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海马画画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ps保存裁剪的图片 2025-09-13 23:17:37
ps印章工具图片 2025-09-13 23:17:34

海马画画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9-06 12:21:18

① 世界上有两种叫海马的动物,除了鱼类的还有什么动物叫海马

根据你说的,你没有说生存在陆地还是海洋。
我觉得 那个应该叫“海牛”,学名“儒艮”,就是“美人鱼”
类似于海狮、海豹

图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A%A3%C5%A3&z=0

————————————————————
附:
儒艮科 Dugongidae

儒艮,哺乳动物。俗称人鱼。

分 布 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型,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叉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具一对乳房。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

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多在

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

外海。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

认作“美人鱼”浮出水面,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儒艮是由陆生草食动物演化而来的海生动物,曾遭到严重捕杀,资源受到破坏,亟待加强保护。

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北部湾北海市合浦县的沙田海域,是中国唯一的儒艮(俗称“美人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日,当地渔民两次在此地发现“美人鱼”踪迹。

保护区管理站站长赖春苗说:“我们有理由相信,‘美人鱼’还在坚守着它们热爱的家园。”

目击者叶维显说,儒艮长约2米,皮肤光滑呈灰黑色,发现有人靠近,便立刻如人跪立,两只‘手’下垂并不停地摇晃,像牛一样张开大口。有人下海游到距离儒艮约5米的时候,它尾巴一甩,不到两分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管理站工作人员调查发现,在看到儒艮的附近海域,长有大片茂盛的大米草、喜盐草——它们是儒艮最喜欢的两种海草食物。这里很少有船只作业,也没有太多的围桩和圈网,环境相对安静。

“初步估计儒艮数量非常稀少,但可以肯定它们还是舍不得离开这片熟悉的海域。”赖春苗说,“我们必须竭尽所能改善它们的生存环境,尽快还给它们宁静、洁净的家园,杜绝一切伤害它们的事件发生。”

着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一直对儒艮的生存状况非常关注。他表示,对儒艮的保护必将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生存及保护,也将影响我们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美人鱼”学名儒艮,属于“濒临灭绝的海洋珍稀动物”,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两种一级保护海洋类哺乳动物之一。它们以浅海海沟中的海藻、水草等为食,喜欢群体活动,无自卫能力,其妊娠期一般为13至14个月,每胎只产一子。

儒艮目前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的大陆沿岸水域及岛屿间。在中国广西、广东、台湾等省沿海,都有它们的踪迹。而北部湾的广西合浦县沙田海域,是中国最主要的儒艮栖息地。

但是,1980年后,儒艮的生存遇到了危机:它们喜爱的食物海草被渔民拖网作业时破坏;浅海被养殖场割据;海水也受到了污染,人们怀疑这里的儒艮可能已经灭绝或者迁移。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50平方公里。今年,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沙田镇的居民又在附近海域看到了儒艮。

儒艮的保护价值
儒艮有着重大的保护价值。儒艮与陆地上的亚洲象有着共同的祖先,后来进入海洋,依旧保持食草的习性,已有2500万年的海洋生存史,是世界上珍贵稀有的海洋哺乳动物,也是我国43种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之一,对于研究生物进化、动物分类等极具参考价值。着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把儒艮称之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动物”。他说:“对儒艮的保护必将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及保护,必将影响我们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所以说儒艮的保护关乎到湿地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开展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儒艮还有着很高的医药价值,儒艮油有温肺散寒、健脾益气的功效。这当然不是鼓励捕杀儒艮,而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在不伤害它们的前提下为人类治疗疾病。从长远的角度看,儒艮还能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更能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生物资源。

