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齐国巅峰时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战国七雄中,齐国虽然在五国伐齐之后默默无闻,失去了存在感。
从战国七雄的地图可以发现,齐国+燕国的疆域,包含了今山东、河北、辽宁三省之地和京津两市之地。在此基础上,齐国(加燕国)的地盘因为地跨今山东、河北、辽宁三省之地和京津两市之地,所以在面积上仅次于当时的秦国和楚国,位列战国七雄中第三名。
至于韩国的疆域,一直是战国七雄中垫底的,至于三晋之中另外两家,也即魏国和赵国的疆域,同样比不上齐国+燕国的疆域之和。
❷ 战国七雄哪个国土面积大!最小谁!其它国如何
战国七雄楚国国土面积最大。最小为韩国。
燕国、赵国地理位置不好,靠近北方。齐国位置最好。
秦国位置不好,与四个国家接壤,同时面对匈奴的威胁,每年都在打仗。从大到小排:楚,秦,赵,燕,魏,齐,韩。
(2)齐国最大的领土是多少图片扩展阅读:
战国七雄的都城:
1、临淄
齐国是周代东方第一大国,春秋战国时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因此临淄作为其都城,历史上极为繁荣。分民众生活的大城和国君居住的小城,两城相连,周长21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共有十三座城门。
城内干道纵横交错,排成“井”字形,并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城外还有埋葬齐国六位君主的田齐王陵等多处先秦墓葬。东周时的临淄人物阜盛。孟子曾为齐王担任客卿。
庄子曾被齐湣王聘为相。战国时临淄设稷下学宫,以招徕诸子百家来此讲学辩论、着书立说,荀子即为稷下的祭酒之一。
游学于此的还有驺衍、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等,号为稷下学派。当时的临淄邻近渤海,因而兼具鱼盐之利,经济繁荣、贸易发达,各种冶铁、炼铜、铸钱、制陶、纺织的作坊遍布城市内外。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共延续了八百余年历史,直到被秦国所灭。
2、郢
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楚国的首都,在湖北省西部,位于荆州市荆州区北面三公里左右纪南城。楚国在建国初期定都丹阳(古丹阳位于河南淅川境内)。
后来为了和一些小国家争夺汉中,迁都郢,后又东迁。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应该位于纪南城)到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带兵攻进郢都、楚国迁都于陈,郢总共作了411年楚国都城。
3、蓟城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都蓟城(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是为北京建都之始。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也空前繁荣起来。
燕昭王时期,燕国的都城形成了“三都”体制,即蓟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和下都武阳城。除都城之外,燕国的一般城市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襄平(燕辽东郡治所,在今辽宁省辽阳市旧城区)。
4、新郑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5、邯郸
邯郸是战国时赵国的国都,邯郸早在春秋时代已是列国争夺的重要城堡。先属卫,后归晋。自公元前386年赵国从中牟迁国都于邯郸,至秦灭赵,达158年之久。秦灭赵,置邯郸郡。
6、大梁
大梁城,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
前365年,魏惠王迁都于此并筑城。为区别于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和南梁(今河南省临汝县),命名为“大梁”。又因城北的人工沟渠浚水(或浚仪渠),称浚仪。
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领兵攻打魏国。秦军引河沟水灌大梁城,三月而城坏,魏王假请降,魏国灭亡。秦国在此地置浚仪县。
城池遗址在河南省开封市的地下,距地表12米多,具体范围尚未查明。据考证应与现存的开封城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7、咸阳
前350年,秦孝公由栎阳迁都咸阳,在此营筑翼阙及宫殿。秦始皇仿建六国宫殿,使咸阳成为规模恢宏的帝都。
❸ 齐国和鲁国的地图疆域有多大他哥俩怎么瓜分的山东半岛
不固定,在山东除齐鲁两国外还有莱、莒、纪、邹、滕、薛等十几个国家。春秋末期齐国占据今山东北部、东部以及河北东南角。鲁国占据以曲阜为中心的济宁大部、临沂部分。莒国占据临沂大部。日照沿海及临沂南部为越国占据。邹国占据今邹城。滕国占据今滕州。等等
