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素描画佛
第一
打轮廓 , 。1从头顶定高度。把身体的外沿包括头手身板动态用长线条把形状粗略的,分成大块,快有比例,高低长度宽窄,
如果我们用弧线就不容易发现其比例,这样我们也会看的比较清楚,会减少在打形上的错吴, 在素描的
起手阶段不能急,不要先用曲线画,要先用打直线把打快画出来。把大的关系找出来。
尽量用比较长的线规划出来。大开的素描,起形要准确,要卡准位置,用线条要务必先分出主次 ,画手的时候先将手大的造型先抓住
,用碳条画的时候,用力要轻。中的不容易擦。
2 开始画头部 找到头部的比例 定出眼睛的位置 鼻子和嘴巴的位置 鼻子是头像里的主梁
鼻子抓准 yao将鼻子画出体积 多用材料 如纸笔等 肌肉分准 最好看看伯里曼
3hua衣服 先涂色块 打的色块拉开 不要去管细节 ,,,手也要分色块 画东西时要先画暗部,只有
暗部画出来了,亮部才能亮的出来。 画亮部的时候更要小心。
4 要注意光影,尽量明确光源, 扬长避短 省作hua画时要主观 只有主观才更能体现艺术价值 无论画什么 包括写实派都有主观因素的
参 与 还要拉开对比 物与物之间都会有黑白上的对比,如果不明显那就要靠自己的主观改变其对比度°
2. 18罗汉佛像图片及名称是什么
18罗汉佛像图片及名称如图: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18罗汉佛像简介
1、伏虎罗汉
伏虎罗汉一说是清朝由干隆皇帝钦定的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位弥勒尊者。另一说法是四大声闻中的君屠钵叹。其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得名。
2、降龙罗汉
降龙罗汉乃佛祖座下弟子,法力无边,助佛祖降龙伏妖,立下不少奇功。降龙修炼1420年却始终不能得成正果,求教观音,得知七世尘缘未了,便下凡普渡众生,了结未了尘缘。
3、看门罗汉
看门罗汉又称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烂,结果要道歉认错。
4、长眉罗汉
长眉罗汉又称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巴林石雕长眉罗汉慈祥老者、得道高僧 通察大千,心领神会。
据传长眉罗汉前世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后再转世为人。
5、芭蕉罗汉
芭蕉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沉静有礼,谦虚好学,静心听讲,闭目深思。与自眷属千四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以济度众生。藏传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三位。
6、布袋罗汉
布袋罗汉相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
7、挖耳罗汉
挖耳罗汉在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为军,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比喻法力强大,有如龙的军队。这位罗汉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
8、沉思罗汉
沉思罗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幼年出家,是佛教僧团中最初的沙弥,修忍辱行,有“密行第一”之称。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住在毕利飏瞿洲。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藏传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十位。
9、探手罗汉
探手罗汉是十八罗汉第十尊,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打坐时常用半跏坐法。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
10、开心罗汉
开心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和探手罗汉一样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
11、笑狮罗汉
笑狮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剌拿洲。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尊者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受佛敕,不入涅盘,永住此世,以济度众生。为藏传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五位。
12、骑象罗汉
骑象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分住在僧迦茶洲。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
13、过江罗汉
过江罗汉是十六罗汉之第六尊,因出生于跋陀罗树下,故名。又因他曾由印度到爪哇岛传播佛教,因此又被称为“过江罗汉”,住耽没罗洲。佛陀涅槃前,曾令尊者永住世间,济度众生,他为救助众生,常到众生中间活动。
14、静坐罗汉
