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海帽鱼图片多少钱一个
扩展阅读
男人一定要帅图片 2025-08-29 06:02:03
鱼竿大全图片 2025-08-29 05:36:33
淘宝手机端图片失真 2025-08-29 05:36:24

海帽鱼图片多少钱一个

发布时间: 2022-08-24 13:14:31

1. 常见海鱼有哪些图片及名称

海水鱼类的肉质特点与淡水鱼有一定的差异,大多肌间刺少,肌肉富有弹性,有的鱼类肌肉呈蒜瓣状,风味浓郁。烹饪中多采用烧、蒸、炸、煎。

(1)大黄鱼,又称大黄花、大鲜,曾为我国首要经济鱼类,但现渔获量较少。

(2)小黄鱼,又称黄花鱼、小鲜,为我国首要经济鱼类。体形类似于大黄鱼。

(3)带鱼,又称刀鱼、裙带鱼、鞭鱼等。我国主要海产四大经济鱼类之一。体侧扁,呈带形;尾细长,呈鞭状;体长可达 1 m 余;口大;鳞片退化成为体表的银白色膜。肉细刺少,营养丰富,供鲜食或加工成冻带鱼及咸干制品。宜烧、炸、煎等,如香酥带鱼。

(4)鳕鱼,又称大头鳕、石肠鱼、大头鱼等,其渔获量居世界第二位。

(5)马面鲀,又称绿鳍马面鲀、剥皮鱼、象皮鱼、马面鱼等。由于马面鲀的皮厚而韧,食用前需剥去。

(6)真鲷,又称加吉鱼、红加吉、红立,是名贵的上等食用鱼类。

(7)鲈鱼,又称花鲈、板鲈、真鲈,鱼纲科动物。我国沿海均产,为常见的食用鱼类。体表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

(8)石斑鱼,大中型海产鱼,名贵食用鱼。体表色彩变化多,并具条纹和斑点。种类颇多,常见的有赤点石斑鱼(俗称红斑)、青石斑、网纹石斑鱼、宝石石斑鱼等。

(9)沙丁鱼,世界重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是制罐的优良原料。常见的有金色小沙丁鱼、大西洋沙丁鱼和远东拟沙丁鱼等。

2. 粤西地区叫的“海帽鱼”,字名是什么

海鲡科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的其中一科,其下仅有一属一种,即海鲡,又称军曹鱼、海丽仔、懵仔鱼、鱼仲、懵仲。

分布

本鱼分布于全世界的温、热带海域,除东太平洋以外皆有分布。

深度

水深0~200公尺。

特征

本鱼体延长而近圆柱状,头部平扁而宽;眼小有狭脂性眼睑。口裂水平位,开于吻端。上下颌有宽绒毛状齿带;锄骨、腭骨及舌面均具微细之齿。体被小圆鳞,埋在厚皮肤之下;侧线在前方略有波状,尾柄两侧无隆起稜脊。无鱼鳔。背鳍鳍条部基底较长,前方鳍条高,多少呈镰刀状。无离鳍,尾鳍深凹入。体背深褐色,下接银色纵带,再下为黄色。体长可达长达2公尺,重68公斤。前背鳍为六至九枚独立短刺,这也是科名的来源(希腊语“rhachis”“棘”+“kentron”“刺”),胸鳍大,各鳍红褐色至深褐色;尾鳍具白缘。

生态

本鱼在幼鱼时,外型、姿态与长印鱼酷似,会伴随着大型的𫚉鱼等,一同游动。体型更大后,身上的花纹变淡,且为昼行性之肉食性洄游鱼类,以鱼及甲壳类为食。活动之水域极广,除了大陆棚区外,在大洋中亦可见其踪迹。