儒艮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两种一级保护海洋类哺乳动物之一。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水产资源保护条例》,条例第二条规定对包括儒艮在内的80余种水生动物加以重点保护。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号主席令确定白暨豚、中华白海豚和儒艮3种水生哺乳动物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合浦儒艮保护区概况
北海在1962年之前儒艮遭到沿海渔民的捕捉,资源遭到极大破坏,1977年当地政府禁捕。198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自治区级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199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儒艮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境内,东起合浦县山口镇英罗港,西至沙田镇海域,具体界线为北部海域东经109°38′30〃--109°46′30〃,北纬21°30′,南部海域为东经109°34′30〃--109°44′,北纬21°18′,总面积350平方公里。除了儒艮之外,保护区内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二级保护动物江豚、海龟等。保护区的建立,使保护儒艮的工作更加专业系统,保护区管理站的设立,使保护区内有了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管理、研究、落实保护儒艮资源的措施。
目前合浦儒艮国家级保护区管理站的主要职责是:
(1) 保护以儒艮和中华白海豚为主的珍稀海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 保护儒艮的主要食料——茜草、龟蓬草等海生植物;
(3) 依法查处破坏保护区的各种违法行为;
(4) 开展对儒艮和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海生动物种群及其生活习性、活动规律、
栖息环境等的调查研究及救护工作;
(5) 开展保护儒艮和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海生动物的宣传和科普教育活动;
(6) 防止沿岸及海上船只“三废”对保护区的污染。
生物学行为
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食草性哺乳动物,以海草为食,主要是二药草(俗称茜草)和喜盐草(俗称龟蓬草)。它的食量很大,每天能吃相当于它体重5%至10%的水草,所以又有“水中除草机”之称。儒艮一般生活在海草丰茂的近海海域,通常成群活动,一般以2至5头的家庭或小群为单位栖息在深度不超过20米的海区。全年大部分时间都有繁殖行为,妊娠期约为11至14个月,相隔三年怀胎一次,每胎产一仔,从出生到发育成熟约需7到8年。
儒艮减少的原因
渔民生产性捕捉
1958年以前,沿海渔民把儒艮当作“神异鱼类”加以推崇,从不捕捉,发现搁浅也被解救放回大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渔民开始生产性捕捉。据不完全统计,1958年共捕捉24头,1959年共捕捉36头,1960年共捕捉47头,1961年共捕捉51头,1962年共捕捉58头,1958-1962年五年间共捕获216头。[2]在此后至今,都没有出现生产性的捕捉。在之后的渔业生产活动中,捕捉儒艮的情况多为兼捕,并不是以捕捉儒艮为目的。渔民的生产性捕捉是导致沙田镇海域儒艮数量急剧减少的最直接原因,尽管之后没有再捕捉,但儒艮资源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此举也使人类与儒艮和平相处的局面完全被打破。
电鱼、炸鱼、毒鱼是对儒艮生存危害最大的活动之一,违法分子目光短浅,见利忘义,在海面上设置电网,用炸药炸鱼、毒药毒鱼,在保护区这种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将对儒艮的生命造成最致命的威胁。炸鱼时,每放一炮20米直径范围内的鱼类全部被炸死。近年来也常有儒艮被炸死的现象。从1981年至今,大约有20头儒艮被炸死。据反映,从沿岸不时传来隆隆的炸鱼声。另外,用电网和毒药也会对儒艮造成伤害。

儒艮_网络:http://ke..com/view/31285.htm
——————————————————————————————

附:
海象
鳍脚目Pinnipedia 海象科Odobenidae
海象科只含海象1种,生活在北极海。海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对巨大的长牙,雄雌皆很大,这是它和其他鳍脚类动物不同的地方,这对长牙其实是自上颚长出的犬齿,如象牙般,一生都长得不停。如挖掘食物、攀登岂石或攻击敌人时,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海象的前脚很长,约占体长的四分之一,后脚可向前折曲,故以在陆地上行走。耳朵只是稍厚的皮肤,没有软骨支撑(与海豹相似)。硕大的身体(仅次于象鼻海豹),一天到晚在冰上或海岸上睡懒觉,看来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却很能敏捷地活动。其分娩是在海中进行的。人类为了取用它们的长牙、油脂及肉,在大量捕杀下,现存数量已经非常少了。

