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童绘画作品,幼儿教师绘画作品图片
李凌云国际教育 那个网站上面的绘画作品和图片什么的我感觉可不错了,每次宝宝看个不停!!
2. 幼儿园毕业画画什么好,作品大全
画一系列的小动物挺不错的
比如说生肖
还有可以画一些平常与小朋友基础的画面,这样挺好的。
3. 急需原创的幼师专科毕业设计,5000字的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
论文一般由 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 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题目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内容提要
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
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
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
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4. 求幼师证图片!
5. 幼师证是什么样子图片
所有教师资格证都是棕色一个颜色。
幼师资格证是幼儿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学教育类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幼师资格证。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
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教育学历及以上学历;认定小学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除幼师外其他中专学历为不合格学历;认定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需要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认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大专学历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的工人技术等级;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认定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依照上款规定,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6. 幼师的毕业设计
(二)教 案授课题目《树叶宝宝》授课学1
课
型
讲授
讨论□
习题□
复习□
其它□
教
学
目
标
1
、学会从颜色方面描述树叶。
2
、学会区分黄,绿两种树叶。
3
、感受秋天来临树叶的变化。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春夏秋冬树叶宝宝的变化
难点
:
春夏秋冬树叶宝宝的变化。
教学
分析
教学内容
分析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整合了各种课堂资源,在课堂活动上有所创新,
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用情去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树叶宝宝为
小虫、鱼儿、小鸟等,带来的温暖和欢乐,大家都喜欢树叶,树叶与
大家亲密、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生分析
小朋友对自然很憧憬,
这时的小朋友就是一张白纸,
正确的引导小朋
友走进自然的变化,了解自然。了解四季给植物带来的变化。不仅我
们人类和谐,大自然界也很和谐。
教学用具
若干张黄叶、
绿叶一个盒子、
简笔画
(大树妈妈)
、
ppt
、
大树、
小鸟、
树叶、石头、蜗牛、蚂蚁、小黄叶、小甲虫小图各一张;
教学主要
流程设计
引导课题、导入活动:游戏中学习
(
1
)让小朋友认识颜色
(
2
)引导小朋友能完整把话说完
(
3
)培养小朋友有爱心,引导小朋友把树叶宝宝送还给树妈妈
2
、发挥想象,使小朋友更多的了解到四季中树叶宝宝的变化原因
(
1
)叶子黄了是什么季节
?
叶子绿了又是什么季节
?
(
2
)为什么到了秋天叶子要黄?
(
3
)到了秋天叶子为什么要脱离呢?
3
、想象中感受
(
1
)
黄叶宝宝脱离之后飘到了地上遇见了蚂蚁,
蚂蚁带着黄叶宝宝
去了哪里呢
?
(
2
)黄叶宝宝飘呀飘呀飘到了小河边,遇见了小石头,为小石头带
去了什么欢乐?
(
3
)黄叶宝宝飘啊飘啊飘到了草丛中,遇见了蜗牛,又为蜗牛宝宝
做了些什么呢?
4
、课题总
结:树叶飘
到哪里还会遇见谁,谁他说什么话呢?回家可
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说一说哦!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游戏中学习
1.
摸树叶说颜色(我摸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句式表达)
师:看老师这里有一个什么呀?
小:小盒子。
师:对呀,那你们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
小:想呀。
师:那老师就请一个小朋友上面摸一摸吧。
(
请小朋友上台摸摸里面是个什么
)
师:你感觉里面是个什么?
小:好像是叶子。
师:那你拿出来看看到底是个什么吧。
小:哇
~~~
真的是叶子也!
师:那你告诉大家是什么颜色的叶子呀?
小:绿色。
师:你真棒!那你能完整的告诉大家你拿到的是一片什么颜色的叶吗?
小:我拿到的是一片绿色的叶子。
师:你真了不起!能把话说的这么完整,你看你手上这片叶子可是后面
这颗大树妈妈的宝宝啊,你能把它送还给大树妈妈吗?
小:好!
(小朋友把树叶贴在了大树的身上)
(以这样的方式请
5
—
6
个小朋友)
2.
全面参与
师:大树妈妈有好多的树叶宝宝在老师这里啦,它希望你们帮它把树叶
宝宝送回去,小朋友们愿意帮忙吗?
小:愿意
愿意!
