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白花蛇舌草长什么样图片
对于阑尾炎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可以在住院后的一到两天里单独用白花蛇舌草进行治疗。
白花蛇舌草是可以用来治疗阑尾炎的,但是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其成分和功效,也要咨询专业的医生其是否适合自己使用,以免产生副作用。
‘贰’ 这是一种治眼镜蛇咬伤的草药,长在水底,不出水面,我这里叫它水芥菜,有谁知道它的学名以下是图片
【药名】龙舌草
【别名】塘底菜、水白菜、水芥菜、水莴苣、龙爪草、海菜、水车前、龙舌、瓢羹菜、山窝鸡
【英文名】Herb of Waterplantain Ottelia
【拉丁文名】Herba Otteliae Alismoidi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ttelia alismoides (L.) Pers.[Statiotes alismoides L.]
【科属分类】水鳖科
【生态环境】生于浅水边及池沼中。
【各家论述】
1.《纲目》:治痈疽,汤火灼伤,捣涂之。
2.《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治水肿。
3.《贵阳民间药草》:除湿化痰,止咳。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动植物形态】
龙舌草,沉水草本。茎极短,具须根。叶基生,膜质;叶柄长短随水体有深浅而异多变化于2-40cm之间;叶卵状椭圆形、披针形或心形,长8-25cm,宽2-18cm,先端圆钝至急尖,基部楔形、圆钝至心形,多全缘。花序柄长;佛焰苞椭圆形至卵形,长2.5-4cm,宽1.5-2.5cm,先端2-3浅裂,3-6条纵翅;花两性,无柄,单生;萼片3,长圆状披针形;花瓣3,白色、淡紫色或浅蓝色,广倒卵形,长约2.5cm,基部有小形附属物;雄蕊3-9(-10)。果长圆形,长2-5cm,宽8-15mm。种子多数,纺锤形,细小。花期4-10月。
【来源】水鳖科水车前属植物水车前Ottelia alismoides (L.) Pers.,以全草入药。春夏采全草,洗净晒干。
【考证】出自《纲目》:龙舌生南方池泽湖泊中。叶如大叶松菜及不苡状,根生水底,抽茎出水,开白花,根似胡萝卜根而香,杵汁能软鹅鸭卵。方家用煮丹砂,煅白矾,制三黄。
用药
[编辑本段]
【性味归经】甘、淡,凉。
【药材基源】为水鳖科植物水车前的全草。
【药理作用】龙舌草的水煎浸膏对人体病灶分离培养的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或杀灭作用。抑杀作用的强弱与药物浓度成正比,在含药量为1:10至1:10000之间都有效。临床外用龙舌草浸膏治疗两例颈淋巴结结核,均在3个月内痊愈。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解毒利尿。用于肺热咳嗽,肺结核,咳血,哮喘,水肿,小便不利;外用治痈肿,烧烫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叁’ 治疗蛇毒的中草药有哪些
半枝莲,蒋仪《药镜拾遗赋》记载"半支莲解蛇伤之仙草"。民间除治毒蛇咬伤外,尚用治肿瘤,有一定的近期疗效。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重楼,又叫蚤休、草河车、七叶一枝花,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 徐长卿又叫寮刁竹。功效: 镇痛、止咳、利水消肿、活血解毒.主治: 胃痛、牙痛、风湿疼痛、经期腹痛、慢性气管炎、腹水、水肿、痢疾、肠炎、跌打损伤、湿疹、荨麻疹、毒蛇咬伤.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主肺热喘咳;咽喉肿痛;肠痈;疖肿疮疡;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湿热黄疸;癌肿
‘肆’ 这是什么草呢听说种了蛇就会躲得远远的。
植物:臭川芎,草:听说有个俗名叫蛇怕草,另外也有叫蛇灭门蛇灭门属1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因其叶柄基部有一个紫红色腺体,可夏秋开化,花开时节金光灿灿,给人一种异常的美豔感觉,故有金花豹子、凤凰花草之美名,亦可称作观赏花卉。该草是治疗蛇伤、无名肿痛、胃病、高血压的常用中草药,尤对治疗各种毒蛇咬伤,有其独特的药用功能。 在南方的毒蛇产地,如南、贵州、广西自治区等的山区村户有将该草植于庭院附近或房前屋后,以防毒蛇入宅伤害人畜。该草奇异的是,花开季节全株散发出一种浓郁的芬芳气味,人闻之顿觉清爽异常,但毒蛇闻之逃之天天。在每年毒蛇活动的频繁季节,也就是6-10月份,此季若摘些花枝和叶片放于毒蛇的身旁,就会发现其即刻亡命而逃。还令人称奇的是,在11月份天气渐冷毒蛇刚进入冬眠时,该草的气味随之变淡,12月份当蛇已完全进入冬眠状态时,此草即枯萎而死,香味逝去。此草治疗蛇毒极验,当蛇伤患者用次药内外治疗,外敷有快速消散蛇伤肿毒的作用,内服可防蛇毒内功人体内脏,可排除毒液水外流,随之肿痛会逐渐消失,若在屋前屋后栽植,蛇则远避。《古今秘苑》记载,庭院种臭草蛇虫蚂蚁远走高飞,治无名肿毒,鲜草外敷一贴即消。《中医药曲》记载,此草能健胃整肠,治疗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伍’ 什么草药能治毒蛇咬伤
蛇伤分大体分为三种,并且每种产生的反应不一样,因此下药也不一样,在早期时主要是以排毒为主,中期主要是以消肿解毒为主,后期主要是以修复为主,因此不能单一地说哪种药可以完全治好蛇伤。但是治蛇伤的草药很多,如半边莲、七叶一枝花、金线莲、蛇倒退、梨头草、木芙榕、降龙草等。而是要根据不同的蛇伤用不同的药性。