海象是一种珍稀动物,也是一种经济海兽。由于多个国家的竞相猎捕,海象的数量正从两三世纪前的数百万头锐减至今天的大约7万头以下。 海象与陆地上的象在外貌上有点相似之处。海象的躯体巨大而形状丑陋,皮肤粗糙而多皱纹,眼睛细眯,犬齿突出口外。海象是游泳健将,在水中的表现比陆地上灵敏得多。为了适应海洋生活,海象还可以变换体色。因为,海象有强烈的群居习性,如有同类受伤,它们必定要前去帮助,决不会因自身安全而离弃不顾,这使得人类易于捕获;在1972年制定的国际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条例已经把海象列为保护对象,禁止任意捕杀。

在高纬度海洋里,除了大鲸之外,海象可谓是最大的哺乳动物了,有人称它是北半球的“土着”居民。十九世纪,由于对海象肆意捕杀,使它遭灭顶之灾,动物学界还曾经郑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绝迹了。也许由于逃过大捕杀劫难的幸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百年来海象又昌盛起来。如离旧金山100千米的海面有个仅3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就生活着13万只的海象。

海象那巨大的身躯,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习性,不仅使人们惊讶,也使科学家迷惑不解。它圆头,短而阔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齿形成长达40厘米-90厘米的獠牙,每只4公斤以上。雄海象体长可达5米,重4吨。海象的后肢能向前屈,贴在腹下,使它在陆地时也能向前移动。海象性喜群居,数千头簇拥在一起。夏季一来,它们便成群结队游到大陆和岛屿的岸边,或者爬到大块冰山上晒晒太阳。

海象的视觉差,两眼眯得像缺乏活力的老头子。它们爱睡懒觉,一生中大多时间是躺在冰上度过的,也能在水里睡觉。平睡时,半个脊背露出水面像座浮动小山丘,随波起伏。直睡时,头、肩露在外面,呼吸挺方便。海象为何能直睡呢?原来它的咽部有个气囊,内充满空气时,使它像气球般悬浮在水中。海象的嗅觉和听觉十分灵敏,当它们在睡觉时,有一只海象在四周巡逻放哨,遇有情况就发出公牛般的叫声,把酣睡的海象叫醒,迅速逃窜。海象的躯体笨重,可是行动起来非常敏捷,能在波涛汹涌的磷峋岩石间游来游去,还能横渡几百千米的海峡!

海象的皮下约有三寸厚的脂肪层,能耐寒保温。海象在陆地上与海水中皮肤的颜色不一样,因为在陆上血管受热膨胀,呈棕红色。在水中,血管冷缩,将血从皮下脂肪层挤出,以增强对海水的隔热能力,因而呈白色。

长期以来,人们对海象的习性了解很少,尤其是那对大獠牙的作用,使科学家困惑不解:如果说它是一种自卫的武器,可是在高纬度地区,海象并无劲敌,白熊对它敬而远之。凶猛的逆戟鲸可能会追击它,然而,海象总是“走为上策”,它决不会以那獠牙与逆戟鲸比高低。那么獠牙莫非为了加重海象头部的负荷,使它便于往深水潜泳?如是,这种假设不就增加海象浮游的困难吗?海象有时也借助獠牙攀登冰山,或用它与情敌决斗,可是这还不能说明獠牙的主要用途。为了弄清这一个个的谜,国外科学家到海象的故乡--哈德逊湾进行考察。

原来那獠牙如耕犁般在海底辛勤耕耘着,犁过之处显出两道约50公分深的垄沟。当犁过2米-3米时,海象就伸展前肢向上游,它的两只前鳍足紧紧合拢,捧着收获物边游边搓,身后拖着一股黑色“烟雾”。当快游到水面时,它把猎获物撒开,又转回头根据下沉不同的速度,捕捉诸如海螺、贝壳类软体动物的肉食。这是多么聪明绝顶啊!还有海象那稠密而坚硬的胡须,也帮它在光线不佳的条件下(如“极夜”季节)准确无误地捕到食物。当然,不是所有的海象都靠吃软体动物、甲壳类或其他动物为生的。其中一种性情特别凶猛的海象,专吃海豹、海兔的尸体,甚至追逐小船伤人。这种海象獠牙黄色(一般为白色)爱斯基摩人最怕它撞破船,酿成灾祸。