师:那小朋友们过来依次排好队,老师把树叶宝宝发给你们。
(分发树叶,孩子自主粘贴)
3.
第一小结总结:此刻大树妈妈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感谢小朋友们帮助大
树妈妈找到树叶宝宝,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4.
师:老师来考考你们吧。你们知道叶子黄了是什么一季吗?叶子绿了
又是什么季节吗?
小:妈妈说叶子黄了的时候是秋天,叶子绿了是春天。
(小朋友们纷纷起
来回来自己的意见)
师:小朋友们真棒!有这么多的答案。那老师再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
知道为什么秋天的叶子要变黄要落下啦?
(
此时小朋友们都说出了各自的答案
)
师
: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是为什么呢?(出示
PPT
真确答案)
因为
到了秋天树叶宝宝体内所含的色素不均匀,导致抵抗不了寒冷的天气慢慢的
从绿色变成了黄色,所以到了秋天叶子就变成了黄色。小朋友们不可以挑食
哦,要注意饮食营养哦
!
师
:
我们再看看为什么要落下啦
?
(出示
PPT
真确答案
)
因为秋天的叶子
随着天气渐渐变冷,体内的生长素的数量减少,使黄叶慢慢的脱落。所以黄
叶宝宝才脱落的。
二.想象中感受
1.
导入:大树妈妈一年中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衣服,春天他穿上了一件绿衣
裳,夏天绿衣裳更绿了,秋天穿上了黄衣裳。调皮的黄叶宝宝一个个都离开
了妈妈的怀抱,飘呀飘呀
~~
飘到了大树妈妈的脚边遇见了(出示:蚂蚁)
2.
创设情境,提供范例。
师
:
小蚂蚁说:
黄叶宝宝你好!
秋天来了,
天气凉了,
你能当我的孩子吗?
(
此时请一个小朋友扮演黄叶宝宝回答
)
小:好啊好啊!
师
:
真的有礼貌的蚂蚁和乐意助人的黄叶宝宝!
3.
拓展
师
:
那黄叶宝宝还会飘到哪里遇见谁啦?让我们一起探索黄叶宝宝还会
飘到哪里遇见谁啦!
师:飘啊飘啊飘到小河边遇见了小石头,小石头会把黄叶宝宝用来做什
么啦?
老师请坐的最好的小朋友起来回答。
(小朋友都天马星空的想了各种答案)
例如:
1
、飘啊飘啊飘到了草地上,被小鸟发现了,猜猜小鸟会把黄叶宝宝带回
家做什么啦?
2
、飘啊飘啊飘到了土地上面,此时玩累了的蜗牛看见了黄叶宝宝,就上
去和黄叶宝宝聊起天来,不知不觉的蜗牛宝宝就在黄叶宝宝的身上睡着了。
3
、飘啊飘啊飘到了马路上,被正在散步的甲虫看见了,那么甲虫会和黄
叶宝宝玩儿吗?
三
.
课堂总结
师
.
树叶飘啊飘,还会飘到哪里遇见谁,和他说什么话呢?回家可以和爸
爸妈妈说一说哦!