经济利用

每年3-5月为主要捕获季节,盛渔期在清明节前后。现在已能箱网养殖,经济价值高,大型鱼可作成生鱼片,或切片盐烧或切块蒸熟,再放酱油同煮,味美。

3. 这是古老的鱼吗

管眼鱼简介
发现地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发现时间:1939年
管眼鱼学名为“大鳍后肛鱼”(Macropinna microstoma),最早发现于70年前。图中这条管眼鱼长约15厘米。直到最近,科学家们才发现管眼鱼拥有一个精致、透明、充满液体的圆形头部,好象飞机驾驶座舱一样。由于眼睛呈管状,此前科学家认为这种鱼的视力相对狭隘。但最新研究发现,这种鱼的视力并不受到局限。管眼鱼这种特殊的眼睛结构非常有利于收集光线,适应于太阳光无法射入的漆黑深海环境。它们使用自己超敏感的管状眼睛搜寻模糊轮廓的猎物。科学家曾认为这种眼睛结构是固定向上凝视的,然而这样它们将错过正面迎来的猎物,因为用它们小而尖的嘴很难捕捉到猎物。管眼鱼体长只有几英寸,它的食物来源可能主要是小鱼和水母。它眼睛中的绿色素能过滤射入水面的太阳光,帮助它能够探测到深海中发冷光的水母,或者直接位于其头部以上位置的猎物。当它们发现猎物之后,管眼鱼将向上旋转它们的眼睛,并朝向猎物游去进入猎食状态。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道,美国生物学家在深海发现一种奇怪的鱼,它有一个透明的脑袋和管状的眼睛,被形象地称为管眼鱼,而其学名是大鳍后肛鱼(Macropinna microstoma)。由于此鱼是在1939年发现的,如今生物学家已经知道这种眼睛特别能聚焦光线。不过,它们的形状只能让此鱼具有管状视线,因而视野很狭小。科学家表示,此眼睛能转动,让管眼鱼能直接向前看或透过脑袋向上看,从而非常适应在漆黑的深海环境下生存,它们能通过敏感的管状眼搜寻猎物。然而,科学家曾经认为此眼睛只能稳固地向上凝视,不能向前看,因此很难捕获到小型猎物。如今,美国加州蒙特雷湾水簇馆研究所的布鲁斯·罗宾逊和肯姆·里森毕奇勒利用遥控设备拍摄了一段视频,详细研究了加州中部海域里的管眼鱼。他们发现,在600-800米深的大海中,遥控设备拍摄的视频显示这些鱼老是浮在水中一动不动,在遥控设备明亮光线的照射下,其眼睛发出鲜艳的绿光。此视频还揭示之前不知道的这些鱼的一个细节:发现它们的眼睛被周围一圈充满液体的透明护罩给保护起来了,此护罩甚至还覆盖其整个头顶。
管眼鱼只有十几厘米长,以小鱼和水母为生。其眼睛中的绿色能过滤掉从海洋表面照射到深海的阳光,以帮助它们发现头顶上的那些发生物光的水母和其它动物。当它们发现猎物,如漂浮的水母时,管眼鱼就会转动眼睛,向前和向上游动,进入猎食状态.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月24日报道美国蒙特里海湾水族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解决了困扰科学家半个世纪之久的谜题:一种神秘深海鱼为什么有着管状的眼睛和透明的头部。
发现过程

早在1939年就被发现了,并引起了科学家极大的研究兴趣。海洋生物学家经过观察得知,它的管状眼睛非常善于聚光。
据说,管眼鱼的眼睛只能固定在一个点上,长在头部上方,形成“隧道”视野。研究所的布鲁斯-罗宾逊(Bruce Robison)和肯姆-里森毕奇勒(Kim Reisenbichler)两人做了一份研究报告,称这些奇异的眼睛能够围绕覆盖在它头部的一个透明护罩旋转。这样它能够向上窥视,查看潜在的敌人或寻找食物。深海鱼使用各种神奇的方式适应漆黑的深海环境。有几种深海鱼同属于后肛鱼科,叫做管眼鱼类,因为它们的眼睛是管状的。管眼鱼类通常住在深海处,水面的阳光几乎照不到海底,所以漆黑一片。它们利用自己超级敏感的管状眼睛寻找食物。
虽然这种管状的眼睛非常利于聚光,但它们的视野范围很狭小。而且,直到现在,大多数海洋生物学家认为,管眼鱼的眼睛固定在头上,它们只能朝上看,不能向前看。它们小小的,点状的嘴也很难捕食。
罗宾逊和里森毕奇勒使用从研究所带来的遥控设备拍摄了一段视频,详细研究了加州中部海域里的管眼鱼。他们发现,在海面下600米到800米深处,遥控设备拍摄的视频显示这些鱼老是浮在水中一动不动,在遥控设备的明亮光线照射下,它们的眼睛泛着鲜绿色的光,视频还显示了另一个未曾发现的特征:这些鱼的眼睛被一个透明的,充满液体的护罩包围着,覆盖在鱼的整个头部。
以前对这种神秘深海鱼大量的描述和插图都没有提到它的充满液体的透明护罩,可能因为当它被网从深海中捞上来后,其脆弱的结构就会被破坏。但是,罗宾逊和里森毕奇勒非常幸运,因为他们网住的一条管眼鱼到了岸上还活着,它在一个船上水族馆里只活了几个小时。在这个受控制的环境中,研究人员能够确认他们从水下视频中所看到的,当鱼把身体从横向转到纵向时,它同时旋转它的管状眼睛。
除了它们头上神奇的“帽子”,管眼鱼还有其它各种各样有趣的适应深海生活的方式。它们大而平的鳍使它们可以浮在水中一动不动,动作非常正规。它们的小嘴巴可以非常精确和有选择性的捕捉小猎物。另一方面,他们的消化系统非常大,这表明他们可以吃各种各样的漂流小鱼和水母。科学家解剖发现它们胃里有水母的碎片。
经过整理和研究管眼鱼独特的适应能力,罗宾逊和里森毕奇勒制定了一个观察目标:这种动物是如何谋生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眼鱼静静地浮在水中,它的身体水平躺着,眼睛朝上看着。眼睛借着来自海面的阳光反射出绿色的光,使它能看到头顶上的食物目标,当它看到猎物就会转动眼睛,游上去,直接追向目标。
和管眼鱼一样生活在深海的还有很多种类的水母。比较常见的是管水母目动物(colonial jellies)。这些管水母目动物可长到超过10米长。它们长有成千上万刺人的触须,用于捕获桡足类及其他小动物。研究人员推测说,可能管眼鱼周旋于管水母目动物的触角,捡它们捕获的猎物吃。管眼鱼的眼睛通过旋转帮助它更好地获得食物,它透明的防护罩能够保护它的眼睛免受管水母目动物的触角的伤害。
罗宾逊和里森毕奇勒希望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找出大鳍后肛鱼的特征是否也适用于其它管状眼睛的深海鱼类。管眼鱼这种奇特的生理适应性一直困扰着几代海洋学家。只有随着现代水下机器人的出现,科学家才能够观察到这些动物在自然深海环境中的情形,才能够充分地了解这些生理特性是怎样帮助它们生存的。