每当春季,海象开始大迁徙。雌海象产崽,接着进入交配期。初生小海象体重可达40公斤,经过一个月哺乳期后其体重可猛增到近百公斤。到两岁,它的身长可达2.5米,体重达500公斤,从此开始独立生活。公海象对小海象是漠不关心的。在交配季节里,它们只顾争风吃醋,为争夺情侣互相残杀,有的丧命,大多数留下累累伤痕。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一旦与母海象分居后,昔日情敌之仇全被忘得一干二净,它们很快又形成一支单独的、友好的雄性群体。母海象虽然并不象海豹那样,视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称职的“妈妈”。母子相依为命,互相嬉戏。“妈妈”用前鳍抱着“孩子”,有时让小崽骑在背上,搂在脖子或睡在“妈妈”身上。如果小海象受伤死了,“妈妈”还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弄到水里安葬。有一次,一个爱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头小海象,当他拿着猎获物要走时,猝不防遭到后面窜出的母海象袭击;当他转身弄清是怎么回事时,母海象已带着小海象的尸体潜入水中。如果母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会喊叫着寻妈妈,跟在猎船后不忍离去。

海象还有其他习性,比如在陆地上,它是实行“斋戒”的,不吃任何东西,表现出其独特的新陈代谢。还有雄雌海象的体重相差悬殊,一只2.5米长的雌海象,体重约700公斤,等于同样的雄海象体重的一半,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海象习惯于回到“老家”繁殖,每胎产一仔。它们年年如此,从不会迷路。

② 海马无鳞片,有脊柱,是鱼吗

海马 (sea horse)鱼纲,海龙目,海马属动物的总称,属于硬骨鱼。头部像马,尾巴像猴,眼睛像变色龙,还有一条鼻子,身体像有棱有角的木雕,这就是海马的外形。
海马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但有趣的是它却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近陆浅海小型鱼类,隶属海龙目海龙科海马属头
海马图片集萃(20张)侧扁,头每侧有2个鼻孔,头与躯干成直角形,胸腹部凸出,由10~12个骨头环组成,一般体长10cm左右,尾部细长,具四棱,常呈卷曲状,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无刺的背鳍,无腹鳍和尾鳍。雄性海马腹面有一个育儿囊,卵产于其内进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 目前人工养殖海马已获得成功。 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特别是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更为有效。海马除了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合成药品外,还可以直接服用健体治病。

③ 海马是啥子动物

答:海马,俗称龙评剧,现实上是一种硬骨鱼,它的身板侧扁,屈曲,一般长15~30厘米,10

④ 海龙还有海马的图片

海龙属于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Steichthyes)、海龙目(Syngnathiformes)、海龙科(Syngnathidae)。海龙科动物全世界共有36属170多种,我国沿海有12属20多种。 海龙属于鱼类,体长形,具棱角或侧扁,尾细长,全体具有皮性骨板形成的骨环。头细长,常具有突出的管状物,口小,前位,无牙,鳃盖与头部愈合,留有鳃孔很小,位于头侧后方,鳃4个,完全分离,假鳃发达。背鳍一个,无棘,通常与小型的臀鳍相对,一般具胸鳍,无腹鳍。雄性身体腹面有育儿囊,卵或幼鱼于囊中孵化或抚育。 海马隶属海龙目、海龙亚目、海龙科、海马属,为近陆浅海中的小型鱼类,种类较多,分布在我国海区的有冠海马、刺海马、管海马、斑海马、日本海马、克氏海马6种。 海马体侧扁,头部似马头,腹部明显突出。躯干呈七棱形,尾部呈四棱形,尾较长渐细并向腹面卷曲,用以卷住海藻等作栖息用。吻细长,呈管状,口甚小,位于近头侧背方。头与驱干部成直角。海马全身无鳞片,完全由骨环所包被。雄鱼尾部腹面具有一个特殊的袋状育儿囊,雌海马在雄海马的育儿囊中产卵受精,受精卵在育儿囊内发育形成小海马,由雄鱼的育儿囊中产出。 左图为海龙,右图为海马。