公元四世纪中期齐国在原基础上占据山东南部,三面环鲁,且向西扩张过了黄河(战国时黄河在今天津入海,出河南北上,大致同今山东与河北边界)。鲁国缩小,菏泽大部、济宁小部为宋国占据。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北到天津附近,向西占据河北小部,向南占据楚之淮北,安徽北部,河南东部。鲁国、邹国、薛国等淮泗诸侯向齐称臣。
之后燕、韩、赵、魏、秦五国合纵破齐,后复国。疆域仅在山东北部,楚灭鲁等国占据山东南部。菏泽为秦国所占据。后齐攻取莒地(今山东东南部)直到灭亡。楚国占据今泰安、济宁等地直到灭亡。
❹ 战国七雄的国土面积都有多大
七国所在地区:
1、秦国
都城咸阳。疆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块)、河南西部(一小块)、甘肃东南部、四川部分。
2、齐国
都城临淄(东淄博),疆域包括今天的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一小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区。
3、韩国
都城平阳(山西临汾),后迁至新郑(河南新郑),疆域包括今天的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陕西东南部。
4、赵国
都城邯郸(河北邯郸),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北中南部、西北部、东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的部分地区。
5、魏国
都城安邑,后迁大梁(河南开封),疆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一小块)、河南中部、东部、安徽西北部。
6、楚国
都城邯郸(河北邯郸),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北中南部、西北部、东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的部分地区。
7、燕国
都城蓟(天津蓟县),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南部,内蒙部分地区,后来拓展到朝鲜半岛。
灭亡先后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30年:韩国
公元前228年:赵国
公元前225年:魏国
公元前223年:楚国
公元前222年:燕国
公元前221年:齐国
❺ 周国齐国的疆域划分
如果是北周和北齐的话,早期齐国大,周国的前身西魏只有狭长的关中地带。后南梁发生侯景之乱,西魏乘机攻陷了汉中、巴蜀和荆北之地,疆域一下子成为了三国之最,所以最后北周才能灭掉北齐,隋代周后,杨坚更是统一了天下。
❻ 齐国鼎盛时期面积有多大
战国时期齐国疆域的全面拓展:战国时期齐国的姜氏政权为田氏所代,史称田齐。战国之初,齐国疆域与春秋晚期略相近似;至威、宣、闵王时期,齐国强盛一时,史载齐此时“最强于诸侯”,因而又恢复了对外扩张的策略,矛头所指南为鲁国,西为卫国、魏国和宋国,北为燕国,四面扩展领土。 大致拥有了鲁之安阳(今费县)、都(今兖州、泗水一带)、莒(今莒县城)诸地,卫之贯丘(今曹县),魏之襄陵(今邹县)、观(今河南清丰南),以及燕之桑丘(今河北徐水县西南)等地。 公元前353年和前341年齐国在桂陵、马陵之战中,两败魏军(见《战国策·魏策》);至闵王十五年齐又灭宋,占宋地五百余里①。齐国疆域此时已北至天津以西,西至河南以东,南抵安徽、江苏近鲁地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地方二千余里,百二十城,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时因齐国势力强大,致使“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齐国的强盛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迫使六国合纵伐齐,以至破齐临淄,占齐境内七十余城。五年之后,齐将田单虽败燕复国,但齐国从此国势大衰,一蹶不振,已无力与强秦抗衡,终于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
❼ 战国时期哪个国家领土最大
楚国。
战国时期,各国疆域领土大致如下:
1、燕国:面积大约20万平方千米,人口150万都城蓟(天津蓟县),北京。疆域一个辽东,半个河北,包括北京、天津。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南部,内蒙部分地区,后来拓展到朝鲜半岛(面积会超过苏秦时期,大约25万平方千米)
