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想问问 秦朝 秦两半 铜钱值多少钱
半两秦铸(小平) 30元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初由于中央政权统一铸币,至末年,社稷动荡,各地方铸、私铸钱出焉,青铜,规范秦半两制作精好,钱文整,挺拔,一般直径在3.2厘米上下,重约8克左右。
半两大型(小平) 50元
半两秦铸36mm 200元
两两秦铸小平 600元
半两秦精铸传形 500元 秦并六国统一铸币,名曰半两,方孔圆钱从此成为定制,古以廿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钱文半两二字高挺,两中人字偏下,上横较短,半字下横较长,据咸阳出土:径2.3--3.8厘米,重2.8--8.1克,传世径3.5厘米以上者少见。
半两秦特大型 1000元
Ⅱ 帮忙看看这个铜钱价值和年代出处
汉代五铢,品相不错,10元左右,汉武帝年间始铸,是类似半两的计重钱,五铢钱一直通行到唐高祖李渊年间始止,有长寿钱之称。五铢钱是普通而易见的古钱,如果不是形制特殊,往往是卖不上价的,虽然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但是因为存世量大,所以据数据显示的收藏市场价格也仅值几元钱。但假若是在刻版与铸造时发生误差而造成的传形、叠字的五铢钱,反而能卖上好价钱。
Ⅲ 干隆年间的一个铜币能值多少钱
干隆年间的一个铜币,真品常见版式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在100左右
铜币,铜制的钱币,亦称“铜钱”。铜币主要指清末民初时期的无孔铜币。中国是使用金属货币最早的国家。而金属货币中,历代又以铜币为主。所以中国古代的货币史,实际上就是铜币史。中国在殷周时期固以齿贝为货币,后因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铜贝代之。铜贝是向金属货币过渡的形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币制。废刀、布、贝等币,规定只采有外圆中间有一方孔的方孔钱,是由环钱演变而成的。秦以后的通行货币,都是方孔钱,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政策,
同时也对币制作了重大改革:废止战国时期各国流通的刀形、布形、环形等形式不一、单位各异的各类铜币,使用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从此,中国铜铸币有了一个统一的形式,方孔铜钱在中国历史上相沿使用了两千多年,直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7年)机制铜币问世,才走完了它的里程。
铜币
铜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对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更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然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铸币的形状和币值单位,并没有集中统一铸币权,铸币不受法律限制,私人可以铸制。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时收盐铁为官,把铸币权收归朝廷所有,统一铸造新的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
Ⅳ 古代的铜币现在可以值多少钱
没有图片无法判断,绝大多数古钱币就几元钱到几十元一枚的样子,少数几百几千元,极稀少的很难碰到。
Ⅳ 最值钱的古代铜钱图片
铜钱名称:咸丰重宝宝巩当五十母钱
铜钱价值:2150000人民币
咸丰重宝宝巩当五十母钱:迹清晰深俊,铜材优良,呈金黄色,钱文精美,没-丝一毫拖泥带水, 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咸丰重宝的直径为36. 9mm,缘厚为2. 4m,内穿为6. 3mm,重为14. 9g。咸丰重宝的铸造材料主要是黄铜,也曾出现过铁钱等其它材质的钱币。
宝巩局是清代甘肃省的铸钱局。康熙六年开,不久停。雍正五年迁到兰州改名宝巩局,七年又停。咸丰五年重设,至同治三年废止,因此,除干隆、嘉庆外,历朝“巩”字钱均少,南昌康熙宝巩更少。
其铸币面值有小平、当二、当五、当十、当五十、当五百、当千数种。铜质分红铜和黄铜两种。钱文有宋体、楷体,书法求异,特别是满文“巩”字多有变化。形成宝巩局咸丰钱文书法独特的风格。
(5)公元前的铜钱的图片值多少钱扩展阅读:
四类高价值铜币:
1、银币大十珍价格,这类币种的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很高,其中2013年时奉天光绪癸卯一两,一级,可达200万元以上;民国十八年孙中山西服像嘉禾壹元一级。
民国二十一年孙像金本位币壹元一级和湖南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一级的铜钱价格也可达170万元左右。
2、银币小十珍价格,小十珍的市场价格低于大十珍,价格一般都在几十万元上下,据2013年的铜钱价格市场行情显示,新疆造光绪银元七钱二分一级,价格在50万元左右。
光绪十四年贵州官炉造黔宝一元一级、庚戌春季云南造宣统元宝七钱二分一级和四川光绪楷书缶宝七钱二分一级价格都在40万元上下,2014年银币小十珍的价格又有部分上涨。
3、铜元大十珍价格,这类铜钱价格表在市场行情中比较稳定,据2013年数据显示,吉林光绪通宝辛丑二十个一级和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一级,市场铜钱价格在30万元左右;广西造光绪元宝十文一级和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五文一级的铜钱价格在25万左右。
4、铜元小十珍价格,由于铜元小十珍价格一般在10万元左右,成为很多投资者热议的币种。数据显示,淮字大清铜币二十文一级和粤字大清铜币二十文一级的铜钱价格都在10万元上下。