⑤ 海马的外形是怎样的

我国沿海中生活着一种有趣的鱼,外形简直不像鱼。头部有点像马,因此叫它海马;它又有点像传说中的龙,也叫龙落子。

海马一般体长0.1米左右,全身无鳞,体表被骨板包围着,形成一个坚硬的甲胄,使躯体没法弯曲。躯干呈六棱形,尾部呈四棱形,尾巴细长,末端却能自由活动。

海马的头同躯干相连,中间有一个较细的颈、头前端伸出一个长吻头管,头顶还有突起的头冠。头的每侧有2个鼻孔,胸腹部凸出,鳃孔呈裂缝状,没有腹鳍和尾鳍。

海马的眼睛,可以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转动。有时候,一只眼向前看,另一只眼向后看,除了蜻蜒和变色龙之外,这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做到的。

雄性海马腹面有一个育儿囊,卵产于其内进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

⑥ 海马长什么样

外貌特征:

海马属头侧扁,头每侧有2个鼻孔,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鱼体粗侧扁,完全包于骨环中;

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张合,因此只能吸食水中的小动物为食物,眼睛可以分别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转动;

胸腹部凸出,躯干部由10-2节骨环组成,一般体长15-30厘米左右;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能卷曲握,常呈卷曲状;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成一大钝角或直角,顶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状;口小,端位;鳃孔小;

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无刺的背鳍,无腹鳍和尾鳍。背鳍位于躯干及尾部之间;臀鳍短小;胸鳍发达;无尾鳍;它的鳍用肉眼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的。

⑦ 海马种类怎么区别。

海马属我国传统名贵动物类中药材,其性温,味甘,入肝、肾经,具有温肾壮阳,散结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阳痿,遗尿,肾虚作喘,症瘕积聚,跌扑损伤等症;外治痈肿疔疮。海马在我国资源丰富,种类较多,被《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也有5种,鉴别方法如下:

1、性状鉴别

(1)线纹海马 线纹海马呈扁长形而弯曲,体长约30cm。表面黄白色。头略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具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深陷。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渐细卷曲,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体轻,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2)大海马 大海马体长20~30cm。黑褐色。头冠较低,顶端有5个短钝粗棘,吻管长,吻长恰等于眶后头长。头部及体环与尾环的小棘均不明显,头部及体侧有细小暗褐色斑点。

(3)刺海马 刺海马体长15~20cm。头冠不高,尖端具4~5细而尖锐的小棘。吻细长,呈管状,吻长于或等于眶后的头长。体上各骨环接结处及头部的刺棘明显,仅后部尾环的小鳍不甚明显,这是刺海马的特征。体淡黄褐色,背鳍近尖端具一纵裂斑点,体上小棘尖端黑色。

(4)三斑海马 三斑海马体长10~l7cm。背鳍20~2l,胸鳍17~18。头冠短小,顶端有5个短小突棘。吻管较短,不及头长的二分之一,背部结节呈隆起状嵴,背侧方棘亦较其他种为大。体黄褐色或黑褐色。体侧背部第1、4、7节小棘基部有三个大黑斑,为三斑海马的明显特征。

(5)小海马 小海马又名日本海马。体形小,长7~10cm。黑褐色,节纹及短棘均较细小。生活于海中藻类繁茂的地方。静止时,利用尾部具有卷曲的能力,缠附于海藻的茎枝上。游泳时,头部向上,体稍斜,直立于水中,依靠背鳍进行运动。食小型甲壳动物。