2、赵国:面积大约2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350万都城邯郸,疆域陕西榆林以北,山西太原以北,河北易水、霸州以南,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东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的部分地区。
3、齐国:面积大约15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都城临淄,疆域半个山东,都城淄博。包括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一小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区。
4、魏国:面积大约10万平方千米,人口500万都城安邑,后迁至开封,疆域东至聊城,西至华阴,北至晋中,南到封丘。四分一陕西,三分一山西,河南、山东一小角,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块)、河南中部、东部、安徽西北部(一小块)
5、韩国:面积大约9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都城平阳,后迁至新郑,临汾。疆域东至林州,西至韩城,北至长冶,南到沁阳。三分一山西,河南、陕西各一小角,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陕西东南部(一小块),长平之战前山西领土全部划给赵国,韩国面积这时大概只剩下不到3万平方千米。)
6、楚国:面积大约50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苏秦时期)都城郢,后迁至寿春,最大时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贵州部分、重庆、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东西南、江苏南部、浙江北部,面积大概有150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500万。
7、秦国:面积大约30万平千米,人口300万(苏秦时期)都成雍,后迁至咸阳,疆域东至渭南,南至秦岭,北至铜川,西到陇西。近半个陕西,半个甘肃,半个青海,包括陕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块)、河南西部(一小块)、甘肃东南部、四川部分。长平之战前四川应该大部分划入秦地,面积大概可以达到80万平方千米,人口400余万。
8、吴国:从晋巫臣开始算起到灭国不过百余年,疆域约5万平方千米,人口不超过100万。
9、越国:北至广陵,南到龙泉,西至宣城,东至沧海。一个浙江,加苏南、皖南,都城会稽。允常时期面积不超过5万平方千米,人口数十万,后灭吴,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人口100余万。不久就被楚国灭掉。
10、鲁国:山东西南,面积大约2万多,人口数十万,后来被楚国吞并。都城曲阜。济宁、曲阜、枣庄及微山湖西岸滨,都城曲阜。
11、郑国:东至中牟,西至登丰,北至新乡,南到长葛。都城新郑。河南中部,面积大约2万,人口数十万,被韩国灭掉。
12、卫国:齐桓公城邢救卫时人口不过5000。之后大约包括濮阳附近地区,面积约1万,人口十余万。
13、宋国:河南一商丘,都城睢阳。安徽大部、江苏部分、河南东部(一小块),面积大约5万平方千米,人口不超过100万。
14、蜀国:北至汉中,南至峨边,东至南充,西到青海。都城成都。
15、周国:洛阳、西安二地。
16、另有卫、中山、和建都阆中的小巴国。
❽ 齐国鼎盛疆域有多大
战国时期齐国疆域的全面拓展:战国时期齐国的姜氏政权为田氏所代,史称田齐。战国之初,齐国疆域与春秋晚期略相近似;至威、宣、闵王时期,齐国强盛一时,史载齐此时“最强于诸侯”,因而又恢复了对外扩张的策略,矛头所指南为鲁国,西为卫国、魏国和宋国,北为燕国,四面扩展领土。 大致拥有了鲁之安阳(今费县)、都(今兖州、泗水一带)、莒(今莒县城)诸地,卫之贯丘(今曹县),魏之襄陵(今邹县)、观(今河南清丰南),以及燕之桑丘(今河北徐水县西南)等地。 公元前353年和前341年齐国在桂陵、马陵之战中,两败魏军(见《战国策·魏策》);至闵王十五年齐又灭宋,占宋地五百余里①。齐国疆域此时已北至天津以西,西至河南以东,南抵安徽、江苏近鲁地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地方二千余里,百二十城,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时因齐国势力强大,致使“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齐国的强盛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迫使六国合纵伐齐,以至破齐临淄,占齐境内七十余城。五年之后,齐将田单虽败燕复国,但齐国从此国势大衰,一蹶不振,已无力与强秦抗衡,终于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