4. 大海里有什么有趣的鱼

变性鱼:在加勒比海和美国佛罗里达州海域里,有一种会变性的蓝条石斑鱼。这种鱼的雌雄性别每天可以变换数次。若两条鱼交配产卵,则其中一条先当雌鱼,另一条充当雄鱼。一旦交配完成,它们又互换雌雄,轮流"执政",再行繁殖。宝石鱼:大西洋的亚庇尔群岛附近水域,有一种会吐宝石的鱼。它们吃小石头,而排泄出来的却是五光十色的象琥珀,玛瑙,孔雀石之类的"宝石"。烟花鱼:南印度洋有一种奇特的会发光的鱼。它们从食物中摄取含磷的有机物,并不断地在体内储存起来,一旦遇到敌害或看见船只,就会喷出发光物质以自卫。数以万计的喷火发光的鱼一齐喷出含磷的物质时,磷在空中自燃,形成一束束绿色的火焰,好象燃放烟花焰火一样,颇为壮观。盾牌鱼:该鱼生活在大西洋里,其头上长着一块象蚌壳样的硬壳,状为盾牌,故名。遇敌时,便用"盾牌"来保护自己。一旦被大鱼吞入腹中仍可活命,而贪食的大鱼却会为此丧生。因为它那锋利的"盾牌"象一把利刀,很快就会把大鱼的肚皮割破。脱帽鱼:生活在苏丹埃宾河里,头部附生着一个帽形的外壳。如果外壳一旦被外敌捉住,它就会迅速地收身子连接外壳的肉筋咬断,来个全蝉脱壳--"脱帽"而逃。吸盘鱼:因其第一背鳍变态形成吸盘,故及此名。该鱼常以吸盘附于鲨鱼或其他大鱼、海鱼或舰船底,让这些大动物或舰船带着它周游世界各大洋,故有"最懒的海洋鱼类"和"免费旅行家"之称。渔民捕获活的吸盘鱼后,用绳子捆在它的尾柄上,放归大海,让它吸附于海龟或大鱼身上,从而"钓"取海龟和大鱼。灯眼鱼:即眼底安灯的鱼。它的眼皮底下安有两盏眼灯,发出的光足让潜水员在水底看清自己手表上的时间。据说1907年在牙买加海岸,人们最先发现这种神鱼,可是在以后的70年间再也没有捕到它。直到1978年1月,美国旧金山一水族馆为了寻找这种神鱼,专门组织一支考察队在加勒比海水域潜水探捕,终于又发现它的踪迹,且为数不少。人们在夜海距离15米远处就能看到它发出的光亮,故称之为探照灯鱼或灯笼眼鱼。原来,光源是滋生在其头部数以亿计的细菌。这些细菌借吸取鱼血里的营养和氧气赖以生存,就算鱼死后一段时间,仍能继续发光。清洁鱼: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鲜艳夺目的小鱼,专为生病的大鱼搞清洁,故又叫鱼大夫。因受到细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侵袭而生病的大鱼前来求医时,首先张开大口,小小的清洁鱼便能进它嘴里,喉咙里和牙缝间,大鱼便舒舒服服地游走了。它没有任何药物和器械,只凭嘴尖去清洁病鱼伤口上的坏死组织和致病的微生物,而这些被"清除"的污物却成了它赖以生存的食物。低温鱼:在大西洋水域里,生活着一种令人称奇的白血鱼。它不用鳃呼吸。其所含的红血素比其他鱼类少96%,在零下5℃-8℃的低温条件下,其他鱼血液凝固了,而白血鱼近乎白色的血液,仍然流动,照样生存。故称冻不死的鱼。发电鱼:我国东海、南海一带生长着一种电鳐鱼。在海边作业的人们一旦踩着它,便立刻会感到浑身麻木,好象触电一样,严重时甚至当场晕倒。这种鱼喜欢潜伏在海底泥沙里,饥饿时才从泥沙里钻出来。它觅食时的绝招是游进鱼虾中频频放电,待对方麻晕不能游动时再吞食之。若遇敌害攻击,便放电回击。据测定,它发出的电压通常在70-100V之间,最高时可达220V,可使我们室内照明用的白炽灯发亮!不怕鲨鱼的鱼:鲨鱼生性残忍、凶猛,素称"海上霸王"和"鱼中之王"。但生活在红海的一种名叫"蒙依蒙依的脚后脚"的鱼,却毫不畏惧鲨鱼的吞食。当鲨鱼把它咬进嘴里的时候,它会立刻分泌出一种毒素,使鲨鱼的上下颚麻痹,嘴只能张开而不能合拢。此时它便鲨口逃生,免遭厄运。更有趣者,它分泌的毒素只对鲨鱼有效,对人类却无害处。有人设想,如果能用人工方法制造出这种毒素,那么人也就获得了和鲨鱼斗争的有力武器。会唱歌的鱼:科学家发现鲸鱼会唱歌,每唱一次长达6~8分钟。把录下来的鲸歌加快速度14倍播放,声音很象婉转的鸟鸣。鲸鱼在海里无论独处或群游,唱的都是同样的歌,但节奏不相同,也不是齐唱。将鲸鱼历年唱的歌相比较,竟发现同一年内所有的鲸鱼都唱同样的歌,但到翌年又换唱新歌。它唱的歌还经常有新的内容,但不管这新变化如何复杂,所有的鲸鱼都能互相跟上来。会生孩子的雄性鱼:如果说公鸡下蛋是传闻,那么雄海马怀孕生仔却是事实。这里说的海马不是哺乳类的海马,全称叫海马鱼。海马与其他鱼类的繁殖方式不一样,是由雄鱼孕育小鱼,这在动物界中算是一件奇事。