课外学习引导
及作业布置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都了解到了黄叶宝宝的好多的好处哦,
小朋友们回
家以后让爸爸妈妈还有小伙伴们一起去继续探索黄叶宝宝飘呀飘呀还
会飘到哪里遇见谁?和他说什么话呢?以及黄叶宝宝更多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总结
《树叶宝宝》这是一堂社会活动课,这堂课还是有不足的地方。但是总体来
看非常成功的一堂课。如今的小朋友也是特别依赖家长的,我想应该从小培养有
独立的意识,适当告诉小朋友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离开父女的身边
,
这堂课可以
使小朋友更好的学习到颜色的区别还有句式的完整性以及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和
谐和乐趣。让小朋友认识到不仅人类要和谐,自然界的植物动物都很和谐。它们
也有生命也有思想也有生活,以及它们的生活圈子。让小朋友形成独立的意识,
更多的认识自然界的小动物。以让小朋友知道更多常识做引导来设计的这堂课。
使小朋友依然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去探索自然,
从而也体现了小朋友想要知道
什么就得自己亲自动手去寻找答案。培养小朋友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更多
的探索精神。引导小朋友自主学习的习惯。
这次教案内容要求学生做树叶贴画,在活动中,学生需动脑动手动,找树叶
妈妈。说出颜色,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对于这项活动是很
感兴趣的。教师可以通过赏、说、猜、做、这些环节,让学生学会观察、表达、
交流和合作,初步掌握树叶贴画的制作过程,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
力,感受制作的乐趣,启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重在创
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制作指导不必过细,要留
给学生大胆想象的空间,对学生富有创意和灵性的作品要尤其表示赞赏。只有学
生兴致勃勃地亲身经历的一切,才会使他们津津乐道、印象深刻。课前,我利用
课件演示“走进自然看秋叶”活动,带领学生走遍校园、走进田野,寻找秋天树
木的变化,观察多彩斑斓的秋叶。我们在一棵树下捡到不同时期落下的秋叶对比
观察,我们近观枯焦的芭蕉回忆四季的不同景象,我们远眺渐黄的水杉思考自然
的生生不息。学生非常开心,非常投入。只有学生兴致勃勃地亲身经历的一切,
才会使他们津津乐道、印象深刻。
课前,我利用课件演示“走进自然看秋叶”活动,带领学生走遍校园、走进
田野,寻找秋天树木的变化,观察多彩斑斓的秋叶。我们在一棵树下捡到不同时
期落下的秋叶对比观察,我们近观枯焦的芭蕉回忆四季的不同景象,我们远眺渐
黄的水杉思考自然的生生不息。学生非常开心,非常投入。学生自己动手,创造
作品,经历困难挫折,体味成功快乐,这种独特体验是习作中非常宝贵的素材,
小朋友贴画的过程中撕不掉双面交,
但是并没有放弃。
是教学中展现精彩的源泉。
让课堂充满趣味和活力,为小朋友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借助生动
形象的多媒体动画来调动小朋友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小朋友能在乐中学,
趣中学。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是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多样的树叶
又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这篇教案对孩子教
育
意
义
都
很
大
。
它
还
采
用
拟
人
手
法
,
让
小
动
物
用
人
的
语
言
方
式
去
交
流
,
符
合
了
孩
子
们
心理特点,
内容童趣盎然,
语
言生动活泼。孩子乐于接受,并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
花草树木的思想感情。
7. 幼师毕业设计 小班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的趣味性。
2.认识多种红红的、圆圆的物体,感受圆形物体可以滚动的特点。
活动准备:
1. 课件。
2. 礼物盒、纽扣。
8. 幼师证图片有几种
一种
在教师资格证认定申报材料中有明确公告给出要求,既是小二寸免冠半身正面照片一张。
9. 求一篇2000字以上的幼师毕业论文。
幼师音乐毕业论文 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
2000年5月,中国音乐学院举办民族音乐学论坛, 学科定位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说明这一问题在我国尚未彻底解决。定位是一个学科的基本问题,若不明确,该学科便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历史对此问题再进行一些探讨。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音乐,而不是指五四以来新音乐。其三是指少数民族的音乐,这一用法在新疆、内蒙等边疆地区特别常见。在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同志被称为“民族同志”,少数民族的干部被称为“民族干部”,少数民族的音乐也就很自然的被称为“民族音乐”了。由于对“民族音乐”这一词组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在民族音乐学被介绍到我国来之后,这一学科名称也就引起很自然地引起了争论:有人以为它是指以中国传统音乐为调研对象而进行的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还有人以为它是指对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探讨,这两种解释,与英文中这个词的含义完全不同。我国对民族音乐学学科定位的争论的关键就在这里。
20世纪20年代,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比较音乐学在我国虽经王光祈先生和肖友梅先生的大力倡导,但是当时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推广。王光祈先生的《东方民族之音乐》于1929年7月在上海出版, 两年又两个月之后,“九一八”事变暴发,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几乎所有的中国音乐家都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在这一运动和其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几乎一直处在战争状态之中,中国音乐学家当然也不可能去研究世界音乐,或从世界的宏观角度研究中国音乐,而只能在“救亡图存”的大前提下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土音乐”的复兴,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和为战争服务的目的。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学家对中国音乐,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伟大的成绩,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些研究并不属于比较音乐学的范围。