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皇帝除了避暑山庄还有哪些行宫
行宫是京城以外供皇帝出巡时居住的场所。清代行宫分布范围广,所处环境优美,规制整齐,保卫严密,有的在清代历史上起过特殊的作用。
1、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干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着名的“三山五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2、寄畅园:史料记载,有两位清朝皇帝曾将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境内的一座宅第当作行宫。这座宅第就是所谓的寄畅园。坐落在无锡的惠山脚下,京杭大运河就在前面不远处。
3、五台山台麓寺,清朝皇帝朝台行宫之一。清朝皇帝朝台频繁,康熙5次朝台,干隆6次游山,嘉庆算少,只来过1次。’皇帝朝台,需修行宫,仅长城岭到五台山的百里之途,即修行宫五处。
4、承德避暑山庄—清朝三代皇帝修建的行宫,也叫热河行宫。
5、养源斋,“养源斋”三字为干隆皇帝题写。内设会见厅和宴会厅。宴会厅金碧辉煌,厅内悬挂干隆皇帝的孙子临摹其书法“幽怀托泉石,乐事在桑麻”。现在是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举办重要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6、正定隆兴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于寺院西侧修建行宫后,方形成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皇帝行宫三路并举的格局。行宫的修建增添了寺院恢宏的气势,成为后世皇室出京巡幸驻跸之所。
另外,据记载,大清皇帝为了东巡,先后在盛京、广宁以及兴京夏园修建三座行宫。夏园行宫遗址位于今新宾县永陵镇以西近四公里处。这里地势开阔,四面环山、两面临水,夏园这个文雅之名缘于它的自然风貌。
总之,太多啦,清初,顺治时就有“择地另建避署宫城”的拟议。此议因开国之际,百废待兴,无力修建而作罢。康熙初年又有“选择清静空旷之地,另建一座‘避喧听政’宫城”的动议,因国家尚未统一,仍无力兴建。康熙十四岁亲政后,富有政治韬略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告诫康熙:“骑射开基,武务不可驰。”意思是要康注意边防建设,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八旗官兵的军事素质,不要忘记武备。为加强北部边防,康熙主张不筑长城.其主要战略目标是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管理,反蒙古各部建成“塞上雄蕃”,使其“众志成城”。
因此,康熙十六年(1677年)出塞北巡、又设备了“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术兰围场,清帝及随行的皇亲和文武官员都要在沿途休息,所需用的大量物资也不能只靠驼载、马运、需要营建行宫来解决。
据记载:皇帝出巡一般都是二十里一休息,四十里一住。因而,在康熙时期,光是从北京到古北口就修建行宫七处;蔺沟、石槽、杯柔、密云、罗家桥、瑶亭、王家店等。康熙二十九年又在北京西郊海淀修建了行宫“畅春园”,周围占地约十华里,现在还存有畅春园的界碑。
康熙四十年至四十八年(1701~1709年),又在北京西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占地约五千多亩。与此同时,耗费巨资营建外行宫。
康熙时期建了八处;干隆时又改建新建了十四处,先后建立了外宫二十二处,正式命名的有二十处:巴克什营行宫、两间房行宫、常山峪行宫、鞍子岭行宫、王家营行宫,桦榆沟行中、喀喇和屯行宫、热河行宫、兰旗营行宫、钓鱼台行宫、黄土坎行宫、中关行宫、什巴尔台行宫、波罗和屯行宫、张三营行宫、唐三行宫、济尔哈朗图行宫、阿穆呼朗图行官、二沟行宫和汤泉行宫。干隆十六年以后又建立了许多行宫。这些行宫.根据其功能又可分为三类:茶宫一饮水、吃茶点休息的地方;尖宫一中途御膳的地方;住宫一居住休息和游览消夏的地方。
据记载:在未建“避署山庄”已前,康熙皇帝每年出塞北巡一般从五月二十五日至九月二十二日,约一百一十六天。由于他经常出巡国外,促进了大型行宫的建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兴建了“避署山庄”,承德也就逐渐发展为一大都会,成为同各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避署山庄是以自然山水为主的范围,也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范围,这在历代帝宫建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随着之后修建的“清漪园”(颐和园).也是清代着名的皇家苑囿,成清代四大行宫之一。
2. 干隆下江南建了哪些行宫