其次大中华民国云南铜元一仙一级和安徽方孔光绪元宝十文一级铜钱价格都在8万元上下;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五文二级和大清铜币中圆孔双花二文二级的铜钱价格在5万元左右。
Ⅵ 中国古币图片价格
天策府室隶书折十大样铁质光背 2000元
乾封泉宝行书折十光背 6000元 十国楚王马殷铸。分铜、铁两种,径约3.8厘米,重22--33克,钱文隶篆兼备,背文为:天府、天策、天,策,乾封泉宝以铜钱难得。...
乾封泉宝隶书折十大样背“天府” 60000元
乾封泉宝隶书折十大样背“天” 50000元
乾元重宝隶书折十大样光背 30000元
广政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10000元 十国后蜀孟昶广政年间铸,分铜、铁二种,钱文隶书,径2.4厘米,重3.5克,铁钱略大,传世均罕。..
大蜀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35000元 十国后蜀铸,钱文四字隶书,光背无文,径约2.4厘米,重3.5克左右,此钱传世绝少。
保大元宝隶书折十光背 50000元 南唐李景保大年间铸,分铜、铁两种。径约3.25厘米,钱体制作精好,四字已近真书背穿上一天字,传世极罕。
永通泉货隶书折十大样光背 12000元 南唐李景中兴年间铸,一当十。钱文隶,篆二体,隶书径4厘米,重14克左右,铸期只有半年,故传世甚少。
永通泉货篆书折五光背 14000元
唐国通宝篆书折十光背 2200元 南唐李景交泰年间铸。大小三等,钱文篆书,隶,真三体,小平径2.5厘米,重4克折二径2.65厘米,重5克,当五径3.2厘米,重9克左右,传世以小平最多。.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宽“唐”光背 25元
唐国通宝真书小平小字光背 45元
唐国通宝隶书小平大字背巨星 22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宽“唐”背巨星 400元
唐国通宝篆书折二宽“唐”背巨星 120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点贝 50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异唐圆贝 1000元
唐国通宝隶书小平小样光背 25元
唐国通宝隶书小平铁质大字光背 60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长大字 400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背月 200元
唐国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4元
大唐通宝隶书小平小型光背 50元 南唐李景铸,钱文篆、隶两体。钱文真书含隶意,制作较粗,大、小不同,一般径2.4厘米,重3克左右,传世不及唐国通宝数量大,
大唐通宝隶书小平中样光背 100元
大唐通宝隶书小平大样光背 200元
开元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4元 南唐李景铸,钱文篆、隶两体。系我国最早出现的对钱,与唐开迥异,此钱阔缘,小字,制作较粗,很少有精美者,径2.4--2.5厘米,重3.1--3.5克,尚有大样篆、隶对钱。当十大钱,径4厘米,重12.2克,为传世仅见。图见53页标廿元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2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处 30元
开元通宝篆书小平背星月 300元
大齐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十国徐知浩封齐王时铸,四字隶书,径约2.3厘米,重未详。传世大齐仅见两品,一为缺角,一为四眼,今又发现第三枚,经实测径2.5厘米,宽穿0.6厘米,重3.125克,通身黑漆古锈。
乾享重宝隶书小平光背 500元 南汉刘龚乾享年间铸,分铜、铅两种,钱文真书,对读光背,径2.4厘米,重3.7克,铜一当铅钱十用。铝钱文字歪斜,径2.3厘米,重3.8克左右,传世铅钱较多。
乾享重宝隶书小平光背 10000元
永安一十隶书小平大样光背 无定价 五代初刘仁恭铸于幽州有铜,铁两种,其中铁钱远多于铜钱。以一百,一千两种罗丰,出土多在北京居雍关附近大王山附近,文字俱五代气韵,传世大铜钱多赝品,集币时宜慎之。
永安一十隶书小平大样铁质光背 2000元
永安一百隶书折三型光背 2000元
永安一百隶书折三型铁质光背 50000元
永安五百隶书折十大样光背 50000元
永安五百隶书折十大样铁质光背 3000元
永安一千录书折二十光背 6000元
永安一千录书折二十铁质光背 280元
应圣元宝行书折十背“拾” 无定价 五代初期刘守恭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应天后所铸。径3.45厘米,背穿铭拾字,此钱传世绝少。
乾圣元宝行书折十背“百” 无定价 五代初期刘守光铸,形制,书体与应天元宝雷同,钱文真书,旋读,径3.5厘米,背穿上铭一“百”字,以一当百。此钱传世绝罕。
应天元宝行书折十大样背“万” 无定价 五代初期刘守光铸,背穿上铭一“万”字,以一当万。钱文真书,对读,径约3.8厘米,此钱传世极少。
北宋时的钱币存在着三大特点。
一,钱文中出现了年号,先后铸行的年号有四十五种,版别之多为历代所罕见。
二,货币流通具有地方性,有些区域铜铁钱兼用,显示了一种割据的局面。
