒及龙凤玉佩穿联而成的。大型的结构繁复的组合玉佩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服饰,是按一定的礼制规定所设计的。这组以青白色玉璜为主体,以红、蓝两色管珠点缀其间的玉佩缤纷绚丽,夺人眼目,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周代玉佩中形制与连缀方式最为精巧的七璜连珠组合玉佩。

▲西周中期六璜连珠组合玉佩,山西曲沃晋献侯稣夫人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院

这类多璜组合玉佩,在西周王室、诸侯王等高级贵族之墓葬中都有大量的发现。譬如山西省天马-北赵晋侯墓地、宝鸡弓鱼国墓地、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58号墓地、陕西省扶风县黄堆乡强家村、河南西周洛邑和浚县辛村卫国墓地、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等。从发掘情况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其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也越长。

▲西周四十五璜连珠组合玉佩,山西曲沃晋穆侯次夫人墓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院

        这类大型组合玉佩在西周晚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作为朝廷官员礼仪服饰之规矩却一直延续下来。史记有载:东汉明帝佩戴的是白玉连璜大佩(大佩即组合玉佩),晋代天子佩戴的是白玉重珠大佩,唐代天子百官皆佩玉带,宋代朝廷也有明确的佩玉规定,明代帝王佩戴是三环相连的五组合玉佩,清代朝廷官员都佩戴朝珠。春秋战国的大型玉器在工艺上又有了创新,一种由数件玉雕件组成,由金属连接或粘合而成的组合玉器脱颖而出。

▲战国玉剑,通长33.6厘米,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战国云兽纹玉璜,长20.5厘米、宽4.8厘米,1950年河南辉县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西汉龙虎纹玉带钩,长19.5厘米,1983年广东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出土,现藏于南越王墓博物馆

        战国至汉代时期出现许多精美绝伦的组合玉器,其中活环套链组合玉器是古代镂雕工艺与切割工艺的又一次升华。所谓活环套链就是把平面“搜镂”的技巧用于立体“镂空”上,即在一块玉料上镂雕成数个可活动的环或佩,环环相扣、环佩相扣形成连接,使之可卷折可展开,但不可拆卸的一种工艺。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数件活环套链玉佩,其器形最长、活环套链最多、纹饰最繁复精美、工艺最为精湛的是26节活环套链玉佩,长达48厘米。此件组合玉佩由26节玉佩和12个活环组成,其中有4个活环是用金属榫插接,可拆卸,8个活环是用立体镂空法琢成,不可拆卸。用活环连接的26节玉佩,件件都是由镂雕加阴线纹琢磨而成,有形态各异的龙、凤及蛇、兽面等纹饰。

▲二十六节活环套链玉佩,通长48厘米,厚0.5厘米,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战国四节活环套链玉佩,通高9.5厘米,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有博物馆

        活环套链工艺的出现,能使较小的玉料“拉”长,即用小块玉料雕琢大型化玉器,变不可能为可能。

⑷ 红山文化的玉器主要有哪些

红山文化颇具盛名的,是它发达的琢玉工艺。红山文化的玉器主要有动物形玉器、勾云形玉佩和其他装饰玉件几类。以玉猪龙为代表的动物形玉器,还包括了龟和鸟两类,这些是红山玉器中内容丰富、制作技术很高的一类器物。不少器物背面有穿孔,从分布情况看,它们有特殊的功用,绝对不会是一般的装饰物件。比如玉龟就常常是成对出土,分握于墓主人的两手,可能具有某种神性的象征。

⑸ 红山玉器的鉴别方法

一、看玉料:

鉴定红山玉真伪的首要问题是玉料。周南泉先生说,红山玉采用的玉料有三类:类似新疆玛纳斯碧玉的深绿色玉,被称为“老岫玉”的宽甸玉和岫岩玉。

第一种玉的代表是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它拉采集的红山文化玉龙,推测其产地很可能在东北、内蒙古或靠近这一文化区域的蒙古国,也可能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某地。

由于仍没有调查清楚这种玉料的确切产地,因此也没办法造假,所以周先生认为符合这种玉料的红山玉基本是可信的。

而宽甸玉和岫岩玉因确定为红山文化所用玉料,产地亦在红山文化区域内,取材方便且价格不高,故今作伪者多用它制作假红山玉,用这两种料制作的红山玉就没办法单从玉料上判断真伪了。

二、查沁色:

藏家们会有这样的经验,得到的古玉上手盘玩几日后即变得光亮、温润,而一旦停盘数日则灰暗无光,再盘又会变亮。

周先生认为,这说明年久古玉吸收的地下异物微量元素在持续地排出,也进一步证明了真品玉质变化发自其里,而经人工处理将变化附着于表的伪品就没有这特点。这是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遗址出土的远古玉器的“共性”。

具体到红山玉,周先生透露,从他们接触过的大量真品中发现,即使在土中埋藏了五六千年的红山玉,其沁色亦较少或浅,往往只在某件玉器外表的局部或原有绺纹及有磕缺损伤等处有所表现,很少有被沁色整体掩盖者。

所以市场上常见的整件玉器均被钙化或呈鸡骨白色,或有很重很浓的侵蚀色掩盖着,其真实性就有问题。

周南泉还指出一个诀窍:采自河流水中的仔玉,往往在未做玉器前就有天然侵蚀和皮色,一般呈黄、灰或红褐色,其情况很似出土玉器上的侵蚀色。

这些皮色,在六千年前红山文化的做玉者看来,是玉料有毛病、有瑕斑的表现,在制作玉器前,几乎都要把它全部去除。而作伪者为使新做玉器有如土中埋藏而形成的自然土沁感,常留下一些皮色,这是他们百密一疏、弄巧成拙,没有站在古人做玉的角度去考虑。

古人做玉是“料有所选、形有所意、工有所敬、神有所求、沁有所生”,而造假者是被利益驱使着的,根本不管那么多,以为旧就是真、残就是真,这样的造假也就比较容易识破。可以这么说,凡玉器留有玉料中的原沁色者,几乎都可断定为伪品。

(5)红山玉器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玉器意义:

与红山文化的分布在同地区的从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统称为“泛红山系文化”,各个文化类型均有玉雕制品,在红山文化时期达到玉器制作与使用的巅峰,其圆润简约的风格,生动诠释了“天人和谐”的哲学思想。

用料考究、做工精美、纹饰天然、造型繁多的红山玉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山文化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被发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大量红山古玉流失海外。这次特展的展品是由海外收藏家经过数十年精心搜集而来。

展品依器形、作用、特色分为三大主题十系列:“天工开物”包括打制狩猎工具、石制抓鱼工具及磨制非配饰器,“几何乐章”包括耳块形配饰、环璧形配饰、符节信物及随身工具配饰、管珠形配饰,“生命礼赞”包括人形配饰及非配饰器、神兽异形配饰、生肖动物配饰、昆虫花草及特化形配饰等。

产品中既有原始质朴的兴隆洼文化玉器,也有浑然天成的红山文化玉器,还有中规中矩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简直可以说是一部泛红山文化玉器发展史。

⑹ 红山玉器的玉器的种类

红山文化玉器主要有玉猪龙、C形龙、玉箍形器(或称马蹄形器)、勾云形玉佩、玉璧、玉镯、玉丫形器、玉匕形器、玉玦、玉臂鞲、玉枭、玉龟、玉蝉、玉凤、玉人、串珠等。红山文化玉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考古发现才认识到的,虽然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玉器图录中偶尔可见红山文化玉器,但那时人们并不认识这些玉器的时,所以基本上见不到那时的仿红山文化玉器。据目前统计,博物馆和考古部门所藏传世及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总数大约在300件左右。相对来说,在红山文化玉器种类中,玉猪龙、玉箍形器和勾云形玉佩为三大重器,一般出土于墓地的中心大墓中,数量也最少;而玉匕形器、玉玦、玉枭、玉龟、串珠等则见于大小墓中,数量较多。近几年来,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地区很多红山文化墓地和遗址被盗掘,一些红山文化玉器流入古玩市场,其数量不详,应该多于考古出土的数量,但在器形和纹饰上不会超出文博考古部门所藏红山文化玉器的范围。

⑺ 玉器种类众多,为何唯独红山文化玉器让藏家爱不释手

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别致、年代久远、数量稀少,出于这三种原因,玉器的收藏家对其格外偏爱。


一、玉器造型艺术感极强,美观别致。

市面上的红山文化玉器多如牛毛,博物馆中珍藏的玉器却少之又少,因为统共从遗址开采出来的就没多少,物以稀为贵,收藏家就是看准了稀少的收藏价值。如果没有类似专家的评判水准,一定会在红山文化玉器收藏上吃大亏,假货有时真到不可思议。收藏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喜好玉器,想要买回家收藏,另一种是想要借玉器升值后拍卖大赚一笔。处于利益纠缠,很多玉器买卖店的水都很深,即红山玉器的假货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