干隆行宫。江苏宿迁京杭大运河边上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行宫,因干隆皇帝多次临幸于此,故又名干隆行宫。该行宫始建于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后经雍正、干隆、嘉庆等历代皇帝的修复和扩建才形成今天的规模,文革时期是公社的粮仓所在,所以基本未遭过破坏。
3. 行宫是什么意思
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样子就是皇宫的简化版,皇帝在外地的家。
据记载:皇帝出巡一般都是二十里一休息,四十里一住。因而,在康熙时期,光是从北京到古北口就修建行宫七处;蔺沟、石槽、杯柔、密云、罗家桥、瑶亭、王家店等。
(3)行宫有多少处图片扩展阅读
清朝行宫:
1、寄畅园:史料记载,有两位清朝皇帝曾将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境内的一座宅第当作行宫。这座宅第就是所谓的寄畅园。坐落在无锡的惠山脚下,京杭大运河就在前面不远处。
2、五台山台麓寺,清朝皇帝朝台行宫之一。清朝皇帝朝台频繁,康熙5次朝台,干隆6次游山,嘉庆算少,只来过1次。’皇帝朝台,需修行宫,仅长城岭到五台山的百里之途,即修行宫五处。
3、承德避暑山庄—清朝三代皇帝修建的行宫,也叫热河行宫。养源斋,“养源斋”三字为干隆皇帝题写。内设会见厅和宴会厅。宴会厅金碧辉煌,厅内悬挂干隆皇帝的孙子临摹其书法“幽怀托泉石,乐事在桑麻”。现在是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举办重要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4、正定隆兴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于寺院西侧修建行宫后,方形成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皇帝行宫三路并举的格局。行宫的修建增添了寺院恢宏的气势,成为后世皇室出京巡幸驻跸之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行宫
4. 汤泉行宫的介绍
位于昌平区小汤山镇,为明清帝后龙浴之处。从明朝起辟为皇帝禁苑。清康熙54年1715年在此建汤泉行宫,建汉 汤泉行宫白玉方池,供皇帝、显贵洗浴。干隆年间,称原行宫为前宫,向北扩展建成一座清幽的园林,为后宫。前宫为皇帝处理政务之处,后宫建澡雪堂、漱琼室、飞凤亭、汇泽阁、开襟楼等,山清水秀,曲径通幽。后遭八国联军破坏。解放后在行宫旧址建起疗养院,并在后宫辟有遗址公园,现存有龙池、庙宇、荷池、叠桥等,环境清雅幽致。
5. 什么是行宫
我国古代皇室帝王都建有许多富丽豪华的皇中和行宫别苑。所谓行宫,是指后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休息的宫室,也就是皇宫之外的离宫。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就有关于行中的记载。行宫还有冬、夏之分。根据我国古代园林史记载:行宫大部分是依天然风景区建造的。这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修筑的“骊山汤”行宫。此行宫唐代时又进行了扩建,改名为“华清宫”,它就是一座“冬宫”。另外,隋朝时营建的“仁寿宫”,唐代也进行了改建。经修复后更名为“九成宫”,它是一座“夏宫”。
清代,康熙14岁亲政后,富有政治韬略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告诫康熙:“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意思是要唐熙注意边防建设,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事素质,不要忘记武备。为加强北部边防,康熙主张不筑长城,其主要战略目标是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管理,把蒙古诸部建成“塞上雄蕃”,使其“众志成城”。因此,康熙十六年出塞北巡,又设置了“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木兰围场”,并把岁幸秋狩大典立为家法,以期“威武远扬,塞垣清晕”。这样,从北京至木兰围场,清帝及随行的皇亲和官员都要在沿途休息,所需用的大量物资也不能只靠驼载、马运,需要建立行宫来解决。据记载,皇帝出巡,20里一休息,40里一住。因而,在康熙时期,光是从北京至古北口就修建行宫7处:蔺沟、石槽、怀柔、密云、罗家桥、瑶亭、王家店等。康熙二十九年又在北京西郊海淀营建了行宫“畅春园”,周围占地约10华里,现在还存有畅春园的界碑。
康熙四十年至四十八年,在北京西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占地约5000多亩。与此同时,又耗巨资营建了口外行宫。康熙时期建了8处,干隆时又改建新建了14处,先后建立了口外行宫22处,正式命名的有20处。