三,钱币的形态、钱文书体以及币材呈现多多样性,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起我背开始添铸纪年和监名且书体渐趋单一,咸淳年间为了应付通货膨胀产生的财政因难铸行了地方上的代有币“钱牌”。 北宋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星 8元 公元前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捡赵匡胤于今陈桥(河南开封县东北40里)兵变,黄袍加身,代后周称帝,定都东京(开封)建元建隆,是为宋太祖,废周帝为郑王。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但也是历史上国力最弱的朝代,终宋一代(960-1279)无一位明君能治国安邦平天下。宋元通宝即铸行建隆元年,乃宋代开朝钱,钱文仿唐开元钱,隶书直读。径2.5厘米。重3.6克左右,背有星、月纹,有铜铁两种,传世以广穿铁母、元字右挑稀有。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月 6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星 100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星月 150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右桃元 800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铁母 3000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广穿 700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普品 2元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3元 太宗太平兴国年间(676--983年)铸,宋年号钱由此始,有铜铁两种,径2.4厘米,重3.4克左右。钱文隶,真二体,背有星、月纹,以铁母,广穿钱为稀有。
太平通宝录书小平背星 20元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背月 15元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合背 300元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广穿铁母 3500元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广穿 600元
太平通宝隶书折十大样背巨星 22000元
淳化元宝行书小平光背 0.50元 太宗淳化元年(990)始铸,有铜,铁两种,太宗亲书真,行,草,三体钱文,开御书钱之先河,亦草书入钱文之始。旋读光背,径2.4厘米。重3.8克左右,以缩小淳化为稀有。
淳化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0.5元
淳化元宝行书小平背星 80元
淳化元宝行书小平铁母 6000元
淳化元宝隶书小平缩水 1500元
至道元宝行书小平光背 0.50元 太宗至道年间(995-997)铸,有铜,铁两种。钱文真、行、草三体书为太宗亲书。径2.4厘米。重3.8克左右,传世以合背钱为稀有。
至道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0.50元
至道元宝行书小平合背 300元
咸平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0.50元 真宗咸平元年(998年)铸,有铜铁,轮廓精整,另见有各式宽缘厚肉之大型钱。钱文真书,旋读光背,径2.5厘米,重4克左右,咸平无珍惜钱。
咸平元宝隶书小平合背 300元
咸平元宝隶书小平背四出 250元
咸平元宝隶书小平阔缘厚肉 180元
咸平元宝隶书折二阔缘厚肉 500元
咸平元宝隶书折五阔缘厚肉 1000元
咸平元宝真书折十大样光背 45000元
景德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50元 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始铸。有铜、铁两种,铁氏只见折三。径2.5厘米,重4克,铁钱径3.5厘米,以铁钱折三少见。
景德元宝真书小平铁质光背 50元
景德元宝真书折二铁质光背 100元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50元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铸,有铜、铁两种,钱文真书,旋读。小平有大、小样版别数种,径2.4-2.5厘米,重4克左右,光背及背有星月纹。传世以背星月纹为少见。铁钱折三稀有。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背星 180元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背星月 250元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合背 3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二阔缘厚肉 5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五铁范铜 3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五铁母 10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五阔缘厚肉 1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二光背 3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十光背 45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5元
祥符元宝真书小平背巨星 200元
天禧通宝隶书小平缩缘小字 2元 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铸,有铜、铁两种,小平径2.5厘米、重3.8克,折二径2.8厘米,重4.7克,铁钱亦有折二。其时斗米十钱。天禧以铜、铁折二及合背为稀有。
天禧通宝真书小平光背 0.5元
天禧通宝真书折二光背 20000元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天圣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0.50元 仁宗天圣元年(1023)铸,天圣钱文来源于天为二人,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死,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二人同理国事,即二人圣。分铜、铁两种,面文真,篆二体旋读光背,小平径2.5厘米,重4.1克左右,又有大小样之分。铁钱有折二钱,径2.7-2.8厘米,制作精良。