当时,音乐学界把这种研究称为“民间音乐研究”或“民族音乐研究”,后来又被叫做“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无论其研究的目的、方法,还是其研究的范围和对象都与当时国外流行的比较音乐学有很大的不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是其第一时期,专家们通过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宣传和对音乐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希望达到为音乐创作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暴发是“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几乎处于隔绝的状态,刚刚兴起的民族音乐学便没有能够及时地传入中国。中国的音乐学家几乎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了“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他们在大量搜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用西方音乐理论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形态学的分析,从而达到了为音乐创作服务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翻译了一批国外文献,向音乐学界介绍了这一学科,但是,这一学科真正在我国发展起来,则是从1980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之后。
南京会议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口号,并希望它成为可以涵盖和容纳“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等内容的音乐学学科,从而使民族音乐学在中国逐渐地确立自身的地位。然而从1980年起,中国音乐学界便开始就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的界定进行争论,其核心问题是新近从国外引进的“民族音乐学”和过去我国固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分歧主要集中在对“民族音乐学”一词的解释上,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个从国外引进新的学科还是把它当作原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别名,从一开始,不同的学者就有不同的意见。
意见的不同在南京会议上就有反映,高厚永教授在这次会议的中心发言中提到:“中国民族音乐学”“已有50—60年的历史”,“王光祈先生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先驱”;同时他又把从3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民族音乐理论”看作是“民族音乐学的研究”[9]。 沈洽当时实际上不同意高厚永的意见,在由他执笔的开幕词中说:“以往的‘民族音乐理论’”,“虽在很多方面实际上是属于民族音乐学范畴的”,“但就这门学科的完整性来说,我们国内的研究还处在初创阶段”。[10]吕骥没有参加那次讨论会的整个过程,但出席了闭幕式,在他为这次会议所作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民族音乐的学问”,“从汉族到各少数民族”“都应当包括在内”。[11]吕骥在这里所说的“民族音乐”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所以这里的“民族音乐学”就是原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完全没有把会议的发起者们所提倡的Ethnom[被屏蔽广告] usicology这门新的学科包含在内。
从1980年到1988年,关于“民族音乐学”的定义一直有争论,争论的核心即是“民族音乐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关系问题,实质是能否用“民族音乐学”取代过去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一种主张是用“民族音乐学”的名称取代过去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而将Ethnomusicology改译为“音乐民族学”; 也有人认为可以把原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改称“民族音乐形态学”。后来又有人认
民族音乐学是英文Ethnomusicology的意译,Ethnology在英文中是民族学,Musicology 是音乐学, Ethnomusicology 这个英文字就是由Ethnology和Musicology复合而成的。从字面上看, 民族音乐学应当是从民族学的角度研究音乐的学问。 民族学是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又称田野工作法)研究民族发展演化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期望通过对一个个民族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它们各自的起源、分布、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关系。民族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梳理上述这些方面在历史上发展、演变的情况揭示世界诸民族发展的共同规律或某一个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民族学在欧美一些国家里又称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一种研究人的文化属性的、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的学科,它和研究人类自然属性的、属于自然科学的体质人类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学学科。因为人的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性不可能分开,所以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民族学源于欧洲,它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主要研究非欧、非西方民族的人类共同体,不涉及西方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科本身的发展,目前民族学研究的范围已不限于非西方民族,世界上各种人类共同体,包括西方民族和西方社会中的移民社区,都已经成为它的研究对象。因为民族音乐学是民族学和音乐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所以它一直受到民族学的发展及其各个学派的深刻影响。
民族音乐学早先称为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 Musicology),荷兰音乐学家孔斯特(Jaap Kunst,1891—1960)首先提出“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并主张用它来代替以往人们习惯称呼的“比较音乐学”。[1]后,“民族音乐学”便作为标准的学科名称而固定下来。