干隆十六年以后又建立了许多行宫。这些行宫,根据其功能又可分为三类:茶宫——饮水、吃茶点休息的地方;尖宫——中途御膳的地方;住宫——居住休息和游览消夏的地方。据记载,在未建避暑山庄之前,康熙每年出塞北巡一般从5月25日至9月22日,约116天。由于他经常出巡口外,促进了大型行宫的建立。1703年即康熙四十二年,营建了“避暑山庄”,承德也就逐渐发展为都会,成为同各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避暑山庄是以自然山水为主的苑囿,也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苑园,这在历代帝宫建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随后修建的“清漪园”(颐和园),也是清代着名的皇家苑囿、清代四大行宫之一。
6. 碧霞元君的行宫分布
(一)主要碧霞祠
1、碧霞元君祠祖庭(山东省泰安市)
上庙---碧霞元君祠。兴于康熙、盛于嘉庆,前后历经300余年,是道教着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于泰山极顶之南,天街东首,北依大观峰(即唐摩崖),东靠驻跸亭,西连振衣岗,南临宝藏岭。系元君上庙,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符年间创建,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祠为二进院落,以照壁、金藏库、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两侧为东西神门、钟鼓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南北长76.4米,东西宽39米,总面积2979.6平方米。碧霞祠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
泰山护鲁山口碧霞元君祠,位于泰山极顶南侧,初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原名昭真祠,金代称昭真观,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改名碧霞灵应宫,又称碧霞灵佑宫,清干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后改称碧霞祠,沿用至今。碧霞祠大殿为五楹,九脊歇山式顶,瓦垄三百六十条,以象周天之数。盖瓦、鸱吻、戗兽、大脊等均为铜铸。檐下高悬雍正帝“赞化东皇”、干隆帝“福绥海宇”巨匾。整个大殿雕梁画栋,睛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璨,蔚为壮观。殿内正中神龛内的碧霞元君贴金铜坐像,凤冠霞帔,慈颜安详端庄。大殿左右为东、西配殿。东配殿祀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西配殿祀送子娘娘。送子娘娘掌管人类生儿育女之事。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红布包一个石膏娃娃带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赐子,称为“拴娃娃”。东、西殿之间是香亭,祀碧霞元君。封建时代,大殿轻易不开,只有帝王大臣才有资格进大殿朝拜元君,普通百姓只能在香亭中求祷泰山娘娘。
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二十一处重点道教宫观之一。1985年,这座千年古观重新交由道教组织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
中庙---红门宫。此处位于天门,天街坊之北,正殿斗拱彩绘、供元君神像。为碧霞元君的中庙,红门宫创建年代无考。但是根据民国十八年《重修泰安县志》所记载:“红门宫,在一天门北,元君中庙也。明天启六年重修, 登岱总会之区…………右合云亭,”
下庙---碧霞灵应宫。元君下庙,此处位于蒿里山下。根据《岱览》记载,此庙建筑颇宏伟:“旧有天仙祠元君下庙也。明万历三十九年奉敕拓建,赐额`灵应宫',前后殿庑崇丽,回廊周密,中为崇台,下门四达。
上设铜楼亦万历时造,号金阅,杯宇栏棚,象设皆范铜镀金为之。自顶移遥参亭。”
2、台湾省草衙龙凤宫
在台湾,碧霞元君的神庙被称为“泰山行宫”即高雄市前镇区的“草衙龙凤宫”,庙中所供奉的碧霞元君金身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3、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帝母宫
相传道教创始人老子及道教南华真人庄子都曾在这一带活动过。“帝母宫”则兴盛于汉唐,
现存遗址建于明嘉靖十九年,明清以来,在皖西北两淮一带一直是道教活动中心。三月十五,邻近县市的善男信女都会云集于此,帝母宫内更是人流滚滚,香雾腾腾。虔诚的香客来此敬香、祈祷,使这一古老的宫观更加焕发了昔日的灵光。元君前身为玉女,是东岳大帝的女儿,雕像出现于汉宫,为金童玉女雕像之一。到五代时,大殿倾塌,金童化为清风而去,玉女则隐入池中。宋真宗到泰山封禅时至池边洗手,池中突然冒出一尊石人,真宗叫人捞起,在泰山建寺供奉,册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专管人间生男育女之事,并能保护孩童健康成长。八公山自有帝母宫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来庙里求子求嗣者特别多。但凡想生男育女的少男少女和盼人丁兴旺的妇妪耆老,纷纷前来烧香求福,且时常应验。一传十、十传百,帝母宫香火日渐兴旺。这座帝母宫被誉为“淮上第一庙观”
