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江鳕鱼最大多少斤图片
扩展阅读
什么叫大雨图片大全 2025-09-02 04:52:10

江鳕鱼最大多少斤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8-25 07:30:09

Ⅰ 这是什么鱼怎么做

  • 如图 , 江鳕 鱼肝脏肥大,含脂量高,可作美味佳肴,又可制成鱼肝油,经济价值高 学名

  • 江鳕科 Lotidae 江鳕属 Lota 鱼类 (北方黑龙江各流域产)

  • 下图为 江鳕 Lota lota ,俗称 山鲶鱼、花鲶鱼

  • 分布于北纬45度以北的河、湖等水域。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北部等北温带及亚寒带,包括中国境内的乌苏里江、松花江、牡丹江、嫩江、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呼伦湖等流域。江鳕是北半球北部典型的冷水性淡水鱼,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30米至-1米。

Ⅱ 请问这是什么鱼

  • 无图 不宜分辨 , 网上搜个图回答

  • 分布于东北大西洋、地中海西北部海域,包括挪威中部海岸、法罗群岛、不列颠群岛、直布罗陀海峡等。以虾、螃蟹、等足动物、小鱼、软体动物等为食。

Ⅲ 新疆喀纳斯湖水怪有没有查清楚是什么生物

喀纳斯湖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自然景观保护区总面积为5588平方公里。喀纳斯湖是有名的“变色湖”,湖面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时时变换颜色:晴天深蓝绿色;阴雨天暗灰绿色;夏季炎热的天气里湖水会变成微带蓝绿的乳白色。喀纳斯湖有几大奇观,一是千米枯木长堤,这是喀纳斯湖中的浮木被强劲谷风吹着逆水上漂,在湖上游堆聚而成的;二是据说湖中有巨型“水怪”,常常将在湖边饮水的马匹拖入水中,给喀纳斯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有人认为是当地特产的一种大红鱼在作怪;三是雨过天晴时才有的奇景——喀纳斯云海佛光。喀纳斯湖四周雪峰耸峙,绿坡墨林;湖面碧波万顷,群峰倒影,桃源仙境亦不过如此。
“我们在喀纳斯湖看到了水怪,还拍了照片呢!”6月9日,一名游玩喀纳斯湖的游客打进晨报热线说。
这名游客是新疆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工作人员房伟,6月5日9点30分左右,她和同事在喀纳斯旅游,在半山腰,她看到水里有两个很亮的光点,一闪一闪的。想起以前听说喀纳斯有“水怪”的事,就叫来丈夫和单位工会主席看个究竟。
“我和四五位同事停下脚步向湖心看,真的有东西在游,不是1条,是4条,从喀纳斯一道湾方向往二道湾方向游去,游过的水面划出两道长长的水痕,头一会露出水面,一会又沉到水里。最大的至少有7米,小一点的也有5米多。我立即拿出相机拍下了照片。”房伟的丈夫张平文说。
记者在张平文拍的“水怪”照片中看到,喀纳斯湖水面上的确有个像鱼样的物体在往前游,遗憾的是所拍的画面看不太清楚。
张平文后悔得直摇头:“当时太激动了,忘了还有个摄像机。”
新疆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工会主席蔡震坤说:“当时还有10个游客也看到了‘湖怪’,都拍了照。”
新疆大学生物系黄人鑫教授是最早关注喀纳斯“水怪”的专家之一,他认为目击者看到的水怪,有可能是一种体型巨大的鱼。
据查阅资料显示,很早,就有人传说在喀纳斯湖目击到水怪。1980年,专家曾在湖面上布置了一个上百米长的大网,可第二天早晨,大网消失得无影无踪。