关于这门学科的调研对象以及它同音乐学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曾经有过许多争论。由于ethno这个词最早是指非基督教、 非犹太教的异教徒,加之为了和比较音乐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相联系,有人认为它的主要调研对象是所谓“原始民族”或曰“自然民族”的音乐。如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内特尔(B.Nettl)就曾经指出:“就民族音乐学的实际发展过程及其最具特色的研究来说”这门学科是研究“无文字社会的音乐”,而“‘无文字社会’系指现存的、尚未发展出一套可阅读和书写的文字体系的社会。”[2]也有人建议以非欧洲音乐为主,如施奈德(M.Schneider)在1957年指出:“民族音乐学的首要目的,不论其正常与否,就是对非欧洲地区的音乐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内特尔在1956年也曾经说过:“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具有西洋文明以外的文明民族音乐的科学。”[3] 还有人说研究西方艺术音乐和通俗音乐以外的音乐就是民族音乐学。如提出这一学科名称的孔斯特(J.Kunst )就明确地指出过:“这门学科研究一切种族的、民族的音乐”,但他紧接着就又说:民族音乐学“研究所有类别的非西方音乐”,“西洋的艺术音乐以及通俗音乐不包括在这个领域之内”。[4] 以提出民族音乐学就是“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口号而着称的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梅里亚姆(A.Merriam)在论述到田野工作的时候说:“就民族音乐学而言,它一般意味着在欧洲和美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5]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是以田野调查为其基础的,在欧洲和美国以外进行实地调查实际上就意味着只研究非欧音乐。欧美学者们一方面要研究“一切种族的、民族的音乐”,另一方面又要把研究的范围局限在欧洲音乐之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这一矛盾之所以产生,一方面受到民族学功能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
民族学中的功能学派,为英国学者马利诺夫斯基和布朗所创立。此学派强调民族学是一种实用的科学,主张民族学应服务于殖民地治理的实际需要。出于这一目的,他们只研究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文化,而不研究西方文化。
布朗在其着作《人类研究之现状》中就明确地说过:“吾大英帝国有非、亚、澳、美各洲殖民土着,若欲执行吾人对彼等之责任,则有两种急切需要呈现,第一为对各土着系统的研究,欲求殖民地行政之健全必须对土着文化系统之认识。第二为应用人类学之知识于土着之治理及教育。”[6]
“欧洲文化中心论”是在前几个世纪中滋长起来的一种普遍的学术观点,认为欧洲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颠峰,而其他文化都只相当于欧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发展阶段。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欧美学者不愿意将其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别是专业音乐创作,和非欧民族的音乐文化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在他们看来,欧洲诸民族,特别是西欧诸民族的音乐,乃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高峰,不能和所谓无文字书写传统的“自然民族”的音乐文化平起平坐。比较音乐学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在其基础上产生的民族音乐学也带有殖民主义色彩。虽然几十年来,西方的民族音乐学家们一直在为清除这种色彩而努力,但是直至目前,西方的民族音乐学和其前身比较音乐学的研究范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仍以非欧音乐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也就是说在西方,这门学科仍然带有殖民主义的尾巴。 以上三种对学科调研范围不同的界定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主张把非欧洲音乐当作主要研究对象,这类学术主张受到诸多东方学者的强烈批判。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先生便大声疾呼:“我认为应把古今东西的音乐全部复原成白纸,以相同的重点作为出发点去进行比较”,“必须要持这样一种根本态度,把一切音乐都还原成白纸,否则将是自相矛盾的”。[7]上述观点亦受到一些西方学者的批判, 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S·贝克尔便指出:民族音乐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 “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置入了一个冷僻的角落”,他说:“正如我们可以研究美拉尼西亚一个社会群体类似的音乐事象,我们是否同样应该研究美国本土上《生日快乐》每一次演唱或其中的一个样品?如果说否,那是为什么呢?”“我们希望民族音乐学能够包容一切音乐,因为这同这门学科的界定是相适应的,它们都应成为严肃的研究对象。”
随着东方音乐学界的崛起和第三世界人民的觉醒,当前新的倾向是把欧洲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等)也看成是民族音乐中的一类。因为不具民族属性的音乐目前在世界上还不存在,这样,民族音乐学就不是以特定的区域和范围与音乐学的其他学科分界,而是以一种特殊的角度,或者叫立足点、着重点为其主要标志了。按照这种观点,根据在对某一民族文化或地区性文化进行的田野工作,从该文化的历史、地理、人种、语言、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民俗、心理等方面的情况,来看它们如何影响该民族、该地区的音乐,又怎样产生出独特的音乐审美标准,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规律,这就是民族音乐学。换言之,民族音乐学是通过田野工作研究音乐及其所处文化环境共生关系的科学。它的研究目的首先是要阐明各民族、各地区音乐发展的规律(包括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从各民族、各地区的现实音乐状况出发探索它的起源、形成、发展、繁荣、演变等问题,从而达到对人类音乐文化发展规律的认知。
然而,但直至目前,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音乐学研究还是分为音乐学(musicology)和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两大类。 前者的研究对象是西方从古到今的艺术音乐,后者则几乎包括了它以外一切音乐,如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西方的流行音乐、东方的传统音乐以及亚非拉各国的专业创作音乐。由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围如此广泛,又涉及到音乐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的方面,所以在近二十年来,它一方面分化为城市民族音乐学(Urban ethnomusicol-ogy),历史民族音乐学(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 应用民族音乐学(Appliedethnomusicology)等不同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又演化出一个称为“世界音乐”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所教授的是除了欧美艺术音乐以外的其他种种音乐,欧美艺术音乐则不包括在内。看来在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已经解决,但是真正要把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和实践扩大到一切音乐,割掉它的殖民主义尾巴还要花一些时间。