4、山东省庆云泰山碧霞元君行宫
庆云泰山行宫,占地面积达1500平方米。筑有行宫门楼,底层为大拱孔门,顶层为殿宇式建筑,四角飞檐,柱廊环绕。佛殿为倒座式,内有13根明柱。
泰山行宫位于今庆云县治北10公里。现盐山庆云镇西关西头,原鬲津河北岸。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相传姜太公保大周统一天下,各大小官员及眷属均封神位,泰山顶封让于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为西地长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宫,为其歇间,故名曰泰山行宫。为旧志庆云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群众有“庆云阁、海丰塔、东光县的铁菩萨”之说,
泰山行宫主体——正殿,进深五间,面阔三间,单檐四柱。建筑在1.2米高的台基之上,四周沿筑矮花墙。青砖筒瓦,花卉滴水,龙纹瓦当。大脊两侧各有一只吞脊大兽,蟠屈上弯,北负宝剑。殿内6根朱柱布局合理。东西山墙的南北两侧各有一组镂空砖雕,均为神话人物,一组是“王母东巡”,一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珑独特。山墙属硬山小式造风格。殿内正位供奉泰山奶奶、东侧眼光奶奶、西侧送子奶奶,殿后面观世音菩萨。
5、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北部碧霞元君庙
在丰台区草桥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名叫中顶村。村中有一座中顶碧霞元君庙。据史料记载,该庙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碧霞元君在汉族民间赫赫有名,传说她是东岳泰山大帝的女儿,又称天仙玉女,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 ”。她与从古天竺国远道而来的观世音菩萨,都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
明代北京建了5座碧霞元君庙,分别是东顶、 西顶 、南顶、北顶和中顶。东顶碧霞元君庙在东直门外东顶村,毁于“文化大革命”。西顶碧霞元君庙在海淀区的麦庄桥北,紧挨着世纪金源时代购物中心,是五顶庙中保存较完整的一个,有四层大殿。南顶碧霞元君庙位于丰台区大红门外的南顶村,原有殿宇3座。庙已无存,其旧址为今北京橡胶五厂厂址。北顶碧霞元君庙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北端的奥运主场馆区内,与鸟巢、水立方毗邻。2003年,修缮好的庙宇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是北京民俗博物馆分馆。
中顶碧霞元君庙的前身是唐朝时修建的万福寺。这一点在以往北京历史资料书籍中极少谈到。只有《顺天府志》记载道:“碧霞元君庙,唐刹旧址,在右安门外草桥北。草桥,唐时有万福寺,寺废而桥存,明天启年间即建中顶碧霞元君庙,士人称为中顶。”中顶碧霞元君庙在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建成后香客如云,香火旺盛,曾经辉煌多年。后年久失修,又经战乱,摇摇欲坠。清干隆三十六年(1771年),干隆皇帝下旨拨款重修,赠送了一对石狮子,并为庙名及两殿门额题字。至清末又颓废不堪,无人继修而成一瓦砾场。民国时也曾重修,但规模有限。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小学校教室。“文革”中遭受厄运,神像、石碑、石狮均被拉倒、打砸,损毁严重。改革开放以后,有关部门拨款修葺了中顶碧霞元君庙。1984年5月被公布为丰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8月北京市文物局投资20万元对正殿、山门进行了修缮。
2011年初,丰台区政府又对中顶碧霞元君庙进行了修葺,修缮后的中顶庙保存有正殿、东西配殿、山门、院墙,其建筑格局完整、恢复了历史原貌,充分展示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中国大陆碧霞祠分布情况(添加中……) 山东 碧霞元君祠,兴于康熙、盛于嘉庆,前后历经300余年,是道教着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是碧霞元君的上庙,位于泰山极顶之南。中庙---红门宫。下庙---碧霞灵应宫。