沐着喀纳斯湖边带着草香水气的阳光,从广东前来的游客张先生兴奋地说:“我终于见到了神秘的喀纳斯湖,要是能有幸一睹湖怪的模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怀着像张先生一样心思站在喀纳斯湖边的游客可是为数不少。神秘莫测的喀纳斯“湖怪”自上个世纪80年代“扬名”海内外之后,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地吸引了喜爱探秘的游客。越来越多 的游客不远万里慕名来到风景如画的喀纳斯湖希望一睹“水怪”的模样。
至今,“水怪”之谜一直没有揭开。
世界上有很多关于水怪的传说。但是,这些传说后来都被证明:要么是某种形式的误认,要么就是有人制造的闹剧。几乎没有哪个地方的传说可以经得起长时间的推敲。然而,有一个地方却非常特别——我国新疆的喀纳斯湖。在这个风光如画的地方,水怪的传闻似乎越来越接近现实。
2005年6月7日,一群来自北京的游客在喀纳斯湖面上乘船游览,当船行进到三道湾附近时,离船200多米远的水面上突然激起1米多高,20多米长的浪花。突然出现的浪花快速的向湖心方向涌动。
游客李筱陵拍摄到了这十分珍贵的镜头。
在一阵大浪涌过之后,人们发现,远处的水面下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身影,而且这个身影也在快速的向湖心方向游动。过了一会,原本连在一起的不明物体变成了两个,一前一后在水面下潜行。大约两分钟以后,两个不明物体隐身水下,迅速的消失了。这是人类唯一一次近距离拍摄到喀纳斯的不明物体。这次目击事件使得世人重新想起流传已久的喀纳斯水怪的传说。那水面下舞动的身影就是传说中的水怪吗,它究竟有多大?又会是什么呢?
喀纳斯管理局的护林员金刚,是水怪最早的目击者之一。25年前的8月1日那天,金刚看到整个喀纳斯湖中间有一个巨大的红色物体漂浮着。长度有十五 六米长。这是他第一次在喀纳斯湖里的看到如此大的漂浮物,并发现不明物体正在缓慢的移动。奇怪的是,当第二天再来观察时,那个物体却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金刚看到物体会不会是枯木?因为在喀纳斯湖上游的湖头部分经常会堆积一些枯木,并漂有很多动物的尸骨,在这里造成恐怖现象。但是,为什么那些枯木没有顺流而下,反倒沉积在上游呢?如果不是那又会是什么呢?
两年后的秋天,金刚在骑马巡山时,他再一次看见湖的中间有一个大概四、五十公分高的不明物体。当他到附近的牧民家里借一架望远镜看个究竟时,却遭到了当地居民的训斥。并且告诉金刚这是不能乱说的。这让金刚十分意外和迷惑,这些老人似乎在刻意的隐瞒着什么秘密。
喀纳斯湖附近的土瓦族也有人说曾看到过一个一米长的背鳍,但是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看来,大家也知道湖水里面存在一些神秘的东西。而且,当地流传了许多关于水怪的传说。那么为什么当地人要编造这些传说呢?难道这背后真的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么?
水怪的传闻一直流传着,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没有一条船,但是,会经常地奇怪地突然出现大浪。喀纳斯管理局的干部赛力克和驾驶员仝保明在四道湾附近又一次目击到了水怪的踪影。传说的水怪又是什么样呢?在喀纳斯这个面积并不大的湖泊里面,难道真的存在像世界各地传说中的那种像恐龙一样的怪兽吗?
这次目击事件被传得沸沸扬扬,加上之前的种种传闻与目击事件,使得人们相信,喀纳斯湖里面真的有水怪存在。为了证明情况是否属实,不久之后,一支科学考察队将来到喀纳斯,他们的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解释?
1985年夏天,一支科学考察队曾经来到过喀纳斯,目的之一就是考察喀纳斯湖里面是否真的有水怪存在,领队是新疆大学生物系的教授向礼陔。最初他们在湖边巡视了几天都一无所获,可是一天早晨,湖水的声音却突然有了变化。湖面上涌起一阵浪花,浪花下面有一个巨大的影子在游动。在望远镜里,向礼陔隐约看到一条红色的巨兽缓缓游过并迅速消失了。