静坐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位战士,力大无比,后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
15、托塔罗汉
据传托塔罗汉即苏频陀尊者,这罗汉名苏频陀,是佛祖释迦牟尼所收的最后的一位弟子。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苏频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为了纪念师傅,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
16、举钵罗汉
诺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缘和尚。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
17、欢喜罗汉
欢喜罗汉是古印度论师之一。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甚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
18、坐鹿罗汉
坐鹿罗汉,其名译为不动利根,如如不动,利根坚固。现童颜白发长眉笑面之相。尊者曾为优婆填王之大臣,机缘成熟,看破放下,出家修道,证六神通。
3. 求高清唯美佛像图片,最好是适合描摹的图片
4. 张大千敦煌佛像画,
自1941年至1943年,历时32个月,张大千对敦煌壁画进行临幕,共完成壁画临摹作品共276幅。敦煌归来后,其绘画艺术全面升华至臻化境。此后的十余年里,张大千画了不少人物精品,其中最为突出者为菩萨造像作品。
此幅《观音菩萨像》为张氏佛像绘画的代表风格。张氏敦煌深造归来。临摹敦煌佛教壁画,大有心得,仕女画风格一改前观之际。去敦煌之前,张氏的仕女、佛像画风格遵循清代之一贯风格,人物瓜子开脸,溜肩,笔头间以孱弱病态为美。去敦煌面壁之后,画风一改清代仕女画孱弱之风,人物开脸趋近于敦煌壁画风格,细眼窄眉,圆脸丰腰,开创了仕女画的先河。此作表现了张氏四十年代仕女画的代表风格,是为佳作。
5. 佛像图片大全
佛像图品大全
6. 谁有佛的图片和叫什么名字的大全
佛的名称有:
南无人中尊佛
南无师子步佛
南无能仁化佛
南无大焰佛
南无曜声佛
南无无限光佛
南无喜见佛
南无成就佛
南无最上威佛
南无趣安乐佛
南无宝正见佛
南无供养广称佛
南无师子音佛
南无音施佛
南无妙香佛
南无电灯光佛
南无莲华光佛
南无大灯光佛
南无净声佛
南无除狐疑佛
南无无量威神佛
南无月面佛
南无无量光佛
南无喜可威神佛
南无散疑佛
南无德铠佛
南无善见佛
南无喜可威佛
南无不藏覆佛
南无无量藏佛
南无光游戏佛
南无广称佛
南无舍幡佛
南无尊悲佛
南无普见佛
南无莫能胜佛
南无威光佛
南无坚固佛
南无憙广称佛
南无无量像佛
南无大悦佛
南无美意佛
南无不动勇步佛
南无无量净佛
南无焰聚光佛
住觉佛
南无坚固佛
南无怀解脱佛
南无无忧疾佛
南无普见事见佛
南无大乘道佛
南无普火佛
南无国供养佛
南无自在光佛
南无说最恭敬佛
南无净光佛
南无师子奋迅佛
南无除疑佛
南无善见佛
南无无终步佛
南无火光佛
南无奉敬称佛
南无摄根敬悦声佛
南无无能伏运佛
南无无终声佛
南无思惟众生佛
南无神足光佛
南无德王佛
南无无量像佛
南无大力佛
南无广曜佛
南无无崖际见佛
南无师子香佛
南无普见佛
图片:
7. 佛画的名家佛画
张大千(Chang Dai-Chien),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着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他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郎静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游切磋。
张大千的敦煌之行,为中国文化艺术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根据《张大千年谱》记,张大千在敦煌的近三年中,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除调查清楚了敦煌地区的石窟艺术文物分布情况之外,他还分别为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水峡口等石窟群编了号,并对各洞文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证、记录,由此写成了长达20万字的中国第一本敦煌艺术学术专着《敦煌石室记》,同时对各个石窟群里的历代精美壁画进行了临摹,共临得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朝的大小壁画共300幅左右。张大千在敦煌期间,还积极大声呼吁,促使政府将当时无人管理、任其自生自灭的莫高窟等艺术宝库收归国有,由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石窟艺术的现代保护与研究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即今”敦煌研究院“的前身)。而张大千从敦煌回来后,又到处举办其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大力介绍、宣传、弘扬了敦煌艺术,从此使敦煌和敦煌艺术广为国人所知及世界高度瞩目。
所以,张大千对于敦煌艺术的伟大功绩非凡贡献,正如其老友、中国美协原副主席叶浅予先生所说:“作为一个在艺术上已有很大成就的画家,为了追寻六朝隋唐遗迹,不避艰辛,投荒面壁将及三载,去完成只有国家财力才能做到的事,他的大胆行动已经超出了个人做学问的范围。尽管后来国家组织了敦煌艺术研究所,为保护石窟和艺术研究作了大量工作,但不能不承认张大千在这个事业上富于想象力的贡献及其先行者的地位“(注①)!