5. 这几个是什么鱼

  • 图2图4,不宜分辨。 图1长棘鲷属,图3成年的三线矶鲈,图5裸颊鲷属。

  • 鲷科 Sparidae 长棘鲷属 Argyrops 鱼类

  • 下图为 布氏长棘鲷 Argyrops bleekeri, 俗称 四长棘鲷 、 立鱼、长旗立

  • 栖息在礁湖或向海礁坡,属于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及软体动物为食。为肉质鲜美的食用鱼,适合煮味增汤或油炸食用。

6. 广东粤西地区叫的“海帽鱼”,字名是什么

海鲡科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的其中一科,其下仅有一属一种,即海鲡,又称军曹鱼、海丽仔、懵仔鱼、鱼仲、懵仲。

分布

本鱼分布于全世界的温、热带海域,除东太平洋以外皆有分布。

深度

水深0~200公尺。

特征

本鱼体延长而近圆柱状,头部平扁而宽;眼小有狭脂性眼睑。口裂水平位,开于吻端。上下颌有宽绒毛状齿带;锄骨、腭骨及舌面均具微细之齿。体被小圆鳞,埋在厚皮肤之下;侧线在前方略有波状,尾柄两侧无隆起稜脊。无鱼鳔。背鳍鳍条部基底较长,前方鳍条高,多少呈镰刀状。无离鳍,尾鳍深凹入。体背深褐色,下接银色纵带,再下为黄色。体长可达长达2公尺,重68公斤。前背鳍为六至九枚独立短刺,这也是科名的来源(希腊语“rhachis”“棘”+“kentron”“刺”),胸鳍大,各鳍红褐色至深褐色;尾鳍具白缘。

[生态

本鱼在幼鱼时,外型、姿态与长印鱼酷似,会伴随着大型的𫚉鱼等,一同游动。体型更大后,身上的花纹变淡,且为昼行性之肉食性洄游鱼类,以鱼及甲壳类为食。活动之水域极广,除了大陆棚区外,在大洋中亦可见其踪迹。

经济利用

每年3-5月为主要捕获季节,盛渔期在清明节前后。现在已能箱网养殖,经济价值高,大型鱼可作成生鱼片,或切片盐烧或切块蒸熟,再放酱油同煮,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