第二天,考察队全体成员中有人又看见在水下面有几十个东西在动,后来有100多个,背是红棕色的。这些大鱼的影子都硕大无比,估计长度十米开外,考察队暂时把看到的东西称作大红鱼。
第三天,新疆环境科研所袁国映和同伴们也看到了蓝绿色的湖面上有很多红褐色的圆点,像蝌蚪一样的鱼头,并在湖面上形成很多巨大的影子。其中,有些影子还可以隐约看出鱼的形状。袁国映总共看到大约60条左右的大鱼,他保守的认为鱼的长度一般都在10米以上。那么,这条鱼的长度令人匪夷所思。迄今为止人们知道最大的淡水鱼类是产自我国的鲟鳇鱼,它的身长可以达到7米左右,体重可以达到一吨。而专家们在喀纳斯看到的大鱼的长度却是鲟鳇鱼的两倍多,几乎可以和海洋中最大的生物鲸鱼相媲美,如果这是真实的,在喀纳斯发现的大鱼绝对称得上是世界淡水鱼之最。
惊人的发现使得队员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了证明这是真实的,他们决定捕捉一条大红鱼。他们打制了巨型鱼钩,用2米多长的圆木作鱼漂,尼龙绳做鱼线。但是,这些鱼非常狡猾。无论是羊腿做鱼饵,还是用野鸭子当诱饵,结果都还是一无所获。
虽然没有捕捉到水怪,但是,专家们一致认为它肯定是一种鱼类,并倾向于哲罗鲑。因为它非常凶猛,行为诡异,肚皮白色,身上有红色的斑点,成年后红色的斑点会更加明显。这也正好符合目击看到的水怪的颜色。但是过去人们捕捉到的哲罗鲑最大记录却只有2米多一点,为什么这次看到的哲罗鲑却如此巨大,达到十米以上呢?这让考察队也感到疑惑,向礼陔写了一篇论文,把这一发现公布于众。论文一发表立刻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长期从事水产资源调查的任慕莲,对哲罗鲑能够达到10米的长度表示了强烈的质疑。根据鱼类生存环境和身长的特定公式进行推算,喀纳斯湖的鱼类,最大的体长三米七三,体重五百零六公斤,不可能会到十米以上。喀纳斯湖长度只有24公里,最宽的地方3公里,最窄的地方是1公里。它怎么能养活上百条那么大的鱼呢?这些鱼又是如何生存的呢?在喀纳斯发现的长度达到10米以上的哲罗鲑已经严重超出科学家们的经验范畴。任慕莲决定进行一次亲身考察,他计划捕捞到哲罗鲑,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他能成功吗?
1988年7月12日,任慕莲和同伴来到了喀纳斯湖。捕捞哲罗鲑必须是在晴天,中午十一点到一点之间。而开始的几天却阴雨连绵。直到7月25日,天空中阴云才渐渐散去。但是,喀纳斯湖有188米深,鱼网应该布置在哪个深度呢?他们将如何进行、怎样捕捞呢?一个接着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
捕捉了整整六天,考察队才有所收获,但是让人失望的是,一共五十多尾哲罗鲑鱼都非常小。最大的一条鱼也就是七十多公分,重量是四千五百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988年的考察总共进行了两个月,任慕莲他们的结论是这里的哲罗鲑的长度不会超过四米。目击事件似乎也随着他们考察结束而逐渐冷淡下来。如今,在曾经观测到水怪的水域,受到附近旅游开发的影响,游艇的穿梭极有可能影响到水下生物的正常活动。因此不能排除举行者罗鲑存在而不被发现的可能。
2003年的9月27日,中俄边境的交界处发生了里氏7.9级的大地震。管理局的人员赛力克和仝宝明驾船行进到二道湾时,看见了水怪,并觉得那个怪物曾椭圆形,没有完全离开水面高度的情况下长度就有十以上。会不会是地震使得那个久未露面的怪物又重新出现了呢?
时隔不到两年,2005年6月7日,一群来自北京的游客在喀纳斯湖面上乘船游览,当船行进到三道湾附近时,突然看见一个巨型物体从岸边游向湖心。最后由一个变成了两个,一前一后。当事人拍摄了怪物录像,从录像中可以隐约看出水下有个阴影,有的画面还能看出露出水面的三角形的像背鳍的东西。如果这个影子真的是哲罗鲑,而且长度真的达到在10 到20米之间,那么,按照生长的这个体重和体长的关系来推断,十五米的鱼就有三十二吨,这完全可以像海洋的的鲸鱼。
重要的是,做为一个生命体最基本的特征,无论是大是小,都要有新陈代谢。如果喀纳斯的哲罗鲑能够变异达到10米以上的长度,那么它们吃什么呢?