2、快速鉴别

(1)线纹海马体呈长棱方性,弯曲,体长30~34cm。头似马头,吻长、呈管状,腹扁、尾四方形,盘卷。全体有坚硬、骨质棱。故有“马头蛇尾瓦楞身”之谚。

(2)大海马体长20~33cm。体黑褐色,头部及体侧有细暗黑色斑点。

(3)刺海马体上及头部的刺棘明显,故名刺海马。

(4)三斑海马体侧背部1、4、7节小棘基部有三个大黑斑,为三斑海马的明显特征。

(5)海咀(即小海马)形似海马而小。

(7)海马画画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海马的生存状况

海马正面临极大的危机,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海马被捕捞以制成传统中药使用为主,或供水族馆饲养。加上人类为了经济发展大量破坏海草区、红树林及珊瑚礁等海马的天然栖息地,影响尤其深远。

截至到2013年,市面上的海马基本还是是野生的,人工饲养难度高,海马对阳光,温度,饲料的要求非常高。截至到2013年,还未出现能大规模人工饲养成功的案例。中国各产地相关单位正极力推动海马养殖。 由于是野生资源,人工饲养难度高,再加上海马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市场对海马的价值认可逐渐升高。

所以,海马的市场价格逐步上扬。以具有销售资格的相关药店2013年价格为参照,每克价格根据品种、单只重量的不同价格在30-50元/每克不等。

海马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根据《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只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的企业或个人才能合法收购与销售。如须对海马进行加工处理,须获得国家药准字批文才能生产。

⑧ 海马是什么颜色

海马是褐色。海马属头侧扁,头每侧有2个鼻孔。

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鱼体粗侧扁,完全包于骨环中;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张合,吸食水中的小动物为食物,眼睛可以分别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转动。

胸腹部凸出,躯干部由10-12节骨环组成,一般体长15-30厘米左右;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能卷曲握,常呈卷曲状;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成一大钝角或直角,顶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状。

(8)海马画画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在自然海域中,海马通常喜欢生活在珊瑚礁的缓流中,因为它们不善于游水,故而经常用它那适宜抓握的尾部紧紧勾勒住珊瑚的枝节、海藻的叶片上将身体固定。

而大多数种类的海龙生长在河口与海的交界处,因而,它们能适应不同浓度的海水区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海马和海龙的嘴很小,只宜觅食活饵,不善于游水的它们又不能迅捷地捕食。

海马因其拟态适应特性,习性也较特殊,喜栖于藻丛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带海区。常以卷曲的尾部缠附于海藻的茎枝之上,有时也倒挂于漂浮着的海藻或其他物体上。

即使为了摄食或其他原因暂时离开缠附物,游泳一段距离,又找到其他物体附着之上。海马的游泳姿势十分优美,鱼体直立水中,赖以背鳍和胸鳍高频率地作波状摆动而作缓慢的游动(每分钟仅达1~3米)。

⑨ 海马是什么动物

海马属是属于海龙科的一类辐鳍鱼。它是一种小型海洋生物,身长5-15厘米。因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而得名。在希腊神话中,海马被视作为海神的坐骑。

海马种类并不多,大约有三十二种,中国海域有八种。分别产于北纬30度与南纬30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浅水海域。地理范围虽广,但他们只是疏落而狭长地分布于沿岸水域,大多数品种主要在大西洋西部和西太平洋地区出没。

(9)海马画画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海马栖息环境

在自然海域中,海马通常喜欢生活在珊瑚礁的缓流中,因为它们不善于游水,故而经常用它那适宜抓握的尾部紧紧勾勒住珊瑚的枝节、海藻的叶片上,将身体固定,以使不被激流冲走。而大多数种类的海龙生长在河口与海的交界处,因而,它们能适应不同浓度的海水区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海马和海龙的嘴很小,并且只宜觅食活饵,而不善于游水的它们又不能迅捷地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