天圣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50元
天圣元宝真书折二铁母光背 20000元
明道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1元 仁宗道元年(1032)铸。钱文明道,明指日、月明者属阳,代表皇帝赵祯,月属阴,代表皇太后刘氏,二者同朝听政,故曰:日月之道明。有铜铁,面文真篆两体,旋读光背,径2.5-2.6厘米,重4.3克,铁钱折二径2.85厘米,重7.5克,为它谱所不载,因明道一年改元较其它钱少。
明道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1.50元
景佑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50元 仁宗景佑元年(1034)始铸,分铜、铁,钱文有真,篆二体,旋读。光背无文,径2.5厘米,重4克,版别较多。铁钱有小平,折二径3.2厘米,传世以铁钱折二为少见。
景佑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0.50元
皇宋通宝真书小平光背 0.50元 仁宗宝元二年(1039)始铸,为避钱文重“宝”而造的非年号钱,应与南宋“皇宋元宝”相区别,有铜、铁两种,钱文真,篆二体,直读,光背,小平径2.4厘米,重4克左右,折二篆书罕见,新发现一枚隶书折二,径2.8厘米,重6.4克,据悉日本尚有一枚真书折二,惜末见拓图。小平以九叠篆为珍稀品,铁钱有小平、折二钱。
皇宋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0.50元
皇宋通宝篆书小平九叠篆 14000元
皇宋通宝篆书折二光背 12000元
康定元宝隶书小平铁钱 500元 仁宗康定元年始铸,径2.3厘米,重5.75克,因行用一年,所造又为铁钱,故传世极少
庆历重宝真书小平直读光背 100元 仁宝庆历年间(1041--1048)铸,有铜、铁两种,钱文真书,为宋氏重宝之始。庆历二字分直读,旋读,小平径2.5厘米,重3.2折十径3--3.2厘米,重6.6-7克,当十铜钱初铸未久即作折三,折二钱用,传世旋读较少,铁母更稀。
庆历重宝真书小平旋读光背 300元
庆历重宝真书折二直读光背 7元
庆历重宝真书折二直读光背 15元
庆历重宝真书折五铁范铜 3000元
庆历重宝真书折五铁母 10000元
至和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250元 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5)年铸,元宝钱文为真,行、篆三体,旋读,通宝钱为真,篆二体,直读,重宝为折二,折三,钱文真书,小平径2.4厘米,重3.8克,折二径3厘米,重8.8克,折三径3.4厘米,重10克上下。传世元宝,通宝易寻,重宝钱为泉界所珍爱,尤以背文虢,坊者更足珍贵。
至和元宝隶书小平左挑 350元
至和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50元
至和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1元
至和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1元
至和元宝隶书小平隶通 250元
至和元宝隶书小平隶宝 300元
至和元宝真书折二光背 1700元
至和元宝真书折五铁母光背 5000元
至和重宝真书折五背“坊” 40000元
嘉佑元宝真书折五背“号” 30000元 仁宗嘉佑元年(1056)铸,钱文真篆二体,旋读光背,径2.5厘米,重3.8克,为小平对钱,传有铁钱,然未见存世。
嘉佑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0.50元
嘉佑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0.50元
嘉佑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50元
嘉佑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0.50元
治平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0.50元 英守治平年间(1064-1067)铸,钱文真、篆二体,有直读,旋读两种,径2.4厘米,重3.8克,光背小平,未见折二以上大钱。偶有背四出传世,实为稀品
治平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0.50元
治平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1元
治平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1元
熙宁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0.30元 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铸,钱文真篆二体;旋读,径2.5厘米,重4克,未见折二,折三钱。多为光背,以背卫,衡者为少见。重宝年代同元宝,钱文有篆,真二体,为折二对钱;旋读,径3厘米,重8克上下,以直读罕见。通宝年代同元宝,通宝唯有铁钱,分小平,径2.5厘米,折三,径3--3.4厘米,钱文真书,旋读,多为光背,以背穿上月为希有,集币时如遇通宝铜钱均为铁母,万勿错过。
熙宁元宝真书小平光背 0.30元
熙宁元宝篆书小平背“衡” 250元
熙宁元宝真书小平背“衡” 180元
熙宁元宝篆书折二光背 0.5元
熙宁重宝真书折二光背 1元
熙宁重宝行书折二连飞点 10元
熙宁重宝篆书折二长冠“宝” 15元
熙宁重宝真书折三光背 20000元