而且,正常情况下,哲罗鲑必须要洄游到湖水上游的浅水中才能繁殖,而喀纳斯上游的河水都是急流浅滩,那些十米以上的大鱼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通过的。这些哲罗鲑又是如何繁殖的呢?
另外,也有人猜测,人们看到的是新的物种,但是,每一个物种都会有幼体存在,在多次考察当中人们并未发现喀纳斯有大型新物种的幼体。
一方面是来自各层次目击者的充足证据,一方面是来自鱼类研究专家的强烈质疑,究竟谁更接近真实呢?在喀纳斯幽深的湖底究竟还隐藏着多少秘密呢?
经过漫长的冰川期,在阿尔泰山西北部的峡谷中,留下了一弯月牙形的湖泊———喀纳斯。20万年以来,喀纳斯一直笼罩在与世隔绝的迷雾之中,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批护林员来到了这里,一个隐匿已久的秘密才公之于世。
喀纳斯湖呈月牙形,人们习惯把湖区划分为一道湾、二道湾、三道湾和四道湾,湖的最北端又叫湖头,这也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有一次,一名叫金刚的护林员到湖头的林区去巡视,当时他把船拴在岸边,从山上下来的时候,突然在湖面上看见了一个漂浮的物体,这个物体和船的距离约有四五百米远,初步判断长度有船的两倍。
他们看到这个物体只露出了一个黑色的脊背,一直在缓慢地移动,由于天色已晚,渐渐就看不清楚了。
两年之后的一个夏天,金刚再次到一个护林站去,下午四五点,当他无意中向湖面上望去的时候,突然又看到这个似曾相识的东西。
然而当他把这件事告诉当地的一个老人后,却遭到了严厉的训斥,那个老人似乎对水中的怪物了如指掌,却叮嘱金刚不许外传。老人属于湖边一个特殊的部落,他们称自己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的后代。部族老人们一直认为喀纳斯湖中有一个怪物,而且被尊称为湖圣,是他们的保护神。
仝保明是喀纳斯湖上最早的汽艇驾驶员之一,一次驾船在湖面上巡视,突然一个巨浪打来,船猛烈颠簸起来,在惊慌失措之中他看见一个黑色的物体在巨浪下摆动着,迅速消失了。
据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两个勇敢的猎人决定去捕捉一个水怪。然而,他们却在水怪最常出没的地方消失了。
新疆大学生物系的黄人鑫教授,是最早关注喀纳斯水怪的专家之一,他认为喀纳斯水怪很可能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误判,比如说水面上的浪花、浮游生物和漂浮的枯木等等。如果说目击者看到的的确是某种水生动物,黄人鑫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鱼,一种体型非常巨大的鱼。但排除以上所有假设,喀纳斯水怪有没有可能就是人类还没有发现的一种怪兽,一种类似史前巨鳄或恐龙的庞然大物呢?
新疆环境保护科研所的专家袁国映,查证过新疆的古生物种群,在喀纳斯附近并没有找到恐龙遗迹,况且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而喀纳斯湖只有20万年的历史,这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毫无联系。当然袁国映也不排除一种极小的可能性,是否有远古的某些遗留物种经过迁徙,在喀纳斯这种特殊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了呢?
1980年,由自治区政府牵头,多家科研单位组成的喀纳斯综合考察队成立,虽然寻找水怪并没有写进日程安排,但这正是每一个考察队员心中的渴望。
负责陆地动植物调研的队员们,陆续发现了一些罕见的动物品种,比如阿勒泰林蛙、胎生蜥蜴、白化熊。
白化熊并不是人们熟知的北极熊,而是一种特殊的变异品种。这突然给考察队员们一个启示:在喀纳斯湖底是否也有一种普通的水生动物,经过特殊环境的异化,而变得巨大凶猛了呢?