因此,作为公认的敦煌艺术事业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张大千及其临摹敦煌壁画,在中国美术史和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更是不言而喻了。
具体到张大千临摹的这幅敦煌《佛像》上说,它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 此画在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摹品中,很是稀少。
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涉及广泛,包罗万象,但此画的内容,却甚少见。此画绘的是早期的弥勒佛,现菩萨形,头戴五方佛宝冠,眉间有白毫,慈眉善目,法相庄严,面露微笑,双眼下视,身披轻妙天衣,衣上有团花图案,胸饰璎珞,臂戴宝钏,腕有手镯,彩带飞举,高贵华丽,双手放腹前结定印,结跏趺坐于金刚(杵)莲花宝座上。应当指出的是,这种金刚莲花座,属于佛教密宗,其形状十分特殊,象征着独一法界、金刚不坏、无坚不摧、佛法无边与所向无敌的佛陀智慧和真如佛性,可除去一切烦恼,并摧毁各种各样的恶魔。全画寓有慈悲、吉祥、未来、希望、和平、友谊、光明、智慧、长寿、发财、安乐、坚固、圆满等等许多美好的含意。此画在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摹品中,很少见到。
第三, 此画表现出了张大千非常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极其认真,细致的绘画态度。
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采取的是各种临摹方式中难度最大和最为艰苦的复原临摹法,即其摹本必须要忠实还原出壁画刚完成时最鲜艳的形象与精神,即须真实恢复与呈现壁画原作的初始面貌,使临本能够达到壁画原作的副本水平。因而张大千在临摹时,一律按照壁画面积的大小来进行临摹,“完全一丝不苟地描,绝对不能参入己意“。这从而使他临摹的敦煌壁画摹本,准确地、真实地复原了壁画原作完整清晰的形象和灿烂如新的色彩,达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表现的最高追求——以形写神与形神兼备。
因而,我们在此画中,看到了张大千先生那极其深厚的绘画造诣、非常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十分认真、周密的创作态度。无论是佛像的端庄面容,还是佛身天衣上那细若游丝的复杂装饰图案,以及莲花宝座上的每一根勾金线条,乃至莲座中心那密如珠串的每一支莲蕊,都绘制得是那样认真、细致、规矩、用心,真可说是一丝不苟,笔笔严谨。因张大千常说:“我不是用笔来绘画,而是在用心来绘画。”他的“用心来绘画”,于此概见。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所谓大师,就是对细节也是最注重的人”。此画就充分体现出了张大千画作的这一鲜明特点。张大千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与他一生的“用心来绘画”是分不开的。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在陡峭山路上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第四, 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不惜重金,舍得下本,从而使得其摹品能够长时期光辉灿烂,鲜艳如新,传之久远。
我们现从此画中亦可看出,虽然此画已过去了约七十年,但画面仍是色彩鲜艳。尤其是用泥金勾勒的衣饰图案、莲瓣,用宋墨勾画的佛像眉毛、衣褶等等,依旧是光彩奕奕,色泽如新,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夏荆山,1923年出生于山东,祖籍寿光市稻田镇官路村,字光桦,楠竹居士,美籍华人,着名爱国华侨,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善信檀越,佛教绘画艺术家和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1971 年,夏荆山居士自台湾省移居美国加州,进入美术学院研修,同时参访世界各大博物馆进行研习、临摹,专心致力于佛教绘画艺术,数十年如一日,构思愈益巧妙,技法更加精湛,功力日渐深厚。在中国历代古窑、殿壁和经卷上的诸佛菩萨绘画造像,能够让我们今天有缘瞻仰的人,