元丰通宝行书小平光背 0.3元 神宗元丰元年(1078)铸,有铜、铁、两种,钱文分篆、隶、行三体,小平径2.5厘米,重5克。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3-3.2厘米,版别可达百种,为宋钱中最多一种,隶书体、背穿上仰、俯月为贵。集隶书体元丰钱时须注意丰字头,另有一种日本曲字头元丰,最易鱼目混珠。
元丰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0.3元
元丰通宝行书小平背月 200元
元丰通宝篆书小平背月 200元
元丰通宝行书小平背星 10元
元丰通宝隶书小平小字光背 100元
元丰通宝隶书小平大字 1000元
元丰通宝篆书小平大字 400元
元丰通宝行书折二背星 5元
元丰通宝行书折二背月 4元
元丰通宝篆书折二长字 10元
元丰通宝行书折二长字 10元
元丰通宝行书折五铁范铜 1500元
元丰通宝篆书折五铁母 2800元
元丰通宝篆书折五铁范铜 1500元
元丰通宝行书折五铁母 2800元
元丰重宝篆书折十光背 40000元
元丰通宝半文钱篆书 50元 元佑元年(1086)宋哲宗继位后,励精图治,经济渐有好转,平钱已不足计数(无法找零)而铸的半文钱。形制与平钱相同,只是钱径缩小,径2.1-2.2厘米,重1.4-2.4克,大部分为2克。尚有绍圣元篆,行对钱,圣宋元宝篆行对钱,元佑通宝篆书钱,元丰通宝行书体等。
元佑通宝行书小平光背 0.3元 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3)铸,钱文有篆,行二体。旋读,小平径2.5厘米,重4克,折二径3厘米,重7.8克,折三为铁径3.2--3.4厘米,以折三铁毋稀有。背陕列罕。
元佑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0.3元
元佑通宝行书小平背星 10元
元佑通宝篆书小平背星 8元
元佑通宝行书小平合背 180元
元佑通宝行书小平背“陕” 25000元
元佑通宝篆书小平背“陕” 25000元
元佑通宝行书折二光背 0.8元
元佑通宝篆书折二光背 0.8元
元佑通宝行书折五铁范铜 1800元
元佑通宝篆书折五铁范铜 1800元
元佑通宝行书折五铁母 4500元
元佑通宝篆书折五铁母 4500元
北宋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绍圣元宝行书小平光背 0.5元 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年)铸,元宝钱文为篆,行,隶三体,分铜、铁。小径2.5厘米,重4克,折二径3厘米,折三钱径3.3厘米。通宝钱文真书;直读,细小工整,今铜者好寻,铁钱难得。绍圣以元宝隶书体稀有。广罕亦罕。
绍圣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0.5元
绍圣元宝行、篆书小平背星 5元
绍圣元宝行、篆书小平背月 5元
绍圣元宝隶书小平光背 15000元
绍圣元宝行、篆书折二光背 1元
绍圣元宝行、篆书折五铁母光背 6000元
绍圣重宝隶书折二光背 50000元
绍圣重宝真书小平小字 45元
绍圣重宝真书小平铁母 4000元
绍圣重宝真书小平铁母背“施” 15000元
元符通宝行、篆书小平光背 0.5元 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铸。通宝钱文有篆、行,真三体,有铜、铁两种,小平径2.5厘米,重4.2克,折二径3厘米,重7.8克,折三为铁钱径3.4厘米,重宝唯见样钱,径约2.9厘米,元符钱以小平铁母,折二铁母,稀有。重宝样钱更是凤毛麟角。
元符通宝真书小平铁母旋读 4000元
元符通宝隶书小平铁母背“上” 15000元
元符通宝隶书小平铁母 12000元
元符通宝行、篆书折二光背 1元
元符通宝篆书折五铁母 10000元
元符通宝隶书折二牙雕 无定价
建国重宝篆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微宗建中靖国年间(1101年),初期铸。钱文隶体直读,背无文,径约2.35厘米,重不详。因与前朝年号相抵,改铸非年号钱圣宋元宝,由于铸量少,传世仅有廖廖数枚,极珍罕
建国重宝真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圣宋元宝行书小平光背 2元 微宗建中靖国年间(1101)铸,系皇宋通宝后又一非年号钱,元宝钱文有篆、行、隶三体。分铜、铁两种,小平径2.5厘米,重4克,折二径3厘米,重7.8克,平钱中佳品,灿若群星,折三唯见铁钱,径3.2厘米,通宝以背当五尤其珍贵。
圣宋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2元
圣宋元宝行、篆书小平美制 10元
圣宋元宝行书小平结“宋” 50元
圣宋元宝行书小平结“圣” 25元
圣宋元宝篆书小平中冠“宝” 60元
圣宋元宝行书小平通“宝”手 3000元
圣宋元宝篆书小平长字 850元
圣宋元宝真书小平长点“宋” 1100元
圣宋元宝真书折二长点“宋” 1500元
圣宋元宝隶书小平隶书 10000元
圣宋元宝篆书小平长冠“宝” 18000元
圣宋元宝行书折二铁母 0000元
圣宋元宝行、篆书折二光背 1.20元
圣宋元宝隶书折二铁母背月 10000元
圣宋元宝行书折五铁母光背 8000元
圣宋元宝行书折五铁范铜 2400元
圣宋通宝行书小平光背 15000元
圣宋通宝隶书小平铁母直读 20000元
圣宋通宝隶书小平背“当伍” 30000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大字 200元 崇宁重宝背藏文四字译读为穿上:地,穿左,水,穿右;火穿下,风,其意蕴含着两层意思:(一)祝愿地水火风彼此相全,众生康泰安居乐业,(二)把个人的祝愿引伸到国家社会范围,祈祷民族团结亲睦共处,,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同进并寓有警戒的涵义;否则,将招致灾难临头,祸患无尽。