与此同时,在新疆罗布泊荒原的另外一支考察队,传出不幸的消息,着名科学家彭加木神秘失踪。
考 察队员们为寻找到水怪,便在湖面上布置了一个上百米长的大网,可到了第二天早晨,大网消失得无影无踪。考察队员们第一个怀疑的是,是不是水流把它冲走了?就顺着湖水往下游寻找,结果找了两天一无所获。是不是湖区的牧民把网偷走了?但牧民对他们都很友好,这种可能性似乎也很小。
三天后,在撒网处上游两公里的地方,有人无意间发现了这张鱼网,拖上来后已被搅成了一团,还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水怪所为?遗憾的是,经过1980年3个多月的考察,这个谜底一直没有揭开。时间一晃到了1985年,为在喀纳斯成立自然保护区,一次大型的综合性考察再次成行,黄人鑫和袁国映也分别作为领队前往。
当时新疆大学考察队的总指挥是生物系的向礼陔教授,一天早晨,他发现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涌起一个巨大的浪花,而浪花下面,渐渐显露出一条巨型红鱼的影子!那条鱼估计有10米长,很快就又沉入了水中。
向礼陔回到营地后,立刻发布了这个消息,大家纷纷跑到喀纳斯湖西侧山顶上一个叫观鱼亭的位置上去观看,果然发现湖面上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红色的斑点,专家们还拍摄了照片。
借助于望远镜,考察队员们基本上都肯定那些红色斑点就是大红鱼。事后,人们对照片进行了分析,将水面上的斑点和岸边的树木做了比较,发现最大的斑点长度约有树高的2/3,而湖边主要生长着西伯利亚落叶松和桦树,它们大多高15米以上,照这样估算,湖中的大鱼可能有10米长。
专家们认为这种估算方法并不科学,而且水中的物体通过光线折射也会造成误差,最好的办法就是捕捉到一个实物。
发现大红鱼后的第三天,向礼陔和黄人鑫用一个特大号鱼钩挂上一只大羊腿作诱饵,一根长约2.8米的原木作浮漂去钓鱼。
没过多久,他们就看到水面下影影绰绰有鱼游过来,但没有一个咬钩,只是看见有一条大鱼经过浮漂旁边并排游过去,长度大约是浮标的三倍,也就是说那条鱼将近9米长。
根据1980年和1985年考察队两次捕捞情况,喀纳斯湖中大致有8种鱼类,除去小型的食草性鱼类,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以下4种鱼身上,它们分别是江鳕、北极茴鱼、细鳞鲑、哲罗鲑,通过反复比较和研究,大家一致把焦点投向了哲罗鲑。
首先,哲罗鲑在繁殖季节,皮肤呈红褐色,其次哲罗鲑也是以上四种鱼中最凶猛、体型最大的。从已经捕捞上来的一条长约1.45米的哲罗鲑标本来看,这种鱼体形狭长,头部扁平,满嘴都是锋利的牙齿,即使在上下腭和舌头上也布满倒刺,咬住食物,食物很难逃脱。
在和诸多“水怪”目击者求证后,他们大多认为看到的东西很可能是大鱼,水中的黑色影像正是鱼的脊背。
不过,即使是把喀纳斯水怪认定为哲罗鲑大鱼后,仍有一些疑问难以解释。首先,迄今为止从喀纳斯湖中捕捉到的哲罗鲑长度还没有超过3米的,无法证明湖中会有10米长的大鱼,另外,喀纳斯湖是否有供巨型鱼存在的生态条件?哲罗鲑属于鲑科鱼类,鲑科鱼类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繁殖季节的洄游,而喀纳斯湖是一个过江湖泊,它的上下游河道都比较狭窄,尤其是和湖区相连的部分,大多是一些乱石浅滩,大鱼是如何通过的呢?
2003年9月27日下午7点左右,赛力克和同事坐着汽艇去湖面巡视,汽艇行至二道湾,轰然一声掀起了一个巨浪,一个巨大的黑色物体跃出水面约20米左右……(注明:2003年9月27日,俄罗斯、蒙古、中国边界发生7.9级地震,水怪的反常举动可能与此有关。)
这一幕把人们拉回了十几年前的那场争论,曾经做出的一些猜测,现在突然变得支离破碎,但这至少说明,在喀纳斯湖里的确有一个庞然大物,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它却并没有消失……
这虽然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迷,但这个迷正等待着人们解开……