‘陆’ 解蛇毒有哪些草药,药名,彩图。
治蛇伤草药有
如葎草,半边莲,半枝莲,鱼腥草,七叶一枝花,穿心莲、朱砂根、鹅不食草、垂盆草、鸭跖草、虎杖、黄药子,龙葵、八角莲、九头狮子草、万年青、东风菜、白花蛇舌草、两面针、鬼针草、仙人掌、仙鹤草等等,都是治疗蛇伤很好的中草药。
‘柒’ 很想知道这种草药叫什么别人说可以治“过腰蛇”这种皮肤病的,是路边可以摘的,就是没人知道叫什么!上
鬼针草
别名:一包针、鬼钗草、鬼黄花、山东老鸦草、婆婆针、鬼骨针、盲肠草、跳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刺儿鬼、鬼蒺藜、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钻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脱力草,虾尾草,方骨苦楝。
性味:味苦;性微寒。
归经:肝经、肺经、大肠经。
功能: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
主治:咽喉;肿痛;泄泻;痢疾;黄疸;肠痈;疔疮肿毒;蛇早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倍量;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涂;或煎水熏洗。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3100米的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
资源分布:全国广布。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鬼针草的全草。
采收储藏:在夏、秋季开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拣去杂草,鲜用或晒干[2]。
鬼针草 - 用药禁忌
《泉州本草》:孕妇忌服。
鬼针草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性稍寒、味微苦,归肝、肺、大肠经,可以主治由肝主管的解毒功能障碍疾病,如黄疸、疔疮肿毒等疾病;由肺主管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感冒、咽喉肿痛等疾病;由大肠主管的排泄功能障碍疾病,如泄泻、痢疾等;它还可以治疗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等。
‘捌’ 四川有一种草药叫蛇脱壳草,想知道它长的是什么样子,最好是图片,谢谢!
蛇脱壳草是四川的一种说法,药品名称是蛇莓,别名:蛇泡草、龙吐珠、三爪风、鼻血果果、珠爪、蛇果、龙球草、蛇葡萄、蛇果藤、蛇枕头、蛇含草、蛇盘草、哈哈果、麻蛇果、九龙草、三匹草、蛇婆、蛇龟草、落地杨梅、红顶果、血疔草等。
蔷薇科多年生草本,全株有柔毛;匍匐茎长。小叶片倒卵形至菱状长圆形,长2-3.5(-5)厘米,宽1-3厘米;花单生于叶腋;直径1.5-2.5厘米;瘦果卵形,长约1.5毫米,光滑或具不明显突起,鲜时有光泽。
花期6-8月,果期8-10月。多野生于山坡、草地上、路旁、沟边或田埂杂草中;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收敛止血作用,又能治毒蛇咬伤,敷治疔疮等;并用于杀灭蝇蛆。
(8)蛇伤草药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鉴别方法
1、形状鉴别
全草多缠绕成团,被白色毛茸,具匍匐茎,叶互生。三出复叶,基生叶的叶柄长6-10厘米,小叶多皱缩,完整者倒卵形,长1.5-4厘米,宽1-3厘米,基部偏斜,边缘有钝齿,表面黄绿色,上面近无毛,下面被疏毛。
花单生于叶腋,具长柄。聚合果棕红色,瘦果小,花萼宿存。气微,味微涩。在草地上可见。
2、显微鉴定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下表皮细胞略波状弯曲,垂周壁念珠状增厚。下表皮非腺毛及腺毛较上表皮为多,非腺毛单细胞,长166-900μm,基部直径18-38μm,壁厚6-12μm,表面有螺状纹理。
腺毛头部2细胞,直径25-32μm;柄部2-3细胞。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4-5个。叶肉细胞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玖’ 蛇怕草是怎么样的图片搜索
植物:臭川芎,
草:听说有个俗名叫蛇怕草,另外也有叫蛇灭门
蛇灭门属1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因其叶柄基部有一个紫红色腺体,可夏秋开化,花开时节金光灿灿,给人一种异常的美豔感觉,故有金花豹子、凤凰花草之美名,亦可称作观赏花卉。该草是治疗蛇伤、无名肿痛、胃病、高血压的常用中草药,尤对治疗各种毒蛇咬伤,有其独特的药用功能。
在南方的毒蛇产地,如南、贵州、广西自治区等的山区村户有将该草植于庭院附近或房前屋后,以防毒蛇入宅伤害人畜。该草奇异的是,花开季节全株散发出一种浓郁的芬芳气味,人闻之顿觉清爽异常,但毒蛇闻之逃之天天。在每年毒蛇活动的频繁季节,也就是6-10月份,此季若摘些花枝和叶片放于毒蛇的身旁,就会发现其即刻亡命而逃。还令人称奇的是,在11月份天气渐冷毒蛇刚进入冬眠时,该草的气味随之变淡,12月份当蛇已完全进入冬眠状态时,此草即枯萎而死,香味逝去。此草治疗蛇毒极验,当蛇伤患者用次药内外治疗,外敷有快速消散蛇伤肿毒的作用,内服可防蛇毒内功人体内脏,可排除毒液水外流,随之肿痛会逐渐消失,若在屋前屋后栽植,蛇则远避。《古今秘苑》记载,庭院种臭草蛇虫蚂蚁远走高飞,治无名肿毒,鲜草外敷一贴即消。《中医药曲》记载,此草能健胃整肠,治疗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