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瘦金体 150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抽示 160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阔示 600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折十书体 25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二私铸 15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普品 2.5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短尾异“崇” 3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错范重文 1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隔轮 8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广穿 2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背四决 5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合背 2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铁范铜 14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三铁母 22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大字 18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异重 5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高足贝 1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月 1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星 15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十” 15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精铸细缘 1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普品 1.5元
崇宁元宝楷书小平银质小字 无定价
崇宁元宝隶书小平银质 30000元
崇宁元宝楷书小平银质大字 50000元
宗宁元宝隶书折二铁母 20000元
北宋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普品 2元 微宗大观元年(1107年)铸,大观年号,取《易》:“大观在上”之意,分铜铁两种,钱文微宗亲书瘦金体,小平有行书体,径2.5厘米,折二轻2.8厘米,折三径3.1厘米,折五径3.5厘米,折十径4.15厘米,以当十大钱最精美亦最多。小平钱因通字部位不同,可分昂通、降通、斜通、大字小通等多种版别,传世以合背,铁母为珍品。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昂通 20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分头“通” 15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斜“通” 10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小样楷“通” 80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大样楷“通” 300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宽“观”精铸 80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大样样钱 6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14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14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五光背 5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二合背 7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三“崇宁大观”合背 5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25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十合背 450元
大观通宝楷书小平铁母 120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二铁母 36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二铁母铜 14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三铁母 36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五十光背 20000元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文“政”楷“通” 550元 微宗政和年间(1111--1117年)铸,政和年号,取“庶政惟和”之意,通宝有铜、铁二种、钱文人篆、隶、真三体,直读光背;小平径2.5厘米,折二径3.15厘米。重宝为折二铁钱,钱文瘦金体,直读光背,径3厘米,传世以折二重宝铁母数种珍品。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真“政”楷“通” 400元
政和通宝楷书小平文“政” 80元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文“政” 85元