Ⅳ 鳕鱼多少钱一斤

鳕鱼的价格在网上多在60-100的范围内,而且要看产地和鳕鱼的种类,如美国阿拉斯加的黑鳕鱼的话,就比较贵,一斤需要130左右的人民币。

人们在选购鳕鱼的时候要注意了千万不要买到龙鳕鱼,这种并不是鳕鱼来的,还会因为它的腊质比较多,人们吃了之后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拉肚子的现象。

营养价值:

鳕鱼的肉质白细鲜嫩,厚实刺少,肉味甘美,清口不腻,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的主要食用鱼类。鳕鱼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 A、维生素 D、钙、镁、硒等营养元素。

鳕鱼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鱼肉可活血祛瘀;鱼鳔可补血止血;鱼骨可治疗脚气;鱼肝油可敛疮清热消炎,抑制结核杆菌,消灭传染性创伤中存在的细菌,其制成的药膏能迅速液化坏疽组织;鳕鱼胰腺含有大量的胰岛素,可以从1 kg胰腺中提取12000 IU胰岛素,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 。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鳕鱼



Ⅳ 江鳕的习性

江鳕以小白鲑、鲫、鮈亚科、胡瓜鱼、鳜、鲈塘鳢、七鳃鳗等鱼类为食,也吃各类鱼卵和幼鱼,以及同种幼鱼和卵,有时食少量水生昆虫的幼虫、底栖动物及蛙等。冬季的食量比夏季要大,夏季几乎不摄食。
凶猛肉食性鱼类,且是夜食者。体长50毫米的幼鱼以浮游类、毛翅类、双翅类等的幼虫为食。成鱼以小鱼为主食。也吃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在食物缺乏时相互残食。 3-4龄鱼达到性成熟,产卵期为11月至翌年3月。产卵季节当水温接近0℃时,成鱼常集群游向产卵场,于水深2米的沙质底处产卵。怀卵量5-300万粒;卵呈黄色,直径1毫米左右,无粘性,透明而富有脂肪,卵漂浮或附着于其它物体上。
通常为300-500毫米,前4年生长快,后4年即减缓。寿命较长。已知的最高年龄为22龄,性成熟较迟,最小成熟年龄3龄。产卵期为12月至翌年1月,产卵时水温2℃左右。产卵时选择在冰下1-3米的沙质或砂砾质的河滩进行, 栖息于湖泊的江鳕也洄游到河道中产卵。产卵时,雄鱼首先达到产卵场,经3-4天雌鱼才来,雄鱼多转圈追逐雌鱼,转圈后雌雄鱼分别颤动身体产卵排精,产卵活动多在夜间进行。怀卵量随鱼体的大小相差悬殊,体长340毫米怀卵量5.7万粒,体长870毫米怀300万粒,仔鱼的孵化期长,约60天,初孵仔体长3.8-4.3毫米。

Ⅵ 江鳕的简介

江鳕学名:Lota lota,二名法:Lota lota(Linnaeus, 1758) 。江鳕属鳕形目,鳕科,江鳕属,俗称鲶鱼,为淡水冷水性底栖凶猛性鱼类,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及额尔齐斯河流域。江鳕肉质细嫩,无脊间刺,味道鲜美。江鳕肝脏占其体重的6-9%,食用极佳。江鳕也是制造鱼肝油唯一的鳕科淡水鱼,故为重要经济鱼类。江鳕的自然产量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对江鳕的人工繁育研究工作迅猛展开。
江鳕是鳕科鱼类中唯一的淡水种类,也是中国冷水鱼类的珍稀物种,主要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流域和乌江上游,是世界抢救性开发的品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在国际上属于高端消费品种。江鳕全人工养殖是作为世界性研究课题。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Ⅶ 天气变冷,如何钓江鳕

在进入深秋后的一段时间,江鳕似乎神秘地消失了,小溪里找不到,大河里更找不到。它们到底游向哪里了呢?