(1)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吕仙村的小泰山顶。旧县志称石庙。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碧霞宫供奉碧霞元君,每逢农历正月初六和六月六日,举办庙会。1992年12月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山东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的泰山奶奶庙,在大清光绪“流芳不朽”碑中写道:“历览陈郝之神庙,自唐、宋、元、明、清及今屡经重修……惟泰山一庙,庙殿虽呈剥落而族祭宛如归市”,可见建庙之早,闻名久远也。
(3)山东省淄博市碧霞元君行宫,位于淄博市博山城区西南的凤凰山巅,占地1560平方米。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山东省德州市碧霞元君故居,德州市乐陵市花园镇的王母殿村,初建于宋真宗时期,现在重新修复。有一种说法是碧霞元君,真名毕霞,是战国时期魏国公主。
(5)山东省济南市千佛山碧霞元君祠,千佛山是泰山余脉,祠中对碧霞元君尊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济南市长清区马山碧霞元君殿,五峰山,碧霞宫。
(6)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山头村黉山碧霞祠,玉皇阁,碧霞祠据说是泰山奶奶的行宫。
(7)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泰山行宫。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后毁于1928年台儿庄大战战火。2011年台儿庄古城重建时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并按清代建筑风格原址复建,占地约2000平方米。 北京 明代北京建了5座碧霞元君庙,分别是东顶、 西顶 、南顶、北顶和中顶 。五顶庙中目前保存较完整的一个是西顶的碧霞元君庙。
(1)北京平谷区丫髻山西顶的碧霞元君祠,唐贞观六年(632)建。元代改为碧霞元君祠。明嘉靖年间在此建铁瓦殿。清康熙年间重修,建成丫髻山行宫。1947年毁于战火,1986年重修。
(2)丰台区大灰厂娘娘庙,全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行宫,俗称娘娘庙,2003年被确定为第七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3)北京市区海淀区四季青乡蓝靛厂的西顶碧霞元君庙。西顶庙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由明神宗的生母孝定皇后和明神宗捐钱修建的,明神宗赐名为“护国洪慈宫”。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改称西顶碧霞元君庙,俗称西顶。为环列于京城四周的五顶之一,是京西着名古刹。“西顶”主要供奉道教的女神——碧霞元君。目前该庙正在修缮中将于2014年5月份开放
(4)门头沟区的金顶妙高峰(妙峰山)碧霞元君庙。“妙峰山庙会”,已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 (1)河北邢台市的沙河市綦村镇孔庄圣母宫:又叫碧霞元君圣母寺始建于隋开皇八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由于抗战时期的焚烧,解放后破坏,圣母宫基本上被彻底毁没。现已经重修。
(2)景忠山碧霞元君庙,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景忠山顶,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历经多次修葺。现属清代宫殿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吴桥碧霞祠,位于河北省吴桥县王台碧霞祠始建于明代,具体年月已不可考。至民国末年,殿宇荒芜,神像湮灭。文革中庙宇被毁,唯基址尚存。2005年重建。
(4)廊坊碧霞宫,位于河北省大城县西留各庄村,约明朝永乐年间建,2009年重建。
(5)濡阳南关碧霞宫,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安新县(古安州和新安两县合并而来)。 河南 (1)永城市的芒山寺又叫泰山奶奶庙,原名碧霞元君祠,始建于唐朝,位于永城芒砀山保安山南峰山顶。大殿中供奉三尊神像,中为碧霞元君,左为佩霞元君,右为紫霞元君,俗称“三仙奶奶”。自从唐代开始每年农历三月二十至三十逢泰山奶奶香火庙会(芒砀山古庙会)。