政和通宝篆、隶书小平光背 1元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大字 50元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大字 55元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锐禾 400元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文政背“陕” 10000元
政和通宝楷书小平楷“通” 25元
政和通宝楷书小平小样文“政” 70元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银质大字 6000元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铁母 6000元
政和通宝隶、篆书折二光背 2元
政和通宝隶书折五铁母 26000元
政和通宝篆书折三铁母 3000元
政和通宝楷书折五铁母宽缘 8000元
政和通宝楷书折三银质 40000元
重和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15000元 微宗重和年间(1118)铸,年号重和,系取“和之以和”之意大敌当前不知励精图治,却一再割地赔款,屈辱求和,名符其实的求和。钱文有篆,隶两体,直读光背,径2.6厘米,重4克。篆少于隶,皆精美可爱。
重和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1300元
重和通宝隶书小平小字 400元
北宋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小字 400元 微宗宣和年间(1119--1125)铸,钱文宣和乃皇上常处宣和殿名其年号,通宝分篆,隶二体,直读;小平径2.5厘米,折二径3厘米,折三径3.3厘米,小平背陕者钱文为瘦金体。元宝制作。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小字 1000元
宣和元宝隶书小平中字 1000元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中字 1000元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大字 1500
元宣和元宝隶书小平大字 1700元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白铜昂“通” 200元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楷“宣” 40元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楷“通 500元
宣和通宝隶、篆书小平普品 7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短宝开足 1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短宝开足 12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小字 15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小字 5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真“宣”广穿 5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真“宣”广穿 50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圆贝“宝” 70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圆贝“宝” 600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离“宝” 12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离“宝” 150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隔轮 5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隔轮 12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巨头“宝” 700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巨头“宝” 100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背星 600元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旋读银质 7000元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背“陕” 600元
宣和通宝楷书小平小型背“陕” 1200元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铁母 8000元
宣和通宝隶书小平铁母 8000元
宣和元宝篆书小平小型金质 无定价
宣和通宝篆书小平小型金质 80000元
宣和通宝楷、隶、篆折二光背 2元
宣和通宝隶、篆书折二光背 2元
Ⅶ 这是什么年代的铜钱,价值多少
这是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例如王莽统治的时期)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五铢钱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品相这么好,如果是真的,那你发了。
Ⅷ 这是哪种铜钱,价值多少
我国古钱币种类繁多,铜、铁质的孔方钱最为常见,是流通的主力军,我们普通家庭都可能有几枚铜钱,它们有的可能不值钱,有的也可能值几千、几万。
一是制局不同,相对数量较少的制钱局铸出的铜钱一般价格较高;二是版别不同,比如特殊字体,价格可能会很高;三是大小不同,个越大越值钱,最普通的叫“小平钱”,比小平钱大一些的叫“大样”,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
如图所示,你的铜钱价格28元!