我曾一度对江鳕的种群总是最后一拨撤离小溪的现象感到迷惑不解,因而对江鳕在深秋里的小溪滞留地进行过一番细心地调查。我发现,有蛤什蟆种群分布的水域就一定会有江鳕种群的存在。通过对数尾江鳕的现场活体解剖,我弄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在这个特殊的季节里,大批的江鳕潜伏在山溪支流的入河口,它们可以不费半点力气就可以饱餐蹦到嘴边的肥美蛤什蟆。尤其是在绵绵的秋雨之夜,丛林里吸足了雨水,变得柔软滑润的地衣,茅草和枯叶给蛤什蟆的迁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们可以轻松地在其上跳跃滑行而在无需照顾自己裸露的腹部,所以,它们往往很固执地等待着这种天气的到来。江鳕种群对迁入山溪越冬的蛤什蟆种群进行伏击时完全暴露出其河流狼的本性。它们在入河口上围起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当一只蛤什蟆蹦入河口,其包围线上就会有一尾江鳕出击而其他则会按兵不动;如是有三只蛤什蟆蹦入河口则就会有三尾江鳕鱼出击,这可以保证在河口参加围堵的所有江鳕个体都会有进食的机会。

虽然无处考证,但是我从来就没有怀疑过,钓鱼人在小雪前这一段时间里的钓鳕方法,是向江鳕在小溪支流的入河口伏击蛤什蟆种群的行为中学习而来的。

在小溪的入河口伏击迁徙中的江鳕,一般要在小雪季节之前约一个星期时间内。钓手要备好冰镐,一把折叠式铁锹。冰镐的镐尖事先要经过热处理:将镐尖部在烘炉内加热后进行锻压,一头做成四棱形,另一头做成铲状,然后将尖端进行淬火处理。要保证其硬质,并且要带上一把刀锉,随时保证镐尖和棱角的锋利。

正常的温度值下,在小雪前后的这一段时间里,在长白山系的平均气温不会低于0,入河口的冰层亦不会超过7厘米。大小兴安岭地区的入河口冰层的厚度也不会超过长白山系的一倍,但是完完全全可以托得住人了。通常来讲,由于大河的横向水阻作用,小溪在距入河口的十米处水流就已经趋缓了,其所携带的泥沙就陆续在溪水与河水的交汇处形成浅滩,而这个浅滩的水位不会很深。一般情况下,东北地区的水系在10月份就会进入枯水期,至小雪季节,入河口冰层下也就3060厘米深的水位,正是利用东北地区独特的溪河阻鱼钓法,给迁徙中的江鳕鱼群布下口袋阵的好时机。其方法如下。

第一步,钓手选好入河口后,首先要测量入河口的宽度和冰层下水体的深度。如果当地的江鳕鱼群大,狙击鱼群的时间超过一星期,那么就要多预备几垛干草枯枝,既用于冰下阻鱼,又用于平时取暖,一旦遇上迁徙鱼群,钓手是没有时间再抽身去拾柴的。打好干草和枯枝后,再用冰镐在入河口的一端至另一端浅浅地打好一道C字形的冰线(为了省力,C形线打得越小越好,只要能封住入河口就可以了)。之后,沿着C形线破冰打水槽,水槽的宽度不应超过10厘米。打到C形线的底端时要预留下2米长的一段不打槽,让过2米处可一直打到另一端封住入河口。然后,在预留的2米段上打三个冰眼(冰眼的大小不应超过1个足球的大小),再将割好的枯树枝和干的蒿草塞进水槽,要尽量塞实,不留大的空隙。最后,要在预留的三个冰眼处,围着冰眼打上几个小冰眼,再去灌木丛中用手锯锯上几段小臂粗细,高度不应短于2.5米的树干,将一头用渔刀修成尖状,将尖端插入小冰眼,这叫插桩。插好的木桩要尽量立直,尖端插入河底,待小冰眼被封住就可纹丝不动了。然后用细木条塔好棚顶,再在棚顶和木桩的四周围上带来的塑料布,最后再做一道门就可以了。有一点需注意,留门时要避开风口,以保证棚内的温度。