在汉语中,“民族”这一词汇有三种不同的涵义:其一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全世界各民族”、“民族学”中的“民族”;其二是“中华民族”的简称,如“发展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中的“民族”;其三是指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民族”。因为“民族”有不同的含义,“民族音乐”这一词组也就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是指一切音乐;因为目前在世界上,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是由属于一定民族的人创作的,所以都可以称为民族音乐。如贝多芬的音乐是德意志民族的音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俄罗斯民族的音乐,阿炳的音乐是汉族音乐等。其二是指中国音乐,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因为中华民族可以简称为“民族”,“民族音乐”自然就是“中华民族音乐”即中国音乐的简称。在这个意义上的“民族音乐”大多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为“民族音乐形态学”不能囊括“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全部内容,故又提出了“乐种学”的主张。沈洽原来不同意高厚永将“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民族音乐学”相联系,但后来又赞同高厚永的意见,认为“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是“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发展的两个阶段,是“民族音乐学”“中国化”的结果,并对不同意此种观点的人提出了批评。
从民族音乐学论坛发生的争论来看,直至目前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人以往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关系并没有真正解决。音乐学界对“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是不是“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阶段,尚有不同的认识。对中国人怎样结合本国的情况来发展民族音乐学,也有不同的看法。
笔者认为,既然国际上有关这一学科的定位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民族音乐学亦应当依次对此学科进行定位,而不要另搞一套,以免引起概念的混乱。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民族音乐学”虽然在研究对象方面有相近之处,但其方法、研究的目的与“民族音乐学”亦有不少差别,“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我们在这一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十分可贵的经验,它的研究也不可能完全为“民族音乐学”所取代。因此最好不要再把“民族音乐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混为一谈。我们如果把后者等同与前者,国外学者会感到不可理解。如英国学者施祥生(Jonathan P.J.Stock)在沈洽发表《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一文之后便提出了许多问题。[13]在此次民族音乐学论坛上,对《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的争论也是因此而引起的。《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是按“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路子进行的,它当然不符合民族音乐学的规范,也没有必要符合此种规范。然而,因为中国音乐学界有人将“民族音乐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混同起来,所以国外的学者便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围、角度,以至方法来衡量它,并对它提出种种非难。笔者以为,一方面国外的学者应尊重我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把“民族音乐学”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加以区别,这样就有可能消除误解,也避免发生更多的误会。
实际上,“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这一词组作为学科名称并不合适。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并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包括后者,如中国民族音乐包括了我国的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传统音乐又可按照流行的层面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几个不同的类别,采用这一名称将前者和后者混为一谈,使学科的研究范围不清。人们之所以用“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来取代它,恐怕与此有关。另外,从“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研究范围来看,主要是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而不包括中国的新音乐,将其改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可能更为合适。过去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这一学科名称,和左倾思潮有关,因为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被视为封建主义的糟粕,在学术上几乎成为禁区,所以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便由研究民间音乐所取代。这种错误的倾向,今天已经扭转,故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取代“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也应是理所当然的事。
目前民族音乐学在我国还处于草创阶段,从文化背景出发,对我国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传统音乐或我国新音乐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并不很多;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外国音乐进行研究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在这方面也还缺少必要的条件。中国音乐学家虽然已经参加了国际民族音乐学界的交流,但交流的规模不大,涉及的研究领域也不广。努力发展我国在民族音乐学领域的研究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不同于音乐美学等思辩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它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前辈音乐学家们在大量的田野工作和案头工作中逐渐总结起来的。相信我国音乐学家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联系我国的实际,也一定能把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0. 中专幼师毕业证图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