(2)河南鹤壁市浚县的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又名圣母庙,俗称奶奶庙。位于河南浮丘山南端。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历时21年落成。经明、清年间多次重修扩建,是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 山西长治市城区东南两公里的南石槽村东侧奶奶庙,供奉的碧霞元君,碧霞宫建在山腰,座东向西,二进院落,占地1300平方米。碧霞宫始建年代不详,依现存碑刻记载,唐贞观十三年(639)曾重修并扩建,宋、明、清各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缮。目前,圣母殿已修复。 安徽 (1)安徽六安市寿县帝母宫 相传道教创始人老子及庄子都曾在这一带活动过。“帝母宫”则兴盛于汉唐,现存遗址建于明嘉靖十九年,明清以后,帝母宫在皖西北两淮一带一直是道教活动中心,帝母宫主殿是“碧霞祠”。
(2)安徽滁州琅琊山碧霞宫 每年正月初九庙会非常热闹。 黑龙江 (1)黑龙江省牡丹江天仙宫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北部边陲着名的道教宫观。牡丹江天仙宫的原址位于牡丹江市兴隆镇下乜河地区,“文革”中被毁,2009年重建于牡丹江南岸大湾近郊旅游度假区。天仙宫坐北面南,由碧霞元君殿、三官殿、玉皇殿、慈航殿、聚仙殿、花园等组成,占地3万多平方米。整个道观的主殿堂碧霞元君殿。殿内供奉着9位娘娘,中央主祀的是碧霞元君,民间俗称“泰山奶奶”。
7. 现今,可供人参观的行宫究竟有多少处
沈阳故宫是爱新觉罗氏未如关前的行宫,紫禁城就不用多说了,除此之外,国内最着名的就是承德的避暑山庄了,始建于康熙年间,是中国现存最大皇家行宫,别的就不是很清楚了。呵呵 希望可以帮到你一些。
8. 东岳行宫的介绍
东岳行宫又称松江岳庙、松江东岳庙,位于现上海市松江区旧城谷阳门外大街。始建于何时已无考,宋尚书右丞朱谔始扩大建筑。该庙地虽不满百亩,而夏屋渠渠,深邃异常,其规模东至妙严寺之间的夹弄,南至大街,西至莫家弄,北至三乘庵转角处。另有同安东岳行宫。
9. 清朝的主要行宫有哪些
1、畅春园
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
清代,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
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颐和园东堤)。
2、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干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3、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
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干隆十五年(1750年),干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4、慈宁宫
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帝郑皇贵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
清朝顺治十年(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等人随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
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顺治、康熙、干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太后庆寿的大典。
5、养源斋,“养源斋”三字为干隆皇帝题写。内设会见厅和宴会厅。宴会厅金碧辉煌,厅内悬挂干隆皇帝的孙子临摹其书法“幽怀托泉石,乐事在桑麻”。现在是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举办重要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10. 徐州干隆行宫的徐州干隆行宫
这样的“住宅”在徐州有三处,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是位于云龙山北麓的一处,该行宫于1959年辟为徐州博物馆所在地,1979年在行宫东侧建了仿古碑园。据徐州古建筑研究专家孙统义介绍,该处行宫建于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在原禹王庙的基础上扩建的。徐州干隆行宫南起云龙山北麓,北抵土山,东接御桥,西至现在的中山路,前后左右均为三进院落,大殿两侧是数十楹配殿,左右为园林、假山、亭、台、榭、阁等 。
除此以外,在徐州北的柳泉和新沂的马陵山北,也各有一处干隆行宫。柳泉干隆行宫建于干隆三十五年(1770)间,传说是按北京故宫的样式建造的,规模虽小,但气势雄伟。新沂马陵山大营顶的一处干隆行宫,为公元1752年干隆南巡宿迁时所建,干隆还作《峒峿山三首》,峒峿山即马陵山。其中一首说:“绿野平陵翠岱纹,指庐小对意含欣。钟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几分。”
清末以后,三处行宫逐渐毁坏。柳泉行宫毁于咸丰七年(1878),现只剩下花园假山与数十株柏树,附近还有“行宫湖”。新沂行宫仅存宫殿基础,干隆朝大学士刘墉亲书的“读书煮春茶”石匾仍保存完好。