Ⅸ 这是哪个朝代的铜钱,值多少钱
这是汉五铢。你的品相不错,值十元左右。
西汉昭帝年间(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谨慎守成为主,对外战争大致已结束,对内则鼓励生产,经济状况比武帝末年还要好。昭帝五铢大小和武帝时三官五铢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铢轻,一般又比宣帝五铢略重。从书法上看,钱文“五”字变化较大,一般字形瘦长,“五”字两边交笔已变弯曲,两股末端有明显的收敛,上下横有的较长而接于外郭;“铢”字“朱”字头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显低于“朱”字。面文外郭较高窄,但比郡国五铢及三官五铢略低,有穿上一横或穿下半星记号。铜色深红,铸造技术比三官钱略显粗糙。
Ⅹ 东汉时期的铜钱的价值是多少
五铢市价仅2到3元。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铢钱,重如其文。这是恢复铜铸币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个措施。但是由于三铢钱与四铢重的半两钱等价使用,于是又导致盗铸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废三铢钱,行用半两钱”。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从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皮币和白金(银)币,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又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仅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钱文“五铢”从此启用。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西汉时的五铢钱有郡国五铢、赤仄五铢、武帝三官五铢、昭帝五铢、宣帝五铢以及元帝到西汉后形制的五铢,另外有小五铢,又叫“鸡目五铢”,目前考证来看,估计是做陪葬所用的冥币。 五铢钱诞生前夕,因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一片混乱,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过度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民众无法生存,相继放弃生产,流亡他乡,靠出卖劳动力来糊口;或者是铤而走险,加入私铸行列,企图赚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铸而死亡的近万人,而私斗殒命的、畏罪自杀的都无法计算,可见问题非常严重。 汉武帝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其材料改用紫铜,因而有紫绀钱之称。但各地技术水平不同,铜矿的成分有差别,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很难一致,所以铸出的钱差别很大,有的与旧汉半两一样,背平无轮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说,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铸越轻,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两、三铢钱覆辙的现象。政府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各郡国官吏,因旧的习惯难改,依旧上下联手,以谋中饱私囊。汉武帝采纳了公卿们的建议,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从而防止了另一次恶币的泛滥。 汉武帝收回铸币权以后,由汉武帝中央政府统一铸钱。三官五铢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该钱制作精美,边郭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为钱中楷模。三官指钟官、辨铜、均输(技巧),统指政府铸钱的机构。中央为推广均输法,新设水衙都尉一官,在长安上林苑办公。上林苑是政府铸钱的机构,是汉初在原秦代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有离宫70所,周围面积达300余里,包括现今的西安、周至和户县. 五铢发行三十一年后,汉武帝崩殂。在此期间,铸成的钱数量很多,钱的范式也有变化。比如文字的大小、书法结构都有出入,至于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横、星月文、四决文等可能是炉别的标志。 西汉昭帝年间(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谨慎守成为主,对外战争大致已结束,对内则鼓励生产,经济状况比武帝末年还要好。昭帝五铢大小和武帝时三官五铢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铢轻,一般又比宣帝五铢略重。从书法上看,钱文“五”字变化较大,一般字形瘦长,“五”字两边交笔已变弯曲,两股末端有明显的收敛,上下横有的较长而接于外郭;“铢”字“朱”字头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显低于“朱”字。面文外郭较高窄,但比郡国五铢及三官五铢略低,有穿上一横或穿下半星记号。铜色深红,铸造技术比三官钱略显粗糙。 继昭帝之后,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无事,国泰民安,物阜年丰,是西汉的黄金时期。同时国际贸易也很发达,也是西汉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铸钱,很快发行出去,又很快回流到国库中来。宣帝末年,库中存钱八十多亿。宣帝五铢是汉宣帝在位期间铸行的。该钱铜质、形制、书体、铸造均已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钱文笔画挺拔,给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笔弯曲,上下横画超出交笔末端外,“铢”字的“金”头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于“朱”字。此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该钱的外郭由外向内作坡状倾斜。钱直径有2.5和2.6厘米两种,最常见的郭厚1.5毫米,穿宽10毫米,重3.5克左右,面郭约厚1.5-2毫米。在两汉五铢中这种钱的面郭最宽。其形制整齐,肉面光洁,钱内外郭略高于钱肉,薄厚一致。宣帝铸钱以工整敦厚着称,在西汉钱中地位极高。 小五铢约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铸,俗称“鸡目钱”、“鹅眼钱”,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汉钱币中,有汉代文献记载的小型五铢钱,这种钱及钱范出自西汉时期的墓葬或遗址中,其中,汉宣帝杜陵一号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确切纪年的一例。 小五铢面文“五铢”,铸造精美,面有周郭,无好郭,背侧肉好,周郭俱备,文字清晰。钱直径在1.15-1.2厘米之间,重约0.62-0.65克。钱文书体亦与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区别。“五”字交股有的较直,有的略弯,也有的弯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横画如三官钱式,也有如五铢最常见的面内无郭的一种。这说明小五铢并非一朝所铸,也同普通五铢一样,分别铸造于武帝以后的西汉各个时期。就出土情况,尤其是从汉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况看,小五铢是成串地乱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间,说明这是冥钱而非行用钱。 剪轮五铢钱又称“磨郭五铢”、“剪郭五铢”。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