心生敬信,从内心感受到佛陀的慈悲和智慧,甚至会感受到佛力的加被。佛教绘画给人的这种犹如诸佛菩萨现前的觉受和感动,是难以用“艺术”一词来诠释的。如果说通常的艺术匠心,祗是为了传达艺术家创作的热情与个人独特的灵境,那么优秀的佛教绘画艺术则恰恰扬弃了这些凡尘的意境。如果说士大夫绘画重在一个“意”字,文人绘画重在一个“情”字,那么佛教绘画就重在一个“净”字。佛教中“净”的境界,具足了真、善、美,契合了诸佛菩萨的广大慈悲和无边功德,因此人们才能从佛教绘画艺术中体会到特殊的清净与庄严。
佛学重修持,讲信、愿、行,讲戒、定、慧。画佛造像同样也讲仪轨法度,注重传承。画佛造像的人不仅要遵循仪轨,更要将全部身心沉浸到对圣者圆满德行的归敬上,用全部生命去感悟和领受佛菩萨的境界。在这些佛画造像艺术中,一笔笔,彰显的正知正见;一层层,凝结的是顶礼赞叹。所以,画佛造像就是修行,
欣赏观想这些佛像也是修行,以艺术家清净之心绘制诸佛法相,又以诸佛万德法相庄严众生之心,能使人们放下自我,达到净化。
“平等之怀,唯理是尚”是夏荆山居士的常言。对于佛教各宗派,他并不独崇一宗而排斥他宗,他曾说:“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最妙。”这种诸宗并弘的做法,是本着为佛教整体着想的用心。此外,由于自小对儒学的学习,兼广修程朱陆王之学,他不仅对于内明、国学有深入的学习,而且对于易数、哲学、绘画、书法等都能融会贯通。
夏荆山居士的佛画艺术,可以说圆融地体现了佛菩萨的智慧与慈悲。他将自己对佛教深切真实的体悟融入每一件作品之中,用中国画的写意、工笔画的细腻和西洋画的透视、写实融为一体的技法,虔敬地去绘制每一幅清净庄严、慈悲无我的佛画。其佛像绘画既如法如律,形神兼备,又道场清净,法相庄严,不仅赢得了佛教信众的欢喜赞叹,也受到诸多海内外艺术大师的赞誉嘉勉。 汤余铭,北雁山人,着名居士画家,专业美术家。温州乐清人,自1973年起创作一大批家喻户晓的宣传画、年画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西冷印社出版全国发行。90年代转入研究世界文化遗产艺术,创作出独具一格、中西结合的三维效果世界文化遗产作品以及佛画作品。在香港、日本、英国及内地等先后二十次展出,在人民日报美术报多次发表刊登。
作品在保利、翰海、香港、北京拍卖,拍出字画款项多数捐出做慈善活动。2011年8月应邀参加《新富春江山居图》创作。2013年国务院参事室主管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 中华书画家杂志社出版汤余铭专辑画册。现为世界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会会长。
知名居士画家汤余铭,二十六日起在香港举办题为“佛缘”的画展。
汤余铭携八十余幅画作来办展,因场地所限,挂出约五十幅,作品将轮换展出。其画作的看点在于,他专擅以中西结合的技法和三维空间的表现手法,画出中国名胜石窟的各种佛像,风格独特。
汤余铭说,身在美国的女儿汤唯虽然很想来,但“工作很忙”,未能来捧场。他说,父女俩每年都会几天时间相聚,但多数时间“我画我的画,她做她的事”。
汤余铭说,女儿最喜欢的佛像是思维菩萨。他说,思维菩萨体现的是佛的智慧。
汤余铭的创作生涯不乏传奇色彩。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从事专业美术创作,曾经创作并出版了一大批刻有时代烙印的政治宣传美术作品。但从九十年代以来,他潜心向佛,踏访各个仙山名刹,十二年来专心做居士画家。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说,画作可潜移默化地弘扬佛教文化艺术,感化心灵。佛教联合会副会长永惺法师说,佛像很难画,画作展现出了慈悲心和欢喜心。
此次画展在香港西方寺大雄宝殿举行,将持续至二月五日。
汤余铭画石窟佛像弘佛法
“我是个野生画家。”年近七十的汤余铭带着浓厚的温州口音缓缓地说道。在他看来,所谓野生画家即是顺从内心,走上自己选择的道路,将世界文化遗产石窟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实习记者吕颜婉倩报道】
“爱好美术,爱好画佛和世界文化遗产,其实都是爱好。佛教文化深奥、艺术古老,需要有人去歌颂,我作为画家有义务去弘扬。”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汤余铭正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着这句话。
中西结合 三维空间