数十年前的老钓手们可不是这样来筑构他们的钓鱼棚的,他们搭棚的工作要比现在的钓手们复杂得多。一般情况下,他们没有塑料布围在钓棚的四周,而且用柳树枝条加茅草拧在一起编织钓棚的墙壁,然后向上泼水,冻一层泼一层,数次之后,一个保暖、像样的钓棚就建成了。讲究一些的,或者是要在钓棚内蹲守一冬天的钓手,要在冰层厚的河面用手锯采集冰块,用冰块沾上水来一层层加高砌钓鱼棚。砌好的钓鱼棚既保暖又采光,大点儿的钓棚内可搭上木架子做床,另设有取暖烧水用的炉具等设施。

在入河口狙击迁徙中的江鳕鱼群的钓法别具一格。此钓法笔者曾在2002年第一期的《中国钓鱼》第十三页川溪钓法中详尽表述,有兴趣的钓友可以参考。江鳕鱼群被称为河流狼,其在多数情况下集体捕猎,但上钩后的挣扎力远逊于黑斑狗鱼。因而对钓具的整体要求不严,钓手可随意选用自己用着顺手的钓具,或放水线或用浮漂。

迁徙中的鱼群一旦碰上C形冰槽下的茅草枯枝,鱼群就会向中心运动,鱼就会源源不断地通过你的钓点。它们对于悬在眼前的鱼饵是不会放过的,问题是你要惦量你自己背负鱼获的能力。

Ⅷ 回鱼和鲶鱼有区别吗

回鱼是鲶鱼的一个种类。没有区别。

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属鲶形目,鲿科,鮠属,又名𫚔鱼。不同的地方,𫚔鱼有不同的叫法,上海称“𫚔老鼠”、四川名“江团”,贵州则唤之为“习鱼”。长吻鮠体长,吻锥形,向前显着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细小。无鳞,背鳍及胸鳍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脂鳍肥厚,尾鳍深分叉。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

(8)江鳕鱼最大多少斤图片扩展阅读

一般生活于江河的底层,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长吻鮠为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达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3年,一般为4~5年。成鱼每年3~4月开始成熟,便上溯至砾石底的河水急流处产卵。产卵期为4~6月,8月左右下退。怀卵量1~10万粒以上不等。长江的产卵场较集中于中游的荆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

通常为300~500毫米,前4年生长快,后4年即减缓。寿命较长。已知的最高年龄为22龄,性成熟较迟,最小成熟年龄3龄。产卵期为12月至翌年1月,产卵时水温2℃左右。产卵时选择在冰下1~3米的沙质或砂砾质的河滩进行, 栖息于湖泊的江鳕也洄游到河道中产卵。

产卵时,雄鱼首先达到产卵场,经3~4天雌鱼才来,雄鱼多转圈追逐雌鱼,转圈后雌雄鱼分别颤动身体产卵排精,产卵活动多在夜间进行。怀卵量随鱼体的大小相差悬殊,体长340毫米怀卵量5.7万粒,体长870毫米怀300万粒,仔鱼的孵化期长,约60天,初孵仔体长3.8~4.3毫米。凶猛肉食性鱼类,且是夜食者。体长50毫米的幼鱼以浮游类、毛翅类、双翅类等的幼虫为食。成鱼完全以鱼为食。几乎无选择性,在食物缺乏时相互残食。

长吻鮠的生长速度较快,为同类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常见者多为2~4公斤。在长江流域的渔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中下游显着多于上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