十二月二十七日,由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办的汤余铭“世界文化遗产石窟”画展在香港大会堂开幕。《大公报》执行总编辑李大宏、香江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席江素惠、香港佛教联合会副会长永惺长老、香港佛光会会长邝美云、青年表演艺术家汤唯、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杨涛等出席开幕现场。
此次展览筹备期近一年,汤余铭将自己十二年来漂游写生,对印度、尼泊尔等地佛像石窟的考察,以及在云冈、龙门、敦煌、麦积山石窟等地研究后的佛像画作、四大名山画作等悉数展现在大众面前,此次画作大多运用了中西结合、三维空间的艺术表现方法。
笔名北雁山人的汤余铭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多有画作展出,他用“昙花一现”来形容自己五十岁之前的艺术作品。对于那些迎合时代社会需要,完成工作任务的作品,汤余铭现在看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却不是他最想做的。“五十岁的时候,我想自己到底要画什么呢,心里却是一片空白。”转向钻研佛教艺术绘画其实源于他的外国朋友。一些日本、东南亚友人来到中国必去游览各大石窟、四大名山,提醒了汤余铭去关注这些地方的宝贵文化遗产。
“画石窟佛像,首先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种真爱、敬仰、歌颂;其次是对石窟文化的保护,因为石窟本身会自然风化,还有人为的破坏等;最后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石窟文化的璀璨宝贵。”汤余铭说道。
喜结佛缘 超然物外
在创作石窟佛像的过程中,汤余铭感到“这些伟大艺术品的缔造,不是佛的力量,而是人的力量。这些古代不知名的艺术家的力量支撑着我进行创作。”他一再强调,佛教是一种善良、智慧、给人力量的文化。对于佛,他表示:“不能迷,而要悟。”所谓迷,就是糊涂;所谓悟,就是智慧。
在转向佛像创作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反对的声音。这些声音无非是从功利的角度指责汤余铭选择佛教题材的创作等于离开了美术界。但他却秉持着保护、弘扬文化的想法,毅然坚持。“人人皆佛,众生有善心、佛心。我结佛缘,这些年得到人们的供养,收藏我的画作,才得以顺利生存。”说到这里,汤余铭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在绘画的艺术创作上,汤余铭也颇有心得。画了一辈子的画,他是这么总结的:“一个人做事有三个阶段。首先要观,也就是进入生活;其次要悟,就是坐下来思考;最后要实现自如,心里想什么就去做什么,也就是画家的自我。目前努力创作石窟佛像,就是我的自如。”在他看来,当下的艺术创作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而这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来汤余铭已经领会到了其中的真谛,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居士画家第一人。
虽然声名在外,汤余铭却是一副超于物外的淡然。他随身揣着一支毛笔,耐心地为每一位前来索要签名的观众题词。画展开幕汤唯也从百忙之中抽空出场,为爸爸助阵,汤余铭非常高兴。对于女儿汤唯,汤余铭表示:“只要她事业上顺其自然、精神愉快、身体健康,感觉快乐就好。”一直钦羡汤唯的大气淡然到底从何而来,这一刻记者在汤余铭淡泊、从容的人生哲学中恍然找到了答案。
王旭,法号将华多杰,室名普贤画苑,禅意画派佛画师。山东乳山人,擅长佛画、佛印。室“普贤画苑”由洛桑加措师父赐名释义,尼玛上师题写并赐法号“将华多杰”。多次举办佛画个展,作品被多家寺院及社会各界人士收藏。
2010年6月,举办“觉海一滴”个人佛画展,画展主打“《首楞严王》”。
2010年12月,值弥陀佛诞,举办“安详之美”个人佛画展。
2011年5月,举办“璇空佛影”个人佛印展。
2012年4月,举办“不负如来不负卿”王旭、徐雪瑛书画作品展。
2013年5月17日,释迦佛诞辰于乳山黄山寺举办《金刚经变相图》朱砂佛画个人展。
8. 画佛像怎么画
可以看着白描临摹 或描 之后 是工笔画 还是重彩 还是国画 还是油画 就是自己上色了···········
9. 阿弥陀佛的佛像图片
这几张是我最喜欢的,平时用来瞻仰忆念阿弥陀佛,希望阿弥陀佛摄受,临命终能慈悲来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